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不是因為有人幫助、利益過他而去幫助、利益那個人。沒有人托付他,沒有人請求他,菩薩與他人之間也沒有任何的親戚、朋友關系,他依然會全力以赴地幫助、利益需要幫助的人。就如《佛子行》中講的:“獲得菩提身尚捨,何況一切身外物,故不圖報異熟果,慷慨布施佛子行。”菩薩不圖回報,也不貪異熟果;而世間稱之為“大好人”或“大善人”者,他們是圖回報的,是貪果報的,是求異熟果的。
在世間,父母對兒女也是圖回報的,所以我說都是自私的。對此有的人還不承認:“我對我的女兒、兒子,是無私的……”怎麼是無私的呢?你是關心他,照顧他,但你是有要求,求回報的。兒女們達不到自己的要求時,你心裡就煩惱;得不到如是的回報時,你心裡就失落,就開始埋怨——這都說明你是自私的。若是不自私,不會有這些煩惱。你們看看,是不是這樣的啊?雖然自己嘴上這麼說,跟兒女也這樣講:“沒事,不用管我。只要你們好就行……”但若是兒女沒有按自己的要求做,心裡就不舒服了;沒有得到如是的回報時,心裡就開始糾結了。雖然嘴上沒有說,也沒有跟兒女鬧,但是心裡想不通。這說明你還是自私的。對自己的兒女都這樣,對其他眾生就更不用說了。
世人都是求回報的,求異熟果的。聽說布施、放生,做一些善事能發財,能健康長壽,能遣除違緣,能保平安,於是就開始布施、放生、做善事,就是為了圖這些果報!菩薩呢,無論是布施、放生的時候,還是去利益他人的時候,都是不求回報,不貪異熟果的。菩薩的心和凡夫的心完全是相反的。菩薩為什麼這麼做呢?在《入中論》裡有這樣的說法:“且如佛子聞求施,思維彼聲所生樂,聖者入滅無彼樂,何況菩薩施一切。”一個菩薩在房間裡,若外邊有人要飯或要某種東西,聽到這個聲音,他心裡就非常高興,頓時生起無比的歡喜心。聲聞、緣覺入寂滅的時候,會有非常不可思議的禅悅,世間任何一種喜樂,都比不上這種喜樂。菩薩聽到要飯、要東西的聲音,心裡生起的歡喜心比這個還要大。
我們現在看到要飯的就想逃避,有人來尋求幫助的時候,找一千個、一萬個理由拒絕。你跟菩薩相比,這兩種心態的差別怎麼這麼大呢?我們對兒女都做不到無私奉獻、不求回報,對其他眾生就更不用說了。當我們遇到一些需要幫助的人,心裡就特別討厭。怎麼會這麼不樂意呢?為什麼差距這麼大呢?菩薩對一切眾生不分親仇,對任何眾生不求回報,不為異熟果。不求回報、不為果報是什麼意思?因為菩薩是完全無私地去奉獻付出,而且是心甘情願的。菩薩聽到有人尋求幫助,聽到要飯的聲音,內心頓時生起了極大的喜悅。為什麼差距這麼大呢?因為他們把一切眾生視為福田,視為自己成就佛果的唯一助緣!因為他們想解脫、想成佛的心情特別迫切。哦!今天自己沒有去找福田,但是福田找到門上來了,還能不高興嗎?心裡還能不喜悅嗎?
“為什麼要回報呢?應該感恩這些眾生,真的!若是沒有這些眾生,我怎麼修六波羅蜜多?若是沒有這些眾生,我怎麼積累善根、福德?”你看人家念轉了,這也可以說是轉識成智。這才是智慧,這才是真正的真理。世人沒有這個智慧,轉不了念,不會轉念,所以不會有這些善舉,即使有,也是裝出來的。裝不行,也許裝一天行,裝一個月行,時間再長就不行了,有一天一肯定會露餡的。裝是裝不出來的,裝是不長久的,所以不要裝。若是具有正知正見,就不用裝了。
菩薩要種福德,眾生是良田。若沒有眾生,怎麼種福田呢?若沒有良田,我們就種不出好莊稼。一樣,菩薩要種福德,就需要眾生,若沒有眾生就種不了福德,所以他把眾生視為福田。他要解脫成佛,就要積累福德,要積累福德就要靠眾生這個福田。有這樣的福田,他就高興了,高興得不得了。他覺得很難得,一定會珍惜,不會錯過。我們沒有正知正見啊!真的,明理很重要啊,正知正見很重要啊!不明理就沒有正知正見,這樣學佛難,修行更難!因為要“裝”,難啊!要“裝”一輩子,難啊!真的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