慮宜遠,思宜近。我們在做計劃的時候,要有一個遠大的計劃、遠大的目標,但是我們在思、在考慮的時候,要切合實際,要有一個明確的下手處。就是我們在下手的時候一定要按部就班,有一個次第,有一個下手處,叫“近”。
事上宜虔 接下宜謙 處同輩宜退讓
前面的功德是偏重在自己的受用的身口意的功德,這以下是說明你從自己受用的功德出來,待人處世、跟人接觸的時候,你應該是什麼態度呢?就是講人跟人之間的相處之道。我們跟眾生接觸有三種情況:或者是長輩,或者是下輩,或者是同輩,這當中的態度是不一樣的。
“事上宜虔”,我們對於長輩要有虔誠恭敬的心。長輩當然在福德智慧的資糧都超過我們。如果我們對長輩有所虔誠恭敬,我們能夠得到長輩的攝受、長輩的教化。在整個成長過程,我們就能夠減少很多的錯誤,避免很多冤枉的路。我們對長輩的恭敬對自己會有很大的利益,我們盡量地對長輩、師長有恭敬的心,對自己有很大的利益。
“接下宜謙”,對於比較苦惱的眾生,剛剛來到三寶地,煩惱也重,福德智慧的資糧也不夠。但是我們應該要知道,他有一念的善根都很難得,我們應該要更加的謙虛、慈悲來攝受他,不要用自己的標准要求他,多一分的慈悲,這個是對下的態度。
“處同輩宜退讓”,對同輩,就是能夠退跟讓。人跟人相處之道的確是非常不容易。從現實的經驗上來看,我們對於同輩、對於長輩的人相處是比較容易做到。對於功德比我們大的人,我們容易生恭敬心。對於下輩的人生慈悲心這也容易,最難的是同輩,尤其是戒蠟相同的。同戒跟同戒的人相處,這當中就有些問題存在。
那這怎麼辦呢?古德就講出一個偈頌,我們從這個偈頌可以稍微體會一下。他把修行用插秧來比喻:“手抱青秧插滿田”,說我們今天修行這件事情就像插秧一樣,在青田當中插上無量無邊功德的秧。那麼這個插秧是什麼態度呢?第一個態度就是“低頭便是水中天”,你一定是低頭。插秧,你頭抬得高高的,秧就插不整齊了。 “身心清淨方為道,原來退後是向前”,你一定是要身心清淨地退後,原來退後是向前。所以插秧的意思就是說:第一個,你要低頭;第二個,你還得往後退。
插秧不是往前插的,它是一步一步往後退。我們同輩之間最容易有嫉妒心、勝負心,但是這個嫉妒心對我們是一個很大的傷害,嫉妒的心使令我們很難跟別人學習,使令我們的胸量變成非常的狹隘。所以我們應該思惟“原來退後是向前”,人跟人之間的相處,其實你能夠退讓,能夠在整個菩提道中,在趨向於五分法身那個無漏的功德當中,其實你是向前。
人的見地的確很重要!我們今天不要看一時的成敗,“不爭一時,要爭千秋”。你有這樣的見地,你才容易在同輩當中有所退讓。成事不必在我,隨喜一切功德。這就是我們待人處世之道,對同輩盡量退讓。退讓,你絕對不會吃虧的,“原來退後是向前”,就是這句話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