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有一個讀書人叫劉庭式,他和鄰居家的女子訂了婚,訂婚之後並沒有行婚禮,就去上了太學,讀了太學又考中了進士。
五年之後,等他回來的時候,鄰居家的女子卻雙目失明了,而且她家也衰落了。但是,劉庭式還是決定選擇一個良辰吉日把這個女子迎娶過來。女子的家人就說了:“我們家的女兒現在已經雙目失明,怎麼能夠再嫁給您作‘箕帚妾’(就是做正配夫人)呢?”
你看,古代的人他念念地想著對方的利益,而不是自私自利。女子家人想到:自己的女兒是一個殘廢的人了,不能給人家添麻煩。況且對方衣錦還鄉,又享有高官厚祿。
但劉庭式卻堅持說:“我答應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不能夠違背道義,違背良心。”所以,他還是堅持娶了鄰家女子過門。這個女子過門之後,為他生育了兩個兒子。
後來,劉庭式到高密去擔任通守,就是太守的助理、助手,在此期間,他的妻子得了病過世了。劉庭式感到很哀痛,哭得很傷心。
當時的太守蘇轼看到之後就勸導他:“我聽說人是因為喜歡美色才產生情愛,有了情愛才會有哀痛的感受。而你的妻子又不是一個美人,而且還是一個雙目失明的人,你有什麼哀痛可言?”
劉庭式說:“我哀痛的只是我喪失了自己的妻子,並沒有想到她的雙目是失明的。我所痛苦的,是因為我喪失了和我同甘共苦、筚路藍縷的妻子。如果說因人有美色才生起情愛,因為情愛才有哀傷,那麼你看集市上有風塵女子,每一天都揮著袖子對你獻媚,誘惑你,她們每一個人都長得很美,那是不是她們每個人都可以做你的妻子呢?”
蘇轼聽了之後感到非常地慚愧,也非常地感佩劉庭式的德行。後來劉庭式的兩個兒子也都中了進士,非常的顯達。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劉庭式講道義,他的妻子嫁過來之後一定要報答他的這份恩情,一定會非常用心地相夫教子,因此將兒子教育得很好、很成才。
我們看了古聖先賢這樣講道義的故事,確實是非常地感動。而這樣的故事在歷史上數不勝數。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有婚姻之禮的教導,讀書人才有這種正氣。
(摘自《群書治要十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