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聖一法師:地藏本願經講記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地藏本願經講記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

  唐於阗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聖一老法師述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

  前一品是佛寶,固是成佛之因;此一品是法寶,也是成佛之因。佛寶是人,人無上者佛是;法寶是理,攪理而成萬法,法無上者,涅槃是。悟理有淺深,故有“四聖”之別;迷理有輕重,故有“六凡”之差。三途迷理重,純造惡業;人天迷理淺,乃修善業。純善無惡生天,善惡相兼故為人。六道受生死輪回者皆迷理之過也。

  “四聖”悟理而生智,取證涅槃。“聲聞”聞聲悟道,只斷見思;“緣覺”自力覺悟,兼除習氣;“菩薩”悟真俗二谛之理,所以自度度人;“佛”朗然大覺,直取無上菩提。如是十法界,皆因理而有,理者法也。

  今品論成佛之法,應該指六度萬行,因六度攝萬行,布施攝六度,故用布施即該萬行之法。布施有三:一財施,二法施,三無畏施。財施即布施度。持戒不惱無冤,忍辱不報有冤,此二度屬無畏施。精進不倦說法,禅定不錯機說法,智慧不顛倒說法,此三度屬法施。所以舉布施攝六度,六度攝萬行。菩薩因中修萬行,果中成萬德,豈不此品是成佛之因。

  何以要校量?因布施屬法。達摩祖師雲:“性淨之理,目之為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淺深不同,迷悟有別,所以要校量。

  布施一法,凡夫著相,只得人天福報;聖人離相,永證涅槃之樂。此是凡聖布施不同。

  例如:捨利弗以飯供養佛,佛轉施狗。世尊問:“汝施我,我施狗,那個福大?”捨利弗曰:“世尊施狗福大。”此又論心不論田。

  四十二章經佛言:“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持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乃至飯辟支佛百億,不如飯一佛。”此又論田而不論心。

  維摩經善徒長者子,以璎珞珠供養維摩居士。維摩分作二分,一分奉難勝如來,一分施會中最下乞兒,而功德等無差別。此又論平等心布施。

  若布施時,自己受用,捨一得萬報;而回向法界,畢竟成佛。此又論回向不回向。

  如阿那律尊者,過去以稗飯供養辟支佛,感九十一劫天上人間無貧之報,余福德力,得阿羅漢果。此又論供養聖人難遇之報。

  布施有般若,到彼岸;無般若,滯於此岸。此又論體空與不空之別。布施具德,是如來施;不具德,是聲聞施。此又論三乘一乘之別。好勝布施,作阿修羅;不施,做餓鬼。望報與不望報又不同。

  如是布施一法,有無量差別,其理微妙。悟此微妙之理,而證微妙法身。法身無身,以法為身,此之謂也。非叩不鳴,非問不答。地藏菩薩請問,如來轉揚,令一切人,因修布施而悟明微妙之法,而證微妙法身佛。故此品是明法寶。

  爾時地藏菩薩摩诃薩。承佛威神。從座而起。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我觀業道眾生。校量布施。有輕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是事雲何。唯願世尊。為我說之。

  此乃地藏問法之文。

  講完佛寶之後,次講法寶。諸法微妙難思,得其法者,一旦成佛;不得其法,萬劫難成。所以地藏承佛威神而問之:‘世尊,我觀作白業受報的眾生,校量其布施一法,有輕有重,有的一生受福,有的十生、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布施是一,何故果報各各不同?唯願世尊,為我說之。’

  爾時佛告地藏菩薩。吾今於忉利天宮。一切眾會。說閻浮提布施。校量功德輕重。汝當谛聽。吾為汝說。

  諸法微妙,故單論布施一法,以一例諸,且以閻浮提而論布施功德輕重。

  地藏白佛言。我疑是事。願樂欲聞。

  地藏白佛言:‘世尊,諸法難窮其源,我對布施一法亦然——難窮其厎底——所以有疑,願佛為說,我願樂聞。’

  佛告地藏菩薩。南閻浮提。有諸國王。宰輔大臣。大長者。大剎利。大婆羅門等。

  此論能施者,是尊貴之人。

  若遇最下貧窮。乃至癃殘喑啞。聾癡無目。如是種種不完具者。

  此論受施者,最下賤之人。

  背凸曰癃;肢體不全曰殘;口不能言曰喑啞;耳聾、心癡、無目,如是種種不完具人相者,此是悲田,種福最勝。

  是大國王等。欲布施時。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親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軟言慰谕。是國王等。所獲福利。如布施百恆河沙佛功德之利。

  此論能施之心。國王對下賤人,必具大慈悲心,以慈悲心施;下心含笑,以憐憫心施;親手遍布施,以平等心施,或使人施,軟言慰谕,以安慰心施。如是慈悲心、憐憫心、平等心、安慰心,皆菩提心;以菩提心而行布施,施心如佛,所以其福利,如布施恆河沙佛,功德無異。

  何以故。緣是國王等。於是最貧賤輩。及不完具者。發大慈心。是故福利有如此報。百千生中。常得七寶具足。何況衣食受用。

  此論施果之報。

  ‘何以故\’,解釋之詞。緣國王等,能下心憐憫最貧賤輩及不完具者,發大慈心而行布施;施心等佛,故有如此報——百、千生中,常得七寶(指金銀瑪瑙等)具足,何況衣食受用。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遇佛塔寺。或佛形像。乃至菩薩。聲聞。辟支佛像。躬自營辦。供養布施。

  夫菩提心,上供諸佛,下愍眾生。前者下愍窮苦眾生而行布施,此則上敬諸佛而修供養。三寶乃殊勝福田,供養得福無量。國王等,有幸得遇佛塔、佛像,此乃出世聖跡,恭敬種善根。向聖人學習,國王一敬,上行下效,全國人民皆敬三寶,不教而自行矣!所以國王等,躬自營辦種種殊勝供養,一唱百和,其布施功德,豈有涯際乎?

  是國王等。當得三劫。為帝釋身。受勝妙樂。

  善以化民,堪為王師,所以上升為帝釋天王之報。若能以此布施福利。回向法界。是大國王等。於十劫中。常為大梵天王。

  本來有我,回向自己;今觀施法,從緣而生,根本無我,我執自然微薄,就能回向。自受不如他受,將此福利,回向法界眾生,共同享受;心大福大,心冥法界,福等虛空。此人福大如空,所以感生梵天,作大梵王,享大千世界之福。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遇先佛塔廟。或至經像。毀壞破落。乃能發心修補。

  修補塔像,令前人造者續福,自己又添福,一舉而兩得福。決疑經雲:“造新不如修故,作福不如避禍。”此半句偈,說造新自己得福,修故令前人兼得福。具二福故勝。

  作福雖好,不義之財而修福,福盡禍來,不如先避禍,無禍勝有福故。作福者,仔細留意。

  修補寶塔,蘊佛光明;修補精捨,圖佛形像,建苦海之舟航,為信根之枝干,睹者發心,見便忘返,益福生善,惟此為先。

  佛游拘薩羅國,時婆羅門耕田,持牛杖拄地,禮佛。佛笑。比丘問佛。佛言:“此人今禮二佛,禮我及杖下迦葉佛塔。”比丘願見迦葉佛塔。佛令從婆羅門索地。索已,佛即現出七寶塔,高一由旬,廣半由旬。婆羅門曰:“我姓迦葉,是我迦葉塔。”諸比丘白佛:“能授泥否?”佛言:“可。”即說偈:“真金百千擔,持用行布施,不如一團泥,敬心治佛塔。”世尊禮過去佛,比丘亦禮。佛言:“人等百千金,持用行布施,不如一善心,恭敬禮佛塔。”

  觀此因緣,可知修補塔廟、經像等,有繼往開來之福,承先啟後之功。

  是國王等。或自營辦。或勸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結緣。

  善與人同。無人做,自己做;有人做,勸人同做,功德更大。尤其是國王,應該德風下偃,率民同修布施,廣結善緣。

  是國王等。百千生中。常為轉輪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為小國王身。

  此論果報。

  自己布施又勸他人同施;承此良因,國王升為轉輪王,同施臣民升為小國王。

  更能於塔廟前。發回向心。如是國王。乃及諸人。盡成佛道。以此果報無量無邊。

  此論回向。

  修補成功之後,在佛塔前,盡除我執,破滅我見,以此功德,回向法界,回自向他,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因向果,將來成報身佛。回事向理,將來成法身佛。回自向他,將來成應身佛。功德回向,三身齊證,可謂徹法底源,窮實相理,果報無量無邊矣。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見諸老病及生產婦女。

  此論悲田。

  苦中之苦,莫如老、病、生產者;福中之福,莫如供養老、病、生產者。老病無人奉事,等死而已;產婦分娩,若不及時飲食,母子皆亡。所以布施此輩,得福甚大。

  佛說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

  若一念間。具大慈心。布施醫藥。飲食。臥具。使令安樂。

  若一念間,是同體慈,彼我一體故;若起第二念,即非。所以起第一念,具足大慈心,布施醫藥、飲食、臥具三種,人皆需此物,使令身安心樂。

  如是福利。最不思議。一百劫中。常為淨居天主。二百劫中。常為六欲天主。畢竟成佛。永不墮惡道。乃至百千生中。耳不聞苦聲。

  以大慈心救大苦,其福難思。百劫為淨居天主(指第四禅天),二百劫為六欲天主。具同體大慈心以用布施,是成佛之因,畢竟將來成佛。未成佛之前,永不墮惡道,因救他人重苦故,感自己百千生,耳不聞苦聲。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能作如是布施。獲福無量。更能回向。不問多少。畢竟成佛。何況釋梵轉輪之報。是故地藏。普勸眾生。當如是學。

  布施回向之文。

  佛對地藏說:未來末法之世,若國王及婆羅門等,能如是慈心、悲心、平等心、憐愍心、同情心,而行布施,獲福無量。更能將此福利不自享受,了達諸法性空、無我之理,從緣起而行施,施福無主,回向法界、回向佛果、回向眾生;不問多少,心大福大,心冥法界,福等虛空,如一杯水,投入大海,便是大海水了。施福亦復如是——不論多少回向法界,便是真如性海了,所以‘畢竟成佛\’。尚得佛報,何況釋梵轉輪人天之報。因是之故,地藏菩薩,汝應普勸一切眾生,當如是學布施之法及一切法。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種少善根。毛發沙塵等許。所受福利。不可為喻。

  上來王臣布施,此是庶民布施。布施一法是平等的,王臣百姓皆能布施。布施是成佛之法,成佛之法很多,而以布施為第一。

  六祖大師雲:“內捨貪悭,外利眾生,是名布施。”以此布施一法,捨盡自己的煩惱,外又能利益眾生,何等的好呢!所以布施一法,能令人從生死此岸,而直達涅槃彼岸。但是此法微妙,非粗心具我法兩執的人所能究竟,是以如來解釋、較量其淺深。

  例如昔日達摩祖師見梁武帝,武帝即以此法自豪,對達摩曰:“朕一生造寺齋僧,有何功德?”摩曰:“實無功德,此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帝曰:“如何是真功德?”摩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於世求。”觀此則梁武帝,未谙布施的真谛,貪著人天果報。誰不知布施是到彼岸成佛之法,此法修到圓滿,其余法法皆修到圓滿,便是佛陀耶。

  世尊對地藏菩薩說:若善男子、善女人初發心時,最好於佛法中,種多少善根。‘佛\’是指前品,稱佛名號;‘法\’是指此品,布施的軌則。在佛法中所種善根,乃至如毛發、沙塵等許,將來漸漸佛法種子增長時,其所受福利,是不可為喻的。

  大論雲:“雖有種種福田,佛為第一福田,以無量佛法具足故。”

  成佛之法是無量,今略說布施,此外六度、十度、四谛、十二因緣、三乘、一乘,皆成佛之法啊!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形像。菩薩形像。辟支佛形像。轉輪王形像。布施供養。得無量福。常在人天。受勝妙樂。

  此教男子女人,最初種善根,向聖人種。供養聖人,一方面得福,一方面向聖人學習。聖人如何種善根,我亦如何種;聖人如何學,我亦如何學。聖人是學成的,所以向聖人學習,便是向聖人種善根了。

  而且供養聖人,得福無量,常在人天,受勝妙樂。何故生人天道?大論雲“以人中結使薄,厭心易生,天中智慧利”,故二處最易得道。

  若能回向法界。是人福利不可為喻。

  此句教人布施供養時,其心要大,不求自己利益,為利益一切眾生故,而行布施。心大福大,得無漏福,則不可為喻了。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大乘經典。或聽聞一偈一句。發殷重心。贊歎恭敬。布施供養。是人獲大果報。無量無邊。

  前文向佛種善根,此文向法種善根。復以供佛之次,佛言:‘地藏,未來善男女,還要供養法,供養佛所說之法,即成佛之法,亦即度生之法。若遇大乘經典,或聽聞一偈一句,蘊在八識田中,虔誠服膺,如獲至寶,殷重、至誠贊歎,日久不退,法種成熟,豁然能解。從解起行,為人演說,是人獲大果報,無量無邊。’何以故?財施有限,法施無窮啊!

  若能回向法界。其福不可為喻。

  此句教人不求名聞、利養、恭敬,而行法施。但願利益一切有情,無住相布施。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塔寺。大乘經典。新者。布施供養。瞻禮贊歎。恭敬合掌。若遇故者。或毀壞者。修補營理。或獨發心。或勸多人。同共發心。

  復以供法之次,地藏菩薩,若未來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偶然遇佛塔寺,藏有大乘經典。若是新者,應布施流通,應以香花、末香、塗香、燒香、幢旛等供養法寶,還要一瞻一禮——禮拜法寶,俗說拜經。天台山,智者大師有拜經台;九華山天台頂,亦有地藏菩薩聖跡拜經台在。讀誦開解時,稱揚贊歎大乘妙典,心恭敬、身合掌,如是供養。若遇故者,舊也。舊經曾經有人受持讀誦數十年,此經有功德,鬼神衛護,切莫看輕。或毀壞者,應該修補填寫齊整,經營妥理。‘或獨自發心,或勸多人,同共發心’。為修補舊經或印新經,一人發心也可;或有人欲參加,即勸多人共同發心,功德更大,有自利化他兩種功德。但舊經切莫焚燒,此是法身父母,不能修補時,可建小塔而安置之,所謂經塔是也。

  如是等輩。三十生中。常為諸小國王。檀越之人。常為輪王。還以善法。教化諸小國王。

  如是同修補舊經,或者隨喜參加印新經等輩,三十生中常為諸小國王。檀越之人,指發起印經、補經者,常為輪王,以十善法教化其國人民,又還以十善法教化諸小國王。過去勸其發心,今世又教化之。檀越是梵語,此雲施主。

  昔有五王往來友善,其最大者,字普安王,習菩薩行。余四小王,常習邪行。大王欲度,呼來殿上,七日娛樂。四王告別,大王憐愍送行。臨別語小王言:“各說所樂。”一王願春月林木榮茂,游戲原野;一王願常作國王,出入尊貴;一王願婦兒端正,極情快意;一王願父母親眷,樂敘天倫。大王言:“此非久樂。”四王言:“王樂雲何?”大王言:“我樂不生不死、不苦不樂、不饑不渴、不寒不熱、存亡自在,此是我樂。”四王言:“此樂何處有?”大王言:“吾師號佛,近在只桓。”諸王歡喜,同詣佛所,作禮退坐。大王跪曰:“我等今得為人,闇鈍無知,深著世樂,不知罪福,願為我等說其苦谛。”佛為廣說八苦,四王聞已,心開意悟,即得須陀洹道。白普安王言:“大王真是大權菩薩,化導我等,今得道跡,大王之恩。我本觀諸宮殿,心情愛著不能遠離;今睹宮殿,如觀穢廁,無可樂者。”即捨王位付弟,各出家為道。此輪王化小王之例,詳如阿含經。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所種善根。或布施供養。或修補塔寺。或裝理經典。乃至一毛一塵。一沙一渧。

  此是於佛法種善根之文。

  蓋奉事余道,不出生死,徒自勤苦,非涅槃因。

  福田經雲:“佛告天帝,九十六種道中,佛道最尊;九十六種法中,佛法最真;九十六種僧中,佛僧最正。”蓋由如來阿僧祇劫,誓為眾生,眾善普備,德慧成滿,三界天尊,無能及者。其有眾生,發一敬心,向如來者,勝獲大千世界珍寶施矣。是為最尊,無上之道,故教善男女等,必須於佛法中種善根。

  大論雲:“善根有三:無貪、無嗔、無癡,一切諸善法,皆從三善根增長。”

  或布施善根,布施能捨貪,無貪即善根;或供養善根,身、口、意三業供養,三業清淨即善根;或修補塔寺善根,修補為人心無嗔,即善根;或裝理經典善根,慧生癡滅,即善根。如是等善根,乃至一毛之輕、一塵之微、一沙之小、一渧之細,種在八識田中,法水滋潤,漸漸增長,能止惡生善、破惑證真,是涅槃因,故雲善根。

  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樂。

  上來所修善事,大小不同,乃至一毛一沙之細,但能將此微因善種,回向法界眾生;是人回向功德,百千生中其善根常存,雖受人天妙樂,不昧前因,常植善本,增進菩提,乃至畢竟成佛。

  如但回向自家眷屬。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樂。捨一得萬報。

  上來我執輕微,了法無我,罪福無主,心無形相,可大可小。心量大福大,心量小福小;心無限福無限,心有限福有限。今但回向自家眷屬,心有限量,其福亦有限量,只得三生受樂,非無報。捨一得萬報。

  自家眷屬:父子、夫妻、兄弟、家室、知識、奴婢。

  有五因緣而為眷屬:一怨家,二債主(父財子用),三償債(子供父母),四本願(先世發願,善心歡喜),五真友(先世以道,共相承事,)。

  凡夫不了眷屬是前緣所感——或怨或親——無宿命通,不能自知;終日勤勞、治生,為眷屬設想,臨命終時,無人替得,所作之業,自己受報悔之晚矣!所以做佛事,回向法界,一切有份,自己有份,眷屬亦有份,大家享受,何樂如之。

  否則孤陋寡聞,回向自己眷屬,三生受報之後,又墮苦輪。

  是故地藏。布施因緣。其事如是。

  總結布施一法,各人用心因緣不同,故其果報或輕或重、或人或天、或一生乃至千生萬生受樂不同。若能無我行施,回向法界,利益有情,悟布施實相,畢竟成佛。今此但論布施遠概萬法,如法修持皆登彼岸。此品是論法寶乃度生成佛之心法也。

 

上一篇:佛陀箴言:眾生既然本來清淨為何復生為眾生
下一篇:聖一法師:地藏本願經講記 稱佛名號品第九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