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星雲法師:佛教的真理是什麼?“空”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一篇 空

  壹·前言

  自古以來,佛門就有‘空門’之稱,因為‘空’是佛教最重要的教義之一,也是佛法不共其他宗教及世間學說的特質。當初佛陀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證悟成佛,他所證悟的宇宙真理是‘緣起’,緣起就是說世間一切存有的事物都是因緣所成,沒有實在的自性可言,這種諸法自性了不可得的特質就稱為‘空’。因此,‘空’可以說是佛教的言語中最接近諸法實相的名詞,然而一般人不了解‘空’的真義,誤解佛教是消極避世的宗教。事實上,‘空’蘊含無限,真空才能生妙有;‘空’並不是無,而是要我們大破大立,空去一切有無對待,空去一切差別觀念,甚至連這個‘空’也要空去,然後才能享有一個大解脫、大自在、空有不二的世界。

  貳·空的真義

  《中論·觀四谛品》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故,一切則不成。’‘空’是建立萬有的要素,以棉布為例,從緣起法來看,布是空的,因為布只是因緣和合的假相,譬如布的原料是來自棉紗,棉紗是由棉花的纖維紡成,棉花又采自棉種子,種子須要有土地、陽光、空氣、水分、肥料等的栽培灌溉,才能萌芽、成長、開花、結果,既而果熟開裂,種子密生棉毛,則可供紡紗。因此,棉布是棉籽結合了宇宙萬有的因緣而成,所以我們從‘萬有的因緣’上看,它的自性就是‘空’,這就是所謂的‘真空能生妙有’。

  再以我們的身體為例,鼻孔不空就不能呼吸,耳朵不空就不能聽聞,乃至全身的毛孔細胞、五髒六腑如果不空,就無法生存。有了‘空’,生命才能延續;心中有了‘空’,才能‘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世界有了‘空’,才能生出宇宙萬物。所以,空是宇宙之體,是人生之本,是萬有之源。

  ‘空’是真理的極致,‘空’能將印證真理的‘三法印’統一起來,例如:

  1.世間沒有永恆性的東西。世事變化多端,這是‘諸行無常’,也就是‘無常苦空’。

  2.世間沒有獨存性的東西。萬物相生相成,這是‘諸法無我’,也就是‘緣起性空’。

  3.世間沒有實有性的東西。一切如夢幻泡影,這是‘涅槃寂靜’,也就是‘妙有真空’。

  ‘空’是一種最深刻、最奧妙的哲學,如果想用一句話來表達,事實上是不可能的。《釋摩诃衍論》中曾論‘虛空十義’,雖然不能將絕對超越的‘空’義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來,但在人類所能理解的語言中,已經算是很接近了。所謂‘虛空十義’如次:

  1.‘空’有無障礙的意思,如虛空,雖遍一切處,但絕不障礙任何一色法。

  2.‘空’有周遍的意思,如虛空,遍滿一切,無所不至。

  3.‘空’有平等的意思,如虛空,無有簡擇,於一切平等。

  4.‘空’有廣大的意思,如虛空,廣大、無垠、無際。

  5.‘空’有無形相的意思,如虛空,無有形狀相貌。

  6.‘空’有清淨的意思,如虛空,恆常清淨,無有垢染塵累。

  7.‘空’有不動的意思,如虛空,恆常寂止,離一切生滅成壞之相。

  8.‘空’有絕對否定的意思,把一切有限量的事理徹底否定、消滅。

  9.‘空’有空空的意思,徹底否定一切自性和摧毀一切空執。

  10.‘空’有不可得的意思,如虛空,不可取得,不可把捉。

  參·空的種類

  在佛教的經論中,有關‘空’的分類很多,計有二空、三空、四空、六空、七空、十空、十一空、十六空、十八空::等等。大體而言,可歸納為人空、法空、勝義空三種。

  1.人空:又稱為我空、生空等。即有情眾生的生命,是依因緣和合而成,沒有實體可得,僅僅是假合的存在而已。

  2.法空:由有情生命出發,空義進一步擴及萬法,便有所謂的‘法空’。即諸法是因緣和合而成,沒有實體的存在,所以又稱為法無我。

  3.勝義空:是將人空、法空及其他一切執著也一起空掉的‘空’;是一種既不住於有,也不住於空,超越一切有無對待,而達到隨緣放曠,任運自由的境界。又稱第一義空、實相空,也就是涅槃寂靜的意思。

  《大智度論》卷三十一說:‘涅槃中亦無涅槃相,涅槃空是第一義空。……能使諸法實相空,是名為第一義空。’在勝義空下,連涅槃都不住著了,世間上還有什麼不能超越的呢?

  肆·如何認識空

  在一般人的觀念裡,‘空’和‘有’是截然不同的兩種觀念,‘有’的絕對不是‘空’,‘空’的絕對不是‘有’。但是,佛教認為‘空’和‘有’是一體的兩面,諸法所以是空,是由於無自性可得;諸法所以是有,是由於相用不是空無的。

  如何才能認識‘空’呢?從諸法的相用上可以認識‘空’性:

  1.從相續假看空:世間沒有恆久不變的東西,一切現象只不過是相續的存在,無時無刻不在剎那生滅之中。譬如我們身體細胞的新陳代謝,不斷地進行更新;世間上的人事更替,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說明了世間的事事物物是相續假有,無常而沒有實體,從這種相續無常的現象上,可以了解‘有即是空’的真谛。

  2.從循環假看空:因果故空。宇宙萬物,世間諸法,都離不開因果的法則,因為果,果為因。如一粒種子,有了陽光、空氣、水分、泥土等外緣後,於是發芽、開花,乃至結果。種子是因,結成的果實是果;如果再以結成的果實接受外緣,再一次的開花結果,則原有的果,又是另一個新生命的因,因因果果,相關相涉。因此,從這個循環的假相中,可以認識空。

  3.從和合假看空:緣起故空。諸法因緣和合而生,譬如人是由皮肉、筋骨、血液等和合而成;如果把各種組織分開,人的自體無從可得。因此,從和合之中,可以了解空。

  4.從相對假看空:相待故空。世間萬物都是相互對待的,譬如有三層樓,一人在二樓,有人從一樓上到二樓來,二樓是‘上’,一樓是‘下’;三樓的人下到二樓來,此時原是‘上’的二樓變成‘下’,三樓才是‘上’。由此可知,所謂上下的對待,是一種假相,所以是空。

  5.從相狀假看空:無標准故空。以點燈為例,蠟燭、煤油燈、電燈的亮度是沒有一定標准的,如果從蠟燭先看,認為燭光很亮,再看電燈,燭光的亮度就顯得不夠了,‘亮’這個相狀是無標准的,所以從無標准的相狀上,也可知道是空。

  6.從名詞假看空:但有假名故空。宇宙間諸法萬象,各有不同的稱呼,而這些名稱都是假有,所以是空。譬如一塊布,穿在上身的叫做衣服;穿在下身的叫做褲子;穿在腳上的叫做襪子;戴在頭上的叫做帽子。同樣是一塊布,卻可以有各種不同的名稱,這些名詞原來也都是假名而已,因此是空。

  7.從認識不同看空:心境無定准故空。下雪的夜晚,詩人坐在窗前,詩興大發,歎為奇景,自語道:‘若再下它三尺,景色將更绮麗。’此時,屈居於破屋檐下的乞丐,縮著身子,不勝酷寒,感歎的說:‘大雪紛紛飄滿天,老天又降殺人刀,再落三尺方為景,我輩怎得到明朝?’同樣的事物,因心境的不同,就有不同的看法,由此可知,從不同的認識中,也可以了知空。

  伍?空的妙用《大乘密嚴經》說:‘離空無有色,離色無有空,如月與光明,始終恆不異;諸法亦如是,空性與之一,展轉無差別,所為皆得成。’萬法惟其性空,才能生起宇宙萬有;萬有徒具假相,才能顯示自性本空。因此,有不是空以外的有,空也不是有以外的空,空與有是相融相即的。

  有人說:‘空,是佛教的X光。’這句話實在很有道理。因為藉著X光的透視,可以讓我們看清體內的五髒六腑;同樣的,經由空性,我們便能洞悉諸法的實相。

  ‘空’是什麼?空就是‘0’,0本身什麼都沒有,但若將0放在1的後面,則成為‘10’;若將0放在10的後面,則成為‘100’;放在100的後面,則成‘1000’。由此可知,一個‘0’,你說它沒有用,它卻能生起大作用。‘空’也是如此,若說空是什麼都沒有,其實,空在宇宙世間卻能包含萬有。

  ‘空’是什麼?空是數學中的‘X’──未知數;它能代表很多的數字。

  ‘空’是可以從日常生活中體驗的,例如:‘女嬰’日漸長大,就稱為‘女孩’;成長到十幾歲,就成為‘少女’;到了二、三十歲,就稱她為‘小姐’;嫁了人,又成為某某‘太太’;生兒育女,就是‘媽媽’;兒女婚嫁,就多了‘婆婆’、‘岳母’,乃至‘奶奶’等等稱呼。從這些名詞的轉移上,我們認識到‘空’的真谛。

  其他如前後、高低、上下、美丑、老少、大小……等等,也都是相對的概念,並沒有絕對的標准,只不過是‘假名’而已。《金剛經》上說‘實相非相’,又說‘法無定法’。唯有‘空’才是實相,才是定法。見到了‘空’,我們才能如實的認識世間;了解了‘空’,我們就能跳出有無的對待,而擁有一片更寬廣的世界。‘空’真是妙用無窮!

  陸·結語

  一般人以為佛教講‘空’,是要人否定一切;其實佛教的空,並不是否定一切,相反的,‘空’是諸法所以成就的根據。‘空’並不是頑空,是具有建設性的,譬如,沒有空間就不能建房子;袋子不空,便不能裝東西;宇宙不空,人類就無法生存,所以要‘空’才能‘有’。宇宙萬法就是建立在這個空義上,因為‘空’並不是虛無,而是一切法之所依,是一切法不離的真性,是一切法存在與活動的原理。換句話說,如果沒有空性,一切法就不能從緣而有,也不可能有生有滅。

  所以,‘空’不是消極避世的代名詞;它具有革命性與建設性的意義;當我們認識了空,就能捨棄過去舊有的執著,以嶄新的角度來審視宇宙萬有;當我們了解了空,就能蠲除既有的成見,從頭開始反省自己的人生。所謂‘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如果我們有了空的體驗,就能與宇宙萬物融為一體,‘空’對於人生實在是太重要了!

 

上一篇:星雲大師:人生的現象
下一篇:星雲大師:工作的態度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