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儀軌 :經咒頌念

 

道源法師: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己四、修因無住

  昭明太子分這一科文,也說得很清楚,我們很容易了解,說你發這個‘清淨心’來修行,這個‘善法’,叫做‘淨心行善’。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復次:須菩提!’佛再次重復叫一聲當機者,前面說過佛所證的果,叫做‘無上正等正覺’。佛教我們要發心,就要發這個求證‘無上正等正覺’的‘心’,因為有這個‘發心’的‘因’,才能證得‘無上菩提’佛果。為什麼又說結果的時候,是‘無有少法可得’呢?下面就解釋這個道理。第二十二分已說過:‘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什麼呢?‘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法’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之法,他是個實相般若平等的理體。怎樣的平等呢?他沒有‘高’,也沒有‘下’,所以平等。你成了佛,這個‘菩提法’沒有‘高’,你當‘九法界’的眾生,這個法也沒有‘下’。這段經文的道理就與第十七分所講的‘無實無虛’的道理是一樣的,這裡只是換了個字眼來解釋而已。前面的‘無實無虛’也是解釋這個平等的理體。他要是‘有實’他就‘高’了,他要是‘有虛’他就‘下’了。是故‘無實無虛’才‘無高無下’;‘無實無虛’才叫‘平等’;‘無高無下’才叫‘平等’。按‘世俗谛’的差別假相上來講,佛比我們‘九法界’‘高’;但是在這個‘平等理體’上,是‘無高無下’的。成了佛,就是他完全證得了,本來具有的‘平等理體’。在我們這個‘九法界’的眾生來講,這個‘平等理體’,我們本來就具有,而且無欠無缺,沒有少一點點。不過我們六道的凡夫,被無明、煩惱所障蔽著,所以完全不知道,自己本來就有一個‘平等’的‘理體’。修到了三乘聖人的位子,他雖然是知道了,但是他還沒有完全知道;因為他還沒有完全證得。所以才有‘聲聞’、‘緣覺’、‘菩薩’之差別。這要等到,他完全證入了這個‘平等理體’,那時他就成佛了。成了佛,這個‘平等理體’並沒有增加一部份,不過這時他是完全發現了,原來這個‘平等理體’,還是自己本來所具有的。你現在雖然知道了,明白了這個道理,但是在你還沒有證得以前,你還是要依著道理,依著法去修行,這樣你才能證得這個自己本來具有的‘平等理體’。‘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才名為‘無上正等正覺’。他既然‘無高無下’就是證得了也是本來具有的,所以並沒有另外一個‘平等理體’讓我們得到。因為‘有所得’的定義是這樣的,以前失掉了,現在又得到了,這才叫‘有所得’。而這個‘平等理體’不是失掉的,是本來具有的,只不過給無明煩惱所障蔽,你只要去修行,去斷煩惱、破無明,把內心的妄想執著都空掉,這本來具有的‘平等理體’就完全發現了,所以不能說‘有所得’,他是本來具有的,這就是解釋‘無有少法可得’。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正宗分分四大科。這是第三大科,是講‘究竟降住起修分’的道理。告訴你:修行要怎麼樣去起修,叫你必須依著前面所‘解悟’的道理來修。現在正是要修的時候了,還是要依著你所‘悟得’的道理來修。就如前面所講的‘遠離我等四相’,來修‘一切善法’,這樣子修就對了。正宗分的科文,是通理大師的科判,分為信、解、修、證四大科,在通理大師的‘新眼疏’上,有引出經文來證明,信、解、修、證的分科范圍。在第二十三分這個地方有修行的明文:‘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叫我們起修了,不是只停在發信心的階段;也不是叫你悟理,而是叫你腳踏實地的去修行了。要怎麼樣修呢?遠離‘我等四相’,不住‘我等四相’,去修‘一切善法’,這就與經文的‘義趣’相應了。現在是真正要起修了,就要把前面發‘信心’,‘解悟’的過程,通通把他歸結起來。最初是叫我們‘要生信心’,第四分上是教我們‘無住行施’,就是行布施不要住相,一有住相,就會落入‘我等四相’的執著中,這樣你就不叫做‘菩薩’了。你能這樣的‘生起信心’,‘解悟’到這個道理以後,接著就叫你起修了。要怎樣修呢?還是要照著遠離‘我等四相’的道理,去‘修一切善法’。有些人學金剛經,領會不出他的綱要在那裡,不曉得金剛經修行方法在那裡,我(道源長老自稱)研究金剛經時,就很注意這個關鍵。經典第四分教我們‘無住行施’;一切布施總括為三個綱要: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布施。把他延伸開來,就是‘六度’,‘六度’再延伸開來,就成為萬種行門。現在叫我們修‘一切善法’,這‘一切善法’又是什麼‘善法’呢?‘六度萬行’就叫‘一切善法’。有一點你們要注意到,這個‘善法’不只是三界以內的‘十善法’,三界以內所修的‘十善法’,你只能升天,不能成佛。一定要依著‘六度萬行’,這種‘無漏善法’來修,你才能成佛,才能證得‘無漏’的‘善法果’。地藏經上一再的說,你在佛法之中去修行,一毛一滴,一沙一塵,那個功德,都是無量無邊。地藏經說了很多段,都是要行者,不離佛法而去修善。你要注意這個道理,如果離開了佛法,你修的‘善法’,都是‘世間善法’。何以故?因為只有佛法才有這種無漏的‘般若智慧’,也只有這個‘般若智慧’才能引導你修一切無漏‘善法’,這樣你修的‘善法’,才不會落在有漏的‘世間善法’上,這樣將來果報也不會只限於人天福報了。

  我們現在學金剛經,就要依著經上的‘般若智慧’作引導,來修一切善法。一切善法不離‘六度萬行’,‘六度’中‘三檀’是善法之首,三種‘檀那’,就是三種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眾生有貧病須要救濟,就給他們送衣服、米飯、醫藥,幫助他們脫離苦境,行這種財布施;眾生有災難,就要去救他們,行無畏施;然後給他們講說佛法,讓他們得到佛法的智慧,以佛法的智慧去啟導他們,得到究竟的解脫,使他們遠離妄想執著,出離三界,六道輪回之苦。這種法布施是無有窮盡的。一切眾生,要離一切苦,得到究竟的安樂,只有依著佛法來修行,才能達到的。為什麼呢?因為佛法是諸佛所走過的解脫過程,他是諸佛已實證過的真實智慧。由這種真實不虛的佛法智慧做為引導,你才能夠究竟的出離生死苦海。所以我們要多多的去行法布施。這個法布施,才是究竟的,才是無限量的。因此你發心學佛法,學了佛法,你就要去宏揚開來,這就叫法布施。法施是無窮盡的,但是你不可以著相。所以前面稱為‘法無住’。你弘法利生,行法布施,也要遠離‘我等四相’的‘住著’。你這樣子的修‘一切善法’,就是修無漏的因,將來決定‘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金剛經一時說‘沒有得’,一時又說‘有得’,這是什麼原因呢?金剛經一時說‘有得’,一時說‘無得’,那是對我們凡夫的方便引導,因為如果說‘無所得’,怕你落空,失去把握。說‘有所得’,但是不許你‘著相’,要你遠離‘我等四相’的執著,這樣子去修‘一切善法’,你才能‘真得’,所以這個‘得’就是‘無得’。假使你有個‘能得’之心,就有了‘我’,這樣你又怎麼能夠得到‘無漏功德’呢?你執著,我在說法度眾生,這就有‘我相’、‘人相’;‘我’‘人’的差別相,就成‘眾生相’;你執著不捨,就成‘壽者相’。最初一念,就起了‘我執’,有了‘我執’,你說法時再起‘法執’,‘人我執’,‘法我執’都不空,你怎麼樣也得不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你要遠離‘我等四相’,修‘一切善法’,你天天行法布施,在講經說法,但是你不著相,這樣的功德,你一定‘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因為你‘不著相’,而得到的。‘得’即‘無得’,‘得’則不捨離‘修一切善法’;‘無得’則離‘我等四相’,不生執著。你了解這個道理後,你就會明白,為什麼釋迦佛一時說‘有得’,一時說‘無得’的究竟真相。這樣,你就會徹底的明白,這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是在‘不著相’的智慧裡修‘一切善法’而得到的。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說過了,‘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後佛又恐怕我們著了這個‘善法的相’,就告訴我們說:如來所說的善法,‘即非善法’。按‘世俗谛’講是有個‘善法’,按‘真谛’講,‘善法’都是因緣所生的法,沒有自性,當體即空,‘即非善法’那裡有一個‘善法可得’呢?你要是能會歸中道,就是‘即有即空’‘是名善法’。這就是要我們處處修‘善法’,但是處處不‘著相’,這才是‘真實無漏’的‘善法’。這一科告訴我們修行的方法竟。

 

上一篇:道源法師: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下一篇:道源法師: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