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佛教知識
:經咒頌念
黃念祖:無量壽經講座(27)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無量壽經講座27(法藏因地第四) "增上"者,有強勢力,能使它法增長上進,叫增上。今經中增上的含意,我們有一種力量,能幫助他長的增上,所以我們說給植物施肥、澆水,陽光等很多法,他就長了。我們用這些方法使植物增長了。增上是這個意思,這時我們要注意的增上是什麼呢?增上其心,這裡所用的增上其心,就是我們想到《金剛經》上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增上其心。那裡是而生其心,這兩個其心是同樣的。其所增長的是什麼,所增長的正是《金剛經》上說的無所住的心呀!其心呀!其心就是每位你的自心,你自己本具妙明心呀!不是你要破的那個妄心呀!你現在咱們這個當家作主的是妄心。你認賊作子,大家都是在妄心用事。在為賊做奴婢,所以這可是可憐可憫者。就是在這,我們自個的這個妙明真心,就好像在運動中靠邊站了。他也沒有什麼,但是他靠邊站,沒有發言權呀!這發號施令的是你的敵人。你不知道,這個賊,這個強盜,這個敵人,你不知道,他正是你自己妄心,所以咱們可憐。就迷,迷在此處。所以現在我們這一切法,千法萬法是一個法,"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這方便門中有種種門,真正登堂入室能得到的只有一個,只是一件事,沒有兩件事情。所以修行不入這個門,永遠是門外漢。增上其心,這個心是本心。《心經》就說:"不增不減,不生不滅。"怎麼而生其心呢?"不生不滅",你生什麼心呢?"不增不減",你增什麼心呢?這個意思說確實是"不增不減,不生不滅"。現在是對我們凡夫說呀!凡夫說,剛才不是說你的本心,不是靠邊站了嗎?也就是譬喻一個明鏡呀!很多髒東西,給他弄髒了。你不能照呀,你的照用一點都沒有了。所以我們就要去擦這個鏡子,把那個髒擦掉了,光明就顯現了。因為光明不從外來,不能照見的時候,光明也沒有損失,把他擦干淨光明也沒從外來。也沒有所增長,這個說,是不增不減。但是在你沒有擦之前,你就不能照,現在你能照了,你就顯現。所以而生,而增,都是指顯現裡,對本體說就沒有生,沒有滅,沒有增,沒有減。在地獄中他也沒有減呀!所以你無所增加,這裡的增加,指的修德來說,修德有功,性德方顯。你本性之德,本性之德需要有修德,才能使他開顯。這裡就出現增上和生心。他本來就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而且堅固不動。但他這個心很高呀,而且這個心很堅固。我們說《金剛經》就表明這個智慧,非常堅固,能破壞一切,不為一切所破。譬如咱們世間的金剛石,他的硬度是十,別的東西的硬度是九,什麼東西他可以用這個鑽石截玻璃,用金剛沙可以磨寶石,但是他是最堅固啦!這個做譬喻。能破一切,自己不為別的一切破,這個叫堅固。怎麼叫"不動"呢?《金剛經》說:"如如不動"。他的心明朗,老是如如不動,前邊一個"如"是動詞,後邊一個"如"是名詞,老如是如,這上沒有動搖,心明老是如這個如,所以如如不動。不是心中是個死疙瘩,一點也不動搖,那麼僵化。這空,什麼都沒有,這都空了,什麼都空了,什麼都沒有,那樣的不動,說的比我強。你罵他,他也不還嘴,他不動嘛!不是搞成槁木死灰,槁木死灰就錯了,是如如不動。而無所動,不動者,不動如如如,所以"堅固不動",這麼解釋跟前邊是一貫的。 "修行精進,無能逾者。"精是純,進是進步,《慈恩上生經疏》曰,窺基法相宗,法相宗兩位住持,玄裝翻譯《阿彌陀經》,第二代窺基大師,作了《阿彌陀經》的注解,後代他們法相宗有的人看不起淨土宗,這個裡頭,他們和這兩位祖師不很一致,可以這麼說。窺基大師的注釋經都成為譯書,就是跟昙鸾、道綽的書,中國一個世紀都沒有了。近年才從海外又找回來,明代有很多人都不知道有這些書,窺基大師的《阿彌陀經》贊對於淨土宗理解很深。"精進"兩字窺基大師解釋,"精"是精純,沒有雜念,沒有惡雜。"進"是升進上升,不懈怠,是精進。逾是越過,沒有能超過的,這個就是把世饒王,在世間,自在王如來時候,聽見佛說法,他就不作國王了,作了出家人,他就是這樣的一個持,這個表現,這一切,一切修行精進呀悉皆第一呀。世饒王往詣佛所,就頂禮長跪向佛合掌,即以伽他贊佛,發廣大願頌曰。到世間自在王如來那去,給佛頂禮。頂禮呢,就是我們往往是把手一翻指佛足,佛最底的是足,我們最高的是頭,把佛最低的足擱到我最高的頭上面,表現對佛的崇敬,頂禮長跪,就是兩種跪法,長跪是兩膝都跪下,叫長跪,向佛合掌。像《金剛經》須菩提的跪法,右膝著地,那單腿跪,那種叫復跪。兩種跪方法,這都是當時印度通行的禮節。佛並沒有另外制定這些禮節,合掌也是,這都是原來的禮節。"即以伽他贊佛"。這個偈子,偈子是同樣的長短,而且有音韻可以唱。他這個偈,淨宗有的時候白文說了長行,然後又來個偈子,有的時候重復,有的時候偈子中有多義。《無量壽經》有這個情況。偈呢,當時是可以唱,音樂,通過音樂這種可以感人啊。顯的也很莊嚴,很清淨。同時這個偈子他文很少,而意思含的很多,所以常常用這個偈。這時法藏比丘對於所說的話,他用伽他的形式,就是一種節頌形式來說的。 一上來就是"如來微妙色端嚴,一切世間無有等,光明無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贊佛的色身,贊佛的光明。稱贊世間自在王如來。佛都是如此呀,他是尊敬佛呀,每個佛都道同,每個佛都是如此呀,而且他一贊歎,一個是從內心真實發出來的,再有他的贊歎,是稱如來之量。我常常說佛教徒懂得什麼是佛的人很少。我常常說你們信的佛是什麼,你說,你說完我告訴你,你腦子中的佛是上帝,是耶稣教的上帝,所以這個智慧,這個恭敬,是獨一無二,超於一切。如何,如何呀,這些教呀!這個耶稣教呀,不能超過上帝。所以真正認識佛,還是不容易的。他說頭一句:"如來微妙色端嚴,一切世間無有等"呀。這個偈子是七言的,是唐宋譯的形式。唐宋譯都是七言,而且內容文字都好,漢譯是五言,最流行的是魏譯是四字一句,吳譯沒有這一段,你看五種譯本差別很大,這個地方辨用唐宋的形式,偈方面都是多頌。五種譯中只有這兩種是七言。義理文字較勝。看全集,我們看精神,一個是義理,一個是文字,比較好,是不是。因此這個全集不只是一種,有遍讀五種的功德,而且超越了遍讀的功德,因為我們不善於總結,看了之後什麼都在腦子裡,這裡替我們總結好了,五種的精華。所以這個經在海外是大量印呀。再有就是會本,到處在宣講,在國內我們講,南普陀也在講,一南一北,慢慢形式就好起來了。 這第一段就贊歎佛的功德,"微妙"的"微"是細小,精妙,精妙之意。所以中國最老的經書,五經裡講,五經四書嘛。"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很危險呀,道心,這個道的心覺悟的心,是微,微細的微,是精微的意思,微妙,又很細不可見呀!這是微,那妙呢?是好是善,是精。贊歎之詞。這個妙字不可思議,不可比的意思,所以智者大師,在講《妙法蓮華經》的時候,講經題,花了九十天的時間,講了一個"妙"字,所以九旬談妙,這個妙字的重要,所以《法華》說法都沒有不微妙的,而單以妙法來名經,那是《妙法蓮華經》。這是他的特點,如來微妙,微妙擱在一塊是精妙到極點了。"色端嚴"這個色指色相。《法華經序品》說:"身色如金山,端嚴甚微妙。"身色是佛的身呀,身色,色相呀,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應身相,報身相那是無量的相好,色端嚴啊。"一切世間無有等",這個世間那還得應該說是地前,都是世間,不光是人類,天上沒有呀,一切世間呀,一切地前的菩薩,一切什麼,一切地方,一切處,沒有能相等的。我們的贊佛偈"十方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這就是說一切世間,無有等。"光明無量照十方",佛是無量光呀,佛都是無量光明呀。阿彌陀佛也是無量光,別的佛光明也是無量,這個普照於十方世界。佛光所照之處,日月火珠都匿曜。匿是隱密藏起來了,他的光芒就不顯現了,如月明星稀就是這個道理。今天大月,那星星就少了,如月亮不出來,滿天是星。這是因為月亮太亮了,別的星光就很微小了,它就匿曜。因為佛的光明很盛,不但月亮匿曜,太陽光也匿曜。咱們這有火,火是很亮的,火的光也匿曜。珠指摩尼珠,稱震跢末尼,印度話震跢末尼,末尼珠,稱如意寶珠,這個珠放大光明,而且這個珠能夠給眾生許多的如意呀,得到如意的聖妙之物。《會疏》的解釋:天下至明的東西,是亮的東西,沒有大於日月的啦。萬品光耀,說最亮最殊勝一切沒有過於摩尼寶的了。若在佛光之中,他們的光都不顯,而且贊歎光,贊歎佛光的殊勝,底下更顯出佛的不可思議了。 "世尊能演一音聲",如來用一個音聲,只演一個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種種的有情,每一種每一種,他都隨他的本類,都理解。就這兩句,那都是到了《華嚴》事事無礙的境界啦。所以前邊的序分就說這個經是事事無礙的境界。這一個音聲之中,我們的說話方言不同就不行,別說外國人不懂,有的人說話,有點口音,法師說話聽的人就不懂,淨國法師的話很好懂,我們有好多地方聽的懂。居士林很多就聽不懂,咱們到廣東去,廣東人聽不懂,我到過廣東,你要說英文還行,北京話還湊合,你要稍微帶點天津味,山東味,保定味,就不懂了。南方話,很多很難懂,有些話,簡直不懂,跟外國人一樣。方言不同這就不行,還有知識水平問題,他知識水平很低,他沒法懂。所以我們的語言就很有障礙了。不但方言不懂,咱們還有佛境,我們給他說孤明歷歷,你說如如不動,水平不夠,他聽了莫名其妙不知你說什麼。因為我們是人的語言,是不是,不是佛的語言,現在佛的一個音,每種種不同,包括蒼蠅、螞蟻,如佛在度生,佛在某某方,大家說翁翁聲,那個時候觀世音菩薩正變成一個蜜蜂,在廁所裡頭,對廁所裡的蛆在說法。所以這個各類的眾生,佛都在普度。而這個佛呢,以一個音聲能夠使各類眾生聞佛法,解佛所說的法,這個妙用屬於無窮呀!而且在一個音聲中,能夠具足無量的功德。你在那能演一個音聲,一個音聲能解什麼呀,一個音聲就含了無量意。一就是無量,無量就是一,所以《華嚴》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都是超出,超出世間常識的。這些道理,也超過世間一切學問。在這,前邊概論都講了,有很多,在科學上有很多解釋,不但全體包括局部,局部包括全體。科學上沒有證明,實際上有證明,不是玄說。所以愛因斯坦就把空間、時間、物質,我們這些常識的東西打破了,這是人類的錯覺。科學家說的,大家都可以大膽地說,這些地方都大膽說,這是科學。你不要認為這是玄學、這是哲學,這是科學!剛才我們說一個音聲有無量,這也是局部包括全體。全息照相就是這樣,全息照相這個底片,你把它砸碎了,取出一個小渣,沖洗出來的是整個的。原來照的是張三,出來的形象還是張三,全部底片所包括的,一個小渣也包括,局部包括全體。數學也證明,到了無窮多了之後,每一個項目就包括所有項目的全體。所以一個留蘇的學生他不懂,他來問我,但這個道理他不懂。這個道理佛教早講過了,不是新鮮的道理。所以我們這些道理正是科學上的,在那慢慢發展,慢慢來給咱們做些補充。所以我們思想上要有信心呀!科學越發達,佛教越昌明。不要以為科學發達了,我們都不退了,我們都要上火星了。上哪,到宇宙了。這樣說法都不對,太空中就證明,佛說的是對的,太空中有無量中微子,比電子不知小多少億倍,多少英裡厚的鋼板都能穿過去。它彌漫於空間。空間又是微塵,世界就碎為微塵。一個大爆炸世界就爆炸成微塵,微塵聚合就是世界。這個科學的論斷,跟咱們佛學的佛說世界碎為微塵,微塵聚為世界,這個說法都是一致的。所以我們要相信,信心十足呀。所以這是一個音聲,更具足《華嚴普賢行願品》說的。大家常念的"一切如來語清淨,一言具眾音聲海"。一個言裡頭有眾多的音聲的海洋,"隨諸眾生意樂音"。隨著眾生的你心裡所喜歡的,你愛聽什麼你就聽到了。"一一流入佛辯才海",一一每一個都流露出佛的無量辯才。這都是顯出事事無礙的境界。事事無礙的境界是圓教所獨有。所以判教,天台判教,四教,藏、通、別、圓。圓教判教是五教:小、始、中、頓、圓。是圓教所獨有的,每一個都有這樣殊勝的妙用,每一個音聲之中都流露出無量無邊的真實音,使眾生得聞,得解,得度。這正是《華嚴經》所獨有的十玄門中的"主伴圓明具德門"。一一都圓明具德,所以說圓明具德。因此說《無量壽經》就是中本的《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的《華嚴》。因為這個經是多度的說,方等時也說。就把他看成是方等。實際這是圓說一切法,普度無邊眾,和《華嚴》是一樣的。 那麼底下,上邊贊歎的什麼,贊歎如來的語密音聲,贊歎佛的身密。佛的身呢?"又能現一妙色身"。這個身體"普使眾生隨類見"。讓眾生都隨你本類看見了。俗語說到底狗眼看人低呀。所以狗他就敢咬人,他看的人都很低呀!有個很大,馬看人很高大,他就讓人騎,這個眼睛不同,這確實不同。經上也說動物所看的,如蒼蠅復眼,是很多很多,它有好多眼睛。眼睛是不一樣,這眾生見釋迦牟尼佛,當年大家所見都不一樣,他是隨類見嘛。有的時候像佛世尊這個報身的高大,多少多少由旬,我們的眼睛看不出一由旬呀!看不到40裡地。你上北海,以你的視力為半徑,你看的就是一個圓圈呀!圓圈怎麼畫的,是你的視力,你的視力就這麼長,這個成了半徑,一看一個圓,其實怎麼可能是個圓的,它有邊嗎?但是所以佛的報身種種種種的,佛的身來說有五種,一是法身,從這個法身就流出一切,法身是佛所證的;二報身,是菩薩才能見,就是高大微妙,其他的眼睛是不能見,不能識別,就是那個多少多少由旬,咱們眼睛半徑就這麼多。是你能看到的距離,你一根汗毛都看不到頭。你怎麼能看的見佛呀!看見佛的報身,那個微妙也不是你能夠想像的程度。就好像蒼蠅腳上有好多微生物,咱們眼睛看不見,它太小了,你,太大也不行,你,太小也不行,這個眼睛一切都是如此呀。我們眾生,都是這一小段,你看見光也是一小段,這七色之中,紅以外,紫以外你都看不見了。聲音也是一小段,超聲波你聽不見,超聲波有這個波動,聲音的波動可是你聽不著,太低你也聽不著,你只能聽一段,很窄的一段,一小段。可能現在的眾生往往根據這一段來評定一切,承認這一段啊!這實際是有的,這一段之外是沒有的,這是不可以看的。三,應身,釋迦牟尼佛示現是應身,示現做佛了,應化做佛,這是應身。就是應身當時在印度大家看的都不一樣;四化身,化身是變化之身,種種的化現,如魚籃觀音呀,等等,等等。密宗還有一個等流身,等流身就是隨著一切的種類眾生,他都可以看見他同類的這些相,等流身像過去,現在不大見了。過去人要死了之後,到鋪子裡糊一個開路鬼,好高大,一丈多高。藍臉,一個開路鬼,這個是觀音菩薩,這是觀音菩薩面炎大士,藍臉呀,很厚,很凶,咀裡噴火,他要到地獄中去度眾生,在地獄中度眾生,他就示現成地獄中差不多的形像,就是現在大家說的開路鬼呀!什麼鬼呀,實際是觀音呀。這屬於等流,就是剛才我們說的觀世音菩薩要給蛆說法變成密蜂,就屬於等流身。所以身有五種:法身、報身、應身、化身、等流身。這個佛在一身之中,如來現一妙色身,現一個身,而使眾生各各隨他本類所見現一個身。菩薩見是報身,其余見各種身,應化身。動物呀,鬼呀等等看見等流身,各各隨他的類。動物看見就是畜生的身,現畜生來度生的,還是很多,剛才我說的觀音,不是人間的事,人間的事也有。這個是菩薩的示現,有一個人走路碰上一個和尚,問他你要哪去,他說我到哪去哪去,你去那我有個老朋友,你給我帶封信吧。可以啊,這事我肯定能做。這個和尚就給那個人的信就帶著了,到了地方,信上寫著找薄荷,打聽這個人,這裡有個人叫薄荷嗎?怎麼找也沒這個人。明明叫我帶信怎麼沒有?那裡人說我們這個豬叫薄荷,是不是他啊?那人就喊薄荷薄荷!薄荷就跑過來了,它跑過來後,那人說這給你的信,它像人似的站起來把那信一接,一接一吃,吃完就死了。他就是說這個豬很特別,豬都是要殺呀,為什麼老不殺它?凡是被殺的,它都知道哪天被殺,頭一天它就和它談好,第二天要殺那豬,豬也不叫,也不鬧。大家說這個很有用,老留著它,它就這麼來度化這些豬,稱為薄荷。那封信嗎,給我帶信嗎?他該回來,不回來叫也沒用,該叫它回來,它一吃就死了。度生啊,種種的因緣來度生之類。各界裡邊都有菩薩在救度眾生。佛現一個身而有其種種在各界,各界的眾生都能得見,一個身而能普現,示現一個身而讓大家得種種饒益,這是不可思議的。上頭是贊歎佛。 底下是要發願了,發起大的誓願,他願意是什麼呢?要願意攝彼佛土,普利眾生,讓大家很快成佛,這個發願是很重要啊!《普賢行願品》說:如來功德多少多少劫說不窮盡呀。咱們要成就這個功德,怎麼樣呢?你就要有十種廣大行願。所以願是非常重要。藉益大師就是靈峰大師說:"非信不能啟願"。不是信不能啟發這個願。"非願不足導行",沒有願不能引導修行,正修行。省庵大師清朝人,也是蓮宗的祖師,他說:"修行要務,立願居先"。修行中重要的事,先要有個願。"願立則眾生可度",你要立了願還有眾生可度,你根本不想度眾生,像阿羅漢似的,那就涅盤不度。"心發則佛道堪成",你必須發菩提心呀!你發心,才能成佛。省庵大師又說:"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提願,不可緩也"。具發就是全發,菩提大願要全發,就成了大願,不可以慢慢的,不可以緩慢呀! 底下就是自覺、覺他啦。在自覺、覺他裡頭,看的很清楚,這裡很重視自覺,這個自覺跟阿羅漢不同,阿羅漢自覺就是自覺。這個是因為覺他,所以首先要覺自己啊!我們要使別人覺醒。你要把別人叫起來,你還在那睡著了,你怎麼可能啊!你必須在那清醒才能叫別人啊!你就先自覺啊!為什麼求自覺,主要是為了覺他。所以我們要度眾生,首先要自覺,現在很多人度生之心未償沒有,但是真正要想自覺,像那個法藏比丘那樣自覺。你還渾身的毛病,自個還是迷迷糊糊的,就總是想自己,弘法利生,當導師,這個想法,確實不切合實際。要想當大夫給人治病,你就是不研究醫學,既無理論學習,又無臨床的經驗,我說你這個去當大夫,你只有犯兩個毛病,一個是無照行醫,一個是庸醫殺人呀。你這只有庸醫殺人呀,所以這個事情,真要負起責任那就是。我要求自覺,這個地方我們可以談清。 "願我得佛清淨聲,法音普及無邊界。"這是我們要求佛所有的功德,我們也願意自己有這樣的功德,這些功德是要覺他的功德。我們要求如佛願,要覺他,願我得佛這一種音聲,能遍及無邊界。"界"字我們說三界,我們可以用俗話說,各界人士,並沒有一個框框,這也叫一界。教育界,體育界,政界,中界,這個界就很抽像,但是它又很具體。我們說無邊界,這個意界。那麼法音普及無邊界,我們在宣揚什麼呢?宣揚戒定精進門呀。六度中本來是還有三度,還有忍辱,禅定、般若,用這三度,代表六度,戒定精進。如佛遍及無邊界,來宣揚,以三度代表六度。用六度來教化眾生,讓眾生通達甚深微妙法,我們不是僅僅的在前五度,能知道布施,能知道打坐能知道持戒就算了,要通達甚深微妙法,那就是般若了。大家信佛知道識自本心呀,知道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淨土法門無上甚深微妙法,讓眾生能夠了解啊。底下就要求自覺了,怎麼樣呢?在自覺中,頭一個指出的是智慧,所以我們這裡智慧是首要的,我們要修行,就是要像摩诃迦葉,有很多人贊賞,這也看大家怎麼樣看,我們修行都要以智慧為導,淨土為歸。不管你學什麼,你要根據智慧,來引導你,而不是憑著你自己的意思去自作主張,以智慧為前導。知道這個甚深的般若,就是以這個為導引,這樣才不至於陷入魔境。魔境,種種的魔,目前正是群魔亂舞的時代,如果沒有智慧作為前導,你隨時會有很多魔難產生,所以我們要有智慧,你不以淨土為歸呀。你終要能了脫生死,能真正給眾生真實之利,你離開淨土沒有其他的法門。就算你是很高,文殊普賢不是更高嗎?他也求往生呀,他給眾生作帶頭人,帶路人,引導你度眾生。你除了這個,還拿什麼方法可以度眾生呀。都好,沒有一樣不好。就眾生根器來說的,有適應和不適應的。這樣以淨土為歸宿呀。所以普賢菩薩在一部《華嚴》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最高的一部經典。最後的一個總結,導歸極樂。所以我們也得這樣,我們以般若為導,淨土為歸。智慧一上來,智慧廣大深如海,所以我們天天大家都念,三皈依呀,智慧如海,天天念還不如我們的願。我們不但就是念呀,我們還要真正去做智慧如海。秦言《智度論》說(秦言當時還是南北朝,時代那時北方是秦)這"般若者",智慧,一切諸智慧中最為第一,一切種種智慧中般若最為第一了。無上,無比,無等,更無勝者,沒有比它更上的,沒有能和它相比的,沒有能跟他相提並論的,沒有能超勝的,這是般若。這個說明他的高。再有《往生論注》,這是天親菩薩評論的,大概他有五百多部論,他以前是小乘,後來他明白了,大乘才是真正的佛法殊勝之處。後來他跟哥哥說,我得忏悔了,我得把舌頭拉掉,說了許多誹謗大乘的話。他哥哥說的好,你有幾個舌頭?我有一個。你拉一個夠忏悔嗎?那拉多少才夠,那我怎麼辦?就用你謗法的舌頭來弘法呀。所以他作了很多論。《往生論》就是其中一部啦!三經一論,就有往生論。就是這位要割舌頭的。現在我們還有很多南部的國家,小乘的國家,還有一部分人不大相信大乘,這也很難啊!這事情已經做了榜樣了。"般若者,達如之慧名"。是你通達,達到了如這樣的智慧的名字。不是別的,不是別的智慧,你說法如雲如雨,論文漢文通用,著說等勝,都不是,是你通達到如的這個名字,才是般若,使你達於如,了達,到達,達於如,通達如是真如的如,這意思就是說,你通達到真如的智慧才叫作般若。《大乘義章》解釋這個慧字,慧字,不說般若,直接解釋這個慧字。智慧廣大,這個慧字;"真心體明,自性無暗,目之為慧。"所以有的人以為世智辯聰,是之為智慧。恰恰是反了。世智辯聰,是修行者最大的障礙。很精明,很有世故,很有策略,他有學問,能說會道,這是世智辯聰。是八難之一。這八難中包括世智辯聰,包括瞎子、聾子、啞吧、神精病,這世智辯聰跟這神精病並坐在一個板凳上。不是優點,是缺點。這慧是什麼?你真心本體明白了。什麼是真心,你真心的本體是什麼?自性,就是你自己的本性,怎麼說是無明,無明就是暗呀!地上就沒有無明啦,你心無了,這叫慧。所以這個涅槃,這涅槃三德,就是法身德,解脫德,般若德。你證法身,得解脫,全是靠的是般若啊!般若是什麼?就是明白你自心呀,明白你自性,所以一切法,大家有時這一披,那一披,其實是一家人。禅宗和淨土有什麼分別。跟密宗,只是在有些細微的地方,形勢上習慣上有些不同,碰到最高的地方是一件事情呀!那麼這個真心本體是本有呀!這就是智慧,自性朗然。有的含義差不多大家自己看一看我們就不多說了,剩下大家自己看。 《嘉祥疏》曰:"明五度為行,不能出離生死。"五度是前五度,禅定,所以禅定,戒定慧都是好的,但是大家都知道,戒定兩個字是前五度,禅定不能脫離生死。"要須智慧達解本源",你看這個提的很明顯,這些大德嘉祥大師,這些話,都很好,必須讓你的智慧本解本源。什麼本源,你自心的本源。窮盡心源把你的心窮盡了,方皆脫出,你才對於一切,一切你都能超過,你真正能去。故雲最上也。所以這個智慧最上呀!這個法藏比丘第一求的是智慧,不是在那求神通。你現在最大的錯誤,修行人,就想得神通,有的還發願,我得神通來弘揚佛法。不是,你這是在破壞佛法,佛制是不許的,因為一些妖魔鬼怪他們有他們的通,他們很可以欺騙人。這神通,對於佛法說是聖末邊事,是聖道,是聖道末了邊邊上的事,你說他不是聖道就不對了。在聖道中末了邊邊上的事情。所以智慧是最上呀。 這個"智慧廣大深如海,內心清淨絕塵勞。"塵勞呢,塵是塵土,勞就是煩惱等等。他在身上,擾亂你,擾亂你的身心。像污垢似的塵,擾亂你的身心,老讓你生氣,老得跑,都得奔,成天忙,勞呀,塵勞。"內心清淨絕塵勞",你要是智慧廣大深如海,他必然內心清淨,自然也就沒有塵勞了嘛,是不是?《心經》可以作為咱們證據啦,"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這不就是智慧彼岸嗎?智慧到彼岸,他就自然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嘛。他自然嘛,你這個智慧,受、想、行、識都是沒有的。色現在連科學家都懂得,色是由於眾生的觸覺。妄嘛,五蘊妄,就不是空,妄就不是真有。五蘊皆空,都空還有什麼勞呀,沒有塵勞了嘛,清淨了嘛,沒有塵勞不就清淨了嗎?這是很自然的。"智慧廣大深如海,內心清淨絕塵勞。""超過無邊惡趣門"。無邊兩字好,惡趣門,超過惡趣門。三惡道,不就是到鬼那有一個門。到畜生那有一個門,到地獄那有個門。三門大家說無邊,就是告訴你,進入三惡道,你隨處都可以進啊!這個門是無邊,無數、無量,你前後左右都是門。在你舉足,下足之處,都是坑啊!隨時隨地都可以入三惡道。眾生種種惡道的因,最後讓你入三惡道的因。只有你"智慧廣大深如海,內心清淨絕塵勞。"讓你超過無量,無邊,無數,不可說不可說的妙趣門。對於你都無有妨礙啦。所以我們時時常常善護念,超過無邊惡趣門,就修到菩提究竟岸,你很快就到了菩提佛果。究竟的彼岸。生死是此岸,涅槃是彼岸,這就到彼岸了。 "無明貪嗔皆永無,惑盡過亡三昧力。"無明和貪嗔一念都沒有啦。無明全沒有了,就是佛啊!不是兩邊麻煩,很煩雜的事情,所以一破無明按圓教說,在別教說就是屬於地上菩薩,在圓教說你還是初住。一共有四十二品無明,到了等覺,你破了四十一品,你還有最後一份生相無明,怎麼出生的阿賴耶識啊!還不明白。最後一份也破了,就成佛了,所以那麼惑盡過亡三昧力,無明貪嗔都永無,那就是貪嗔癡三毒呀。三毒,當然這三毒不應該有了,而且無明也沒有了。無明就是愚癡。愚癡正好和智慧是對立面。般若智慧來了,你就明了。屋裡暗黑,一點燈,暗就沒了。不對立呀!千年的暗一點燈就著了,一下子,就彈指間,就消滅呀。那屋裡沒有無明,照見種種物,見種種色。都是智慧廣大深如海。無明貪嗔皆永無。永遠沒有啦。這個很厲害,是不是。惑盡過亡,一些惑,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一個都沒有了,全滅光了。還有什麼過,過都沒有了,這是由於三昧的力量。三昧就是定啊!三昧呢,就是到了等持,沒有昏沉,沒有散亂。三昧之中,以念佛三昧稱為三昧之王,又稱為寶王三昧。價值最高的莫過於寶,所以稱為寶王三昧。惑盡過亡三昧,那就是說,佛佛相念,上邊經論,佛佛相念,所以說由於念佛三昧之利,這個地方定和慧,一上來提倡智慧,最後又提高定,慧和定都是重要的,但是慧居首位。 底下還有幾句,我們盡量講下去,亦如過去無量佛,又像過去無量的佛一樣,為彼群生大導師,為一切眾生所能達到的,這一切的世間苦,這也包括三賢的菩薩。因為三賢還有無明,那不得破無明嗎?也應該六度呀,無明沒離,也是苦,把生老病死,種種苦都要度脫,地前三賢他的死,沒有咱們的生死。還有變異生死,從一地到別一地他還有變異,都要度脫。"常行布施及戒忍",這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啊!智慧啊,六個波羅蜜,個個都得叫他得度啊!"已度之者使成佛",就是說沒有得度的眾生,我要度啊!已度,他已經開始走上覺悟之路,就好像菩提心一樣,沒有發菩提心,我勸他發,已經發起的我叫他增長呀!已經增長的,我要護持他成佛呀。所以我們這個度生,應該是全部都包括這一切在內的,對於自己他更是如此,你自己不能作個榜樣,不能示范,你能說不能行嗎?往往言教不如身教,所以說以身弘法以身謗法。有的人嘴上說的很好,你所做的全都是謗法,這個以身謗法,這個破壞佛教就更嚴重了。"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你供養恆沙的佛陀啊,不如堅勇求正覺。這個地方可引一段《華嚴》的《普賢行願品》,一切供養中,法供養最,什麼叫法供養。如說修行是供養,如佛所說的,如善知識所做的,我去修行,這叫供養。不是說什麼拿什麼錢,拿什麼......利益一切眾生,讓一切眾生得利益,是供養佛。你拿來給麻雀,你拿來給麻雀吃了,你現在不是給麻雀吃一粒米,而你是在供佛呀。利益於一切眾生,所以我們是平等的。這是佛教偉大之處。不離菩提心,攝受眾生是供養,代眾生受苦是供養,勤修善根是供養。不捨菩提業,不離菩提心,這都是稱為法供養,這個供養出來和前頭相比,那前邊也就是千分、萬分、億億分他呢。不如跟我們法供養,千千萬萬分之一他也趕不上,不可說分之一他也趕不上。所以堅勇求正覺,正是法供養。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是這個意思。
|
|
|
|
|
|
上一篇:黃念祖:無量壽經講座(28)
下一篇:黃念祖:無量壽經講座(26)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