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居士文章
:轉載
解讀《中論》怎麼破世人的空間觀念
解讀《中論》怎麼破世人的“空間”觀念? 本文是《理解、貫通大小乘佛法的核心思想:緣起性空(即般若)》的補充內容。 補充文章---龍樹菩薩《中論》“觀六種品” 該章內容是專門破世人“空間”觀念的。佛法把空間叫“虛空”,我們本段就以“空”代稱“虛空”一詞。 觀六種品 1、正面論證:“空”是有前提條件的 “空”與“有”是相對性的存在,沒有“有”就沒有“空”。 比如一個杯子:為什麼杯子是“空”的?因為杯子裝東西時是“有”,所以杯子沒有裝東西時才叫“空”。 這個“空”不能離開那個“有”而單獨存在。不能單獨存在,就是條件性、相對性的存在。所以,“空”不是絕對性的存在。 這就好比:一個人為什麼是“窮”?因為相對於他人的“富”或他自己曾經的“富”,他才是“窮”。如果這個人跟誰的“富”都不比較,也不跟他自己過去曾經的“富”比較,那就無所謂“窮”了。 所以,【當杯子中沒有裝東西時,杯子才是“空”。】可見,“空”是有前提條件的,根本沒有絕對性,不是絕對性的存在。 故此,《中論》說:“空相未有時,則無虛空法。” 2、反面論證:離開前提條件,你怎麼知道“空”存在? 有人反對:不是你說的那樣!“空”本來就存在,等它裡面的東西沒有了,“空”才顯現出來。 這話不對。如果“空”本來就存在,在它裡面沒有任何東西時“空”也依然存在,對這個無相的“空”,你怎麼知道它存在呢? 這就好比:我們常說電流、電磁波信號、磁場、能量是“無相的”,但我們怎麼知道它們存在呢? 當電燈亮的時候,我們看到這個“有相的”光線,知道那個“無相的”電流是存在的; 當電視收到信號、我們能正常看的時候,我們看到這個“有相的”電視畫面、聲音,知道那個“無相的”電磁波信號是存在的; 當能量轉化為物質時,當能量場中突然無中生有地出現一個粒子時,我們知道能量是存在的。 離開了“有相的”東西,我們怎麼能知道“無相的”那個存在呢? 【離開了“有”,我們怎麼知道“空”的存在?】 所以說:如果“空”本來就存在,在它裡面沒有任何東西時“空”也依然存在,對這個無相的“空”,你怎麼知道它存在呢? 故此,《中論》說:“若先有虛空,即為是無相。是無相之法,一切處無有。” 3、“空”不能離開它的屬性:離開了“無礙性”,就沒有“空”! 有人說:無論它裡面有沒有東西,“空”是一直都存在的,絕對存在。不過是等它裡面的東西都沒有了,才顯出“空”的“無礙性”。(“無礙性”是“空”的屬性,即沒有障礙的這種屬性。沒有障礙,才能容納東西。) 這話也不對。照你所說,等它裡面的東西都沒有了,才顯出“空”的“無礙性”;那就是說,它裡面還有東西時,就顯不出它的“無礙性”,它的“無礙性”就消失了。 如果這樣的話,就相當於承認:“空”與它的“無礙性”可以分離---“空”可以離開它的“無礙性”而單獨存在。 換句話說:“空”可以離開它的屬性而單獨存在。 這就自相矛盾了:是“空”就肯定有其“無礙性”,離開了“無礙性”,還能叫“空”嗎?! 打個比喻:物質,有“有礙性”。一個物質的東西,放在某個地方,別的物質就沒法放在同一個地方了,這叫“有礙性”。我站在這兒,你就無法也站在這兒。 離開了“有礙性”,還能叫物質嗎? 物質,就一定伴隨著“有礙性”;“空”,就一定伴隨著“無礙性”。 離開了“無礙性”,還能叫“空”嗎? 一句話---【離開了“無礙性”,就沒有“空”!】 故此,《中論》說:“相法無有故,可相法亦無。可相法無故,相法亦復無。” 4、“空”也是緣起法:因為它不能離開“無礙性”而單獨存在 “空” 與它的屬性“無礙性”,是不能分離的。二者都是條件性、相對性的存在,“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正因為二者都是條件性、相對性的存在,即因緣所生法(緣起法),所以二者都不是“本來就有(自有)”,都沒有“恆常不變性、獨存性、主宰性”,即沒有自性。離開了“無礙性”,就沒有“空”了。“空”是這樣,其他一切現象,也都是這樣,都沒有自性、自體。 故此,《中論》說:“是故今無相,亦無有可相。離相可相已,更亦無有物。” 5、既然“空”並非“絕對的存在”,那麼“空”是“絕對不存在”? 有人說:照你所講,“空”並非“絕對的存在”。那麼,“空”是“絕對不存在”了? 這就是世人的二元對立觀念---不是執著“實有(絕對的存在)”,就是執著“實無(絕對不存在)”。世人認識的“有”,是“實有”;世人認識的“無”,是“實無”。總之,世人的認識,都是“實法”---絕對的、有自性的、真實不變的。 你誤解我的意思了。 我講的“空並非絕對的存在”,目的是在於破除世人“空有自性(即絕對性)”的觀念,破“自性之空(即絕對的空)”。但我並不是要否定“沒有自性之空、緣起之空(相對的空)”啊! 一句話,我要破的是“自性之空(即絕對的空)”,並非要否定“緣起之空(相對的空)”啊! 你誤解的原因,還是在於不懂緣起法則“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我說空並非絕對性的存在,一切都不是絕對的存在。意思是說,沒有“絕對存在”。 按照緣起法則,既然沒有“絕對存在”,當然也沒有“絕對不存在”了! 故此,《中論》說:“若使無有有,雲何當有無。” 6、諸法“非有非無” “空”是“非有非無”。 空與有是相對性的:既然“空”是“非有非無”,“有”也是“非有非無”。 根據緣起法則---無相的虛空是“非有非無”,有相的物質就也是“非有非無”。 所以佛法說:諸法非有非無。 破除了二元對立觀念,樹立了正確的“緣起”觀念,你就不會執著於“有(實有、絕對存在)或無(實無、絕對不存在)”了。 因為諸法都是緣起的,所以是沒有自性的;沒有自性,就意味著不是絕對的、真實的存在。不是真實的存在,只是徒有虛名而已,所以大乘佛法說:諸法都是緣起假名的存在。 故此,《中論》說:“是故知虛空,非有亦非無。非相非可相,余五同虛空。” 當你通過緣起法破除了“實有自性或實無自性”的觀念,悟到“非有非無”的本質,就懂得“諸法都是緣起假名的存在”。 這就是諸法實相---一切都不是真實的存在,沒有絕對不變之理。
上一篇:理解、貫通大小乘佛法的核心思想-緣起性空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鐢变簬xuefo.tw鍩熷悕鍥犲妗堥渶瑕佹殏鍋滀娇鐢紙鏈€鐭�15澶╋級锛岃嚜鍗虫棩璧疯鐢╤ttp://big5.xuefo.tw璁块棶缃戠珯锛岀壒姝ら€氱煡!
299591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