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萬事萬物無相、無我,是佛家的說法,但是如今已獲得神經科學的證實。你不記得自己嬰兒時期的生活,但你可能相信,那時候的你是你,現在的你也是你。然而,佛教認為那只是錯覺,科學研究也愈來愈支持這樣的哲學。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精神哲學教授湯普森(Evan Thompson)表示,佛教認為一切無常,所有事物都會隨時間改變,你的意識之流也會不斷變動;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大腦和身體皆持續變化,沒有東西是不變的。
最近,部分科學研究者開始參考、引用佛教的說法,並接受佛教僧侶在數千年前提出的理論。例如,7月發表的神經科學論文,就將佛教的千變萬化之我,與大腦的實體區域鏈接在一起;作者指出,科學證據顯示,大腦的自我處理並不是在特定的區域或網絡中啟始,而且與各種不斷變動、看似不具自我特質的神經過程有關。
研究范圍包括認知科學、現象學及佛教哲學的湯普森指出,那不是神經科學和佛教唯一的匯聚之處;例如,部分神經科學家現在相信,認知官能並非固定不變,可以透過冥想來訓練。佛教相信意識會延伸至深眠,這方面也有科學證據的支持。傳統的神經科學看法是,深眠之時意識會完全消失,部分印度哲學理論家則認為,無夢之眠仍舊存有些微的意識,只是無法形成完整的記憶。
冥想者的睡眠模式研究顯示,情況或許真的是如此。2013年發表的研究發現,冥想能影響睡眠時的大腦電物理模式,就算是在認知能力通常會大減的情況下,大腦仍舊可能有辦法處理信息,並維持一定程度的意識。至於意識如何與大腦連結,神經科學和佛教都沒有明確答案,兩個學門在某些領域的看法亦有分歧;例如,佛教相信意識不必依附於身體,但神經科學家並不同意。
不過,佛教認定自我確實存在,湯普森也支持這個看法。他說“在神經科學界,你常會聽到有人說,自我是大腦創造的幻象。我的看法是,大腦和身體一同運作,在實體環境的脈胳下創造了自我意識。誤會其意的人才會說,它是建構而成的,所以它是幻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