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無量壽經講記(二十七)
第二十二、菩薩一生補處願
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铠,積累德本,度脫一切。游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一願叫“菩薩一生補處願”或“圓成普賢之德願”。
願的大意是:法藏菩薩看到有些國土的菩薩行菩提道,需要經歷多劫,而且只有逐地地漸進,又有住於七地沉空之難,或者雖做種種佛事,化現的事業不自在,有很多障礙。為此興起悲願,使一切淨土菩薩都能超越諸位,速證一生補處,現前修習普賢行願,無論是自利或他利功德,都能自在無礙地成就。這就是彌陀悲願的所在。
這一願裡有三層內容:一、“他方菩薩來生,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這是以彌陀本願加持菩薩,使他決定修到一生補處地位;二、從“除其本願”到“無上正真之道”之間,是說得到彌陀本願加被,而能自在所化;三、“超出常倫”等一句,是說現起還相所得的利益。
一、彌陀本願加持往生菩薩,決定到達一生補處
經文上講的“他方佛土諸菩薩眾”,實際是指西方淨土的一切菩薩,唐譯裡說:“於彼國中所有菩薩。”《阿彌陀經》也說:“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所謂“一生補處”,就是像彌勒菩薩那樣一生就候補佛位。因為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沒破,所以叫“一生”。這一品最細的無明,勢力最大,只有金剛智慧才能破除,而一破除就證到佛位,所以叫“一生補處”。
二、淨土菩薩得彌陀本願加持,而能自在所化
1、解釋“除其本願,自在所化”
前面講到往生的菩薩都一定修到一生補處。接著“除其本願”這四個字是指還有一類菩薩,不處在一生補處地位,自己想處在下位利益眾生。在宋譯裡講到現在和未來的一切菩薩,一往生就能證到無上菩提,這叫做“一生補處”。如果有菩薩以本願力而入在生死界中,作獅子吼利益有情,我使他隨意而作佛事,這就是“自在所化”的意思。所以“除其本願”是指淨土菩薩如果不想住在一生補處地位,而願意處在下地普度眾生、普作佛事,佛也以神力加持他,使他如願以償。所以宋譯說:“我令隨意而作佛事。”從這句話看出,淨土菩薩能做到自在地教化眾生,是因為得到了彌陀願海的加持。
《往生論注》裡說,淨土的回向有往相和還相兩種。往相的回向是指:我和一切眾生同生阿彌陀佛的國土;還相的回向是指:往生成就之後,立即回入十方世界,普度眾生。“自在所化”,指菩薩教化眾生,像觀音菩薩那樣普門示現。隨眾生的欲樂,應以何身得度,就現何身而為說法,這叫“自在而化”。
2、總說菩薩成就三種精進
就這一類以還相入教化地的菩薩,“為眾生故,被弘誓铠,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這是總說菩薩的功德,也是彌陀願海加被的結果。
“為眾生故”是總的前提,是指自己入了涅槃境地,由大悲起用而自然化現十方。是為眾生的緣故,示現種種應化身,並宣說無量佛法。“為眾生故”是總的前提。後三句是菩薩實證的功德。也就是真實成就了三種精進——披甲精進、攝善法精進和饒益有情精進。“被弘誓铠”是披甲精進;“積累德本”是攝善法精進;“度脫一切”是饒益有情精進。
《瑜伽師地論》裡說到,諸菩薩在發起加行精進之前,心力勇悍,首先披上誓願铠甲:如果我為解除一個有情的苦難,需要以一千大劫為一晝夜住在地獄中,像這樣,經極漫長的時間才證得菩提,假使比這個時間還要漫長百千俱胝倍,才證得菩提,我的勇悍也不會退縮。如果能這樣披上堅固誓願铠甲,就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退心。
“攝善法精進”指的是在一切善法上精進,比如為圓滿布施度而加行,直到圓滿成就了布施度為止。所以,攝善法精進,就是為了成滿一切內心的功德,任何善法都勇猛精進地去行持,都使它圓滿完成。唯有這種精進,才成為能修證、能成就菩薩一切善法的最勝因緣。
“饒益有情精進”就是對於《菩薩戒品》所說十一種饒益有情事業,都精進地行持。
“被弘誓铠”是一個比喻。“铠”是指古代戰爭中,在對敵作戰時要披上铠甲,它是鋼鐵所成,能保護身體,不被刀劍所傷。比喻菩薩回入生死界、降伏魔軍的時候,以堅固誓願作為铠甲,這個誓願比金石還堅固,因此入在生死裡不會被煩惱和外魔所傷,不會退轉。這樣以大願的威力,確實是恆時在眾生界中順應眾生的因緣,永無疲厭地做教化事業。以自己積功累德為根本,叫“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以內在具足功德,就能攝化和度脫一切眾生。所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是要有內在真實的修證,有功德莊嚴;“度脫一切”是內在有修證,自然起度生的大用。
3、進一步分說
“游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如來”,這一句是說極樂世界菩薩的攝善法精進。是指由供養十方諸佛,積累無量無邊的功德,而開導教化無量眾生,把眾生一一安立在無上正道中。彌陀願海恆時加持淨土菩薩,圓滿這廣大的普賢行願。
這也就是《往生論注》所說,成就菩薩莊嚴四種功德。“游諸佛國”等,就是論注所說,菩薩得到報生三昧(果報所生三昧),以三昧神力,能夠一處、一念、一時遍入十方世界,對於諸佛法會中的大眾作種種供養。這是無作妙德,不動而至,無前無後,又能遍至十方。這是不離本位,無所動搖,無有前後往來的相,能一時化現在十方無數國土,圓成一切佛事。這樣由遍游佛國而施作佛事,積累功德,叫做“修菩薩行”。唐譯說的“修大涅槃”,說的就是修無住妙行。
“開化恆沙無量眾生”等,是講到下化眾生的方便。《往生論注》裡說:“於無量世界,無佛法僧,住種種世間,種種教化,度脫一切眾生,常作佛事”,就是指的開化恆沙眾生。“開化”就是在眾生煩惱心中開出如來正覺,由此把一切眾生安立在無上正道中。
三、淨土菩薩現起“還相”所得的利益
“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就是獲得“還相”的利益。無論是位居補處,或不願位居補處,示現住於下地,隨緣自在教化眾生,都有這兩種利益,這是總的講到還相的修習普賢之德。再說得明白一點,所謂的“還相利益”,就是指能成就普賢行願。像《普賢行願品》所說:“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
如果是住在一生補處地位,那就像彌勒菩薩那樣,先住在兜率內院為菩薩說法,時節因緣一到,就降生人間,示現八相成道,成為一期佛法的教主。但也有不示現補處身份,而願意在無量世界裡隨順眾生,普門示現。無論如何這兩種情況都是“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安住在補處地位,當然歸於普賢之德,教化無量穢土眾生。願意住在下位的菩薩也從此出淨土門,示現利他教化地的果德。也是回入世間,修習普賢行願。
“常倫”就是通常按照十地位次,逐地升進的方式。淨土菩薩不一定要像這樣漸次地升進,而可以頓超、頓證。善導大師說:“十地願行自然彰。(就是自然彰顯十地的大願大行。)”
“現前”,指現前就能修習普賢行願,而不必經歷很長時間。《探玄記》裡說:“德周法界,曰普;用順成善,稱賢。”自心的妙德周遍法界,隨緣而任運顯現身口意的妙行,叫做“現前修習”。這不是指僅僅只發起隨學普賢行願的意樂,而是能實際去修普賢大行,這就是出淨土的妙德。
本經序分裡說的示現八相成道,隨順眾生類而化現、說法,安住如幻三昧,作如幻佛事等,都是修習普賢行願。其中說到:“皆遵普賢大士之德,具諸菩薩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之法。游步十方,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就是出淨土的普賢大行。之後,“具足功德,微妙難量。游諸佛國,普現道教。其所修行,清淨無穢。譬如幻師,現眾異像。為男為女,無所不變”等等,也是以遍法界心,應眾生的因緣而隨類化現。這種周遍、無盡、自在的德相,就是“現前修習普賢之德”。
總結:
淨土法門有往相和還相兩種回向。前往淨土,叫做“往相”。在淨土成就了自利功德,就到達了教化地,叫做“還相”。就是回入十方世界普度眾生的意思。成佛的路就分這兩步來走。“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就是指得到了還相的利益。指從西方淨土出來,入到生死“園林游戲地門”,之後在十方世界中修習普賢行願。
所以,阿彌陀佛對於眾生一開始怎麼生淨土,然後淨土成就功德又怎麼出淨土,整個一套全部以願力加持好了,這是最圓滿的關懷和護念。從最初往生淨土超脫生死圓成自利功德,到最終出淨土普化十方、圓成佛道,整個願海的加持內涵無比地圓滿。在空間上,是普度十方世界的一切有情;在時間上,是盡未來無數劫相續不斷地救度;在方便上,有至簡至易的十念必生大願;在往生淨土的利益上,有頓時具足如佛一般的相好、極其廣大的智慧、辯才、神通等;在一生成佛上,有一往生就入正定聚永不退轉,不起任何我和我所的心念,進而寂滅一切分別、諸根寂靜,證得無住涅槃;在圓成無量功德和事業上,有上供諸佛、下化眾生等等。總之,需要具足哪些功德,佛在因地就已經思維妥善。怎麼來加持你,讓你做到一時遍入十方世界,供養諸佛海會。如果有願回入十方、普度眾生,佛仍然以願力加被,使你不退菩提心,不墮惡趣,而且一切教化事業都能自在如意。
這樣一一去思維,才知道彌陀願海惠予我們眾生無量無邊的真實之利,這種饒益是速疾的、是周到的,涵蓋了菩提道所有重要的方面。能在這裡生起信心,自己成佛的路怎麼走就非常明確,而且極為簡要,一切都歸在一個要點上,就是以信願行至誠一心地和彌陀願海相應,以求得願海加被,而迅速圓成佛果。
第二十三、一時普供諸佛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遍至無數無量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這一願叫“一時普供諸佛願”。就是彌陀願海的神力加持淨土菩薩,都能實現供養諸佛的普賢行願。
“承佛神力”四個字顯示了願海的無上威德,他能使淨土一切菩薩都有遍供諸佛的能力。《彌陀經》上講到:“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這是本願的成就情況。
彌陀願海能使我們迅速完成供養的無上行願。這個供養的普賢行廣大周遍,而且一時頓然完成。一生到淨土,得到願海神力住持,就會具有一時遍至無數佛國的能力。《往生論》裡說:“一念即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就是指沒有時間先後,一念一時,周遍到達無數佛國,在諸佛的法會中利益眾生。“遍至”是指無數佛國,一時全部到達。這不是以漸次的方式來做到周游佛國,而是沒有動搖來去的相,一時就遍至十方,就像日輪在天上,影像一時顯現在千江萬河裡那樣,西方淨土的菩薩也是一時分身無數,化現在無數佛國當中。
第二十四、供具自皆如意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求欲供養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這一願叫做“供具如意願”。
願的大意是:彌陀悲願要使淨土菩薩一時遍供無數諸佛,這樣在做到了一時化身塵剎之後,還要能隨欲自在地化現供養具,所以再次興起悲願,以佛力加被淨土菩薩,使他心裡想以什麼供養諸佛,一起念就能化現在心前。由此能完成普賢供養行願,所謂“以諸最勝妙花鬘,伎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等等,這也就是《往生論》所說:“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贊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
“在諸佛前,現其德本”,對照唐譯所說:“於諸佛所,植諸善根。”“德本”就是善根;“現”就是無障礙,指頓時現前供養的妙德。一般我們雖然有很大的供養心,但是做不到隨心所欲地作實物供養。而得到彌陀願海的神力加被,就能隨心自在地化現種種供養具而廣興供養,這就是“現”的意思。就是使供養的大願自在實現。
在經上講到:花香、伎樂、寶蓋、幢幡等無量供養具,自然化現,一憶念就現在心前,猶如虛空藏菩薩從空中普雨無數珠寶那樣。這就是這一願實現的情況。
第二十五、菩薩演一切智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這一願叫做“演說一切智願”,或者“說法如佛願”。
願的大意是:法藏菩薩見到有些國土裡的菩薩雖然能到十方世界,供養具也能如願顯現,但說法的能力不足,不能隨順佛智慧,教化的力量還不普遍、徹底。所以發起悲願,加持淨土菩薩得到演說一切智的能力。
菩薩在因位時,有的只具有供養的能力,而沒有說法的能力;有的只有神通的力量,卻沒有三昧的能力等。所以彌陀願海以神力加被菩薩,要使他們本具的恆河沙數功德都迅速全面開發。這一願是特別加持淨土菩薩得到說法如佛的能力。
上面講的第二十二願是總綱,其中說到菩薩隨其本願,能夠自在地利益眾生,實現普賢行願。具體有上供諸佛和下化眾生兩個重點。而要做到後者,要開導、教化恆河沙數眾生,把他們一一安立在無上正道中,關鍵要有“說法如佛”的能力。所以就是這一條大願的發起可以說,這是第二十二願的支分願,是為了成就菩薩說法的能力而特別發起此願,使淨土的一切菩薩都能演說一切智,使眾生開示悟入佛的知見。所謂的“一切智”就是指諸佛秘藏(或如來藏),也就是指眾生的本性。通過演說“一切智”,讓眾生見到“是心是佛”,從而“是心作佛”,這就是把眾生安立在無上正道中了。
所以淨土聖眾得到佛力加持,能迅速成滿普賢行願,分身塵剎、普度眾生。那麼通過什麼來教化呢?關鍵要有演說一切智的能力。唐譯說:“善說入於一切智。”“演說一切智”就是善巧地引導眾生趨入一切種智,這是佛法歸根結底之處。無論是間接說、直接說,都是為了引導眾生明悟自性而成佛。直接說就是說頓法,開示在眾生煩惱心中(或五蘊中)有大智慧光明,有具足恆沙功德的秘密寶藏,這就是一切法的密要,是最甚深秘密之處,所以宋譯說“善談諸法密要之義”。
《法華經·法師品》裡說:“此經是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與人。”就是這個諸佛秘密心要的寶藏。《法華文句》裡說:“此經四十余年,蘊在佛心,他無知者,名為秘,一乘直道,總攝萬途,故言要也。”(世尊降生人間,為了教化無量眾生,施設各種方便。四十多年中,秘密一直藏在心裡,沒有吐露。這個一乘直道,就是直接開示眾生成佛的道,不同於聲聞、緣覺、菩薩三乘。直接宣說一乘成佛的法,叫做“直道”。這是直接開示實相,從這一門直接入於涅槃,所以說“十方諸佛,一門超出,妙莊嚴路”,都是由這一門而入的涅槃。所以這叫“總攝萬途”,八萬四千法門最終都從這一門超出。總之,淨土菩薩演說妙法,引導眾生明自本心,見自本性,就是“開化恆沙眾生,安立於無上真正之道”。
漢、唐兩譯裡說菩薩“說法如佛”,就是得佛力加被,淨土菩薩已經深入諸法,究竟了達諸法的要妙。以通達法性的緣故,能自在地宣說甚深法藏,能隨順如來智慧,而無所違背。
在這一願的成就文裡這樣講:“常宣正法,隨順智慧,無違無失……”常常宣說正法,隨順如來智慧,沒有錯解和失誤,這叫“說法如佛”。佛以智慧徹見諸法的因、果、事、理,所以能如實演說。而淨土菩薩得到彌陀願海神力的加持,也能做到說法如佛。
又說:“佛眼具足,覺了法性,以無礙智,為人演說。”這就是說,淨土菩薩具足佛眼,通達法性,以無礙的智慧給人說法,這也證明淨土菩薩的說法,如同佛一切智所說,沒有錯誤。具足這種功德,就能開化恆河沙數眾生,把他們一一都安立在無上正道中。
這都給我們極大的鼓舞。如果我們能深信彌陀願海有利他的無上成就,就不必發愁我得不到智慧、得不到神通、得不到陀羅尼、得不到三昧、得不到辯才、得不到相好、得不到金剛那羅延力,做不到自在化現、遍供諸佛、普度眾生等,或者無法了脫生死、諸根寂靜、入於涅槃等,對這些絲毫不用顧慮。只要你一心信仰阿彌陀佛、依止阿彌陀佛,就能攝取佛功德成自功德,當你信心圓滿的時候,就得到佛力圓滿的加持,依仗彌陀願海的加被,一定能迅速圓成一切道果,因為彌陀願海一切具足。
第二十六、菩薩得金剛身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這是使國中菩薩得那羅延力的發願。
願的大意是:只有如佛一般演說一切智的說法能力,而沒有勇猛、堅固的力量,入在無數世界裡,在種種的污染、煩惱、邪見等境界中,開化恆沙眾生,或許會軟弱、退怯等。而有彌陀悲願的護念加持,就不僅有遍供諸佛、說法如佛的能力,還有金剛那羅延力。這也是“使國中菩薩披弘誓铠”等具體落實的發願。
金剛石表示堅固,俗稱“鑽石”,因為它無堅不摧,而不被任何所摧。表示在任何境界裡都堅固不壞,內心不會有絲毫退怯和破損。其實,身、心本不可分,這裡說到身,也兼指心。不但色身堅固,而且得到“那羅延堅固幢心”。如果身體虛弱無力,心力也會軟弱。如果體力強健,心也有大力量。就像《華嚴菩薩回向文》所說:“願得那羅延堅固幢心,……得常精進心,得大勇猛心,得被金剛甲胄心。”唐譯翻為“得那羅延堅固力”,那羅延是天上力士的名字。“那羅延”表示堅牢和具大力量。
《六波羅蜜經》裡說,佛十力,一一節中有八萬四千六百六十三種那羅延力,這是講佛的色身有福德所現的極大力量。比如人體的運動,身體的各肢節都能發力,綜合起來就表現為身體的力量。比如舉重、跳躍、射擊、支撐、投擲等,是由身體各肢節綜合起來所發出的力量。而佛來到人間,所表現的色身的力量不可思議。從佛色身骨節的一一支節中,能發出八萬四千六百六十三種那羅延力。
再按《積一切福德三昧經》來講,就會體會到什麼叫那羅延力。比如,十個人力量的總和等於一頭健牛的力量,十頭健牛的力量總和等於一頭青牛的力量,十頭青牛的力量等於一頭普通象的力量,乃至十頭普通象的力量等於一頭香象的力量,十倍香象的力量等於一頭大香象的力量,十頭大香象的力量等於一個獅子王的力量,十個獅子王的力量等於一個大力士的力量,乃至十個大力士的力量等於一個帝天子的力量……這樣倍倍輾轉增上,直到十個他化自在天王的力量等於一個魔天子的力量,一切魔天中天子的力量等於一個魔王的力量,十個魔王的力量等於半個那羅延的力量,十個半那羅延的力量等於一個那羅延的力量……如此等等。
總之這一願就是加被淨土菩薩成就金剛那羅延力,它的內涵實際是成就一切力。就像本經後文講到極樂世界的菩薩,因力、緣力、意力、願力、方便之力,常力、善力,定力、慧力,多聞之力,施、戒、忍辱、精進、禅定之力,正念止觀諸通明力(就是指三明六通),如法調伏諸眾生力,如是等力,一切具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