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很怕自己自滿、自以為是,常常想到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百川匯流都到大海裡來,就是因為它能低下、能容。而且他時時處在最低的位置,人就不容易傲慢。慢,說實在是很不容易調服的習氣。而我們自己時時想到,自己還有那麼多習氣,還有什麼好傲慢?這個慢就下來了。常常想到我們跟孔子、孟子、聖賢,尤其我們最近讀了這些文章,我們常常思惟范公的德行,諸葛丞相的德行,我們常想,跟他們一比,那我們的德行還差遠了,常常以聖賢為榜樣,就覺得自己還很不足,這傲慢也起不來了。再來,這個低下,我們也可以轉變成一種心態,就是時時自己是學生,所有的人都是老師,只有我是學生。所有人都是老師,只有自己是學生,會不會傲慢?這一帖藥不錯,大家可以考慮回去熬來吃,吃下去保證從根上治掉這個病,傲慢的病。夫子有沒有教?夫子有教,“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善不善不都是老師嗎?這句話我們都很熟,經典就像藥一樣,治我們的心病。我們用上沒有?沒有用上它叫知識,用上了它叫智慧,它才是德行。
我記得我自己在小學的時候,語文程度特別差,特別差有點自卑,又怕人家瞧不起,有時候朋友念上一句,我剛好知道,趕緊接下一句,就怕他不知道我知道。他假如說“見賢思齊”,這句我剛好會,馬上講“見不賢而內自省”。其實說實在的,記了那麼多句子,“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這些經句沒有好好的用心去領納在心中,記得愈多,無形當中傲慢就會出現了。面對《弟子規》,面對經文,沒有僥幸的,“不力行,但學文”,一定長浮華。可能講到這裡,大家也不一定相信,沒有,我覺得我沒長什麼傲慢。我們現在思考一點,請問孔子哪一句教誨,我完全變成我的心境,完全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裡面,哪一句?一句就好,大家自己想一想,哪一句。我有時候這麼一想,冷汗直流,為什麼?我自己一句都沒想到。其實,假如一句都沒有真正不須臾離也,放在心上,我們還是把智慧當作知識,其實也是拿著經典來消遣消遣。為什麼說消遣?對!我還能念古文,一般世間的人,追名逐利,沒像我這麼有氣質,看到我還可以給他幾句,“沙鷗翔集,錦鱗游泳”,人家還說,好有學問!聽了人家幾句贊歎,很舒服。所以要真干,才能得到經典的真利益。
“三人行必有我師”,真正肯這樣去奉行,傲慢不會起。每個人都是我們的老師,他好的地方,我們效法;他不妥的地方,他是當一面鏡子提醒我,讓我反照自己。因為這個時代,客觀的來講,我們的知識吸收比較多,從成長過程當中都是習慣知識吸收,不是用心去領納這些教誨。習慣記東西之後,記多了學歷又高,要能不傲慢不容易。所以現在我們反思自己傲慢,不是在打擊大家,這是這個時代普遍會存在的情況。而我們了解到這個情況的時候,因為已經不習慣拿著道理來要求自己,我們以前背了這麼多經句,什麼時候用?考華文的時候用,考大學聯考的時候用。那會變成一個習慣,就那個時候這些東西才會出現。所以連面對這些人生的真理、道理,我們還是習慣是知識吸收而已,很難是直接觀察自己。反而是因為別人不妥不對了,這個時候我們藉由別人的不對再觀察我有沒有,“有則改,無加警”。所以真正人家做錯,我們才有機會反省自己是不是有同樣的問題。假如我們也常常會起高下,這個人怎麼這麼差、這麼不好,這個我們有時候也會增長傲慢。我們再提升到面對別人的錯,我們就看到自己的責任。他錯了,他同時告訴我們,這個時代缺什麼?這個時代缺家庭教育,這個時代缺好的學校倫理道德教育,這個時代缺愛的教育。他不就把他的需要跟社會的需要告訴我們嗎?所以別人的錯反而讓我們知道這一生哪些道義、哪些使命要去盡,沒有指責,沒有對立,反而是體察到這個時代的需要,見義勇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