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經咒頌念

 

黃念祖:金剛經到無量壽經 第四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今天,向大家匯報這個“般若為導,淨土為歸”。這八個字代表一個很重要的精神,因為“般若為導”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在“六度萬行”中,前五度如盲,從布施、忍辱、持戒、精進到禅定,這是前五度。為前五度就如瞎子一樣,唯有第六度——“般若度”,才是有目,才算是打開了眼睛,看清了方向。因此,我們才以“般若”為導,不能以盲為導。無目就不能導航,所以我們是以般若為導,淨土為歸。

  佛經中,最高是《華嚴經》,《華嚴》中“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淨土法門是“十方諸佛同贊”。十方諸佛共同贊歎這個法門。“千經萬論共指”,就指示你到報樂世界去!

  既然是十方諸佛都贊歎,那我們究竟歸到哪呢?當然也是“極樂為歸”!總的精神就是“以般若為導,以淨土為歸”。說得再簡單一點,就是從《金剛經》談到《無量壽經》。這兩部經,般若類的《金剛經》是家喻戶曉的經典;再有《無量壽經》是淨土宗的第一經。所以,從《金剛經》談到《無量壽經》。“般若”分為: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和實相般若。

  經典文字是文字般若,都是從實相般若所流出來的,是極殊性的文字。但它本身僅僅只是個文字的般若,而我們的文字又非常的有限,所以用語言文字表達起“般若”來,便有它的局限性。僅僅是文字般若,而不能一寫出來就是實相般若。既然有文字般若,那我們就該依於這個文字般若去“用”呀!所以,還個“信受奉行”在任何一部經的最後面都提到這句話。所謂“奉行”,就是要按著“般若”這個道理去奉行,這也便是“觀照般若”。

  “觀”就是看;“照”就是“照見五蘊皆空”中的照。這個“照”字蘊涵很深哪!我們也念過《心經》,也懂得“五蘊皆空”,但是我們卻度不了一切苦厄。問題在哪?就是因為我們不會“照”!我們是“想見五蘊皆空”,用我們的思想一想,啊!五蘊都空了,所以才接受了佛所講的道理,但是卻不是“照見”而是“想見”,因此力量很小、作用不大。“苦厄”便不可能空!兩者分別就在這。

  “觀照”,一上來我們就用“照”,是不可能的,先練習著用“觀”。所謂“觀照般若”的“觀”,就是從這個文字入手,我們去觀、去照 。說的俗一點,就是指我們如何去看待問題、怎樣去對待問題。我們在生活中有種種的現實問題,怎麼去對待呢?所謂“修佛”,不是上座或在大殿上繞繞佛,這個時候是修持,但一天有二十四個小時呢,我們應該不斷地修持呀!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外地,我們都應該按“如來”所教導的那樣來看問題、對待問題。這就是“觀照般若”。在“觀照般若”的過程中,有一天你忽然觸著、碰著了,你就證“實相般若”了!契入了“實相般若”、就是“實相般若”了。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重點談一談這個“觀照”。前面講過:對於“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但凡夫沒份做得到,就連“三賢位”的菩薩也不能做到。那我們該怎麼辦呢?我們該從哪做起呢?我以為,我們下手的最好之處便是《金剛經》的四句偈中所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就是從“文字般若”進入“實相般若”的下手之處!我們只有從這下手才對。就看這一切有為的世間法,不但世間法,你修橋、補路、上供、齋僧乃至練氣功、入禅定……這一切一切都是“有為法”。例如禅定,道理很深哪!有些人得了一點定或有了點特異功能,便以為很了不起了,其實還在“有為法”中。關於“特異功能”,是存在的!錢學森(大科學家)發表了文章《奇異功能是事實》,肯定了它的存在,不能予以否定!但這一切還畢竟是“有為法”!哪怕你入禅定,入到自己空了、床鋪也空了、房子也空了……一無所有的境界,那也只是“欲界”的定,連“色界天”都不是,“無色界天”就更達不到了!有些人得了一點定,便以為《金剛經》的道理我都證得了,我證到了般若,都能空了……其實還遠著呢!這些還都屬“有為法”。不要說功名富貴、妻子兒女如夢幻泡影,就連這些修持、這種種的鍛煉也都是“有為法”!要知道“有為法”皆如夢!我們都是在做夢中事,在夢中來了個大老虎,何嘗有老虎?夢中撿了十萬美金,其實根本沒有美金,還是我自己,都是夢中事。“幻”是幻化,是變幻出來的。印度有許多的幻術,甚至能變出人來,變什麼有什麼,一看果然是這麼回事,實際上行設有這回事。“泡”比喻得最好,就是個肥皂泡。小孩子吹的肥皂泡。用吹泡管一吹,吹出幾十個泡來,五顏六色的,很好看。但是清問誰認真地曾把肥皂泡象藏錢一樣放到保險櫃裡去的?因為它馬上就破滅了嗎!是不是?這是最好的比方!其實,功名、富貴、妻子兒女……種種一切都是肥皂泡!都要壞滅的!因此你有什麼可執著的?啊!你搶了我的肥皂泡,我就跟你拼命,其實,這個肥皂泡不搶也是要破滅的。泡如人的身影,沒有實際!“如露亦如電”,如早上的露水,太陽一出來就沒有了。又如閃電,只閃了一下子就沒有了。

  在《金剛經》中用了六個“如”來形容“有為法”。唐伯虎點秋香的唐伯虎,大家都知道他的一些風流事,但並不知道他是一個佛教徒。他的法名,如他自稱的“六如居士”。“六如”就是《金剛經》裡的“六如”——如夢、如幻、如影、如泡、如露、如電。這個道理很好懂,在坐各位要講起來比我講的還要好,但據我默察這種種的因緣,就這四句是我們下手之處。講雖好講,但很不容易做到。我們不要小看這四句,它是《金剛經》裡我們最易下手之處。但實際上我們很多人沒有做到!因為我寫了一些書,於是便有人知道了我與居士林、佛學院有聯系,因而有許多信通過居士林、佛學院轉給我,各方面的能信,對象也多了,了解的實際情況也多了,我舉一個例子 :一個女居士修行了一輩子,她的愛人拋棄了她,跟她離了婚,她撫養著兩個兒子,現在她就是跟這個小兒子鬧矛盾,煩惱的不得了。煩惱一來,就嚷嚷著打,打了之後就鬧,鬧得不可開交。她就很痛恨自己:“我一個有修持的人,我為什麼要這樣做?”這都是她的原話。“一點嗔心火能燒功德林,我修來修去,這一把火把功德林都燒光了,我又得從頭修起,不知哪天又燒光了------”,於是她就不斷地在佛像前忏悔,不斷地痛哭流涕,就這樣痛哭流涕達三十多次。你說她對這些話不懂嗎?這些道理不知道嗎?但她還是不行,做不到呀!她說:“我不能忏悔了,我變成了欺騙佛了,我說我改,但我又來犯了。”後來我告訴她說:“你不能不忏悔,你要繼續忏悔,<普賢行願品 >裡普賢菩薩就有:‘我此忏悔無有窮盡……盡未來際.’的話,普賢菩薩的忏悔都無有窮盡,我們豈能不忏悔呢!要接著忏!只要做了,就再忏。”其實她的矛盾很簡單,她的兒子收入不很多,想從母親那裡拿點錢,花得痛快一些,她就覺得兒子不應隨便多花錢,應當體貼她,應養成簡樸的習慣。就這個矛盾。打完之後,當媽的就哭,哭完了之後就又打------。這說明什麼呢?道理懂得很容易,但事情做到卻很難。就這點事,所以她多生以來的習氣,就如油入面。我們和面的時候,裡面灑一點油,這油很容易就進到面裡去了,但是你現在想去掉這個習氣,就如同把這面裡的油拿出來,這就困難到極點了!

  所以我們要知道,高明容易解脫難。不但這個居士個別存在這個現象,我就聽說到有許多的寺院,中間也是分了幾派,彼此不團結,不是“和合僧”。即是幾派不團結,那只能說,這其中只有一派是好的,其余跟他不合的,那就不就得有問題了。這些事情之所以發生,就是因為把事情看得太認真了,你如果看到這一切一切,“誰當方丈”是個肥皂泡;“誰受到居士們恭敬”是肥皂泡;“誰派出國去深造”是肥皂泡;“給你個博士學位”是肥皂泡……這一切一切都按《金剛經》上這四句偈去看待,你的關系處得好是肥皂泡,處得不好也是肥皂泡。因而也就沒有什麼可分別的、可執著的、可計較的、可留戀的了,道理就是這樣!

  但是大家就是過不去,“看得破,忍不過!”。說起來都很高明,遇見了實際問題卻很難。老實說,我們只有勤勞,只有常常提起,用《金剛經》這幾句話來時刻提醒自己。有的時候難免就隨境所轉,當你隨境所轉的時候,要猛提“如夢幻泡影”,這就在“觀照”。我們只有“文字般若”、“觀照般若”,至於《金剛經》深入到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家還辦不到,但是有一個殊勝的方便法,能夠起到暗合道妙的作用,下面就要說了。我們就是從這四句偈入手,要能夠進入到“無為”,而不是“有為”!所以古大德有偈:“十方同聚合,各個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就如同我們今天在居士林,道場來了這麼些位大德,“十方同聚會”,都到這干什麼來的?我們在這學“無為”呀!我們不是來指“有為的!“各個學無為”。“此是選佛場”,這個地方是選佛的考場。什麼人能考取呢?“心空及笫歸”,所以我們就從這能照破、看破這些“有為法”,不為它所束縛,契入“實相般若”,這就“心空”了!也就“及第”了,即當選了!

  一再說過,要真入“諸法實相”是多麼的難!只有地上菩薩才有份。但是有一個最終殊勝而方便的法,是什麼呢?以我們眾生的生滅心要入“諸法實相”,就是以念佛(念咒)最容易!是殊勝的方便!這就叫“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我們怎麼能達到“無往生心”呢?你越想“無住”,你就越是在“有住”,你一生心就是分別,完全沒有一點《金剛經》的味道。但當你是真正在念佛的時候,你念得綿綿密密,念到最後不知誰在念,也不知道念的是什麼,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正當這個時候,你什麼都放下了,也就“無住”了!但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朗朗現前,這個心是“生”的,不是斷滅的,所以既“生心”又“無住”。這就暗合道妙了!這是一個殊勝的方便法。關於淨土宗,有人在海外弘揚了一輩子密宗,最後他也認識到,要講契機還是淨土宗。剛才說了,要入“諸法實相”最容易的是念佛(淨土)和持咒(密宗)。這樣可以不知不覺地暗合道妙,你就可入“無生”。把上菩薩所能做到的事,你就不知不覺地也做到了,因此你的功德極大!因此念一句佛號能消入十億劫生死重罪,因此在臨終一念就能往生。他是“諸法實相”的功德。這個功德是無限大的,不是其它一切所能比的!所以,一切法門之中,淨土宗是最為容易,當然持咒也是如此。

  說起密(宗)來,我是學密的,也是學淨土的,也是學禅宗的。三者之中,最穩妥的就只有淨土宗。密宗的師傅非常難找,種種的邪說異端、魔子魔孫,在這裡頭冒充。大概去年北京就來了一位,他就召集有夫之婦、有夫之婦,在一起合修。還加上表演,就自稱是密宗。對於這些,如果沒有金剛正眼去辨別,就只是好奇,聽說有點特異功能就趕去學,於是上當就上到極點了!一般人是沒有這個金剛正眼的眼力,能認得清哪個是其正的阿?梨,哪個是冒牌的。你如果有這個眼力,那你也不是普通人了。所以不容易,一句活,就叫不容易!

  淨土宗就沒有找師傅的問題,你無需找師傅,千經萬論,你只要看了書,告訴你,你就念“阿彌陀佛”,只要真正的去念,你就能解決問題。所以說,一切法門之中,淨土完最為契機、最為方便、最為穩妥!在現在這個末法時代,眾生的根基有限,加上禮會生話節奏快,種舛的工作、利種的任務、種種的橫禍,這個核電站洩漏了;那個地方又發大水了;又有哪地震了,還有恐怖主義分子到處制送的爆炸……你想象過去那樣的條件下修行,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說這個淨土宗是一切修行之中的易行道。這個話是龍樹菩薩說的,可不是我說的。別的修行法門是難行道,這些路很難走!唯有修淨土法門是易行道,這是一個平坦的、直的路。因此,我也不余遺力地來贊歎、弘揚這個淨土法門。我寫了一些書,花了多少年的精力,目的就是為了讓大家重視這個法門。淨土法門是易行道,而在淨土宗的經典中,《無量壽經》是淨土宗的第一大經典,正所謂“此是淨宗第一經”。大家都念《阿彌陀經》,甚至有許多人還不知道有《無量壽經》,因為《無量壽經》很長,二萬多字,而且文字又很繁雜。此經是曹操(三國)時代翻譯的,因而文字很古老,大家念起來不家《阿彌陀經》那樣方便。其實,《阿彌陀經》與《無量壽經》是同一部經,古人把它們稱為大經、小經(或稱大本、小本)。大經就是《無量壽經》;小經就是《阿彌陀經》。就如同《金剛經》與《心經》的關系,大本《無量壽經》象《金剛經》;小本《阿彌陀經》象《心經》。《心經》就是二百六十個字,《阿彌陀經》字數也不多。倒不是字數多就好,少就不好,不一定!之所以稱《無量壽經》為淨土第一經,是因為此經中真正地把阿彌陀佛成佛的“因”——因地的修行、因地的發願,這一切都給我們介紹清楚了。於是我們才知道淨土是怎麼來的佛;怎麼成的佛;四十八願都是什麼;發這些大願是怎麼成就的……而在《阿彌陀經》裡都沒有介紹。

  極樂世界有種種莊嚴,跟《華嚴經》所述的莊嚴一樣,事事無礙莊嚴的境界,小裡頭有多、小中有大、一中有多、一秒鐘有萬萬年……這一切都無礙。《華嚴經》裡所述的事事無礙境界,在《無量壽經》裡都有。“十玄門”在《無量壽經》中一門也不少。大家如果看到我軍的《大乘無量壽經解》,可以發現這件種的具足。而有關“往生”,《阿彌陀經》只講了一種:一日一夜至七月七夜念佛。《無量壽經》裡卻講的就多了,如:三輩往生、往生正因等。並且持別說出我們這個世界種種的惡因惡果,五惡、五痛、五燒……眾生都行五惡,現生受苦痛,來生受五燒……這些都告戒大家:不是我們念念佛,將來死了就可生到極樂世界去(沒那麼簡單),同而時也告訴我們,現在做為人,首先要把人先做好,所以此經是非常完備的一部經典。

  通過對極樂世界的描述,讓我們產生羨慕心,同時對比娑婆世界種種的惡、痛、燒,讓我們產生脫離心。更重要的在於,阿彌陀佛的世界顯現在大會上,讓人人都得以見到,不然光說極樂世界,誰看到了?就是有人去極樂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去,誰見到了?在淨土三經中,除《阿彌陀經》外,其余兩部經大家都看見了,所以今天我要說一說《阿彌陀經》裡沒有涉及的部分。

  《阿彌陀經》與《心經》一樣,都相對比較簡單,作為常課可以讀《阿彌陀經》,你要研究淨土宗就不可不讀其它兩部經,因為它內容太少了。而且,將來一切經都滅了之時,最後只有這部《大乘無量壽經》獨有。所以我們就知道《無量壽經》是淨土第一經的重要性了。《無量壽經》現在一共有九種匯譯本,這九種本子中,哪一種最好呢?就是最後由夏蓮居老師所完成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現在海外的佛教徒已經評定,公認這九種匯本之中,這一本是善本,並且收入到了新編的《大藏經》中。我所作的注解,就是依這個本子注的。所以,一切法門中,淨土宗最為易行;而淨土法門經典之中,又以《無量壽經》最為殊勝第一。由於這本《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是善本,所以下面我們把重點從《金剛經》轉到這一部經上來。

  今天我們只談這部匯本的殊勝與重要性,以使大家都來重視此經。第一點,說這一部經本的殊勝,就在於這一本《無量壽經》在第三品“大教緣起”中,說明了淨土這個教是以什麼因緣而引起的。在法會上,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放大光明“威光赫奕”,就象金子一樣透過佛無礙之身,從裡到外通體現大光明,數千百變變化不拘。阿難尊者作為佛的侍者就想了:

  “今日世尊,色身諸根,悅豫清淨,光顏巍巍,寶剎莊嚴,從昔以來,所未曾見,喜得瞻仰,生希有心。”我跟佛這麼多年,從來沒見過這個情況,這麼殊勝、這麼清淨、這麼光明。我今天能夠這麼瞻仰,真是讓人生出稀有之心。於是:“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長跪合掌,而白佛曰:世尊今日入大寂定,住奇特法,住諸佛所住道師之行,最勝之道。去來現在佛佛相念,為念過去未來諸佛耶,為念現在他方諸佛耶,何故威神顯耀,光瑞殊妙乃爾,願為宣說。”阿難對佛說:您一定是入了大寂定,入了奇特之法,一定是住了諸佛所住的導師之行。今天不同往常,是最勝之道。過去、未來都是佛與佛彼此相念,世尊您現在是念現在佛呢,還是念他方佛呢?若不然的話,為什麼能有這樣的光明、這麼的殊勝!請佛告訴我。

  阿難是了不起的聰明,他已經知道佛從來沒有象今天這樣殊勝、這麼光明、這麼功德莊嚴,一定是有念佛。這是阿難的智慧之處。那麼,到底念的是什麼佛?他方佛?過去佛?現在念的又是哪一尊?不是念佛的話,怎麼會有這麼殊勝的境界呢!因為這個問問題的人是很有水平的,所以佛聽了之後就贊歎阿難:“善哉善哉,當為哀愍利樂諸眾生故,能問如是微妙之義,當今斯問,勝於供養一天下阿羅漢、辟支佛,布施累劫,諸天人民,?飛蠕動之類,功德百千倍。”你看阿難這個問題一提出來,這個功德比供養多少羅漢、累劫布施無量人民,要強百千萬倍!因為這個問題問的好,佛回答了,大家都知道方法了,而得到度脫。於是佛就說出“如來之所以出興於世”到底是為了什麼。就是要惠予眾生真實之利!佛為什麼要降王宮、出家、示現成佛?就是要給眾生以真實的利益!所以這部經、這個法門就是如來的本願——要給眾生真實的利益。

  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有段故事在經文中沒有,我下面引證一下:父親求法,他就教父親念佛,父親說:“你釋迦牟尼佛有好多實相、真如等等殊勝之法,為什麼不教我修習而教我念佛呢?”釋迦佛就說:“您歲數大了,那些法您修不起來,而這個法就能解決問題。”你看,釋迦牟尼佛對干父親也是教他念佛,教導我們也是念佛。所以佛的大公無私、大慈大悲,我們是要知道的!佛並不是還有什麼保密法告訴父親,而是對待父親一樣也向待我們,沒有把我們當作不堪造就的人。所以我們要感恩呀!感恩佛慈悲給我們說這個法。這是淨土教的緣起。佛在《無量壽經》中提了“四十八願”,其中第十八願,日本的佛教就是以此作為根據,也就是完全依於善導大師的教化。善導大師是專弘《無量壽經》的。他把幾種原譯本都作以參考,加以配合,而特別提出第十八願是作為一切聖教的中心!也就是說,眾生聽了佛的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是阿彌陀佛說的,你臨終有十念若不生的話,佛就不成佛了。其實,佛已經成佛了,拿此做保證,說明眾生只要在臨終能念十句“阿彌陀佛”,甚至只有一念,只此句也能往生。這是《寶王三昧論》裡講到的。所以佛惠予眾生真實利益。

  在現實中,修這個法、那個法的人很多,我的朋友中修各種法的就很多。有觀想的、有持名的,都很殊勝。《觀無量壽經》就是用觀想法,修過此觀想的人都有這種經驗,就是修過之後,全觀不成,不但如此,當重病的時候觀想觀不成功。所以這就顯出持名念佛的殊勝了,持名念佛就是為了使你到了臨終之時而有受用。平常念佛雖然很好,一旦病到臨終之時,最後都要咽氣了,你如果一念不起來,那不就前功盡氣了嗎!所以我們得說老實話,而不是只說好看就可以了,要真能做到“十念必生”、“一念必生”才成,這就需要平時多下功夫呀!

  《無量壽經》講到“禮佛現光”(三十八品),就是極樂世界現前了。這是一件大事!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觀經》是在皇宮裡講的,當時只有韋提希夫人和她的一些侍女聽,而沒有四眾弟子,所以聽到《觀經》的人很少。而說《無量壽經》的時候,就咱們這地球上的人而言,有大比丘萬二千人,也就是有一萬二千大比丘在法會上,沒有退席的。不比說《法華經》時,還有五千人退席而聽不下去了。此外,還有七千男居士、五百比丘尼、五百女居士,總共二萬人的大法會。這二萬人大法會上,人人都見到了極樂世界。這是歷史上記載的。所以你能說誰也沒見過極樂世界嗎!有這麼多人看到了!說《觀經》的時候,韋提希夫人及侍女們也都見到了極樂世界。所以淨土三經中,有兩部經記錄聽經人都親見極樂世界、親見阿彌陀佛。

  佛當時說:“你們誰想見阿彌陀佛的話,你們應向西頂禮,念佛號。”於是阿難就起身說了:“我願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正當他頂禮之時,忽然顯相了,看到阿彌陀佛容顏廣大,“白毫宛轉五須彌,绀目澄清四大海”;色相端嚴,如黃金山,阿彌陀佛相好莊嚴,就象海上湧出的一個黃金山一樣金色光明。看到了極樂世界、看到了阿彌陀佛,同時又聞十方世界諸佛稱揚贊歎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無礙無斷。其實,即使是現在這個時候,十方諸佛也還在那稱揚贊歎呢!只不過我們耳朵不行就是了。接下來阿難又發願,於是阿彌陀佛即於掌中放無量光,普照一切諸佛世界。使一切世界也明現。在這個法會上,不但見到了極樂世界,還聽到了極樂世界以外的其它十方諸佛對阿彌陀佛的稱贊。後來佛又放光,十方世界都見到了,咱們這個世界也完全是光明的,唯見佛光,阿彌陀佛的光明耀顯赫。

  再看底下,大家要注意,此法會中的四眾包括“聲聞、菩薩、無龍八部、人非人等”所有的都在內了!剛才我說的那二萬人外,還有他方的阿修羅、天人乃至各方的菩薩,那就無量無邊了。最值此注意的是,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都包括在內。此會中有一萬二千個比丘、七千個男居上、五百比丘尼、五百女居士,共二萬人都看到了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看到阿彌陀佛“於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聲聞、菩薩圍繞恭敬。”所以,這就給我們一個很好的證明!

  不要以為這只不過是個寓言、童話故事,是在安慰我們。孔子、老子,我們准都沒有見過吧,但是我們承認他們真實存在過,因為歷史上記載下來的。而這個法會上,有那麼多大眾都親見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並且有經典記載下來成為歷史事實,所以我們要真實地相信極樂世界的存在呀!《阿彌陀經》:有世界名為極樂,其中有佛號阿彌陀佛……兩個“有”字,有世界名曰極樂、其中有佛號阿彌陀佛,這兩個“有”字,剛才我們說的那一切都是為了證明這兩個“有”。

  第二點,說明這部經的重要性。大家看“流通分”,所謂“流通”就是勸大家都來流通。雖然在此我們不詳細講了,但是大家都要給以重視!只有你重視了,你才能去看這部經,才會去研究方。所以我們先要重視起來。“流通分”從第四十三品開始:“佛告慈氏:汝觀彼諸菩薩摩诃薩,善獲利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阿彌陀佛名號,能生一念喜愛之心;歸依瞻禮,如說修行。當知此人為得大利,當獲如上所說功德。心無下劣,亦不貢高;成就善根,悉皆增上。當知此人非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慈氏”是佛對彌勒菩薩的稱謂。這一部經,前半部是阿難當機,後半部就是彌勒菩薩當機。這是很殊勝的!彌勒菩薩當機,這說明了什麼道理?當來彌勒下生以後,還是要弘揚這部經。所以佛把這部經囑咐給彌勒。大家要等“龍華會上”的才得見到,到那時靠救度眾生的不是講“唯識”,而依然還是這部經。當你聞聽得此一句“阿彌陀佛”聖號,能真實地心生一念歡喜之心,你起心動念,能引起這麼一念,但這一念是很真實的一念、很清淨的一念。“歸依瞻禮”,歸依阿彌陀佛,願意禮拜、願意“如說修行”,哪怕只是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你要知道這個人得了極大的利益!這個一心念佛的人,他就不是小乘道根氣的人。因而生極樂世界的人都是大乘根氣的人。能往生到極樂世界的純粹是大乘菩薩。既然是大乘菩薩,那麼,經中又提到有許多“聲聞”,這又是什麼意思呢?“聲聞”雖是大乘菩薩,但他所證、所斷惑的水平,才是剛剛斷了見惑思惑,相當於阿羅漢。還有“塵沙惑”未斷、“無明惑”未斷,還需慢慢地斷。所以,這就是所謂的“帶業往生”、“帶惑往生”。你如果發的是小乘心,那就不可能往生極樂世界的!所以,發心不是小乘心,往生的也不是小乘根氣的人。而是什麼人呢?佛說了,是“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法裡頭,這樣的人是第子中的頭號人物,是第一弟子、笫一流的弟子。

  現在這是有許多的人不大重視淨土法門,我跟朋友們講過:我也不敢希望每一個人都能信仰淨土,但是我卻有這麼一個希望,就是希望每一位都不要經視淨土法門。釋迦牟尼佛說過,能這麼信,哪怕是一念,清淨單純地一念,就這樣便已不是小乘了!而是釋迦牟尼佛的第一弟子了。佛告訴大家了:“天人、世人、阿修羅等,應當愛樂修習,生稀有心,於此經中生導師想。”我們萬劫千生輪轉於“六道輪回”之中,今天能遇到這個淨土法門,聽到這個淨土法門,這是萬劫千生稀有難逢的這樣一個機遇啊!這就叫“生稀有心”。對於這部經裡所說的話,應當把他當作導師,我們要依止。“欲令無量眾生,速疾安住得不速轉,及欲見彼廣大莊嚴,攝受殊勝佛剎,圓滿功德者,當起精進,聽此法門。”要勸眾生信這個法門,所謂“大乘”,就是念念不忘眾生,不忘讓大家接受這個法門。“無量億菩薩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門,尊重聽聞,不生違背。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是故汝等應求此法。”還有許多菩薩想聽、想學這部經還得不到呢!所以我們應該好好求這個法呀!“如是等類大威德者,能生佛法廣大異門,由於此法不聽聞故,有一億菩薩退轉阿?多羅三?三菩提。若有眾生於此經典,書寫、供養、受持、讀誦,於須臾頃為他演說,勸令聽聞,不生憂惱,乃至晝夜思維彼剎及佛功德,於無上道 ,終不退轉。”這就是說,還有一億個菩薩,由於不聽聞這個法,還都是大菩薩,但退轉“阿?多羅三?三菩提”了,所以需要勸受呀!你如果能夠信受、如法修行,那麼這個人肯定已經蒙受過去佛給他受過記了,而且現在十方佛都要贊歎你的。那麼,勸大家信受要該念樣呢?“是故應當專心信受、持誦說行。”所以我們要信這個法門、接受這個法門、念這部經、持名佛號,不僅自己讀誦並給他人聽,還要真正修行,盡自己最大的可能去念佛號。以上說的就是此經的重要性。有生就有滅,佛經也都是遲早要滅了的,所以我們看佛教,很講辨證法的!佛法也如此,佛經要一點一點的滅掉。有部經《法滅經》,說的就是哪部經先滅,哪部經後滅的問題。第一部先滅的就是《楞嚴經》。現在就已經有跡象表明了:有人已經著書說《楞嚴經》是偽經。其實佛早就懸記了,將要末法時期,這部經肯定先要滅,因為謗法的人說是偽經,人們也便慢慢相信這種說法,也都認為這部經是假的,誰都不去念了。所以,這批人是前走這條路了!再有就是《涅?經》,有極高深的道理!經中告訴我們,將來眾生由於根器不夠,所以此經也遲早要滅。

  那麼,眾生態幺才能得度呢?佛所以出興於世,就是要惠予眾生以真實之利。於是就把這個最殊勝方便之法,以佛的威力使此經獨留於世。任何經都滅了,獨有這部《無量壽經》留下來。留多久呢?不可能是無限期的。因為時間因緣,這就取決於眾生的根器了!由於眾生恨根器不斷消弱,那就不能接受這個法門,即使經在,那也沒人聽信,也就跟沒有一樣的。所以“只住百歲”,只住世一百年!由此可知,從現在算起,也只有百年,為什麼呢?因為《無量壽經》才剛剛在咱們中國興起。在日本早就“放光”了,也就是說早就被重視了。在中國,淨宗有段時間衰微了,現在又開始重興。由此也提醒我們,現在能對此經讀誦、演說、信受、依此修行,那是多麼時可貴!可以說是佛的第一弟子。我們也因此而為如來護持這個法,使之於最後百年內,能存於世利樂眾生!我們當中有許多人喜歡密宗,那我就將諾那祖師的開示告訴給大,他在香港傳完法,在離開香港之時,所說的開示,就是有關淨土宗的。我給大家介紹幾句,才算是圓滿了。諾那祖師所所是紅教的法,也就是蓮花生上師的法,是最古的法。這個法有很特殊之處,與其他法不大一樣。這個法特別尊重“阿彌陀佛”。也就是說,無論什麼根機,都教他學“金剛薩?”,即是學阿彌陀佛的法。人人都要修呀!諾那祖師講:“念彌陀者,臨終觀佛在,信心不疑……彌陀法願甚強”。也就是說,往生之時,能念阿彌陀佛的人,臨終你一心觀想佛就在頭頂上接引你而不懷疑,這樣你把自己都忘掉,自己忘了,你就跟彌陀的法身相契,才就得以往生了!由於“法願甚強”,所以無論你修何種法,無論你水平怎樣,都能往生的!這樣一來,諾那祖師的說法就和?益大師的的話是一樣的了。現在有許多人追求功夫,錯就錯在,他總覺得自己下的功夫不夠,於是把注意力都用在下功夫了,其實,不管你證到了什麼程度,而決定你能否往生的不在於此,而正如?益大師所說:“但憑信願之有無!”

  能不能往生就看作有沒有“信、願”!往生後,你生到的什麼品位,才決定於你平時念佛的功夫之深淺!也就是修證的程度。因此,我們要深信切願!臨終之時,你能夠意念,佛就決定來接引你!你修持差也不要緊,根器差也不要緊,只要你肯去念佛,一心一念,臨終還想著阿彌陀佛,那就可以往生!諾那祖師還說:“必三密具足來度。”你修其它法,修其它的本尊,比如修藥師佛等,就必須得“三密”全修才可以!所謂“三密”:身密、口密、意密。密法的特點就是:讓眾生的三業,(即身是造業的;嘴是造業的;意是造業的。)頓同於如來的“三密”。你身結成釋迦牟尼佛的印或是阿彌陀佛的印……,這身就是身密;嘴念咒念佛,這是語密;心想著般若《金剛經》、觀想著“種子”字……這是意密。其它法門的修行,必須得“三密”都具足才能得度!而念佛法門,唯有阿彌陀佛這一尊,一律不用去管它是一密,還是二密、三密,都一律平等普度啊!不論你修持水平怎 樣,只要你臨終有意念,願意往生,就可以!這是極殊勝的法!諾那祖師最後開示:“如諸位不忘阿彌陀佛。”祖師在香港、澳門等處給許多人灌了頂,“諸位”就是指大家,向大家臨別之際,最後的開示就是讓大家不要忘記“阿彌陀佛”!他老人家是我師父的師父,所以,今天我也用師爺的這句話作為此講的結束:“如諸位不忘阿彌陀佛!”

 

 

上一篇:黃念祖:金剛經到無量壽經 第五講
下一篇:人類對環境的破壞遠遠超過不如法的放生,英國人一生平均吃7000多只動物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