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佛教知識
:經咒頌念
黃念祖:無量壽經講座(25)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無量壽經講座25(大教緣起第三) 那麼這第十九願、第二十願是真實,那麼拿第二十願和第十八願比,十念必生,那麼二十願是假,十八願是真。所以到十八願念佛往生,十念必生,這是真實中的真實,圓頓中的圓頓。這是真實之利,這一句佛號,就是大涅槃。實際上這也是自然的,這一句阿彌陀佛號,證得大涅槃之後,成佛這才是圓滿。這個佛號才出來麼,所以這一句名號是佛的所有功德之所成,代表了一切功德。現在說是代表了一切信息。你念就屬於果覺,佛的果覺。你現在念這個,拿來莊嚴你自己,以此為念,因地的心啊!這是真實之利,最直捷最了當。 那麼底下大家會有意見嗎?這個《法華》《華嚴》,中國通家是一直認為是登峰造極的,日本人說它是權假,獨贊《無量壽經》。《甄解》對這個解釋,他說現在從這個真實之利,從利益上著眼,從利益上著眼所說的,《法華》,《華嚴》都是假,只有《無量壽經》是真的。因為《法華》《華嚴》說有急速成佛的法,《法華》只是一個理念,而不是大眾啊!不見急速修這個法成佛的人,所以他們自成為別時意趣。另外一個什麼時間的,所達到的境界了,實際法體並不需要你等待,但是人們根器不一樣,所以讀了《法華》,讀了《華嚴》你還是要再來,再來等待時間呀!人機劣故。《無量壽經》你只要相信,一切世間,所難信,不是信能信,應當很重視的。若信的專一,十個人就十個人能往生,現在就有很多人往生。目前佛教還是有衰危的情況,還是有往生者不斷。實際生西了。往生不退,一直到成佛。而且這個法門,當法都滅了時,所以《無量壽經》重要,一切什麼經都沒有了,最先滅的是《楞嚴》,《涅槃》。《楞嚴》已經看的出來,很多人說《楞嚴》是假的,我早就說了,第一陪滅的經是《楞嚴》,現在大家都不會念了,不念不就滅了嗎?第一部先滅《楞嚴》,一部一部地滅,最後剩下《無量壽經》。那麼最後眾生還有智慧,能夠來研究《無量壽經》呢。法將滅經,如當一個法燈快要滅的時候,放光了。蠟燭也是一樣,點到最後反而亮了。法快滅的時候,眾生有智慧,這時眾生可以接受《無量壽經》,這還有一百年的因緣。所以到最後,最後還有這個法,存在度世。而這時度世是回光返照。人要將死時忽然間精神又來了,你看病人忽然精神來了,那不是好事,那是回光返照。整個的佛教回光返照也就是這一百年,《無量壽經》還可以度眾生。這個之後就剩下一句佛號了。現在我們也不能要求很個人水平很高,到了末法只有這個水平了,到了最後你會念阿彌陀佛就是法師,就是金剛阿阇黎。一般不念了,人壽也短了,這是一個緣故。一個緣故得利益的人多,都可以得利益。第二個最後法滅了還完全靠這個經度眾生啊。而且完全是念佛,都是相等,都是這麼做。凡聖也念,十地菩薩不離念佛啊。佛佛還相念呢!凡聖齊等,蓮池大師《彌陀疏鈔》"齊諸聖於片言",就是這一句名號大家就相等了。因此說這是真實之利,最後還要考證,凡夫也得念,聖人也得念。開悟沒有開悟,開悟之後還得念。開悟之後不提往生之事是欠悟,憨山大師說開悟之後(這是憨山夢游集中說),開悟之後人就持這個,不肯說話,怕大家執著。實際還都持這個。底下剛才的《甄解》都辯論了,這個是我給大家作的解釋。 本經能夠給眾生真實之利的原因呢?就是咱們這個經所開化顯示的都是真正之際,前邊已經講的真實之際。底下說三個真實,這是第二個,第三個底下跟著就來了。阿彌陀就住真實惠,真實惠中勇猛精進,一直莊嚴,一心,一條心的在那莊嚴著淨土,是真實惠嘛!是三個真實的妙土,就是從真實之際所開演,而這個國土種種莊嚴,就是真實智慧。因為彌陀就住在真實惠,而莊嚴淨國土啊!往生論裡面說了一句話,三種莊嚴如一法句,一法句是清淨句。說到這句話就暫停一下了,如一法句,一法句就不往下說了,點破了,點破了就成教了。那麼清淨句是什麼呢?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這是教,說到這就不往下說了。很有宗力的意思。真實之際是無為的法身,流現出來極樂國土。《彌陀要解》雲能說所說,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贊所贊。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所以這個淨土法門,你能說的話,你所說的內容,你在這度化大家,你所度的,你能夠信,你所信的,你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贊所贊,都是實相正印所印出來的。用這個印字,好比圖章啊!圖章它代表要蓋章才能兌現,才能有效,這個印不是一筆一筆寫出來的,這一點最要緊,一下就出來了,沒有前後。印文就是中國咱們佛法裡頭比喻,都有很深的意思,一時就全能兌現。一成一切成,如你寫一篇文字,你寫半天才寫完,你要是蓋圖章的話篆字七、八個字一蓋,就一下子都出來了。那麼這印,印書印文,這個印是一時的,印證就是這個。我們印證一下,這一切一切都是從時下圖章印出來的,你所顯現的,你在這說,咱就拿今天來說,這個能說所說,能聽所聽,能說的人所說的內容,能聽的人能聽的內容,你們發願了,所願往生的國土,這一切一切你能念所念,你能念所念這一句佛號,都是實相正念,所以這個《楞嚴》,首楞嚴的含意是一切事究竟覺果,一切事無非覺果為什麼呢?究竟堅固無一不是實相,無一不是法身,沒有這一切分別。所以密宗稱大圓滿,就是真如實相。所以密宗說,聲字皆實相。你這不是執著有相嗎?有聲,有色嗎?之所聞是聲,之所見是色這不都是六塵嗎?聲字,這個字怎麼拼出來,這個聲都是實相。這就是能修所修,能修的人,就是實相,能修的法,關於這個咒變成這個字那都是實相,你這麼去體會你就所行,就跟那個求啊,保佑,保佑我,讓我發點財吧,效力不一樣啊!所以從這可見,住了淨土,這個法門都是住了這個實相。所以說惠以真實之利。真實之利,還有能超過這個的嗎? 底下佛就贊歎了,"難值難見,如優昙花"。值是碰上了,不難遇,難相見,"如優昙花希有出現"。因為它是一種花,又像咱們這的無花果葉子像梨,果像拳頭這麼大。咱們這裡無花果不開花,就結果,他這也是不開花就結果。花很難碰。《般涅槃經》說是樹王,名"優昙缽"。音色不同,有實無花,只有果實無有花,而能夠開了金花就有了佛了。這個優昙花,看來這個花是難得出現,我們看見無花果開花了,是很奇怪,奇怪的事情。無花果南方很多,從南方來知道這個很好吃,無花果這也是無花之果,印度的《出曜經》說:"數千萬劫,時時乃出。"花才出來,多少劫才出來花。"眾生見華,謂曰如來將出"。看見花如來就要出世了,所以佛打譬喻,難遇難見,就像優昙花啊,希有出現。 底下再進一步鞏固阿難的信念,這句話是超情離見,大家一般都是常識而論,好像超了常識就不是真的了。我就常聽說這些人都是唯常識論,只有合乎常識的才是真實的,不合乎常識的必定有假。那麼現在這一些話,佛的這一句佛號,這麼殊勝超出了這麼多經,大家聽了是不是還有將信將疑,這是很難免啊!佛再鞏固,再鞏固。釋迦牟尼佛說:"阿難當知,如來正覺其智難量無有障礙。"你要曉得,如來的正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正覺啊!這個智慧是難以思量 ,難以思量啊!沒有障礙。如來的正覺。《甄解》上說:"如來正覺者,乘彌陀一如成正覺故。"他說的法,大家在法會上見的釋迦牟尼佛,是應身佛,所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祥瑞的佛相,種種的所見的佛都是應身佛,應身佛只有菩薩境界才能看的見。一般看不見,太微妙了,太廣大了。咱們上北京看白塔就知道了,看是個圓的,事實上是誰給咱們畫了一個半截的圓圈,是你的眼的視力給你畫的,因為你的視力只能達到這了。因為你的視力為半徑,你看了一個圓的,對不對,在外邊還有你就看不見了,用這種視力看佛,你看到一個報身,你連一個汗毛都看不見,找不著邊啊。多少由旬,一個由旬四十裡,微妙非你所能見。法身應身更是一樣,所以我們所能見的,經上所記載的,是應身佛。底下《甄解》這樣說應身佛即是(本地身)如來,這一身就是法身。流出報身,由報身流出化身,其本源就是法身。智慧和法身是一體的,所以今天說法釋迦牟尼佛即是毗盧捨那法身啊!這個智慧,這個智慧是難以量。常住於念佛三昧,住這個念佛三昧,能夠發出極殊勝的妙慧。所以說這個其智難量,這不是地藏菩薩,等覺大士,等覺就是離佛只差一個位子,所能測度。所以說佛是如此的智慧,如此的通達,我所告訴你們的話連地藏菩薩等覺菩薩都難以測量。大家不要用自己的水平來測試,尤其是拿自己的水平來批判接受,就是我想的通的就接受,想不通的就一定不對,那就很不好了。 今經雲"能於念頃,住無量億劫"。"念頃"這是唐譯裡的話,一念我們說了很多次了,就是一剎那,就是一彈指裡頭有六十個剎那,有六十個念頃。這最是長的,選長的,還有復雜的,這樣的好記一點。我們有兩個經都這麼說,一彈指就是六十剎那,一剎那就是一個念頃,有六十個念頃,一個念頃就是一剎那,一個剎那是一個彈指的六十分之一。這個時候住無量億劫,所說咱們這個經就是中本的《華嚴經》。這是打破時間,顯在十玄門裡頭,無量億劫是多長的時間?劫啊!天神從天上下來,用薄紗把石頭磨光是一劫。這麼多的劫,在一念之間,釋迦牟尼佛在一念之間就住這麼長的劫。諸根,身根,眼根,舌根,鼻根都沒有增減,沒變化,在這一念間,就住了這麼長的劫,住這麼長的劫了就是同在一念。這個就是華嚴裡頭"十世隔法異成門"。《華嚴》曰:"知無量劫是一念,知一念是無量劫。"空間,這是時間,現在最新的物理學把這個空間,時間,物質都有了新的認識。這是一個很大的提高,這一切都是人類的錯覺。所以徹底突破了時間,那一念同無量劫是平等的,超數量了。作夢也是一樣,你作很長的夢,你醒了其實就是一會兒。所以說黃粱一夢。作了宰相,後來被人殺了,幾十年。小米飯的時間,只是打個盹兒,睡著了,就作個夢,後來叫他起來。他那裡遇難了,這是他一生的經過,就是一頓煮小米飯的時間。做事情挻多,夢中就體會到了,很短的時間和這麼很長。實際時間咱們現在就是在作夢。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咱們的夢沒醒,咱們的夢醒來就好了,咱們現就是在作夢。"身及諸根無有增減"。表佛法身殊妙,住法身,現應身,即具圓滿報身。 如來定慧,究暢無極。世尊叫阿難要相信如來的智慧。如來的智慧,一念住無量億劫。"所以者何",為什麼如此啊?因為如來之定,如來之慧禅定暢通無極,沒有窮極,定是禅定,慧是智慧,戒定慧三無漏學,三無漏學戒攝在裡頭了。那就是定慧,究是究竟,暢是暢通,這是《會疏》說的。簡異是不同,不同是因位所得,如來的定,如來的慧,究竟通暢到了無以附加了,就是無極無以附加,不同於別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阿難你要仰信啊。 "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對於一切的法,得到最殊勝的自在,自在,兩個字《華嚴經》裡邊有十個自在。一、命自在,長壽無礙;二、心自在,智慧調服自心無量之三昧,無有障礙;三、資具自在,可以出現無量的珍寶來莊嚴世界;四、業自在,菩薩能隨業示現,受種種果報;五、受生自在,隨其心念,於諸佛世界中示現受生;六、解自在,勝解殊勝的境界也能示現種種的身相,演說妙法;七、願自在,菩薩隨願於諸剎中一切諸剎佛土出現成佛,沒有障礙;八、神力自在,神通威力沒有變化;九、法自在,菩薩得到辯才於諸法中,能演說無邊的法門無有障礙;十、智自在,智慧具足能在一念中顯現如來的十力無畏,成等正覺。這是佛的智慧,能於一念中顯現如來的十力無畏,成等正覺之妙法。現在說最勝自在,是十種自在都圓攝在裡頭,究竟最勝自在,應如《法華經》裡所說:"我為法王,於法自在"。這是釋迦牟尼佛說,佛是真實,用不差謙虛,是法王。"我為法王,為法自在。"這一段是一至的。"於一切法得最勝自在故"。"阿難谛聽",阿難你好好聽著,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來解說了。"答應說了,別序的內容就到這裡了。這一段別序又叫發起序,發起正卷,發起本經的正文。 這也叫證信,發起序裡前邊六種成就也是證信,這個別序也是證信,共有五重證信。第一重是放光,於希有之光這個地方我們都要好好地去體會,阿難跟佛這麼多年都沒有見過,這是第一重。第二重阿難就請問,請問就有兩個含意,見希有之光知道這是奇特之法,導師之行,最勝之道。這個道,這個法,就是佛佛相念,這是證信。第二阿難能問這種意思,就表現阿難也是德尊普賢,從果向因的大菩薩,所以不是凡小的道理。會中這麼多純一無雜的菩薩無量無邊,而且有萬二千四眾弟子,都要聽淨土法門,演說圓音,今正是時,大家歡喜。所以阿難就問,知道都在念佛,現在大家的時機都很契機,這是第二重證信。第三重證信是佛贊歎這一問。佛說"當來一切含靈,皆以此問而得度脫"。當來的一切眾生,就是因為你問,問的好,他們因此而得度脫,這是第三重證信。第四重佛就告訴阿難,佛之所以出興於世為什麼?就是為了給眾生真實之利,真實之利就是下邊要說的彌陀願海,彌陀的名號,念佛往生這是第四重,第五重佛在說佛的智慧,如此一剎那和無量劫平等,這是什麼智慧,定慧究竟通暢,於法的自在,佛這麼所說,為了眾生真實之利,這麼大的智慧,又這麼大的慈悲。這個所說那我們就不能輕率了,我們應歡喜,尊重和仰信。有些地方,佛既然這麼說,我就應當這麼信,我們慢慢去修,就會一天比一天明白。這裡已經有兩個真實了,在前邊的序裡,一個是真實之際,因為本經都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所以可信。佛也說了,佛說了將來四依,因為經和經文可以有矛盾的,現在有人錯會四依,始教來否定圓頓教,這是不尊佛旨。佛旨裡四依,一是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佛的境界不都是了義,了義和不了義,經裡也有不了義的地方,也有了義的地方,兩個不同的地方依靠誰啊,依止誰啊!依止了義部分,什麼是了義部分,是講實相的地方。真實之際所開化的,這是我們應當依的,這個經用呢,是惠以真實之利。我們也願意度眾生,我們還不僅僅是為了自度。你要度眾生,你要給他真實之利。你不是今天給他一張"大團結"就算完了,他明天又沒錢了。所以這一個是真實之際,一個是真實之利。這就和蓮池大師在《疏鈔》裡一開頭中的兩段話一至了,《彌陀疏鈔》一開頭就說:"靈明洞徹,湛寂常恆,非濁非清,無背無向,大哉真體,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自性欤。"我們開化顯示真實這際,真實的究竟之處,就是這個自性啊,就是這個"靈明洞徹,湛寂常恆,大哉真體"。這是第一個真實。第二個呢?彌陀疏鈔接著說,本來是沒有濁,沒有清,沒有背沒有向。但是眾生已經濁了,已經背了,已經背覺了,合塵了,澄是澄一澄把濁的東西澄清了,反背為向,本來是背覺了,現在把背覺變成向覺,反背為向。越三祗於一念,三大阿僧祗劫修行才能成佛,齊諸聖於片言,就是一念就能超過。圓頓教就不同於中教,還有判教,大家都要知道。你們到底要學什麼教,我們是喜歡小乘還是小乘,哪個都好嘛,沒有一個不好的,始教,宗教,頓教,圓教,圓頓教那就是三祗一念之間齊等。你需要三大阿僧祗劫好啊,你去修吧!我這一念也可以成就。一個三祗,一個一念,齊諸聖於片言,就是文殊、普賢、觀音、勢至這些聖人就片言,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平等平等。至哉妙用,至哉無以附加,這個妙用,亦不可得而思議,跟本體一樣,不可得而思議。體上起用嘛。也不可思議者,只有佛說的《阿彌陀經》。《阿彌陀經》和我們《無量壽經》是一部經。那個為小本,我們這個為大本。也有的說那個為小經,我們這個為大經,而是一部經。所以《彌陀經》的宗,是依願持名,我們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信願也就是發菩提心的更簡明的根本的內容。持名嘛,一向專念一致的,兩個經是一個宗旨。這兩個真實跟《彌陀疏鈔》蓮池的贊歎相同,這個妙法三輩齊收,上輩、中輩、下輩的人,逐令凡夫頓同補處,證凡夫,讓下劣的凡夫,頓然間同一補處菩薩。一經往生就不退,再不退轉,頓然間就同了補處,大哉妙用,不可思議。真實之利所產生,發生的妙用,給予眾生真實之利,這個就是本經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可以得到往生,這樣的真實之利。這樣的妙用,在一念之間超越了三大阿僧祗劫。念了一句佛號,正當念時無有打擾,你就跟諸聖平等。我們幸而得聞,這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事也。這是第一卷。 正宗分 下面是正宗分,正宗分如人,打個比方,序分如頭,正宗分如身體。這個身體很重要,心髒血液系統,肺是呼吸系統,胃、腸,胃消化系統,都在這裡,精神等。正宗分很重要是不是,這是打個譬喻。下面正宗分很多了,現在我們就進入正宗分,前邊一段大家可以自己看一看。我們現在就來這個直接,因為我們談了一年還沒有談到彌陀,這是釋迦如來會上的正宗之序。問啊,問這個事,阿難請問。法藏因地這是第四品。 法藏因地第四品 這是正宗分的頭一品。"佛告阿難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始數劫,有佛出世,名世間自在王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時為諸天及世人民說經講道。"無始數劫就是無盡數,劫就長了。咱們聽說過,說不清這麼多的劫,有個佛出世,名字叫世間自在王如來。佛是通號,世間自在王,是別號。王是法身,自在呢是解脫,無明煩惱所纏就不自在,你自在就得到解脫。解脫你世間通達,智慧最後才能通達世間。所以在世自在王這幾個字就把涅槃三德包括了。王代表法身自在,解脫世間,了達智慧。三德圓攝,這是三一相等,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涅槃三德如"∴"字三點,這是世自在王,解釋佛的名號。 "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是佛的十號,佛的十號有三種常見三種不同的提法,如《成實論》《淨影疏》就依《成實論》,把無上士和調御丈夫合成一號,無上士調御丈夫是一號,佛和世尊是兩號,這樣成十號。《涅槃經》《璎珞經》《大智度論》就不這樣。他們是把無上士,調御丈夫分成兩號,把佛和世尊單獨成一號,這是第二種,這都是小事。如來、應供......佛、世尊,這是十號。這十號是通號,一切佛都有十號。實則諸佛德無量,無量的德號,簡之為十號。 "如來",如者,真如是也。日本的《合贊》,說根據涅槃說:"雲何名如來?"為何稱如來?如過去佛所說不變,雲何不變?過去諸佛為度眾生,說十二部經,如來亦然,故名如來。就是說如來者,如諸佛過去佛一樣這樣而來,根據《涅槃》。《會疏》說如來義有三義,如來實際是法身,報身,應身。《金剛經》說:"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本來無來去,這是說法身如來。《金剛經》很多境界是法身境界,亦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如《轉法輪論》雲:"第一義谛名如,正覺名來。"什麼是如?第一義谛是如,空有本來圓融不二真如啊。成等正覺名如來,這是報身如來。《成實論》等於是小乘的佛法,"乘如來道,來成正覺。"就是所依,所乘作的意思。就是說你們所行吧!得如來的道成無上正覺,故名如來,這是應身如來。像釋迦牟尼佛為太子,樹下成道,這是應身如來。還有《天台壽量品疏》曰:"如者,法如如鏡,"這是如。法如如鏡,如如二字,非因非果,離開因和果,也離開有佛無佛,但是不管是因是佛,有佛無佛,但是性相常然。如嘛,是諸如就沒有遍一,遍就不如了,遍一切處,也沒有兩樣。空間、時間都突破了。不動而至為來,所以說這是說法身如來。如來有法身、報身、化身。對如來的解釋也有三種不同,這裡剛才已經說過了。 "應供"《大論》說:佛的一切結使都沒有了,得了一切智慧,應當受一切天地眾生的供養,應受供養稱為應供,其余的《淨疏》《全疏》都沒有新的意思,差不多自己看看。 "等正覺",梵語就是三藐三菩提,要說全了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舊的翻譯就是"無上正遍知"。阿耨多羅就是無上,三藐三菩提就是正遍知。就是無上道,沒有過於此者,無上,這個道是真的正的,無有不知道的,正遍知。 "明行足",明,解釋為神通。《會疏》《淨影疏》都是這麼解釋的,這是《淨影疏》大家都知道,還有另外一個解釋。明是證行,是行的證明,是證所行。"證法顯了",用明來證所行,證這個法很明顯,得到明,這個明就是智慧。《涅槃經》說:"明者,名得無量善果。"什麼叫明啊?是得無量善果。善果者,就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明就不是指神通了,不是三明六通的明了。後邊說證行,又進了一步。這個是得果了,所以又以無上正等正覺,這個覺字為明了,我們這麼解釋名號也是根據《涅槃經》。這是第三種說法。行足呢?《涅槃經》上說:行名腳足。行,大家知道我們的腳,腳足是什麼呢?名為戒慧,持戒跟智慧,乘著戒慧的足,修戒修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名為明行足。依止戒慧修行戒慧,功德圓滿,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為明行足。實際明行就是戒慧。《會疏》大家自己看一看,稍有不同。再把《淨影疏》說一說,《淨影疏》也是這個說明。就是龍樹的話,戒與空慧等,名之為行,此二(指戒與空慧)都圓具,都圓滿具足,故名為足,明行足就是戒和空慧,都圓滿具足的意思,這許多解釋我們可以合看。 "善逝",善是好,逝是去。《大論》說什麼是好去?就是種種的湛深的三摩提(就是三昧)無量諸大智慧當中去,什麼叫好去啊?就是到種種三摩提,無量大智慧當中去。如偈子說:"佛一切智為大車。"佛以一切的智慧作為大車。八正道行入涅槃這叫好去,入無量智慧三昧中去。佛一切智慧為大車,八正道證入涅槃,這叫好去。底下大家可自己看一看。 "世間解",世間就是五陰,諸佛了達五陰,照見五蘊皆空,叫世間解,這是《甄解》的話。《淨影疏》說世間解是化他的智,能夠教化他,差別智,善解世間,名世間解。這是《淨影疏》的解釋。《會疏》的解釋:"世間出世間因果諸法無不了解",不管世間,出世間,一切因果種種,什麼因,得什麼果,都解了,名為世間解。我們綜合起來說,就是化他的聖智。如來,如實知道世間出種種因果諸法也。 "無上士"佛多數稱為無上,這很好,有所斷者名為上士,有所修有所斷,名為上士。無所斷者,名為無上士。有學位就低了,無學位就高了。就是一樣的意思,有所斷是上士,無所斷名無上士。《智論》說:佛涅槃是自己證到的,不是從他那得到的,亦將導引一切眾生到涅槃,在一切法中,涅槃是無上;在眾生中,佛也是無上。佛也在持戒,禅定智慧,教化眾生,也沒有一切跟這個相等的。所以稱為無上,所以稱為無上士。 "調御丈夫",調御就是調伏,御是駕御,諸善能調伏眾生,名調御丈夫。《合贊》說:"自己是丈夫,又能調服其他丈夫,故稱佛為調御丈夫,若具四法則名丈夫。什麼四法呢?一是近善知識,親近善知識。善知識者即是如來,在你這個時候,能遇到善知識,你應當像對如來一樣的尊敬他,善知識也不遠,你們可互相為善知識。你這位同學做的有點不對,旁人提醒他一下,就是善知識。他這個地方不明白,你能給他解釋一下,他某個地方思想上有個扣,幫他解一解,那就是善知識做的事。這是近善知識。二,能聽法,把能聽法作為一個條件,要知道,聽法有人跟不聽是一樣啊!那就不叫能聽法。還有佛說《華嚴》,連大智慧,大神通的人都如聾如盲,能聽法不是小事。做為丈夫第一個條件是親近善知識,第二是能聽法,很虛心,無有滿足,願意聽。就是把能聽的,聽進去。三是思惟義,不但能聽,而且善於思維,要消歸為自己。不是一時文字上的東西,經論上的東西,那都是書,或是你再有學問,你是活的佛學大詞典,你要善於思惟,消歸為自己,消化到自己的,融入自己的殊勝的智慧裡面去,也就是讓他來熏發自己的本覺,所以內熏外熏。我們的本覺勝智,我們在自己的內部找無明,變這個無明,所以無明熏真如,真如熏無明。現在我又有所聞,我在外面又熏無明,這樣無明變轉變快了。要最徹底的話,本來無無明。第四如說修行,這就是丈夫。能知能說不能行,就不是丈夫了。這四條說的很簡單,但是做到很不容易。又有一個問題,這還有女人呢。怎樣單提丈夫?《智論》說包括,其丈夫就包括女人,包括無根,二根,種種的其他都包括。 天人師能以正法近訓天人,天人師。他能以正法來教導人和天。這底下都這個意思,新的意思不說了。 佛世尊,三覺圓滿為佛,世尊是佛的含義講過了。世尊是薄伽梵。圓備眾德,一切德都圓滿具備,為世欽重,世間尊重,故稱為世尊。如來是通號,世間自在王是別號。世間自在王如來,佛世尊,在世教導四十二劫,時間很長。時間長短不一定,釋迦牟尼住世很短的,八十歲就往生。 有大國主,名世饒王。聞佛說法,歡喜開解,尋發無上真正道意。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 有的就很長,還有古佛,這位佛住世時間很長,時為諸天及世間人民說經講道,給大家說法開示。這時候有大國王,大國王名世饒王,有大國主名世饒王,他是一國的國君,這國君的名號叫世饒王,聞佛說法,同時聽到自在王說法,他就歡喜,這個歡喜很重要,經說皆大歡喜。樂法,歡喜,湧躍,我的老師夏老居士聽淨土法門,回來後在屋裡笑,笑了兩三天,神經病一樣,一直在笑。我問你笑什麼,他說這回我有出去的道路了。這不是拿來作為一個裝飾品,或作為什麼資本,作為什麼工具,我們今天有機會得了人生,聞了佛法,我們要惠予眾生真實之利,我們自已也要了脫生死,這才是我們真正應當做的事情。事情這麼大我們怎麼去做啊?我們要授法眼,法眼替我們給我們,我們自己哪有選擇的到呀。老實說,我們不是佛的加被,也不可能吧!這要真正的契,才歡喜開解,頓然心開了解實意,開解。能聽就是這個意思。你聽了之後,有所開解,你要去掉點東西,我們知道修行跟學問,為學而日增,我們也不能不搞點學問,發心願嘛。我們最初也要有一定的學問,為學日增。如三年級就比二年級多知道一些,四年級又多知道一些,以後又多知道一些。求學問一天比一天增長。這不是道,與道無關。"為道日損",你去掉什麼,一天能去掉點東西,這才綽綽入道,不搞學問。開解是個扣,去掉這個扣,才開解,法藏當年也是個國王,一聽到這個佛法,就歡喜開解尋發無上真正意,無上真正道,無上真正之道,就是發無上大菩提心。棄國捐王。國位不要了,王位也不要了。我們這不同,我看見過棄王位,棄王出家的,不單在王府,還歸依了,跟著活佛修學佛法,弄的很莊嚴。
|
|
|
|
|
|
上一篇:黃念祖:無量壽經講座(26)
下一篇:黃念祖:無量壽經講座(24)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