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在沒有講正式的論文之前,先給大家講一下講法、聞法的方式。講法有講法的方式,聞法也有聞法的方式,以這些方式講法、聞法才是如理如法的。
首先,講法的方式。講法的方式有佛傳講佛法的方式、阿羅漢傳講佛法的方式,還有班智達傳講佛法的方式。
第一,佛以三種神變來講法。這是超越的。
其一,以身神變來講法。佛陀傳講佛法的時候從白豪間放光,照射整個三千大千世界,讓沒被攝受的眾生得到攝受;再出廣長舌相,周遍三千大千世界,讓已經得到攝受的眾生生起歡喜心、信心。這是以身神變來講法。
其二,以語神變講法。佛以六十種妙音廣略暢演諸法,各趣眾生皆能了達。如《普賢行願品》裡所講“天龍夜叉鸠槃荼,乃至人與非人等,所有一切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佛傳講佛法的時候,不同語言,不同種姓的眾生都能得到法益。這是以語神變講法。
其三,以意神變傳法。佛通過圓滿的智慧,洞察一切眾生的不同根基和意樂,然後適應不同所化眾生而宣講不同法門。這是以意神變傳法。
佛的弘法利生事業是恆常不變的,是任運自成的。佛通過身口意的神變力給眾生傳法,這也是我們經常講的“佛無處不在,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二者講的是一個道理。佛通過自己身的神變力,讓所有未得到攝受的眾生都能得到攝受,讓已經得到攝受的眾生生起歡喜心,生起信心。佛通過自己語的神變力,讓一切眾生,不分人與非人,不分何種種類,都能聽懂。我現在講漢語,你們就能聽懂;若是講藏語,你們就聽不懂了。若是給藏民講,只能講藏語,不能講漢語;若是講漢語,他們就聽不懂了。但是佛傳講佛法的時候沒有這些障礙,都能聽懂,都能了知。佛通過自己的意神變力,給不同根基的眾生宣講不同的法門。眾生無邊,法門無邊。
其實佛法也好,法門也好,是沒有局限的。若是這樣的話,那眾生是不是都能解脫或成就了?不是。佛傳法沒有障礙,但眾生若要得到如是的利益,若要感應如是的功德,還要靠自己的善根和福德。佛是無所不知的,佛是無處不在的,佛是無所不能的,但若是眾生自己沒有善根和福德,不一定能感受到,不一定能得到如是的功德力,這是眾生自己的問題。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如果你這個江裡沒有水,就照不到月亮的影子,這不是月亮的問題,是你自己的問題。
是不是誰都能得到攝受?是不是誰都能生起信心?是不是誰都能得遇佛法?是不是誰都能成就佛果了?眾生都有佛性,這個佛性是有,但是要得到佛的攝受也好,自己要得到成就也好,是要靠善根和福德的。若是你沒有善根,沒有福德,雖然你有佛性,你也不能成佛;雖然佛的事業無量無邊,無處不在,你也不一定能感受得到。所以我們經常講“佛度有緣人”。對有緣眾生來說,佛是萬能的;但是對無緣眾生來說,佛是無能的。若是眾生自己不積累善根,不積累福德,佛也沒有辦法。
佛通過三種神變力傳法,這是最究竟、最圓滿的傳法方式。只有佛才有這個能力,其他任何眾生都沒有這個能力;只有佛才有這個功德,其他任何眾生都沒有這個功德。
第二,阿羅漢的傳法方式。阿羅漢傳講佛法的時候,以三種清淨傳講佛法。
其一,法器清淨。阿羅漢傳法的時候,先通過自己的智慧、覺悟去衡量眾生的相續,觀察這個眾生是否是法器,是否是這個根基。知道了眾生的相續後,再給眾生傳相應之法。有的還沒有成為法器,這樣就不能講;有的是小乘法的法器,他就講小乘法;有的是大乘法的法器,他就講大乘法。
若是眾生沒有成為這個法的法器,給他講這些道理,只有害,沒有利,所以堪為法器是很重要的。有的根本就沒有這個根基和意樂,有的對小乘法有信心,有的對大乘法有信心,有的對顯宗有信心,有的對密宗有信心,這就說明眾生有不同根基,不同意樂,這種應機說法是非常重要的。阿羅漢首先觀察眾生是否是法器。成為法器了,他再傳相應的法。這是法器清淨。
其二,語言清淨。阿羅漢的相續中已經沒有煩惱的染垢,他的相續是清淨的,心是清淨的,因此他的身體和語言也是清淨的。若是心不清淨,身不會清淨,語也不會清淨。心不清淨,行為就不會清淨;心清淨,行為才清淨。身和語主要靠心。
他已經斷煩惱了,他的心是清淨的,所以他說法的語言也是清淨的。一位普通人講法和一位阿羅漢講法,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一個普通人講法,即使他講的道理再好,講得再流利,也沒有用,因為語不清淨。主要是他的心地不清淨,所以沒有力量。心清淨,語言才清淨;語言清淨,才能真正深入人心,感化人心。阿羅漢傳法是以清淨的語傳法的。
其三,法義清淨。阿羅漢所傳的法,是佛親口所宣或自己親自證悟的,不會夾雜其他。他所講的要麼是佛所說的,要麼是自己親自證悟的境界,所以法義清淨。他講法不會隨便講,不會有夾雜。
阿羅漢通過這三種方式來傳法。“阿羅漢”在此處不是僅指小阿羅漢(小乘裡講的阿羅漢),也包括大乘裡講的阿羅漢,即登地以上的菩薩。盡管是因地菩薩,但他是登地以上的菩薩,才可以稱為阿羅漢。為什麼?登地了以後,他才真正地現量見到了無我的真理,才能斷除煩惱。在此處,一地以上的菩薩也是阿羅漢。阿羅漢宣講佛法的時候,以三種清淨來傳講。
第三,班智達傳講佛法的方式。“班智達”是梵語,“班”是“五”的意思,“智達”是通達的意思,通達五明才可以成為班智達。以前在印度有兩大最著名的寺院——戒香寺和那爛陀寺,當時的班智達都在這兩大寺院裡,兩大寺院的班智達傳講佛法的方式各不相同。
戒香寺的班智達傳講佛法的時候,不區分經典和論典,主要是通過“兩個決定”來傳法,即決定法器和決定法義。那爛陀寺的班智達們傳講佛法的時候,區分經典和論典。若是講經典,就以五種圓滿來傳講;若是講論典,就以五條規則來傳講。
經典是佛親自講的,那爛陀寺的班智達們以五種圓滿來傳講經典:住處圓滿,為清淨剎土;說法上師圓滿,為佛陀;法圓滿,為大乘法;時間圓滿,為本來常有的相續輪;眷屬圓滿,為男女本尊。他們傳講佛經時,就有這樣的要求。這就是密宗裡講的“觀五種圓滿”。住處圓滿,為清淨剎土,我們現在所在的地方就是佛剎土、清淨剎土;本師圓滿,為佛陀;眷屬圓滿,都是清淨的男女本尊的自性。所謂“眷屬”,就是指上師的弟子或自己的同修,以及身邊所有的眾生;法圓滿,為大乘法;時間圓滿,為本來常有的相續輪。
那爛陀寺的班智達們宣講論典的時候,以五條規則來宣講,即由誰來造,為誰而造,屬何范圍,具何種必要,全論何義。比如昨天所講的這五條規則,首先了解《入行論》由誰造?就要對作者寂天菩薩作一番介紹。《入行論》為誰而造?是為了想修學大乘佛法的善緣者而造,誰想學修大乘佛法,就為誰而造。該論典屬何范圍?它屬於大乘佛法;大乘佛法有經藏、論藏、律藏,《入行論》屬於經藏,主要抉擇的是佛第二轉法輪的內容。具何種必要?即造這樣的論典有什麼必要,能得到什麼樣的利益?就是發菩薩心、行菩薩道,最後能證得無上菩提。全論何義?整部論典從前言到結尾都在講怎樣發菩提心、怎樣修菩薩行,最後怎樣成就無上菩提,顯宗裡的基道果都包括在這裡面。這叫五條規則,這些班智達們以這五條規則來傳講論典。
這三種傳講佛法的方式有時也是不沖突的。比如,佛能夠、而且也可以用這三種方式傳講佛法。佛以阿羅漢形象來度化眾生的時候,就以三種清淨來傳講佛法;佛以班智達形象度化眾生的時候,則通過兩種決定或五種圓滿、五條規則這些方式來傳講佛法。
一般的阿羅漢,無論是大乘的阿羅漢,還是小乘的阿羅漢,則以三種清淨的方式傳講佛法,還可以以班智達們傳講佛法的方式傳講,但是不能以佛傳講佛法的方式傳講佛法。因為,無論是小乘的阿羅漢,還是大乘的菩薩,在境界上和佛相比有很大的差別,他們的斷證功德還沒有圓滿。
比如,小乘裡講的這些阿羅漢們有四不知因:時不知因、境不知因、細不知因、多不知因。
時不知因,即無法了知時間久遠的事情。雖然他們有神通,也有智慧,但是對特別遠久的事情,他們無法能夠了知,無法能夠觀察到。比如捨利子無法觀察到華傑施主相續中的善根。華傑施主年紀已經八十多歲了,他想出家,當時佛不在,捨利子等眾弟子在,他們沒有同意華傑施主出家的請求,因為他們通過智慧觀察,在華傑施主的相續中沒有這個善根,沒有今生出家獲得成就的因緣。後來,華傑施主遇到了佛陀。佛陀通過智慧觀察到,華傑施主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世在畜生道做豬,在一次無意當中繞塔時種下了善根,現在這個善根成熟了,他可以出家並且還能獲得成就。佛觀察到了,捨利子沒有觀察到,因為他的境界、智慧無法跟佛比。
境不知因,即外境的距離太大而不知。比如,神通廣大的目鍵連不知道亡母轉生之處。他的母親轉生到聚光佛剎,當時他用自己的神通沒有觀察到,他請問佛陀,佛陀通過神通觀察到了。
細不知因,即一些細微的因果,除了佛之外,誰也無法能夠了知。
多不知因,即佛有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成就,而阿羅漢則不具有這些功德,他們無法能夠了知佛具有的這些功德,也根本無法用神通觀察佛的功德。
大乘的阿羅漢、菩薩也有很多這樣的障礙,因為他們的斷證功德沒有圓滿。八地以上的菩薩看似具有佛的功德,但是他們所具有的這種功德是相似的,不是真正的。所以,除了佛,誰也沒有能力以三種神變來傳講佛法。
阿羅漢可以以班智達們傳講佛法的方式來傳講佛法。小乘的阿羅漢裡也有班智達,尤其是大乘菩薩們更會以班智達的形象來度化眾生,因此他們可以以班智達傳講佛法的方式傳講佛法。
對於班智達而言,除了佛菩薩所化現的班智達,普通的班智達們只能以自己傳講佛法的方式傳講佛法。比如,戒香寺有自己傳講佛法的方式,那爛陀寺也有自己傳講佛法的方式。他們主要通過自己傳講佛法的方式傳講佛法。他們無法以三種神變來傳講佛法,也無法以三清淨來傳講佛法,因為一般普通的班智達沒有這些神通,也沒有斷煩惱。比如,法義清淨,他們自己沒有證悟,所以沒有能力以自己的證悟和智慧來傳法。再如,語言清淨,他們還沒有證悟諸法的實相,所以難免有講錯,難免有不如法的時候。所以他們很難做到以三種清淨的方式傳講佛法。
前面講的都是傳講佛法的方式。佛有佛傳講佛法的方式,阿羅漢有阿羅漢傳講佛法的方式,班智達有班智達傳講佛法的方式。我們主要以班智達傳講佛法的方式來傳講佛法。蓮花生大士、靜命論師,還有後來的阿底峽尊者,都是那爛陀寺的班智達。所以,藏地流傳的主要以那爛陀寺傳講佛法的方式傳講佛法。
我們的歷代祖師是以班智達傳講佛法的方式來傳講佛法,尤其是以那爛陀寺傳講佛法的方式傳講佛法。我們也要尊重歷代祖師的這種傳統,一直到我們這裡也是如此,昨天我們已經給大家講了五條規則。
前面所講的是上師、善知識們傳講佛法的方式,接下來講聞法的方式。聞法的方式有發心,有行為。
發心講的是心態。今天你到這裡聞法,發心很重要,心態很重要。若是如理如法的話,功德無量;但是若是不如法,罪過也很嚴重。所以每個人都要仔細地觀察自己,若是你以聽聞佛法的方式聞法,這叫如理如法;若是你沒有以聽聞佛法的方式聽聞佛法,就是不如法。
首先要觀察自己的內心,也就是心相續,自己是善念,是惡念,還是無記的狀態?若是惡念,就要立即斷掉;若是無記的狀態,要立即調整。要保持善念,心態要清淨。
今天主要講兩種:一種是顯宗的發菩提心,另一種是密宗的發無上清淨心。
顯宗的發菩提心,即顯宗裡講的“悉發菩提心”,指的就是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剛才在講法前,我提示大家了:“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你想修持、想成佛,就要發菩提心,這是第一句;第二句“為度化一切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這是願菩提心。為了什麼?為了度化一切眾生,而要發誓、發願修持成佛。因為什麼?只有成佛了,你才有度化眾生的能力。只有成佛了,你才可以轉法論;只有轉法輪了,才可以有自己的教法,才能真正地利益眾生、度化眾生。修持成佛是很重要的!若是你沒有修持成佛,沒有轉法輪,即使你講得再多,講得再好,也只是人家的教法。現在我給大家講的法是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將來我成佛了,轉法輪了,那時我有自己的教法,那個時候十方諸佛菩薩都來協助我、弘揚我的教法。現在我們學的是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十方諸佛菩薩都來協助釋迦牟尼佛,弘揚他的教法。所以成佛很重要!因為我們要轉法論,如果不成佛就沒有能力轉法輪。我們要發誓成佛,這是願菩提心,這是一個願,也是一個目的。第三句是“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這是行菩提心。我們發誓要成佛了,就要學一切菩薩的學處,要修六波羅蜜。我們要認真聞思修行一切菩薩的學處,要學修六波羅蜜,這個決心叫行菩提心。
今天我們到這裡來聞法是為了什麼?就是為了成佛,成佛是為了什麼?是為了度化眾生。有這個發心,以這樣的心態來聞法,這叫如法。這主要是在顯宗裡講的。
密宗裡講發無上清淨心。無上清淨心也就是觀五種圓滿。你到這裡聞法,最好有真實的境界,若是沒有真實的境界,就要調整心態,要觀五種圓滿。剛才,你進來坐下開始聽法的時候,有沒有觀五種圓滿?住處圓滿,所在的這個地方就是清淨剎土。除此之外,沒有清淨剎土,心淨則土淨,心不淨則土不淨。心清淨了,當下就是淨土;心不清淨,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也是不清淨的。有真實的境界最好,若沒有真實的境界,也要這樣觀想。然後是說法上師圓滿,上師為阿彌陀佛或者藥師佛等佛菩薩。有境界最好,若沒有境界,就要這樣觀想。眷屬圓滿,自己的同修道友圓滿,為蓮花部或金剛部的男女本尊之自性。有的人東看西看,繼而生起貪心、嗔恨心、嫉妒心、傲慢心等各種煩惱。看這個人,就認為自己很了不起;看那個,則起嫉妒心;看這個,喜歡,起貪心;看那個,討厭,起嗔恨心……這都不如法!法圓滿,大乘佛法,大圓滿法。沒有不圓滿的,今天講得流利或不流利,今天講得好聽或不好聽,都是清淨的,都是圓滿的。這些你有真實境界最好,若沒有境界,就要這樣觀想,要調整心態。這樣多舒服啊,這樣多清淨啊!非觀不清淨,有什麼用啊?不是自尋煩惱嗎!自己內心多痛苦啊!就要觀清淨、觀圓滿!時間圓滿,本來常有的相續輪,指的就是沒有三時之時。什麼意思?三時是分別的。沒有分別的,本來清淨、本來面目為時間圓滿。這五種圓滿不是非圓滿的觀為圓滿,而是本來圓滿的觀為圓滿。
你今天做到這些了嗎?發無上菩提心了嗎?發願、行菩提心了嗎?你有沒有發無上清淨心?有沒有觀五種圓滿?你在聞法之前有沒有發?如果之前沒有發心,剛才給大家提醒的時候,你有沒有發心?沒有。那麼現在能不能發心?不能。那就完了,就不可救藥了!
這都是聞法方式,我們聽聞佛法時必須具備這些。若是不具備,聞法不如法;若是具備了,聞法可以說是如法的。如法還是不如法,大家不要問我,就看自己。觀察自己,問你自己,因為你的內心你知道,我怎麼能知道?是否如法,你自己要對照剛才所講的這些標准來判斷。
我們要保持善念,心態要保持清淨,就要發兩種心:一種是菩提心,一種是清淨心。下面講行為。行為分所斷和所行。
所斷是指聞法時不應該有的行為。沒有聞法之前、聞法的時候,要斷掉三種行為:第一個是器之三過,第二個是六垢,第三個是五不持。
第一,谛聽。佛當時給四眾弟子傳法的時候,首先跟大家說“要谛聽”,這是很重要的。若是不谛聽,都白講了,都是不如法的。所以谛聽很重要!要認真地聽,特別要入心。若是沒有谛聽,雖然身在聞法的行列,心卻不在聞法的行列,在外境當中散亂,跑到家裡去了,去看親戚了,心不在焉,這是不如法的。這是覆器之過。這是比喻,猶如一個容器扣著放,灌再多的食物也灌不進去。同樣,若是不谛聽,即使所講的法再殊勝、再高深,也沒有用,你無法能夠得到。
第二,銘記。只聽也不行,還要牢記、銘記在心裡。這是很重要的!現在在聽,很明白似的;現在在聽,很有感覺似的。一會兒出去了,什麼都沒有了;一會到禅房思維觀修,更是什麼都想不起來,什麼也沒有記住。這就是心沒有專注,沒有銘記在心裡。這也是聞法的一個過失——漏器之過。猶如這個容器下面是漏著的,即使向裡面灌再多、再好的東西,也會漏出去,盛不住。
第三,毒器之過,即不能摻雜煩惱。若摻雜貪心、嗔恨心、嫉妒、傲慢心等煩惱,則如毒器之過。這個容器雖然沒有扣著放,也沒有漏,但是裡面有毒,所以不能盛東西,即使盛的東西再好,也不能用,若是用了,就會毒死你!同樣,你今天來聞法、修善、做功德,若是摻雜了煩惱,不但沒有功德,反而有罪過,不是行善之事,是造惡。這樣你就有罪過了、造惡業了,將來是要感受果報的,因為因果是不虛的。
這三點很重要,第一個是谛聽,第二個是銘記,第三個是不能摻雜煩惱。
所斷行為之二是六垢,“垢”是染污的意思,若是有這六種垢,就染污了聞法。
《釋明論》中說:“傲慢無正信,於法不希求,外散及內收,疲厭皆聞垢。”
第一,傲慢心。傲慢的鐵球上不沾功德水。若是有傲慢心,不能得到佛法,不可能具有功德。真正具有功德的人不會有傲慢心。
第二,無正信。對上師、對佛法沒有信心。因為佛法是以恭敬心求的,要得法就要有信心,有信心才能得到佛法,有恭敬心才能得到佛法。你今天聽聞佛法、學習佛法,這和你學習世間的學問不一樣,因為佛法是智慧,世間的學問則是知識。你學知識不需要恭敬心,也不需要信心;但是你學習佛法,一定要有恭敬心和信心。如果沒有恭敬心和信心,不可能得到佛法。即使你來聽聞了,能明白一些道理,能增長一些知識,但這是不是真正的佛法?不是。因為真正的佛法是對治煩惱的,是對治習氣的,真正的佛法是不離智慧的。得一分佛法就得一分智慧,得一分智慧就少一分煩惱,少一分煩惱就減輕一分痛苦,這些是相輔相成的。所以希望你們不要把佛法變成知識,應該變成智慧。學佛修行就要轉識成智。如果你只是增長知識,這是增長分別,增加煩惱,沒有用。知識越淵博,也許內心的煩惱越多,也許習氣越重,沒有用。所以不要到這裡來學知識,應該修智慧,這樣才能解決問題,才能解決煩惱,才能解決痛苦。所以,大家必須要有信心。信心很重要,信心是成就的根本。信心有多大,成就有多大;信心有多大,加持有多大。沒有信心聞法是不如法的,得不到真正的法益。
第三,於法不希求,即對佛法沒有希求心。聞法或修法應該猶如饑餓的牦牛吃草一般,不能像在狗的面前放青草一樣沒有興趣。所以要有希求正法之心,這很重要。自己觀察一下,自己有沒有希求正法之心?希求正法之心越大,你所得到的佛法就越多,這很重要。
第四,外散,就是心散亂。
第五,內收。我們聞法或打坐的時候,都愛昏沉、打瞌睡,這都是內收。
外散和內收都是聞法、修法中的過患,所以保持適度是最重要的。保持適度,不緊不松,這是竅訣啊!你今天在這裡聽聞佛法,若是內心太緊張了不行,內心太松懈了也不行,應該把握適度。這裡有個度,若是你把握好了,就能增長智慧,就能獲得智慧。聞法或修法都不能隨便,要找竅訣。這裡就在講竅訣,竅訣很重要。你隨便聽聞,隨便打坐,不會有效果的。我們應該觀察自己,是外散,還是內收了?
第六,疲厭。比如,今天會供三個小時,就覺得時間太長了,坐不住,心裡就厭煩了。聞法也是,心想:“怎麼還不結束啊?快到十點了……”這就是生起厭煩心了,這也是聞法中的過失。
所斷行為之三是五不持。
第一,持文不持義。只持詞句,不去領會它的含義。
第二,持義不持文。現在有很多這種現象:口頭上都會講大道理,既不聞法,也不系統地學習,自己覺得就這樣學佛修行,這就是持義不持文。
自己好好觀察一下,不能墮落這兩邊。有的只注重聞思,不注重修行;有的只注重修行,不注重聞思。這些都是過患。意義不離文字,文字不離意義,都要學。
第三,未領會而持。沒有明白,沒有真正地領會,自己就覺得已經領會了,這就是不領會而持。要通過觀察,要有教證和理證。教證和理證很重要,通過教證、理證才可以真正地領會和確定,之前不能盲目,不能自以為是,否則也是過失。這就是不領會而持。
第四,上下錯謬而持,即不按程序,不按次第學。我們現在強調次第,聞思修是有次第的,戒定慧是有次第的,出離心、菩提心、證悟空性的智慧都是有次第的。什麼都是有次第的、有程序的,如果不按程序,不按次第,就是上下錯謬而持。
第五,顛倒而持。
這些是五不持。
以上講的器之三過、六垢、五不持,這些都是所斷之行為,即聞法的時候不應該有的行為。我們應該觀察一下,自己有沒有這些行為?這些都是標准,應該拿這些標准來衡量自己,觀察自己聞法或修法是否如法。
接下來講所行之行為,即聞法的時候應該具有的行為,也有三種:依止四想,具足六度,依止其余威儀。
第一,依止四想。佛在《華嚴經》中講,自己為病人想,佛法為妙藥想,善知識為明醫想,聞法或修法為治療想。
自己為病人想。我們患有貪嗔癡慢疑的病,所以在六道中輪回,遭受了無窮的痛苦。我們為什麼在六道中輪回?我們為什麼遭受那麼多痛苦?就是因為有煩惱。我們有煩惱的病,現在就要除掉貪嗔癡慢疑等煩惱的病。沒有這些病,我們就不要六道輪回了,就不會遭受這些痛苦了。現在唯一的方法就是佛法、正法,錢、權、神通等都解決不了這個問題,治不了這種病。即使你的權力再大,你再有錢,你再有神通,也治不了貪嗔癡慢疑等這煩惱的病。只有佛法、正法,才能治療貪嗔癡慢疑等煩惱的病。
佛法為妙藥想。自己是患者,有貪嗔癡慢疑等煩惱的病,現在要治療,想解脫貪嗔癡慢疑等煩惱的病,只能依靠佛法、正法,這是唯一的選擇,但是這個時候自己不能亂投醫。現在,很多人學佛修行很多年了,不但沒有得到利益,反而越來越煩惱,越來越痛苦了,就是因為修行不如法。
善知識做明醫想。要靠善知識,要靠明醫。不能亂吃藥,不能亂抓藥,不能盲修瞎練。佛講過,若是盲修瞎練,佛法也會變成惡趣因——佛法也會給你帶來煩惱,帶來痛苦。真的很危險!所以要靠善知識。
聞法或修法為治療想。要聽善知識的指導,他讓你怎麼學,你就怎麼學,他讓你怎麼修,你就怎麼修,因為他是明醫啊!他知道怎樣治療貪嗔癡慢疑等煩惱,他知道怎樣服用佛法、正法的妙藥,他會對症下藥,你就聽他的,去服這個藥,聽他的,去修這個法,這樣才能治療這種病,才能解脫煩惱啊!很重要啊!
《華嚴經》當中講的“依止四想”是很重要的。真的,這樣學佛、修行,才能對治煩惱,降伏煩惱,才能擺脫痛苦。你看看,自己有沒有“依止四想”?有沒有這樣想?你是否知道自己是個患者,是否知道這些痛苦的來源?山下苦,山上更苦;在山下煩惱,到了山上煩惱更多了:你是逃避不了的。有的人想換一個環境,想換一個工作,想換一個身邊的眾生,這些都解決不了問題。到哪裡都一樣有煩惱,到哪裡都一樣有痛苦,不要到別處找。現在我們已經找到了問題,也找到了解決的方法,應該心安理得了。
第二,具足六波羅蜜多。擺法座,供花,供香,這是布施波羅蜜;身口意保持清淨,是持戒波羅蜜;以歡喜心、恭敬心聞法,精進波羅蜜;不顧一切艱難困苦、嚴寒酷暑聞法,是安忍波羅蜜;聞法時心專注,不散亂,是禅定波羅蜜;用心去領會這些內容,對不明白之處過後請教,解開心裡的疑惑,這是智慧波羅蜜。聞法時六波羅蜜都可以圓滿,這就是具足六度。
第三,依止其余威儀。
佛在《毗奈耶》經中講:“不敬勿說法,無病而覆頭,持傘杖兵器,纏頭者勿說。”
若是沒有恭敬心,不能給他講法。因為我是宣講佛法之人,所以我要坐在高處;你們是聽聞佛法者,所以要坐在低處。這是對佛法的恭敬,不是對我個人的崇拜。“覆頭”就是蒙頭、戴帽等,這都是不如法的。若是患病,那是特殊情況;若是沒有病,這都是不恭敬的行為。若是有這些不恭敬的行為,就不能說法。拿傘、拿手杖、拿兵器、纏頭發等,這些不恭敬的行為也要放棄。
恭恭敬敬地聽聞佛法,這很重要。因為聞法、修法的時候,要對治傲慢心,要降伏習性,這叫修行。你把自己放在最低處時,實際上你在最高處;你把自己放在最高處時,實際上你在最低處。這不是在表面上裝,而是內心的境界真的是這樣,這裡講的是內心的境界。
《本生傳》裡講:“坐於極下地,當具溫順儀,以喜眼視師,如語飲甘露,當專心聞法。”
應該坐在低處,要特別溫和、特別歡喜地注視著講法師,不能愁眉苦臉的。坐在低處,非常有禮儀的,特別歡喜地聞法。傳法才是真正的灑甘露,你的心量打開了,佛法的甘露就能滋潤你。否則,這個甘露你就接不到。也許很多人都不明白,我今天拿著那樣一個寶瓶,在你頭上灑點水,就覺得是在灑甘露,其實這不是甘露。雖然我是個凡夫,但是我今天以佛的教言和上師的竅訣給大家傳法、說法,這才是灑甘露,但是你要有恭敬心,有信心。只有你的心門打開了,才能接到甘露,甘露才能滋潤你。大家應該特別專心、用心地聞法,這樣兩三個小時一瞬間就過去了。
這就是聞法、修法的時候應該具備的行為。
傳法要以傳法方式傳法,聞法要以聞法方式聞法,這樣才如法,才能得到如是的功德和利益,這都很重要。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