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我們今天繼續來講《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上一次我們講了本次講經的緣起,以及開始介紹經題。這個經的別題有八個小段,上一次我們介紹了「佛說」這兩個字,今天來我們看「大乘」。「大乘」是個比喻,乘往往古音都是念勝,這是比喻運載的工具,像古時候的馬車,或者是牛也能拉車,甚至羊也能拉車。羊拉的車是小車,只能夠坐一個人;馬車這就能夠坐很多人。這裡大乘是比喻可以運載多人的這樣的一個交通工具。這個運載就有度的意思,佛法裡講度眾生。小乘只能夠度自己一個人;而大乘是度自己以外還有眾生,所以大乘是比喻自度和度他。這個經用大乘,顯示它是大乘法,不是自度的小乘法。
在黃念祖老居士的批注裡面講,「能念之心,本來是佛,是能乘者大,起心念佛,念念作佛,故所乘者大……強名大乘」。這個強名就是勉強。其實名可名,就非常名。能夠講得出來的名,那都是勉強而名之。佛法是平等法,其實沒有大小之分,這是真的。分大小乘,是就眾生分別執著這一邊來講的,建立一個這樣的名稱,讓我們容易理解。能念的心本來是佛,這是講到本來我們有個心是覺悟的心,覺悟的心就叫佛,因為佛就是覺悟。這個能念的心它如果覺悟了,這就是佛;如果不覺悟,迷了,這就叫眾生。實際上眾生跟佛是平等的,我們跟佛本質上沒有區別,這個大家要曉得,佛法真的是平等法,生佛平等,都是一個真心。這個真心什麼時候覺?能念阿彌陀佛的時候這個心就覺了;不念阿彌陀佛的時候,這就是迷。
所以我們曉得自己什麼時候覺,什麼時候迷,就看我們有沒有念阿彌陀佛。古德給我們講,起心念佛,這叫始覺,開始覺悟了;所念的佛,這是阿彌陀佛,這就是我們的本覺。所以我們念佛的時候,就叫始覺合本覺。當始覺跟本覺不二,合為一的時候,這個叫做「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就念念佛,念念都趨向覺,所以念佛就成佛。假如我們把佛號給忘了,那就是墮落成眾生,成凡夫。所以真正覺悟的人,必定是二六時中一句佛號不令間斷。
這個「大乘」,本經所講的「大乘」可以說是圓滿到極處,是圓滿的大乘。這個能念的心是能乘者大,那就是自性,所念的佛阿彌陀佛,這是究竟覺悟,「阿彌陀佛」翻譯成中文的意思就是無量覺,這是所乘者大。所以這個淨宗法門可謂是大乘當中的大乘,圓中之圓,頓中之頓,你念佛時就是成佛時,這是講到大乘的意思。
下面我們看第四個段落,經題裡面的第四段「無量壽」,無量壽梵語就是「阿彌陀」。「阿彌陀」這三個字,梵語它含義非常的豐富,它是無量義。無量義當中我們取出一個意思來講,這是阿彌陀佛這個德號,顯明了阿彌陀佛前身法藏菩薩,在因地上的願行,以及果地上的圓滿的佛德。無量壽是阿彌陀佛所成就的第一德,這一部經裡面所說的全都是無量壽這個意思。在眾多的德行裡面,壽命是第一德。你想想,假如我們很有福報,有無量的財富,無量的德能、相好,都無量,但是沒有壽命,這其它的這些福報等於都落空了。所以無量壽說明是究竟第一德,所以阿彌陀佛翻成中文的意思叫無量壽,是顯示這個第一德。我們能念這個佛名,其實就等於念咒語,而且是咒語當中的究竟第一的咒語。在《心經》裡面就有講,「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這個咒語是什麼?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不用再找別的咒語了,你能念一句阿彌陀佛,這就是無上咒!這個德號在法藏因地的時候,他發願,他自己說,將來成佛的時候,他的名字就叫無量壽,這是阿彌陀佛還沒有成佛之前,他就發這個願,那他成佛了,真的實現了。
所以這個經就是記錄阿彌陀佛從因地修成佛果位的這麼一個歷史,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介紹阿彌陀佛由來。阿彌陀佛成就了,確實他是無量壽。不過這個無量壽,實際上我們看到經典裡面也講,是有量的無量,因為什麼?阿彌陀佛最終還有一天,是他的法緣盡的時候,他會入滅,在極樂世界入滅。當他入涅盤的時候,立刻觀世音菩薩接著就成佛了。所以極樂世界它就不會沒有了,它會下一個繼承人觀世音菩薩,繼承他老人家成佛。現在觀世音菩薩是候補佛,觀世音菩薩他壽命更無量,比阿彌陀佛的壽命更長;等到觀世音菩薩成佛的這個法緣盡了的時候,他入滅了,大勢至菩薩成佛,大勢至菩薩成佛的時候,壽命比觀世音菩薩更長,國土就更殊勝。所以你到了極樂世界你不用擔心,不要害怕,阿彌陀佛說無量壽,其實他是有量的無量,我往生到極樂世界,萬一阿彌陀佛入滅了怎麼辦?你這個想是多余了。即使是阿彌陀佛本身的壽命,那都是不可計量,無量劫又無量劫,絕對不會說你往生到那兒他都入滅了,沒有,不會有的事。等你成佛了之後,再無量劫他還沒入滅。
所以這個無量壽對我們凡夫來講,是真實的無量壽。況且本經上說,「於此中下而現滅度」,佛現入滅實際上不是真的入滅,佛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哪裡可能說真的有生滅的佛?生滅是對誰說的?對我們凡夫,我們這些迷情還沒有斷的人,看到有生有滅,佛就給我們說有生滅,示現生滅,其實真的是不生不滅。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是阿彌陀佛果德,成了佛果這個德。一句阿彌陀佛的佛號,就把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都包括盡了,沒有一法超出其外。這部經所說的一切的極樂世界的莊嚴美好,濃縮起來就是四個字,「阿彌陀佛」,沒有超出阿彌陀佛范圍之外,這是《華嚴經》裡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整個極樂世界無量的莊嚴,入到一法句裡頭,就是一句阿彌陀佛。
所以你念這句阿彌陀佛的時候,你就念到了極樂世界圓滿的依正莊嚴,阿彌陀佛的無量壽,極樂世界所有菩薩們的依報正報全部念到了。不僅是西方極樂世界,乃至虛空法界一切諸佛剎土的依正莊嚴,全都涵蓋在這一句佛號當中,這就顯示《華嚴》的無礙境界。所以這個法門不得了!它是《華嚴經》的落實。彭際清大居士在寫的一部《華嚴念佛三昧論》裡面,他就講到,「華藏入名字」。整個華藏代表了虛空法界一切依正莊嚴,入到一句名號當中。這是「一切入一」,這就是《華嚴》的玄門。你持名就入《華嚴》,《華嚴》事事無礙、理事無礙,這個境界。《華嚴》十玄門,你就靠一句阿彌陀佛,你就能入。所以你想想,這麼難得的一個法門,這麼殊勝又這麼方便,還需要找其它法門嗎?這個事情我搞通了,本來還想好好的去學《華嚴》,希望開悟了再念佛,不需要,你就念一句佛號,《華嚴經》圓圓滿滿都念到了。這必須要對這句佛號的意思要了解深入,所以你念這句佛號,就不跟別人一樣了。要是不懂這個佛號,那個念是掛在口皮上,有口無心,這樣念沒什麼效果。所以為什麼我們要來這裡學習這個經教?你學習經教,念起那個佛不一樣,你能念得相應,念著就把這個無量的妙義就念出來了,你就能開悟了;你不懂意思,你念愈念愈疲憊,愈念愈煩,不想念了。或者逼著自己念,念得自己累了,念著念著也就忘了,那這個就是,即使念,那是什麼?「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沒用。所以學習《無量壽經》這就很重要。這是第四段,「無量壽」。
第五段是「莊嚴」。莊嚴兩個字的含義,用我們現代話來講,就叫做真善美慧,這就是莊嚴。現在人都講真善美,可是世間的真善美,說老實話,叫有名無實,假的,不是真的,為什麼?什麼叫真?真的,不變的才叫真。世間哪一樣東西不變?樣樣都是無常,都是有生有滅的。真的不真,那也就不會美了,當然也就很難說到究竟的善。什麼才是真正的真善美?那就是一句阿彌陀佛的佛號,你能念得住這一句阿彌陀佛佛號,你就是得到了究竟圓滿的真善美慧,這真莊嚴!如果我們不學習淨土法門,這個道理我們真的不知道,還在往外求。
在本經經文上,有多次提到「莊嚴」,譬如說「一向專志莊嚴妙土」,這是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當中他的存心。經上講,法藏比丘在世間自在王如來會下求學,徹底的覺悟了宇宙人生真相,他明白了,明白會怎麼樣?明白就要看破,看破了他就放下了,你看王位都放下,「棄國捐王,行作沙門」,他出家了,跟佛學法。他的心願就是建設極樂世界,為法界一切眾生建立一個最好的修學環境。如果不是徹底覺悟,他怎麼能夠發出這個願?發了願,他就是力行,怎麼力行?就是「一向專志莊嚴妙土」,一心一意的來建設極樂世界。用什麼來建設?用他的功德。所以你看我們念回向偈,說「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你得用功德來莊嚴,沒有功德,國土就不能莊嚴。什麼是功德?大家要曉得,戒定慧是功德。我們學佛,不是說往功德箱裡投多少錢、布施捐助多少錢那叫功德,要看你的心清不清淨,你的心清淨才有功德。
像昔日達摩祖師會見梁武帝的時候,梁武帝建了很多寺院,「南朝四百八十寺」,度僧十萬多人。現在我們看,這是大功德主。梁武帝見了達摩祖師,炫耀自己:「你看我做了這麼多好事,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給他來一盆冷水澆頭,說「並無功德」,沒有功德。梁武帝聽了就很不滿意,就不護達摩祖師的法。所以達摩祖師只好到少林寺去面壁去了。達摩祖師講的是真話,沒功德。為什麼?心不清淨,執著,認為自己做了多少多少好事,這心哪能清淨?心空了才叫清淨。心不清淨,他做的事沒有功德。那有什麼?有福德,福還是有的。有福德,將來會享福。可是你看我們世間人都講,福氣福氣,你這人好有福氣,福後頭有個氣,享福是享福,當然你也得受氣。很多人是這樣,大富大貴的人他常常生氣,那是福氣很大,福也大,氣也大。那個是什麼?過去沒修功德,只修福德。
所以什麼叫功德?你有戒定慧,這叫功德。我們怎麼修戒定慧?一句阿彌陀佛佛號就圓圓滿滿的修戒定慧了,你看你二六時中一句佛號不間斷,腦子裡什麼都沒有,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你這個戒圓滿了。戒是什麼?不作惡,斷惡修善,這是戒。律儀戒、攝善法戒,你都全了。饒益有情戒,你這念念念佛,就是願作佛心,願作佛的心就是願度眾生的心,你這是饒益有情,戒圓滿了。因戒得定,你念佛到三昧了,這是定。因定開慧,你智慧現前,你這是真正莊嚴。不僅你這個功德能莊嚴西方極樂世界的妙土,而且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你都能莊嚴。我們問,我們這個地方的國土能不能莊嚴?一樣能莊嚴。
現在我們都有目共睹,災難這麼多,一會兒地震,一會兒海嘯,一會兒泥石流,一會兒瘟疫,還有人禍的戰爭,恐怖主義活動,你怎麼能夠化解這些災難?你只要認認真真的念佛,念到功夫成片,念佛三昧,你就能夠幫助化解這個地區的災難,你真正也莊嚴這個地區的國土,用你的功德莊嚴。為什麼?《觀無量壽佛經》裡講的,「心淨則佛土淨」。你的心清淨了,你這片國土也隨之被淨化。
經中還有一句講到「莊嚴眾行」,這個行是我們的行為,身口意三業的造作都是行為。我們能念一句阿彌陀佛,實際上就是莊嚴身口意。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身口意都包括。你都攝住,合掌念阿彌陀佛,你的身口意都莊嚴了。你的心守住這句佛號,不向外攀緣,不被外界影響,外面的真的假的、美的丑的、善的惡的、是的非的,統統不管,一切放下,就是守住這一句佛號,你這不就是莊嚴眾行嗎?
經中又講,「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這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他真正成就了極樂世界,然後向他的老師世間自在王佛報告,說我已經完成,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極樂世界建設成就了。這個淨土,是阿彌陀佛用清淨之行成就的,不僅是阿彌陀佛的清淨之行,也是極樂世界所有的大眾的清淨之行之所成就。如果我們的心不清淨,我們的行不清淨,那我們往生不了。所以怎麼往生?心淨則佛土淨。所以我們平時要注意自己的言語造作,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看看是不是符合經上所說的教誨,這是清淨。極樂世界無論是物質的環境,還是人文的環境,都是莊嚴到極處,沒有一絲毫缺陷的。
讀了《無量壽經》這些經文,還不想去西方極樂世界的話,那就是過去李炳南老先生說的,這種人「非愚即狂」,不是愚癡就是狂妄。除非我們不知道,如果知道了這個事實,哪有說不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道理?自古以來,我們看到歷代的祖師大德,他一生學了很多其它的法門,在不同的宗派裡他成就了。可是當他們真正了解了西方極樂世界以後,認識了淨土法門,統統把他們所學的都放下,就一心一意求生淨土。為什麼?這是最圓滿的法門。所以看到,印度有馬鳴、龍樹菩薩,中國的永明延壽大師、智者大師、蓮池大師,他們沒有一個不是最後專修淨土。其它的法門,他們以前學了,都捨掉。所以蓮池大師,你看他到晚年專修淨土的時候他講,「三藏十二部,讓給他人悟;八萬四千行,饒與他人行」。這些其它法門你們去學,其它的經你們去讀,我就老實的念一部《阿彌陀經》,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是一部,大小本不同。老老實實念一句阿彌陀佛,這是真老實。
那個不老實的,他肯定會搞其它法門。像我以前那樣,把工作辭掉了,要跟師父學法,很想學《華嚴》。學《華嚴》之前,還得扎根,但是扎根的教材上面也學了不少,學了四年,一大堆,講都講了一千三百多個小時。結果師父上人給我來了一個定心丸,把我就定在這《無量壽經》上。然後我仔細去聽、仔細去讀,這個法門真的涵蓋其它一切法門,你讀這部經,其它的經真的統統可以放下。念一句阿彌陀佛,讀一部《無量壽經》,成佛都有余了。這些先輩、聖賢、祖師大德他們做的示現,難道我們還不相信嗎?所以我們師父也常提到,如果今天還是這裡想摸一摸,那個法門也想去看一看,這個經典也讀一讀,搞了一大堆的,那都是沒有徹底覺悟。真正徹底覺悟的人,冷靜的觀察一下現代的時代,這麼多的災難,又看看自己一年一年的過去,時光所剩也不多,真正覺悟,就得統統放下,單提一部《無量壽經》,一句阿彌陀佛佛號。
那麼淨土法門當中所依的經典是五經一論,五經一論也不必統統學,就學一種,像我就選擇《無量壽經》,這是淨土第一經。第一經我們就選擇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這是《無量壽經》的最善本。所以真的沒什麼好想的,就是真干,專在這部經上,專念彌陀聖號。師父講,如果你果能這樣,快則三年,慢則五年,你能得念佛三昧;得了念佛三昧,你就有把握往生;甚至功夫好的,想什麼時候走,隨時可以走。到那個時候,如果跟這個世間還有緣,你留下來弘法利生還不遲。
所以這個道理我想通了,我就專心在這部經上,其它的真的不想再搞了,再搞也都來不及了。時光過得很快,我當時聽師父講《無量壽經》的時候,那是一九九六年,第一次開始聽,聽到現在十多年過去了,十五年過去了,到現在還在那裡游游蕩蕩,感覺到時光浪費了很多。如果真正一部經、一句佛號專修,應該早就成就了。你看劉素雲老師,十年成就,她能行,我們為什麼不能行?我們不行,原因就是沒專,還晃晃悠悠的浪費時光。我自己想想,這人生過一半了,今年三十八,虛齡三十八,還有沒有三十八年?沒有把握。人生七十古來稀,特別現在天災人禍這麼多,那就得選最快速成就的法門,那就是這部《無量壽經》。等這部經你真通達了,一經通一切經通,那時候《華嚴經》你沒學過你也能講,通了,通到哪兒?通到自性了,你開悟了。更何況《無量壽經》古德就稱為中本《華嚴》。
這部經上又講到,「彼極樂界,無量功德,具足莊嚴」。這是經文,佛親口告訴我們的。極樂世界功德利益是究竟圓滿,具足就是一絲毫都不欠缺,美好到極處。一切的諸佛剎土當中,極樂世界最美好。
阿彌陀佛在因地的時候,他就是「遍游一切佛土」,在他的老師的幫助下,到每一個諸佛剎土裡面采訪,把諸佛剎土裡面最好的東西全部取用,取來,美好的都放在極樂世界裡。諸佛剎土裡面不好的,極樂世界統統沒有。所以極樂世界可以說是十方無量無邊一切諸佛剎土的莊嚴的集大成,因此沒有一尊佛不贊歎極樂世界和阿彌陀佛,沒有一尊佛不勸導十方眾生往生淨土。換句話說,沒有一個佛不講《無量壽經》的,其它的經可能佛未必會講,因為不同的經對不同眾生的根性,我們這個剎土裡的眾生的根性,可能跟另外一個剎土眾生的根性不一樣,所以佛講的經可能就不一樣。但是唯有《無量壽經》,是所有的佛都肯定要講的,因為所有的佛都希望自己的信徒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部經又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至等覺菩薩,下至六道凡夫,都能夠接受,都契機。所以這個經我們今天學,那是我們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一日。
我們念佛的同修不少,天天念阿彌陀佛,這個佛號也念了不少年,為什麼好像功夫還不得力,西方極樂世界說要往生,一點消息都沒有,為什麼?看看我們師父贊歎劉素雲老師,為什麼她就念佛成就了,為什麼我們不行?這裡的原因就是我們對西方極樂世界,對於這個淨土法門沒搞清楚,對道理還不明白,所以信不真、願不切、行不專。你想信真、願切、行專,必須首先把這個道理、這個事實真相要搞清楚,你搞清楚了,不需要人家逼迫你,你自己就認真干了。所以劉素雲老師,當時就專聽《無量壽經》,一片光盤聽十遍,再換第二盤,反反復覆的聽,聽了十年,道理真的搞得明明白白,所以就功夫得力。
這個經題裡面講的「大乘」、「無量壽」、「莊嚴」,這三句是性德,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德能。這個大乘是什麼?是智慧,無量壽就是德,莊嚴是相。所以在《華嚴經》裡面佛告訴我們,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智慧德相就是性德。大乘是如來的智慧;無量壽是代表著如來的德,它是所有德裡面第一德,用無量壽來代表;莊嚴是代表相好。你看如來智慧德相這經題上都有顯示出來,大乘、無量壽、莊嚴,性德圓滿具足在這個經題當中。
底下,就是經題裡面講的「清淨」、「平等」、「覺」,這三條是修德。雖然我們都有性德,可是沒有修德,性德顯不出來。所謂「修德有功,性德方顯」。我們修,怎麼修?修我們的清淨平等覺。具體來講,就是念一句阿彌陀佛,來修我們的清淨平等覺,把我們自性中的「大乘無量壽莊嚴」修出來。
我們來看經題裡面第六個段,就是「清淨」。這個清淨包括身口意三業都得清淨。所謂清淨,就是離一切的惡行、煩惱、垢染,這是清淨。這些惡行、煩惱、垢染,在自性中沒有的,你只要把它們離開了,自性就現前。經中所說的「心淨則佛土淨」,只要我們心清淨,佛土當下就清淨,這個經題裡面可以說意思圓圓滿滿。「清淨平等覺」,剛才說代表修德,也代表三寶。學佛的人首先得皈依三寶,三寶是什麼?佛法僧,佛法僧就是清淨平等覺。佛寶它是覺,覺就是佛,佛者覺也,你能皈依自性覺,覺而不迷,這就是皈依佛。法寶呢?法寶是平等。僧寶是清淨。這經題裡面圓滿具足了三寶,而這三寶當中把清淨放在第一位,為什麼?這個法門是主要以修清淨心為主的,這是本宗修行的總綱領。
淨土宗跟密宗都是修清淨心的,淨土宗修的清淨心比較容易,為什麼?它讓我們離開染污得清淨,這比較容易。密宗就高,密宗是不離染污而得清淨,這可不是一般凡夫境界所能及的。所以我們修淨土的容易,凡夫有指望在這一生就能成就。當然要修清淨心也是不容易,特別是在現在這個時候,為什麼?第一個,我們這無始劫來的習氣、煩惱非常深重,這就是業障,業障深重,這不是短時間就能夠降伏得住。第二個,現在這個社會污染特別嚴重,比起古人可以說是嚴重百倍、千倍。在現代這個時代,你想得清淨心,真的不容易。
我們學佛的人首先要覺悟,這一生遇到佛法,目標就定在永脫輪回,此生能夠圓成佛道,這個志向要堅定,所以我們才能夠努力的來修我們的清淨心,修清淨心的方法就是念佛,對治我們的妄念、我們的煩惱。當這個煩惱念頭一起來,立刻提起佛號,你要锲而不捨下這個功夫,久而久之,你就感覺到妄念少了,煩惱輕了。煩惱輕,你就智慧長,功夫就會慢慢得力。
這個法門主要的淨土三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都是教我們持名念佛。持名念佛,我們看到在《阿彌陀經要解》裡面講得特別的突出,蕅益大師教我們,《阿彌陀經要解》就講到《阿彌陀經》的宗,就是主修的方法,修行的要門就在於信願持名。持名對我們來講最方便,比觀想、觀像都要好。觀想念佛,它有一定的條件,譬如說你要有時間,你要在家裡面清淨下來,你觀想要不斷。假如你要工作,你要走路,你過馬路的時候,你就不能老想,你還得注意這兩邊有沒有車,注意交通安全,你想著想著出了車禍怎麼辦?這個有時候在生活中不一定那麼方便。它不像持名,持名你口裡念著、心裡有就可以了,走路也能念,工作,只要不動腦子你都能念。觀像也不太方便,觀像是你老拿著佛像,而且佛像最好拿一個佛像,不要老換佛像,要不然你這個像老是觀不住,它都是讓你定在一個緣上,你就看著一個像。像我們師父他自己最喜歡的藍底白瓷的那個佛像,他印了不少,你要喜歡那個像,你就專看那個像。但是觀像念佛有個問題,就是你總得拿著它來看,你不看的時候可能這個功夫就斷了,還沒成就之前就容易中斷,這個時候持名念佛就更方便。所以蕅益大師在這裡極力的提倡持名念佛。
印光大師贊歎《阿彌陀經要解》贊歎到極處,他說蕅益大師著的《阿彌陀經要解》,即使是古佛再來,再給《阿彌陀經》再做個批注,都超過不了其上。換句話說,蕅益大師是什麼人來的?那我們知道印光大師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他老人家這樣來贊歎蕅益大師,這蕅益大師若不是阿彌陀佛再來,那一定也是觀世音菩薩再來,要不然豈能夠得到大勢至菩薩如此贊歎!印光大師一生最提倡《阿彌陀經要解》,因為當時他在世的時候,《無量壽經》的會集本還沒出來,夏蓮居老居士這個會集本還沒出來。假如他看到這個會集本,他一定會很喜歡,他也一定會提倡《無量壽經》,但是沒有善本,所以他就提倡《彌陀經要解》。
他老人家除了極力倡導淨土法門以外,還特別的提倡因果教育。他印的書最多的三部,《了凡四訓》、《安士全書》和《感應篇匯編》,這個印的比佛經還要多,做淨土學人助修,淨土,我們要修淨土,正助雙修。正修就是信願念佛;助修,斷惡修善,因果教育是最為重要。用《感應篇》、《安士全書》、《了凡四訓》來做為善惡的標准,教導我們斷惡修善;用《彌陀經要解》來淨化我們的身心,讓我們求生淨土。這是印祖一生所提倡的,我們也要效法他老人家。現在我們跟師父上人提倡《無量壽經》,當然《彌陀經要解》我們一起提倡,還要提倡因果教育,這是挽救世道人心。因果教育力度比倫理道德教育力度更強,因為現代人你跟他講倫理道德,他說這是過時了的,他不想來學,學這有什麼用?但是你跟他講因果報應,他就知道有用,不學不行,有報應,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有因果,學了以後他就不敢作惡。這個對於現代挽救世道真的有好處,是應病的良藥。當然我們講倫理道德也要提倡,最好的方式用因果的角度來講解倫理道德的經典。因果就是講道德的因和果,如果是我們守道德,那就有好的果報;不守道德,就有不好的果報。
像這兩天陳靜瑜老師給我們講女德教育,女德是道德,但是她給我們舉出很多的例子,特別是今天我們聽到,講到女子的貞操觀。她所遇到的這些朋友,女性的朋友,守道德的,她就好;如果是不守道德的,對自己不負責任的,果報就不好。這用因果的方法來诠譯道德,這是一個好方法,警醒世人。
這部《無量壽經》裡面可以說它內容很圓滿,不僅教導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有正修,它也有助修,本經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就是告訴我們這世間,我們這個五濁惡世的這種因果,它也有因果教育。所以你讀一部《無量壽經》,統統都讀到了,你看「濁世惡苦第三十五」就講到「五惡、五痛、五燒」,主要是講如果犯五戒,我們就會得到現世和來世的這些苦報。所以讀這部經,正助都雙修了。所以我們師父上人倡導大家把這部經要認認真真的讀三千遍,你要真正每天讀三遍,一年下來就能讀一千多遍,三年也就能完成三千遍。即使是你一天讀一遍,也不用十年你就完成。所以你要真干,就從讀經開始。我們念佛現在功夫不得力,怎麼辦?讀經是個好方便,你從這裡下手。讀得熟了,這一部經一個小時就能讀完,有的人讀得快,四十五分鐘就能讀完,甚至還有半小時就讀完了,那是讀得很熟很熟了。當然我們也不要讀得太快,太快了,自己都不知自己在念什麼了。真的現在讀《無量壽經》讀過三千遍的人不計其數,甚至超過一萬部的人都不少,在世界各地真的很多。
師父給我們講到,如果讀經讀到五百部的時候,你就是一個坎,讀到一千部的時候也是個坎,我自己都有這樣的一個體會。你超越這個坎,你就能夠好像提升了一大步,對於求生淨土的信願有很大提升。一千部完了,兩千部又是個坎,三千部以後那就很自在了。有的人很快能夠把這經背下來,那就更好,你能夠隨時隨地就開始背誦,把心安住在經文裡頭,安住經文,你就安住極樂世界,你就是「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我每天早上都到九龍公園散步,早上七點鐘左右去那裡散步,散步一個多小時,在那裡就背《無量壽經》,又呼吸新鮮空氣,身體在運動,但是心安定,這是感覺到人生最高享受。所以我們先把經讀熟,讀熟了很快自然就能背,等到你會背了,那就比較自在,一天你有時間的話,背個二部、三部,甚至五、六部都可以。只要有時間,你做飯的時候也能背,你擠車的時候也能背,只要你不動腦子你就背。這就是在念佛三昧之前,我們先通過讀經把我們的心定下來。
如果讀一部經從頭到尾你不起一個妄念,你這個功夫相當不錯了!一部經讀下來一個小時,你不起一個妄念,功夫很得力,這一個小時。所以把經讀熟以後,你要真正下功夫降伏自己的煩惱習氣的話,怎麼做?師父倡導我們的,你讀經的時候,從頭開始讀,讀到忽然起妄念了,立刻再重新開始,逼著自己不能起妄念,什麼時候起妄念,重讀。那你真正下功夫,你這個妄念就會很快減少,妄念少了,你的業障也就輕了。真正業障輕了的感受是什麼?煩惱輕、智慧長,做什麼事都很順,好像冥冥中真的都有佛菩薩安排好,什麼心都不用操,業障消除的表現。當你讀了一部經之後,不打妄念了,怎麼辦?再讀兩部,繼續把時間拉長,兩部經都沒妄念,就更不錯了。然後讀三部,三部經下來,三小時都沒有妄念,這功夫相當好,真的接近念佛三昧。如果能夠一天連續讀個六、七部都沒一個妄念,這個時候你就可以連經都放下了,專念佛號,你會很快得到念佛三昧。所以要真修你就這樣去修。
方法都懂了,你是不是想往生?大家是不是想往生極樂世界?如果真想往生,方法你有了,你就真干。你要真投入時間,用個一年半載,那說不定你就成就了,就怕你不真干。
《無量壽經》是很好的一種修學方式,因為它不長,也不算短,讀一遍一個小時,是最好的這樣的一個篇幅。如果我們在座有老人家,說《無量壽經》太長,可能受持起來不太方便,當然《阿彌陀經》也行,《阿彌陀經》是小本,跟《無量壽經》它的理趣是一樣,方法還是一樣,不過你讀《阿彌陀經》可不能只讀一遍,你得至少讀個十遍,這十遍下來相當於《無量壽經》的長度。然後你就用這種方法,十遍下來不能起妄念,再延長二十遍,慢慢慢慢,你的妄想就打掉了,打掉了以後,清淨平等覺就現前。這是講到清淨,我們該怎麼修。
下面,經題裡面第七個段落是「平等」,平等者就是真如,真如就是平等,所謂不二法門。平等是不二,有二這就是不平等,所以一就是平等。我們修行就是修這個一心,起心動念我們都用一心,怎麼修?待人處事接物當中,我們都學會禮敬諸佛,見到外面的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物,他是什麼?他就是佛,我要禮敬,而且是平等禮敬,不僅是佛,而且是阿彌陀佛。你內念阿彌陀佛,外面你所見到的全是阿彌陀佛,內外都是阿彌陀佛,這就平等。你說除了阿彌陀佛以外還有別的眾生,心還不夠平等。
我曾經就請問過師父上人,我問他老人家,「您怎麼念佛的?」我平時很少見他拿著念珠,嘴裡吧拉吧拉的動,很少。我就問他,我好奇,要學他老人家,各種方面都得學,我就想學他怎麼念佛。他就告訴我,「我怎麼念佛?我見到一個人來了,那個人就是阿彌陀佛;前面的桌子,桌子是阿彌陀佛;凳子,凳子也是阿彌陀佛;水杯,水杯阿彌陀佛。所有一切人事物,無一不是阿彌陀佛」,他是這樣念佛。
後來我就明白了,這是什麼?心中真有佛了,而且是對一切眾生都是視為阿彌陀佛,這是真正的平等。當我們真正是住在這樣的一個心念當中,見一切眾生都是阿彌陀佛,這就是華嚴念佛三昧,這「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是什麼?阿彌陀佛。一切,一切眾生皆是阿彌陀佛。心中有阿彌陀佛,外面境界全是阿彌陀佛,沒有不是的,這是真實的平等。這時候你普賢十大願王從「禮敬諸佛」、「稱贊如來」,一直到最後「恆順眾生」、「普皆回向」,統統都落實了,都圓滿。
所以我們的心一定要用一心,用平等,對一切眾生恆順,恆順裡面沒有妄念,恆順裡面不是說,他現在教我做,我很心不服,我只好忍著順他。那就不叫恆順,恆順是你心中沒有妄念,甚至順他都沒有要順他的念頭,什麼念頭?只有阿彌陀佛的念頭,這才是真正的恆順。你順的是什麼?順性德,順法性,法性是清淨平等,自他不二,生佛不二,是真平等。
當然這個境界一般人沒有那麼快能達到,平等不容易。那我們有一個前方便,你要做到平,怎麼才能平?我們中國人有一個詞叫做「和平」,你心得和,和了你才能平。你跟人都不和,你怎麼能平?所以首先我們得要修六和敬,現在我們師父上人提倡要修六和敬。六和敬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大家要記住,是要求我自己跟外面一切人事物和,不能要求別人跟我和。你要要求別人跟我和,那已經不和了,你要求別人,就跟人家已經有了對立,要控制別人,這個念頭就不和了,人跟我是對立起來。所以只要求自己和,對別人一點不要求,他甚至來陷害我、來侮辱我,我還是跟他和,絕不把他的惡行擺在心裡,我看不到他有惡行,他都是什麼?給我出考題的,考考我,看看我能不能和。在順境中和比較容易;在逆境中你要也能和,那才叫真和。和了以後,你心就平了。所以和平,先要修六和。
等你「平等」得到了,你的「清淨」也得到了,「覺」也得到了,清淨、平等、覺,是一而三、三而一,互為體用。你要是心不清淨,你也不能平等,你也不能覺。你心要是不平等,你也不能清淨,也不能覺。就像水一樣,老子講過「上善若水」,這個水我們得學它。它給我們表現出來的,你看水要是清淨的時候,清淨是一定得平等,沒有風,也沒有浪,這平了;平了之後,一眼看下去清澈見底,清淨;外面的這些景物,水就能夠反映得清清楚楚,這就叫覺,清淨平等覺。我們用心就要像水一樣,像一潭清水,非常的平、非常的靜,你待人處事接物你自然就有智慧,你能看得很清楚,這叫照見。你不需要用思惟,事情來了,立刻就知道該怎麼處理、怎麼去反應,這是智慧現前,智慧是清淨平等心的作用。當然我們念佛法門主修就是用念阿彌陀佛的方法,達到清淨平等覺。
「平等」,古大德解釋「平等覺」有四個意思,第一個是平等普覺一切眾生,就是一切眾生平等成佛的方法,這叫平等覺,經題裡面講的「平等」和「覺」可以連在一起講,就是平等普覺一切眾生,這部經就是。佛講了很多法門,讓眾生平等成佛的法門不多,本經就是這一部讓眾生都能平等成佛。眾生包括什麼?上至菩薩,下至地獄眾生,六道裡面的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還有人、阿修羅、天,還有聲聞、緣覺、菩薩,九法界眾生都能平等成佛,那就是靠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而且它不僅平等,是快速的成就的一個法門,同樣快速,時間上也是平等。你說菩薩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跟我們眾生念佛往生極樂世界能平等嗎?能平等。你一到了極樂世界,那個極樂世界叫做平等法界,你就是阿惟越致菩薩。其它菩薩從其他方世界往生來的,他也是阿惟越致菩薩,「皆作阿惟越致菩薩」,平等。阿惟越致菩薩是什麼?不退轉的菩薩,圓證三不退。圓證三不退,這個地位很高,至少是七地、八地以上,七、八、九地、十地,再往上就是等覺、妙覺,就成佛了。所以這是快速成佛的法門。
第二個意思,「平等」講以平等法覺悟眾生,這是講的方法,這個方法上,剛才講的眾生成佛,從果上講,他是平等。你往生極樂世界,不管你原來是菩薩還是地獄眾生,往生到極樂世界就平等,而且都不退成佛,平等普覺一切眾生。這裡是專門就方法來講,菩薩要往生,他也得修念佛,他也得念這部《無量壽經》,按《無量壽經》來修行。六道凡夫他要往生極樂世界,也得念這部經,按這部經修行,念佛求生淨土,在方法上平等。因上平等,才有果上平等。大家都是念佛,同樣的因,所以也都念阿彌陀佛成佛,成同樣的果。所以這個法門真叫平等法。
這個經教導我們受持、讀誦、書寫、稱名、回向的方法,我們就按照這個經上修,自己受持。然後讀誦,讀誦至少以三千遍為基准。然後書寫,書寫是流通。流通,古代是要用書寫,現在方便了,現在印刷,你發心印《無量壽經》,你看,一本不算很厚,這本書印起來成本很低。除了印書以外,還要印講解這部經的批注,因為一般人就讀經,他未必了解意思,也未必得到很大的利益,你得把批注也給他流通。現在還有光盤,還有網絡,這些都是流通的手段。所以當我們送人禮物的時候,最好給人這些法寶。《無量壽經》是平等普覺一切眾生的,不管你是什麼樣的眾生,他都能夠覺,都讓你能夠覺悟,你就給他送。
所以過年過節,咱們送什麼好?想什麼禮物?送一部《無量壽經》,送一套光盤。你看像中秋,中秋節到了,我們送一本《無量壽經》給人家,送一套我們師父講解《無量壽經》的光盤。送給別人,這是好,這是祝福人家,你看「無量壽」,你是不是想無量壽?我祝福你,這個比壽比南山還要更厲害,無量壽,南山它還未必是無量壽,祝人家無量壽,這多好!祝福你清淨,祝福你覺悟,你有智慧,你心裡沒煩惱,你看,現代人都喜歡。還有給這個「經」,這個經諧音字跟那個黃金的「金」是一樣的。這樣廣結法緣,讓眾生有得度的機會。他如果真的有這樣的根性,能夠接受這個法門,這一生他就成佛去了,那你這個功德是無量無邊!現在更簡單的就是網站,那個網址我們給人發過去,歡迎人家來游這個網站、來聽這個講解,或者是把我們講解《無量壽經》這個活動,這個講座的時間,我們去登一個什麼雜志、報紙,歡迎他們也來,外面的人看了之後,他們也來這裡聽。這都是創造給人能夠這一生成佛的機會,這個功德是第一大,你也能夠以這個平等法來覺悟一切眾生。
「平等」第三個意思是「平等覺」,就是指如來正覺,這是一個佛的通稱,佛的名號都是平等覺,你看佛哪個心不平等?哪個不覺悟?統統都是平等的、覺悟的,所以這個平等覺也是佛的通號。
第四個「平等覺」的意思就是專指這部經,是極樂教主的稱號,就是阿彌陀佛,這就是平等覺。在本經三十八品,佛就問阿難,「若曹欲見無量清淨平等覺」,你們想見阿彌陀佛,教你怎麼見,這個佛他不稱阿彌陀佛,稱「清淨平等覺」,這就是阿彌陀佛的德號。所以我們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就是在念「無量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是阿彌陀佛,剛才我們講到「無量壽」,無量壽也是阿彌陀佛,那豈不是重復了嗎?這個不重復,為什麼?無量壽是講性德,清淨平等覺是講修德,這是講不同的。用「清淨平等覺」來恢復我們性德的「大乘無量壽莊嚴」。你看這個經題多好,夏蓮居老居士會集這個經題真的是非常的圓滿。清淨平等覺,剛才也講到,這是配三寶,也配真心三義,這真心是自性裡頭講到清淨心、平等心、覺心,這是真心三義。所以這個經題可以說是圓圓滿滿,要講那是無量義,這是暫時講到此地。
下面我們來講個通題,就是最後一個字「經」。這個經它的意思叫契經,契什麼?契兩個,一個是契理,一個是契機。在印度梵文裡面,這個「經」它的原來的那個讀音叫「修多羅」,英文叫sutra,修多羅。這個修多羅它翻譯成中文直譯就叫線,針線那個線。因為在古印度的時候,這些經書寫不是用紙的,它是把它書寫在貝多羅的樹葉上,貝多羅的樹葉很大,有點像我們中國的芭蕉葉,但是比芭蕉葉更加硬實,可以寫這些文字,保留得也比較久。一片葉子寫滿了經文,再換第二葉,然後用線把這些不同的葉就把它穿起來,這就叫修多羅,所以這個就是經典。那當然翻成中文,如果是用線,這個中國人就不起恭敬心了。所以翻經的法師非常有智慧,因為中國人他們本身也有經,像儒家有四書五經、十三經,還有老子的《道德經》,這些都是經。經是什麼?聖人的教誨這就是經。所以佛這些經典翻到中文,那就用經這個字,就不用線。
在這經上面再加一個字,就是契,契理契機。所謂契理,是「上契諸佛所證之理」,諸佛的這些理論依據是經所契合的,所以經是佛所說的,所證的,佛佛道同,每一個佛所說的這些經都是一樣的,所謂「今佛如古佛再來」。釋迦牟尼佛他說,他所講的這些經完全都是古佛所說過的,甚至沒有在古佛的經典上多加一個字,也沒少一個字,完完全全真的是如孔子所說的「述而不作」。為什麼?真理就是真理,不是自己創作的,你只要復述出來就行。這是講到契理,就是契合真理。
第二個契是契機,這個機是指眾生的根機。這部經不僅是契理,更是契機。這部經剛才講的,是平等普覺一切眾生,讓眾生平等覺悟,所有的眾生的根機都契合。所以古德講,這個法門叫「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不管你的根性是上根、中根、下根,不管你的根性是利根還是鈍根,統統都收盡了,都適合。用現在話來講,不管你的程度是多少,你是小學程度,還是幼兒園程度,還是碩士、博士的程度,統統可以學這部經,通用。你看這個經真是太奇妙!一般這個小學生怎麼能上博士課程?可以。在這部經都可以,小學生來讀也可以,博士生來讀也可以,六道凡夫來讀也行,聲聞、菩薩來讀也可以,大家都讀一本教科書。你說這部經真的是普度一切眾生,在《大藏經》裡面真的很難找到這樣一部經,一般的經契理都契,但是不一定契機,適合中級的學員的,不一定適合高級,或者不適合低級的,就像小學、中學、大學各有各的教科書。所以古大德就把經典分科立教,為什麼?就是為了對不同的眾生來進行教學。唯有這部《無量壽經》是從幼兒園班一直到博士班統統就夠了,就用這一本就夠了,所以這個契機是太不可思議了。程度淺的人,念的體會淺,程度深的人,他念的就體會得深,都可以。
一般我們講「經」的意思,除了契理契機以外,我們還要講「貫攝常法」的意思,所以經一定要具備這四義,叫貫、攝、常、法。所謂「貫」就是貫通,貫穿所說之理。用我們一般的話來講,就像寫文章,這文章是好文章,它的條理、脈絡非常清楚分明,結構非常嚴整,一點都不會有那種多余的枝枝葉葉,也不會不足,它圓圓滿滿。像《古文觀止》裡面的這些文章,每一篇文章都是好文章,條理清晰,層次分明,邏輯結構很嚴整,看了之後你可以百讀不厭。佛經它就是這樣的一種好文章,佛經的研究上面往往用科判,科判是什麼?就是給經分段落,來對章法結構進行分析,你發現這一部經下來真的它的結構太完整了,太分明了,意思太清楚了,甚至能做到什麼?多加一個字都多余,減少一個字好像這意思就不完整,恰恰好好,恰如其分,恰到好處,這是好文章,這是貫的意思。
第二個意思「攝」,攝是什麼?攝受眾生,這個攝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吸引力。世間的好的作品都有吸引力,一些好的古典小說,看一遍不夠,還想看第二遍,甚至有看十遍、二十遍。就不像一般如果不好的文章,看一遍不想看第二遍,你看看報紙,看了一遍,恐怕你不想再看第二遍。那個文章是什麼?也不能說不好,但是它的吸引力就不那麼強。這些好的作品裡面它有思想的深度,你讀了之後還想再讀。但是我想再好的作品,你讀個二十遍,恐怕也就差不多了,讀個百遍、千遍的都不多,除非是聖賢的經典。這一部《無量壽經》那可不得了,你要讀三千遍你都讀不厭,很多人讀一萬遍的。告訴諸位,這部經你從現在開始讀到你成佛,你都讀得不厭,為什麼?這是性德流露,所以它的攝受力是極強的。那你讀到成佛會不會厭?也不厭,成佛了還得讀,那時候讀不是給自己讀了,讀給眾生看,帶動眾生也一起來讀這部經。所以這是攝的意思。
第三個是「常」,常是講「古今不易」,這是常,這是真理,古今不變的。古人適用,現代人也適用,它超越時空,古今中外它都適用,這是真理。所以超越時間和空間,不管是哪一個眾生,這個時空很廣大,過去一切眾生,現在一切眾生,未來一切眾生,此方國土一切眾生,他方國土一切眾生,六道、九法界所有一切眾生,你只要按這個法門去修,你這一生你就一定能往生成就,所以它是真理。這是講到常。
「法」,法是所謂「近遠同遵」,這也是講到,近就是現代,遠是古代,同遵,遵是遵守這個法門。這是講到貫攝常法,這是經的意思。
下面簡單的跟大家再介紹一下,這是一些常識,佛經的立題是有原則的,一般佛經是叫做七種立題,本經是叫具足立題,這七種裡面的具足。具足什麼?人法喻,有人,有所說的法,還有比喻。有的只有人,沒有法,沒有喻。有的經是有法,有喻,沒有人。它七種立題,就是人法喻是單一一種,這三種。還有重復的,就是人法,人喻,法喻,就是又三種,這就六種。再加上人法喻三種具足,這是第七種,那本經屬於具足立題。人是誰?就是「佛說」這個「佛」,這是人,人是指此方的釋迦牟尼佛,這是人。另外還有一個人,就是「無量壽」,「佛說大乘無量壽」,無量壽是人,那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兩土導師是本經經題中所提到的。法,法就是「莊嚴清淨平等覺」,這是法,教給我們所修的法。「莊嚴」是果法,果是性德;「清淨平等覺」是因法,修因才能證果。你看這部經的經題有因也有果,有人,還有什麼?法,還有喻,喻就是「大乘」是喻,大乘是指大白牛車,大白牛就是馬,馬車能夠拉很多人。比喻什麼?這個法門不是小乘,它是普度眾生的法門。所以非常的圓滿,具足立題。
所有的經都具足了教行理,教是教學,主要是指經裡的文字;行是修行的方法,本經告訴你修行的方法是什麼;還有理,理就是所依據的理論,這部經也統統具足。「佛說大乘」這是教,教學。理是「無量壽」,無量壽,剛才講的性德,這是所依的理體。還有行,「莊嚴清淨平等覺」這就叫行,具體落實就是念一句阿彌陀佛。念一句阿彌陀佛,莊嚴自心,清淨自心,使心平等,使心覺悟,這一句佛號就是修到莊嚴清淨平等覺。所以教行理本經經題也具足。
根據批注當中說到,這經題裡面還有「三覺」。這個三覺,「無量壽」裡面就含有了,無量壽是我們的本覺,我們的本覺就是性德。然後我們能念阿彌陀佛的時候,發心念佛,這叫始覺,這是莊嚴自心。「始覺合本覺,直趨究竟覺」,這三覺具足了,究竟覺就是指「清淨平等覺」。這個也講得很好。又可以解釋什麼?「平等覺」是我的本覺;起心念佛是自心莊嚴,就叫始覺;始本不離,直趨究竟覺,這究竟覺是無量壽,這樣講也講得通。所以這個經題裡面含義,可以說是十分的豐富廣大,要講起來真的,不要說兩天講不完,講個九十天都講不完。
就像過去智者大師講《法華經》,《法華經》叫「九旬談妙」。《妙法蓮華經》的經題,智者大師講了九十天,九旬談這個《妙法蓮花經》的經題,說明什麼?經題意義,意思,那是寬廣無際。本經也不例外。古人曾經有講過一句話,說「聞首題名字,獲無量功德」。就是你把這個經題的名字聽到了,你就能獲得無量功德。所以日本人有的就念《妙法蓮華經》,他就念南無妙法蓮華經、南無妙法蓮華經,他就念這個經題,他不念經文,他就想得到這無量功德。但是這樣能不能得到?我看一般人很難。為什麼?對這經題的意思不明了,所以他怎麼能夠得到這無量功德?首先他得明了這個經的經題的意思,然後讀起來的時候隨文入觀,你在念經題的時候,你就入進去了,入境界了。你譬如說這個經題,講「無量壽」,講「莊嚴」,講「清淨平等覺」,你就入了,你念經的時候你就莊嚴自心了,你就得到清淨平等覺了,你就證無量壽了,這才是無量功德。所以不能夠囫囵吞棗,不了解意思就以為得到功德了。念阿彌陀佛也是一樣,我們念阿彌陀佛還是要把這個《無量壽經》經義得搞清楚、搞明白,念這句佛號那就不一樣了。
現在我們所參考的數據也都很豐富,黃念老他批注了這個《大經解》,我們師父上人有詳講過多遍,現在也出了《無量壽經》的講記,四冊的精裝本。我們所依據的這一百零七集二次宣講的,現在也在網上都有這些字幕稿。所以參考這些批注可以說很豐富。這些都幫助我們學習。我們這次就希望通過把這《無量壽經》細細的講一遍,雖然說細,但是沒有我們師父講得細,我們還是粗一點,但是至少把這個大意都能夠搞清楚。然後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這就不一樣了,你往生的信願才能堅定,對於這世間一切你就能放得下,那個時候你念佛就相應了,然後你往生才會有把握。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經題我們就講圓滿了。明天是粵語,後天我們就正式開始講本經的經文。今天有講得不妥的地方,請諸位大德同修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