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古人的家庭教育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中國古人的道德教育始自家庭,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開始。而家庭教育貫穿了一個人一生的過程,始從胎教,一直到“慎終追遠”。早在周文王的母親太任懷文王的時候,她就很重視胎教,做到了“目不視惡色,耳不聽YIN聲,口不出傲言”,就是不好看的景色不去看,YIN詞歌舞不去聽,口裡說的話很溫柔,連傲慢的言語都沒有,更何況是粗魯、罵人的話!正因為文王的母親是一位聖人,所以她教出的孩子也是一位聖人。

  孩子出生之後,雖然眼睛張開了還不會說話,但是不意味著他沒有在學習,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他效仿的榜樣。中國古人很明白這一點,所以太子出生之後就給他以良好的教導了。《漢書》中就記載著這樣一段怎樣教育太子的論述。裡面說,古代的聖王作為太子,剛一出生就要用禮來教育他。讓成年男子背著他,有專門負責禮的官員穿好正服、戴好禮帽帶著太子拜天,行祭天之禮。過宮門的時候,要把太子從背上放下來。過宗廟(祭祀祖先的地方)的時候,就要恭敬地快步小跑,表示對祖先的恭敬。這都是教孝子之道。所以太子從孩童開始,教育就已經在實行了。書上舉了一個周成王的例子。周成王尚在襁褓中的時候,就讓召公做太保,周公做太傅,姜太公做太師來教導他,就是請了全國最有學問、最有德行的人擔任太子的老師。什麼叫“太保”呢?就是保護太子的身體,讓他言行都中規中矩。“傅”就是傳授他德育,培養起他高尚的道德品質。“師”導之教訓,給他一些教育訓誨的引導。這是太保、太傅、太師的職責。

  此外,還要置“三少”,就是少師、少傅、少保。這些人是和太子日常起居生活在一起的人,他們負責把太傅、太師、太保教導太子的事情表演在生活中,讓太子看到。所以太子從有生之日開始,“三公”、“三少”就教導他孝敬父母、有仁愛之心、明禮義,用這些來引導太子。那些邪曲不正的人都讓他遠離,不讓他見到惡人,不讓他見到惡的行為。還要選來天下端士,“孝悌博文有道術者”,就是有道德學問的人,在家能夠孝敬父母、尊敬兄長,見識廣博而且有道之人,來輔佐太子,讓他們這些人和太子一起生活,一起出入。所以,太子一出生見的就是正事,聽的就是正言,行的就是正道,前後左右所事奉的人也都是正人,因此他“習與正人居之,不能無正”,他習慣了和這些正人一起生活起居,他的行為就不能夠不端正,就像一個人生長在楚國,就不能不懂得楚國的方言一樣。

  古人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這一段論述就是告訴我們,中國的古人是怎樣對待兒女教育的。雖然一般的家庭不像教導太子那樣的講究,但也是非常地重視對兒女的教育,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非常地謹慎小心。我們現在做父母的人都不懂得這一點了。比如說,孩子抱在父母的懷裡,父母就罵人、說謊,這些都被兒女看到了、聽到了,結果這個孩子就學會了罵人、說謊,這都是“身教勝於言教”的結果。我們說家庭教育貫穿了人的一生。到父母老了、過世的時候,要謹慎地辦理喪事,追奠亡故的先人。古代人講春秋祭祀祖宗。每一家都有祠堂,祠堂裡供奉的是祖先的牌位。到祭祀祖先的時候,就要把全家的人召集在祠堂之中,宣講祖先的德行,說我們家出了哪一位有德行的人,他對國家、人民有哪些貢獻,他有什麼德行我們可以效仿學習。我們想一想,我們的列祖列宗都是這樣有道德、有學問的人,我們對自己的言行舉止就會非常地小心、非常地負責,生怕自己的言行讓自己祖先的德行受辱。所以,中國古人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民風就自然地歸於淳厚了。但是,在十年“文革”的時候,我們把祠堂作為封建迷信給破壞了,祭祀祖宗的傳統也就沒有了。可是,我們想一想,一個人連他的祖先都念念不忘,想著定時去祭祀的話,對於眼前的父母哪有不尊重、不孝敬的道理?這就是告訴我們,“慎終追遠”培養起的是一個人深厚的知恩報恩、飲水思源的意識。(摘自《群書治要十講》)

 

上一篇:黃念祖:無量壽經釋 第十五講
下一篇:黃念祖:無量壽經釋 第十四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