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歲的寂昌法師,8歲自濟寧出家,15歲受戒,29歲時又因戰亂被迫還俗,之後,在市井中修行40余年,直至1983年,才結束其漂泊生涯,於千佛山興國禅寺定居修行。
“法從心生,心靜則身善”,他的人生起起落落,對於養生,寂昌法師自有心得。
養生,就得拋開生死
佛門僧侶,素有“苦行僧”之稱,他們生活簡單樸素,長壽者卻比比皆是。記者從濟南長清靈巖寺了解到,在千佛山興國禅寺,97歲高齡的寂昌法師,頗有養生心得。
走進興國禅寺,一位年輕僧人,把記者帶進了興國禅寺最東側寮房二樓。一進門,記者見到一名老人正在跪拜一位坐在蒲團上的老僧,向導告訴記者那位老僧就是寂昌法師,而那位跪拜的老人剛剛皈依佛門。
儀式結束後,寂昌法師向記者講述了他的養生經。“法從心生,心靜則身善”老法師先用一句話總結了他的養生之道。他認為,健康的根本在於心境,人生勝境平常心。
《齊魯周刊》:常人如何養生、延年益壽?
寂昌法師:凡為養生者,必死養生人。為養生而死的人,占十分之三。
《齊魯周刊》:這到底怎麼回事?
法師:是因為人們太愛惜自己的身體。為了一副皮囊,怕受辱,怕受寵,怕吃虧,怕上當,瞻前顧後,左顧右盼,擔驚受怕,患得患失……這樣,那顆心整天縮成核桃樣,怎麼能不死。
《齊魯周刊》:法師的意思是?
寂昌法師:你要是養生,就得拋開生死,只有不刻意在乎死,才能遠離死。養生,並不是修道的目的,但是修道的人已經看透生死,所以不再怕死,因此,修道的人沒想到長生,反倒能長生;一心想著長生,反而死得快。長生不是修道的目的,它只是修道的附帶現象。
睡不超過時,食不十分飽
寂昌法師把人比作琴,琴弦繃得太緊會斷,太松又彈不出准音,所以要時時調弦。而調弦的法門又在何處?寂昌法師說,規律的作息是關鍵。寂昌法師一直保持著嚴格的作息時間。
早上4點半起床,打坐一炷香,誦經一遍;6點一刻開始過齋,早飯是稀飯、饅頭和鹹菜。之後稍事休息,自己念佛,而後與拜訪的游客討論佛法。中午11點半過齋,飯菜與早上稍有不同,齋堂會做兩個青菜。佛家中三餐養生的玄機主要是午飯和晚飯。寂昌法師說:“先前,佛教中也曾有這樣的戒律,每日只吃一餐,過午即不食,因佛說日午食,後乞他食,吃了也不是自己分內的。”
午飯過後,寂昌法師會小憩一會兒,時間不超過半個小時。下午的活動與上午相差無幾。下午5點半過齋,晚上的飯食非常簡單,大米湯或者面條等。而寂昌法師一般只會喝一碗米湯。
“睡不超過時,食不十分飽”,一天之中法師進食少量,一般不會超過兩個饅頭。寂昌法師說:“不可貪吃嗜睡,不餓不食,吃八分飽。”
晚上九點左右,法師就會就寢,僧捨裡是一張硬板的木床,關於床上的鋪墊,軟硬合適就好。對於睡覺姿勢,“也有一定講究”,寂昌法師說,“一般朝右側臥的睡姿最合適,雙腿稍曲,有利於身體的放松。大多數人喜歡仰臥,這種睡姿也可,但不要將手放在胸部,否則容易做噩夢。”
寂昌法師說:“其實關於睡姿,佛祖早已明示。我國有多尊臥佛,佛祖是右側臥姿勢,比如我們千佛山上的臥佛。”
“負丈夫之氣,抱小兒之心”
寂昌法師自幼出家為僧。1912年,他出生在山東濟寧的一個農家,在家行三,自幼家境貧寒,母親體弱多病。因緣際會,為了祈禱佛祖保佑母親身體康健,寂昌法師8歲被父母送進佛門,在濟寧的玉祿叢林寺院出家,7年之後,寂昌法師在濟寧的慈燈寺受戒正式為僧。
寂昌法師一生可謂顛沛流離,在慈燈寺生活了15年之後,戰亂殃及濟寧。國民黨軍隊進駐寺院,並強迫僧人、尼姑全部還俗,已近而立之年寂昌法師也在其中。回到濟寧老家之後,很多年輕的僧人、尼姑因為各種原因真正還俗,與常人一樣,成家立業、結婚生子,而把佛當做終生信仰的寂昌法師卻開始了在市井中間修行40多年的歷史。
在上世紀末,寂昌法師的徒弟惟然師傅曾拜訪過寂昌法師在老家修行的地方。“在他們村子的南邊,有一條小河,河的南岸有一個孤零零的矮草屋,屋旁還有幾棵枯樹,與村子隔橋相望。”這是寂昌法師獨身修行的地方,在俗世修行的40多年間,寂昌法師大部分時間在此度過。“那段時間,生活一直比較清苦,除了幾件僧衣,幾本佛經、一盞枯燈、幾只粗碗、一口殘鍋就是當時我的全部。”
“師傅一直無欲無求,慈悲為懷,生活中認為吃飽穿暖就行,名利更是身外之物。”惟然師傅對寂昌法師的這段修行很是感動。在這40多年間,寂昌法師也曾游歷天下名寺,像濟南的靜居寺、西安的草堂寺還有南京的毗盧寺等全國大江南北的寺院,與高僧們一起修行參禅。
“人不求名名自揚”,正是寂昌師傅這段刻骨銘心的苦行僧似的修行,讓寂昌法師聲名遠播。1983年興國禅寺被國務院確定為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後,濟南市民族宗教事務局邀請寂昌法師來千佛山修行。
采訪結束,山上響起了鐘聲,“負丈夫之氣,抱小兒之心”。臨行前,法師送給記者這樣的“十字真言”。
97歲的寂昌法師,8歲自濟寧出家,15歲受戒,29歲時又因戰亂被迫還俗,之後,在市井中修行40余年,直至1983年,才結束其漂泊生涯,於千佛山興國禅寺定居修行。
“法從心生,心靜則身善”,他的人生起起落落,對於養生,寂昌法師自有心得。
養生,就得拋開生死
佛門僧侶,素有“苦行僧”之稱,他們生活簡單樸素,長壽者卻比比皆是。記者從濟南長清靈巖寺了解到,在千佛山興國禅寺,97歲高齡的寂昌法師,頗有養生心得。
走進興國禅寺,一位年輕僧人,把記者帶進了興國禅寺最東側寮房二樓。一進門,記者見到一名老人正在跪拜一位坐在蒲團上的老僧,向導告訴記者那位老僧就是寂昌法師,而那位跪拜的老人剛剛皈依佛門。
儀式結束後,寂昌法師向記者講述了他的養生經。“法從心生,心靜則身善”老法師先用一句話總結了他的養生之道。他認為,健康的根本在於心境,人生勝境平常心。
《齊魯周刊》:常人如何養生、延年益壽?
寂昌法師:凡為養生者,必死養生人。為養生而死的人,占十分之三。
《齊魯周刊》:這到底怎麼回事?
法師:是因為人們太愛惜自己的身體。為了一副皮囊,怕受辱,怕受寵,怕吃虧,怕上當,瞻前顧後,左顧右盼,擔驚受怕,患得患失……這樣,那顆心整天縮成核桃樣,怎麼能不死。
《齊魯周刊》:法師的意思是?
寂昌法師:你要是養生,就得拋開生死,只有不刻意在乎死,才能遠離死。養生,並不是修道的目的,但是修道的人已經看透生死,所以不再怕死,因此,修道的人沒想到長生,反倒能長生;一心想著長生,反而死得快。長生不是修道的目的,它只是修道的附帶現象。
睡不超過時,食不十分飽
寂昌法師把人比作琴,琴弦繃得太緊會斷,太松又彈不出准音,所以要時時調弦。而調弦的法門又在何處?寂昌法師說,規律的作息是關鍵。寂昌法師一直保持著嚴格的作息時間。
早上4點半起床,打坐一炷香,誦經一遍;6點一刻開始過齋,早飯是稀飯、饅頭和鹹菜。之後稍事休息,自己念佛,而後與拜訪的游客討論佛法。中午11點半過齋,飯菜與早上稍有不同,齋堂會做兩個青菜。佛家中三餐養生的玄機主要是午飯和晚飯。寂昌法師說:“先前,佛教中也曾有這樣的戒律,每日只吃一餐,過午即不食,因佛說日午食,後乞他食,吃了也不是自己分內的。”
午飯過後,寂昌法師會小憩一會兒,時間不超過半個小時。下午的活動與上午相差無幾。下午5點半過齋,晚上的飯食非常簡單,大米湯或者面條等。而寂昌法師一般只會喝一碗米湯。
“睡不超過時,食不十分飽”,一天之中法師進食少量,一般不會超過兩個饅頭。寂昌法師說:“不可貪吃嗜睡,不餓不食,吃八分飽。”
晚上九點左右,法師就會就寢,僧捨裡是一張硬板的木床,關於床上的鋪墊,軟硬合適就好。對於睡覺姿勢,“也有一定講究”,寂昌法師說,“一般朝右側臥的睡姿最合適,雙腿稍曲,有利於身體的放松。大多數人喜歡仰臥,這種睡姿也可,但不要將手放在胸部,否則容易做噩夢。”
寂昌法師說:“其實關於睡姿,佛祖早已明示。我國有多尊臥佛,佛祖是右側臥姿勢,比如我們千佛山上的臥佛。”
“負丈夫之氣,抱小兒之心”
寂昌法師自幼出家為僧。1912年,他出生在山東濟寧的一個農家,在家行三,自幼家境貧寒,母親體弱多病。因緣際會,為了祈禱佛祖保佑母親身體康健,寂昌法師8歲被父母送進佛門,在濟寧的玉祿叢林寺院出家,7年之後,寂昌法師在濟寧的慈燈寺受戒正式為僧。
寂昌法師一生可謂顛沛流離,在慈燈寺生活了15年之後,戰亂殃及濟寧。國民黨軍隊進駐寺院,並強迫僧人、尼姑全部還俗,已近而立之年寂昌法師也在其中。回到濟寧老家之後,很多年輕的僧人、尼姑因為各種原因真正還俗,與常人一樣,成家立業、結婚生子,而把佛當做終生信仰的寂昌法師卻開始了在市井中間修行40多年的歷史。
在上世紀末,寂昌法師的徒弟惟然師傅曾拜訪過寂昌法師在老家修行的地方。“在他們村子的南邊,有一條小河,河的南岸有一個孤零零的矮草屋,屋旁還有幾棵枯樹,與村子隔橋相望。”這是寂昌法師獨身修行的地方,在俗世修行的40多年間,寂昌法師大部分時間在此度過。“那段時間,生活一直比較清苦,除了幾件僧衣,幾本佛經、一盞枯燈、幾只粗碗、一口殘鍋就是當時我的全部。”
“師傅一直無欲無求,慈悲為懷,生活中認為吃飽穿暖就行,名利更是身外之物。”惟然師傅對寂昌法師的這段修行很是感動。在這40多年間,寂昌法師也曾游歷天下名寺,像濟南的靜居寺、西安的草堂寺還有南京的毗盧寺等全國大江南北的寺院,與高僧們一起修行參禅。
“人不求名名自揚”,正是寂昌師傅這段刻骨銘心的苦行僧似的修行,讓寂昌法師聲名遠播。1983年興國禅寺被國務院確定為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後,濟南市民族宗教事務局邀請寂昌法師來千佛山修行。
采訪結束,山上響起了鐘聲,“負丈夫之氣,抱小兒之心”。臨行前,法師送給記者這樣的“十字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