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上座本來面目
【經文】
能辭違祖已,發足南行。兩月中間,至大庾嶺。五祖歸,數日不上堂。眾疑,詣問曰:“和尚少病少惱否?”曰:“病即無,衣法已南傳矣。”問:“誰人傳授?”曰:“能者得之。”眾乃知焉。逐後數百人來,欲奪衣缽。
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性行粗糙,極意參尋,為眾人先,趁及惠能。惠能擲下衣缽於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爭耶?”能隱於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動,乃喚雲:“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
惠能遂出,盤坐石上。惠明作禮雲:“望行者為我說法。”惠能雲:“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明良久,惠能雲:“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惠明言下大悟,復問雲:“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惠能雲:“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明曰:“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惠能曰:“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明又問:“惠明今後向甚處去?”惠能曰:“逢袁則止,遇蒙則居。”明禮辭。
“惠能辭違祖已,發足南行。”惠能拜別了五祖,馬不停蹄,向南而行。
“兩月中間,至大庾嶺。”大庾嶺就在現在的韶關以北湖南的最南邊——郴州以南的那個地方。
南華寺山門有一副對聯,寫的:“庾嶺繼東山法脈,曹溪開洙泗禅門”。大庾嶺,在崇山峻嶺之中。洙和泗,就是孔子出生的地方——山東的洙水和泗水。以儒家的推崇來比擬、界定六祖的這個道場,這是最高的推崇了。
五祖送了六祖歸來,連續多日不上堂說法。大眾疑惑,即來問候:和尚是否生病或者有什麼心事?五祖告訴大家,身體沒病,就是衣法已傳給惠能,去往南方了。
“逐後數百人來,欲奪衣缽。”到了大庾嶺,之後有數百人來追,欲奪衣缽。人還真是不少。
“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那肯定有一定的武功了。
“性行粗糙。”性格也暴躁,這符合軍人的特性,一言不合,拔刀相向。
“極意參尋,為眾人先,趁及惠能。”惠明努力爭先,抱著一定要建功立業的那種凡夫的心態追上了惠能。
“惠能擲下衣缽於石上。”惠能一看,好,把衣缽往石頭上一擱。
“曰:‘此衣表信,可力爭耶?’”這個衣是傳法承繼的表證,你能夠憑強力奪取嗎?
“能隱於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動。”然後自己隱草莽中,藏起來,不出聲。惠明到了,“提掇不動”,拿不動。
“乃喚雲:‘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這一下,惠明心裡邊開始反思了。這些人根基都是大利,當下就知道迷途知返,知道自己哪裡有了問題,所以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絕對是行得通的。
“惠能遂出,盤坐石上。惠明作禮雲。”惠明馬上作禮,不敢再粗行,反而作禮了。
“望行者為我說法。”看,這真正是為尋法而來了。
“惠能雲:‘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好啊,你既然不是為衣而來,那你“屏息諸緣”。“屏”,除去;“息”,息掉“諸緣”,屏息一切外在的緣。“勿生一念”,想要淨心,就什麼都不要了,連“想要淨”這一念也沒有了,當下的心沒有對立了,“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呀。
“明良久。”惠明在這“勿生一念”坐了很久。他平時在五祖身邊,應該是有一定的功夫,只是沒透而已。
“惠能雲:‘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這應該是很有教學的味道,大喝一聲,或者是輕描淡寫地一聲:“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一念不生”,沒有善,沒有惡,沒有是,沒有非,沒有人,沒有法,也沒有我與非我……沒有這一切對立了,這個時候,“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惠明言下大悟。”又一個悟了。悟了什麼?前面講的六祖悟到“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無動搖、本不生滅、本自清淨、能生萬法。現在又是“正與麼時”,不思善,不思惡,不生一念,屏息諸緣,本來面目當下現前。
“復問雲:‘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還有點不徹,“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這就可以看出凡夫的心。他已經明了了,但是仍然用的是一種凡夫的心理,以為這個是行者密語密意給他傳了一個秘密之外的東西。
“惠能雲:‘與汝說者,即非密也。’”說給你,就不是密了。
“汝若返照,密在汝邊。”讓他沒有任何的妄想,讓他不要出任何離開自性自心之外的旁岔。“汝若返照,密在汝邊”,當下即是。
“明曰:‘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個四品將軍一旦解決了生命的根本問題、自性自心的問題,不再是一個粗人,智慧馬上現前,他就是一個祖師了。
“今行者即惠明師也。”依法不依人,那個時候,六祖才二十四歲,還沒有剃頭,是一個在家人。
“惠能曰:‘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光是明白了還不行,還要好好護持,所謂保養聖胎。
“明又問:‘惠明今後向甚處去?’惠能曰:‘逢袁則止,遇蒙則居。’明禮辭。”後來惠明為了避惠能的尊者諱,改名道明。去到江西袁州(現江西宜春)的蒙山住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