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還是老祖宗正確的思想觀念,才能帶給我們幸福。從小為父母想、為兄弟想,存心都是念念為人,福田心耕,小時候培福。「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其實人當做了應該做的事,他內心是很快樂。我們從小習慣了,什麼東西拿出來都是給爺爺奶奶先吃,好像也從來沒有一次覺得很委屈,奇怪。所以一開始對了,他就享受跟自己性德相應的喜悅;一開始錯了,要把他導正,那就不容易了,錯誤也會習慣成自然。所以從小念念為人想,培福。讀書的時候都想著要積累智慧、能力,以後可以報效國家、服務社會,所以很認真學,出來造福,不管他在哪個行業能力一定特別好。那都從小為人想,又能盡心為社會,他晚年一定有大福報,晚年享福。而且重視道德、學問跟能力,他年齡愈大智慧愈高,他身邊的子孫晚輩,常常都要向他請教經驗,人生愈活愈有價值。但是我們看現在在功利社會之下,不懂得知恩報恩,不懂得倫常,不懂得向老者、智者請教,反而瞧不起老人,漠視老人,這都是非常扭曲的社會現象。這也是大大的折損了人的福報,瞧不起老人叫忘恩負義,哪有不折福的。大家看現在天災人禍愈來愈多,是人自己的心感召來的,偏離了道德仁義呈現的現象,所以《左傳》說「棄常則妖興」。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五集) 2011/6/11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57-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