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孩子是否在起床與賴床之間痛苦掙扎?孩子是否經常把作業拖到最後一刻才完成?孩子是否每次上課都是踩著點進教室?
從起床、吃飯,到練琴、睡覺,你已經厭煩聽孩子說“一會兒再……”了嗎?
大孩子已經有控制時間的責任,拖延的習慣應在兒時糾正,從而避免讓它成為綿延一生的習慣。
每一次拖延都是有原因的。了解原因,就是了解孩子的需求,也能更有效地防止拖延。
孩子拖延的七項原因
原因一:生理原因
上海華師大心理咨詢中心特聘兒童及青少年教育咨詢專家陳默認為,拖延有可能是天生的,“一部分動作慢的孩子可能存在先天性的神經協調缺陷”。
陳默認為,熬夜過多、年齡偏大或有過多次人流經歷的母親,子宮環境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也有可能影響孩子的運動協調能力、注意力及反應能力。
美國心理學家、《教養你失控的孩子》(《Parenting Your Out-of-Control Child》)一書的作者George M. Kapalka博士認為,孩子一直拖延、抗拒寫作業,很可能是學習困難症的信號。
後天成長環境同樣可能引發生理原因的拖延。中醫大夫李辛認為,長期不好好吃飯、不好好睡覺,孩子也會變得拖延。“因為TA的精力都流失掉了,做事當然提不起精神。”
原因二:害怕做錯
著有《拖延心理學》的美國資深心理咨詢師簡·博克認為,“拖延的毛病,既非惡習,也非品行問題,而是由恐懼引起的一種心理綜合症”。
孩子很可能拖延去做、學一些新的東西,即使這件事是TA感興趣的,因為他們害怕做得不完美。所以,即使是你的孩子自己強烈要求學鋼琴的,TA也仍然有可能拖延練習,因為TA演奏得不像TA想象可能的那麼好,或者認為應該的那麼好。
原因三:缺乏信心
如果是個你知道TA能做的工作,比如清理房間、收拾玩具,那拖延有可能是因為這任務看上去困難得嚇人,讓孩子感覺無從下手,不知如何開始。
原因四:不了解做事的目的
如果一個孩子不了解TA的角色和做事的目的,TA就傾向於不想做。但孩子很難對抗家長的意志、拒絕家長的安排,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拖延。
原因五:習慣依賴
在很多獨生子女家庭,很多本來可以由孩子自己去做的事都被家長代勞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連學習、玩樂都有人“侍候”,甚至很多應由孩子自己做的選擇和決定都被家長“代理”了。
長此以往,日久天長,孩子就形成了強烈的依賴心理和習慣,對自己的事缺乏參與感,總是很有“耐心”地等著家長“解圍”。
原因六:孩子和你的優先事項不同
心理學主張,缺乏興趣是造成拖延的重要原因。和寫作業相比,玩游戲、看電視當然更有吸引力,更重要。沒有積極性,拖拖拉拉當然在所難免了。
原因七:“時間有的是”
對孩子來說,如果事情不緊急,就很容易拖延,比如睡覺。
七大原因,逐一解決
生理原因,怎麼辦?
因生理原因造成的拖延習慣,父母可以幫孩子進行適當的補養。比如,讓孩子早點睡覺,增加體育鍛煉,適當食補等等。孩子身體強壯了,精力充沛了,做事自然更有勁頭。
孩子怕犯錯,怎麼辦?
《正在拖延的孩子》(《The Procrastinating Child》)一書的作者Rita Emmett認為,家長應該“讓孩子知道犯錯是做好任何一件事的一部分”。
“孩子要知道,犯錯是OK的,不完美和失敗是有區別的。與此同時,父母則要避免把結果看得比過程還重要。”
此外,父母應更多注意孩子做了什麼,而不要老注意孩子還沒做什麼,否則會蠶食孩子的信心。孩子每按時做完一件事,父母就可以在日程表上貼一個小星星,如果孩子收集了足夠多的星星,就給予獎勵。此外,贊美孩子的計劃、打算,激勵TA按時完成。
缺乏信心,怎麼辦?
Rita Emmett認為,家長應教會孩子怎樣把一件事拆成多個小任務,逐一完成。
“所以,不要說‘清理你的房間’,而要幫TA定義每一步:整理床、收拾桌子等等。然後讓孩子專注在每件小事上,忘記其他直到手頭的事已經做好了——如果你正在整理衣服,就不要考慮收拾書櫃的事。”
讓事情變簡單的方法還包括,建立目標、制定計劃。簡單的開始對一個愛拖延的孩子來說是最難的部分。所以願景要清晰,要讓孩子清楚地知道該做什麼、什麼時間開始、什麼時間結束。
不了解做事的目的,怎麼辦?
安排任務的時候,要花時間告訴孩子怎樣完成任務,回答TA的任何問題。
讓孩子對計劃的事感興趣,可以和孩子一起定計劃。要考慮到課後活動、孩子最愛的電視節目、寶貝的脾氣等等。有些孩子傾向於一次完成任務,有的則需要每隔一會兒休息一下。
給孩子選擇,但不要太多。如果孩子想先看電視,再寫作業,也是可以的,但一旦達成約定,就要執行。
習慣依賴,怎麼辦?
家長應嘗試走下“火線”。如果你總是沖上去救火,孩子就會明白,拖延到最後一刻就能“被解圍”。而且,“救火”太過頻繁,也等於在向孩子發送信息——你不可能獨自做好。
孩子和你的優先事項不同,怎麼辦?
想辦法,把你認為重要、必須的事情,添加到孩子的優先任務名單上,George M. Kapalka認為,可以讓任務和特權產生鏈接。
“如果你允許孩子做完作業再看電視、玩游戲,孩子就會明白特權是伴隨著負責任的行為而來的。”
同時,讓孩子每天都有自由支配的時間。如果孩子已經在規定的時間裡完成了作業,家長又緊追著安排各種其他任務,孩子就會產生抗拒心理,干脆故意拖延進度,應付家長。
“時間有的是”
幫孩子設定一個deadline,提早完成的話,發放額外的獎勵。
美國芝加哥DePaul大學的心理學教授Joseph R. Ferrari博士說:“我們傾向於懲罰拖延行為,而不是表揚提前完成的行為。”
“如果你期望孩子8點上床睡覺,7點45分TA就做到了,你必須說,我們可以再額外讀一段故事了,因為今晚你這麼早就上床了。最終,孩子會明白按時完成是好的,早早做完就更好了。”
急性子家長遇上慢性子孩子怎麼辦?
一個急性子家長,生出來一個慢性子孩子,這對雙方來說都是很大的挑戰。
很多給孩子貼“拖延”標簽的家長需要明白,如果孩子生就慢條斯理的沉穩個性,自己也沒有因為拖延而煩惱,做自己喜歡的事能專注持久、樂在其中,其實算不上“拖延”。
家長不能一味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節奏行事。要知道,孩子與大人的生活、生理、生命節奏都是大不相同的。孩子有自己的節奏,對他們而言,感覺最舒服、最順暢、最好玩、最有利的就是順應自然的生理節奏。
因此,家長和孩子要通過磨合,達成一種“共存”的和諧狀態,家長不應打斷孩子“樂在其中”的興致,要發現、找到並尊重屬於孩子個人的“獨特節奏”,在“讓孩子慢慢長大”和“凡事都拖拖拉拉”之間找到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