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身心科”醫生,我聽到過許多讓人揪心的故事。我行醫三十多年,漸漸明白要把偏頭痛、萎靡不振、消化不良和腰酸背痛之類的症狀視為“特需通行證”,它意味著患者需要醫生多花點時間加以關照。
經過多年來傾聽別人講述煩惱,我已知道,如果能為患者創造足夠的安全感,一份以愛的付出與收獲為主題的隱情就會向我展現。並且,如果作為醫生的我能夠揭示疾病中隱含的意義,便可以開始使之痊愈。
大概猜得到,尋找患者病情的情感根源不是我從醫學院學來的能力。正相反,我所接受的主流醫學教育告訴我,醫生的責任在於對付症狀:給頭疼的人開止痛片,胃灼熱要用抗酸藥,“選擇性5-羟色胺再攝取抑制劑”能緩解抑郁。在當前的醫療體制中,有相當一部分患者的就診時間被限制在十分鐘以內,因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治療是實際並且行之有效的辦法。抗焦慮的藥物雖不能觸及你的病根,卻能讓你一天裡過得不那麼緊張。消炎藥雖不能解決慢性疼痛的症結,卻能讓你在做家務的時候不至於舉步維艱。如果你因為每天服止痛藥而患上消化不良,一片強效抗酸藥可以安撫你的胃。針對症狀的治療有著無可爭辯的價值,而我對任何救人於疾苦的做法都絕無貶低之意。
不過,我早在進入醫學院以前就感覺到,疾病其實為更深層次的療愈和轉變帶來了機會,卻被我們在一味對治症狀的過程中錯失。
人體就像個小孩一樣,只會通過相對簡單直接的方式來表明自己的需要。不論身體想要的是營養、愛撫、新體驗、休息還是排毒,都會產生相應的感受來尋求關照。當你傾聽這些信號並解決對應的基本需求時,身體就發出舒適感來回應。如果你沒能留意身體的訊息,它的呼聲就會變大。如果身體用了最大努力都沒有喚起你的注意,它也許會沉默一陣子,但下一次再發聲時,就不是你能忽視的了的。
聽聽你的故事
大多數人生病的原因中都包含著一段隱情。在商人看來,他的心髒病是無休止的工作壓力的結果,雖身心不堪重負,卻無法在單位和家裡得到體諒。
對剛離婚不久的女人來說,她的腸道易激綜合症是多年來壓抑揪心的感覺、沒勇氣離開扭曲的婚姻,令痛苦長期累積所致。擁有酗酒父母的女兒會在成年後覺得,她的長期肥胖能幫助自己不去想童年所受的屈辱。
今日的醫學喜歡把問題簡化,拒絕承認這些關聯。它會告訴你,心口的燒灼感不是源於工作壓力,而是胃酸分子滲進食道裡了;引起高血壓的是循環系統中過量的血管緊張素,而不是磕磕絆絆的婚姻;你的失眠跟童年時父母在你上床後吵架沒什麼關系,卻反映了抑制性神經遞質GABA的缺乏;你的抑郁可以用缺少5-羟色胺來解釋,所以沒必要追究你的親密關系是不是健康,或者你是否正在從事真正熱愛的事業。
雖然每一個病例的症狀背後都有與愛之得失有關的隱情,但主流醫學領域仍在忽視那些渴望被揭示的情感症結。
視人如物
我在醫學院讀書時,大部分時間都用在掌握今日醫學對待身心疾患的思維方式上。生物學教材告訴我們,人不過是一堆生化物質的組合。如果你接受了這個基本假定,那麼依照邏輯得出的結論就是:對絕大多數疾病最好使用藥物治療。
藥物是有效的。通過用藥,我可以(至少在一小段時間內)讓你安眠,讓你清醒,加快或減慢食物在你消化道中的移動,提高或降低你的血壓,或者使你的疼痛麻木。當然,這種做法的負面效果在於,如果用藥有效,你就不需審視自己的生活或者改變生活方式。然而病愈的鑰匙,正藏在自我審視和有益的人生改變當中。
身體在試圖告訴你什麼
我們常常忽略身體發出的信號,直到吃了苦頭。跟愛人吵架之後,你抓起幾塊上頓吃剩的辣腸比薩狼吞虎咽,然後上床。你睡了一個鐘頭就醒過來,胃裡火辣辣的,但幾片抗酸藥一吃,消化不良的痛苦在15分鐘內就被壓了下去。你學到了什麼?雖然你的身體(和內心)可能會希望你明白憤懑與消化不良之間的聯系,但你得到的教訓卻只是——記得在上床之前吃藥。
替代性療法的局限
那麼,有什麼替代的辦法嗎?醫療領域的許多人對於“替代性”這個詞仍帶有強烈的抵觸情緒。在使用常規對抗療法的醫生看來,它暗示著該方法的效果未獲證實,令患者得不到有效的治療。對於非主流的保健領域從業者來說,這個詞意味著能解除痛苦的個性化療法,有效果即可,即便從沒受過嚴格的科學檢驗也不要緊。
我有不同的看法。雖說我擁護任何能緩解身心痛苦的辦法,但對於把健康大事交付於醫師(無論是醫院大夫、捏脊推拿師還是草藥師)之手的做法持警惕態度。如果有人通過接受針灸、順勢療法或者營養調理,減輕了腹瀉或頭痛的問題,我也感到欣慰;然而,如果不在治病的同時認清並治愈潛藏的身心紊亂,如果藏在生理病變之下的人生問題得不到解決,我懷疑這康復未必能持久。如果人不懂得治療更深層的傷痛,任其繼續阻礙自己對愛的給予和接受,那麼暗藏的症結還會以其他形式發作出來。
如果一名醫生“修復”了患者的身體,卻沒有去了解其患病的來龍去脈,那麼症狀雖可減輕,致病的問題卻依然存在,於是患者的精神、情感和身體依然難保健康。一位女性服藥後,偏頭痛減輕,失眠卻加重。醫生給腰酸背痛的律師開了止痛藥,卻令他的消化不良變本加厲。用藥片強行壓下一位全職媽媽的焦慮,卻又使她的苦惱轉移到大打折扣的精力上面。身體在試圖對我們說話,但主流的醫療方式非但不聽取這些訊息,還用藥物來幫你打造更強的“耳塞”。
找出心中的症結
當然,在一些危急情況下,適當的醫療干預是必要且生死攸關的。如果你在車禍中手臂骨折,就需要一名好的整形外科醫生;如果你染上了細菌性支氣管炎,很可能要用抗生素;如果你突然心跳過速,那最好趕緊到最近的急診室讓心血管醫生檢查一下。
但即便是車禍、傳染病、心率不齊,背後也幾乎總是有一段與愛有關的隱情。也許你在電話裡跟愛人吵架,闖了紅燈,才釀成令你骨折的事故;也許你的支氣管炎發作是由於你又偷偷開始抽煙,因為愛人最近跟你分手了;也許你的心悸是緣於過量的咖啡因,因為你徹夜難眠地苦思是否該把婚姻維持下去,起床後只得猛喝咖啡來消除困倦。情感的痛苦束縛著心,令我們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