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定慧品第四之一 定慧一體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定慧品第四之一定慧一體

  [淨慧和尚解說]

  顧名思義,“定慧”就是禅定和智慧。佛教的修行中有六度法門,就是說,從此岸渡到彼岸,有六個法門可以起到這個作用。或者說有六條船,能把我們從此岸渡到彼岸。那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這並不意味著,只修其中的某一度就可以從次岸渡到彼岸,而是要六度齊修,六度要同時修。

  在六度中,有正行和助行。正行最徹底的是智慧這一度,如果將禅定和智慧合在一起來講,就是“定慧”。其他四度就是助行。所謂助行,就是幫助我們實現正行的不可缺少的條件。六度又可以用戒定慧來概括。戒有攝善法戒、攝律儀戒、饒益有情戒,這就可把前面的四度都概括進去。佛教修行的總綱不外乎戒定慧。我們平常講持戒、修定、證慧。六祖在這裡雖然沒有強調戒律的重要性,但是他講定慧一體。如何能實現定慧一體呢?必須要有戒律來做保證。

  一 定慧一體

  [經文]

  師示眾雲: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大眾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

  [星雲大師譯文]

  惠能大師對大眾開示說:善知識!我這個法門,是以定慧為根本。大家不要誤以為定慧有別。定和慧是一體的,不是兩個。定是慧的體,慧是定的用,當在發慧的時候,定就在慧中;當在入定的時候,慧也就在定中。如果明白這個道理,就是定慧均等修持。

  [淨慧和尚解說]

  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定慧品》在《壇經》裡面,應該是一個中心內容,是具體的修行法門。我們要想當下就到達西方,就要從修定慧入手;我們要頓悟,也要從定慧入手;我們要開大智慧,證入涅槃,也要從定慧入手。上一品的無相頌說: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西方只在目前的前提是“聽說依此修行”。不修行,西方還是西方,你還是在娑婆世界。

  定慧是佛教的根本。沒有定慧,那他就不叫作法門。只能叫作是“學說思想體系”,也就是我們現在社會上說的“佛教文化”,或者說是“學佛學”,而不是法門。我們在柏林禅寺所傳的,外表看來是佛教文化,實質上是傳一個法門。佛教文化是從知識上講的,可以使我們增加見聞,使我們了解佛教的一些東西。有時候,也可能拿它來作我們茶余飯後聊天的資料。而法門呢?是講修行,是講受用。不修行就不可能有受用,所以說,它是一個法門。

  學佛法並不一定要把整個三藏十二部經都學懂你才有受用,學到一句也有受用。很多老太太,他一個大字不識,她就學得四個字“阿彌陀佛”,最後她就有受用,這就是一個法門。佛法的根本,是要解決生命當中的困惑,解決人生當中實際存在的問題。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實用的法門。如果你只注重定不注重慧,你可能會無明火很大,會很愚癡,你坐還是坐得住,但你沒有正確敏銳的知見。另一方面,你智慧是有一點,卻沒有定,最後成了狂慧,狂慧再一發展就成邪見了。所以定慧要相資,要互相來補充,這與解行的關系一樣,“有解無行長邪見,有行無解長無明。”

  定慧是一體,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所以說: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怎麼個即法?這既是修行得到的境界,也是我們在萬事萬物、日用運為當中應該把持的一個度。

  從修行來說,比如,我們在用功的過程中要提起覺照,使我們的慧心能夠高度地集中,排除一切妄想雜念,與此同時,裡面就包含了定。所以即慧之時定在慧,定慧二者同時在運用。慧心的高度集中,沒有定做基礎,你的思想很快就會分散。

  我們的妄想很多,就必須用定來排除我們的妄想,使心態能夠平和,身心得以安定。在這個時候,同時也包括慧的作用,如果沒有慧的作用,就無法判斷你所保持的心態是否符合修定慧的要求。這就是說,你在用定之時,慧就包括在定裡面;你在用慧的時候,定就包括在慧裡面。

  佛教是圓滿的,是圓融的。所謂圓滿,是講世出世法同時具足,沒有缺陷。所以在世界的歷史上,才有佛教的名王出現。像印度的阿育王,像現在還存在的一些佛教國家,如泰國,就是以佛法治國。他的國王、總理都必須是佛教徒。他們在任何場所都供奉佛像,首先大家都要向佛像頂禮,然後才做其他的事情。無論國王還是大臣,見了和尚都要磕頭禮拜,任何人都不能違背這個規定,所以泰國的國民都非常純樸。

  佛法是一個修行的法門,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法門,特別是定慧。我們一定要把信仰的層次逐步地提高,從專求菩薩保佑,提高到自己去保佑別人、自己來保佑自己。提高到這樣的層次就好了,那就每個人都是佛了,每個人都是菩薩了。

  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等”是平等,是無二無別,是一個樣。“慧”到什麼程度,“定”也要同時跟上。你說得一丈,還不如行得一寸。你行跟不上,你就沒有實際的受用。行不跟上,你解得再多,也只是說食數寶。說食,自己的肚子飽不了;數他人珍寶,自無半文錢,像銀行的管理員一樣,一天不知接觸多少鈔票,到了月終發工資的時候,還是那“二百五”是給他的。

  [經文]

  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內外一如,定慧即等。

  [星雲大師譯文]

  因此,各位修學佛道的人,不要說“先定才能發慧,或先慧才能入定”這種分別的話。持這種見解,就表示法有二相。口中雖說著好話,心中卻不存善念;徒然有定和慧的名稱,卻不能定慧等持。如果心與口都是善的,內與外都是一如,定和慧就能均等了。

  [淨慧和尚解說]

  六祖這裡所講的,是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定慧才不分先後。但在具體的修行過程中,定慧還是有先後,就像三無漏學所講的,由戒生定,由定發慧。從證得的智慧來說,應該是先有禅定,然後才有智慧。上次我曾經講到,定好像我們的身體,戒好比是我們的雙腿,慧好比是我們的眼睛,所以叫定身、戒足、慧目。這裡講到定是體,慧是用。真正進入到定慧等學的階段,就不是先定後慧或先慧後定,而是定慧同時。

  如果把定慧看成是各別的,並成為固定不變的見解,那就等於說,法有二相。實際上,法是平等的,法沒有二相,只有一相。具足了一個東西,其他的就同時具足。

  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一個人口中說著好聽的話,心中卻不善,心口不一。心口不一怎能算是定慧等學呢?心口不一,定慧就不等。心裡怎麼想,口裡就怎麼說,內心有東西,外表也是一個樣,這樣就是定慧平等。

  [經文]

  自悟修行,不在於诤;若诤先後,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⑴。

  【注】

  ⑴ 四相 《金剛經·大乘正宗分第三》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維摩經·弟子品》載,維摩诘(化身成居士的菩薩)對佛弟子目犍連說:“凡說法者,當如法說。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法無壽命,離生死故。法無有人,前後際斷故。”專說奢摩他(寂靜)、三摩(正定)、禅那(正思維、禅定中的智慧)三淨觀的《圓覺經》載,佛對淨諸業障菩薩說:“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眾生、壽命,認四顛倒為實我體。由此便生憎愛二境,於虛妄體重執虛妄。二妄相依,生妄業道,有妄業故,妄見流轉,厭流轉者,妄見涅槃。由此不能入清淨覺。”是我相?以自我為中心,未離感性認識境界。是人相?以理性思維悟得此身非我,但仍是從自身心流出的認識。還有少想,都是人相。是眾生相?已離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但仍受禅中幻境(即心中眾生)所惑,這是眾生相。是壽者相?能不逐境生心,覺知諸幻都是塵垢。但禅中仍有覺所覺,未能徹底脫離無始無明引起的生滅現象的困惑,即是壽者相。

  [星雲大師譯文]

  自我開悟,自我修持,不在於爭辯;如果爭論先後,那就和癡迷的人一樣。如果不能斷除勝負之心,必將增長我執法執,自不能遠離“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的執著。

  [淨慧和尚解說]

  六祖在這裡說這個“诤”,就是希望在頓漸的問題上爭先爭後。定慧是平等的,定慧是體和用的關系。如果在佛門中,因為見解不同,因為所修法門不同,而去爭先爭後,那就跟迷人沒有區別,那就增加了人我之見,那就墮到《金剛經》所說的“四相”當中。

  [補注]

  佛教中有“無诤三昧”、“世間法出世間法無诤”等說法。可以理解為“诤”即是矛盾,無诤就是矛盾的消融,或者說是矛盾的統一。因為定慧是體與用的關系,兩者相輔相成,所以有先後、無先後,誰先誰後,都是處在不斷變化之中。是互相促進、螺旋上升的,不可執於一說。

  [經文]

  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復如是。

  [星雲大師譯文]

  善知識!定慧就像什麼呢?就像燈光,有了燈就有光明,沒有燈就黑暗。燈是光的體,光是燈的用,名稱雖然有兩個,體性本來就是同一個。定和慧也是如此。

  [淨慧和尚解說]

  我們用燈光來說明定慧之間的關系。定慧就像燈光一樣。這個燈不是指那個工具,是指光亮的本身,燈沒有點亮的時候叫做燈盞,只有點亮了才叫燈。定,比如是燈,慧,比如是燈所放射出來的光芒。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兩個,體是一樣。離了燈沒有光,離了光也不知燈在何處。定和慧,也跟這個比喻是一樣的。

 

上一篇:淨空法師:為什麼看到一切眾生都要生歡喜心?
下一篇:夏壩活佛:只念一句阿彌陀佛能不能往生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