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經咒頌念

 

律航法師: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解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五重玄義

  第一釋名:‘佛’者覺也,覺有兩義:一覺察名覺,對煩惱障。煩惱侵害,事等如賊,唯聖覺知,不為其害,故名為覺;二覺悟名覺,對其智障。無明寢眠,事等如睡,聖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醒,故名為覺。既能自覺,復能覺他,覺行圓滿,故名為佛。言自覺者,簡異凡夫;導言覺他,別異二乘;覺行圓滿,分異菩薩,是故獨此偏名為佛,此佛字專指本師釋迦牟尼佛。‘說’者,陳口音陳唱,目之為說,又稱性而談,悅所懷也。大乘者,簡非小乘。‘無量壽’者,命限稱壽,此佛從其壽命彰名。壽有真應二種,真即常住,性等虛空;應壽不定,或長或短。今此所論是應非真,於應壽中,此佛壽長,凡夫二乘,不能測度知其限算,故曰無量。雲何得知是應非真,如《觀世音大勢至授記經》說:‘無量壽佛,壽雖長遠,亦有終盡,彼佛滅後,觀世音、大勢至,次第作佛。’故知是應。‘清淨莊嚴平等覺’七字,是酌采此經各譯而名之。考此經自漢迄宋,十二譯中以‘無量壽’為名者七,以‘平等正覺’為名者三,最初一譯名《無量清淨平等覺經》,最後一譯名《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其中惟吳譯經名最長,計共二十字,此本系郓城夏蓮居老居士會集各譯而成。故直合前後兩名,未動一字,既非自造,又極現成,不但無混於古本,且亦有別於諸家,一唱經名,不但十二種原本名義鹹括其中,即全經大旨亦了然心目。不但本經,即《阿彌陀經》與《觀經》之大意,亦在其中。蓋一心不亂,心作心是,鹹莫非以自己無量壽之心體,合阿彌陀無量壽之大願,以莊嚴自心,清淨自心,以期普遍平等自覺覺他而已。‘經’者,外國名修多羅,此翻名綖,聖人言說,能貫諸法,如綖貫華,故名為綖。而言經者,綖能貫華,經能持籌,其用相似,故名為經。若依俗訓,經者常也,人別古今,教儀常楷,故名為常,經之與常,何相關顧,將常釋經?釋言經者,是經歷義,凡是一法,經古歷今,恆有不斷,是其常義,故得為常。

  第二辨體:大乘經皆以實相為體,故欲明教體,當觀法性。夫法性者,不生不滅,不斷不常,心亦強名,土於何寄,然非心非土,而即土即心,取捨俱捐,見聞絕待,豈可橫生計較,妄說是非。略標四義,以究法源:一自他不二義、二性相不二義、三因果不二義,四生佛不二義。自他不二義者,諸佛法身,遍周沙界,全自全他,不相違礙故。性相不二義者,《大乘起信論》雲:‘從本已來,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故,色體無形,說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說名法身遍一切處。所現之色無有分齊,隨心能示十方世界無量菩薩,無量報身,無量莊嚴。各各差別,皆無分齊,而不相妨。’因果不二義者,此經言法藏比丘,方發願已,空中贊言,必成無上正覺。又言眾生一念念佛,則是具足無上功德。當知因赅果海,果徹因源,遠同法華初發心時,即成正覺,以法性中因果不異故,究竟不可得故。

  第三明宗:宗是修行要徑,會體樞機而萬行之綱領也,故欲明宗趣,當知因緣不離法性。如此經言,法藏初心先聞正覺,往生三輩盡發菩提、若不發菩提心者,則信願念行四門不成安立。何謂‘發菩提心?’菩提訓覺,舉要言之,當明五義:一了知諸佛不離自心,自心常有諸佛成正覺故。一了知一切佛土不離自心,自心具足一切莊嚴佛土故。一了知眾生一念佛決定成佛,一切佛念力所成故。一了知眾生發願求生淨土,決生淨土,一切大願力所現故。一了自心既爾,他心亦然,有一眾生不生淨土不成佛者,是則我土不淨我佛不成,我佛眾生,三無差別故。

  第四明力用:此經以帶業往生,永不退轉,一生成佛為力用,故宣說彼佛所行所成及所攝化。言所行者,說彼佛本所起願,本所修行。言所成者,說今所成法身、淨土二種之果。言所攝者,普攝十方有緣眾生同往彼國,道法化益,名為所攝。又今一切諸菩薩等,學其所行,得彼所成,同其所攝,名所攝矣。乃至具足往生正因之眾生,只帶業生同居淨土,證位不退者,皆與補處俱,亦皆一生必補佛位,誠因上善一處,是生同居即已橫生上三土,一生補佛,是位不退即已圓證三不退。如斯力用,乃千經萬論所未曾有,較彼頓悟正因僅為出塵階漸,生生不退始可期於佛階者,不可同日語矣。

  第五明教相:聖教不同,略要有二:一聲聞藏、二菩薩藏。今此經者,二藏之中,菩薩藏收,為根熟人頓教法錀。雲何知頓?此經正為凡夫人中厭畏生死求正定者,教令發心生於淨土,不從大小,故知是頓。又藉彌陀四十八大願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眾生,依斯徑登不退。故當經法滅盡,此經住世百年,廣度含識。阿伽陀藥,萬病總持,絕待圓融,不可思議。

  佛學術語解釋表

  (一)耆阇崛山:崛音掘,此雲靈就(山名)鳥。山頂形似鹫鳥。在中印度摩揭陀國王捨城東北。如來在此廣說妙法。

  (二)賢劫:即是現在劫。過去莊嚴劫,未來星宿劫。

  (三)阿阇黎:此雲教授,有五種:一出家、二受戒、三教授、四受經、五依止。

  (四)灌頂:灌者,諸佛大悲;頂者,上之義。菩薩初地乃至等覺,究竟遷佛果時,諸佛以大悲水灌頂,即自行圓滿,得證佛果,是灌頂義。

  (五)授記:佛對發菩提心眾生授於當來必當作佛之記別也。

  (六)三摩地:或三昧,三昧地,譯曰定、等持、正定,心一境性。心念定止故雲定,離掉舉故雲等,心不散亂故雲持。

  (七)陀羅尼:譯為持、總持、能遮,以各持善法不使散,持惡法不使起之力用。

  (八)華嚴三昧:萬行因華,莊嚴佛果,名為華嚴也。三昧者,華嚴一真法界之三昧也,故稱華嚴三昧。

  (九)清信士:受三皈五戒,得清淨信心之男子也。

  (十)優昙花:此雲靈瑞,花名。此花三千年開一次,佛出世喻此,俗所謂昙花一現也。

  (十一)無央數劫:梵雲阿僧祇,此雲無央數。

  (十二)阿惟越致:或稱阿鞞跋致,即永不退轉意。

  (十三)伽他:此雲句頌,有二種:一、通長行,二、限偈頌,三言乃至八言,必四句也。

  (十四)俱胝:此雲億,一曰十萬,二曰百萬,三曰千萬。唐三藏譯定千萬也。

  (十五)焰摩羅界:餓鬼趣。

  (十六)紫磨真金色:紫者色也,磨者無垢濁也,又金之精猶人之有聖也。

  (十七)那由他:此方之億,有十萬百萬千萬之別。

  (十八)五逆:弑父、弑母、出佛身血、殺阿羅漢,破和合僧。

  (十九)漏盡比丘:即欲漏色漏無色漏三界。

  (二十)金剛那羅延身:此雲堅固,金剛也。

  (二一)清淨解脫:普等三昧,所住之三昧、無垢清淨、離一切之系縛而得自在。

  (二二)栴檀:此雲與樂,香木也。

  (二三)南閻浮提:在須彌山南,有菩提樹,因此得名,即南瞻部洲吾人所居之處也。

  (二四)閻浮提:即南瞻部洲,當須彌山之南方,現時吾人所居之世界。

  (二五)由旬:即印度舊距離之稱,其距離約為吾人一日步行之長,合中國約三萬至四萬公尺之長曰由旬。

  (二六)摩尼寶珠:即各色不同之寶珠也。

  (二七)音響忍:慧心安法,名之為忍。忍隨淺深,差別為三,次列三名:尋聲悟解,知音如響名音響忍;三地以還,捨诠超實,名柔順忍;四五六地,證實離相,名無生忍;七地以上,柔順忍無生法忍。二乘斷生忍,菩薩斷法忍,諸佛斷無生法忍。無生法者,遠離生滅之真如實相理體也,真智安住此理而不動,謂之無生法忍。

  (二八)優缽羅花:青蓮花。缽昙摩華,赤蓮花。拘牟頭華,黃蓮花。芬陀利華,白色蓮花。

  (二九)滅盡定:又名滅受想定。二無心定之一。滅盡六識心心所而不使起之禅定也,乃不還果以上之聖人。

  (三十)兜羅綿:此雲柔軟。

  (三一)須陀洹,初果。斯陀含,二果。阿那含,三果。阿羅漢,四果。須陀洹又雲預流,即初預聖流。斯陀含,此雲一來果,斷欲界六品思惑,一來人間,一來天上。阿那含,斷欲界九品思惑,生五不還天。阿羅漢(為定性羅漢),此雲無生,不來三界受生,斷三界八十一品思惑,神通廣大。

  (三二)六反:即六次之意。

  (三三)七覺;即念、慧、精進、輕安、喜、定、捨等聖道也。

  (三四)邪定聚、不定聚、正定聚:十信以前名邪定聚,到十信如空中之毛名不定聚,入初住名正定聚。人有三聚:一者邪定,二者正定,三者不定。小乘法中論說不同,若依毗昙:外凡常沒,名為邪定。五停心觀、總別念處、軟頂二心、名為不定;此等有退,故名不定。忍心已上,堅固不退,名為正定。若依《成實》:外凡常沒,名為邪定。聞思二慧,行有退轉,說為不定。(五停心觀,名為聞慧,總別念處,名為思慧。軟頂已上,說為修慧)。現見法空,永不退轉,名為正定。大乘法中:善趣以前,名為邪定。善趣位中,數進數退,名為不定。習種以去,位分不退,說為正定。

  (三五)梵雷:梵即清淨,梵聲如雷也。八種梵聲,如彼《摩喻經》中說:一、最妙聲,其聲哀妙。二、易了聲,言詞辨了。三、調和聲,大小得中。四、柔軟聲,其聲柔軟。五、不誤聲,言無錯失。六、不女聲,其聲雄朗。七、尊慧聲,言有威肅,如世尊重,有人聲。八、深遠聲,其聲深遠,猶如雷震。

  (三六)泥洹道:即涅槃。

  (三七)郁單:成七寶橫覽成萬物。郁單,即北俱盧洲。

  (三八)五惡:五惡即殺生、偷盜、邪YIN、妄語,飲酒。

  (三九)尪狂:尪音汪,嬴弱也。

  (四十)茕茕忪忪:茕音窮,即單獨,無所依靠也。忪:可憐之意。

  (四一)自然糾舉:糾音究,結也。

  (四二)吾般泥洹:即吾入涅槃。

  (四三)無礙無斷:即不即不離之意。

  (四四)六種震動:由神通力福德感動三千大千世界(舊譯)動、起、湧、震、吼、擊等六種。(新譯)動、起、湧、震三種取形,擊、吼、爆三種取聲。二項共六種。

  (四五)諸佛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檀:譯言正遍知、正遍覺、等正覺等意。

  (四六)赍:音基ㄐㄧ,拿東西送給別人之意。

  (四七)匿曜:匿音ㄋㄧˋ,曜音ㄧㄠˋ。親切的光照曜著。

  正宗分

  釋正宗者,自‘大教緣起’品,至‘非是小乘’第四十三品,總名正宗分。將開殊勝法門,特示顯耀。復明如來出世之因,起教之本,為令聞者生希有想,生難遭想,斷疑起信故。勸生極樂,不獨此經,特准本文,更標勝義:(一)首明法藏廣大誓願。為令行者生擔荷心,發起悲智,具普賢願故。(二)次明法藏廣大功德。為令行者真實心,廣行方便,滿普賢行故。(三)次明極樂依正種種莊嚴。為令行者生決定心,至誠回向,入佛境界,不墮疑城故。(四)次明往生正因及世間果報。為令行者生精進心,一念念佛,成就三昧,決生彼國故。

  佛十號解

  (一)如來:言如來者,彰其道圓。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

  (二)應供:言應供者,顯其滅極。證滅相應,故名為應。又證滅故,合受供養,故雲應供。

  (三)等正覺:言等正覺者,彰其解圓,余經中亦名正遍知也。正者是理,於理窮照,故名遍知。今言等者,是彼遍也,稱理名等。正者,還是余經正也。言其覺者,是彼知也。

  (四)明行足:明其行圓。明是證行。證法顯了,故名為明。龍樹說佛具宿命、天眼、漏盡,故曰三明。行是教行,戒定慧等,名之為行。此二圓具,故名為足。

  (五)善逝:言善逝者,明其果極。善名為好,逝稱為去。如來好去,故曰善逝。

  (六)世間解:言世間解者,是化他智。善解世間,名世間解。

  (七)無上士調御丈夫:是化他能。能調物心,自調調他,調御中極,故曰無上。士者,是其人之別稱。此無上士往善方便調伏眾生,名調御丈夫。

  (八)天人師:天人師者,能授與法,能以正法近訓天人,名天人師。六道俱化,天人益多,以是遍舉。

  (九)佛:佛者是其化他之德,此翻名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故名為佛。

  (十)世尊:言世尊者,此號是總。佛備眾德,為世欽重,故號世尊。

  〈至心精進品〉含義

  此品明法藏發心,亦從機感而入。我等今日聞是經已,至心回向無量壽佛,求生彼國,即與法藏比丘爾日發心無二無別,無量壽佛決定遙為授記,如世自在王所說:真實不虛故。法藏雲:我發無上正覺,一切願王從此出生,一切淨土從此建立。才發此心,極樂莊嚴一時具足。故曰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克果,何願不得。所以者何?一切法不離自心故。

  〈發大誓願品〉含義

  此品明法藏為一切眾生而建大願。當知諸佛國土,不離眾生一念清淨心而得成立。一切眾生性本清淨,本無生死,本來常住,無余涅槃。只因瞥爾情生,遂成流浪,頭出頭沒,無有了期。菩薩憫之,發斯宏誓,為諸眾生破除妄執,照廓心量,現自在力,顯大威光,法性如然,非自外得。何以故?自性空寂,離諸惡趣。當知菩薩順空寂心而嚴佛土,自性妙圓,具諸相好。當知菩薩順妙圓心而嚴佛土,自性無礙,現六神通。當知菩薩順無礙心而嚴佛土,自性無住,不可斷滅。當知菩薩順無住心而嚴佛土,自性無作,無有限量。當知菩薩順無作心而嚴佛土,自性無外,譬如春風廣被萬物。當知菩薩順無外心而嚴佛土,自性無內,譬如水鏡悉現眾像。當知菩薩順無內心而嚴佛土,自性光明,如日普照。當知菩薩順光明心而嚴佛土,自性平等,如香普薰。當知菩薩順平等心而嚴佛土,故知四十八願,無一願而非眾生本具之心。即以自心還嚴自土,如水赴海,如響應聲,故法藏曰:若不爾者,不取正覺。空中即贊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以不可思議之因,起不可思議之果。當知不可思議之因,即不可思議之果。有志淨土者須從此信入。

  〈積功累德品〉含義

  此品明法藏以無量心,發無量願,起無量行,無不一一稱真如法界。眾生無量,國土無量。菩薩隨順眾生,經不可說不可說那由他劫,入不可說不可說恆沙佛土,悉以無量行海而嚴淨之。所以者何?以法界本無量故。如是嚴淨無量佛土,度脫無量眾生,而實無佛土可嚴,亦無眾生可度。所以者何?以法即非法界故,故雲:以大莊嚴具足眾行;又雲:住空無相無願之法,無作無起,觀法如化。斯則悲智雙融、理事無礙,故能於一切法而得自在。

  佛三十二相名稱

  1、足安平相 2、千輻輪相 3、手指纖長相 4、手指柔軟相 5、手足缦網相 6、足跟滿足相 7、足趺高好相 8、□如鹿王相 9、手過膝相 10、馬王陰藏相 11、身縱廣相 2、毛孔生青色相 12、身毛上靡相 14、身金色相 15、常光一丈相 16、皮膚細滑相 17、七處平滿相 18、兩腋滿相 19、身如獅子相 20、身端直相 21、肩圓滿相 22、四十二齒相 23、齒白齊密相 24、四牙白淨相 25、頰車如獅子相 26、咽中津液得上味相 27、廣長舌相 28、梵音深遠相 29、眼色如绀青相 30、眼睫如牛王相 31、眉間白毫相 32、頂成肉髻相

  〈圓滿成就品〉含義

  此品明法藏比丘成佛‘時’、‘處’。曰現在西方者,不惟爾時名為現在,乃至於今以及後後無盡,同名現在,以佛壽無量故。

  〈國界嚴淨品〉含義

  此品明國土殊勝。即前文無三惡道,及國土嚴淨等願所攝。

  〈光明遍照品〉含義

  此品明光明殊勝。即前文光明無量,及蒙我光明等願所攝。

  〈壽眾無量品〉含義

  此品明壽命長久。即前文彌陀壽命無量,及國中聲聞壽命和數目亦皆無能計量等願所攝。

  十四、十五、十六、十七等品含義

  前列等品,明寶樹、音聲、宮觀、浴池、種種莊嚴。諸見聞者種種法樂,即前文不聞不善之名,人物嚴淨,悉見十方,宮殿池流無量嚴飾等願所攝。

  〈受用具足品〉含義

  此品明衣食諸具,隨心化現。即前文衣服隨念,所受快樂等願所攝。

  〈超世希有品〉含義

  此品明色身殊勝。即前文悉真金色,無有好丑等願所攝。

  〈德風華雨品〉含義

  此品復廣明依報,及諸法樂,以盡前意。

  〈寶蓮佛光品〉含義

  此品明佛身普現一切,隨方接引,為後方往生緣起。如上種種莊嚴,種種佛事,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如空中雲,如水中月,如畫所現像,如幻所化人,皆以佛神力故隨眾生心而出現故。當知一切眾生所有神力,本與如來無二無別,特無大願大行發起勝因,不覺不知,沉淪永劫。若能一念回光,方知家業具在,如入寶山,取之無量,如游香國,觸處蒙薰,要須親到方休,慎勿半途而廢。

  〈三輩往生品〉含義

  此品明往生正因,即前文十方眾生信樂發願回向等願所攝。首言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行者誠能於一念信入,何須更論種種功勳。一切眾生,流浪生死,惟此一念,更無二念。乃至發真歸元,成等正覺,惟此一念,亦無二念。《大智度論》雲:行般若波羅蜜者,一念中能散十方一切如恆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大地諸山微塵,一念之力不可思議。如是念佛,即念是佛,即佛是心,非內非外,無縛無脫。盡山河大地,十方虛空,無一芥子許,不是無量佛現身說法處。乃至離即離非,頓入如來大光明藏。經中略說等差者,為方便接引故。惟此品含義甚多,茲設問答分別明之。

  問:上輩何以專屬沙門?

  答:一切眾生,由愛渴故,因有幻身;由幻身故,因有國土。捨家棄欲,愛渴淨故,幻身亦淨;幻身淨故,國土亦淨。《大般若經》雲:菩薩摩诃薩志性好游諸佛國土,應遠離出家。故知出家為淨土正因,以能遠離不淨故。

  問:何謂發菩提心?

  答:《大般若經》善現言:如來常說菩提,以何義故名為菩提?佛言:證法空義,證真如義,證實際義,證法性義,證法界義。假立名相,施設言說。能真實覺,最上勝妙,故名菩提。不可破壞,不可分別,故名菩提。是知菩提心者,諸佛之本源,眾生之慧命,才發此心已成佛道,以與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相應故。

  問:既是心是佛,何須更立他佛?執相而求,反成邪道。——觀佛

  答:此為初機權示方便。假彼勝緣,成我淨土。然即相非相,同歸寂滅。妙觀自在,現量無余。所以《大集經》雲:若欲成就諸佛現前三昧,隨所念處,即見如來,如取清油、清水、水晶、明鏡,用是四物,觀己面像,善惡好丑,影現分明。而彼觀像不從四物出,亦非余處來,非自然有,非人造作。當然彼像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無有住所。菩薩亦爾。即復思維,今此佛者,從何所來?而我是身,復從何出?觀彼如來,竟無來處,及以去處。我身亦爾,本無出處,豈有轉還。如是窮盡細微,情忘分別,豁然無寄,頓徹本來,是為觀佛中道了義。

  問:名字性空,雲何持者即得往生?——持名

  答:以性空故,故得往生,若有所得,便成系縛。眾生以有所得心,輪轉無盡。今此佛名,不從想生,非和合有,即是諸法實相,故知持名功德不可思議。然念佛不難,一心為難。直須念念分明,心心絕待,如是四威儀中,乃至上床、下床、大小便利,俱不得捨,一切是非得失愛憎,喜怒關頭,惟一佛名,了然超越。久久成熟,見思自落,三昧現前,是為念佛究竟了義。

  問:何謂一向專念?

  答:‘一向’二字,約時間說,即自始至終,淨念相繼,無有間斷;約空間說,即循一個方向,照直前行,迳往西方。若行者既發菩提心,當修菩薩行,於世出世間,所有一毫之善,乃至無邊功德,以深心、至誠心,回向極樂。亦得名為‘一向專念’。不必棄捨有為,乃名專念。以性遍一切處,有棄有捨,不名念佛故。

  問:何為淨土正因?

  答:淨土正因有三:一者持戒:淨土資糧,全憑功德;功德之基,莫先持戒。以戒淨則心淨,心淨則土淨故。二者發願:行者須早晚向西禮拜,如朝帝王,日近日親,發深重誓,願命終時決定往生。三者修福:如《觀經》言:‘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

  問:臨終見佛,為是自佛?為是他佛?若他佛者,心外取佛,即成魔業?若自佛者,想力所成,虛妄不實,雲何往生?

  答:自佛他佛,總成戲論,人我相忘,自他不異。諸佛法身,湛然常寂,以本願故,感應道交,即自即他,無虛無實,唯一真如,周遍法界。眾生依於業緣,幻有分段,如居屋下,不見天日。念力誠堅,幻緣斯淨,如撤蔀屋,天日豁然,任運往生,還同本得。《首楞嚴經》雲: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順習,死從變流,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故知眾生想力不可思議。

  問:前發願言,但得聞名,便獲利益,此何得往生而論?

  答:聞名雖獲利益,然未得往生,終非究竟,以生死未斷故。何如一念往生,直超三界,其為利益,孰可比倫。

  問:《觀經》下品,俱系生時積惡,末後回心。此雲惟除五逆謗法,何以不同?

  答:如實回心,一念念佛,無不往生,以佛本願力故,但恐障深罪重,善友難逢,信願難發。日光皓皓,不照生盲,恆河滔滔,難消渴鬼,是可懼也。

  〈禮供聽法品〉含義

  此品明諸佛稱歎,及十方菩薩往修供養受記作佛。即前文無量諸佛悉稱我名,及他方菩薩聞名得忍諸願所攝。‘覺了一切法’下十二句,是為淨土正修行路。先達法性本來無我,則一切空寂,不與佛土而生違礙。次建妙願具諸功德,則一切圓成,不於自心而生限量。有志淨土者,須從此證入。世有執心是土,不信淨土者,不知由心穢故,斯現穢土,由心淨故,斯現淨土。若無淨土,應無淨心,既不疑心,何復疑土。亦有執心是佛,不肯念佛者,不知未了之心,終不成佛;未成之佛,何由了心?惟了心者,方名成佛;必念佛者,方能了心。是諸菩薩,若已授記、今授記,尚乃從一佛國,至一佛國,承事如來,嚴淨國土。爾是何人,敢逃化外?更有雖聞經法,而自鄙劣,絕意往生者,不知一稱佛名,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具足無上功德。佛有誠言,安可不信?當知疑根未斷,即是罪根;信力圓時,全成福力。故雲:若人無善心,不得聞此經。又雲:更曾見世尊,則能信此事。大眾珍重,莫負提撕。

  〈大士神光品〉含義

  此品明菩薩、聲聞究竟成佛。即前文諸菩薩、天、人種種殊勝,及不更諸惡道諸願所攝。觀音、勢至二菩薩,常侍無量壽側,亦從本師轉輪。故知東西二土,交相造化,娑婆為華,極樂為果,果必因華,華不異果。何以故?諸佛菩薩,依於眾生而起菩提,依於菩提而成淨土。若無穢土,淨亦不成,以菩提心不自起故。是則不離眾生有淨土,不離淨土有眾生。淨土眾生,心心作佛;眾生淨土,念念往生。故觀音雲:‘誦持大悲神咒,若不生諸佛國者,我誓不成正覺。’勢至雲:‘攝念佛人,歸於淨土。’皆與無量壽佛同一願故。

  〈歌歎佛德品〉含義

  此品明無量壽佛為眾說法,即前文隨願聞法諸願所攝。問無量說法為是純說一乘?為是兼說三乘?若純說一乘者,何得尚有聲聞眾等?若兼說三乘者,何雲二乘不生彼國?答:純是一乘,別無三乘,豈獨佛在七寶講堂純是一乘,乃至一一花中、一一光中、風聲、水聲、諸音樂聲,亦純說一乘,更無三乘。如《妙法蓮華經》雲: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特以眾生根智有差,所聞各異,所證不同。故前文言或聞佛聲、或聞法聲、或聞僧聲、或寂靜聲、空無我聲,乃至甘露灌頂等。其得聞者,或證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乃至不退轉地菩薩。具如他譯本說。是即順余佛土,寄四果名。實在決定成佛,不取有余涅槃,以能回小向大故。

  卅、卅一兩品含義

  按三十及三十一兩品,總明菩薩所有行業,以盡前意。如是功德、如是願力、如是智慧、如是神通,不離諸佛,普度群生,為欲嚴淨一切佛土故,為欲成就普賢大願故。是諸菩薩莫非十地位中一生補處,五濁眾生,名且不聞,況乃得遇。今以念佛因緣,生彼國已,遍參知識,同觐法王,不歷僧祇,頓階不退。如此方便,希有難逢,粉骨碎身,莫酬罔極。問:諸佛各有四土,謂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今往生者當居何土?答:蕅益大師雲: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隨其或散或定,於同居土,分三輩九品。若持至事一心不亂,見思任運先落,則生方便有余土。若至理一心不亂,豁破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九品,則生實報莊嚴土。若無明斷盡,則是上上實報,究竟寂光。據此經現果而論,既生彼土,即同居淨土亦具上三淨土,因無量壽佛勝願所攝故。無量壽佛勝願,國土嚴淨,故所以超出十方同居,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勸谕策進品〉含義

  此品明世人以欲因緣,受苦無量,為令行者心生厭離,速求出苦故。如《大涅槃經》言:菩薩摩诃薩,觀諸眾生,為色聲香味觸故,從昔無量無數劫來,常受苦腦。一一眾生,一劫之中,所積身骨,如王捨城毗富羅山。所飲乳汁,如四海水。身所出血,多四海水。父母兄弟、妻子眷屬,命終哭泣,所出眼淚,多四大海。盡地草木為四寸籌,以數父母,亦不能盡。無量劫來,或在地獄畜生餓鬼,所受行苦,不可稱計。抟此大地,猶如棗等,易可窮極,生死難盡。原其所自,皆由不能一心念佛求生無欲國土,遂至從迷入迷,愈趨愈下。如來大慈悲憫,為說此經,教人斷欲因緣,一心念佛,直往西方,橫截惡道。一切世人,以欲為樂,不知是苦。智者觀之,唯苦無樂。所以者何?以有為樂,無即是苦,不知有者無所因故,以得為樂,失即是苦,不知得者失所因故。以聚為樂,散即是苦,不知聚者散所因故。以生為樂,滅即是苦,不知生者滅所因故。是知無有即無無,無得即無失,無聚即無散,無生即無滅,是名極樂,是名淨土。斯二法者,孰真孰妄?何去何從?定應自決,更莫因循,一失人身,萬劫淪墮。

  〈濁世惡苦品〉含義

  此品明善惡報應,如影隨形,即《觀無量壽經》教人深信因果之旨。多有愚人不信因果,諺雲:種粟得糧,種蘭得香。凡事盡然,況於善惡。乃至念天得天,念佛得佛,即以一念為因,還以一念為果。何以故?十世古今,不離當念故。五惡之義,特准他經配以十惡。其一惡者,殺業所攝。其二惡者,盜貪所攝。其三惡者,YIN業所攝。其四惡者,妄語、兩舌、惡口、绮語所攝。其五惡者,嗔恚、邪見所攝。反是即為五善,亦名十善。如他譯本雲,諸欲往生阿彌陀佛國者,雖不能大精進、禅定、持經戒,大要當作善:一者不得殺生,二者不得盜竊,三者不得YIN泆,四者不得罔欺,五者不得飲酒,六者不得兩舌,七者不得惡口,八者不得妄言,九者不得嫉妒。十者不得貪饕,不得悭惜,不得嗔怒,不得愚癡,不得隨心嗜欲,不得中悔,不得狐疑。當作孝順,當至誠忠信,當信受佛經,當信作善後世得福。奉持如是之法不虧失者,在心所願,可得往生阿彌陀佛國。十善本為天業,今以念佛因緣,回向極樂,即轉天業而成淨業。何以故?念佛之人,能轉惡業,何有天業而不能轉。

  卅六、卅七兩品含義

  此二品復引申前意,教人為善去惡,精心求度。世出世間,法法不同,莫不以為善去惡而為基本。淨土,即至善之地。求生淨土,乃止於至善之功。不入淨土之門,善不可得而圓,惡不可得而盡。何以故?眾生無始積習,熏染識田,結成五濁,如不淨器,糞蛆滿中,少加蕩滌,便成美食,臭穢如故。生淨土已,見佛聞法,證無生忍,既杜惡源,斯獲善本。然後回入塵勞,弘宣正教,攝諸眾生,往生極樂。是為善與人同,是謂明明德於天下。問:禅者恆言無善,儒言至善,何以不同?答:有善之善,對惡而言名,惡既不立,善亦不居,唯一真心,遍周法界。恆沙萬德,寂爾周圓,聖不可知,所過者化,無善之善,斯為至善。至如口但說空,行在有中,惡業熾然,妄稱無善,是行屍肉,是地獄渣。吾未如何,佛所不度。

  卅八、卅九兩品含義

  此二品明無量光明遍照一切。極樂、娑婆同一法界,本無彼此,安有東西。山河大地,皆是眾生目眚所成,若能念入佛境界者,無量光明普周塵剎;三塗六道,同時解脫。不獨阿難,以佛威加被,得見佛身,及諸依正。即今末法眾生,但能入此法門,不離當念,疾得見佛。《華嚴經》雲:諸佛一以大圓鏡,我身就如摩尼珠,諸佛法身入我體,我身常入諸佛軀。是知諸佛眾生,本來不二,名為見佛,實無見者,何以故?不可一體中互相見故。胎生者,謂處蓮胎中,經久乃開。不如化生者,即得見佛聞法故。

  四十、四十一兩品含義

  此二品明發願往生,須了佛智乃至勝智,方名真信,方得見佛。以一切智不離自心,無我、無我所,凡聖一如,共同此智。全信自心具一切智,本來成佛,不於心外別有信佛之心。如是回向,是名唯心淨土,疾得見佛。若於自心諸智,猶滯疑情,不免心外見佛,雖修眾善,乘願往生,不得見佛,以不契佛智故。所以《如來不思議境界經》雲:三世一切諸佛,皆無所有,惟依自心。菩薩若能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隨順忍,或入初地,捨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極樂世界淨佛土中。是則了知心量,不涉程途,一切功德,具足成就。又如《寶積經》佛告淨飯王言:‘一切諸法皆是佛法,於此一切法,無動無搖,無取無捨,是名陀羅尼門。何以故?一切諸法,離自性故。大王今可於此法中,而安其心,勿信於他。’時淨飯王等七萬釋種得無生法忍。世尊現微笑而說偈曰:‘釋種決定智,是故於佛法,決定心安住。依於無所得,當得上菩提,曉知一切法。人中命終已,得生安樂國。面奉無量壽,無畏成菩提。’故知有決定智方能決定信,有決定信方能決定生,慎勿以疑惑心而失大利。

  〈菩薩往生品〉含義

  此品明往生菩薩不可計數,皆是如來願力所持光明所攝。所以智者大師臨終令門人唱無量壽佛,及《觀經》題目。掌贊曰:‘四十八願,莊嚴淨土,華池寶樹,易往無人。火車相現,一念改悔,尚可得往生。況戒定薰修,聖行道力,實不唐捐。’言訖稱三寶名,奄然而逝。唐法照上五台入大聖竹林寺,見文殊、普賢二大菩薩,問修行之要。文殊曰:‘諸修行門,無如念佛。我於過去劫中,因念佛故,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禅定,乃至諸佛正遍知海,皆從念佛而生。’照雲:‘當雲何念?’文殊曰:‘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當無間斷,命終之後,決定往生。’二大菩薩因與授記曰:‘汝以念佛不思議故,畢竟證無上覺。若善男女願疾出離,應當念佛。’慧日泛泊渡海,達天竺,至健馱羅國。東北大山有觀音像,日乃七日叩頭,又斷食畢命為期。至七日夜,忽見觀音現紫金身,座寶蓮華,垂手摩頂曰:‘汝欲傳法,自利利他,惟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當知淨土法門,勝過諸行,他如天親《無量壽論》,馬鳴《起信論》,智者《十疑論》,以及永明、天如、楚石、蓮池諸大德,所有述作,莫不殷勤贊歎,導往西方,決無欺世誤人之事。何況我等生當像季,法弱魔強,獨力修行,豈無錯路。若復徘徊不信,深戀塵勞,如蛾赴燈,如魚處涸,曾不需時,大苦隨後。各宜猛省,無待他求。

  流通分含義

  自〈授菩提記品〉至卷終,名流通分。此經具無量壽全身,亦具一切諸佛全身,於此信入,即具一切智。故曰:聞此經者,於無上道,永不退轉。至經藏滅盡,此經獨留,眾生遇者,皆可得度。是知三乘十二分教一網全收,更無余法。所以佛慈加被,殊異余經,奉勸後賢,普同信受。

  〈聞經獲益品〉含義

  聞經之益,不可思議,皆是無量壽本願力故,亦以本師威神加被故。凡有眾生遇斯經者,其所獲益,亦當如是。如雲發無上菩提之心,乃至於將來當成正覺,各在當人,非為分外。即今靈山一會,不異曩時,無量法音,熾然常說。但能深信,決定往生,化導有情,普成正覺。

  回向極樂偈

  覺海周圓遍十虛,諸佛國土從中現,如影如響亦如電,畢竟安住常寂光。

  歸命西方大導師,我此身心不可得,平等清淨絕思議,幻出光中一一華。

  一一華中一一佛,普現一切眾生前,佛身無量眾無邊,交參寶網惟心見。

  願我命終正智彰,上品蓮華生彼國,七寶堂前擊法鼓,聞中獲盡陀羅尼。

  奏諸天樂散天華,供養百億恆沙佛,於諸佛前受記已,疾滿普賢大願王。

  還入娑婆度眾生,一彈指頃成極樂,我今念佛佛念我,我佛一體非去來。

  須彌可碎海可塵,我此願王無動轉。

  無量壽經講解圓滿開示

  偈曰

  刻刻:清淨三業

  時時:忏悔業障

  日日:戒除嗜欲

  月月:校量功課

  人人:精誠團結

  事事:勇猛精進

  句句:消歸自己

  處處:無非佛法

  中華民國四十四年元月十一日(即臘月十八)

 

 

上一篇:律航法師:《無量壽經》與淨土法門關系重要論
下一篇:誦經後正確的回向方法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