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 無論什麼事情,看淡一點好,不要太認真,心地愈清淨愈好、心量愈大愈好,為什麼?與自性相應。
2 我們每一天接受佛的教誨,念念不忘佛對我們的教訓,我們要把這些教訓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生活行為,這個叫學佛。
3 學佛之人平常起心動念,要多替別人著想、多替社會著想、多替佛法著想,不要想自己。
4 念念為眾生,這個就是作善,為道作善。你這樣學佛,世間人對你敬仰、社會大眾對你另眼相看——學佛人確確實實跟一般人不一樣。
(二)
1 一般人起心動念是什麼?總不外乎“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嗔癡慢、五欲六塵”。
2 “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嗔癡慢、五欲六塵”這十六個字,是六道眾生的煩惱習氣,是無始劫來生死的根本,你只要沾染上一、兩個,無論你怎樣精進努力地修學,你都不能成就。
3 你可以成就佛學,在佛門裡面做一個專家學者,在大學裡面可以拿到一個佛學博士,你可以做個教授,你也能說得天花亂墜,你的貪嗔癡慢還有,不但有,還很嚴重,所以你搞的是佛學,你不是學佛。
4 你要跟一個鄉下念佛的老太婆比,你不如她,為什麼?她將來能往生,能到極樂世界;你將來還搞六道輪回,不能往生!
(三)
1 所以我在這麼多年,在講席當中,常常勉勵同學,對這十六個字要能看得淡、放得下,這樣你往生才有把握。
2 日常生活當中要看得淡,無論是人事環境、物質環境,愈淡愈好,將來往生的時候,沒有牽掛、沒有累贅,這才能得自在。
3 諸位要知道,叫你看得淡,不是叫你不負責任;你要不負責任,別人一看,“千萬不能學佛,學佛不得了,連家都不要了,兒女都不要了,父母也不養了,不仁不義、不忠不孝”,你把佛教形象破壞了,這個罪過就很重。
4 釋迦牟尼佛要是放下工作,他就不講經、不說法了;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到處奔波,熱心教誨,可見事沒有放下。所以佛教我們放下,不是放下工作,是放下煩惱、放下欲望,回歸到自性——這是佛的意思,我們要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