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智海法師:藥師經 講記 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藥師經》講記(一) 智海法師講述

  2007年4月22日·四川省成都市昭覺寺大雄寶殿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尊敬的演法大和尚,尊敬的各位長老法師,尊敬的各位居士:

  今天非常榮幸,能夠到昭覺寺就教於大和尚,就教於各位師父。也許大家看的那個布告,剛才大和尚已經介紹了,布告上貼的是宗性和尚來講《藥師經》。今天臨場為什麼變了?你一看,這個不是宗性和尚,給變了。今天早上七點過就接到宗性和尚的一個電話,他說原來是答應了大和尚要來講《藥師經》,臨時他的外公病了,家裡的人這個也招呼不住,那個也招呼不住。他回去才招呼得住。所以說布告也貼出去了,他自己又到不了場了,所以趕緊給我打個電話,救場如救火。我說這個場不好救,這個《藥師經》不好講啊!再加上我們昭覺寺裡都是藏龍臥虎的。但是,我很高興有這個機會,那麼好久了,就在說要來親近大和尚。

  原來剛剛出家的時候,我也在這個地方親近上師,親近我們的大和尚,可以說受益無窮。剛剛出家啥也不懂,在昭覺寺安居,就聽上師在這個地方講。開頭還很不容易把他那種話語能夠聽清楚,但是一坐兩坐,這樣來聽,終於還是有些機緣,內心裡面受了這種洗禮,直到今天還一直是感念在心。我很懷念那一段時間在昭覺寺安居,在昭覺寺學習。想到有上師在的時候,我們這些眾生真是幸福,每一天有經聽,每一天能夠在上師座下好好地修行。那麼現在,上師已經圓寂幾個年頭了,我們再想聽到上師的法音已經不太容易了。幸好今天演法大和尚撐持法門,昭覺寺應該說是如日中天,各位師父們精進學修。我的內心裡面時常有這種向往之情,希望啥時候還像剛出家那樣,到我們大和尚跟前聽聽經,學學法,這個就是我的最大心願。所以,一次又一次地給大和尚說,哎呀,現在要有這樣的機緣,在大和尚跟前當當侍者、聽聽經、聞聞法,那就很殊勝了。

  今天,應該說成就了這樣的因緣,把講《藥師經》的因緣來給大和尚、各位師父、各位居士匯報一下自己的學習所得,也就教於大家。那麼,《藥師經》不知道安排的是幾天?看我自己?就是隨時都可以停止是吧?阿彌陀佛!布告上說的是多少時間?講完為止?哦。因為原先的沒有了解,原來大和尚吩咐過,就說啥時間你有空了,到昭覺寺這邊來,和大家一起學習學習,始終因為自己水平低不敢應承。但是今天,還是因緣所托,終於還是走到這個地方來了。那麼我們就依講完為止,好吧?

  我們今天講《藥師經》,應該說是一個很好的機緣。在上座之前,大和尚都在說,這幾年到處講經說法的,講《藥師經》很少。但是《藥師經》在今天的時代裡面應該說是很契機的。為啥呢?因為我們都知道,釋迦牟尼佛的兩大法統,一個方面是阿彌陀佛,一個方面是藥師佛。應該說是針對於不同的根基,來安立的善巧法門。釋迦牟尼佛出世,他唯一的一個目的那就是要引導大家,要究竟成佛。所以說,萬萬千千的經典,它的目的只有一個,希望大家能夠圓滿成佛。

  不管是對自己也好,對眾生也好,我們自己圓滿成佛,對於自己沒有煩惱,沒有分段生死,沒有變異生死,這個生死輪回的大事徹底解決了。而我們自己的智慧,已經圓滿了,對於諸法實相已經完全能夠證悟了。這是從自己的角度上來說,需要有一種圓滿的結局。對於利益眾生上來說,更需要我們圓滿成佛了,我們現在看到世間上無量無邊的眾生,應該說都和我們有因緣。我們今天要想成佛,就必須要發大菩提心,去利益這無量無邊的眾生。如果離開眾生以外,我們要想成佛也不大可能。所以說,我們發大菩提心,希望圓成佛道,就要在眾生當中修學,不離眾生而修學,要離開眾生那就沒有辦法了。所以說,我們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這也是勢在必行。

  當我們面對這無量無邊的眾生,應該說,許許多多的眾生都在受煎熬,萬萬千千的眾生各有所求。你追求這樣,他追求那樣。唯一的目的呢?也就是想離苦得樂。所以苦海無邊,無量的眾生在生死輪回當中,頭出頭末。三惡趣的苦那就不用說了,地獄、餓鬼、畜牲,這些苦隨便拿一樣出來,我們自己都經受不了。就是在人世間,我們有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求不得這些種種的苦處。難道是我們所希望的嗎?也不是我們所希望的。所以說,在這個生死過程當中,我們備受煎熬;在這種生死過程當中,我們也許還有這樣那樣的欲望,想這樣、想那樣,偏偏求而不得,我們希望得到更多的錢財,但是想錢想不到。這個世間上多少的人去追求金錢,但是最後這個金錢追求不到手。我們想名利,可這些名利也不好追求。我們想家庭和諧、人生幸福,其實也不容易。在人世之間,我們所經歷的這些事情,十有八九是不如意的,我們感覺到人生是苦海。所以說,人世之間的苦,經歷過來的人都知道,五濁惡世,人生不太圓滿。所以說,我們今天能夠來學佛,無非不過是想追求一條滿足自我、提升自我的圓滿之道。

  釋迦牟尼佛,他就因應了這樣的形式,給我們講經說法。他的目的也就是給我們開示,怎麼樣才能夠離苦,怎麼樣才能夠得樂。那麼這種苦與樂,它也是有因緣的,不是沒有因緣的。這個因緣是什麼?那就是因果關系。有什麼樣的因,接什麼樣的果。你做了善因,你就為這種善因感得的結果也能讓人很舒服。如果說我們因為行了惡法,內心裡面起了不好的念頭,嘴裡面說了不好的話,身體上做了那些不該做的事情,往往我們得到的結果就是非常糟糕。世間上的人,都陷入這種盲區當中。我們希望追求快樂,希望最求幸福,但是我們自己的行為呢?不知道怎麼做,才能夠真正地離苦得樂。所以說,佛教就把這種真實的因果道理告訴了我們,如何才能離苦得樂。

  當然,究竟的離苦得樂,那就是成佛,這個世間上最圓滿的也就是成佛了。一切智慧都圓滿,一切能力都具足,一切實相都能夠圓滿無余地證到諸法實相。從佛下來,菩薩、聲聞、圓覺這一些智慧,應該說趕不上佛陀。這個世間上,最高、最無上、最圓滿的那就是佛陀的智慧了。我們今天學佛,就是學習佛陀的智慧,知道佛陀的智慧,也就是希望我們人人都能成佛。但是成佛也不是那麼簡單!一天、兩天、三天,那樣修行就成功了嗎?所以說,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成功的。也許經過三大阿僧祗劫,也許經過無量阿僧祗劫。所以說,修學佛道應該要有一種長遠心,沒有長遠心是不行的。我們今天許許多多的出家人、居士,剛剛一出家三天、五天,我們就希望自己趕快成就。一年、兩年沒有結果了,我們內心就非常焦急。所以說一年、兩年看不到結果;三年、五年也看不到影響,我們的內心最容易退失了。

  所以說,釋迦牟尼佛把這個長遠的佛道,給我們安了幾種階梯。叫你一下子成佛,也許你很艱難,但是我們一步一步來,可不可以?一步一步來就可以。把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落實在我們當下,力所能及,能夠辦到。所以說世間上的一切事業,應該說都是佛陀的現象,都是佛法的現象。一切法都是佛法。所以說這個《藥師經》主要就是消災免難,滿足於我們自己現世事業的幸福,以此為一種方便,增上,讓我們能夠發出離心,發究竟的菩提心。

  所以,這對於我們中國的人來說,非常契合於這種根基。為啥呢?比如說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修的是什麼?修的是後世的圓滿。西方的人也最喜歡後世的圓滿。就從我們這個世界上來說,西方世界的科技非常發達,信天主教的也好,信基督教的也好,或者說信伊斯蘭教的也好。他們相信的是什麼?天堂的幸福。希望後世有個好的目標,所以往生於天堂,繼續去享福,他們希望後一輩子能更圓滿。但在東方世界,比如說中國,孔老夫子就說:“未知生,焉知死。”佛教講究的生死是一種大事,但在中國來說人們更關注的就是現世的利益。

  你看我們這些居士,學過去,學過來,然後把香一插,你聽他發個願,聽他祈禱的大多數都是現世利益。“哎呀,釋迦牟尼佛啊,阿彌陀佛啊,觀世音菩薩啊,你要保佑我兒子長得健健康康,事業能夠非常成功,我能夠健康長壽,要活一百歲,一千歲。”他所追求的更多的著眼點,是在現世世界。你要想叫他學佛,他說:“學佛有什麼好處啊?能夠給我們帶來什麼現實的好處?”如果沒有現實的好處,大多數就不願意去學了。這就可以讓我們知道,在我們周圍的這些人,他的根基大多數是追求這種現實利益。

  那麼佛法針對於這一種根基的眾生,那就有圓滿的結局。比如說,我們今天說佛法並不在將來,並不在過去,會說佛法就在我們現前當下。每一個人在現前當中,能夠把佛法落實在現實生活過程當中,那是人人都能做到。比如說你的心念,如果說有一個不好的思維,它就會給我們帶來煩惱。我們經常所說,在家裡面男人出去工作了一大圈了,然後回來,這個女人在家裡面要做臉、做色、做過場。為啥呢?自己需要得到一種承認。得到承認了,得到一種滿足了,自己也了當,把這種目標說出來也就得了。但是一般的人就是不說,她要做臉色給你看,要讓你猜,要讓你去想。想了半天,猜了半天,你還是猜不著,所以心裡很煩惱。

  所以說現實社會,我們這些眾生所采取的一種方式,大多數不是那麼直截了當的,大多數也不是那麼合理合法的。比如說,我們本來是追求快樂的,但是我們的人,偏偏那種思想就喜歡朝那個牛角裡面鑽,哪裡想不通,他就喜歡朝哪裡去想,哪裡煩惱他就朝哪裡去想,歡喜的他偏偏不容易去想。所以今天,你要想做佛菩薩,你就高興起來了,但是他不會去想佛菩薩。除了世間上的痛苦事情,只要你不想就可以不痛苦,只要你去遠離那些煩惱的因緣,你就可以不痛苦。但是世間上的人,偏偏喜歡朝煩惱裡面堆。你說叫他不生氣,“我怎麼能夠不生氣?周圍的人都叫我生氣!”你看看,所以我們自己內心裡面不能夠解脫,往往我們還要怪周圍的人。是愛人讓我不高興嘛,是孩子讓我不高興嘛,是左右的鄰居讓我不高興嘛,是單位的同事讓我不高興。

  我們總能夠找到一種因緣,就是把責任推給別人,把我們自己煩惱,把我們自己不高興的這種因緣推給別人,推給周圍的世界。其實,佛法給我們說這就是錯誤的一種方式,不應該把這種責任推給別人,而應當在自己身上來承擔這種責任。如果不承擔這種責任,你要想叫別人給你解決這個問題,那談何容易。我們看世間上打架的、吵嘴的,不就是因為這個而引起的嘛。我們到處去要求世間上的公平,要求世間上的正義,但是在追求了一輩子,何嘗有什麼正義,何嘗有什麼公平。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目標追求錯了。不是說你追求正義,追求公平錯了,而是你追求的方法追求錯了。把我們自己幸福與否寄托在別人身上,要讓別人逗你高興,要讓別人來哄你幸福。可不可以辦到?很不容易辦到。除非你在多生累劫的過程當中,種了大福德因緣了。如果沒有在多生累劫的因緣過程當中,種下大福德因緣,那實實在在的我們現在人際關系就是很糟糕!我們自己所追求的這些東西呢?也就很糟糕!所以說,你要把這種方式方法,要換過來,要當下就能得到受用。

  所以佛法說,你要在現實過程當中來受用佛法。當下就能夠受用佛法,原因是你要把佛法用在我們起心動念。究竟佛法與世間上人的想法,有什麼不同呢?它的差別就在這個地方。一般的人,是向外尋求的,但是佛法要求我們,向內尋求。一般人,不明了正確的因果,佛法要求我們從正確的因果開始學習。所以說,因果是世間上法爾如是的道理。你相信也好,不相信也好,它始終在那兒。釋迦牟尼佛出世,也僅僅是發現了這種真理,並不是發明了這種真理,而是真理的發現者。他給我們講經說法,無非不過也是把他發現的真理,如實地介紹給我們,把這種因果關系如實地介紹給我們。給我們說,我們自己所受的苦,來源於自我的煩惱,我們這一生、這一世所遭的那些天災人禍,人世之間的種種不如意,也是來源於我們自己的業報。所以說,你要從因果上著眼的話,那就找到根本了。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所以說,我們要追求幸福,首先要知道幸福的依托。它依托在什麼地方呢?依托在善惡因果關系當中。你要掌握了這種善惡因果關系,你要追求幸福,那就得要從善業當中來。我們自己,要檢點這一生、這一世所受到的一切苦報,沒有外在的原因,唯一的原因也就是我們內心。我們內心起了貪心,起了嗔恨心,起了愚癡心,起了貢高我慢心乃至起了邪見心,這些根本原因就讓我們招致現世的不快樂乃至後世的不圓滿。都是從這些因果當中起來的。所以說,我們這一輩子學佛,求助於己而不求助於他人,求助於我們自己身口意三業的改正,而不求助於那些神、上帝、主。求那些求得到嗎?求不到。只有求助於我們自己。人人以自我為依歸,人人以因果為依歸,人人以諸法實相為依歸。依照佛所講的真俗二谛,如理如法地認知世間上究竟是可以改變的。

  那些苦也是沒有自性的,我們人世之間所遭受到的煩惱,那也是可以改變的。只要你的思維方法一發生改變了,我們自己的苦樂,立馬就能發生改變。比如剛才我們所說的,我們要把自己的幸福寄托於別人,但是別人偏偏不讓你幸福。我們要寄托於自己的時候,能夠自尊,能夠自重,能夠自己救度自己,落實在自己的因果關系上。我們要想自己快樂,我們自己心情要愉快一點,要朝想得通的地方想,不要朝那些想不通的地方想。還有很多人說:“哎呀,以後我要是想不通了,我就來出家;我要想不通了,我就來學佛。”好像這些學佛的人都是傻瓜,都是笨蛋,都是想不通了才跑過來。我就跟他說,你這個觀點就錯了,想不通了你來學佛,你還不好學,這些學佛的人,大多數都是想得通的人。你朝想不通的地方走,那不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嗎?所以說,我們的自心、苦樂依托於我們自心。

  我們自己如果說做得了主,我想讓自己快樂我就能快樂,你要不想讓自己快樂,你偏偏要朝煩惱堆裡鑽,那你就會煩惱。所以這些煩惱,惟人自召;這些世間上的苦法,也惟人自召。所以說,我們要懂這一層道理,不要把因果關系拋在一邊。我們信佛的,也像信基督、信天主、信上帝,我一信我就得救了。是不是可以這樣呢?佛法不是這樣的,釋迦牟尼佛也好,諸大菩薩也好,也就是給我們講經說法。把這些經法講給我們聽了,我們自己知道這種道理以後,要把這種道理在內心裡面反反復復思維。只有在反反復復思維的過程當中,我們自己才能夠加深對真理的印象。我們要理解真理了,我們要深刻地認同真理了,我們自己的態度就會發生改變。

  所以,最初聽上師在講經的時候,最初聽他講什麼話都不太容易聽懂,但是他反反復復地說,也就是念念不忘皈依三寶,念念不忘發菩提心,念念不忘要救度眾生,念念不忘要一戒一定一慧,以戒定慧三學精進修學。這幾句話那是常常聽在耳邊。基本上每一天聽上師講經,我們都要聽到他重復好多遍,當時心裡面不太理解這個道理,說上師怎麼講過去講過來,就這麼幾句話呢?但是最後理解了,這幾句話裡面包含有非常深刻的內涵。所以說,上師圓寂以後,我們也把上師的法身捨利那幾句話寫來掛在方丈室,現在你到方丈室裡面還可以看到。

  這個說的是什麼?念念不忘,也就是要在自己內心裡面加深這種印象,如果不加深這種印象,也許這些佛法對於你來說都不稀奇。什麼因果,什麼無常,什麼輪回四苦,什麼出離心,什麼菩提心,也許我們在座的都是耳熟能詳,人人都能夠講一大通道理。但是為什麼在現實過程當中,我們用不上來?我們的生活依然還是那麼痛苦?現實世界依然是那麼糟糕呢?原因就在於,我們的心是散亂的。對於這些真理,也許你聽進去了,也許這只耳朵進,那只耳朵出。這些真理沒有在內心裡面念念不忘地去思維。就由於我們缺少這種念念不離的思維心,如理思維心沒有,所以說我們的心很不容易改正。

  所以,我們經常在想這種佛教的修行,就是那麼艱難嗎?其實,不是很艱難,很容易做,但是我們就是不耐煩。今天念兩句“阿彌陀佛”,馬上又轉到別的地方去了;今天念兩句大威德,明天又改變法門了。所以說很不容易成功,就是因為這個散亂心。雖然說因果你找到了,那麼容易就改變因果了?因果要用大力氣去扭轉它,沒有這種大力能,沒有勇猛心,沒有長遠心,那是很難改變的。所以說,我們的習氣毛病,是多生累劫積累在那兒的。我們今天要想改變這些因果,也要用長遠心、勇猛心,要經過多少時間的修行。不要有偷心,希望三天兩天就成功了,那麼容易?這個世間上,追求錢財的也好,追求名利的也好,你就是種一個莊稼也要等幾天嘛,不是那麼很容易,三天兩天它就結果了。是不是那樣呢?不是那樣的。它必然要有一個過程。

  所以說,能把這樣的因果道理理解以後,落實在現實生活過程當中,要一點一點地去做。真實的佛法,我們剛才所說的,要思維輪回的痛苦、生死的痛苦,思維三界的有漏,來思維出離心的好處,來思維菩提心的好處,都要在一點一滴地為善斷惡中積累。只有我們自己一點一滴地積累這些善法欲,一點一滴地對治我們內心的煩惱過錯,這樣子,在實實在在的修行過程當中,我們才能夠真實地受用佛法。所以說,我們在這個地方非常贊歎方丈大和尚,長期跟在上師身邊實修實證。也許沒有多余的話語,但是就讓人很受用,我們見到都是那麼親切。為啥呢?佛法也許不在言語上。剛才和尚在介紹,這個講得好,那個講得好,我們說講得好不如做得好,就是要在這些實實在在的修行過程當中,能夠從實際的一種斷除過錯、積累功德一點一點地去做,佛法才能夠真正地受用。

  也許我們的煩惱,一下子不能夠完全解決,但是你可以一點一點地解決。今天我解決一點,明天我又解決一點。所以說,那些思維方式不是很容易改變,但是我們一天一天地來。所以說,慢慢地功夫就形成了,慢慢地修行就養成了。所以說,不要把修行覺得很艱深,看得很高遠。就要牢記上師所說的話,要把佛法落實在平時的生活過程當中,在起心動念、開言吐語、待人接物上時時刻刻不忘佛法僧三寶,時時刻刻能夠轉變自私自利,來為眾生服務。我們住在常住上也好,住在家庭裡面也好,只要能夠對治自私自利,只要能夠對治以自我為核心,那麼我們的煩惱就能夠減少很多。

  這一輩子的煩惱來源於什麼地方?就來源於我們對自己的執著。常常執著於自己。所以說,那些虛妄分別心由此而起,那些堅固的煩惱也因此而起。如果說,不以自己為核心,而以眾生為核心,隨時隨地我們想著怎麼樣去利益眾生,就是上師所說的,念念不忘發菩提心,利益眾生。隨時隨地都能夠把思維的重心改變過來的時候,實際上我們的思維態勢就變了。如果說改變不過來,人世之間有錢,要朝我包包裡面揣;有好吃的,我首先要享受這個好吃的;有好處,首先看有沒有我的份,如果沒有我的份,我的心裡面就很痛苦。就因為長久以來,我們都是以自我為核心,所以說我們的煩惱才如此深重。佛法無我的態度,實際上就給我們昭示了一個方向,要改變以自我為核心,要改變以自私自利為核心,要從因果當中來著手。

  比如說大乘佛法,將就因果,大乘成佛的因果,他不是依托於自己,而是依托於眾生。眾生就是我們成佛的父母。所以說,能夠全心全意地為眾生去服務的時候,實際上我們這種修行的心就轉過來了,那種自私自利心,就轉成菩提願心了。能夠把這種思維態勢變過來的時候,它就不一樣了。所以說,現世之間的因果,實際上就是通過心態的改變,來改變一種命運,把思維模式要改變。原來是一種悭貪心的,嗔恨心的,愚癡心的,今天就要能夠對治這些煩惱。以布施、供養來對治悭貪;以忍辱,以平等來對治嗔恨;也有智慧來對治愚癡。你把自己放得很矮,別人都是菩薩,唯我一個人是凡夫。把自己放得很矮的時候,它就能夠對治貢高我慢。

  我們經常來思維因果道理的時候,它就會以這種正確的因果,來對治那些邪見,那些斷見、常見錯誤的因果關系。你就可以對治。只要我們內心裡面,有這種對治了,實際上吉祥就在我們自心當中發顯了。要消災免難,就來源於我們心態的改變,它就可以消災免難。所以說,《藥師經》關鍵是看我們依於《藥師經》,怎麼來把現實當中的東西能夠發生利用,那些天災人禍,我們怎麼杜絕它。今天,也就是從因果關系當中去領悟。

  所以說,你看看,每次到昭覺寺來,會坐密宗堂。每天我們去念《藥師經》,差不多每天都要念好多遍。為啥呢?希望現在的世間,都能夠離苦得樂,希望我們所有的人,三災八難都不能夠遭遇上,能夠逢凶化吉,遇難能夠呈祥,世間上統統不如意的,能夠變為如意的。但是,你僅僅請這些師傅念經,師傅們有修行能夠給你消災。但是你自己有這些不如意的事情,如果說不改變自己的心態,那麼要想徹底地離苦得樂,那個是沒有辦法的。所以說,一個方面,我們仰仗於三寶,求三寶加被;二個方面,仰仗於現前的僧團,我們天天請師傅們給我們念經、回向、攝受,這種力量不可思議。另外一個方面,這些外緣都具備了,諸佛、諸大菩薩、現前的僧團都很慈悲,都能夠成就我們,都能夠利益我們。但是,我們自己如果不能夠從真實的因果當中,來改變自己的心態,來成就自己,那麼一輩子我們只能當小娃娃。

  為啥呢?就是說,所有的東西都必須要人家整好了,拿給你吃,你才吃得到,你自己不能夠自己做東西吃,自己沒有生產力。我們要想自己有生產力,自己能夠離苦得樂,那就不僅僅是要求三寶加被,不僅僅是要求僧團給我們念經,更進一步地就是要把《藥師經》的道理要能夠明了。明了這種因果關系,明了天災發難都是從錯誤的心態,錯誤的言語,錯誤的行為當中引起的。我們真的要想消災、免難,那就要從內心裡面開始做起,把那些錯誤的行為改正。如果說,我們不把內心裡面錯誤的行為改正,實際上我們一邊在請僧團念經消災,一個方面我們自己內心裡面又不斷地想那些不該想的,說那些不該說的,做那些不該做的錯事。所以說,我們的起心動念、開眼吐語、待人接物都在造一種業,而這種業最終就是招致苦難結果的根本原因。

  所以說,今天我想常住上安排講這個《藥師經》,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夠明了消災免難的道理。不僅僅是念念經。我們說“念經千卷,不如解經一句。解經千句,不如按照經上的道理,老老實實地行持”。所以說,學佛不要從形式上去學佛,逐漸落實到實質上來學佛。要從那些僅僅依靠佛法僧三寶,到把我們的自性三寶徹底地啟用。盡虛空、遍法界,佛法僧三寶不離於我們每個人的當念而遠。要從我們的自性三寶當中啟用,要知道佛法僧三寶不離我們自己身口意三業。要在身口意三業當中,能夠升起覺醒心、覺察心、覺悟心。把這些經法聽了以後,努力地來檢查自己,對治自己,看看我們心裡面有什麼差距。這就非常實在了。

  有差距的時候,我們怎麼樣來改變?能不能夠改變?所以說,修行在這個地方。所以說有很多同修在說:“哎呀,我修了十年、二十年了,怎麼我還沒有看到什麼結果呢?”我說修行,一定要善巧修行。怎麼樣善巧修行呢?也就是要知道自己的修法。為什麼要這樣修?這樣修作用在哪裡?它的作用是怎麼發生的?所以說在念經、看經這種過程當中,就要明了這種道理。所以說,我們今天來學習這種藥師經,那就非常有必要。針對我們現在的根基,對於我們現實當中的一切事情,能夠從因果上去明了它。然後,把這種因果落實在自己身口意三業當中。把我們自己的命運,自己要承擔起來。沒有別人,來決定我們自己的命運。我們的命運是自己決定的。

  所以說,要從我們自己行為上來改變命運。能夠實實在在地從行為上改變命運,那麼自我拯救之路也就開始了。所以說,這個地方應該是非常明顯。但是,這個非常明顯的道理,我們今天說來就像口水話。而這些口水話,大多數是不為眾生所重視的。我們都喜歡什麼?非常高深的。學密宗的,一下就想學圓滿次第、生起次第。我們學那些佛法的,學顯宗的,一般都要求:“哎呀,唯識的道理很精深,中觀的道理很精深。”一上來,就要學那些唯識、中觀。但是對於這些基本的道理,我們都很忽略。所以說,這個基礎沒有產生,基礎沒有打好,我們要想學那些高深的法,也沒有辦法。

  所以說,在《菩提道次第廣論》當中,我們說三世道的次第。次第,不容違約。我們現在開始,痛念無常。要思維這個無常以後,一口氣不來,我們墮落於什麼地方?檢查檢查自己的因果關系。這一生,做了什麼事情。究竟是善事多,還是惡事多。如果惡事多,那麼我們墮落於三惡道當中,將會受無量無邊的苦處。如果我們有善法,有清淨的願心,那可以托身到這些善道。但是我們自己檢查檢查,這一輩子所做的善事,可以說非常非常之少。好不容易發心做點善事,都是不長久的;好不容易能夠進入佛法,修行都是有一朝沒一朝的,有一天沒一天的。

  經常我們的內心,就想著玩兒,就想去貪耍,就想去放逸。看電視、干啥、打撲克牌、賭博這些,我們最歡喜。世間上喝茶、聊天,我們最歡喜。所以說,把這個現實的生活當中拿來一比較,我們是不是真心地修行,我們這一輩子做了多少善事,那就可以一目了然。從這種因果對比過程當中,我們來檢查自己,托身於善道的這種機會有多少?沒有多少。更多的,非常有可能就是墮落於三惡道。如果說一墮落到三惡道,所受的那些苦法,我們受得了嗎?沒有辦法,受不了。所以說我們學佛,至少能夠讓自己不墮落,不至於袈裟下失去人生,不至於把這個人皮耍掉。這老百姓所說的“你不要把人皮耍掉咯”。

  這一輩子,這個人生非常難得,但是最容易失去。那個生命非常微脆。心髒病,摔一跤,吃飯咽著了,或者說躺在床上,很容易這個生命就交代了。所以說至低限度,我們修行要能夠保住這個人生。怎麼保住人生呢?最起碼受持中品五戒。能夠依中品五戒,好好地修持這種善法。十善業當中,我們不說做得很圓滿,至少能夠做到中等程度。而且我們的內心,發心要清淨。還要有清淨的回向發願心。這種人生,才能夠保得住。如果不然,這種人生怎麼保得住呢?而這種人生你保得住,還要遇上佛法。所以說,我們要讓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一輩子比一輩子好,一生比一生更精進,更有善法的因緣。這個時間,那就是要在善法當中不斷地去修持善法,積聚善法。只要把這些善法行持起來了,我們最少能夠保持這種人生,能夠消災免難,能夠讓時間上的不如意一點一點地減少。讓時間上幸福快樂的因緣,能夠一點一點地增加。所以說,這就是我們最基礎的一種修法。

  我們說趨向於後世,趨向於現世。現在生,怎麼樣才能夠把這一些幸福、快樂、和諧能夠積聚起來呢?實際上,當下佛法的一種心態。這種轉變,它就非常重要。所以說,藥師法門在釋迦牟尼佛的整個教法當中,應該說占據了這種方便的條件。讓我們對現世的這種苦樂,有如實的一種認知。從因果上來,能夠建立一種正確的因果觀。知道我們自己消災免難,應該從什麼地方去消災、免難。把它落實在我們自己內心世界裡面。今天的世界,我們如果說它注重於那些究竟成佛,好多人他的根本追求還沒有達到這種能量級,他的追求還沒有這麼高尚。你比如說,很多皈依的,很多出家的。我們問:“為什麼出家呢?為什麼學佛呢?”他要想究竟成佛的心,在大多數人的心當中都還沒有這個概念。內心裡面的概念,無非不過是希望自己過得好一點點。這也無可厚非!人世之間,誰不想生活得好一點?這個發心是無可厚非的。我們要承認這種一般眾生的心理因素。

  一旦了解這些眾生的心理因素之後,這就是眾生的根基。而我們弘法,更多的是要朝這個根基上去作業,一步一步地引導。好啊!怎麼樣來追求?今天,講這種人生佛教、人間佛教更注重的,是把那些三大阿僧祗劫那麼遙遠的佛法,能夠拉到現實世界裡面來。能夠把那種增上身,乃至趨向於後世的安樂。我們說後世安不安樂,先不要管它,現在我們能不能夠安樂。佛法,能夠現在安樂,能夠找准這種真理,能夠找准這種正確的方法。現在能安樂,他後面也能夠安樂。所以,從現在一直趨向於後世,從後世一直到生生增上,一直到究竟圓滿佛道。他這種善業都是不變的。它有一種堅實的基礎,就是要落實在我們當前對佛法的受用上。如果說當前對佛法沒有受用,你要想叫他趨向於後世也不容易。

  所以說,你經常叫他念佛,一句“阿彌陀佛”就可以恆超生死。在一句“阿彌陀佛”當中,我們就能夠奠定自己出離生死的大業,就能夠解脫生死輪回。但是,多少的人念不起來。為啥呢?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見不到。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淨土五經,我們自己信心又不是很具足。那麼我們現在所見得到的,也就是現世的利益。所以,他在現世利益當中,他的心分了大部分走。因為內心分了大部分在現世利益去,所以說學佛僅僅成為了業余的學佛。所以說,經常你叫他聽經、聞法,“哎呀,師父我不空呀!要等我空了之後再來!”你看到他都已經七八十歲了,他還說自己不空。說:“老人家你在忙什麼呢?年輕時候你在忙,年老了也在忙,到底忙些什麼呢?”哎呀,這個世間上人就是不自在呀!年輕的時候,上有老,下有小,中間還要把自己肚皮填飽,所以說不容易。那個老人走了,後面還有兒子。那個兒子供大了,還要結婚,還要生孩子。到最後,孩子的孩子這個老人家還要照顧。孫子一代照顧完了,也許麽麽一代又來了。

  所以說,這個世間上人的責任和義務有很多,我們的心絕大部分就是分到現世當中去了。在現實當中,如果說不把佛法落實下去的話,我們趨向於後世安樂的,像淨土法門,想往生這些上士的一種淨土世界,往往我們自己因為在現實當中沒有受用。沒有受用,對佛法升不起一種親切感,總感覺到這種佛法離我們很遠。就因為這種心,所以說在修行過程當中,那就始終不能夠香象過河,不能夠腳踏實地。所以說,這個藥師經法實際上對應於我們現實世界,把這樣的道理就講得非常非常明了。

  所以說,在以後的這幾天晚上,我們都能夠和大家一塊兒學習。今天,就先把《藥師經》的,可以說是一種玄義,就是《藥師經》的根本意旨給大家提出來。要是不給你提出來,講了半天,你不知道《藥師經》講些什麼。《藥師經》講些什麼呢?我們這一輩子的消災免難,我們要想得到現世利益,怎麼辦?就要體用佛法的真理,體認因果關系。從因果關系當中,來反省我們自己身、口、意三業。通過學習《藥師經》,我們就希望大家能夠建立這種因果關系。能夠把這種因果關系,對應於自己身口意三業。這種因果不在外面,而在於每個人的行為。我們自己的行為,不要依賴於別人,也不要依賴於佛,也不要依賴於善知識,也不要依賴於我們自己之外的任何一個人,要依賴於自己修行。

  我們修行是干什麼?不僅僅是燒燒香,不僅僅是念念佛,而是要懂得這種修法,懂得這種道理。落實在現實過程當中。看看我們自己,把三句話落實好:起好心,說好話,辦好事。在一天二十四個小時當中,真要把這三句話很好地落實下去了,那麼我們心態很好,我們自己不往那種煩惱角落裡鑽。我們說的語言,是自利利人的,不去說那些長長短短,不去說那些沒有意義的,世間上的那些玩笑話,沒有實在意義的話,聊天一聊就是一整天。聊過了,聊些什麼呢?什麼也沒聊。無非不過是圖嘴巴熱鬧。所以說,就要把這種徹底改變。

  還要從行為上,要真正的對自己有利益,真正的對眾生有利益。你要看這種行為,那是在修行善業。隨時隨地遠離於殺、盜、YIN、妄,隨時隨地能夠發菩提心。依菩提心的攝持,讓我們自己起心動念,吃喝拉撒都能夠積聚善根福德因緣;都能夠把我們自己身、口、意三業點石成金;都能夠讓這種高深的佛法,落實在我們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以內。應該說,我們講《藥師經》,學習《藥師經》,應該要把這樣的心態樹立起來。那就很好。

  看看我們在以後的學習時間裡面,能不能夠把這樣的一種目的升起來。所以說,一般法師在講經之前,先要講一個玄義。這個玄義實際上是什麼?就是講經的宗旨,講經的目的。這個要說清楚。你要是把這種宗旨和目的要忘記了,說了半天不知道要干啥。就像我們修行一樣,很多人修行不知道怎麼修。為啥呢?他沒有靶子,沒有目標。沒有目標,沒有靶子的這種修行,那個就是盲目的,沒有目標的修行。你說那個盲目的修行,我們盲修瞎練。盲修瞎練怎麼能成功呢?說:“你為什麼要修這個法呀?”他說:“我歡喜。人家都在修,我就修了嘛!”沒有對治性,目標不強烈。修了一輩子,人家也在念,我也在念。大威德念,《藥師經》念。念過去,念過來,自己到底為什麼念,自己不去研究它,不去追究它,不追求這種法的一種目標。

  一切佛法都是對治煩惱,但是我們只能夠拿佛法去對治別人的煩惱,不拿佛法來對治我們自己的煩惱,那怎麼能夠成功呢?也許你說了半天,人家的煩惱被對治了,但是你自己還在煩惱當中。這個就是“馬列主義打電筒”,經常去照別人,不照自己。而佛法,最開始就是要建立一種關系,一種方向,要向內心裡面回歸。要自己檢查自己。學了佛法之後,要檢查自己身、口、意三業,而不是檢查別人。如果說你檢查別人,哎喲,完了!那個煩惱就太多了!我們今天,每走一個寺廟,這個寺廟不如法,那個寺廟不如法;這個師父不如意,那個師父也不如意;這裡的居士不圓滿,那裡的居士不圓滿。我們看看整個佛門,就好像一團糟。其實,是不是一團糟呢?糟就糟在我們自己內心。我們的內心太糟糕了。你的方向用偏了。你去檢查別人,去挑揀別人的是非,而從來不挑揀自己的是非。

  所以說,用功夫用偏了。越學,煩惱就越深重。所以說,這樣學習,那就越學越遠,南轅北轍。這種方向用偏了。你要檢查別人的時候,越檢查就越多,越看現實世界的一種過患,那就越多。“哎呀,那個現在世界哪裡還能夠找大德善知識啊!哪裡還能夠找真正清淨的道場啊!哪裡能夠找圓滿的佛法啊!我看現在世界都變了!”什麼變了?就是你的心變了,你那個方向用岔了。真正的修行人“他非我不非”,在我自己內心裡面對治煩惱。只要你把心用好了,用端正了,一切是非從自心上消,一切過錯從自己內心裡面來消。這樣子,是非就越修越少,功德越修越多。就在這樣的過程當中,真實的佛法就在我們內心裡面,就像白月一樣,初一、十五不斷的圓滿。一到十五的時候,放大光明。

  所以說,修行應該建立這種方向。如果說最初的方向,你改變了,那就是很不容易成功了。所以說,有一句話就是說“最初,出家一年,佛在眼前;出家三年,佛在天邊”。也許我們皈依也是這樣。剛剛皈依,“哎喲,這個佛法好殊勝!”皈依兩年、三年,昭覺寺也好,文殊院也好,寶光寺也好。“哎呀,寺廟我走多了,這和尚我見多了。哪個是好和尚?”那個佛法跑到天邊去了。為啥呢?因為不懂佛法怎麼用功,不懂這種佛法是在回歸到內心。隨時隨地,學了這些佛法,標准提高了。但是這種標准是拿來檢驗誰的?不是檢驗外在的,而是檢驗我們自己的。我們今天的人說這些眾生都顛倒。顛倒在什麼地方呢?就顛倒在這個地方。不朝裡面尋求,而要在外面尋求;不檢討自己的過失,要檢討別人的過失。

  於是,就形成一個強權的社會;於是,就形成一種顛倒的社會。人人你來指責我,我來指責你。這個世間上就充滿斗爭,充滿是非。有這種是非,看誰說得最有理,誰最有力量,誰的武器最先進,誰打得贏誰就是大哥。這不是一個強權的社會嗎?!強盜邏輯!而這種強盜邏輯,根本就違背了我們的一種正確的因果關系。所以說,整個《藥師經》,我的理解就是要把這種正確的因果關系,要推薦給大家,讓大家認知這種因果關系。而且,知道這種因果關系以後,我們能夠斷惡,能夠修善。這就是消災免難的根本方法。所以說今天晚上,就把這幾天所要說的宗旨,先給大家報告。

  時間差不多了,是吧?今天我們就到這兒。阿彌陀佛!謝謝大家!

 

上一篇:智海法師:藥師經 講記 二
下一篇:藏學法師:《藥師經》與現代生活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