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諸位大德、諸位菩薩,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我們繼續來學習《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上一次我們講到第三品末後,「大教緣起第三」。我們把經文再念一下,對一下地方。請看經本第十二頁第四行:
【如來定慧。究暢無極。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
我們上一次講到這一句經文,意思還沒有講完。這是釋迦牟尼佛在為阿難講述自己的境界,因為如果不是佛自己來講述,這世上沒有人能夠了解如來的境界。前面的經文講到「如來正覺,其智難量」,沒有辦法估量,沒有任何的障礙。佛舉出一個例子說,「能於念頃,住無量億劫,身及諸根,無有增減」,這是《華嚴》說的念劫圓融這樣的境界。為什麼有這樣的不可思議的無礙境界?經文裡面就說,這是因為如來的定慧,定是禅定,慧是智慧,都到了極處。『究暢無極』,究是究竟,暢是沒有任何的阻礙,無極就是無上,超過了一切世出世間的聖賢。這個果報是因為定、慧到了究竟圓滿,所以他得到了大用。這個大用就是『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這個一切法包括世間法、出世間法,包括一切事理、性相、因果,統統都得到自在。而且這個自在是「最勝自在」,世間六道、四聖法界沒有能夠超過佛的。在四聖法界裡面我們看到有聲聞、緣覺、菩薩、佛,他們都得自在,但是這個自在有高低、深淺不一樣。阿羅漢有自在,菩薩也有自在,但是比起佛的自在,那就差遠了。為什麼佛能得到最勝自在?這是佛放下的最多,他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佛性就圓滿現前。菩薩也放下,但是放下的還差那麼一點,所以那個佛性他恢復得並不是圓滿的。阿羅漢又差一等。所以我們師父在他的傳心法要裡面講,「看破、放下、自在」,自在是果報,因在哪?在放下。你放下得愈多,你就愈自在。全部放下了,你就得到最勝自在。
《華嚴經》上給我們說到了如來果地上的十種自在,我們這裡就簡單的給大家做一個匯報,詳細的我們師父在講《無量壽經》裡面都已經講到,這個進度我們正好趕上。《華嚴》十自在,第一個是「命自在」,壽命自在。世間人壽命不自在,你說你能夠不老嗎?你能夠不死嗎?沒有一個人能夠做得到。女孩子天天照鏡子,看到自己一天天變老了,傷心,但是也無可奈何,這是什麼?壽命不自在。要是你能夠做到年年十八,那就自在了。如來可以做到,為什麼他能做到,我們做不到?因為我們是凡夫,業力支配我們,我們做不了主,一切都是業力在牽引,所以真的是無可奈何花落去。而如來不是業力支配,是願力在支配。所以我們學佛,首先得發願,你這個願真實,願力才可能大於業力。你願力大於業力的時候,佛家就有一個術語,叫「乘願再來」,那就是什麼?你的願力可以改變你的業力,你自己可以做得了主,你就得自在了。如果不能發願,業力改不了,真是古諺語所說的,閻王叫你三更死,沒人敢留你到五更。假如你能夠發願,為佛法、為眾生付出一切,把自己全部放下,這一生只有一個目標,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這個願真實,業力立刻就改了,身體雖然留住在世間,但是你可以自在支配。如果跟這個世間眾生有緣,你可以多留幾年住世;如果看到跟眾生沒有緣分,你可以提早走,這叫自在。
第二個自在是「心自在」。我們的心,凡夫的心是妄想心,成天到晚都是在打妄想,胡思亂想,牽腸掛肚的事情特別多,很多的分別執著,這就不自在。憂慮牽掛讓我們會老,伍子胥一夜白頭,是憂出來的,當然他憂的是憂國憂民,也是憂。佛菩薩在這個世間所謂是游戲神通,他是無憂無慮。他本事在哪?心不打妄想,不打妄想這個心叫真心,真心離了妄念,有妄念這個心就不是真心,只有真心你才能得自在,妄念得不到自在。
怎麼樣得到心自在?其實很簡單,你要明白因果的道理,你也就能放下妄念。你看看了凡先生,他遇到孔先生給他算命,該考第幾名,該做多大的官,該得多少俸祿,命中無子,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壽終正寢,全給他算得非常的精確,他真的也就按照這樣算的來走,一點都沒錯。後來他明白了,他也就不打妄念了,能夠跟雲谷禅師在靜室裡頭對坐三日不起妄念,連雲谷禅師都佩服他,問他你用的什麼功夫?他說也沒用什麼功夫,就是知道「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都算定了,改不了了,要妄想也沒用,干脆就不想了。你真深信因果,你的妄念基本就沒有了,用什麼憂慮?用什麼牽掛?該來的就來了,不該來的想都不會來,所以放下。一個人一生該有多少財富,該吃多少頓飯,該飲多少毫升的水,全是定的。你要是不能夠修善改變你的業報,那是不可能改變。所以只能是什麼?放下這些牽掛。了凡先生他放下了妄想,但是願力沒有,所以他還是不自在,他不能改變業力。到後來雲谷禅師給他一點化,他才知道,原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這就自在了,他能做主了。
學佛的人需不需要說要改造命運?其實真的學佛不需要,來到這個世間就是隨緣過。願力是要有,什麼願?幫助一切苦難眾生,要有這個願,不是自己要怎麼樣改造命運得福,這樣還是個凡夫心。把自己徹底放下了,你的心就清淨。清淨心現前,智慧就現前,所以你對這些業因果報就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對自己過去現在未來看得很清楚,對別人的過去現在未來也看得很清楚。當我們起妄念的時候,就一句阿彌陀佛把它置換下來,這就是淨宗法門修清淨心的要領。在理上我們要了解,打妄念沒有用;但是知道沒用還會打,這是什麼?習氣,習氣就得要去把它修掉,那就得念阿彌陀佛。知道它沒用,就得真放下,用佛號把妄念換下來。什麼時候覺察有妄念,立刻就提起佛號,做到「纔動即覺,覺之即無」,這是真修真干。你果然這樣修,你的心一天比一天清淨,妄念一天比一天減少,智慧一天比一天增加。這是定慧,如來定慧就是這樣修成的。所以修行看你功夫到達什麼樣的境界,不是看你一天拜多少佛、念多少部經、念多少句佛號,那是修行的形式,關鍵是你那個心是不是真得清淨,你的妄念是不是真的減少。當然首先你得要放下貪瞋癡慢疑這些大的煩惱。有的人學佛學了好多年,連基本的貪瞋癡都放不下,境界一來考驗,該瞋還得瞋,該發脾氣還發脾氣,這沒用,拜多少佛,念多少經,那都白下功夫了。所以伏煩惱是第一步,伏煩惱就是用念阿彌陀佛,你得真干,不真干,還是業力在支配著你。
第三是「資具自在」。資具自在,就是講到在物質上的享受自在。世間人也追求物質享受,他們也追求這個自在,可是你看看他們有沒有得真正的自在?有錢的人喜歡買很多漂亮的衣服,買很多這些用品。就拿衣服來講,衣服愈多就愈自在嗎?有些女孩子成天就想著逛商場買時裝,服裝設計師出一個時裝,一個新款,她立刻就去買,她是什麼?不是自己支配自己,被服裝設計師支配了。買回來很多衣服,可能穿過一、二次就沒再穿了。真正要到上場合要挑選衣服的時候,這麼多的衣服搞得她也眼花缭亂,不知道挑哪一件,想來想去,很苦惱,這也不自在。所以衣服多了,你選哪件都選不出來,這就不自在。如果你只有一件衣服,那就不用選,披上就走了,這多自在!你看出家人他們成天就是一套衣服,不用那麼多的憂慮,這才是真正自在。
所以不是說東西愈多就愈自在,愈多反而是愈苦。房子大了,東西多了,你就得去打掃衛生,這也是個很苦的事情,不如住小房子好,修行人能夠有一個小房子遮避風雨,日食三餐,簡單快捷,這個好,他不累。師父曾經就應邀到一個富翁家裡面住,他那個大房子很大很大,好幾個工人在那裡打掃清潔,常住在那。這個主人一年都沒能來一次住這個大房子,花了這麼多的錢養了這些工人,譬如在海邊的別墅,他們享受。所以花了這麼多的錢,結果讓別人享受去了,這是沒有智慧。這麼多的錢為什麼不拿來做點好事,修點福?所以世尊當年給我們做出好榜樣,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他才是得最勝自在,這是給我們世間人一個提醒。
第四個是「業自在」。業是什麼業?就是我們的活動、我們的行為,做的任何的事留下的後果叫業。一切眾生沒有說不造業的,善業惡業都是業。你看小學生背著書包上學,書包裡就放著作業簿,從小就開始作業了,所以從小到老都在造業。有業,那就會產生業力,我們就不自在。佛陀他把自己的王位也捨棄掉,從事什麼事業?從事教學的事業。他自己證道以後,他就開始教化眾生,所以他是一位教育工作者,他所從事的事業,教化眾生,他不為自己,專為讓眾生離苦得樂。這個行業確實這是世間最高尚的一個行業,世尊選擇教學,他是義務的,並沒有收取任何人的學費。孔老夫子當年開班教學,他還收一個束修之禮,你來拜師,得提幾串干肉,這是象征性的,表示拜師。釋迦牟尼佛連束修都不要,完全義務,所以受到人天敬仰,這真正是一位無私無我的、高尚的教育家。
自古以來教書的先生都是非常受社會的尊重,原因是什麼?就是因為他們人品高尚。中國古代的教書先生也是不收學費,最多就是收你的束修之禮。學生如果家境好的,他能夠有能力供養老師,如果家境不好,貧寒的學生,來老師這裡學,老師義務教他,對他沒有任何的要求,甚至如果他是貧寒的,老師還會倒貼給他一些,這是真正受世人的敬仰。所以如何能夠得到業自在?最重要的你要做到無私無我,你在這個世間所做的業就高尚。
第五個是「受生自在」,受生就是受報,眾生在六道、在九法界裡面受生投胎。六道的眾生他們受生是業力受生,他沒有辦法選擇,我想選擇到好的那個家裡面投胎,能選擇嗎?選不了。如果能選擇,個個都到好的家庭裡投胎去了,沒人到貧寒的、下賤的家庭裡投胎,甚至沒有眾生想說投到三惡道去。為什麼他們會投?因為他們做不了主。佛能做得了主,他為什麼來九法界裡面受生?就是為了度眾生,眾生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來現什麼身,所以他自己能夠選擇。釋迦牟尼佛他來這裡受生,是選擇帝王之家,做太子。為什麼要選擇帝王?很簡單,世間人都喜歡追求名利,釋迦牟尼佛出生就是太子,名利就已經具足了,結果他示現把這些都放下。這是身教,提醒世人,這些東西不是讓我們真正幸福快樂,有比這個更好的東西。
第六個是「解自在」,解就是我們講的理解,這是屬於智慧。如來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能理解,都能通達,沒有障礙,你來問他什麼問題,他都能回答你。《六祖壇經》上面,我們看到惠能大師他得解自在,他自己沒讀過書,不認識字,可是有人拿著《涅盤經》來向惠能大師請教,惠能大師說,你念給我聽。結果對方念給惠能大師聽,惠能大師就講解給他聽,就讓他開悟了。對方就問,你不認識字,為什麼你能夠講得這麼好?大師說,這樁事情非關文字,這是智能,跟語言文字不相干,跟什麼相關?跟看破放下相關。六祖惠能大師看破放下了,所以他一聽就明白了,都是自性的智慧流露出來,所以你問什麼他都知道。有的人說,假如你問惠能大師,原子彈怎麼制作的,他能不能答得出來?告訴諸位一個老實話,他也是知道,他也能答得出來。他為什麼不說?他不說是為眾生考慮。假如他唐朝的時候就說原子彈怎麼做,我們現在早就不存在了,世界都毀滅N次了。所以古來的聖賢他們的存心都是考慮眾生長遠的幸福,不是盲目的所謂追求科技發達、社會進步。你看三國時代的諸葛亮在那個時候就已經發明了木牛流馬,那是機械化的運輸,那時候就有機械化。結果他死的時候,把這些機械技術全部都毀掉,不留給後世,為什麼?他明白,這些科技如果是落在那些沒有良心的人手上,可能發展下去就毀滅世界,所以他這是為後世眾生負責任。中國古人的智慧絕不亞於現在的科學家,可是他們不發展科技有他們的道理,他們眼光看得長遠。現在我們看到科技發達了,造成地球的危害有多少!這是他不能夠理解全面,他沒有解自在。
第七個是「願自在」,願是發願。佛菩薩來到世間,是願力來受生,來度化眾生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發願以什麼身來度脫眾生,所謂隨類現身。八相成道,我們看到佛在我們世間八相成道,這個示現,這是他的願,他自在。
還有第八是「神力自在」,神力就是神通力。六根所具備的能力完全恢復,譬如說眼能看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的現象,大至星系、星雲,小至這些粒子,佛都有能力看得很清楚,不需要借助科技的儀器。現在人看得用望遠鏡,用顯微鏡,他不需要,他看得比它還更清楚。這是神力,天眼通達。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這些能力都是沒有任何障礙,盡虛空遍法界他都能夠接觸得到,他的感知的能力,他是無所不在,周遍法界。我們看到《西游記》孫悟空七十二變好像都神通廣大了,比起如來,那差遠了,這不是寫著,孫悟空怎麼樣翻跟斗都跳不出如來掌心嗎?這是如來神力自在。
第九是「法自在」,法就是說法、教學。佛在世間唯有一個事業,就是教學,講經說法非常善巧,能夠讓眾生一聽就能夠明了,就能覺悟。經裡面寫著很多的這些聽眾,聽一座經,甚至聽半部經,他就開悟了,就證果了,這就是說法自在。現在法師就很難,你看像我,我要講,你們諸位有沒有說講一堂課下來就開悟了?我想可能沒有,我自己都沒開悟,我沒開悟,讓你們能開悟,也是不容易的。所以這是說法不自在,希望大家沒把我的話聽錯就好了。所以如來他得四無礙辯才,說法自在,這是我們特別是學講經的人特別羨慕的。
第十種是「智自在」,智是智慧,有兩種智慧,所謂權、實二智。權智是後得智,實智是根本智,我們的修學先要開根本智,才能夠開後得智。根本智是你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的心空了,空了就有智慧,一接觸外面的境界,你就完全明了,你就知道怎麼樣去解決問題,怎麼樣度化眾生,這叫做後得智。說法,前面講法自在,說法要契理契機。如果契理而不契機,眾生聽不懂,或者聽了沒興趣;契機不契理,那等於魔說,這不是真正的智慧所說出來的法。所以要先得根本智,先自己斷煩惱,你自己入境界,你能夠說法,自自然然可以得到契理契機的功效。
十種自在,這是《華嚴經》經上講的,這裡簡單給大家說明。這個自在是因為「如來定慧,究暢無極」,開了智慧,定慧起作用就是十種自在。慧是果,定是很重要的樞紐,沒有定就不能有智慧,所以佛法修行的關鍵就在修定。我們念佛是修定,讀《無量壽經》也是修定,聽經也是修定,只要我們專注,把念頭放下,不要打妄想,這就是修定。修得久了,心清淨,就自自然然開智慧。這個自在也是一點一點你就得到,這就能夠有法喜出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法喜。很多人看到我們師父相貌莊嚴,天天都是歡喜,總是在那微笑,紅光滿面,這個果就是修定慧得來的。我們看到的這個自在的樣子,所以要生起堅定信心,你想要得到如來定慧,你想得到自在,你得要真修,真放下。這一品最後一句經文:
【阿難谛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佛最後叫著阿難的名字,提醒他,你要仔細的聽,谛聽是仔細的聽,專心的聽,認真的聽。而且要『善思念之』,聽了以後,你還要細細的去體會佛講的道理。佛講的這些境界,修行的方法,聽明白了,這樣你這一生就有可能橫出三界,往生淨土,不退成佛。所以底下要說大法之前,佛提醒阿難,也是提醒聽眾們,包括我們在內,要谛聽,要仔細的來學習。『吾當為汝,分別解說』,這個分別就是詳詳細細給你做介紹。底下的經文就把阿彌陀佛是怎麼發願的,怎麼修行證果的,極樂世界是怎麼樣建立的,以及極樂世界的種種依正莊嚴,往生極樂世界的方法等等,給我們一一做介紹。那麼經文到這裡就是序分圓滿了,頭三品是序分。第四品往後,一直到第四十二品,是正宗分,就是本經的主要的內容。第四品是:
【法藏因地第四】
我們來看看經文。第四品主要是講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的狀況,他是怎麼樣發心,他原來沒出家之前是什麼樣的身分,出家以後他怎麼樣修行,怎麼樣發願,這個是講到極樂世界的歷史淵源,以及阿彌陀佛的個人檔案,給我們做介紹。這個做為修學淨土的人不可不知,我們要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我們對他老人家要有一個了解。他的發心修行成就,這實際上是我們淨業學人最好的楷模,我們應該向阿彌陀佛學習,特別是看他的因地怎麼修行,我們要效法。我們來看經文:
【佛告阿難。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有佛出世。名世間自在王。】
我們先看到這裡。這一句經文,佛告阿難,這個佛是釋迦牟尼佛,給阿難說,當然也就是給我們大眾說。『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這個數字就太大太大了!在過去有這麼一個時間,這時間是太久遠了,「無量」還加上不可思不可議「無央數」,這是天文數字,沒辦法計算,這是很長很長的時間,這個時間的單位叫「劫」。一劫有不同的算法,最簡單的,我們曾經算過的,都有十二點七億年,這是一劫,前面還加上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反正你就根本想不出是多遠了,那個時間有佛出世。當然我們相信就不是我們地球上,也不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他方世界。就像我們這三千年前,地球上出現了釋迦牟尼佛一樣,在那個世界出現了世間自在王佛。「佛」是通號,任何的人成佛都有這個尊號。「世間自在王」這是屬於別號,這是他區別於其它的佛,他自己特有的。
我們曉得,佛自己本身沒有名號,佛心清淨,一塵不染,哪有個什麼名號?這個名號都是用來教化眾生的教學工具,正如我們地球上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他來到這個世間教化我們這些眾生,他取名是釋迦牟尼,這個什麼意思?釋迦是能仁,牟尼是寂默,合起來中文的意思叫能仁寂默。仁是仁愛,能仁是慈悲,寂默是心清淨。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取這個名號?我們就想象出來,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心地不夠仁慈,自私自利,老想著自己,不關心別人,另外心不清淨,喜歡胡思亂想,妄想分別執著一大堆,所以釋迦牟尼佛他取的名號就叫能仁寂默,對治這個地球上眾生這兩大缺點,所以這是教學。佛起名都是為了幫助眾生,他自己不需要任何名號。極樂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沒有名號,大家互相一見面都認識,為什麼?都有他心通,都有宿命通,你不用說話,不用報名,他自然對你就很了解。
我們看到這經上講的世間自在王如來,這位佛的名號叫世間自在,這也是對治那個時代那個地方的眾生的毛病。從這個名號我們反推,大概能夠推測出來,那個地方的眾生應該是非常的守法,守規矩,守得有點過分,不自在,好像什麼事情手腳都被束縛了,佛於是就提倡要世間自在。這些眾生跟我們這個地球的眾生根性不一樣,我們這些眾生要束縛,要持戒,要守規矩,就不能用世間自在這個名號。所以如來的別號,就是用來幫助現前這個時代、區域的眾生。底下就講了十種通號,通號這裡只講了十種,這十種是歸納,把佛的智慧、能力、境界給我們做一個歸納總結。所有的佛都有這十種通號,我們一個個來看,我們先把這經文念一下:
【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這是十種通號,先看第一個『如來』。如是什麼意思?這意思就深了,《金剛經》上講如來,是說「如來者,諸法如義」,這個意思講得很圓滿。如是什麼?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這叫如。來是什麼?來是宇宙萬法的現象。一個講本體,一個講現象,現象是本體所生的,本體是相的根源,而本體和現象又是一不是二,所謂體如其相,相如其體,這叫諸法如義,這是如來的意思。這個道理不好理解,我們打個比方來講,譬如說黃金,古德講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黃金是體,做出來的這些器具叫相。你到香港,香港很多金鋪,你去「周生生」、「周大福」、「謝瑞麟」看看,裡頭有各種的金器,金手镯、金戒指、金項鏈等等,器上很多,琳琅滿目,各式各樣,它們不同,但是都是同一個體,都是九九九九,足金。
所以如果我們從這個相上看到了性,看到了本體,你知道它們都是黃金,手镯也是黃金,戒指也是黃金,項鏈也是黃金。如果沒見到本體,你只見到了相,你就迷失了本體。你說手镯,我知道是什麼,項鏈是什麼。但是黃金是什麼?就不知道,黃金在哪?找不到,我只看到了手镯,只看到了戒指,只看到了項鏈,黃金看不到。這是什麼?只迷在相上,看不到性,看不到體,咱們凡夫就有這個毛病。結果佛他從相上見到本體。你說黃金是什麼?這就是,那也是,全都是,器器皆金。所以祖師,我們看到禅宗祖師有時候考問弟子,自性在哪?拿來給我看看,結果真正明心見性的人隨便摘一片樹葉,這就是,祖師就點頭,給他印證開悟。為什麼?他見性了。從哪見性?從相上見性。離開相,在哪找性?必須要在相上見性,體如其相,相如其體,這個是講到如來的真實義。
佛在經上還講了另外一層意思,如來是說「今佛如古佛之再來」,這個意思也講得很好,這是含有佛佛道同的意思。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現在的佛,他所講的這些內容跟古佛講的沒兩樣。他之前是迦葉佛,迦葉佛所說的這些道理,跟釋迦牟尼佛這一個階段給我們現在這個娑婆世界眾生所講的道理完全是一致的,沒有出入。所以孔子講他「述而不作」,佛真正做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絕對不會講得說有出入、有不同。為什麼一定要講得相同?為什麼不會不同?因為佛都是證得自性的人,證得自性了都是性德流露。你證得自性,他也證得自性,同一個自性,所以流露出來的內容當然是一樣,這叫圓滿。就像一個圓,你看這個杯蓋是圓的,如果你比這個多一點,或者少一點,那就不圓了,不圓滿。一定是不多也不少,完全是一樣,那就是圓。
所以我們學講經,最重要的叫復講,不能添加自己的意思,為什麼?添加自己的意思反而不圓滿。我們的老師也是復講他老師的,一直追溯上去,都是佛的意思下來的。代代相傳,都是復講老師的,從阿難尊者復講釋迦牟尼佛的開始,教下訓練講經人才就是復講,一直講到現在,還是要用這個方法。講小座,這是培養講經人才的傳統方法。現在的學校的方式不行,學校學的是知識,哪怕是你讀佛學院,你也未必能夠真正得到真傳。所以我們現在跟著師父上人就用復講的方法。你看我的這個講記完完全全就是師父老人家他過去一九八九年在台灣華藏圖書館那時候講的。只是我們把這個意思用自己的話給大家講,講得稍微生動活潑一點,照著念大家都打瞌睡。一定要用復講,不能添加自己的意思。語言可以用自己的語言,契合自己的身分。譬如說師父老人家他是德高望重,他用教訓的口吻,「你們要怎麼樣,你們要怎麼樣」,我要這樣說的話,你們早就跑掉了,對不對?我應該說,「我們應該怎麼樣」,大家聽了就比較順耳一點。語言可以變化,但是意思絕對不能變,這就是所謂佛佛道同它也是這個意思,我們要學佛,講的也要跟佛、跟老師講的一樣才行,這叫師承。
底下第二,如來的德號第二個是『應供』,應是應當,供是供養,佛是世間德行學問都是圓滿具足的人,所以他應當接受九法界眾生的供養。供養佛,這是真正的福田,我們要修福,在哪修福最大?供養佛就是修最大的福。現在佛不在了,怎麼辦?上哪供養佛?是不是我去造一個佛像,去寺院裡面在佛像那裡投功德箱,那叫供養?這個算是,也不能完全算是。福田關鍵是看我們的用心,你能不能真正種福,就看你的供養如不如法。怎麼樣才叫如法?首先你得明白道理,如果你是到寺院裡面供上香蕉水果,拿點錢投到功德箱裡面,求佛給你保佑升官發財,這是滿足你的私欲,那就不如法,你完全就等於把佛當作貪官污吏一樣看待,你給他點賄賂,他就滿足你的需要。這種存心本來就不善,所以不僅沒有功德,沒有能種福,反而是造了罪業。
所以真正種福要怎麼種?你要明白佛是老師,他所從事的職業是教學。我們打造一個佛像,這是老師的塑像,你看我們稱釋迦牟尼佛叫本師,根本的老師。這個佛的像代表什麼意思?第一個是報恩,我們知恩報恩。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為我們講經說法,弟子們結集經典,留下佛的教誨,讓我們能夠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我們要感恩。這跟在家裡面供養祖先牌位是一個意思,這是懷念祖德,供養佛像也是懷念師恩,慎終追遠,不能忘本。第二個意思是見賢思齊,釋迦牟尼佛是已成之佛,我們這些眾生是還沒有成佛,但是佛性是平等的,釋迦牟尼佛有佛性,我們也有佛性,這是釋迦牟尼佛講的。《華嚴經》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當然包括我們在內,他能成佛,我們為什麼不能成?所以見到佛的像,就要想到自己要向他效法,要學他那樣,也要成佛,要立志,要真干,見賢思齊。這樣的佛像它就真正有啟發人開悟的意義。你供養這個佛像,要把這個道理跟大家說清楚,否則你就是做了一個佛像在那兒,讓大家頂禮膜拜,人家都搞到迷信去了,你的功德又在哪?所以這裡面最重要的是宣揚佛陀的教育,我們真正供養佛,就是推廣弘揚佛陀教育。
像佛像,在民間請了佛像,我也遇到不少人,買了佛像都說,「你這個要開開光才靈」,要找一個什麼大法師去給他摸一摸這個佛像的頭,給他開開光就靈了。也有的人就找師父開光,找我們淨空老法師開光,老法師不肯干。他說「如果你這佛像找我開光他就靈,那你不要拜佛了,拜我就好,你看我叫他靈就靈,我叫他不靈就不靈,那我比他還靈,你何必要拜他?」全搞錯了。什麼叫開光?光是代表智慧,開智慧叫開光。看到佛的像,我們自己要向佛學習,我們自己開智慧,是佛像給我們開光,不是我們給佛像開光。自己要是沒開智慧,那就不是開光。所以把佛像供在家裡,天天提醒自己,我要向佛學習,我要開悟,我要真修行,我要往生淨土,這是真正開光。所以要重實質,不能重形式。應供我們就講到這。
第三『等正覺』。等正覺,正覺是指無上正等正覺,等就是平等,跟無上正等正覺是平等的這樣的一個境界,那就是如來、佛的境界。阿羅漢證得的境界叫正覺;菩薩證得的境界叫正等正覺;佛,上面再加上無上,最高的,叫無上正等正覺,梵文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意思。要證得這個無上正等正覺,必須要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如果你放下執著,你能夠成為正覺;再放下分別,你能成為正等正覺;再放下妄想,你就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所以每個人都能夠成等正覺,只要你肯放下就行,這個事情不是求人,是求自己。所以人人都能做得到。
第四個德號是『明行足』。明是代表智慧;行是六度萬行,菩薩行;足是圓滿。智慧和六度萬行這些修行都圓滿,一絲毫欠缺都沒有,這就成佛了,這叫明行足。
下面第五個德號『善逝』。善是指善巧;逝是指涅盤的境界,這個涅盤是如來所證的大涅盤。所謂涅盤就是沒有生死、沒有煩惱的境界。阿羅漢他也證得涅盤,但是那個涅盤不是大涅盤,是小涅盤,他叫偏真涅盤,為什麼?他能把分段生死放下,他不在六道受生,但是他還有變易生死,也就是他還有煩惱沒斷盡。把煩惱斷盡了,你就證得大涅盤,這是兩種生死都離開,分段生死、變易生死都沒有,這個境界是不住生死也不住涅盤,你還有一個涅盤要去住,那就不是真正的大涅盤。阿羅漢就住在涅盤裡面出不來,他就不能夠入生死去度眾生,所以他這個就不善。善逝是生死、涅盤兩邊都不住,需要他生死他就生死,需要他涅盤他就涅盤,隨眾生的心,現所知量,都是用來度化眾生的。這就是真正的善,善巧方便,那個心是真正清淨,叫做一塵不染。小乘即使證得阿羅漢果位,他的心還沒有像這些佛那樣的清淨,他還有染。所以我們修淨土宗是修大乘,大乘人的心量廣大,小乘人的心量比較小,局限性很大。
我過去也有這個毛病,師父都點我好多次,說我可能過去生中修小乘,有小乘人的習氣。我在思考,什麼叫小乘人的習氣?後來想明白了,因為我原來就想著把這大學的教授工作都辭掉,我就得好好的求念佛三昧,就是希望能夠鑽到一個深山老林裡面,一個別人都不知道的地方,好好修行,求念佛三昧。我還請教過師父,這樣做好不好?師父說,你再躲到深山老林裡面,恐怕念佛是愈念愈煩惱,等你念出來,一到都市裡就墮落。為什麼?因為心沒有真正達到清淨,即使是你遠離染污的環境,到那個所謂清淨的地方去修,也未必能修得成,等到再回到這個大都市裡面,立刻又染污墮落。所以真正修行是什麼?就在此時此刻安住當下,把自己的念頭裡面的染污放下,何必再向外去別求什麼清淨的環境?當下你的心清淨,你就住在這個清淨心當中。所以師父就可能要考驗我,讓我來香港,本來我是在雲南的,在一個山清水秀,非常安定的一個修學環境,師父把我提溜到這,讓我在這最染污的環境裡面來修清淨心。現在明白了,把這心量擴大,真的,你真修行的人,不用去挑選環境,真正就在當下把心安住在清淨心當中就行。你不能安住清淨,你到深山老林裡還是不清淨,真的還是念佛念出煩惱來。所以聽經聞法就比什麼都重要,因為你得覺悟,你得明白,你就知道怎麼用心。你不明白,在外境上面去求,始終功夫都上不去。大概這就是師父說我這個小乘人的習氣,就是這一點。
第六個德號是『世間解』,這個解就是理解、通達,如來對世間一切諸法、一切事理都能夠通達明了,沒有障礙,這叫世間解。這個很重要,特別是弘法利生,也就是你明白對方心裡想些什麼,眾生是什麼樣的根性,他需要聽什麼樣的法,你能明白這個,對你弘法利生帶來很大方便,這是契機。否則你在台上說了老半天,底下的人愈聽愈沒興趣,這是什麼?你沒說中要害,你沒說到他們的心裡的那些困惑,他的思想打不開,他沒得到受益,縱然你說得沒錯,但是也等於白說。所以世間解是很重要的一種智慧,如來具足這種智慧。所以你看他在經典上面,講一部經講到一半就有人開悟,為什麼?侃中要害,一點他就通,這個智慧很重要。當然隨著自己在講台上練習,慢慢你會有這樣的經驗,因為你真正的發起真誠心,為佛法為眾生,三寶加持你,你在台上忽然就會有智慧,知道應該說些什麼。往往我自己也有很多這樣的一個經驗,特別就是在對大眾講演的時候,原來准備的草稿,可能上了台沒有用得上,因為什麼?一上了台,好像跟聽眾這些相互的感應,你就知道要講什麼,可能原來的講稿都沒說到,全都是說了現場發揮,聽眾們也真的得到受用。這是三寶加持。
底下第七個德號是『無上士』。士是指讀書人,在中國古代四個階層,士農工商,這個是我們現在人講知識分子。知識分子在過去受到大眾的尊敬,你看士農工商,士擺在第一位。這個無上士就比一般士人又高了,最高的、頂級的這個士,這種讀書人,也就是他們德行、學問、辯才都是世間最高無上,受到社會大眾的敬仰。
第八個德號『調御丈夫』。這是講到如來教學的方法很善巧。調,調伏,御是統御、駕御,對一切眾生他有這種非常善巧的方法,幫助眾生調伏煩惱。當他有煩惱的時候,可能一句話,就是調理調理他,他就心開意解,他就不煩惱了。讓眾生心服口服,一切對你都言聽計從,這就是你能夠駕御眾生的意思。駕御不是說你是高高在上,做一個領導,不是,是因為你的德行、你的學問使眾生真正敬佩,而且你真正幫助眾生解決心理問題,他有煩惱他就來找你,一來找你就解決了,自然你就有那個威信。丈夫也是贊歎的意思,古人講大丈夫就是大英雄的意思。為什麼稱佛是大英雄?因為世間人都辦不到的事,佛能辦得到。世間人沒辦法放下煩惱,沒辦法放下生老病死。你看張飛他是天不怕、地不怕,但是別人給他在手心上寫一個「病」字,他一看到病,他就害怕了,他也有他擔憂的地方。所謂的世間英雄他也有害怕的時候,他怕生病,生老病死他不能夠解脫,所以這個不能叫大英雄,只有佛稱為大英雄,為什麼?他這些生老病死煩惱的束縛全部都解脫了。所以你到寺院裡面你看看,中央的那個大殿叫大雄寶殿,大雄就是大英雄,寶殿裡面供的是佛,唯有佛堪稱大英雄。
第九個德號是『天人師』。佛不僅是我們人間的導師,而且是天上人的導師。我們知道有六道,天上有二十八層,天眾他的數目比人還多,人口在地球上只有六十億,那是小數字,天人是無量無邊的數目,他們都尊佛為老師。我們人間很多的宗教崇拜的上帝,崇拜的天主,實際上都是天上的那些神明,很多宗教所崇拜的上帝實際上是忉利天主。其它宗教那些人對於佛法誤解,甚至會批評佛教,還說佛教是魔鬼,我都聽過。可是他們不知道,他們那個上帝在天上都拜釋迦牟尼佛做老師。《地藏經》就在忉利天宮講的,忉利天主啟請。忉利天主就是他們的上帝,請釋迦牟尼佛到天宮來講經說法、來度化眾生,他們也做釋迦牟尼佛的學生。所以佛是九界導師,天人歸仰。
第十個德號是『佛世尊』。佛它是梵語,全名叫佛陀耶,翻譯成中文的意思就是覺悟者。覺什麼?所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叫做佛。自己覺悟了,還要幫助眾生覺悟,自己和眾生覺悟都圓滿,那就叫做佛。我們問,佛成佛了,他自己圓滿了,我們能夠了解,可是為什麼說覺他也圓滿?釋迦牟尼佛成佛了,我還沒成佛,他還沒把我覺悟,為什麼他就覺他圓滿了?他就成佛了?這怎麼講法?實際上他真的覺他也圓滿了,為什麼這麼說?因為《華嚴經》上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情就是有情眾生,無情是無情的眾生,山河大地都是無情眾生,統統都一起成佛。當你成佛的時候,你真的看到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跟自己同成佛道,你才能叫做成佛。
如果說有一個眾生沒成佛,那你就沒有成佛,為什麼?因為你心中還有眾生,你心中還有眾生,你那個佛心還不圓滿。像普賢菩薩講「禮敬諸佛」,普賢菩薩是等覺菩薩,他是跟佛的地位是相等的,就等覺了,他都能明了,這一切眾生就是佛。所以世尊成道了以後,他就在菩提樹下說,「奇哉奇哉!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所以奇哉,他感歎,很奇妙,其實眾生就是佛,都有如來的智慧德相。為什麼你沒有發現你自己有如來智慧德相?照照鏡子還是那個樣子,不太像佛,那是因為你自己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妄想分別執著把你的眼睛給蒙蔽了,你看不到你自己本來是佛,當然也看不到別的眾生本來是佛。佛把妄想分別執著都放下,他看到自己本來是佛,眾生也本來是佛,這時候就成佛。所以他成佛的時候,他真的知道一切眾生就是佛,你不承認是因為你自己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你不成佛。
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要怎麼學?學著看一切眾生都是佛,這個事情是「始而勉強,終則泰然」,一開始勉強的看,他明明來罵我的,來刁難我的,來障礙我的,他也是佛嗎?是佛,咬著牙關你得承認。打我、罵我、害我的都是佛,先得說服自己,你得相信,雖然沒證得這個境界,你得承認。承認久了,慢慢愈看他就愈像佛,你的恭敬心就慢慢起來了,你這禮敬諸佛才慢慢能做得到。所以做著做著也就自然,聽到別人罵我也怎麼聽得像阿彌陀佛佛號一樣,你就成功了。所以不知不覺你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下去,一切人來,都是阿彌陀佛示現,你的心就轉成阿彌陀佛的心,你就成了阿彌陀佛。
所以中峰國師講,「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你整個心轉成都是阿彌陀佛,見一切人都是阿彌陀佛,心境是一如的,你看一切人都是阿彌陀佛的時候,你的心就轉成阿彌陀佛,你就成佛了。這個是淨宗一個竅門,那得真干。所以我們師父講,他也遇到一些同修很苦惱,我能看別人是佛,就是那個某某某我看他就不能像佛,他老是跟我對著干,我很生氣,愈看他愈不順眼,怎麼辦?結果我們師父就教他一個方法,你這樣,你把他的牌位供在你的佛龛上,天天拜佛都說你也拜他,你拜著拜著他就像佛了。結果他拜了好幾個月,回來跟師父講,「還不行,怎麼辦?現在是好一點,對他沒那麼生氣,但是還是沒能看他像佛。」師父說,「功夫沒到,繼續拜,一直拜到他是佛為止。」這就是真下功夫,真干。
世尊,世尊就是世間最尊貴的,他何以能夠成為世間最尊貴的人?因為他的德行、他的智慧、他的學問,一切世間人沒有辦法比得上。你看釋迦牟尼佛他捨棄王位之後去做苦行僧,他是一無所有,他憑什麼得到世間人的尊貴?就是因為他的德行、學問、智慧,真正超過九法界一切的眾生,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而且他那個慈悲心真正無私幫助一切眾生,所以自然感得大眾對他的尊敬、愛戴。
這個十種德號就簡單給大家介紹到此地。要知道這十個德號是顯示性德,每個人其實本來具足這樣的性德,每個人本來的名號都是這十種德號,只是我們現在迷失了,佛他恢復了。現在佛教我們也要恢復性德,回歸本性,你也能夠得到這十種德號。底下的經文是佛給大眾說法,我們看經文:
【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時為諸天及世人民說經講道。】
這一小段經文我們看出來,當時在世間自在王佛會下的這些群眾,他們的福報太大了,佛給他們『在世教授四十二劫』,這不是四十二年,劫是十二點七億年,一劫。證明那個時代的眾生他們的壽命就很長,壽命絕對是超過四十二劫,這平均壽命來講。正如我們釋迦牟尼佛,當年三千年前出生在古印度,他世壽八十歲,在世教授四十九年,四十九年跟四十二劫是沒得比的。壽命確實八十年,這是平均壽命,實際上當時的平均壽命應該是一百歲。我們看到古書上記載的,夏商周那個時代很多人壽命都有一百多歲,佛是世壽八十年,這是用二十年的壽命來換得末法修行人的福報,等於是佛來加持我們,這二十年等於送給我們來享用。
世間自在王如來當時在世教授四十二劫,他的壽命當然超過四十二劫,講經說法這麼長的時間,多少眾生因此而得度!這麼長的壽命,真的你缺一、二堂課沒有太大關系,下次可以補回來。不像我們現在,我們壽命不算很長,像師父講《無量壽經》,你缺了《無量壽經》的課,下次再補都未必有機會,《無量壽經》講下來就得至少二年、三年,如果上了中年的人,你就可以算算,你人生有幾個三年?所以我們眾生福淺,但是遇到佛法不容易,稀有難得的機會,就要趁著我們還有短暫的光陰趕緊修學,特別上了年紀的人,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等你到了極樂世界你就可以慢慢學,那個是無量劫的壽命,天天聽著阿彌陀佛講法。
世間自在王佛當時『為諸天及世人民說經講道』,講經說法是一切佛示現的在世間所做的工作,他來這世間沒有別的,就是講經說法。這個講經,佛做這門行業,弘法利生,當然也需要有護法。我們學佛,在這世間也像佛一樣,弘揚佛法,這叫真學佛。學佛是佛怎麼做,我們怎麼做;佛什麼存心,我們怎麼存心。我們自己學佛法,同時遇到有緣的眾生,我們要向他們介紹、向他們推廣,能夠有能力講經說法固然是最好。現在我們看到佛法衰微,為什麼?講經說法的人太少。你看香港,我們不說其它的地方,就說香港這個道場,道場有不少,但是真正每天都有講經說法,每天有八個小時,唯有香港佛陀教育協會,這樣的一個道場在全世界都是非常少見。
所以佛法為什麼衰微?就是因為講正法太少。像這樣的殊勝道場,我們應該護持,護持的功德跟講經說法功德一樣,平等,功德本身沒有大小,就看我們是不是都是這樣為佛法為眾生,存心一樣,功德就一樣。譬如說這個道場要弘揚佛法,既要有人上台講,也要有人在台下護持,護持的人跟上台講經的人作用是平等的。你譬如說我們在這裡講,這道場沒人掃地,很髒,眾生也不來聽,沒人錄相,也不能夠留下光盤。所以不論你做任何的工作,在這裡護持,功德都是一樣,大家都是同一個目標,為了讓眾生得度,所以功德是一樣。這裡面的工作也沒有高下,上台講經的人絕不能認為自己比別人高一等,好像自己做老師了,錯了,「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在台下服務的一心一意做好護持工作,也不嫉妒台上的老師,看到你,他憑什麼就得到大家的贊歎恭敬?沒人看到我在這做工作,心裡嫉妒,也不對。所以大家同心同德,作為一個六和敬的僧團,一個整體,大家得到的功德都是一樣,利益眾生才能夠真正有殊勝的效果。
世間自在王佛在這個世間示現,講經說法,當時就有一個人覺悟,當然肯定很多人覺悟,而其中有一個人他的修行最快,這就是後來的阿彌陀佛。我們來看下面經文,講到阿彌陀佛在因地聞法發心的因緣,這是因為世間自在王佛講經說法得到的因緣。
【有大國主名世饒王。聞佛說法。歡喜開解。尋發無上真正道意。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
所以講經說法功德無量!為什麼?底下聽眾說不定有誰他就開悟了,他就成佛了。如果沒有這樣的講經說法的因緣,確確實實台下眾生就很難有因緣得度。所以供養佛,最殊勝的供養是法供養,自己如教修行,同時使到道場發揮好弘揚佛法的這樣的功能,讓廣大的這些眾生聞法得度。這裡經上講就有這麼一個人,『大國主名世饒王』,這就是後來的阿彌陀佛,當時他是一位國王的身分,地位很高。而且這位國王他的尊號叫「世饒王」,饒是豐饒,世是世間。從這個名號我們可以看到他的這個國家一定是物產豐富,經濟發達、文化繁榮,這麼一個國度,叫世饒王,樣樣都豐足。這是國王有德行、有學問、有慈悲,他統治這個國家,治理這個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大學》裡面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世饒王當時他的這個國度真正實現和諧社會、和諧世界,何以能做到?他自己做到修身、齊家,他一定是一個非常有德行的長者,一位聖賢君王,就像我們過去在堯舜禹湯這些時代,這些聖王都是聖人,所以他們治理的國家都是大同盛世。
這位國王雖然是世間最豐饒的國度裡的國王,可是他並沒有貪圖享受,而是很喜歡學佛,所以他也來親近世間自在王如來,聞佛說法。當他聽到佛講法之後,他歡喜開解,他覺悟了,『尋發無上真正道意,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覺悟之後他什麼樣的表現?他不想再當國王,改行去了。我們會覺得有點困惑,他當國王不也能利益眾生嗎?你看他治理這個國家治理得這麼好,可以為一國人造福。但是你要曉得,他做這個國王,只能為一國人造福,可是這位世饒王聞佛說法之後,他真正開悟了,他歡喜開解。歡喜開解,是他徹底覺悟,他才能做得到,法喜充滿,他知道心量一定要擴大,不僅說為全國人民造福,還需要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造福,心量不能只局限於一國,一國太小。哪怕是心量很大,一天下,一個世界,那都太小。世饒王當時「尋發無上真正道意」,就是他的心量擴大,盡虛空遍法界,他要發這個願,為一切眾生來服務。這樣的心量,這是真正做菩薩。像四弘誓願裡面講,「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眾生無邊包括盡法界虛空界。
所以我們要在這裡學習,我們發心也是盡法界虛空界,不能夠局限說為我這一家人服務,為大一點的一個小區、一個企業、一個國家,那都小。乃至所謂心存天下,還是小,只有一天下。學佛真正的道義、道心,是為一切法界眾生。因為這個菩薩,當時世饒王歡喜開解,開悟了就是菩薩,他明白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如果這些眾生不能夠破迷開悟,他就不能離苦得樂,那自己就有這一分責任來幫助這些眾生,一定要使到眾生都能夠圓成佛道,這個願才算圓滿。
所以這是法藏比丘他真正覺悟之後他有這個表現,他棄國捐王,正如釋迦牟尼佛當年也是把王位捨掉,他還沒做到國王,他是太子,將要去做國王,他把這個王位捨掉,出家,行作沙門。為什麼他這樣去做?因為他知道,如果做國王,搞政治,搞得再好,也不能夠幫助眾生徹底解決問題。譬如說眾生的煩惱、眾生的生死,這些大問題都得不到解決,這不是政治能夠辦得到的,也不是軍事能夠做得到的,也不是科技能做得到的,也不是經濟能做得到,必須是要覺悟了之後,用教育。所以釋迦牟尼佛,包括現在看到的世饒王,他們的選擇都是一致的,他們選擇出家修道,先自己覺悟,然後教化眾生,幫助眾生真正破迷開悟,究竟的離苦得樂。這樣的選擇,不是真正覺悟的人,他不能選擇。所以出家,古德講「非將相之所能為」,宰相、大將他們能夠治國,但是他們解決不了眾生生死煩惱的大問題,自己也不能夠脫離生死輪回。
我們看到歷史上真正修行人當中也有不少,像有名的漢朝的安世高,他是一位譯經師,他就是原來是國王,他是安息國的國王,安息國就是現在的伊朗。他的父親死了以後,讓他繼承王位,他做了半年的國王,就把王位讓給他的叔叔,自己出家修道。他跟中國有緣,所以來到中國,翻譯了很多的經典。所以歷史上三位最著名的譯經師,一個是安世高,一個是鸠摩羅什,一個是玄奘大師,安世高他是最早的一位。這些人都是大智慧人,不是說傻子,神經不正常,或者是好像在事業上很不順心,走投無路,被迫去遁入空門,不是。這些人真正都是大智慧、大福報之人,他們選擇這個行業,最利益眾生,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最有意義的事業,最有價值的事業。做國王比現在做總統還強,總統是有任期的,國王是終身制,他們都捨掉了,擔負起弘法利生的如來家業。當然這種責任非常的重,為什麼?如果能夠把這個事業做好,你功德無量;如果這個事業沒做好,誤導了眾生,那罪業也是無量的。師父常常說了個笑話,說一個庸醫殺人,墮到十八層地獄,不服,在那跳腳。底下還有人在喊,說「你別跳了,灰塵都落下來了」。「還有第十九層嗎」?「是,我在十九層地獄」。「你是干嘛的」?「我是教書的」。你看,教書誤人子弟,墮十九層。如果教佛法沒教好,誤人子弟,把人的法身慧命給斷送了,恐怕得墮二十層。
在一九九七年的時候就有人勸我跟師父上人在達拉斯最後一批法師出家,那時我還在念博士,師父最後一次給人、給法師剃度,那是韓館長指定的,讓他給這些法師們剃度,最後就封刀,不再剃了。當時有人勸我,你趕快剃,不剃沒機會了。我說我不敢,為什麼?我說我怕墮地獄。「地獄門前僧道多」,出了家如果沒有好好的修行,沒有給世間做好榜樣,沒有真正弘揚佛法,就是你沒有真正履行你的責任,這個罪業就大了!所以我說我當時我沒想好,我得先想通了,我自己得學通了,我才敢下這個決定。一直到現在,現在師父老人家勸我出家,我說我就隨時做好准備,因為我想通了。至少你對佛法要了解,你有這個把握說不會誤導眾生,才敢走這條路。要不然胡裡胡塗的自己墮了地獄,把眾生也引到地獄去了,那怎麼行?所以現在我經過這十多年,也算是對佛法有了比較深刻的了解,確確實實在師父的勸勉下,也願意走上這條道路,真正是為紹隆佛種,弘法利生,出一點綿薄之力。但是要請大家多監督我,不要讓我掉二十層地獄。這是經文裡面講到的法藏比丘他當時發心行作沙門,真正「遠紹如來,近光大法」。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