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青燈古佛”過時了嗎?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宗教作為構成人類社會的基本要素之一,必然要受到相應歷史階段社會發展狀況的深刻影響。當今社會,市場經濟不僅是經濟運行的一種主導模式,而且已成為人們的基本價值觀念和基本生活方式,其影響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然,這種影響也程度不同地反映到我國五大宗教中,從而表現出一些深具中國特色的特點。

  一是宗教表現出的市場化、世俗化與宗教思想的保守性、滯後性並存。一方面,一些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宗教界人士不適當地追逐經濟利益,重名重利,跟風趕潮,過度進入世俗生活,致使宗教所特有的超越性嚴重淡化。另一方面,我國五大宗教的教義思想普遍保守、滯後,跟不上社會發展的要求,似乎游離於波瀾壯闊的社會發展進程之外。這種保守、滯後不但與我國宗教自身的發展歷史相比是如此,與國外同種宗教相比也是如此。

  二是宗教表面的熱鬧、繁榮、華麗與宗教思想建設、戒律修持的符號化、空心化並存。一方面,莊嚴華麗、規模宏大的宗教活動場所比比皆是,講究排場、隆重熱烈的宗教活動時時湧現,許多宗教界人士往來於國內外各種場合、頻頻出鏡。另一方面,一些宗教活動場所特別是佛道教的寺觀日益景點化、商業化,日常宗教功課儀式化、符號化、空皮化,不少宗教界人士的宗教學術研究名利化、應景化、名片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宗教積極主動地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道路,各方面都發生了歷史性轉變,總體穩定、和諧、健康、向上。上述現象只是苗頭、支流,但如不給予足夠重視,任其發展下去,勢必會嚴重損害我國宗教的形象,也會從根本上制約我國宗教的健康發展。宗教界許多有識之士,對此十分憂慮。我國著名的宗教領袖丁光訓主教、已經過世的趙樸初先生和傅鐵山主教等,早就十分敏銳地覺察到這些問題,多年來一直大聲疾呼並積極推動改變這種狀況,現已取得了明顯成效,產生了廣泛影響。

  筆者認為,在當今時代,我國宗教應著眼於歷史的廣度和深度,立足於現實的熱度和強度,找准自己的歷史方位和現實定位,堅持推進宗教社會化與注重修持、規范組織建設並舉。要加大宗教社會化力度。世俗化、商業化並不等於社會化,宗教社會化程度與宗教服務社會的能力和水平成正比。由於歷史原因,我國宗教社會化程度普遍很低,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自我服務的能力不強。要切實提高我國宗教服務社會、利益人群的意識和水平,發揮其行為導向與整合、文化闡釋與傳播、心理調適與撫慰等功能,使其擔當起理順情緒、和睦關系、維護穩定的責任,樂善好施、扶貧濟困、服務社會的責任,友好交流、抵御滲透、守護文化的責任。同時,各宗教要加強自身的思想、組織、隊伍建設,使其與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相適應,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相承接,不斷汲取世界先進文明成果,不斷適應時代進步潮流。作為宗教界人士,一定要有使命感、責任感,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苦,少一些世俗應酬,多一些“青燈古佛”、“青燈黃卷”的境界;少一些名利浮躁,多一些沉寂內省、恬淡自然的品格。 文:陳宗榮

 

上一篇:人為什麼會失眠
下一篇:這6種病已逐漸蔓延全社會暫時無藥可醫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