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佛與商:當商人遇上佛法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題記:商場如戰場,不乏刀光劍影。商戰有規則,在規范的市場經濟中,企業領導人的才智往往決定著商戰的成敗。對商人來說,成功需要機遇、勇氣,更需要智慧和仁心。於是,當他們在激烈的商戰中遭遇佛法時,就出現了“商海英雄皆學佛”的時代景觀。那麼,佛法與商業社會是相斥還是相容,學佛對企業家的經營有哪些實際的幫助?決戰商海,佛法管用嗎?】

  【商界巨子學佛為哪般?】

  雙星:沒有文化和理論的企業是沒有希望的企業

  在青島雙星總部,意想不到的是迎面矗立著一尊大彌勒佛像。面對各界非議,雙星集團總裁汪海是這樣解釋的:讓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都能為雙星所吸納。雙星的員工大多來自於落後地區,文化水平不高,他們到工廠就是打工賺錢,還不太容易接受“質量是企業的生命”之類的教育。所以汪海就提出“干好產品質量就是最大的行善積德”,一下子把企業領導與員工的心願統一起來了,雙星產品合格率達到99.99%以上。他還說:“佛教裡蘊藏著優秀的思想文化,如它提倡的道德、覺悟、敬業等精神就很適用於現代企業管理。佛教宣揚的‘普度眾生’與我們提倡的‘為人民服務’有共通之處。”

  “精神的東西永遠是第一位的”,“沒有文化和理論的企業是沒有希望的企業”,文化和理論的創新是創新中的靈魂,是企業發展動力中的核動力。雙星之所以發展到今天,不斷發展壯大,就是用思想、用文化、靠理念,以企業文化這個軟武器,貼近員工的思想,做好員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SOHO中國總裁潘石屹:對他人有益,是基本前提

  SOHO中國總裁潘石屹是新一代私營企業的創業先鋒,他所推廣的將居住與工作合二為一的SOHO模式(small office, home office;小型辦公,居家辦公)深入人心。此外,他對待生活與事業的樂觀、機變與坦率,也使他成為一個公眾典范,是擁有最多微博粉絲的房地產界人士。雖不是佛教徒,但酷愛宗教書籍的他有很多理念與佛法教義不謀而合。

  他認為,服務於他人的精神,是當今社會任何人都應該具有的基本品德。要為他人提供服務,必須了解對方需求,形成供應形式。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愛他人,對他人有益,這是一個基本前提。

  “有兩個品質我覺得很重要,一個是超脫,我一直喜歡看宗教的書,各個宗教的書我都看,宗教為了讓人提高,讓人進步,對超脫都是特別地注重,無論是佛教也好,道教也好,只有超脫的心態,才能讓人把問題看清楚。

  “另外一個是要有犧牲精神,如果一個人有了犧牲精神,實際上犧牲帶給我們的是快樂;如果一個人特別自私,沒有任何的犧牲精神,實際上他是不愉快的。而在我們這樣一個團結的時代,如果沒有犧牲精神,可能處理問題是非常非常困難的。”

  曹德旺:盡我所能,為社會進步做一些事情

  曹德旺1987年成立的福耀玻璃有限公司目前是中國最大的汽車玻璃制造廠商,世界第六大汽車玻璃生產商。

  “我的信仰就是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我沒什麼本事,不能夠成為國家棟梁,但是我堅決不做社會的蛀蟲,我盡我所能,能夠為社會的繁榮和進步做一些事情”。

  李嘉誠:我是學佛的人

  李嘉誠,身居華人首富的位置,他總是非常坦然地告訴別人:我是學佛的人。

  李先生的座右銘:“人生在世,能夠在自己能力所逮的時候,對社會有所貢獻,同時為無助的人尋求及建立較好的生活,我會感到很有意義,並視此為終生不渝的職志。”李嘉誠所關心的,並不是自己能掙多少錢,而是關心他手下的員工每一個家庭能生活得好。

  李先生的富豪佛教家庭,在港台地區有一定的代表性。他們深信三世因果,深信布施和富貴的內在必然聯系,深知慈悲喜捨的精神和舉止是佛菩薩的特色。事實也證明,唯有如此,才能得天時、地利、人和;唯有如此,事業才能興旺,社會才會祥和。

  【佛法到底給了商人什麼啟迪?】

  商人信佛學佛,這絕不是一個偶然的現象。為數不少的企業家有著宗教信仰或者對宗教文化感興趣,他們或虔誠信仰,或以之修身,或用之企業經營,且大多成績斐然。

  在商業經營和佛教理念之間,究竟存在著怎樣的一種需求和關聯?

  如開篇所說,以商場如戰場的心態來經商,不論客觀上是賺錢還是虧本,都絕不能算作贏家。因為他已把人生本應享有的自在、喜悅、安祥輸了進去。而這個成本,是我們賺回再多的錢也無法彌補的。可憐有多少人已在不經意間做了人生最大的輸家!像明珠彈雀,在得到麻雀後,才知道自己失去的遠甚於所得。學佛就是要找回自己身上的無價寶。

  【佛法理念可與企業經營巧妙結合】

  遼寧大學永惺佛學研究中心郭延成博士最近在《世界佛教論壇》(第38、39期)發表他的論文《佛教的“布施度”理念與企業家經營效績》中指出:我們知道任何一個企業都想贏利,都想在競爭中取勝,然而據報道,只有20%的企業經營壽命能達到五年以上,換句話說,80%的企業的壽命都過不了五年。原因何在?我們說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企業經營不合“道”──單純以營利為目的,過度追求盈利,不願為社會提供應有的服務和價值,不顧企業員工生活的改善等等──這些正是企業敗績的根本原因。

  與此相反,以上列舉的香港首富李嘉誠先生等實例,看到人間佛教布施理念的正確性,看到佛教慈善精神給世人帶來切實受用,我們不得不贊歎佛法的博大精深,他們之所以達到事業成功的人生境界,達到樂善好施的道德境界,正源於他們以菩薩的布施度貫徹於企業經營與生活實踐之全部過程使然。

  哲學家西塞羅曾經說過:“追求財富的增長,不是為了滿足一己的貪欲,而是為了要得到一種行善的工具。”只有將財富當作“行善的工具”去追求,才能使財富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佛陀在經典中教導我們,財富應分作四份。第一份用以保障家庭的日用開支;第二份用以投資增值,否則財富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第三份用以儲蓄,以備不時之需;第四份用以慈善事業,一方面回饋社會大眾,一方面為自己耕耘福田。其實這也是一種投資,是對於未來幸福的投資,而我們能從中收獲的,絕不是有限的財富所能比擬。

  佛經中,處處強調“法財”較之世俗財富的重要性。法財即布施佛法真理為自己和他人帶來解決人生困惑,開發生命中無盡寶藏,成就智慧的利益。其意義絕不是物質財富所能取代的。通過商人自己對財富的態度,影響周圍的員工和家屬,將自己的企業變成學修的課堂,讓更多人得到真理光明的照耀,對整個社會的和諧與進步都將帶來不可估量的貢獻。

  “法財”,雖無形,但它不會隨著我們的死亡而消失,不會隨著生命形式的轉換而失去價值。不僅如此,這善的種子還會不斷為我們帶來豐厚的饋贈。

  綜上可知,佛與商,絕非簡單“出世”與“入世”的對立。“一切世間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法華經》)。大乘佛教中著名的居士領袖維摩诘,就是 “佛商”的最好榜樣。一位真正的佛商,能夠自始至終把社會的需求放在首位,把眾生的疾苦放在心間,始終保持個體目標與社會目標的一致性,不以世間的事業為最終目的,在工作和生活中,行無言之教,說無聲之法,踐行“人間佛教”的理念,真正將自己的事業作為利益大眾和傳播真理的平台。事實上,也唯有切合社會民眾的實際需求,企業才有不斷生長的空間和土壤。這種需求越長久、越穩定,企業的生命力也就越旺盛。

 

上一篇:大願法師:婚姻美滿之道的三個步驟
下一篇:淨界法師:拜忏時夢到佛菩薩,算不算見好相?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