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佛教儀軌
:經咒頌念
慧祥法師:《金剛經》講解第二十八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主講:釋慧祥 日期:2006年03月05日 講別:第二十八講 請大家合掌。 三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並稱念:“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並發願:佛弟子(您們的名字)願以今天聽經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眾生,願令一切眾生:未種善根者,得種善根;已種善根者,善根增長;善根增長者,發菩提心;已發菩提心者,於菩提心不退轉;菩提心不退轉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廣度一切眾生無有障礙。 並願以此誓願之福回向給佛弟子(自己的名字),願弟子業障消除,福慧增長,身體健康,家庭和樂,事業順利,生生世世不墮三途八難,生生世世見佛聞法,隨佛修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成熟眾生,莊嚴淨土,早登正覺,廣度眾生。 三稱:“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稱:“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稱:“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請放掌。 【經文】“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 【釋經】須菩提!如果那些想要幫助有情眾生覺悟的菩薩行者,其心念是被現象障礙住的方式,來修行布施,就如同一個人進入暗室之中,則無法見到屋內的東西。 【經文】“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釋經】如果那些想要幫助有情眾生覺悟的菩薩行者,其心念沒有被現象給障礙住,而來修行布施,就如同一個人,有好眼睛,再加上日光照明,就能看到種種的景色。 【說明】“菩薩”一詞,其定義就是:“覺有情”。“覺有情”一詞,又有二個層面的含義: 一、已覺悟之有情眾生,也就是自覺。 二、幫助有情眾生覺悟的人,也就是覺他。 因此,當一個人,在從事幫助自己自覺,幫助眾生覺悟時,就叫“菩薩”。 當一個人,自覺、覺他及覺行都圓滿時,就叫“佛”。 當一個人,從不曾想到過要幫助自己自覺,幫助一切眾生覺悟,而進步到願意幫助自己自覺,也願意幫助一切眾生覺悟,這樣的發心,就叫“發菩提心”。 當一個人已經發了菩提心,必須令這菩提心增長,直到成就無上菩提,如此,才能真地成就無上菩提。如果在這中間,起了退轉心,則會半途而廢,因此就不能成就無上菩提,而得再次發起菩提心才行。 而佛陀開示《金剛經》的目的,就是要幫助那些已經發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令他們學到可以令自己所發的菩提心,堅固如金剛一樣,不會被任何現象給破壞,而能破壞眾生小心小願,令回入無上菩提之心。 為了令所發的菩提心能堅固如金剛一樣,不為所壞,能壞一切,就要學習: 一、如何降伏會障礙菩提心發展的觀念及行為模式。 二、如何令發心已堅固者,安住在無上菩提道上來發展,而不會走偏。 因此,在《金剛經》的經文中,一開始就是須菩提尊者發問:“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而佛陀在回答時,是先教導雲何降伏其心的方法,接著再教導應雲何住的方法。我們講解《金剛經》的經文到現在,其實都還是屬於佛陀在教導“應雲何住”的方法。也就是《金剛經》的經文,從“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一直到“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都是在教導我們“應雲何住”的方法。而接著須菩提又重問一遍,佛陀也又簡單地提綱契領地重說一遍。這就是《金剛經》整部經的結構。 因此,當我們在學“不住”時,就是要學不要被障礙住想要自覺覺他之心。又,當我們在學什麼“應住”,就是要學安住在這個方法上才能提升我們自覺覺他之心。因此,從“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這段經文,就可以知道: 佛陀是在教我們,在自覺覺他的過程中,以“布施”為例來自覺覺他,則是要學“不住法而行布施”,才能自覺覺他。如果是“住於法而行布施”,則不能自覺覺他。 換個方式來說就是:我們要知道應該給眾生什麼,不該給什麼,才能安全、有效地幫助自己及眾生覺悟,而不要卡在以為一定要給什麼才行。這要給什麼或不給什麼,都是依當時的實際狀況來做調整,而巧妙運用的,沒有一定的方法。這就叫“法無定法”。既然法無定法,全憑如實觀照,權巧運用,因此,也就不會執著,以為有一種固定的方法或方式可用。也因此才說“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經文】“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釋經】須菩提!在未來的世間,如果有些肯上進的男子、肯上進的女人,能對《金剛經》所教導的方法,不排斥而接受之,為了學到這法門而修持之,為了進步而朗讀之,背誦之,則如來以無上正覺的智慧,完全知道這個人,完全如實照見這個人,都可以得到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 【說明】我們要知道,《金剛經》的這段經文,也還是在教導我們“應雲何住”,也就是應住於“受、持、讀、誦”,而不應住於“不受、不持、不讀、不誦”。如果一個人,想要學菩薩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無上菩提,他就要學“令菩提心堅固如金剛般不為所壞,能壞一切小心小願”,就要學《金剛經》所教的方法。因為,《金剛經》就是在教這個令菩提心堅固如金剛的方法。既然如此,就要“於此經受、持、讀、誦”。 【經文】“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釋經】須菩提!如果有那些肯上進的男子、肯上進的女人,從早上六點到十點,以像恆河沙那麼多的身體來布施,從早上十點到下午二點,又以像恆河沙那麼多的身體來布施,從下午二點到下午六點,再以如恆河沙那麼多的身體來布施。如此經過無量百千萬億劫的時間,都是用自己的身體來布施。這時,如果另外有一個人,他聽聞了《金剛經》所教導堅固菩提心如金剛的法門,因此令自己堅固了成就無上菩提的信心,而且不再背逆菩提心願(也就是不再退轉)。這二件事比較起來,後面的這個人所修的福報勝過前面那個人所修的福。更何況,如果後面的這個人,再加上書寫《金剛經》,接受此經所教導的方法來修持,為了隨時可以進步,所以常常讀之,甚至背誦起來,以便時時可以運用之,並且為其他人解說這個經典所教的方法及道理,那這個人的福報更是無量無邊了! 【說明】再提醒大家,這段經文,也還是在教我們“應雲何住”。 這段經文是在教我們,在“布施”時,雖然同樣是修“布施”,但是,如果只是以“身布施”,不如以此經所教的法來做“法布施”。 又,這段經文也在教我們,同樣是布施,以“身布施”來布施給眾生,都還不如以“法布施”來布施給自己。 又,這段經文也在教我們,同樣是布施,當我們能“法布施”給自己了,也還要懂得再使自己進步,而不要以為如此就好了! 又,這段經文也在教我們,當自己懂得“法布施”給自己,也懂得使自己進步了,也還要教導其他的眾生。 【經文】“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釋經】須菩提!簡要地來說,修持《金剛經》所教的方法,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的功德,如來是為了那些懂發大乘心的人說的,是為了那些想要成就最上乘的人說的。如果有人能接受此經所教的方法來修持、讀誦,廣為他們解說,如來佛完全知道及完全照見這個人,都可以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的功德。如此修行的人們,才是有能力肩負如來無上正等正覺的法的人。 【說明】再說一次,這段經文也是在教我們“應雲何住”,也就是要我們住“大乘發心”、住“最上乘發心”。並且依這樣的發心,來修持、讀誦、為人解說這個經。如此才有資格,才有那動力,推動著我們及被教的眾生,直達無上正等正覺。 什麼叫“發大乘心”呢? “乘”,是車乘,是運載的工具。“大”,是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含蓋一切眾生之意,所謂:“至大無外”。當一個人,發願想要運載一切眾生,引導一切眾生,令他們都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那就是“發大乘心”。如果他的發心之中,有遺漏任何的一個眾生,則就不叫“大乘心”了。 什麼叫“發最上乘心”呢? “最上”,就是“無上”,就是最高無上之意,也就是完全發揮沒有遺余之意。當一個人,在學習自覺覺他之時,隨時都想要學習完全發揮當下所有的因緣來幫助自己及眾生覺悟,而沒有遺余,那他就是“發最上乘心”。 我們要知道,有些人雖然“發大乘心”,可是並不一定就懂得“發最上乘心”。因此,這段經文,在教我們不但要“發大乘心”,也還要“發最上乘心”。也就是不但要發願幫助一切眾生自覺覺他,同時還要發願學習善用一切因緣,完全發揮一切因緣,沒有遺漏或浪費任何可以幫助自己及眾生的因緣。 【經文】“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釋經】為什麼呢?須菩提!如果有人只是樂於小法(也就是我所說的發小心小願),因執著於“心所證者”的見解、“心所悟者”的見解、“心自證悟所不及者”的見解、“心照清淨覺所了者,一切業智所不自見”的見解,則對於這部《金剛經》就不能完全地聽懂而接受,也就不能真地發心去讀誦,也就不能正確地為人解說這部經典。 【說明】有關這“我、人、眾生、壽者”的解釋,是依《圓覺經》,請大家深入體會。同樣,這段經文也是在教我們要“應雲何住”的,也就是不應住於“樂小法”。因為樂小法的人,就會被“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給障礙住無上菩提心的發展,因而達不到此經典所說的效果。 【經文】“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釋經】(這段很白話,不需解釋。) 【說明】這段經文,也還是在教我們“應雲何住”。 一、是教我們應安住於供養此經典。 二、應恭敬此經典。 三、應圍繞此經典,也就是不要離開這經典之意。 四、應以諸華香而散其處,也就是要修持此經典,讓此經典的教義能散發出去。 五、應要視此經典,就如同是佛塔,也就是佛陀親自教導一般。 好了!今天上課到此。下課!祝大家進步直至無上菩提,永不退轉,廣度一切眾生亦令成佛。 (注:已經慧祥法師初次校正。)
|
|
|
|
|
|
上一篇:慧祥法師:《金剛經》講解第二十九講
下一篇:慧祥法師:《金剛經》講解第二十七講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