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經咒頌念

 

鐘茂森: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第一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尊敬的諸位同修、大德,阿彌陀佛!今天是非常殊勝難得的日子,我們一起在此地香港佛陀教育協會學習淨土宗最重要的一部經典,《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首先跟大家匯報一下此次講經的因緣,這次的因緣也是很殊勝稀有。

  我們師父上人在二十年前第一次來到香港講《無量壽經》,那是一九九0年七月,到現在是整整二十個年頭,把淨土宗帶到了香港地區,也進而向中國大陸弘揚。這二十多年來,確實《無量壽經》不僅是在中國各地,乃至全世界都是得到了非常普遍的弘揚。他老人家在二十年後的今天又在香港開講《淨土大經解演義》,是我們香港同修乃至大陸各地的同修無比的福報。因為這個大經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它跟《阿彌陀經》是同一部經,這個經叫大本,《阿彌陀經》叫小本。所以在哪一個地方得到弘揚,那個地方就能夠消災免難。

  我們師父選擇在香港再次開講《無量壽經》,可以說首先是香港人最殊勝的福報,其次是中國大陸,當然也包括全球,因為老人家現在也是常常憂慮,為全球苦難的眾生憂慮,憂慮什麼?科學家們談到的這些災難,特別是二0一二年,科學家們進行分析,說到跟瑪雅人所預言的二0一二將是地球文明的最後一年。學佛的弟子知道,現在不可能是地球的末日,因為佛法還有九千年的法運。但是這些預言很可能是一些災難。災難怎麼看?我們從眾生因果,造作的這些因,就能夠預知他的果。我們看到這近幾十年來,由於經濟、科技的發達,全球的人類都在極度的造作殺盜YIN妄這些惡業。這些惡業肯定會招來果報,所以災難是非常有可能。那能不能夠化解?佛法裡的答案也是肯定的,一定可以化解災難。

  怎麼化解?最根本的解決方法就是用講經教學來轉化人心。所以師父上人在此地,香港佛陀教育協會,他自己本人每天講兩個小時,另外還有請其它的老師,有三位老師,每天都在這裡上課,總共每天都有八個小時的教學,以此來希望化解人心的惡念,而能夠使人轉惡為善,轉迷為悟。人心能夠斷惡修善了,外面災難自然就能夠消除,所謂境由心轉。當然教學有不同的科目,末學現在在講《論語》,講儒家的經典。有一天師父就對我語重心長的說,說「現在為了要化解災難,要講佛經,怕講儒家的這些科目分量不夠,力度不夠」。我當時就想到,如果要講經,我很喜歡蕅益大師的《阿彌陀經要解》,這個我曾經也講過。師父上人他就提示我,說「你應該講《無量壽經》,這《無量壽經》是淨土宗的第一經,最重要的經典」。當時我還沒完全反應過來,等到第二天,我想通了,確實師父上人一生都是專弘《無量壽經》,他老人家最有智慧,他選擇的經典肯定是最極無上的法寶。所以我就跟師父說,「好,弟子已經想通了,下定決心現在要一門深入,專修專弘《無量壽經》」,師父上人聽了非常歡喜。

  我自己本身還發願,在講解《無量壽經》的過程中,把師父上人他的十多年,不止十多年,二十多年所講解的所有《無量壽經》的版本,這些講記,做一次會集。我約莫看了一下,師父上人從一九八七年十月第一次開始講解《無量壽經》,到今年二十四年,將近是四分之一個世紀,總共講解了三十六次,三十六個大小不同的次數。完完整整講的有十次,這次是第十一次。其它的都是講一些概要、精華,或者是抽取片段、精華這些經文來進行講解。他老人家已經講了兩千多個小時,就是《無量壽經》上,每次講解,當然因為對象不同,所以為了契機,肯定講解內容會有不一樣,義理的開解方面肯定也有不一樣的地方,這有必要把它做一個會集。因為我們現在所依的經典《無量壽經》也是會集本,這個講記也需要會集。

  師父聽了我這樣的一個想法,非常贊賞,他還補充一句,說「你將來會集好了,還要把它翻譯成英文」。所以這個工作恐怕夠我用十年的工夫了,正好這十年時間專修、專學、專弘這一部經典,真正做到「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師父上人說這是成就最快速的方式,這個道理我終於聽明白了。原來也有很多的想法,師父上人曾經給我提示過,讓我將來復講《華嚴經》,我也很喜歡。所謂知識分子都有點好高骛遠的毛病,看到《華嚴經》,雖然看不懂,但是就有點愛不釋手。

  在講大經之前,首先是扎根,在扎根過程中,也講解了不少的這些經典,儒釋道。自從我辭職專門跟師父上人學習以來,二00六年底到現在將近四年時間,總共也講解了將近一百多個專題的這些講課的講座、經典等等,講時也超過一千三百小時,涉獵得也比較廣。雖然都是扎根類的經典,但是這個科目真不少。自己還有很多的想法,想將來還要講一些像《道德經》、像《周易》,這些儒和道的經典,還有《太上感應篇匯編》,還有《諸經佛說地獄集要》,這都是在我的日程上面。現在是在講《論語》,《論語》講完了想講《孟子》,還有《中庸》等等。一直到現在,師父上人講《無量壽經》的時候常常強調要一門深入,講得太多了分心,很難成就。好像每次講這種話都是對我的棒喝,好像就是對我講的。現在終於明白過來了,這些原來在日程上的經典統統放下,這個放下也是暫時放下,我們先是用一部經,一門深入,師父說這樣的學法容易開悟。所以我想過去也有過這些願望,曾經也跟別人講過,凡出言得信為先,雖然現在暫時不講,以後再講。什麼時候講?開悟以後,等我將來開悟了,我一定會講,來酬願。現在不行,現在要是講,萬一災難來了,恐怕來不及了。所以挑那個最殊勝的法門來深入學習,這個法門就是淨土經,淨土的法門,淨土第一經。

  念佛法門,實際上是在東晉時代慧遠大師首先提倡的。慧遠大師他是跟一些志同道合的同修,總共一百二十三個人,在廬山建立一個念佛堂,來修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法門,所以慧遠大師是淨土宗第一祖。當時很多的經典還沒有翻譯成中文,但是《無量壽經》已經被翻譯成中文了。但是《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淨土五經一論就只有《無量壽經》當時被翻譯了。所以這部經也叫「東來最早」,最早被翻譯的。《阿彌陀經》是鸠摩羅什翻譯的,鸠摩羅什在慧遠大師之後,唐玄奘那是更後(唐朝玄奘大師),他們倆都翻譯了《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當時也沒翻譯,《華嚴經》裡頭的「普賢行願品」那是更沒有。在東晉時代有《六十華嚴》,那是六十卷,但是沒有「普賢行願品」。「普賢行願品」是在《四十華嚴》裡面,那是在唐朝貞元年間翻的。至於說「大勢至念佛圓通章」,是在《楞嚴經》裡面,《楞嚴經》也是唐朝時候翻的,都是在慧遠大師之後。所以說淨土五經最早翻譯過來的就是這一部《無量壽經》,也是慧遠大師當時修淨土法門所依據的唯一的經典。所以這部經稱為淨土第一經,確實如此。

  《無量壽經》自從漢朝首次被翻譯,一直到宋朝,總共有十二個譯本。我們看黃老居士,就是黃念祖老居士,他的《大經解》裡面就是專門批注《無量壽經》的,寫得精彩絕倫,我們師父上人現在講經就依據他的版本,他這個批注裡面就寫得很詳細,他說這十二種譯本當中就只剩下五個譯本流存下來,其它的七種都已經散失掉。這五個譯本也跟大家稍微簡單介紹一下,這是我們《無量壽經》的一個歷史。

  第一個譯本是叫《無量清淨平等覺經》,是後漢月氏沙門支婁迦谶譯,譯於洛陽,這是簡稱漢譯本。第二個版本是《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一名《無量壽經》,一名《阿彌陀經》,這是三國時代吳月氏優婆塞支謙字恭明譯,這是簡稱吳譯。還有第三個是,就叫《無量壽經》,是曹魏,也是三國那時候,曹是曹操那個曹,曹家建立了魏朝,曹魏的印度沙門康僧铠譯於洛陽白馬寺,這叫魏譯。還有第四個版本是《無量壽如來會》,這是唐南印度三藏菩提流志譯。這都是印度的法師。這個經本出自於《大寶積經》,簡稱唐譯,唐朝時候譯的,是《大寶積經》裡面的一會。還有第五個版本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是宋朝西域沙門法賢譯的,簡稱宋譯。

  這五個譯本留下來,其它的七個譯本就只能在《大藏經》的目錄裡面看到,但實際上已經失傳。《無量壽經》這個本子有十二種譯本,在這些經典裡面也屬於最多的,所以屬於「東來最早,譯本獨多」。這部經既然來的是翻譯得最早,而且翻譯的版本最多,也證明它在《大藏經》當中的重要性。現在翻譯了五個本子,確實要了解淨土宗的完整的理論和修行方法,最好是五個版本都要去讀,但是一般人沒有這樣的時間,而且流通量也很少,很多的本子連那些大德祖師可能一生都從來沒見過。譬如說宋朝王龍舒居士,他曾經做過會集,他也只能見到四個版本,其中《大寶積經》裡面的《無量壽如來會》他就沒有見到。

  這些版本流通起來那麼少,而且讀起來也麻煩,這樣就有會集的必要。特別是在古代,《藏經》非常少,一般是很大的寺院叢林才能夠有一部《大藏經》,那個都是皇帝親自下诏頒贈的,這個寺院往往是一千人、兩千人以上,而且是歷史悠久的、規模龐大的這麼一個寺院,才有可能得到一部《大藏經》。《大藏經》往往都是要建一個樓,就是圖書館,叫藏經樓,來儲藏。可見得這一部《藏經》真不容易!

  我們師父的家鄉安徽廬江那裡有一個伏虎寺,就在實際禅寺後面山上,我過去二00八年在廬江住過一年,住在實際禅寺,常常也上山去到伏虎寺。那個寺院也是歷史悠久,漢朝末年建立,在唐朝時候最興盛,曾經有一千多人。在清朝末年,聽說還有三、四百出家人在那裡修行。像這樣的一個大寺院,它的《藏經》也只有半部,可見得一部《藏經》真不容易。不像現在這麼方便。現在你看我們師父印《龍藏》,《乾隆大藏經》,老人家印了一萬部,分送全世界各地的寺院、圖書館,現在印刷術發達,所以印經很容易,經過照相,然後印刷,那個字可以縮小,還是挺清楚。現在更有把它做成光盤的,一部《大藏經》就是兩片這麼個光盤就夠了。所以我上次到新加坡,看到那個流通處結緣《大藏經》的光盤,我一下就請了幾十片。《大藏經》,你看幾十部《大藏經》很容易就攜帶。所以現在我們眾生的福報也很大,相對於古人來講,這是古人作夢都不敢想,每個人家裡都可以有一部《大藏經》,哪能有這麼樣的福報?所以我們有這樣的福報,要好好珍惜,怎麼珍惜?努力修學。

  《無量壽經》有五個譯本,就需要閱讀《大藏經》裡面它保留的這些本子,然後你才能夠把淨土法門了解得更清楚,但是現在人時間很緊迫,所謂分秒必爭,哪有那個工夫去做這個研究?所以自古以來這些大德都嘗試過進行會集。會集本就是刪繁取要,把這些不同版本談到的義理都能會集,而去掉重復的字句,保留它完整的意思。

  提倡會集的第一個人是宋朝王龍舒居士,他的名字叫王日休,這也是一位有修有證的居士大德。他所會集的版本,剛才講的是用四個本子來會集的,這就很可惜,他沒看到《無量壽會》的本子,所以他所會集的也就不能夠很圓滿了,畢竟少了一個本子。他會集的經本的題目就叫《大阿彌陀經》。《大阿彌陀經》這個經題在原譯本裡面沒有,這個說明他這是自己創立的,所以他的會集後人有批評,這是什麼?他自己擅自增加了原譯本裡面沒有的內容,譬如說這些字句,他覺得比較拗口,他就把它潤色一下,把它進行刪改。他老人家有修有證,改起來沒問題,也不會改錯,但是這個例子不能開。所以印光大師非常的批評這種做法,因為開了這種例子,將來如果有人看不懂經典,他也來潤色潤色,刪改一下,你改一下我改一下,到最後經典就面目全非了,所以這個例子不能開。印光大師批評王龍舒本子,還有以後的魏源的本子也是這個毛病,主要是批評他們擅自改動原譯本的經文,不是說反對會集,會集是有必要的。

  王龍舒居士會集的《大阿彌陀經》,我們看到淨土宗第八祖蓮池大師,在他做的《阿彌陀經疏鈔》裡面多次引用《大阿彌陀經》的經文,證明蓮池大師也肯定了王老居士的這個會集本,雖然有瑕疵,但是並沒有誤導和錯誤。而且王龍舒居士他自己是站著往生的,拿出真實的成就給後人看。如果是他改動經文有錯誤,這個因果他怎麼能背得起?他也不可能說站著往生這麼殊勝。我們看到這個《大阿彌陀經》的前面往往會有王龍舒居士站立著往生的那個像。

  我自己是在十八歲的時候開始學佛,入佛門,當時常常在廣州,我家鄉是廣州,那時還在廣州讀大學,就常常親近當時光孝寺的方丈本煥老和尚,他是虛雲老法師的傳承弟子,他老人家非常慈悲,見到我常常跟我講不少話。我記得第一次見面,他就勸我要出家,那是一九九二年,我媽媽帶著我去看望他老人家,他就勸我,他說你看看,世間人都在忙什麼?我們出家人忙什麼?忙的不一樣,我們忙的是弘法利生,所以他勸我出家。當時我媽媽還把他的話記錄在她的日記本上,一九九二年的事情。不過當時我是迷惑顛倒著,當時只忙著出國留學,沒有想到出家。

  本煥老和尚當時就送給我一本《大阿彌陀經》,證明本老也是很贊賞淨土宗的經典,他老人家也是一心一意求往生,他所修的是「普賢行願品」,淨土宗第四經。我是先得到本老送給我的《大阿彌陀經》,然後才得到師父上人所倡導的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現在的這個《無量壽經》本。當時我看了《大阿彌陀經》以後,就覺得非常的振奮,阿彌陀佛真了不起,創立了極樂世界,接引法界眾生來往生。當時我就發了個願,將來我要是成佛了,我那個國土也甚至比阿彌陀佛國土更莊嚴。不過當時還沒想到,當時只有十八、九歲,那都是黃毛小子,空有大志,還不知道該怎麼修行,說老實話,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願也並不是切的。一直等到後來有幸接觸到師父的經教,讀到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這本《無量壽經》以後,才死心塌地發願求生淨土。

  所以我自己也非常的感念這部經,感念恩師的教誨,使我們這一生有因緣可以了脫生死,因為往生淨土就是了脫生死。所以今天我感覺到因緣殊勝,啟講這部《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是什麼?報恩。同時也是自己要認真修學,用認真修學的真實成就來上報佛恩、師恩,也是可以說紀念我們師父在香港弘揚淨土第一經的二十周年紀念日。

  那麼我們今天開始講的這個經所依據的版本,我們是復講,主要是依據師父上人在一九八九年啟講的,在台北景美華藏圖書館講的《無量壽經講記》,這個《講記》有整理出版出來。這次講的內容可以說是師父至今講完的、講圓滿的,那是最為詳細、最為周詳,所以不少人學《無量壽經》都會依這個版本。師父上人現在講的就更為詳細,他現在講到第一百四十二集,也就是二百八十四個小時,才講到第三品,那是長著呢!師父在早年講的就比較的簡要,像最為周詳的這次,曾經講過最為周詳的二次講解,這是在華藏景美二次講的,是一百零七集,每一集是一個半小時,過去這個我平時也聽了不少遍,一直都是專聽這部。那時還沒有什麼MP3和CD,只有錄音卡帶,我在美國留學的時候就請到了這部,我都聽了好幾遍,所以跟這個版本也特別有緣,所以我們復講就主要依據師父上人這次的講解。

  希望在講解過程中,我們要不斷的會集,把師父各個版本的這些義理會集起來以後,等到我們下一次再講,我們會更為的周詳。我們這次是比較簡要一些,至少是經文我們都過一遍,也是響應我們師父上人現在正在講解這部經,他老人家講得詳細,我們就講簡要一點,步伐可以快一點,對那些很想了解整部大經的大意的,這是一個好的方法,就是先睹為快,我們肯定很快就超過師父講解的速度。這是先了解這樣的一個大意。

  那麼師父上人一直都在倡導夏蓮居老居士的這個會集本,這個會集本其實是從他的老師李炳南老先生那裡得到的。在過去,李炳南老居士在台灣就曾經講過這一遍,曾經留了一個眉注,這個眉注也傳給了我們師父。這個《無量壽經》會集本是過去律航法師從大陸帶到台灣去,律航法師交給李炳南老居士,李炳南老居士就傳給師父上人,師父上人把它發揚光大。這個會集本,我們問為什麼夏蓮居老居士在前人基礎上還要會集一次?前面講到,這是因為前面的會集都有瑕疵。曾經這個會集本有兩次,剛才第一次,第一次是宋朝,剛才講到的王龍舒老居士的這個《大阿彌陀經》有瑕疵,而且有改動的經文。接著是清朝的乾隆年間彭二林居士,就是彭際清老居士,他不是會集,他是專門依其中一個原譯本,曹魏康僧铠的本子做了一個節校本,去其繁復,把繁雜的經文進行刪除,取其精要,這個叫節校本。節校本因為只依一個原譯本,所以它還是有遺漏其它原譯本義理的這個問題。所以到清朝鹹豐年間魏源居士就進行第二次會集,雖然他自己認為這是善本了,可是還是有增改經文,還是不圓滿。

  夏蓮居老居士,我們看到黃念祖老居士這裡講到的,他這個《大經解》裡面有介紹他,說夏老居士是「未冠學儒」,不到二十歲,他學儒就學得很深入,「先程朱而後陸王」,對於程朱理學和陸王的心學很深入的研究,儒家的根柢非常厚,當然文學水平也就很高。「甫壯入佛」,到了壯年開始學佛。「攝禅密而歸淨土」,他是通禅通密,最後導歸淨土。「夏老博貫群籍」,看的書很多,「深於文字」,文字功底極強,後來是「專功」淨土,「久修」,長期熏修,「教眼圓明」,他通達教理。後來「於壬申之歲」,一九三二年的時候,就發願重新校訂此經。「掩關津門,閱時三載」,他自己閉關三年,專門就是研究各個原譯本。「遍探五種原譯,洞察三家校本」,他得到了五種的原譯本,很全,同時也得到了前面三位大德的校會本,兩個會集本,一個是彭際清的節校本,他八個本子統統都有,專門就研究。「無一語不詳參,無一字不互校」,每一字、每一句都反復推敲。「虔恭敬慎,日禱佛前」,而且非常虔敬,用最虔敬的心來做這項工作,天天祈禱於佛前,求佛力加被。

  所以我看到夏蓮老這種做法,我也知道將來要會集師父上人的講記該怎麼做,這項工作確實要佛力加持,要自己有一定的修學的功夫,感得佛力加持,而且你要專心在這項工作上,不能搞其它的。你搞其它的,分心了,心就不那麼清淨,不那麼清淨佛力加持也自然它就減少,佛力加持的程度跟我們清淨心的程度是成正比例。你看像夏蓮居老居士這樣的大德都給我們示現來這樣做,那麼他是什麼身分,黃念祖老居士是他的學生,沒有透露,只是對我們師父上人講過,說將來你們會知道。這是到現在黃念祖老居士都往生了,看看什麼時候這個秘密能夠暴出來。但是我們相信夏蓮老絕對不是普通人,一定是佛菩薩再來,他來人道來示現,就是完成這項巨大的、偉大的工作。

  當時他做這個事情,「千斟萬酌,時萦夢寐」,完全投入,簡直入三昧了,最後「十年乃成」,這真是給我們做示現,會集本要十年才能夠圓滿。那我自己完完全全是凡夫一個,如果不花上至少十年時間,想要把師父上人的講記會集起來,這也是不可能的。結果成就以後,「四眾歡喜」,淨土經的第一經終於有了善本。所以「宗教俱徹之慧明老法師」,這是夏老的皈依師,通宗通教的,他曾經「搭衣捧經攝照於佛前,親為印證」,跟夏蓮老一起合影來給他鑒定。

  這部經會集之後,有不少的佛門大德就曾經開講過。梅光羲居士,「連續播講於電台,譽為善本」,梅光羲老居士跟夏蓮老是齊名的,當時這是民國初年稱為是「南梅北夏」,這是佛門兩大居士大德,南方的是梅光羲,北方是夏蓮居。結果後來梅光曦還拜夏蓮老為師,可見得夏蓮老的境界。梅老居士他曾經在電台就講過這部經,講的時候就稱為這是最善本。為什麼?因為前人所犯的過失,夏蓮居老居士都避免,對於原經文一點改動都沒有,只是僅僅是會集,而且義理非常的周詳。

  慈舟法師也曾經講過,「專講此經於京魯」,在北京、山東兩地都講過此經,「並親為科判」,這個科判現在也留存下來。慈舟老法師這也是近代非常著名的大德,他是通教通律,曾經親近過印光大師,也曾經親近過弘一大師。他做的科判那時候是依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初版,這個會集本當時是以三十七品來分的,這個品題也是夏蓮老來做的。後來就改成四十八品,這個慈舟老法師就沒有機會看到,他只是依初版的會集本來講,這是科判。科判就是對一個經的分段,你要研究這個經,必須對整個經的脈絡要很熟悉,所以做一個科判。所以四十八品的科判他就沒做成,他只看到三十七品。結果我們師父上人就把四十八品的,就是最終版的會集本的科判就做了,做得非常的細致、完整,現在也都大量流通。這部經師父上人講了很多,真正把這部經弘揚到全世界。

  夏蓮居老居士在生前曾經跟弟子們預言過,說《無量壽經》將來是從海外弘揚到中國大陸。當時弟子們都覺得不解,為什麼它到海外去弘揚進來?這是我們現在講的出口轉內銷,當時都不明白,為什麼夏蓮老說這個話。後來真的我們就看到,這部經在中國大陸它沒有率先弘揚,反而是我們師父上人從台灣、從美國、從新加坡,外國弘揚起來了,然後回歸到大陸來,證明夏蓮老當時的預言落實了,這是確證。那從此而看出夏蓮老也真的不是普通人。

  這部經的批注是由夏蓮老的弟子黃念祖老居士批注,批注的是精彩絕倫,我們師父現在講解就依他的版本。科判是我們師父來做的。所以你看這部經三個人合作把它完成了,夏蓮老會集,黃念祖老居士批注,師父上人科判弘揚,這都是什麼?大事因緣,為末法九千年的眾生弘揚這一部《無量壽經》的最善本,這種恩德那是非常的廣大,而且會長遠。師父上人也預言說末法九千年的眾生都是因這個版本而得度。佛法到最後九千年之後,法運衰了,最後經都滅盡了,佛曾經預言,說《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這是大小本,是一部經)是最後滅的。最後滅的是哪一個版本的《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九個版本,五個原譯本,四個會集和節校本,師父預言,就是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那我們就拭目以待,九千年以後咱們再來確證,我們首先得到極樂世界去,那個時候就看得很清楚。所以這個版本是最善本。

  黃老居士這裡講,「是以先舅父梅老贊雲」,梅老就是梅光羲老居士,這是黃念祖老居士的舅父,黃念祖舅父是梅光羲,老師是夏蓮居,南梅北夏他都占全了,這也不是普通人。梅老居士贊歎說,「於淨宗要旨,窮深極微,發前人未發之蘊」。這部經把淨土宗的重要的宗旨都發明出來,窮深極微,最微妙的、最深奧的義理,完全為我們進行了開示,開解出來了,是前人沒有做到的,「發前人未發之蘊」。「又『精當明確,鑿然有據,無一義不在原譯之中,無一句溢出本經之外』」,這部經真的是非常的精當明確,每一句經文都有出處,所謂鑿然有據。如果大家有這個興趣,就可以找一本,這是林祺安居士編著的《無量壽經會譯對照》這本書,這位居士也很有心,把《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本跟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來了一個對照,每一句夏蓮居的會集本的經文跟五種原譯本的經文可以參照,他是按照夏蓮老的會集本的經文的順序,然後把五種譯本插入來,你就看得很清楚,真的每一句經文都出自於原譯本。這裡講的,「無一義不在原譯之中,無一句溢出本經之外」,確確實實糾正了前面三位大德會集節校的不足。所以「有美皆備,無谛不收」,這是最善本。「雖欲不謂之善本不可得也」,也就是說,這本會集本那是最圓滿的善本。所以我們現在的眾生也是相當有福報!前人沒有得到這個《無量壽經》最善本,所以這個第一經往往弘揚的人就很少,大家都看什麼?看《阿彌陀經》,因為什麼?《無量壽經》的善本沒有,到現在有善本了,我們當然就應該首先弘揚和修學《無量壽經》,夏蓮居的會集本。

  「先舅之語」,這是黃老講他的舅父梅光羲這個話,「現已舉世公認,並將本經采入新印之續藏」,就是入藏了。「大經塵封千載,今始得善本」,這部大經千年,你看從漢代到現在,一千多年了,都沒有能夠有最好的善本,現在終於問世了。「先賢會經之願乃圓」,過去這些祖師大德他們會集《無量壽經》,到現在這個願就可以圓滿了,以後就不需要再會集了,夏蓮居已經把這個任務完成了。所以我們在這樣的一個時代出生,遇到這樣的一個經典,那也是大事因緣。諸位也不是普通人,你們善根之深厚,諸佛都贊歎。《無量壽經》裡面就講到,「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你沒辦法聽聞。所以我們珍惜這樣殊勝的法緣,一起認真的來學習這個《無量壽經》最善本,希望能夠真正對於淨土宗的理論、修行方法有深刻的了解,依教奉行,這一生大家就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夏蓮老最後是坐著往生的,他是自己也預知時至,最後走的時候念著佛走,坐著走。如果他會集得有過失的話,怎麼能夠往生得這麼殊勝?所以這些都是菩薩示現。

  淨土五經,因為我們這次也講解得比較細,所以有必要也跟大家做一個簡略的介紹,剛才介紹的是第一經《無量壽經》。除了《無量壽經》以外,淨土經還有四個,一個是《阿彌陀經》,一個是《觀無量壽佛經》,一個是《華嚴經》裡面的「普賢行願品」,一個是《楞嚴經》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一論是《往生論》。《無量壽經》可以說是淨宗的概論,它裡面所講的理論是最完全的,而且介紹了西方極樂世界的由來、緣起,怎麼形成的,以及特別把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給我們介紹出來,這個是其它經沒有的。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那邊人的生活的那種情形,還有菩薩的品位、功德、九品的因果都講到了,可以說是事相、理論,性相、事理、因果都講得很圓滿。

  《阿彌陀經》可以說是《無量壽經》的流通分,它是專門勸我們修學信願行,以信願行三資糧做為《阿彌陀經》的宗旨,修行的宗要,蕅益大師的《要解》裡面給我們介紹出來。這部經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都是勸信、勸願、勸行,這個行就是持名念佛,念阿彌陀佛,念這個名號。

  《觀無量壽佛經》主要講到淨土往生的理論,也就是心淨則佛土淨,講這個理論,同時把極樂世界的三輩九品給我們介紹出來。另外修學的方法,《觀無量壽佛經》介紹了十六觀,十六種念佛的法門,有觀想,有觀像,還有持名。前面十二類統統都是觀想念佛,第十三類、十四、十五這三種念佛是觀像念佛,到第十六是屬於持名念佛。放在最後的是持名念佛,我們知道最後的是壓軸的,壓軸的就像唱戲似的,最精彩的那個戲放在最後。這個持名念佛恰好也跟《阿彌陀經》裡介紹的持名念佛就完全相同。那麼《無量壽經》,這是淨土第一經,它也是介紹持名念佛。所以你看淨土三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和《觀無量壽經》都勸我們持名念佛。

  所以我們念佛該怎麼念?那就很清楚了,就是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不需要再勞煩用觀想、觀像。有的同修他就比較喜歡用觀想,念佛的時候觀想阿彌陀佛的這種莊嚴相好,好不好?當然也可以,這是《觀經》裡面講到的方法,但是總不如持名那麼方便,這一句佛號你看誰都會念,很容易。觀像也不如持名那麼方便,觀像你總是要拿著這個佛像,老看著它,這是觀像念,你不能離開它,一離開它,這功夫可能會中斷。這樣持名就相對容易很多,持名你隨時隨地都能念,走路也能念,做家務也能念,平時等車也能念,你來協會搭地鐵,地鐵上你就可以念佛,一點不妨礙,所以這個是最為方便的方法。這是什麼?屬於特別的法門。

  第四經《華嚴經.普賢行願品》,這是《四十華嚴》裡面的最後一品,最後一卷,「普賢行願品」是講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最後這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普賢菩薩發願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而且說到極樂世界這個十大願王才叫圓滿,這經文裡面講的,「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你看講得很清楚,要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後,現前才能成就十大願王,十大願王在哪兒圓滿?要在西方極樂世界圓滿。所以普賢菩薩他是華嚴經主,帶領著這些華藏世界的無量無邊的菩薩都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只有在極樂世界才能得大圓滿。《華嚴經》被認為是佛經裡面根本法輪,經中之王,而到最後它導歸極樂,導歸到哪兒?導歸到《無量壽經》上來,《無量壽經》更是經中之王,王中之王。

  還有淨土五經是《楞嚴經》裡面的一章「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一章跟「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兩章放在二十五圓通最後,也是壓軸的,說明也是最重要的。那麼這兩位大菩薩都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左右手,大勢至菩薩修的法門就是念佛法門,所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個淨念是什麼?就是阿彌陀佛,你念阿彌陀佛這個念就是淨念,一句接一句不中斷,不夾雜,也沒有懷疑,你就是淨念相繼。這是大勢至菩薩修學的法門。

  大勢至菩薩,在夏蓮居老居士有個《淨修捷要》裡面講到,他是淨宗初祖,他是在法界裡面率先領導大眾修念佛法門,他領導的是五十二個位次的菩薩。五十二位次是什麼?《華嚴經》裡面講的從初信位到最後妙覺位,五十二個位次,你看十信就是十個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就五十了,然後加上等覺和妙覺,五十二個位次,妙覺就是圓滿的佛位,成佛了。成佛了還在念阿彌陀佛嗎?對,成佛也在念阿彌陀佛。你看世尊在講這部經的時候就給我們示現「住奇特法」,師父今天才剛剛講到,住奇特法是什麼?就是念阿彌陀佛,念佛三昧,住在這個念佛三昧當中,成了佛還在念阿彌陀佛,這個是說明什麼?整個《華嚴經》裡面所講的五十二個階級,沒有不念佛的,都念佛求生淨土,這是大勢至菩薩選擇的法門。這一章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比《心經》還少,《心經》是二百六十個字,它所謂是淨土宗的心經。這是簡單的為大家介紹了淨土五經,讓我們知道個大概,從而更曉得《無量壽經》它的地位,它是淨土的第一經。

  底下我們就開始正式來學習這部經。根據古時候的講經貫例,我們知道一般在講經之前要講個玄義,講五重玄義,五重玄義是天台家所用的方法。《華嚴經》,賢首宗他們通常是用十門開啟,那講得比五重玄義就更復雜,它用十個科目,五重玄義是五個科目。這個是所謂把經典裡面的概要給我們先介紹出來。經典很長,沒有去認真的進入這些經句的講解之前,我們先把這個概要說出來,讓大家懂一個大概,而且往往老修的人很喜歡聽玄義,因為玄義是講經的人他自己的心得報告,他學這部經他的一個心得體會。所以老修的人對這部經已經非常的熟悉了,他不需要你去解經文,他直接聽你修學這個經有些什麼樣的體會。這是古時候講經的方法。但是我們現在,可以說現代人一般能夠接受這種方法的很少,為什麼?主要是這種方法畢竟是太復雜,你看看我們黃念祖老居士注這部經的時候,他也是用《華嚴經》的十門開啟,《華嚴》架式講下來,恐怕大家都不願意再聽下去了。所以首先對於我們初學來講,先學習經文,回過頭來我們再來學習這部經的玄義,這樣就比較好。

  我們師父上人在李炳老會下學習經教的時候,李老跟學生們講,他說現在講經也不能夠用古時候的五重玄義或者十門開啟來講,太復雜了,沒人願意聽,怎麼講?先講個講經緣起,然後就直接講經題,再講一個人題,人題就是譯經者。我們人題都基本省略了,因為剛才只是粗略介紹了一下,這部經有五個原譯本留存下來,那一一介紹也太復雜了,等於講佛教歷史了。那我們就把人題就盡量的省略,剛才只是非常簡單介紹,而且也介紹了會集這部經的人夏蓮居老居士,人題我們已經帶過了,現在我們主要是講經題。

  一部經的經題是全經的總綱領,這個題目本身就把這部經的要旨就顯示出來了,看了經題真的對全經的大義就能夠有所了解,所以經題就非常重要。本經經題,我們現在用的會集本的經題,它也是個會集,把原譯本的經題進行會集,沒有任何自己添加的字,而且這個會集真的是天衣無縫。這個經的經題主要是來自於兩個原譯本的經題,一個是宋譯本,剛才我們講到的宋朝的西域沙門法賢法師他譯的,他這個經題叫做《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這是一個經題。另外一個是取自漢譯本的經題,漢譯本它的經題是《無量清淨平等覺經》。那麼你看這兩個經題一合並,取宋譯本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取漢譯本的「清淨平等覺經」,漢朝的譯本是第一個譯本,宋朝的譯本是最後的譯本,一頭一尾,取的這個經題一會集起來,沒有自己加一個字,或減一個字,真的是非常的完美。而這裡頭的意思也是涵蓋得很圓滿,可以說是把整個淨宗法門的義理全部都含攝在其中了。

  我們來仔細的看這個經題,這個經題可以分成八個小段,第一個是「佛」,第二是「說」,第三是「大乘」,第四是「無量壽」,第五是「莊嚴」,第六是「清淨」,第七是「平等」,第八是「覺」,這八個小段。這八個小段叫別題,「經」是通題,所謂通題是每一部經都有這個字,這是通題,別題是其它經沒有的,我們先講別題。

  第一個是「佛」,佛者覺也,它的意思就是覺,覺悟的覺。覺什麼?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三個。自覺就是自己覺悟,自己覺悟了還得覺悟他人,讓眾生也覺悟,最後都圓滿了,這就是成佛了。這個「佛」字,它是印度梵文音譯譯來的,它的全稱應該叫「佛陀耶」,中國人喜歡簡單,就用第一個字「佛」。佛法傳到中國來的時候,當時中國的字匯還不多,所以翻譯佛經中國的文字還不夠用,往往就為了譯經就造了很多字,這個「佛」字就是當時造的字,人字邊一個「弗」,這個「弗」是中國原有的字,取這個音,人字旁是代表佛是個人,是個覺悟的人。

  這個覺悟的人,覺就包括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方面。第一個自覺,什麼叫自覺?我們這些六道凡夫都沒有自覺,就是沒有覺悟,都在迷惑顛倒。不僅包括我們人,還包括什麼?天道,天道有二十八層天,天裡面很多是凡夫,凡夫也沒有覺悟。底下的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那更是不覺。我們聽到這個話可能有點不服氣,你說我不覺,我迷惑顛倒,我看我還不至於。佛講的這個標准很高,實際上真正到不迷的狀況,這是講到究竟的這種境界,實際上至少是初住位以上的菩薩,為什麼?他煩惱都斷盡了,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煩惱也斷了。斷盡了三種煩惱,這見性了,見性就等於成佛,天台宗講的分證即佛,這才是真正說不迷了。把這個標准再稍微降低一些,剛才講的是大乘菩薩的標准,小乘的標准,這個覺是阿羅漢,就是你出三界了,你至少把見思煩惱給斷了,那你才能叫做覺。

  所以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必須是證得四果阿羅漢,你才能夠相信你自己的意思;你沒證得阿羅漢果之前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為什麼?那是錯誤的,那是迷惑顛倒的知見。怎麼辦?你就放下自己的意思,不要有自己的這些知見,要以佛菩薩知見為自己的知見,那就對了。所以我們知道自己迷惑顛倒有個好處,就是至少不會傲慢了,就謙虛一點,然後你才能夠虛心的來學習佛法,求真正的覺悟。

  自己覺悟之後,第二個叫覺他。覺他,讓別人也要覺悟,不能是自己覺悟了,把人家丟掉不管,那叫小乘自了漢,這個心量就小,慈悲心就不足。換句話說,這個覺也沒完全覺透,一定要什麼?要發起大乘菩薩行,不僅自己覺悟,還要幫助別人覺悟。而且這種幫助要主動幫助,不能夠說等別人來求我了我才幫助,那個慈悲心還是不足。所以本經經文裡面有一句話說,「作眾生不請之友」,不要人家請你,請你,你架子太大了,你看到別人需要,你立刻就要幫助他,他沒有請,你也要幫助。菩薩他雖然在自覺和覺他,他都在這麼做,可是他還不圓滿,如果是圓滿了的話,那就成佛了。所以自覺覺他到覺行圓滿了,這就是佛。

  所以佛他不是專指某個人,佛、菩薩、阿羅漢就像學校裡面的三個學位,阿羅漢好比是大學裡面的學士學位,菩薩好比是碩士學位,佛就像博士學位,最高學位是佛。證明佛法是教育,它不是真正的宗教。宗教裡面講究神、上帝,那只有一個,人是不能夠成為神的。可是在佛法裡面,每一個人都能成佛,就好像在學校裡面每一個人都能夠拿博士學位,只要你真干,你按照這個課程修,你畢業了,圓滿了,你就成佛了,你就拿到這個學位。再低一點的有菩薩這個學位,有阿羅漢的學位。所以證明佛法它是教育,它不是宗教。認識清楚了以後,那我們就應該把佛教做為教育來學習它,不能夠搞宗教、搞迷信,這個就失去了它的核心。

  這個「佛」,在此地就特指本師釋迦牟尼佛,他是給我們示現了,在三千年前示現他得到了究竟圓滿的果位,他證得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釋迦牟尼佛他在年輕的時候,十九歲以前他是太子,將來要繼承王位的,為了求解脫、求覺悟,他就捨棄了王位,出家苦行學道,最後在菩提樹下成等正覺,睹明星悟道就成佛了,開始教學,他教學四十九年。他十九歲出家,到三十歲證悟,然後教學,一直到七十九歲入滅,四十九年,講經三百余會。所以他老人家是辦教育的,他每天就是從事教學工作,而且是義務的教學。所以他真實的身分是什麼?就是一個義務的教育工作者,他是教育家。而且他像夫子一樣,孔老夫子一樣,有教無類,不管誰來學他都接受。不同的宗教、不同的種族、不同的身分,貴賤貧富,男女老少,只要來學,他都教。所以他也是搞多元文化教育,我們師父稱他為多元文化的教育家。

  我們學佛就要學他那個樣子,什麼叫學佛?佛怎麼做,我們也怎麼做,他從事教育工作,我們也從事教育工作。當然教育工作不一定說一定要上台講這就叫教育,學校裡面有教師、教員,還有職員,職員是護持教育工作的,弘法的、護法的,都是在辦教育工作。所以我們要把佛教本來的教育的面目要復興起來,這是我們每一個學佛弟子的使命和責任。如果不辦教育,搞宗教迷信,甚至現在還有各種不同類型的佛教,有企業的佛教,把佛教當企業來辦,掙錢,搞分店;還有搞旅游的佛教,名山大川很多,寶剎很多,搞旅游收門票;還有學術的宗教,大學裡面上課研究佛教歷史,這些搞學術的研究。這些都不是真正的佛教,宗教的佛教、學術的佛教、旅游的佛教、企業的佛教,這都不是真正的佛教。現在更有甚者,還有邪教的佛教,那是搞什麼?搞迷信的,坑蒙拐騙的,打著佛教旗號騙人錢財,這是邪教。這些我們都要認識清楚,我們要回歸到真正釋迦牟尼佛原版的那個佛教,那就是佛陀教育。

  那麼佛陀教育,教育有個宗旨,教育的宗旨都顯示在佛的名號上,我們這「本師」,本師是根本的老師,因為這個教育是他創立的,所以稱他是本師。他的名號叫「釋迦牟尼」,釋迦牟尼這個名號就是代表著他教學的宗旨。其實佛本身沒有名號,老子《道德經》也講,「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凡是所有的名字都是假的。「釋迦牟尼」這個也是假的,它用來做什麼的?用來教學的。它這個意義是什麼?這個是梵語,如果把它翻譯成中文,「釋迦」就是能仁,「牟尼」是寂默,能仁寂默,寂是寂靜的寂,默是沉默的默。

  為什麼起這個名號?要知道,這個名號就好比醫生開的藥方,眾生害的什麼病,醫生就得開什麼藥,釋迦牟尼佛是大醫王,他來到這個世間就是對治我們眾生的病的。眾生害的病也很多,到底現在對治哪個病?當然先治那個最重的病,凡是治病得治最重的,那個能要命的先治。眾生的病是什麼?第一個是沒有愛心,自私自利,沒有慈悲心,沒有憐憫心,這是他們的大病。第二個病是心不清淨,妄想雜念很多。這就是兩大毛病,釋迦牟尼這個名號正好對治這兩大毛病,釋迦是能仁,能仁是仁慈,對大眾、對眾生要仁慈,治眾生沒有仁愛心的毛病。牟尼是寂默,寂默是清淨,心要清淨、要寂靜,這是治我們眾生心不清淨的毛病。所以你看佛教的教學宗旨都體現在它的名號當中。這是簡單的給大家介紹個佛字。

  底下第二個小段就是「說」,佛說。這個說一般來講,經典都是佛講的,為什麼有的經冠以佛說,有的經沒有佛說這個經題?有一個慣用的原則,翻經的時候一般用這個原則。就是凡是一部經,它的正宗分第一句話是佛先說的,那就要在經題上冠上佛說,否則就不用佛說。你看《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沒有佛說,《妙法蓮華經》就沒有佛說,這個就有佛說,《阿彌陀經》也有佛說,《十善業道經》也有佛說。這是一個我們普通的說法。

  但是這個「說」還有個更深層的意思,黃念祖老居士批注裡面講,「說,悅也」,說字在古代當作這個悅,喜悅的悅,豎心旁那個字,通假字,說和悅是通用的,念是念悅字,就像《論語》裡面「學而第一」就說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他寫的那個字就是說字,但是它是個悅,是什麼意思?喜悅。為什麼佛會喜悅?批注裡面講,「悅所懷也」。因為佛他是以度生為懷,他朝思暮想就想一樁事情,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趕緊成佛。終於到今天,眾生的成佛因緣成熟了,這個是令佛最歡喜的。眾生怎麼樣成佛因緣成熟?他能夠相信這個淨土法門,他能夠依據淨土法門真正深信切願求生淨土,這樣他成佛的機緣就成熟了。因為一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人一定是一生成佛,不用等第二生,當生成就。所以佛是最歡喜了,終於等來這一天了。

  所以這部經是佛最歡喜說的,最喜悅的,悅所懷也,他心裡面一直就想著這個事,今天終於實現。我們來學這部經,我們也是非常的喜悅。佛喜悅,那一定是加持,這部經不僅釋迦牟尼佛最歡喜說,十方一切諸佛也最歡喜說。所以我們在學習這部經,肯定得到諸佛如來的加持,而且這加持是最大的,你讀其它的經未必有這麼大的加持,讀這部經、學這部經加持力是最大的。所以我是很感恩師父上人,他讓我專門來學這部經,為什麼?這是諸佛加持,加持最大的。你想要消災免難,你想要得福得慧,那你學這部經最好!所以我們在此地來研究討論,正在此時此刻,十方諸佛就在加持我們,這是護念修學的一切眾生。這部經《阿彌陀經》裡面也講得很清楚,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我們要是不學這部經,那就是真的有眼不識泰山,有眼無珠了,那真是太遺憾了。所以我對大家也是很敬佩,你們的善根很深厚,這次我們一起來學習,大家能夠歡喜聽,如果從頭到尾認認真真的學一遍,那我相信你們的境界一定會有很大的提升,真正可以化解一切的業障。

  所以佛看到眾生機熟,眾生能夠接受這樣的大法,正所謂師資道合,學生機熟,老師歡喜。世間人,你看古德都講,君子有三樂,其中有一樂就是「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老師最喜歡什麼?真正利根的學生,哪些人是好的學生?聽了老師的話就能依教奉行的,這是利根。像孔子的學生顏回,這是利根,他能做到不違如愚,聽了他就認真落實,於是他就成聖成賢,這是英才,老師最歡喜。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來到這個世間?善導大師曾經說,善導大師是淨土宗第二祖,他就講過這一句話,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來我們這個世間?來這個世間沒有別的目的,就是為了宣說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本願海。為什麼釋迦牟尼佛之前又說了很多其它的經?你看,講《華嚴》、講《阿含》、講《般若》,講這些其它種種的經典,為什麼?因為我們眾生還不信淨土法門,說明機緣還沒成熟,佛沒辦法,只好先講其它法門、其它的經典,慢慢引導我們,引導到最後,終於這一天來了,眾生的機緣成熟了,所以他立刻就給大家說這個無上最勝的法門。所以我們真正學這個經,那是釋迦牟尼佛最好的學生,你看這經典裡面講的,那是世尊第一弟子,你們大家都是世尊第一弟子,這是佛講的,釋迦牟尼佛的乖寶寶,真聽話。所以佛是悅所懷也,最歡喜。

  學這個法門最關鍵的要相信,信願行是三資糧,這個法門佛稱之為難信之法,這個方法很容易,念阿彌陀佛是很容易的事情,誰不會念?誰不能念?誰都能念,誰都會念,但是你要相信這個法門卻是最難。這個法門蕅益大師批注裡面曾經說過,說是「諸佛所行境界」,「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這個境界是諸佛境界,難怪你很難相信它。九界的眾生都很難相信,九界包括什麼?六道,還有聲聞、緣覺、菩薩。連菩薩都有很多不相信這個法門,為什麼?這個法門是諸佛的境界。

  那你問了,我為什麼相信這個法門?我為什麼能夠想要求生淨土?確實不簡單,跟你說句老實話,你這一生成佛的機會來了,所以你才能相信。你要沒有到成佛這個機緣,你真的不相信。你看看走在路上那些人,有幾個像成佛的樣子?所以他不來聽這個經,那難怪,很正常。你們來聽,那就不正常,反常,為什麼?你們跟他們不一樣,你們這一生有這個機會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成佛去。所以你看,釋迦牟尼佛哪有不高興的?那個高興的程度,真的從來沒有過。所以佛講這部經,你看「大教緣起第三」這一品就講到,阿難說從來沒見到世尊那種光瑞殊勝,微妙奇特,為什麼?歡喜!

  我們果然能相信,真的是十方諸佛如來最歡喜,因此一定會加持你,你就真的能夠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能不退成佛。你看成佛的事都能辦得到,那世間還有什麼難事?你想求什麼,真的都很容易如願,只要是好的事,只要是善事、善願,你念這部經,你學這個法門念阿彌陀佛,自自然然得佛力加持,什麼都能夠吉祥如意。

  所以我們也不要求其它的,要求,求什麼?求成佛。當年六祖惠能大師見五祖,惠能大師那時候還是個二十四歲的年輕人,沒文化,砍柴為生,見了五祖,五祖問他,「你從哪來?」「我從廣東來」,廣東人,咱們廣東人是最引以自豪的那就是出了個六祖惠能大師,廣東人。「你來做什麼?」「我來成佛的,我來作佛的!」你看這口氣不小。在佛門裡面修學的人不少,試問一問,有幾個人發心說我來佛門是為了學佛、來作佛的?你們大家是不是來作佛的?真難得,那我也要拍掌。我想不僅我拍掌,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十方三世諸佛都拍掌。你來作佛的,不簡單。而且你得到了今生必定作佛的這個方法,就是淨土法門,所以給你兩次拍掌!諺語所謂的「心想事成」,你真心想作佛,你就能成佛。念阿彌陀佛就是成佛的法門,《華嚴經》裡講的「念佛成佛」,咱們其它都不用念了,就是念佛就行。念菩薩你成菩薩,念阿羅漢你成阿羅漢,佛是最高的,我們當然就念佛。

  成佛都能辦到,其它的真的不用求,佛都給你安排得好好的。你只要一心一意求生淨土,你真的這一生什麼憂慮牽掛都不需要有,佛菩薩一定會照顧你照顧得好好的,為什麼?你是佛菩薩的乖寶寶,你是佛菩薩最好的第一弟子。所以我們今天也是非常的殊勝,開始學這部經。希望我們認認真真的,每一堂課我們都來,認真把這部經學一遍。這樣的話,這一生也就真正滿我們的願了。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一起學習到此地。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上一篇:傳喜法師:造恆沙七寶塔不如靜坐一須臾的功德大
下一篇:傳喜法師:嚴格實踐佛法要從對輪回升起厭離開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