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安士曰,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1]也。人人不知因果,大亂之道[2]也。甚矣佛恩之浃[3]於民生也。人特不深思,故弗知[4]耳。上古之世,人情淳樸[5],勝過叔季之澆漓[6],奚啻[7]數倍。文王之澤,及乎枯骨。不數百年,殺人殉葬之風,遍於天下。列國諸侯之死,殺所愛之臣妾,動至數十百人。不惟不生憐愍,而復反以為榮,各相效尤[8]。以秦穆公[9]之賢,尚殺百七十七人以殉葬。子車三子[10],乃國之良臣,亦復不為國與民計而免,況其他無道之暴君哉。國君如是,大夫與士[11],亦各隨其力而為之。雖孔孟老莊齊出,亦莫能止。及佛教東來,闡明因果報應,令人戒殺放生,斷葷吃素。即蟲蟻蚤虱,尚令護惜,勿行殺害,何況於人。以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知貪生怕死,皆是過去父母眷屬,皆是未來諸佛世尊。固宜愍念憐恤,何敢妄行殺害,以充口腹乎。慈風一扇,勝殘去殺[12]。勿論諸侯大夫士,不敢殺人殉葬。即南面稱朕者[13],亦不敢行此惡法。即有一二暴虐者行之,亦斷不敢以多為榮也。使無佛法生死輪回,因果報應之說。則後世之人,能盡其天年而死者,蓋亦鮮矣。此系至淺近[14]之法,而其效尚能如是。況論心性極赜[15]之理,與斷惑證真之道乎哉。(增廣文鈔卷二挽回劫運護國救民正本清源論)
【注釋】
[1]大治之道:指國家局勢安定經濟繁榮的方法。
[2]大亂之道:秩序嚴重破壞;大騷亂的方法。
[3]浃:音jiā,深入的意思。
[4]弗知:不知道。
[5]淳樸:敦厚質樸。
[6] 澆漓:浮薄不厚。多用於指社會風氣。
[7]奚啻:何止;豈但。
[8]效尤:效:仿效。尤:過失。
[9] 秦穆公:一作秦缪公,春秋時代秦國國君。嬴姓,名任好。在位三十九年(前659年-前621年)。谥號穆。在部分史料中被認定為春秋五霸之一。
[10]子車三子:《左傳•文公六年》雲:“秦伯任好卒,以子車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針虎為殉,皆秦之良也。國人哀之,為之賦《黃鳥》。”
[11]大夫與士:古代官名。西周以後先秦諸侯國中,在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級。大夫世襲,有封地。後世遂以大夫為一般任官職之稱。士後指讀書人。
[12] 勝殘去殺:感化殘暴的人使其不再作惡。出自《論語•子路》:“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
[13]南面稱朕者:指皇帝。
[14]淺近:容易理解或執行的,不造成困難的。
[15]極赜:極其深奧。赜,音zé。
【導讀】
這一段文摘自大師撰寫的《挽回劫運護國救民正本清源論》。是1923年應《中華新報》張季鸾邀請而撰寫的,全文闡述“吾人天職,天地化育,聖賢心法,佛教綱要。與夫亂之所始,治之所由。”這裡摘錄關於因果戒殺部分。第一句指出周安士所說的因果與治亂的密切關系。然後說明佛教因果教育對於中國人民的恩德。首先回顧上古人心純樸,文王曾經讓人掩埋暴露於野外的枯骨。但是幾百年之後的春秋戰國時代又形成殺人殉葬的風氣。孔孟老莊等聖賢一齊出世教化也不能遏制。佛教東來,闡明因果報應,令人戒殺放生,斷葷吃素。從此殺人殉葬的風氣才沒有了。佛教生死輪回,因果報應的教說不過是淺近的學說,就已經對社會風氣有這麼多大的作用。更深遠的法門和作用當然更大了。因果報應是安定人心,導正行為,促進社會穩定和諧的穩定器。了解因果報應的規律,人們畏懼惡報就不敢做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