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經咒頌念

 

鐘茂森:無量壽經簡講(第五十四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請坐。我們繼續來學習《大乘無量壽經》,請大家看經本第八品,今天我們看經文:

  【觀法如化。三昧常寂。】

  這一段整品的經文都是講法藏菩薩無量劫來他的修持,積功累德才能夠成就西方極樂世界,圓滿他成佛的大願。前面講「莊嚴眾行,軌范具足」,自利利他。『觀法如化,三昧常寂』是講智慧。「法」是講宇宙一切的現象,我們用一個法字來代表。這裡講的「觀」,一般來講是觀察,但是這個觀字跟我們凡夫那種觀想,在意識裡面來觀想是不同的,這裡講的觀字意思很深,跟《心經》裡面「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這個觀的意思是一樣,觀自在就是觀世音菩薩。怎樣才叫做觀?離開一切的妄想、分別、執著,這才叫做觀。如果我在頭腦裡想一切現象都是如夢如化,你在想,全都是在意識裡面用功夫,沒有離開意識,那些都是叫做打妄想。這裡講的觀是完全離念、無心,離開一切的心意識,它只是用我們的真心,這個是智慧。

  這個智慧是有深淺不同,最初步的是「觀照」,這是在學怎樣去觀,還沒有觀成。從佛經裡面學到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知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現在的生活境界只是一場夢,我們如是來觀察這個世間,這是剛剛初學的人,這個就叫做觀照。功夫提升了,你就能夠「照住」,照住就得定,念頭不會再起來,你能伏住你的煩惱、伏住你的念頭,這叫做照住。但是沒開智慧,只是得定。功夫再提升就叫做「照見」,「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這個照見就開了智慧,知道這個世間一切法都是假的;不是講想它是假,確確實實照見,知道了,它確實是假。契入實相,這樣你才能夠度一切苦厄。我們一般人的觀沒有那種高度,所以不能夠度一切苦難;真是開了智慧,一切苦難都沒有。所以「觀法如化」,就是照見一切法好像夢幻一樣,是幻化出來的。

  現在,現代的物理學家也為我們證明了,確實所有宇宙的一切物質分析到最後,都是由最微細的粒子組成的。而這些粒子由什麼組成?就是由意識、由念頭,是念頭的波動產生了這些物質的基本粒子,這些粒子也就組成物質,組成我們的世界、我們的星系,那你知道,原來所有物質都是由念頭組成的,它確確實實就是幻化出來的,好像人作夢一樣。大家都作過夢,試問夢境是怎樣做出來的?你在夢境裡面見到山河大地,見到種種的人、種種事物,它們是怎樣做出來的?你在夢裡面,如果你是個科學家,你分析那個夢中的物質,可能分析到最後是由基本粒子組成,再分析到最後,沒有了,一場夢而已。所以夢境是你作夢那個心現出來的,不是真正有這個真實的東西,那個就是幻化。但是你在夢境裡面,你沒醒過來,你就覺得真是有。在這個夢境裡面,見到順心的你很開心,見到那些逆著自己心理的事情發生了,你就會很難過。見到自己心愛的人就生起愛戀之心,見到自己討厭的人就生起瞋恚心。這些所謂見思煩惱、貪瞋癡,完全就是迷失了,你不知道這個是夢;假如你在夢中,你知道自己是做夢,你絕對不會再起貪瞋癡,順境逆境在面前一笑了之。全部是假的,怎麼是真的?所以要看破,看破才能夠放下。

  我們想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關鍵問題不在乎你念佛念多少,有些人一生都在念佛,每日念十萬佛號,念到最後也往生不了。為什麼?他沒看破、沒放下。所以古人有一句話來形容這些人,叫做什麼?「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沒用的,喊破喉嚨也是假的,你的心沒有相應,對這個世間還很執著。怎麼知道你對世間執著?因為你還有這些煩惱,這個世間的人事物還會引起你生煩惱,你可能還會起貪愛、可能會起瞋恚,可能還有對立、可能還有情緒,說明你沒放下,沒放下你怎麼能往生?往生是你要將這個世界統統放下,你往生極樂世界就很容易的,阿彌陀佛在你臨終的時候來接你,一念十念都必定往生。如果我們不肯放下的話,阿彌陀佛怎麼拉你都拉不動,你綁在這個世界裡面,被你自己的情執綁住。

  所以這個「觀法如化」非常重要,對我們淨土行人,這是幫助我們看破放下,我們要這樣去觀察這個世間。你想想,十年前,你的遭遇已經不會再回來了,不就是一場夢?十年前你可能有你心愛的人在一起,現在可能不在了,經歷過生離死別的苦楚,現在回頭想想,一場夢。十年前你很討厭的人,可能你也再見不到他了,現在想想,當時為什麼要跟他發這個脾氣?跟他這麼計較?沒必要,一場夢而已。這種是很初淺的觀法如化,但先從這個開始。然後再觀察,其實不要說十年前,去年所有的一切不都是一場夢?一去不復返。再想想昨天發生的事情不也是一場夢?有哪樣東西你可以追得回來的?人生就是這樣一個夢境、一個夢境過,最重要我們自己要覺悟,覺悟的人必定是放下,一放下,心就定下來。

  「三昧常寂」,三昧就是正定,我們念阿彌陀佛得到的是念佛三昧,就是念佛得定了,得定才能夠開智慧。而你想得定,心一定要安才行,心怎樣才能安?你要看破這個世界,真是一場夢幻,沒任何東西值得我們去掛心、去操心、去憂心、去煩心,都不需要,你的心自然就安,安了之後你才能夠得三昧。「常寂」這個常,就是離開生滅相所得到的真谛,就是自性,自性不生不滅這個叫做常;寂是什麼?是離開一切的煩惱,心地恢復到寂靜,這個是自性它的樣子。自性是怎樣的?本自清淨,你不會再起念頭,所以這個就是講開悟,心住在甚深的念佛三昧當中,妄想分別執著不會再起來。這個就是阿彌陀佛在因地裡面是這樣修行,這個非常重要。

  念佛人一定要聽經,如果不聽經,你在日常生活當中,你就提不起這種智慧,在日常生活當中很容易迷失自性。迷失的樣子是怎樣?你會有妄想分別執著,甚至有貪瞋癡慢疑,所以聽經非常重要。劉素雲老師怎樣成就的?聽經成就,她在家一天聽十個小時,聽了十年,她得到念佛三昧了,三昧常寂。她念一句阿彌陀佛那種功德,等於我們念一百萬句也不止,為什麼?因為人家的心清淨,人家的心裡面不掛事。她有幾句名言我非常欣賞,她說,我的心裡面不想人,想人就是非多;我的心裡面不想事,想事就憂心多;我的心裡面不想物,想物就貪愛多,我的心裡面只想阿彌陀佛。她心空了,你把你的心全部空了,阿彌陀佛才能進得來,這樣念佛叫做「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個是靠她聽經聽明白了,得到的。

  所以印光大師說,所有的宗派修行都不能離開經教,淨土宗也不例外,不可以離開經教,不是說一句佛號就行了。哪些人可以說一句佛號能行?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的人,他已經做到觀法如化、三昧常寂了,當然一句佛號就行,他就可以成佛了。但是我們沒做到觀法如化、三昧常寂,那要聽經,聽經就是幫助我們看破放下。所以有聽經的緣分要好好把握,不可以放過,尤其是在現場聽經,這個功德非常殊勝。因為現場,我們相信一定是有護法神,一定是有十方諸佛如來加持,我們的冤親債主、有緣眾生都會來到現場跟著我們聽,他們聽明白了,他們就不會再找我們麻煩,他們就歡喜念佛求生淨土,我們自己業障會消得快,所以在現場聽經心會更加專注。當然你在家裡聽,也要好像在現場聽一樣,聽經之前先是念十句佛號,禮佛三拜,觀想諸佛如來都已經護臨這個道場,我自己與有緣眾生一起恭恭敬敬接受佛的教誨,生起這一種的恭敬心,聽經的功德就很大。聽經本身也就是修戒定慧,所以聽經心要專注,不打妄想,無論聽得明白、聽不明白都無所謂,你就專注聽,專注聽你自然聽得明白。這就是持戒,不打妄想,持戒得定,開智慧。再看下面經文:

  【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

  這一段經文是講善護三業,身口意三業。三業之中最容易犯的就是口業,我們的口喜歡說話,而且說話可能好話講得少,不好的話講得多。最容易犯的就是說是非,說別人的長短,『譏他過』。「譏」就是誹謗、譴責、批評別人的過錯,我們譏笑人、毀謗人、批評人,這個造的口業就非常重。如果你批評的人、譴責的人是一個真正的修行人,這個罪業就更重。假如他已經是證果的人,譬如說證得阿羅漢果,甚至證得菩薩、佛的果位,我們如果是毀謗他的話,那就是地獄罪業。

  在《戒經》裡有講到,過去有一個老和尚和一個年輕的比丘在一個廟裡,這個老和尚已經證得阿羅漢果,那個年輕的比丘不知道,很怠慢這個老和尚。一起讀經的時候,老和尚因為年紀大,讀的聲音就很難聽。那年輕的比丘他的聲音很好聽,就很驕慢,所以經常譏笑這個老和尚,說這個老和尚讀經好像狗叫一樣,結果造這種口業。老和尚聽到他講這樣的話,就很嚴肅的跟他講,說你知不知道我是誰?我已經證得阿羅漢了,你譏笑毀謗阿羅漢,果報是下地獄的。這個年輕比丘也算不錯,聽到老和尚的這番話就很怕,即刻跪在地上求忏悔,這種忏悔免去了他下地獄的罪報,但是他的余報還是很慘,他五百世墮為狗身。你想想,造這種口業的時候可能是幾分鐘而已,自己一時的暢快,結果下一世,五百世變成狗,受這個果報,太可怕了!所以怎麼可以隨便譏笑人?

  尤其是在佛門裡,尤其是出家人,無論他是證果的人,還是沒有證果的人,我們如果對他有輕慢、有毀謗,這個心理都是造罪業。如果還到處跟別人講這個人的是非,這叫做毀謗三寶。出家人他是住持三寶之人,僧寶,佛法僧的僧寶,他代表佛法的形象,我們毀謗他,使聽的人對三寶失去了信心,這就是很重的罪業,這是等於斷人的法身慧命。即使是出家人他不如法,造很重的罪業,犯戒,我們都沒必要去批評,各人因果各人負責,將來他墮地獄;我如果批評他,我跟他一起墮地獄,何苦來?所以我們對三寶還是恭敬,做給大家看。「不譏他過」,不僅口上不可以犯,連心念裡面都不可以有這些念頭。所以六祖惠能大師講「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他不會去看別人犯了什麼過錯。如果是有心去找別人的過錯,這種人不是修行人,所有的修行都是假的。

  要知道修行是修自己,不是去修別人,自己全身的過失都沒來得及去改,哪還有這些閒工夫去找別人的過錯?你的心都跑到外面去了,你怎樣去觀照自己?況且別人的那種過錯,你不知道他是不是示現的,說不定他是佛菩薩示現,我們如果是擅自去批評,可能把佛菩薩度眾生的計劃打亂了。我們不要這麼愚癡,別人怎麼錯我都不要放在心上,心裡面是清淨的。看別人的過失,就等於把別人的垃圾放到自己的心裡面,本來自己的心是純淨純善,現在你就把它變成裝別人垃圾的垃圾桶,多冤枉!為什麼不念佛?裝阿彌陀佛多好,為什麼要裝別人的過失?所以修行,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不見他過,見都不見,更何況是譏笑?這個不見,不是說我什麼都看不到,胡裡胡塗,不是這個意思。是見了之後不放在心上,見如不見,這就叫做不見。

  所以既要善能分別對錯、是非,但是又不著這個是非的相,自己的心永遠是清淨的。不是說一點判斷能力都沒有,對錯都分不清楚,這樣你怎麼學?見到別人有好的地方、優點,我們虛心學習;見到別人有缺點,我們不要放在心上,反省自己有沒有。就像《論語》裡面講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別人有賢良的方面,有優點,我們要思齊,我們向他學習;別人如果有不好的地方,我們要反觀自省,看看自己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嘉勉,這就叫做修行。

  這裡善護三業,把口業擺在第一,就是提醒我們,修行人這個口業是非常容易犯。尤其是什麼?初學的人,聽了些經、看了些佛書,就拿這些東西去對照別人,看見這個又人犯戒,那個人又不如法,結果自己在造罪業。有很多同修在《修行與生活座談會》裡面提很多問題給我,都是講什麼?說自己家裡人很難度。我的老公一天到晚在吃肉、抽煙、飲酒,我兒子不聽話,家裡的人個個都是很差,只有自己是純淨純善。全家就只有她學佛,所以只有她一個人是純淨純善,其它人都壞人,所以家裡的關系搞得很緊張。結果搞到最後,家裡不學佛的人結成聯盟,專門就對付這些學佛的人,家庭不和。為什麼不和?她這個人是學佛學出來的,她不學佛時家庭也挺和睦的,一學佛之後家庭分裂。誰的問題?別人不學佛,他沒錯;我們學了佛還搞到家庭不和,我們有錯。什麼錯?見他人過錯,這個就是自己最大的過錯,不僅見,還要譏,批評,所以搞得很對立。

  要知道,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你在一個家庭裡面能不能使家人都歡喜?如果你說家人都不歡喜,你怎麼出去度眾生?你先把家裡人度了,家裡人都很開心、都很高興的跟你一起學佛,你就能夠度眾生。你有這種攝受眾生的能力,這個攝受的能力就是你的慈悲、你的智慧、你的包容,這個就叫做學佛。學佛不可以學成個癡癡呆呆的樣子,只是曉得讀經、念經、念佛、拜佛,人情事理都不懂,這樣學學偏了。真正學佛,就去學用菩薩那種慈悲心對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使大家都歡喜。

  你為大家做好榜樣,前面經文講「莊嚴眾行,軌范具足」,軌范就是你做大家的榜樣,榜樣,一定是你要做出來。所以善護三業第二個,是『善護身業,不失律儀』,身體、行為一定要符合戒律、符合威儀。這個「不失」就是不違反,一舉一動都要符合戒律、符合經教,也就是說要純淨純善,無惡。戒律的精神是什麼?「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就是戒律的總精神、總綱領。學佛以持戒為本,如果不持戒,學佛,讀再多的佛書、聽再多的佛經都沒用,只是增長一些知識,你可以成為一個佛教的學者,但是對你了生死出三界毫無用處。因為佛法修行的綱領是戒定慧,如果沒有戒就不可能得定,更加不可能開智慧。

  戒律從哪裡學起?要知道一定要有基礎,一定要扎根,戒律要從《弟子規》學起、從《太上感應篇》學起,然後《十善業道》就能夠落實,這才能夠持戒。最起碼要持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但這個基礎就是《弟子規》、《感應篇》。《弟子規》是教你怎樣做人,首先是孝養父母,孝親尊師,這是一切修行的大根大本。不孝親尊師不可能持得戒,因為他沒有根,好像蓋樓房一樣,沒有地基蓋不高,蓋高了它會塌。《弟子規》條條都要落實,一百一十三條,它不是拿來背的,是要拿來行。每日要對照一下自己,我有沒有做到《弟子規》?譬如說第一條,「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我有沒有做到?父母,這裡包括所有的長輩,也包括老師。對我的這種希望,這個「呼」不僅是叫我們,叫我們應這個很簡單,這個「呼」引伸為對我們的希望。我們有沒有做出良好的回應?我有沒有去依教奉行?父母命令我做的事情,我有沒有非常認真、專心的去做,還是偷懶、怠慢?從這裡來看自己的孝順心、孝敬心如何。

  《弟子規》雖然它是小朋友就要開始學的,現在很多大人都做不到,學佛的人都未必做得到,所以不可以輕視。我現在也是每天讀《弟子規》,每天對照自己,我都不敢講《弟子規》全做得到,確實每天對照自己,還有犯很多過錯。《弟子規》七科,第一個講「孝」,第二個講「悌」,悌就是對長輩、對兄長、對老師要有那種尊敬心,如果有逆反的心態,那就沒孝沒悌。悌是恭順,心裡面由衷的有種恭順的心。第三個是「謹」,嚴謹,我們做事能不能嚴謹?從生活當中要培養,經常丟三忘四,事情做一半,沒做完就跑了,沒人收尾,這就是不嚴謹。

  第四個「信」,信是講誠信,做人要有信譽,「凡出言,信為先」,講的話一定要做到,這叫有信。現在學佛人很多會出現什麼問題?發願發得很多,沒幾條願是真正落實的。幾乎是每天都在佛菩薩面前發願,但是不知道有沒有做到,仔細看看可能一條都沒做到。所以願不需要隨便發,不發則已,一發要做到,「凡出言,信為先」。對人都要講信用,何況是對佛菩薩?第五是「泛愛眾」,對一切人都要有愛心、有慈悲,不是說這個人我看到他不錯,我很喜歡他我才對他慈悲;那個人我很討厭,我就不管他,討厭他就故意找他麻煩,這個就不慈悲,心不平等,不是「凡是人,皆須愛」。

  第六個是「親仁」,親近仁德的人。有道德、有學問的聖賢君子、善知識,我們要多親近,不可以放過這麼好的機會,這是好學。善知識都是很謙虛,不敢為人師,他不會說主動拉你來學的,你自己學習要主動。有問題你向善知識請教,問題最好別問那些知識性問題,知識性問題你自己可以找到答案,查字典、查數據你可以找到。不需要問說什麼叫三界?天道有多少層天?這些不需要問,你自己查找,《佛學大辭典》都有的,你為什麼要懶?請教善知識是請教些什麼問題?大方向的,自己的大疑問。譬如說我現在的狀況應該怎麼走將來的人生路?我人生應該怎樣去選擇我的方向?這些大問題向善知識請教。或者自己有些煩惱不能夠解決,向善知識請教,這些應該多問,這樣你就能夠提升。

  凡是不能夠親仁的人,多半都是因為自己傲慢,認為自己很了不起,不需要去親近善知識,自己修學就行了,何必還去問人?閉關就可以了。那個不是閉關,那個是閉門造車,自以為是,盲修瞎練,最後什麼也學不成。甚至可能走很多彎路,甚至會走上邪路。執著自己的見解不肯放下,愈學就愈麻煩。為什麼?自己的傲慢心不放下的時候,總認為自己對,於是看佛經,自己看書就在裡面找那些支持自己那種錯誤見解的數據,美化自己的見解,不知道從根本上已經錯了,所以親近善知識就是要將自己見地糾正。人如果有錯誤知見的時候,執著的話很難回頭,尤其是知識分子最容易犯這種毛病。知識分子都有一種傲氣,認為自己是對的,不肯請教別人,不肯虛心求教。能虛心學習的人,親仁,就是《弟子規》講的,「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

  最後一個才是「學文」,學文就是文學,文章,包括陶冶性情的藝術等等,那些是自己行有余力,你才能夠學。在學佛裡就是看經典,經典什麼時候學是最好?行有余力你才去學。特別是年輕人,我們要強調行。你看古時候寺院裡面,剛剛出家的人,五年裡面學戒,不是給你學經典的,五年裡面不可以進禅堂、不可以進講經堂,就是不可以聽經、不可以參禅,就是你不可以自己修行。要怎樣?一定要跟隨老師,老師叫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學聽話,不可以任性,把自己的習氣毛病磨掉。在世間一定會有污染、一定有習氣,尤其是傲慢習氣,通過五年的這種磨練、那種苦行。跟著師父學習這是修苦行,侍候老師,早上起床要比師父早,晚上睡覺得比師父要晚,平時要做好各種服務,奉事師長,這就是修苦行。將自己的毛病習氣磨掉,心地清淨、專一了,持戒得定,你這個時候聽經能夠開悟。

  所以這種教學方法非常好,但是現在人很難接受,確實沒有這種根機。這種根機是什麼人?孝敬心很深厚,真正老實人、聽話的人他才能夠做到。所以現在還是要勸他聽經,聽經,勸他一門深入,不能聽多,聽一個老師的,而且要聽一部經。聽經的目的不是要你增長常識,是要讓你的心定下來,專注。聽經,也是聽善知識的教導、鼓勵,知道應該怎樣去做,慢慢慢慢把自己錯誤的知見糾正過來,然後你聽明白一句要在生活裡落實一句。「不失律儀」,待人處世接物處處都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一舉一動要想到,我有沒有為眾生做好樣子?如果別人都學我這個樣子,這個世界會變成怎樣?你要這樣想,你就知道自己該不該做,練自己的觀照功夫。

  最後『善護意業,清淨無染』,這個是對自己念頭上面的防范,一切的惡業都是起於念頭,念頭不正自然會有犯過錯,犯戒作惡。所以假如能夠「善護意業,清淨無染」,無染就是無污染,一切的惡念就是污染。你的心地清淨了,自然身口就不會造作惡業,身口不做惡業,也幫助我們意業清淨,它是相輔相成,最終的目的是我們得清淨心,得三昧。所以持戒就是為了得清淨心,最後所有的念頭都放下,才叫做真正的清淨無染。用什麼方法?最好就是念佛,這句阿彌陀佛把所有的念頭都排除掉,用這句佛號掃清,把你的心地掃得干干淨淨。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口裡念出來,耳朵聽進去,用印光大師的十念法,十句為一個單位,從一數到十,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這樣念十句,自己心裡面數得很清楚,口裡面念得清清楚楚,耳朵聽得清清楚楚,心裡面計數計得清清楚楚,三個清清楚楚,你就清淨無染了。

  身口意三業自然就善護了,你護得很好了。身你不會做惡業,你專注在念佛,你不會造惡業。口你只念阿彌陀佛,也不會講那些不好的話。意業只是想阿彌陀佛,聽阿彌陀佛,心裡面計數,你自然就清淨。如果想其它事,記數記錯了,所以很容易發現你自己有沒有打妄想。所以念佛是總持法門,善護三業,一句佛號就行了。但是這句佛號要真正是清淨心去念,如果我們的口業還在譏他過,身業還會失律儀,這句佛號還是不清淨。所以古人講正助雙修,正行就是念佛,助行就是持戒,持戒念佛兩者不能夠缺一,一定兩個都要把握住,相輔相成。

  這幾句經文非常重要,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落實。我早上起床在佛前,就自己對著自己提醒,就用這幾句經文。禮佛三拜之後,合掌向佛前念出來:要落實「觀法如化,三昧常寂」,看破放下;在行為上「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再有一句是後面第二十四品裡面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這個功課最簡單,然後十句阿彌陀佛,直接用《無量壽經》經文來提醒自己。

  我們再看下面的經文,下面經文講的是成就眾生:

  【所有國城。聚落。眷屬。珍寶。都無所著。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

  這裡講的是無住生心,『所有國城、聚落、眷屬、珍寶』,這是指身外物,一切都無所執著,把貪愛心統統放下。貪是一切煩惱的根本,貪欲重的人煩惱就重,智慧就低;貪欲少煩惱就輕,智慧就高。所以學佛修行一定要戒貪,對身外之物要放下,這些身外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它不是你的。「國城,聚落」,我們現在講你的地產、你的房產,「眷屬」是你的家人,「珍寶」你的錢財,哪樣東西你可以帶得去?到你死的時候身體都帶不走,都要放下留在這個世間。既然帶不走,為什麼不放下?你不肯放下只是增加煩惱,到最後一定也要放下,因為你肯定帶不走,那不如及早放下。這個放下最重要是心裡面放下,不是叫你事上放下,事上隨緣,要敦倫盡分。

  譬如說你做一個母親,不是說我放下了,兒子也不要了,不教他了,這個就沒盡母親的責任,這不叫放下;事上講放下,其實心上沒放下,你心裡面還在牽掛他,隱隱約約還會受良心的譴責。所以真正放下是什麼?事上該做的還是要做,做得很認真,盡我的本分、盡我的義務,但是心裡面確實不會去執著它。如果阿彌陀佛來接我,我現在就可以走,『都無所著』。印光大師有十六個字的傳心法要,淨土宗的傳心法要,哪十六個字?「敦倫盡分,閒邪存誠,信願念佛,求生淨土」。敦倫盡分就是跟一切的人都要和睦相處,有愛心,要關懷人、幫助人,盡自己的本分。你在生活當中扮演什麼角色,你要扮演得好,做父母要做一個好父母,做兒女的做孝順兒女,做先生的做一個好先生,做太太的做個好太太,敦倫盡分。閒邪,就是要防止邪念;存誠,是心裡面要真誠,意念要真誠,這個最重要是學因果。我們現在每個星期日晚上有《太上感應篇匯編》的學習,它就教你怎樣閒邪存誠、斷惡修善。信願念佛,求生淨土,這是修出世間法。

  很多人說,法師我念佛念了很多年了,極樂世界連一點消息都沒有,全沒信心;甚至念佛念了一輩子,幾十年的,到臨終時都沒信心,很糟。蕅益大師講「往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你能不能往生極樂世界,最關鍵是你能不能夠相信、有沒有信心、有沒有願心。信什麼?信阿彌陀佛一定會來接我,信我自己也一定能夠往生。為什麼阿彌陀佛一定來接我?因為他有願,你真正想去,他一定會來接,我對這個不懷疑。對自己也不懷疑,自己本來就是佛,現在只不過是有妄想分別執著,現在我這些妄想全部統統變成阿彌陀佛,不再懷疑,一定可以把阿彌陀佛念來,我一定可以往生,堅定的信念。願就是真正願意去,不是假的,對這個世間一切都可以放下,這樣你才是真的。如果你還有一樣不肯放下,你就去不了,為什麼?你不肯去,這邊你不肯放怎麼去?什麼都要放下,知道什麼都是假的,你看這裡講的「所有國城、聚落、眷屬、珍寶都無所著」,確實都是假的,一場夢,到最後什麼都得不到。所以對物的貪愛、對親人的情執、對仇人的恩怨、是非人我,統統放下,不要想它,不想它、不放在心上,就叫做都無所著,只想阿彌陀佛,這樣一定往生。而這個關鍵就是平時多聽經,道理明白了,你的信願就堅定,在臨終的時候你就用得上力。

  我去年三月二十九日送新加坡一位老居士往生,他叫黃金宣老居士,是新加坡幾家酒店的老板,很護持我們師父上人。為人很正直、很孝順,晚年學佛聽經求生淨土,他念阿彌陀佛。他對我也非常好,每次見到我都很關懷、很照顧,他跟我約定說,他往生的時候一定要我去助念。我說好,既然你有這樣的願求,我相信阿彌陀佛一定會安排。結果就是去年他走,走之前幾天,他已經是癌症末期,自己很辛苦,他派人打電話來師父這裡講希望得到幫助。師父上人就叫我去,我就飛到新加坡去探望他,主要就是為了鼓勵他,因為他自己對往生沒信心。我去他家看他,他已經睡在床上,很瘦,癌症折磨得他很痛苦,所以念佛都念不起來。我見到他,他也很歡喜。我問他有沒有信心往生極樂世界?他滿面愁容,說沒信心,現在念佛都念不起來,全身都痛怎麼往生?

  我一聽他這樣講,知道這個問題很大,如果信心都失去了,那就一定往生不了。因為蕅益大師講「往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沒了信心什麼都沒了,沒信心,願心也沒了,整個就是在業力裡流轉。所以我一定要把他的信念鼓起來,我跟他說,我說黃老居士,你別懷疑,阿彌陀佛有願,你只要想往生,他一定會來接你。你一定要有信心,你這一世做了很多功德、很多善業,學佛又聽經、又護持老法師,功德很大,你將這些功德統統回向西方極樂世界,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一定可以往生,我說我對你很有信心。他聽我這麼鼓舞,他的士氣就起來了,人的信心就是這樣,你鼓舞他就有信心。

  所以臨終助念最關鍵就是提醒他,臨終開示不需要說很多話,簡簡單單幾句話,自己要信心十足的說。我當時就信心十足,所以把他的士氣就鼓起來。然後我跟他說,這樣,我陪你一起念佛好不好?他說好,他說自己念念不起來。於是我就拉著他的手跟他一起念,他有時身上很痛就皺著眉頭,我就知道他痛,我就說你別想它痛,你就拼命大聲念佛。我就跟他一起念,我念得很大聲,他也跟著我念得很大聲,念到全身大汗,因為他拼命念。拼命念反而不痛了,為什麼?把痛忘記了,心專注在佛號上,排除其它的感受。痛是一種感受,都是一種妄念,你拼了老命去念,念阿彌陀佛,痛不痛都不知道了,所以念到最後他很歡喜。臨走時我問他:你現在有沒有信心往生?他點頭說有了。我說你繼續念,因為我一定要回香港還有事情,等你真正要往生的時候,我再來幫助你,你自己要好好念。他點頭,雙手合十跟我告別。

  我走了之後,他念了兩天,見到阿彌陀佛來,阿彌陀佛來通知他,告訴他還有兩天往生。所以他就告訴家人說,阿彌陀佛已經跟我通報了,還有兩天往生。家人不是很相信,以為他可能念到有點幻覺出現,沒放在心上。他連續講了三次,中午一次,下午一次,晚上又講了一次,家人只是聽。結果他就不管那麼多了,自己念,兩天之後果然往生,這是預知時至。阿彌陀佛來通報他,兩天。他往生之後,我又趕到新加坡去探望他,看到他的神情很安詳,跟他換衣服身體都比較柔軟,我也很歡喜,這是什麼?真正往生。自己說往生的一定是往生,這個是最標准的。往生,你怎樣能夠判斷他肯定往生?兩種方法,一種是他自己講阿彌陀佛來了,這個一定沒錯;第二種是什麼?他可能太虛弱了,講不出話來,見到阿彌陀佛來,他沒法告訴別人,他走了。走了之後他會回來托夢,家人會夢見他。

  就像去年我在新加坡幫助一個人往生,他是什麼?他是臨終的時候很虛弱,剩一口氣,但是神智還清楚。見到我來,我跟他講你一定要求生淨土,他拼命點頭。然後我說你不用說話,跟著我們念佛,到最後往生了,往生之後回來報夢。給他以前的秘書,他是個老板,給他公司秘書的先生托夢。她先生是不學佛的,而且是不會說中文的,新加坡人。竟然夢見阿彌陀佛,他在旁邊站著,他跟阿彌陀佛一起來。然後告訴他太太,他太太說這是我的老板,他已經往生了。這是回來托夢傳達信息,這都可以做為一個判斷。

  所以,能不能往生,最關鍵就是,第一要相信,第二要真正願意去。相信要靠明白道理,特別是《無量壽經》一定要反復聽,聽完一次又一次,聽的遍數愈多愈好,道理愈明白你信心愈堅定。對於西方極樂世界你徹底了解,對於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往生的方法你也徹底明白,信心十足。願心要靠放下,這個就要自己努力,要把自己的習氣毛病放下,尤其是執著。多聽經自然就能夠容易放下。

  那能不能有善知識在臨終時幫助你助念?這個要看緣分,你跟這位善知識緣分深,他自然就會來幫助你,山長水遠,他坐飛機都會來幫助你。如果是緣分很淺的,就在隔壁鄰捨都幫不上你,這個就是要看緣分。緣分要靠結緣,結什麼緣?結法緣,不是結情緣,情緣沒有用的,法緣。法緣是什麼?一起學佛,這個叫做法緣。好像我幫這個黃老板助念,他跟我結了不少法緣,他很喜歡聽我講經,而且確實來講對我很真心,尊敬愛護,這個緣分就很深。這個緣分不是說你想幫他就幫得到,緣分夠了自然就能幫到他。所以我們平時要懂得跟人結緣,所謂廣結法緣,這個很好。我們現在來護持正法,我們弘揚《無量壽經》,我們是跟全世界人結緣。我講經,我為什麼這麼喜歡講?這是最好的結緣方法,聽到你講經的人就跟你結了緣。還有一個就是流通經典,包括光盤、網絡這些都是結緣的方法。所謂法緣殊勝,要靠你結出來。

  這裡法藏比丘他修行,他度化眾生,他就跟眾生結法緣。怎麼結?『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這是真正結法緣度化眾生。所以極樂世界的法緣這麼殊勝,那裡的眾生無量無邊。「恆」是恆常、無間斷,不會退心,無怨無悔來做什麼?行菩薩六度。

  第一個是布施,布施有三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財物布施這個是最初步的。財有內財、有外財,外財是什麼?是自己的錢財,你所有的物品,有多余的盡量拿出去幫助眾生,自己生活的享受降到愈低愈好,這叫做惜福。幫助眾生,使得眾生安樂我就安樂。要知道愈布施愈多,財布施的因所得到的是財富的果。你想得財富,不是講你很會賺錢就賺得來,你賺得來的是你命中本來有的,你本來有的。怎樣有的?前世布施來的,愈布施愈多,愈不肯布施就愈少。香港人很喜歡布施,所以香港人的財富很多,相對來講比較有福報。你布施得到財富怎麼辦?更加要布施,別停,停下來福報就停在那裡,就不可以提升。布施當然最重要的是護持正法,這是為眾生破迷開悟,最究竟圓滿的布施。你給他一餐飯吃、給他一件衣服穿,只是解決他臨時的問題;你使他開悟、使他明白了,你解決的是他生生世世的大問題,所以這個功德非常大。所以內財是自己做義工,用自己的身體、自己的力量去貢獻,法布施就是布施佛法,無畏布施就是幫別人解脫苦難、畏懼。

  我自己學習印光大師、學習我們師父上人,這一生做什麼布施?專做法布施,法布施裡面自然就會有財布施、有無畏布施。你看我現在外財沒了,全都布施掉了,本來就不是很多,現在銀行賬戶都關掉,根本不需要自己有錢。所有的錢都拿來做什麼?別人供養我們的,全部拿去印經、印光盤;現在還有是做播經機,很方便,大家都很歡喜;還有網絡弘法,我們做這些事情。最重要是自己內財布施,上台講經,現在通過網絡這些遠程教學,范圍可以很廣,這麼好的工具我們善於利用,跟全世界眾生結緣。而我們專修專弘《無量壽經》,為什麼?《無量壽經》是佛法裡面最殊勝的第一經,淨土法門是末法時期度眾生的第一法門,所以我們選擇用這個法門為大眾來介紹。法布施裡面自然有財布施。無畏布施,他聽了這個經教,他煩惱得到了解脫,他不會再有恐懼、憂慮。人最恐懼的是什麼?死,一般人都會怕死。你把宇宙人生的真相為他說明,他知道原來人是不會死的,人只是換身體而已,把這個身體扔掉,換一個更好的身體不是更好?什麼身體最好?極樂世界的身體最好,勸人求生淨土,這是無畏布施。還有是為人助念,有機會幫人助念,這是最好的無畏布施。這些都是救度眾生,為眾生做布施。

  第二是持戒,一定要嚴持戒律。我們在家人一定要做到五戒十善,出家人要做到沙彌律儀,而這些都是以《弟子規》、《感應篇》為根本,《弟子規》、《感應篇》做到了,五戒十善、沙彌律儀都很容易做到。尤其是《感應篇》,持戒要從心地上持,《感應篇》就告訴我們,一切的行為、念頭都有果報,你明白這個道理了,就自然會謹慎,自然懂持戒。

  第三忍辱,不順心的事情很多,要懂得忍受,逆來順受。忍辱包括生活上的不如意,我要忍受,不可以貪圖享受。特別是修道人,要以苦為師,我們有東西吃,可以吃飽肚子,已經很幸福了,要知道這個世界還有十億人口在挨餓。我們有件衣服穿可以保暖,已經是很幸福了,要知道現在有很多人在挨凍。今年冬天尤其寒冷,全世界都是這樣,風雪、寒冷的這些災害,我們在這裡能夠安心修道,很有福報了,知足常樂。

  第二個忍辱要忍什麼?別人對我們的障礙,對我們種種的刁難、傷害,我們要懂得忍。別人來毀謗我、侮辱我,我要歡喜接受,這是消我的業障。在這個世界你想做好事很難,大家都會障礙你,甚至侮辱你、毀謗你。譬如說你想去弘法利生,別人就會說你在搞名利,你很想幫助眾生,但是別人不服你,這時你要懂得忍。時機未到,那你就好好安住,別這麼快出來。要弘法利生,一定要有護法才行,過去弘法是靠什麼?靠國王大臣來護法,所以沒人敢障礙。現在國王大臣不護法了,靠民間這就很難,障礙會很多,要怎樣?一定要低調。所以我們師父講,最好的弘法方式就是攝影棚,對著攝影機講就行了;不要對外人講,你在大庭廣眾對幾百人、幾千人,那個嫉妒障礙不得了。剛剛出來,特別是年輕人更加要注意,這都是老人家對我們的提醒。幸好我現在全部停下來了,所以應該來講沒什麼嫉妒障礙了,如果是再講二、三年,估計嫉妒障礙會很多,難免的。

  其實現在弘法,確實不需要出去弘法,就在家裡一個小房間,有個攝影棚、有個錄象機,足夠了。講完之後放在網絡上,誰喜歡聽誰去聽,不用接觸他們,你沒信眾大家就不會眼紅。忍辱波羅蜜很重要,要安住寂寞,甚至一生都沒人護持你,你都沒出頭之日,也都要無怨無悔,都是這麼快樂。因為你將名利完全放下,連度眾生的念頭也要放下,真正是清淨無染,只有一個念頭就是求生淨土。

  特別是我們年輕人,稍微有點本事、有點智慧的,都會很想有點作為。我以前就是這樣的人,在世間法上也有點作為,所以出家了也想在佛法上有點作為,想要度眾生。現在我將這些念頭也放下,不想再有什麼作為了。不想作為也不是講不精進,還是要精進,精進干什麼?早日往生,將來因緣成熟,再乘願再來,慈悲心不可以退。精進的動力是你的慈悲心,而精字最重要,精是專精,搞一門,一門深入,就叫做精進。同時學兩門、三門、很多門,你就不叫精進了,叫雜進、亂進,到最後你是一事無成。所以我自己就選擇《無量壽經》,今年四十歲,假如我有八十歲的壽命,我余生四十年就專搞一部《無量壽經》。不要想做一個大通家,我們做專家,專一,專一容易得定、容易得念佛三昧。我們不是希望自己做一個什麼大學教授,我原來大學教授都不要了,還做什麼大學教授?不是想做學者,也不是想發表很多著作,著作等身,沒這些希望。只求念佛三昧,求早日往生。

  弘法利生的念頭,我們有這個願,但是不需要去想,這些是什麼?隨緣,由佛菩薩安排。自己立足在攝影棚,不再出去。能不能度眾生?就看有沒有護法。有人發心,他喜歡多流通這個光盤,多在網絡上去流通,那就是眾生有福報;如果沒這些護法,自己還是樂得其所。所以別人做不做我都不知道,他也不是為我做的,他為眾生做的,所以他也不需要我知道。所以真是自己的心很安穩,不用再去想怎樣度眾生的事情了。

  精進到一定程度你就得禅定,禅定就是念佛三昧,然後就開智慧。這個開智慧是指開悟,念佛也可以開悟,開悟的條件是什麼?一定是你心清淨,心全空了。什麼念頭都沒了,這種狀態雖然沒開悟,但是已經具足了開悟的條件,那就看因緣。可能突然你聽到打雷的聲音就開悟了,可能聽到雨打芭蕉的聲音開悟了,可能見到落花流水開悟了。可能別人跟你點化一句,言下大悟;可能在聽經的時候,聽經的時候悟;念佛的時候,可能念佛的時候悟。因緣個個都不定,但條件是一樣的,就是你的心一定要空、一定要清淨。

  所以禅定是開智慧的基礎,而禅定是以精進為基礎,你不肯精進你不可能得禅定,這個精進最重要是一門,只聽《無量壽經》,只念阿彌陀佛,這個叫做一門深入。你想精進一定要忍辱,忍得住,不要有什麼好奇心,這樣又想學,那樣又想學,這個善知識也想聽,那本書也想翻一下,你忍不住,你怎麼可能精進?所以忍辱之前是持戒,持戒就是守規矩。這個是師承的規矩,跟一個老師學,學一個法門,沒開悟之前不可以換題目,守住這個規矩,守得住你才能夠得定。所以戒定慧,持戒是最基礎的。持戒是以布施為基礎,布施是前提,就是放下。如果你世間法不肯放下,你不可能修佛法。不僅世間法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佛法這麼多門派、這麼多的法門,你只要選擇一個法門就行了,這就要放下才行。所以你看六度前面是後面的基礎,所以布施才能夠持戒,持戒才能忍辱,忍辱才能夠精進,精進才能夠禅定,禅定才能夠開智慧。

  自己是這樣做,也是用這種方法來教導眾生,「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自利利他。「教」就是以這個法門、這種道來傳人;「化」是學習的人得到了轉化,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這叫做化;「安立」就是安住正道,建立大心、大菩提心,都是幫助眾生安住在正道,發起大菩提心,這叫做教化安立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什麼叫做真正之道?「真」就是不虛、不假;「正」是什麼?無邪、無曲;「道」就是佛道,涅盤道,用我們淨土宗來講,就是往生這條路,這個是無上真正之道。無上是最高的,幫你能夠一生成佛,這個是無上真正之道。我們要安住在這條道上,直至涅盤岸,直至成佛。這個是法藏比丘他自度度他,這個經上講的都是很簡略,實際上他這些修持是非常廣泛,只是用簡單幾句經文來做個概括。下面我們再看經文:

  【由成如是諸善根故。所生之處。無量寶藏。自然發應。】

  這句經文是講,由於成就以上所講的種種善根,前面講的,對於國城、聚落、眷屬、珍寶都無所著,能夠修菩薩六度,自度度他,這些都是善根。因為成就了這些善根,所以得到什麼果報?『所生之處』,你生到的地方,『無量寶藏,自然發應』,這是福慧雙修所得到的果報。「無量寶藏」是自然的發應,不是有心去開采,自然而然就出來。「發」是開發,「應」是應化,它自然開發、自然應化出來,這些無量的珍寶都是自性中本來就有,通過我們修福修慧把它開發出來。所以極樂世界也是一樣,極樂世界就是無量寶藏,完全是法藏菩薩修福修慧,無量劫積功累德自然感應。下面經文說:

  【或為長者居士。豪姓尊貴。或為剎利國王。轉輪聖帝。或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

  法藏菩薩在度眾生的過程當中,他化現種種的身分。『或為長者』,「長者」是年高而且有財富的人,很有福報的人,所謂德高望重一方的長老。或為『居士』,「居士」就未必有很大財富,但也是非常有道德,能夠清淨修行的人,在家人。『豪姓尊貴』,這是指豪門望族、大富大貴的人。甚至『或為剎利國王』,「剎利」是指王族、貴族,或者是國王,這個就一方之主。甚至做到『轉輪聖帝』,這是人道裡面福報最大的人。所謂四種輪王,金、銀、銅、鐵。金輪王管四天下,我們這地球是一個天下,他四天下。他的法寶是什麼?是一個輪,這是他的武器,也是他的飛行工具,因為他是人道,所以他自己不能飛,他沒有天人的那種神通,他還要藉助這些交通工具。天人不需要,天人直接就飛了,他要有飛行器。

  我們想想,現在報導裡經常提到,幾十年來都經常出現的,所謂UFO,不明飛行物,那個樣子真是一個輪那樣的,是不是轉輪聖王的飛行器那個輪?這個非常有可能。轉輪聖王他們是他方星球上面的,他們的科技比我們地球上的科技要發達很多,福報大,可能我們地球都是他管轄范圍,所以可能他會來視察一下。『或為六欲天主』,這個是做天人,天上的六欲天的君主,就是天王,欲界天有六層,所以叫六欲天。『乃至梵王』,梵王是初禅的天王,可以包括色界禅天的所有天,也就是說他在六道裡以種種的身分來教化眾生,所以這個修行是無量劫,度眾生也是無量無邊,都是阿彌陀佛大願所推動。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到這裡。有講得不妥當的地方,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多謝大家。

 

 

上一篇:大安法師:舉心動念皆是罪
下一篇:聖嚴法師:如何看待你家小菩薩?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