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楞嚴經簡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一.佛說本經之因緣(原譯卷一)

  敘述阿難尊者在托缽時,被外道摩登伽婦的女兒缽吉蹄,使用梵天咒術所迷惑,幾乎毀去戒體慧命。後由佛陀持誦《楞嚴咒》,並遣文殊菩薩持此咒前往救護阿難,接著提挈他們共至佛所。這時阿難頂禮悲泣,悔恨一向只求多聞,不肯實修,幾至喪失戒體。

  因此祈求佛陀開示十方如來,所以得證佛果,成就妙奢摩他、三摩提、禅那的菩提大定,最初下手的方便法門。佛陀應他之請,就說出三昧之王--大佛頂首楞嚴王。這楞嚴大定,具足六度萬行,是十方如來超越生死苦海,通達涅盤彼岸的無上法門。

  二.徵心辨妄(原譯卷一)

  佛問阿難為何出家修行?阿難答以看見如來相好而渴仰,因此出家修道。佛陀說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生死相續,病源也就在這厭染求淨的一念,都是不知自己本有一常住不變,清淨圓滿的真心(即如來藏心),而錯認意識妄想心(第六意識),為自己真正的體性。

  佛續之又問能知相好者,到底為何物?阿難答以因「眼」見,「心」生愛樂。佛追問心和眼的所在,因心、眼的作祟,使我們輪轉六道。若不知心、眼的所在,就無法征服污染和擾亂本性的塵勞。後阿難所答:此心在身內、在身外、在眼根、在明暗之間、在隨合隨有處、在中間、在無著處,都被佛一一辨證,加以否定!這時阿難哀求佛陀指出心的所在,佛陀開示說一切眾生,迷失了真實的本心,是由於不知迷悟二種根本:(一)認定攀緣心(第六意識)為自己的真實本性,這正是生死的根本。(二)無始以來,菩提自性,本自清淨(即第八微細精想根性),由於不守自性,致隨緣而起妄想,眾生誤認攀緣心為自己的心性,對真如本性,反棄而不顧,不知這正是證菩提涅槃的根本所在。

  隨後佛陀舉拳再尋問阿難,到底以何為心,知這是拳?阿難即答,能仔細推究尋逐的就是心。佛陀開示說,此心是對當前六塵的虛妄相狀,所生起之分別妄想心,乃是塵影,隨塵生滅。阿難認為離了這能分別覺知的攀緣心,豈不成了沒有心的人?這時佛開示說宇宙森羅萬象,皆是真心隨緣變現的幻象,並無實體。又說對當前六塵境相,另有能分別的自性,就是真心了。若這能分別的自性,離塵就消失,即非真心。

  三.論見顯真(原譯卷一、二)

  接著佛陀用種種巧妙和邏輯性的譬喻,從眼根中指出本自圓滿妙明,常自寂照的真心(如來藏心),所謂「十番顯見」是也!即顯見是心,顯見不動、顯見不滅、顯見不失、顯見無還、顯見不雜、顯見無礙、顯見不分、顯見超情和顯見離見。末後論及前見精所帶二種顛倒「見妄」,即別業妄見和同分妄見。

  四.萬象皆由真心影現(原譯卷二、三)

  真心不但近具根中,實則遠該萬法,量周法界,故佛陀又詳細的指出四科,即五陰(色、受、想、行和識)、六入(即六根)、十二處(六根和六塵)和十八界(六根、六塵和六識),所謂生理、心理、物理和宇宙天地等,都是虛妄不實,本來就是非因緣,也非自然的如來藏妙真如性,隨緣顯現而已。【全相即性】

  五.揭示真心的實相(原譯卷三)

  因阿難執昔日所聞「因緣權教」,認為世間諸相,是四大(地、水、火、風)因緣和合而有;故聞佛於四科法中,一一皆雲「本非因緣、非自然性」,所以責問如來,何以違背以前之因緣宗?因此佛再為阿難說明七大(地、水、火、風、空、見和識)本非有和合之相(破因緣),也非無因自然而有(破自然);其性即如來藏,圓滿周遍,本不動搖,從本以來寂然常住,不生不滅。又說如來藏性中,無法不備,無法不融;即色即空、即火即真等,原自清淨本然,周遍法界!【融相入性,全性即相】如來藏以不變之體,隨九法界眾生根性(心)的優劣,知量的大小,幻現隨緣之妙用。因隨九界眾生染、淨二業,所發現之七大,各有不同;故於平等性中,有了差別的相狀。世間無知的凡夫,致惑於因緣、自然等戲論,這都是識心分別妄計的產物,徒有言說,並無真實的意義。這如來藏妙真如性如鏡,世間萬象如鏡中影,無鏡就無影,眾生迷影而忘鏡,不知影雖虛幻,而鏡為實有,相雖妄現,而性實不虛。此時,楞嚴會上的大眾,各皆自知,心遍十方,原自常住不滅,不再受四大假合的身體,以及六根所局限,而阿難感動的贊謝佛陀,發起乘願再來的大願。

  六.剖析世界成因與人生真谛(原譯卷四)

  富樓那尊者請示佛陀:五陰、六根、六塵、十二處、十八界等既然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本然清淨,為何忽然產生山河大地、有情的眾生及業果等三種生續?而且次第遷流,循環不息?並請教地、水、火、風、空等五大圓融,周遍法界,互不陵滅之理。佛陀先為說不空藏,以示萬法生續之因(因一念無明,產生三細六粗)。後說空不空藏,以示五大圓融之原故,並會歸三種藏性--空、不空、空不空如來藏,不離一心,無非「根性」之極量!

  最後佛依「迷悟心」對辨二種緣起--依染緣起執成有礙和依淨緣起融成無礙;又依「本來心」圓彰三種藏性,也就是會歸三種藏性--空、不空、空不空如來藏,不離本來一心,無非「根性」之極量!佛顯理至此處,可說徹法流之底,窮性海之源,顯到極處了!然而此一心三藏,即首楞嚴定(一切事究竟堅固),為自性天然本定,不假修成,人人本具,然眾生迷而不覺;故應當起奢摩他,微密觀照,方能圓悟。間中富樓那問諸佛如來,何時再起其妄(無明),以產生三種生續之萬法?佛示以無明本空和萬法現今即無,這二者乃本自不生,並非成佛後方滅。又示菩提智德和涅盤斷德,本來無變,非成佛始生。

  富樓那又疑一切眾生,何因有妄(無明),自蔽三如來藏之真心?佛舉喻城中的演若達多,迷頭而狂奔,以說明迷本無因的道理;並指出只要眾生放下對三種生續的分別執著心,就是攝心亡塵的功夫。這三種能「緣」之心既斷,而能生三種相續的「因」自絕,所謂「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前阿難既聞佛久排因緣,而今佛對富樓那又語中帶因緣,因此疑佛自語相違。佛示以知真本有,達妄本空,則因緣和自然,俱為戲論。

  七.捨妄趣真的先決條件(原譯卷四)

  這裡阿難請示佛陀根本發心之路,佛陀談論到初發心二種先決條件:(一)以不生不滅的體性為「因」地心,轉虛妄生滅的五種渾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和命濁),方可求證不生不滅的真谛佛「果」。(二)從「根中」解結,因六根乃煩惱的根本所在,捨生受生,自作自受。並說明六根的優劣和六根的黏縛(例如明和暗引發妄見,動和靜引發妄聞等等),又說六根原可相互為用,因被塵所黏結,才成滯礙,必須選擇一根,依之而修,擺脫所黏的妄塵,其馀五黏應時銷落(因根雖有六,體本是一),還歸本覺妙明的真心。到此境地,不但六根即可相互為用,而內則晶瑩發光,心光遍照,洞徹表裡;宇宙之山河大地,皆隨心光之所熔化,如熱湯銷冰,應念化成無上的正知正覺。阿難聽佛說離塵就無根結的體質,卻誤作了離開塵境,完全沒有性體(根性),因此佛命羅[目侯]羅尊者當場擊鐘,以示聞性周遍法界,不隨聲塵之有無而忽生忽滅。

  八.解脫的程序(原譯卷五)

  阿難啟請佛陀「結」之所在,從何處下手去解?佛陀闡明輪回六道生死的症結是六根,解除縛結,證安樂妙常的也是六根,並非他物。因為「根」、「塵」同源,本是一體,所以縛則同縛,脫則同脫,縛脫也不二,故說根的時候,而塵自在其中。復不舉「識」,是因識性無源,只是對前塵的虛妄相想,如空花水月,並非縛結和解脫的關踺。隨後佛陀親自說偈以總結前之「二種先決條件」。

  後佛陀用一條華巾就地打結,次第成為「六結」,接著從後順序解開,以說明六解一亡的道理。喻如來藏隨染緣,妄成六結(六根各有六結),此六結為五陰郁結而成,由細至粗依次為識陰(第一結)、行陰(第二結)、想陰(第三結)、受陰(第四結)、色陰(第五和第六結)。若欲解六根之結,必依任何一根而修,一根之結解除,其馀五根之結也隨著而解(六根本是一體,同一成壞,結則同結,解則齊解)。解開的順序則由粗至細:先斷第六、第五和第四結而證人空;再斷第三結、第二結而證法空;最後再斷第一結而證無生法忍(圓教初住)俱空不生,一超直至等覺,中間更不歷十住、十行等諸位;由是直入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聖道。須知六根沒有縛結以前,原是一體,縛結以後,各有界限分隔,所以眼不能聞,耳不能見。根根中之六結,若總解除,真如本性自然顯現,六根即可相互為用。

  九.二十五位聖者的證道報告(原譯卷五、六)

  佛陀使會中二十五位聖者(代表十八界和七大圓通法門),各自宣說最初的證果經驗。最後,由觀世音菩薩自陳由耳根的「聞性」--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下手起修,修證了悟的過程。文中詳述大士如何獲得二種殊勝功德、三十二種應化身入諸國土,普渡眾生。又敘述大士如何獲十四種無畏功德,及四種不思議無作無為之妙德,以聞聲救苦,加被眾生,有求必應。隨後佛敕文殊菩薩,選擇最為對機和容易成就之門。文殊詳評二十五種修行方便中,以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為娑婆世界最為適當無比的修持法門。

  十.攝心修定的清淨明誨(原譯卷六、七)

  阿難請示佛陀攝心修定的方法,及末法時如何建立道場,以避免妖魔鬼怪的干擾。佛陀論及修行「三決定義」,即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等三無漏學;並強調嚴守四種清淨明確之教誨,即斷除身心之YIN、殺、偷盜和大妄語,以便解脫塵勞,超脫生死輪回。佛陀又咐囑大家持誦〈楞嚴神咒〉,以袪除一切魔障及習氣業種,並述及建立楞嚴壇場的軌則。接著佛陀應阿難的要求,說出<楞嚴神咒>,並贊歎神咒的種種無比殊勝功德!大意謂:十方佛陀之成道、降魔、度眾等,都是由此神咒;驅除邪怪,消滅災毒、不生下賤、常住佛處,都由持誦此咒;乃至求長壽、求智慧、求國泰民安、求風調雨順等等,無一不能實現。

  十一.修證聖位的次第(原譯卷七、八)

  阿難請問修行位次,佛先說明因最初一念無明妄動,產生三細六粗,才妄生世界、眾生,二種顛倒,乃至十二類生。並論及十二類眾生:即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以及非有色、非無色、非有想、非無想,依惑造業,依業受報之詳情。這十二類眾生,一一類中,各各具十二種顛倒,猶如捏目,亂華發生,皆是由顛倒妙圓真淨明心,就具足如斯,虛妄亂想。因此欲修佛果三摩地(正定),非要從這顛倒的根本原因(指最初一念妄動)下手不可;共分「三種漸次」,即除助惡因緣(斷吃五辛菜)、挖空罪業之正性(不YIN、不殺、不盜和不妄)和違逆現前的業行(耳根不出流聞塵,而入流照性)。隨後佛陀開示菩薩的階次,從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及等覺五十五個階段,方可到達究竟「妙覺」,成就佛果。最後文殊菩薩請示了《楞嚴經》的經名。

  十二.眾生升沉輪替的因緣(原譯卷八、九)

  此處阿難請示佛陀,佛體既真實,雲何復有七趣之虛妄?真如體中,本來就有七趣?還是由眾生的妄想習氣所生?地獄是否有固定的處所,即各別造業,同到一處受報(別業同報)?還是別業別報?佛陀都一一為他解答。佛陀並詳述七趣(地獄、餓鬼、畜生、人、仙、天和阿修羅)之升沉,不出情和想二因所招感;由十種業習為因,即YIN欲、貪愛、我慢、嗔恚、奸詐、欺诳、怨恨、惡見、枉屈和诤訟等習,致使六根交互受報。末後論及七趣和三界(欲界、色界和無色界)二十八天隨業受報之詳情;歸根究底,眾生輪回的根本,是因不識本有妙明真心,隨順殺、盜和YIN的緣故。

  十三.邪與正的辨識(五十重陰魔)(原譯卷九、十)

  佛陀知道欲修禅定,一切天魔鬼神,魑魅妖精,必定會來干擾行人,附著於行人的身心,令誤入歧途,或途中發狂,或走火入魔,或顯魔通、鬼通惑亂行人;而且讓行人口說似是而非的經法,以邪知邪見造種種惡業,毀戒謗法,撥無因果,無所不為;現世受到嚴酷的惡報,死墮無間地獄。甚至有人把著魔者當作是聖者看待,以自己的資財,身命全力供養,這都是認賊為子,自墮火坑,損法財、傷慧命,何等危險!因此佛陀無問自說的,講出十方三世諸佛依之方成正覺的五陰辨魔法門--禅定中的微細魔境,以便魔境現前時,能得辨認,免致墮落魔網。

  佛在經中將修習三摩地,因受五陰妄想(即堅固、虛明、融通、幽隱和虛無)所障,而產生的「邪見」或「狂解」,稱之為魔;因「魔」作祟,修行者得不到正受、正知和聖解,從而墮入外道或者無間地獄。佛陀又說只有將五陰中的妄想銷盡,六根互用無礙,清淨如淨琉璃,修行者才能超越五十五位菩薩修行位,而入如來妙莊嚴海。後佛陀告阿難:「為害好像是外魔,著魔實由心起,但要心中不生勝解,則心垢洗除;主人不迷,則彼魔事,無奈你何,自不會墮落邪見網中。」

  十四.消除五陰妄想法要(原譯卷十)

  阿難請示佛陀何以「五陰」皆以妄想為根本?欲想破除五陰是一次同時頓除呢?還是要漸次滅盡?破除這五種陰境,須以何處為何陰的界限?佛陀都一一為他解答。這是佛對破除五陰諸魔,以回歸如來藏心等相關問題的概要回答;也對全經所闡述的思想,作為一個總結。

  十五.流通分(原譯卷十)

  最後,佛陀特別咐囑修行人宏揚和誦持《楞嚴經》及〈楞嚴咒〉,如能依教奉行,將能直趣菩提聖果,永無魔事!並說明弘揚者,雖犯四種根本重罪(殺、盜、YIN和妄)及犯大乘十惡重罪,也因宏揚此法門的緣故,所有深重罪障都能消滅,所得的福報,遠超於用遍滿十方所有虛空的七寶,供養微塵數的諸佛如來,千萬億倍!

  願此功德回向末法學佛眾生皆能修習楞嚴大法,堅固信心,早成佛道。南無阿彌陀佛!

 

 

上一篇:蔡禮旭:衣服絕對不是拿來炫耀、拿來虛榮
下一篇:長相年輕,是因為心地善良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