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經咒頌念

 

黃念祖:《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第四卷15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

  (受菩提記第四十四)

  薩戒弟子郓城夏蓮居會集各譯敬分章次

  金剛乘三昧耶戒弟子黃念祖敬解

  第四卷

  受菩提記第四十四

  北京淨蓮寺長老慈舟老法師《無量壽經科判》,謂本品內容為‘法師不退得記為勸\’。其意為能演說本經者,信行不退,即得受記,以此普勸法師以及大眾也。慈老之判,契合經旨。本品文初明說法得利。中段明不聞退轉,並勸為他演說。末段受菩提記。

  若於來世,乃至正法滅時,當有眾生,植諸善本,已曾供養無量諸佛。由彼如來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廣大法門。攝取受持,當獲廣大一切智智。於彼法中廣大勝解,獲大歡喜。廣為他說。常樂修行。諸善男子及善女人。能於是法,若已求、現求、當求者,皆獲善利,汝等應當安住無疑。種諸善本,應常修習,使無疑滯,不入一切種類珍寶成就牢獄。

  ‘正法滅時\’。一代佛化,歷正法、像法、末法之三時。嘉祥《法華義疏五》曰:‘佛雖去世,法儀未改,謂正法時。佛去世久,道化訛替,謂像法時。轉復微末,謂末法時。’所雲正者證也。像者似也。末者微也。又《青龍仁王經疏三》曰:‘有教有行,有得果證,名為正法。有教有行,而無果證,名為像法。唯有其教,無行無證,名為末法。’至於正像末所經歷之年數,諸經之說不一。古德多采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之說。(說末法為一萬年者,如《大悲經》。)故知佛法住世尚約有九千年也。‘正法滅時\’,廣指像法與末法。當前正是末法之時。此時之眾生,善根遜前,但其中必仍有過去生中廣修功德,當前供佛念佛之人。故雲‘植諸善本,已曾供養無量諸佛’。\‘眾生’者,《彌陀要解》謂等覺已還皆可名眾生。是以眾生中,上可有等覺大士,下則六趣凡夫,我等皆在其中。如是眾生由於以往多生供養諸佛,念佛修善,故蒙彼如來威神加被,乃於現世‘能得如是廣大法門\’。是以我侪遇此法門,應深慶幸,切莫錯過,務當‘攝取受持\’。則可‘獲廣大一切智智\’。

  ‘攝取\’者,《往生論》謂極樂依正一切莊嚴功德成就,‘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又《彌陀要解》曰:‘一一莊嚴全體理性。\’若能了達極樂一切莊嚴成就,入一法句,從事達理,即事而真,谛信萬德莊嚴,直入一句名號之中,淨念相繼是為‘攝取\’之義也。蓋彌陀名號正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法身功德不可思議,故名號功德亦復不可思議。‘受持\’者,‘受\’者,信受,依教奉行也。本經之宗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宗者,修行要徑,依此而修,始名為受。‘持\’者,執持名號與持誦本經也。十地菩薩不離念佛,此一句佛號,唯佛與佛乃能究竟。是以等覺大士亦不離念佛。我等凡夫,但當老實念去。《要解》雲:‘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靈峰大師此言,真得十方如來之髓。實應盡未來際頂禮膜拜此一句也。念佛時,即是善根福德同佛時,是故‘當獲廣大一切智智\’。於我具縛凡夫,亦非份外。‘一切智智\’是佛智之名。同於一切智。但以一切智,有時指佛智。如《法華經化城品》曰:‘為佛一切智,當發大精進。’又《智度論》雲:‘是故如來名一切智。\’但有時又指聲聞緣覺之智。如《智度論》又雲:‘後品中佛說一切智,是聲聞辟支佛事。’是則謂一切智為二乘智矣。故為別於彼一切智,乃以一切智智專指佛智。《大日經疏一》曰:‘梵雲薩婆若耶,即是一切智。今謂一切智智,即是智中之智也。’又\‘一切智智,如實了知。名為一切智者。’又\‘又謂此智,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菩提心為因者,謂行者如實知自心也。大悲為根者,謂行者發悲願,拔眾生之苦,與以樂也。方便為究竟者,為一切智智之果,即以利他之行而名之也。’又《仁王經》曰:‘自性清淨,名本覺性,即是諸佛一切智智。’由上之經文可見,今日能聞能信此微妙淨土法門之人,皆由過去生中,已曾供養諸佛,廣修眾善,憶佛念佛,因此乃得諸佛威力加被,故今始‘能得如是廣大法門\’。此淨土法門廣攝萬法,普收眾類,故雲廣大。於此法門,若能信受奉行,當得一切智智,即是得佛智,如實了知,自心本來清淨。

  ‘於彼法中,廣大勝解,獲大歡喜。廣為他說,常樂修行’。(以上經文,節取《唐譯》。)蓋謂若人能於淨宗妙法得廣大勝解了達淨宗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佛不二,念佛即佛之圓旨,則必能歡喜信受,常樂修習,復以此廣勸他人也。

  ‘廣為他說\’,下復雲‘為他演說\’,本品末雲‘專心信受,持誦說行。’,是皆普勸演說宏揚本經與淨土法門。今者正是流通分,故勸演說,以廣流通。如《願力宏深品》雲:‘轉相教授,轉相度脫。如是輾轉,不可復計。’故知樂為人說,勸導一切眾生,同入彌陀一乘願海,方是知恩報恩之正行。妙法流通,正符如來本願。是故《法華經法師品》曰:‘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種種供養經卷.......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當知此人,是大菩薩。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曰:‘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是人,是如來使,如來所遺,行如來事。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又曰:‘當知如來滅後,其能書持、讀誦、供養,為他人說者,如來則為以衣覆之。又為他方現在諸佛之所護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願力、諸善根力。當知是人,與如來共宿。則為如來手摩其頭。’由上可證,演說《法華》,功德無盡。而本經正是‘法華秘髓\’,如《彌陀要解》曰:‘當來經法滅盡,特留此經(即本經,文見《獨留此經品》)。住世百年,廣度含識。阿伽陀藥,萬病總持。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故知演說本經者之功德不可思議,亦必為諸佛之所護念也。下雲‘常樂修行\’,谕說法者應心口一如,言行一致,自不修習,何能勸人修習。

  下復普勸斷疑生信。若欲說法利人,則自身首須斷盡纖疑。經曰:凡求是法,‘皆獲善利\’。故應‘安住無疑\’,老實持念,勿生疑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為諸善之本。當奉為綱宗,安住如是法中。‘應常修習,使無疑滯’。蓋疑根未斷,即是罪根。欲斷疑根,應知方便。疑惑不斷,只因慧心不朗。慧心不朗者,只以三垢障深。據《安樂集》,念佛三昧能除過去、現在、未來貪嗔癡一切諸障。垢去明生,則無疑滯矣。如是則不墮於諸天、二乘、懈慢國、邊地、疑城,如是等等‘一切種類珍寶成就牢獄\’。珍寶喻彼中之樂,牢獄喻未得究竟解脫,而不自在也。

  又《安樂集》曰:‘稱名亦爾。但能專至相續不斷,定生佛前。今勸後代學者,若欲會其二谛,但知念念不可得,即是智慧門;而能系念相續不斷,即是功德門。是故經雲:菩薩摩诃薩恆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若始學者,未能破相。但能依相專至,無不往生,不須疑也。’道綽大師此言,剖開諸佛秘藏,直顯淨宗心髓。但能信受奉行,依相專至,老實念去,縱未離相,決定往生淨土。依相專至,凡夫能行。離相乃菩薩境界。《金剛經》‘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實非凡夫生滅之心所能及也。淨宗妙用,實為方便中之方便。

  阿逸多:如是等類大威德者,能生佛法廣大異門。由於此法不聽聞故,有一億菩薩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眾生於此經典,書寫、供養、受持、讀誦,於須臾頃為他演說,勸令聽聞,不生憂惱,乃至晝夜思惟彼剎,及佛功德,於無上道,終不退轉。

  世尊復舉諸大威德菩薩,因未聞此法,而退轉菩提,彌顯流通此經之要。

  ‘如是等類大威德者\’,乃能生佛法廣大異門之大士。‘異門\’對下句中之‘此法\’而言。‘此法\’者,淨土法門也。‘異門\’者,淨土以外其余種種法門也。經雲:‘涅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是諸菩薩,雖能於佛法中,開顯淨宗以外之種種方便法門。但以未聞此法故,‘有一億菩薩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以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故。若不聽聞修習,難於究竟自覺故。再者,念佛法門是普被三根迳中之迳,若不聞知此法,則難於普度有情,速脫生死,以圓滿利他之行故。於自身則跋涉於艱險之途,於眾生則導引於坑坎之路。未契如來方便,難入一乘願海。是故將有一億菩薩,因未聞此法而退轉於無上菩提也。世尊欲令一切凡聖,悉聞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勸令書寫、供養、受持、讀誦、信受奉行,復能流通。雖僅於須臾之頃,‘為他演說\’,勸人聽聞是經,使之‘不生憂惱\’。如是說法,乃至至心精進,‘晝夜思維彼剎,及佛功德。’如是之人,‘於無上道,終不退轉’。

  彼人臨終,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亦能超過,生彼國土。是人已曾值過去佛,受菩提記。一切如來,同所稱贊。是故應當專心信受、持誦、說行。

  ‘彼人\’即指‘於此經典......為他演說’之人。\‘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指劫火。成劫之後為住劫;住劫之後有壞劫;壞劫之末有火風水三災。此火災亦稱劫火。《仁王經》曰:‘劫火洞然,大千俱壞。’又《俱捨論》曰:‘風吹猛焰燒上天宮,乃至梵宮無遺灰燼。’佛記彼人,於臨終時,縱使此三千大千世界,皆被劫火所燒,彼人亦能從中超出,往生極樂國土。彼人以持說是經之功德力,及十方如來威神加被力,故於此界,雖是劫火洞然,大千俱壞。仍能安穩自在,從容往生。如《普賢行願品》:‘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佛復記曰:‘是人已曾值過去佛,受菩提記。’佛為印證,如是之人,皆已於過去佛前,領受菩提記,皆當作佛;並為‘一切如來,同所稱贊’。

  末後普勸大眾‘專心信受、持誦、說行\’。《箋注》雲:‘專心,謂心專一不雜余念也。’\‘持誦’,受持讀誦也。‘說行\’,謂如經而說,依教奉行也。

 

上一篇:黃念祖:《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第四卷16
下一篇:黃念祖:《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第四卷14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