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宗之事理因果性相,全體是大不可思議境界,九法界眾生不能以自力而信解。是故,釋尊無問自說念佛法門時,十方諸佛悉皆伸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證誠釋尊所說真實不虛。護念念佛行人,信願持名,得遂往生。可見,至圓至頓的念佛法門,究暢諸佛度生出世之本懷。十方諸佛殷重之征信表證淨土念佛往生乃法界眾生離苦得樂之大事因緣。
淨土念佛法門在釋尊滅度後一千年傳入中國,亦是震旦國人得儒道文化的滋培,出世善根得度因緣漸熟之表證。然非常之事必待非常之人方可推動,亦必待豐沃之地才可生根、開花、結果,所謂人傑地靈。換言之,時、主、處、眾四要素的和諧整合,方能圓成震旦淨土征信之大事。茲略述如下:
(一)時
東晉時玄學盛行,造就士大夫階層崇尚超逸的文化風氣。加之神州板蕩,戰亂頻仍,加劇了國人對苦難的敏銳意識與出離心。如劉程之捨官入山,依遠公修習佛法,遠公問:“官祿巍巍,欲何不為?”劉答:“晉室有累卵之危,吾何為之?”崇尚隱逸超越的意向與當時苦難現實所催化的厭離心,便為蓮社的啟建提供契機,法爾自然地成就淨土征信之“時”。
(二)主
佛教團體須有一道盛德隆者作為核心,用以凝聚人心,形成眾星拱北萬水朝東之局格。慧遠大師應劫而生,大哀感物,精通儒道釋,及經術等世間學問,持戒精嚴,慧光灑落,淨宗情懷深廣。當時缁白二眾精英人士,不期然雲集廬山東林寺,乃由遠公德業所感召。慧遠大師德學廣被遐迩,天竺僧眾每向廬岳稽首,稱有菩薩大士應化。鸠摩羅什大師直接譽之為東方護法菩薩,足證遠公大師從本垂跡,不可思議,堪為蓮社之主。
(三)處
在中國歷史上,廬山即以隱逸文化名山著稱。溯其得名,乃由周代匡續(相傳乃老聃的弟子),於虎溪結廬,修道七百余年,後白日升天,留下一間茅廬,故將此山稱為匡廬。可見,廬山的得名直接與修道相關。自古迄今,儒道釋三家的隱逸之士不下一千余人,其中不乏孤標千古的賢哲,諸如:慧遠、歸宗、常總、憨山、劉遺民、雷次宗、陶淵明、謝靈運、陸修靜、白居易、周敦頤、朱熹等。名山滋養著智慧超越的心靈,隱逸高賢亦提升了廬山的文化品位,二者良性互動,遂令廬山內蘊著豐厚的文化積澱。淨土宗這一極具超越性的宗教,在震旦隱逸名山生根開花結果,亦是妙合天然。
(四)眾
遠公大師肇立東林寺後,缁白二眾精英之士望風而歸。大師昭告:“ 諸君之來,豈宜忘淨土之游乎?”大眾踴躍響應,啟建白蓮社。入社者凡有一百二十三位,其中十八卓荦高賢是:彭城劉程之、豫章雷次宗、雁門周續之、南陽宗炳、張诠、張野諸居士,皆名重一時,棄官捨緣,來依慧公修學佛法。復有沙門慧永、慧持、道昞、昙恆、僧叡、昙诜、道敬、道生、昙順,諸法師凡九人;後又有梵僧佛陀跋陀羅、佛馱耶捨二尊者,相結為社,號廬山十八賢。
綜上所述:時、主、處、眾四種要素的因緣和合,圓成了震旦淨土征信之一大事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