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敲木魚”是句日常用語,然而倘問和尚為什麼敲木魚,則連和尚自己也說不清楚。《唐摭言》說:“有一白衣問天竺長老雲:‘僧捨皆懸木魚,何也?’答曰:‘用以警眾’。白衣曰:‘必刻魚何因?’長老不能答,以問卞悟師。師曰 :‘魚晝夜未嘗合目,亦欲修行者晝夜忘寐,以至於道’”。這就算是自古至今最圓滿的答案了。
其實,和尚敲木魚原不是用以警戒自己,而是警醒木魚。它的起源,與7千年前的一次海侵有關。考古資料表明:距今7千年前,發生了一次叫做卷轉蟲式的海侵,使浙東平原成了淺海,杭嘉湖平原只剩下一小部分,太湖一線以東全被海水席卷,杭州市區是個海灣。海侵的結果,迫使原始居民一部分後退到會稽、四明、天台山,一部分遷散到浙西和江蘇南部丘陵,一部分逃移到了海島上。
當時的人們還不能科學地解釋海侵,就用想象和借用想象去觀察、說明它,並口口流布代代相傳,到戰國的時候,經過一個叫列御寇的人的綜合熔裁和再創作,就產生了中國文化寶庫中的一粒光彩閃爍的明珠 ——《列子·湯問》。《湯問》說:在渤海之東的海岸上,原有5座神山,都是仙聖居住的地方。因為神山無根連著,所以時常隨波飄蕩。仙聖們很是擔憂,就向天帝禀告,天帝命禺強帶15只巨鳌,用鳌頭把神山頂住,這五山才固定不動。而龍伯國有個特別高大的人,他抬起腳來只要走幾步,就能踏遍五山。他來到這裡,一下子就釣走了6只鳌,於是岱輿、員峤這兩山沉入大海,“仙聖之播遷者巨億計”。
古代的方位概念與今不同,《湯問》說的渤海之東,指的就是浙江海岸,所謂神山,就是會稽、四明、天台山以及由這些山脈自西南向東北傾斜、陡落東海而再起的舟山群島、嵊泗列島,“仙聖之播遷者”就是創造史前文化的原始居民。與列子同時代的莊子,也說過任公子“蹲乎會稽,投竿東海”釣鳌的寓言,他們兩人說的都是同一個內涵,秦、漢、晉、唐的許多名流文人都到這裡來尋神山,並自稱是釣鳌客。可見這次海侵影響之深遠了。
《湯問》是海侵的產物。人們既然把滄海橫流歸罪於鳌魚的失職和禺強的管束不嚴,於是就仿魚雕木,來象征鳌魚,並請那談空說無的和尚,朝朝暮暮地敲打它,使它常備不懈,防止被釣。這就是和尚敲木魚的原始象征意義;而那腳踏鳌魚背的觀世音菩薩,則是木魚的後起象征意義。她在印度,負的是觀聞世間苦難之音,拯救眾生普渡到極樂世界的使命,到中國以後,了解到民間對鳌魚的關注,就多了管教鳌魚的職務,沒日沒夜地站在鳌背之上。上面說的那位白衣,雖然開動腦筋好問,但沒有追究到底,以致卞悟師的胡謅流傳至今。(選自竺岳兵著《唐詩之路文化底蘊趣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