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崇慈法師:《六祖壇經》第六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六祖壇經》第六講

  上一講我們講到印宗法師向六祖大師請教佛法,這個地方,印宗法師向六祖大師請問:黃梅付囑,如何指授?能曰:指授即無,惟論見性,不論禅定解脫。宗曰:何不論禅定解脫? 能曰: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每句話都驚世駭俗。在我們眼裡,尤其當我們學了些佛法的名詞術語以後,“禅定、解脫”這都是佛法的名詞術語。學佛為什麼?修禅定啊!追求解脫啊!可是從六祖大師嘴裡說出來,禅定解脫都不是佛法,我們讀經讀到這個地方真是嚇的不輕啊!不只是把我們嚇壞了,把印宗法師都嚇了一大跳。印宗法師當時已經是一位知名度很高,在佛門在社會上享有很高聲譽、很高威望的一位大法師了,他講經講得很好。聽到六祖大師這麼一說,把他也嚇的不輕,所以他要追問,為什麼禅定解脫不是佛法?六祖大師回答是:這是二法,佛法不二。這個不二怎麼理解?“不二法門”,我們經常看到寺院裡面掛這塊匾。什麼叫不二法門?禅宗裡面有一句開示:“識得一,萬事畢”。你認得“一” 就沒事了。這個很好認的,這是多少?這是一,好,你可以回家休息了,沒事了。從字面上理解,是這個意思。誰不認識“一”啊?這個“一”究竟是什麼?在禅宗語錄裡面有這麼一個故事,有一個姓張的居士博學多才,可以說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消息非常靈通,天上也知道,地下也知道,沒有他不知道的事情,後來人家就送他一個綽號,叫“張百會”,就是什麼都會,沒有他不會的。這個張百會居士,去拜訪一位很了不起的禅師。禅師見面問他:“閣下就是張百會嗎”?他說:“不敢,我就是了”。禅師說:“這個”,拿手指在空中點一下,問他:“會嗎”?“不會”。禅師說:“一點都不會,你還百會呢”!這樣點一下不就是“一點”嗎?點一下會嗎?不會。一點都不會,你還百會。這是一個有名的典故。他那個“百會”說的是對世間上這樣消息那樣消息他都知道。禅師的這個“一點”說的是心性,他說的那個“百會”是向外,說張家說李家、說上說下、說左說右、說是說非,那個百會、千會、萬會;這個“一點”說的是自己的內心,自己的內心會不會?不會。禅定、解脫是佛法所修的一個境界,是在修證佛法過程當中,就象火車去目的地,中間所經過的一個小站,禅定、解脫就是一個小站。從文字來看,它只是兩個字、一個術語,禅定,解脫。從修行來看,這又是一個手段,禅定、解脫是修行萬千手段當中的一個手段,所以它不是佛法。這個理解起來有點困難,沒有關系,困難歸困難。因為這是針對上上乘根基談的這個話。不二法門,佛法說什麼都是一體——自他一體,理事一體,內外一體,身心一體,都是一體,沒有二。從哲學上來說沒有對立,能所不二。哲學上兩個對立的念頭,對立的兩個概念,都要融為一體。能,我“能”作什麼什麼;所,我“所”作什麼什麼。這個“能、所”是一不是二,這就沒有三四五六七八九。我們修學佛法,這個是最關鍵的,頓悟的要門。你想頓悟嗎?你要悟到不二,你悟不到不二的話,你就沒法頓悟。換句話說,你契入不了,它是分離的。當我們學佛和佛法的理論分割,那你所的到的效益、利益,是非常非常微小的。能得到,但是很小。我們再打一個比方,就好像喊口號,寫標語,當任何一個道理變成一個口號的時候,再怎麼偉大的道理都變得沒有道理了。佛法最強調這一點,所以叫直指人心。禅門裡面叫做下頂門針。什麼叫頂門針啊?拿一個錐子在你的額頭上,在你頂門的地方狠狠錐一下,這個叫頂門針。我們一下子被錐痛了,就知道該在什麼地方下功夫了,這就是不二。接下來印宗法師他也反問啊!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我們看惠能大師怎麼講的。能曰:法師講涅槃經,經明見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法師”這兩個字指的是印宗法師。你向我問這個問題,你平常講什麼經呢?講涅槃經。涅槃經裡面講什麼?見佛性。佛性是什麼?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我們宇宙法界裡的每一個眾生都具備圓滿光輝、不增不減、不多不少、平等平等的這個佛性。你、和我、和他、和每個眾生都具備,誰也不多一點,誰也不少一點,這就是佛性啊!這個佛性說具體一點是什麼?說具體一點,佛性是最圓滿的境界,佛的境界才叫佛性。最圓滿的境界是佛性,在佛是佛性,在菩薩是菩薩性,在聲聞是聲聞性,在緣覺是緣覺性,在人是人性。這就是佛性。換句話說,你要契入佛性,我們是人,你先得有圓滿光輝的人性,才能契入到佛性,如果沒有契入人性,你就不要奢談什麼佛性!那是騙人!人性都還沒有光輝起來,談佛性,那不是騙人嗎?所以,佛性是最圓滿、最徹底、最光輝燦爛的這麼一個境界,這麼一個狀態。這是從最高來講。可是要完成這個佛性,見到佛性,什麼叫見到呢?這個見,不是單純講看見佛性。佛性在哪裡?這個見,換個說法叫現,“風吹草低現牛羊”,牛羊在哪裡?牛羊本來就在這裡。哦!看見了。是這樣的,不是從內向外去追。佛性在哪?我的佛性在哪?這樣去找佛性,這樣是找不到佛性的。所以,見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你見到佛性了,你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這地方再講一個典故,有一位祖師問一個學僧,一個出家僧人,“達摩未來中國之前,中國人有佛性嗎”?這個學僧說:“有啊”!祖師問:“那還來干什麼”?大家想一想這個問題,達摩祖師沒有到中國來之前,中國人有佛性嗎?回答是肯定有的。既然有,他來干什麼?祖師自己問自己答,“不來怎麼知道有呢”?是啊!達摩祖師到中國來干什麼?中國人本來就具備佛性了,中國人,外國人,每個國家的人都具備圓滿光輝的佛性。祖師去干什麼呢?既然有的話,去那不是多此一舉嗎?干脆不要去了。去的目的就是告訴你,你有佛性,你不要埋滅了自己這個佛性,不要懵懵懂懂的糟蹋了這個佛性。祖師就是去做這個工作的。所以,六祖大師接下來說,如涅槃經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涅槃經裡面有一位菩薩叫高貴德王菩薩,向佛陀請問: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當斷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這個聽起來有點頭大。為什麼頭大?因為我們根機淺了。佛法是對機說法,我們是個什麼“機”啊?推土機還是拖拉機啊?根機淺了,所以聽起來有點頭大。它涉及到哲學很高境界了。犯四重禁,就是犯了四重戒。哪四條最重的戒?YIN、殺、盜、妄。在佛門裡面最重的四條戒,YIN欲、殺生、盜竊、妄語四條戒,這就是四重禁。犯這四條重戒稱之為犯波羅夷。佛門把犯波羅夷這個罪,打比方相當於砍頭一樣。頭砍掉了,生命就不再有了。犯戒要看犯什麼戒了,就象犯罪一樣,看你犯什麼罪了。比方人和人之間,傷害人看你傷害到什麼程度,是吧!有些罪是容易原諒的,有些罪是很不輕易原諒的,分輕重。YIN、殺、盜、妄在佛門裡面是重戒。YIN戒好理解,殺戒也好理解,盜戒也比較好理解。什麼叫盜?佛門下的定義是“不與而取,謂之盜”。我不想給你的,你想方設法奪取了,這就叫盜。不是一定背著我拿走了,你采取恐嚇的手段把我嚇壞了,趕緊送給你,這就叫盜。或者你繞山繞水把我給繞迷糊了,本來我挺清醒的,被你繞來繞去,我都不知道我是誰了,也送給你了,這也叫盜。或者你乘我手舞足蹈開心得不得了的時候,忘乎所以的時候——人得意的時候嘛,開心的不得了得時候,有人就乘機了嘛——看到對方高興了,把你那塊表送給我吧,好好,送給你吧。幾分鐘一過,清醒過來,哎喲!捶胸頓足捨不得,這都叫盜,都屬於不與而取。這些都好理解,那這個妄語是什麼?妄語在佛法裡面稱之為重戒,為什麼它會嚴重到這個地步?未得謂得,未證謂證,這樣的妄語戒。大家對這個文字一下子沒有反應過來。未得謂得,就是沒有得到說自己得到了。前面這個未是未來的未,後面這個謂是所謂的謂,明明自己沒有得到,說自己得到了。得到什麼了?得到聖果了。明明自己什麼都不是,卻給人家說我證初果了,說我已經是二地菩薩了。你什麼菩薩啊?你菩薩卻不像,你葡萄!?這就叫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明明沒有證到這個境界,自己誇,讓別人幫自己誇,抬高自己吹自己,這樣的妄語是不可饒恕的。這樣的四重禁,如果犯了怎麼辦呢?——還有五逆罪。五逆罪是什麼?第一是殺父親,第二是殺母親,第三破和合僧,第四出佛身血,第五是殺阿羅漢,這叫五逆。父親也敢殺,母親也敢殺,和合僧也敢破,也敢出佛身血,也敢殺阿羅漢,這五條罪都敢做的人也太“厲害”了!這樣的人這樣的罪不輕易饒恕!!那麼犯了這樣的罪,他的善根佛性斷了沒有?這是高貴德王菩薩向佛陀請問。佛陀回答,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善根和佛性要分開來講,有兩種善根,一種是常善根,一種是無常的善根,常善根是什麼?是堅定不壞的,相當於禀性一樣,相當於我們中國文化的禀性、天性、天賦。過去講人生一輩子有四個階段:幼兒養性,童蒙養正,少年養志,成年養德。這是中國人一輩子不要忽略的這四個階段。幼兒就是小時候,從生下來,乃至還沒有生下來,到兩三歲、三五歲,這個叫幼兒。幼兒時期養他的禀性,養他的天性,養成什麼?養成善良、厚道、真誠的天性。童蒙就是開始學知識學文化,從開始叫爸爸媽媽,開始說一二三四,開始學東西,這時候就童蒙養正,知道什麼是正、什麼是邪。少年養志,青少年時期養成一種志向,不要養成懶惰懈怠等一些壞毛病、爛習慣。成年養德,成年了踏入社會,要養德,養成一種良好的品德。這是中國人一輩子的修養。這個地方講的善根叫常,常善根是什麼呢?就相當於養性。養就一個禀性以後,他怎麼都不會壞到那裡去。說一個人好也好、壞也好,我們會說:天氣都容易變,一個人的禀性不容易變,是吧!天變一時,人性難改!禀性難改嘛。無常就是後天培養起來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無常了,一會赤了,一會黑了。佛性是非常非無常的,它不存在這種說法。佛性就是佛性。它就具備光輝燦爛的本來面目,本來具備的本質,所以也不存在斷和不斷。佛性不能說它善還是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善和不善這個概念是我們給他分割了,這一類的屬於善,那一類的屬於不善,這個叫什麼?叫強行分割。善和不善沒有絕對概念。怎麼叫沒有絕對概念?我們引用一下或許就知道了。這個風俗習慣,你說它是善還是不善呢?在這個地方的風俗,人們都說它是好的,拿到另外一個地方別人都說它不好,這就是沒有好和不好。只要他接受,當接受的時候它就是善,當拒絕的時候,它就是不善。所以,佛性沒有善和不善的說法,它就是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蘊就就是五蘊,界就是十八界。五蘊,色受想行識。十八界,根塵識;六根六塵六識,加起來不就是十八界嗎!這裡我們沒有時間去細分細講十八界,要細講那《六祖壇經》就不知道要講多長時間了,你們不知道就下來去查佛學詞典。查佛學大辭典什麼叫十八界?不然師父都講清楚了,你們都太懶了。找一找那個名詞術語來查一查吧。大智慧的境界,他就了達,穿透性的了達。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六祖大師的開示字字句句太高妙了,所以,印宗聞說,歡喜合掌言:某甲講經,猶如瓦礫;仁者論義,猶如真金。啊!我們在贊歎六祖大師了不起的時候,一定不要忘記印宗法師也同樣了不起。這是古大德給我們做榜樣啊!人做到這一步不是聖都是賢了。我們現在也到處都是“剩閒”,剩下不要的,閒著沒事的。聖賢做的榜樣就是不一樣,他承認別人比自己高啊!我們一般做不到啊!我們是同行相嫉,嫉妒的嫉;同行相踐,踐踏的踐,低賤的賤;同行相輕親,輕視的輕。換一個字好不好?同行相親,親愛的親;同行相薦,舉薦的薦。多好!但這很難做到。不但很難做到,已經是一種奢望。我們平常叫作什麼?“同行是冤家”,“賣石灰的見不得賣灰面的”,“和尚見不得禿子”,我光頭你為什麼也光頭?這個嫉妒心好強哦!什麼叫凡夫啊?煩的要死啊!太煩了,不但煩自己還要煩別人,所以叫凡夫啊。所以,印宗法師他了不起啊!他一聽六祖大師這個開示,高!歡喜合掌發至肺腑的贊歎!某甲就是我,就是文言文裡面我某某人。我講經象那個瓦礫、石塊一樣,您講的佛法象真正的黃金一樣。於是為能剃發,願事為師。這才給六祖大師剃度。你看這個地方很有意思,誰是師父?誰是弟子?剃度是印宗法師給六祖大師剃的,學佛法又反過來了,印宗法師向六祖大師學佛法。這個地方我們想起另一位大德——玄奘法師,我們中國人的驕傲啊!玄奘法師到印度去,雄辯十八國,雄辯滔滔,十八個國家的頂尖人物都敗在他的座下。那個辯論不是現在這些牙尖嘴利的罵人,那是真正憑德學把人征服了。辯之前立下生死狀,辯輸了要殺頭,是這樣子辯的。我們的玄奘大師寫了一部論,叫《制惡見論》,就是制止罪惡的見解,寫了這部論,然後把這部論懸掛出來,大概有六七千字吧,六七千字算什麼呢?不算什麼!?他老人家這六七千字,如果用我們的口水話翻譯出來有六億字了。我們現在寫文章,那叫什麼文章啊?全是口水話。花開了,鳥叫了,太陽出來了。(眾笑)玄奘大師寫的這個文章,寫出來後說:誰把我這個文章改掉一個字,我殺頭。當時印度東南西北中方方面面的高手都來了,他老人家可不是夜郎自大在那裡說狂話,不是,他真正有這個本領啊!所以,後來很多在印度享有極高聲望的這些高僧大德也好,外道也好,都敬重他老人家。很多曾經給他擔任過老師的,回過頭來向他學。所以,玄奘大師獲得一個很高的榮譽,稱他為“大乘天”——大乘佛法的天。這個稱謂現在印度人還在津津樂道,中國人到印度去旅游,很多人會主動提到中國的玄奘大師了不起啊!可是我們呢?人家說玄奘大師就啞巴了我們只知道有一個《西游記》,裡面有一個唐僧,唠叨得不得了。這種笑話都鬧出來!能遂於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惠能大師在這個菩提樹下正式弘揚佛法了,東山法門,他報他老師的恩啊!東山是五祖大師居住那個地方,所以稱之為東山法門,弟子永遠記得老師。能於東山得法,辛苦受盡,命似懸絲,我惠能從在東山得到五祖大師傳法,到現在到今天,受盡了萬千辛苦,命似懸絲,這個地方講的不只是生命,更是慧命。也包括生命,包括身體受到傷害,很不容易。六祖大師僅僅用了這幾個字,就把他十五六年遭受的磨難給概括了。我們要用心去體會體會!今日得與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會,莫非累劫之緣!今天有幸跟大家在這裡談論佛法,當時在場有官僚,朝廷命官,有出家人,有在家人,有居士,有社會上方方面面的學者,這是累生累世種下的善根因緣。亦是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同種善根,方始得聞如上頓教,得法之因。所以,莫道出家容易得,皆因累世種菩提!莫道學佛容易得,也皆是累世種菩提!累生累世種下很多善根福德因緣,才會有今天不可思議的好緣分。什麼都是有因有果的,沒有無因之果,也沒有無果之因。教是先聖所傳,不是惠能自智。這個法是諸佛菩薩一代一代傳下來,不是我惠能自己編造出來的,這是惠能大師的一個自謙,一個說明。願聞先聖教者,各令淨心,聞了各自除疑,如先世聖人無別。希望大家聽到我講的這個法門,清淨身心,消除疑惑,達到聖賢的境界。師復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惠能大師接著告訴大家說:善知識!這是在呼喚大家,希望每個人都當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每個人都具備般若智慧,因為我們的心迷惑了,所以沒有開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需要借助大善知識來開示。什麼樣的人稱之為大善知識?言傳身教都令人敬仰的稱為大善知識。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愚蠢人也好,智慧人也好,佛性沒有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因為迷悟的程度不一樣,所以,現象上看到就這個人比較愚蠢一點,那個人比較智慧一點。愚也好,智也好;迷也好,悟也好;都不是一朝一夕的。我們都知道,冰凍三尺,非一日寒。那個三尺多厚的冰是一天結的嗎?不可能。肯定要寒冷很長很長時間才結那麼厚的冰啊!我到加拿大,去年的時候,他們給我喝一萬年前的水。我當時嚇了一跳,我還以為他們開玩笑。他們居士拿兩瓶水給我喝,師父,這個是一萬年前的水。一萬年前的水還能喝嗎?啊!他是那個破冰船把北極很厚的堅冰給打破了以後,那個冰就是一萬年前的冰啊!把它融化以後那個水純度很高,一點雜質都沒有。那個冰結那麼厚,那要多少年的寒冷啊!我們的習氣也這樣啊!不是一天就積累那麼多習氣,那怎麼可能啊。蘇東坡有這麼一句話:書到今生讀已遲。到這輩子才來讀書已經遲了。其實各行各業也一樣,都是這樣的。有些人學東西他勢如破竹,他三天學的東西,相當於另外一個人三年都學不了那麼厲害。有人學畫是畫家,學書法是書法家,學詩是詩人,學詞是詞人,學音樂是音樂家,他學什麼都是“家”。那我們就想不通了,他為什麼這麼厲害呢?他累生累世積累的。不然的話,我也是一百多斤的人,他也是一百多斤的人,我長鼻子眼睛,他也長鼻子眼睛,憑什麼他比我厲害?他也沒有比我多長一個眼睛。所以,迷悟不同,累生累世的積累不同,現象上就有愚有智。吾今為說摩诃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聽,吾為汝說。現在我要給大家講摩诃般若波羅蜜法,請大家仔細認真的聽。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世間上的人沒有證得般若智慧,原因是什麼?終日口念般若。嘴上念般若,我要得般若智慧,我們大家一起呼口號。這樣呼口號是不行的。不識自性般若,沒有認識自己內心內性的般若智慧。這個六道眾生,人也好,天道也好,畜生道也好,為什麼他會生到人道?會生到畜生道?都是因為自己做因,自己得果。他的自心自性給蒙昧了,他就墮落了。自心自性開悟了,他就向上向善。猶如說食不飽。這是佛門兩句很有名的開示,佛陀親口開示的。說食不能療饑,數寶不能治貧。就是說吃東西怎麼說肚子也不會飽。我在這裡說這個東西好吃那個東西也好吃,這個飯也好吃,那個菜也好吃,說了半天我一點也沒有吃,肚子不會飽的,說食不飽。數寶就是幫人家數錢,自己很窮,去幫人家數錢,一百萬、兩百萬、三百萬,數了半天還是人家的。所以,數寶不能治貧。自己貧窮還是貧窮。口但說空,嘴上掛著空,實際上沒有空。這個空字不是那麼好說的。不要學了兩句禅宗的用語,見人就說空,哪裡空啊?習氣業障一點也沒有空啊。他把該空的沒有空,把不該空的給空掉了。你叫他拜佛,一切皆空;你叫他種善根,一切皆空;你讓他做什麼好事,一切皆空。可是罵起人來,一點也不空!(眾笑)嫉妒障礙一點也不空,心胸狹隘鬼心計很多,這些毛病習氣一點也沒有空。要從哪裡空啊?從這裡空,把這些習氣這些不好的東西通通空掉。象萬裡無雲的天空一樣,把這些“烏雲”給空掉。那你這個天空就真的空了。如果把空掛在嘴邊,就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得不到什麼利益。善知識!摩诃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我們每天念摩诃波羅蜜,希望我們乘上大智慧船到達彼岸。到哪個彼岸?到達生命的彼岸。生命的彼岸是死了嗎?學佛有什麼好處?學佛好,一學就圓寂了。人家問你學佛有什麼好處?學佛好啊!一學佛就往生了。往生是什麼?就是死了。死了到哪裡去了?到極樂世界去了。那算了吧,我還是不學了。為什麼?我還要多活兩天。你這樣給人家解釋學佛,我都不學了。到彼岸,彼岸在哪裡?彼岸、此岸在哪裡?在你的生活當中。你糊裡糊塗的過就是此岸,你光輝燦爛的過就是彼岸;你過得焦頭爛額就是此岸,你過得開心豁達就是彼岸,這就叫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你看慧能大師說得多實在啊!這需要在心裡面去做,不在嘴上念多少。如果只在口上念心裡沒分量,就如幻如化如露如電,都是假的。口念心行,口上也念,心裡面有這個份量,就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說得太好了!本心本性就是佛,離開本性沒有別的佛。離開心性去談佛,就徹底割裂了。就好象我們來談一下化學,好,談了兩個小時回家,化學在哪裡?化學在那裡,我在這裡,我和化學各不相關。然後過一個小時我們來談物理,又談一個小時物理;再過一會我們又來談文學,又談了一個小時文學;這個是割裂。佛法不能割裂。要想得到佛法的利益,你心裡一定要有佛法的份量。何名摩诃?什麼叫摩诃?摩诃這兩個字是啥意思?摩诃是大,這裡六祖大師很耐心的解釋,摩诃是大,大在哪裡?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象虛空那麼大,沒有邊際。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嗔無喜、無是為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心量非常廣大,這是佛菩薩的胸懷。我們凡夫理論上要悟到這個道理,實際上生活中要往這方面靠近。佛菩薩度眾生,他沒有哪一類眾生是我喜歡度的,哪一類眾生是我不喜歡度的。佛菩薩度眾生,平等平等,任何一個眾生他都可以度,只有無緣的度不了,不信的度不了,只有這兩類沒法度。不相信沒法度,他跟佛菩薩沒有那個條件,條件沒成熟那就度不了。這是講心量廣大。在佛門裡面都講“大”,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大恩大德,大行普賢菩薩,大願地藏王菩薩,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這麼多“大”從哪裡大起?從心量大起。心量大了,這些都大了,心量不大這些都大不起來。要想有大成就嗎?你的心量要大。世間法也是這樣啊,是不是!如果你的心量不廣大,做世間法都做不了,沒有大成就的,因為你容納不下別人。說個簡單的道理,發財,要大家發財你才發得了財;你說就我一個人發財,讓他們全部垮掉,全垮掉你一個人也發不了,這絕對是真知灼見。諸佛剎土,盡同虛空。象虛空一樣沒有邊際。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什麼東西得到了?什麼東西失去了?“無智亦無得”。我們凡夫老是想得,我們空著手來到這個世界上,就用手拼命去抓,什麼都要得到,什麼都要據為己有。如果依照我們凡夫這個貪欲,恨不得把地球揣在懷裡,我一個人把地球揣走,你們都別想得到一點點,最好屬於我一個人!如果再擴大一點,要是能把銀河系抱走,他也連銀河系都抱走了。貪欲多可怕!實際上能得到嗎?不能得到。用佛法眼光來看,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你只有“觀賞權”和“使用權”,你沒有“所有權”。一定要記住!每個人、每個眾生來到這個世界上,只有觀賞權、使用權,沒有所有權。什麼東西屬於我的?我有一百萬。你憑什麼說你有一百萬?我存在銀行裡啊。那你證明給我看。我每天都去看,把一百萬每天都數給我看。那個就是屬於你的嗎?那我比你有錢多了,我也可以這麼說,那銀行裡的錢都是我的,是不是!你反過來問我憑什麼銀行的錢都是你的?因為我也可以每天去看一下啊。你有一百萬你每天去看一下,我也每天看看啊。這個思路如果不理順的話,這個人會瘋的。為想不通啊!想不通腦筋就出問題了。無有一法可得,什麼東西能得到呢?說來說去,其他什麼東西都得不到,只有一樣東西能得到,有一樣東西始終伴隨我們的生命,什麼東西呢?業。業是什麼?就是我們所作所為留下的痕跡。這個東西跟隨我,其他都不跟隨我。我死了,我很有錢,用黃金給我做個棺材,把我裝裡面。帶走了嗎?帶不走。死都死了,哪裡還帶走。這不就帶走了嗎?我已經做一個黃金棺材把我埋下去了。你今天埋下去,明天就給偷走了。(眾笑)不但偷走了,偷的那個人還把你的屍體拿出來摔出去。(眾笑)你能夠帶走嗎?要不然我出錢,派一百個人把我的黃金棺材守住。恰恰偷棺材的就是那一百個人,要不然,其他人怎麼知道你埋在哪裡呢?外人還不知道呢。——所以,得不到。沒有一樣東西能夠據為自有。要明白這個道理。從這個地方契入,找到契入點,我們的生命支撐點就找到了,找到了生命的支撐點,才懂得如何善待生命。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這裡六祖大師說了,善知識!你不要聽我說空你馬上就說空,執著於空。這不能籠裡籠統的。沒有很深厚的積累,沒有懂得空的道理,你今天剛剛來聽了兩節課,聽到師父說要“空”,好!我今天回家,我啥都不要了。那要空出毛病,不能亂空的。第一叫你不要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從修行的角度來講,這是抓住了根本。我們生活當中經常犯這樣的錯。師父說要空,好,我回家生意也不要了,家也不管了,錢也不要了,家裡面的人都不顧了,我跟親人家人都不認識了,我要空了。(眾笑)這個人肯定腦子有問題了,連家裡面的人都不認識了。這樣空,還得了!這叫無記空。有些人說我得禅定了,我跟師父學打坐,學了兩天就得禅定了。得什麼禅定?聽說這個地方很多小吃很有名,所以跑到這個地方來定居。這個叫“饞定”(眾笑)。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明白山河大地,明白宇宙萬象,對這些樣樣都要清楚明白,明白以後你知道取捨,沒有羁絆,沒有東西能干擾你。你心裡清清楚楚,這樣的空才是可取的。有些問題知道就可以了,有些問題不值得追問,就不要花精力去追問了。哪些問題呢?對自己毫無益處的問題。我曾經遇到一個人,他說:師父啊!眾生無邊誓願度,佛菩薩度眾生一直到今天為止,已經度不少眾生了吧,怎麼沒見減少呢?這究竟眾生有多少呢?度了多少還剩多少?這個問題就毫無意義。為什麼毫無意義呢?我反過來問你,這個樹上有多少樹葉?數一數就知道了嘛。好,我們拿竹竿把這樹上的樹葉全部打下來,你去一片一片的數,數清楚了。啊!搞了半天原來這個樹上有這麼多樹葉,幾萬幾千,數出來了是吧。好,這片森林有多少樹葉?你還數不數?我全部打下來,把這片森林的樹葉數出來,數了是吧,全世界還有多少森林你還數不數?一個人長多少根頭發,我很想知道。好,把腦袋剃了,剃下來後一根根的數,我們全貴陽人多少萬人?多少根頭發?全世界的人有多少根頭發都數數清楚,那數出來有什麼用啊?數啊!數完頭發還有汗毛,再接著數汗毛。這在佛法裡面稱之為無意義,毫無意義的行為。樹葉、頭發肯定是有數字的,但這個數字對我一點用處都沒有,而且花費大量精力去做這樣的工作,我的生命很有限啊!如果你要把全世界的人有多少根汗毛數清,可能要五輩子。這輩子還不夠。要五輩子時間,這輩子數完了下輩子數,再下輩子再接著數。凡是這類無意義的佛法稱之為戲論,毫無益處,都可以置之不理。世人性空,了解這個世間,要從這個角度。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所以,叫實行萬物啊!萬法在諸人性中,一切萬法在我心性當中,心生萬法,萬法唯心。為什麼叫心生萬法?心怎麼生萬法?一切東西從哪裡產生?從我的心性產生。世界的緣起是這樣,名詞術語的定位也是這樣。世界的緣起成住壞空是這樣,眾生的共業所感。從每一樣東西名詞術語的定位也是這樣。我們以前講過。這個容器起個什麼名字啊?我們說這個是茶杯,為什麼叫茶杯?因為我拿來喝茶,所以他叫茶杯啊。反過來說,我拿來裝酒它就叫酒杯嘛。為什麼這是痰盂?因為拿來裝痰。大家心目中都認定這是痰盂,我在想,如果這個痰盂當初把它拿來煲雞湯,(眾笑)它就不是痰盂了,那就家家戶戶都拿這個痰盂來煲雞湯。這是什麼東西啊?這是拿來煲雞湯的。現在為什麼買一個新痰盂裝雞湯你就喝不下去呢?因為你心目中已經認定它是痰盂了。如果在很早以前剛發明痰盂的時候,從那時候就拿來裝雞湯,我看現在家家戶戶拿來裝雞湯一定喝得蠻香的。就是心裡面給它定位起的名字,這個叫什麼什麼。兩個人吵架也是這樣,張三罵李四,你李四怎麼樣怎麼樣,張三把李四的名字寫到地上,然後用腳去踩,這個李四肯定氣壞了,去打張三,你為什麼踩我的名字啊?他也沒有踩什麼名字,他就踩了兩個漢字嘛。你為什麼那麼生氣啊?你執著那兩個漢字是我,所以,你在踩我;我沒有踩你,我在踩這兩個字。心生萬法,所以佛法講心性的建立,心性是這樣子開悟的,這樣見識到心性是怎麼回事。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見到一切人他的惡也好善也好,盡皆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善也好,惡也好,天下無事最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沒有事。有時候我們說,要去做好事啊!“要”去做好事就不好,要遇到好事你就做才好。沒有好事,你硬著頭皮去找好事,那不見得好,好事到你面前你又不做,這就沒事找事。我走到大街上,嗨,誰窮啊?誰需要錢?我這裡有一百萬。馬上跑來一個人一棒就把你打昏了,他正想搶人呢?他還正不知道誰的兜裡有一百萬,你就在那裡說你有一百萬,不打你打誰啊?有很多時候是好心辦成砸鍋事。所以,好事,什麼叫好事啊?要用智慧去觀察這個事情從前到後,它方方面面是怎麼回事?你有沒有智慧把這個事情做得非常好?做到受者、施者、旁觀的人都一致豎大拇指,說真好!這就有相當大的難度了,真的。不要說這麼高的水平,比方說我要去幫助一個人,僅僅憑一腔熱血,這個人太可憐了,要幫他,幫到最後,成了“農夫和蛇”的後果,“東郭先生和狼”的後果。從凡夫到菩薩還有若干階次,階次就是台階,若干台階要去走。你不要邁大步,我今天還是凡夫,明天就去做菩薩,做不了。東郭先生和狼,狼也是眾生嘛,我也要度狼。你去度狼,你去度度看。(眾笑)這裡有一百只狼,你度哪一只?是不是!你了解狼的根性嗎?你了解狼的生活習慣嗎?你了解狼的飲食起居嗎?你了解狼在說什麼嗎?兩只狼在說話,你知道它在說什麼嗎?我要去幫它,你硬著頭皮去了,兩只狼在那裡,嘿!他過來了正好!所以,發菩提心做善事好事,凡夫的位置上做到什麼地步?聲聞的位置上做到什麼地步?緣覺的位置上做到什麼地步?菩薩的位置上做到什麼地步?它都有階次的。你強行越過這個能力范圍,強行硬撐著去做,那會自己做砸鍋的。接下來,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迷惑的人只是口裡說,智慧的人在心裡建立一個份量。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這段話斬釘截鐵,沒有絲毫猶豫。你看,佛法是隨和而不隨便吧!六祖大師在什麼地方他是隨和的,在什麼地方是斬釘截鐵的,很清楚。有這樣一類迷惑的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己覺得自己的境界很高很大了,這樣的人話都不要跟他講。六祖大師斬釘截鐵不打折扣。為什麼跟這種人話都不要說?因為他邪見,是邪見的人。佛法講“破戒勝過破見”。知見不能破,知見破了以後,認邪為正,認正為邪,這是很頭痛的事情,他不接受正的,還反過來把邪的說成是正的。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心量廣大遍周法界,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佛菩薩的心量如此。地藏菩薩發的願是什麼?“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薩沒有在“眾生度盡方證菩提”下面加一個注解——“我看不順眼的不度”,沒有下這樣的注解。也沒有說“曾經誹謗過佛法的我也不度”,也沒有說誰誰誰我不度,甚至“沒有皈依佛門的,沒有履行過什麼手續的我都不度”,地藏菩薩沒有下這樣的注解,說明什麼呢?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佛菩薩的慈悲是不講條件的。不講條件那為什麼我們學佛法還要恭敬?因為這是我們自己應該盡到的本份啊!各盡各份。佛菩薩是大慈大悲的,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對眾生無限的慈愛。眾生不要搞錯了,搞成好像佛菩薩欠我的一樣,這就豈有此理了!你是菩薩嘛,你應該大慈大悲嘛。這個觀點就徹底錯了。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來去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一切即一,一即一切。這話乍一聽有點怪怪的。什麼叫一切即一?什麼叫一即一切?比方說法律,這樣法那樣法加起來有三萬條,三萬條就是三萬條,怎麼能變成一條?三萬就是一切,三萬條也好,或許明天再修正一下,變成三萬五千條,後天再發展一下變成五萬條也好,它的目的是什麼?沒有兩個目的,只有一個目的,叫你守法。如果是一個光明磊落的人,是一個自律性很強的人,知道自己當做不當做的人,他用不著去了解三萬條五萬條七萬條八萬條,他更用不著陽奉陰違去研究哪個地方有空子,誰研究出來的?想鑽法律空子的人研究出來的。不想鑽法律空子的人他甚至都不知道有多少條法律?他過得平平安安的,他一輩子都很平安。遇到什麼境界他都很坦然,這就叫一切即一。我們寫規矩寫守則,第一條要怎麼樣,第二條要怎麼樣,第三條要怎麼樣,寫了若干條,永遠都不會完善的。這若干條對誰最有好處啊?對守法的人最有好處。對不守法的人你永遠都要補充,這就叫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來去是自由的。如果他心裡沒有悟到這個份量,他來去都不自由。記得有一回我們在討論唯識法相宗,談到《百法明門論》當中的一些問題,煩惱有多少個?大煩惱有多少個?小煩惱有多少個?隨煩惱有多少個?這是唯識法相裡面說的。正談著外面就進來一個人。我把談的內容寫下來復印,印完發給大家。這個從外面進來的人他也拿了一張,他說:哎喲!大大小小一百多個煩惱。這麼多煩惱要斷的話好困難。困難嗎?不困難。挑撥是非是煩惱吧,惡語傷人是煩惱吧,偷東西是煩惱吧,是啊!真正要斷煩惱,好,今天我就斷這一條,不說是非,今天其他啥事都不做了,我就把不說是非這一條守好就可以了,偷東西還照偷,挑撥離間還照挑撥,你這樣斷煩惱的話一輩子都斷不完的。你今天專門斷挑撥是非,明天專門斷偷盜,後天專門斷心胸狹隘,那要斷多少年啊?所有的煩惱都是心性上的污垢,一萬個煩惱一萬個污垢,你一天就徹底停止,把所有的污垢在這一剎那都全部洗干淨了,這就一切即一了嘛。所以,心體無滯,即是般若。心體沒有障礙。智就是障礙,這就是般若。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為真性自用。這些般若智慧是從自性而生,不是從外面來的,外面也給不了我。所以佛法說開智慧,佛法沒有說佛菩薩賜給我智慧。佛菩薩的智慧跟我的智慧是一樣的。我們每個人本身就具備跟佛菩薩同樣份量的智慧,只是我們自己現在還處於迷惑階段。我們本身就是一塊價值連城的寶珠,我自己沒有認識到。佛菩薩做什麼工作呢?把我們這個寶珠上面的污垢擦干淨,這顆寶珠就值錢了。我們一看,哎呀!這顆寶珠原來是無價之寶。沒有認識到之前隨便亂丟,這就沒有自尊自愛。所以不要錯用了意思。這是六祖大師的叮咛。一真一切真。心性真了,舉手投足都真了。心量大事,不行小道,一真一切真,一不真一切都不真。這個人非常潇灑,原因是什麼?他心裡潇灑。這個人非常痛苦,原因是什麼?他心裡痛苦。這個人揮手投足都是我非常羨慕的狀態,原因是什麼?他心裡有一個活潑潑智慧的狀態,所以他舉手投足一颦一笑,都那麼令人羨慕。他不用去裝,不用去對著鏡子要怎麼笑才好看,要怎麼裝才讓人羨慕,那裝出來是讓人難過了。那種自然而然流露出來的,那種開懷的開心的狀態,不是用嘴來笑,是用眉毛來笑,是用五官來笑,你有本事的話,汗毛都在笑,讓你的毛孔都放光,讓你的身體前後左右,哪怕你背對人家,都會讓人家知道這個人在微笑著。啊!你這個笑才是動人的笑。如果你要回過頭來沖著人家笑,那就有一點猙獰的味道了。你看沒看見我在沖你笑?你這樣笑是一種難過的笑,所以一真一切真。是不是!那個藝術家搞表演,他也是悟到這個道理啊!水平越高的藝術家,他要扮演生活當中某一個人。他本來不是盲人,他要扮演一個盲人的樣子,不是把眼睛閉上就“盲”了,他要知道這個盲人背對著我的時候是什麼姿態?所以,他不用把眼睛閉上,他背著你,你一看,哦,這是盲人的姿態。所以,藝術家水平高他高在哪裡啊?水平不高又不高在哪裡啊?一真一切真啊!心量大事不行小道。怎麼叫不行小道?心量廣大,大氣、大度、大手筆。佛門有一幅對聯:“獅子窟中無異獸,象王行處絕狐蹤”。這是一位禅師說的,獅子窟中,就是獅子的窩裡面,不會有其他禽獸跑進去的,不敢;狼也好,狗也好,其他動物敢不敢跑到獅子的窩裡面去啊?不敢。所以,獅子窩裡就只有獅子。象王行處絕狐蹤。大象走的路上沒有狐狸,只有大象。這就是心量大事,不行小道。這些道理都非常非常醍醐灌頂,比較濃縮。把它展開來講,把它稀釋多少倍再引用到我們生活當中去,用在你的生活當中,各行各業你一定是個佼佼者。好了,我們下一回再當佼佼者吧。

 

 

上一篇:崇慈法師:《六祖壇經》第七講
下一篇:崇慈法師:《六祖壇經》第五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