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中庸之道,分寸之間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恰逢過之上,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中庸》

  孔子說:“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能踐行,我知道緣由了:聰明的人自以為是,言行做過了頭;愚笨的人智力不及,又達不到。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能昌明,我知道其中緣由了:有才德的人做過份了,無才德的人又做不到。這猶如人們沒有不吃不喝的,卻很少有能品嘗其中的滋味。”

  孔子十分感慨中庸之道難以推行,他分析其中的原因說,聰明的人做過了頭,愚笨的人又做不到,“過”和“不及”都不是最好的效果,所以達不到中庸之道。

  孔子對中庸之道難行的分析,對於我們今天為人處事很具有啟發意義,凡做事都要把握好分寸。

  《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這是說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中”,表現出來又能合乎禮節的叫和。比如說,在別人贊美你的時候,不要沾沾自喜,一笑過之;當別人批評你時,態度要像平常一樣自然,做到不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就是“中和”的境界。

  我們常常能聽到人們議論對一個人評價時出現的悖論:一個人的優點,往往又是自己的缺點。有人問我可以不可以不出現這種悖論,讓優點成為純粹的優點?我思考的結果是:能。當一個人把自己的優點不要過分當作長處,去與別人在這方面短處比較、炫耀、自誇、賣弄時,他的優點就是永遠不附帶缺點的優點。

  為人處世忌驕傲自滿,忌恃才傲物,忌居功自傲,當然也包括得意忘形之徒。也許有人會說,我有才,我有功,就不能得意一下嗎?我想,得意一下還是可以的,也在聖人的“忠恕”之道,但不能過分得意。有一句俗話叫“小人得志,窮人當官”,想必大家都明白這是罵人的話,小人得志就趾高氣揚,得意忘形,一闊就變臉,那是個小丑形像。所以還有句話叫“得不得意,失不失志。”“得不得意”是說你有了才能,做出了成績,在別人稱贊你時,不要顯得志得意滿。“滿招損,謙受益。”任何事情做過頭,都會得不償失,產生負面效應。要遵循中庸之道,無過無不及,恰當地表達又合禮節,這樣處理人際關系就免去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我們知道詩歌成就居於“初唐四傑”之首的王勃,六歲即能寫文章,十六歲時應試及第,授職朝散郎,年少而才華橫溢,因寫了《滕王閣序》而名滿天下。因此之故,唐高宗的幾個兒子都爭相禮聘,要網羅他入王府。唐高宗授意,王勃到沛王李賢的府第,充當謀士和指導讀書的角色。當時宮中盛行斗雞,沛王李賢也加入其中,每次都能斗過別的雞,惟獨打不過英王李顯那只公雞。為了討好沛王,王勃就寫一篇《檄英王雞》的游戲文章,當場吟誦。才子文章,自然動人視聽,大家誇贊,王勃也得意洋洋。誰知此事傳至高宗耳中,龍顏大怒,說用這樣莊重的文體竟寫如此無聊的文章,且明為檄雞,實在搬弄二王間的是非,實在可惡。於是高宗下令,免除王勃官職,逐出王府。

  後來王勃在文章中發牢騷說:“時運不濟,命途多舛。”實際上不是他命運不好,而是他自己沒有把握好處事的分寸。有才華並得到大家的贊賞,社會的認同,理應是一件很好的事,但他太得意自己的才華,恃才賣弄,恃才游戲,犯了忌諱,得到谪貶,實在可惜。有個成語叫“天道忌才”,實際上忌才者非“天道”,實乃“人道”。才大如海,處處誇炫,自然樹大招風,招人嫉妒,心胸狹窄的小人就會設法構陷,招致人禍。

  所以為人處事要懂得物極必反的道理,事業有所成功,心中可得意,但表面不要忘形,要表現得“中節”,合規矩,給人以有成就不倨傲之感,自然不樹“敵”,人與人之間就會更加和善。

 

上一篇:秋季的四大名補
下一篇:量子意識,現代科學與佛學的匯合處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