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大安法師:《淨土宗教程》阿彌陀佛本願的道德價值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國土的粗妙穢淨之相,由眾生善惡業因所招感。心淨則土淨,心穢則土穢。嚴淨殊妙的淨土,須具淳厚道德化的特質。阿彌陀佛本願內具深廣的道德內涵。這些道德內涵既為西方極樂世界的肇立提供了堅厚的基石,又為法界剎土昭示堪可效法的楷模。茲將彌陀本願的道德理念概述為四:

  一、生命的尊嚴原則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即使輪轉三惡道的眾生,其生命體中,均具無比的尊嚴,有無限的價值,不容輕賤,應加攝持,令其成就(恢復)本有的覺性。阿彌陀佛有鑒於此,以十念皆生我國願普攝十方世界一切業力眾生。十方眾生乃至具犯五逆十惡的眾生,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生起信樂之心,願生彼剎,所念佛號乃至十聲,均能蒙彌陀願力加持,帶業往生。一經往生彼土,更得彌陀願力加持,安然住入大乘正定聚,作不退轉(阿惟越致)菩薩,一生決定成佛。此乃阿彌陀佛正定必至涅槃願的悲智本懷。阿彌陀佛對生到邊地疑城的眾生,放光攝持,令其幡然覺悟,忏除疑根,早出邊地疑城,速得見佛聞法,速知菩薩法式,成就道果。

  十方世界諸往生者深切體悟到“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的道理,故亦油生自尊自肯之心,彼已成佛吾亦爾,因而發起精進修行之心,恭敬請法,如說而行。諸往生者如師如友,先覺者幫助後覺者,佛菩薩亦慈悲攝受,循循善誘,欲令諸往生者快速成佛,既作佛已,又往十方世界廣度眾生,如是輾轉,不可復計。如此,彌陀本願內具的生命尊嚴原則,不僅彰顯於極樂本土,亦滲透到法界微塵佛剎。

  二、平等自由原則

  阿彌陀佛因地考察十方剎土,見到有些剎土由於不平等導致無盡的紛爭,不自由引發無窮的煩惱,因而發願自己所住持的剎土,實施平等自由原則,令往生者回復平等一相的自性心源,獲得任運逍遙的快慰,從內在心理與外部環境上,根絕一切可能孳生不平等不自由之因緣。

  阿彌陀佛平等攝受九法界眾生往生淨土,並平等地予以加持,令往生者皆同一心,容貌形色,悉皆端正淨潔,如佛色相,具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彼此沒有好丑優劣之差別,令諸往生者無由生起是非驕卑之心,皆大歡喜;衣食住行的生活享受也一律平等,各種資生用具,隨其意樂,應念而至,不存在由於匮缺而引生的殘酷競爭。西方淨土沒有特權階層,沒有私有財產,沒有貧賤尊卑,諸往生者如兄弟,如朋友,把手同行,同享物質與精神之極樂,同證無上菩提道果。

  西方淨土諸往生者,精神高度自主自由,不受控於任何外在權威。從他方剎土往生到極樂世界,猶如回歸故鄉,沒有羁旅客居的陌生與不自在感。西方淨土種種音聲,種種圖像,種種景觀,種種道友,往生者均能自主選擇其願聽的法音,願看的景致,願交往的道友,沒有絲毫的拘囿。願意飛身他方世界亦如願而行,不必經過批准。壽命修短亦隨心所欲。西方淨土的高開放性與高自由度,亦是十方佛國最尊第一。阿彌陀佛又稱無量清淨平等覺,表明極樂世界的平等自由原則乃阿彌陀佛果德的體現,具有超時空的永恆價值。

  三、和合利他原則

  諸往生者得彌陀願力加持,六根寂靜,伏斷我執法執,不起愛欲貪恚之念,群體共住,和合無诤,由同體感自然引發互敬互重之心,歡喜悅樂之心。人我是非、嫉妒怨斗不僅沒有事實,甚至連名稱都聽不到。極樂世界沒有訟獄,無需法律,諸往生者依循性德相處,水乳交融,和合無間,沒有冤家路窄、人際摩擦之煩惱。法界之內皆兄弟的大同社會模式在西方淨土成為鮮活的事實。

  諸往生者悉由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得以成就。菩提心即含攝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義。為了實現饒益眾生的目標,首須福慧雙修,自證菩提。諸往生者得彌陀願力加持,獲六神通,得大智慧,於諸眾生發大慈普度之心,在永不疲厭的救度眾生的過程中,圓成自性功德,究竟成佛,自他不二,利他適成自利。極樂世界和合利他原則給予十方剎土以道德表范。

  四、心物一體原則

  西方極樂世界由阿彌陀佛妙明真心所流現,舉體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境(物)外無心,心外無境,心境一如。極樂世界池水百鳥等皆稱真如法界,具無邊妙德。百鳥諧鳴,宣吐法音;池水波揚佛法僧聲。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一切皆成佛的圓教理念,在西方淨土得以彰顯。極樂世界諸往生者心地淨潔,祥和寂定,外部環境清淨莊嚴,窮微極妙;心境高度協和,互動互助。諸往生者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以清淨梵行莊嚴淨土;同時,淨土神妙亦幫助諸往生者聞法修行、伏煩惱、開智慧、提供修道增上緣。這種心境一如、心物一體的狀況,保證了極樂世界生態環境的完美無瑕。

  以西方淨土作為參照系來對比娑婆世界的生態環境問題,我們不難發現:地球生態失衡環境污染的症結,在於人類二元思維方式導致人與自然的疏離與對立,人對自然的征服欲與掠奪踐踏的貪婪。而淨宗心土不二的理念昭示:人與外境同體,保護環境就是保護自己,損害環境無異自戕。如果地球人類能謙恭地接受這種生態環境的倫理原則,並切實付諸實施,那麼,日趨惡劣的生態環境便能得到有效的改善。

  以上彌陀本願的四項道德原則,是導致西方淨土高道德化的根本前提。諸往生者具有如是道德共識,言行威儀總在純潔道德之內,個個均有從心所欲不逾矩的道德自律。極樂世界的道德理念值得十方剎土,尤其是娑婆世界地球人類效法。

 

上一篇:大安法師:《淨土宗教程》四十八願的結構分類
下一篇:星雲大師:婆媳之道如跳探戈進退有度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