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佛教儀軌
:經咒頌念
常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28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不輕易講金剛經,直到晚年才宣講如此珍貴的一部經典呢? 因為眾生心中有迷、心中有執,這些東西障礙了他的心源,不能輕易地表露真實的法;釋迦牟尼佛來這個世界本身是屬於護念,然後是付囑。 捨利弗聽一偈而啟發覺性,遇佛陀當下而開悟,我們為什麼不呢?恭敬何以能夠生萬法延生一切功德呢? 根本原因在於我們一方面太謙虛,不肯當下承當,不能立即現用現行;另一方面我們關鍵還是缺乏恭敬心、虔誠心;只要你有一個對法對聖人虔誠恭敬的心,這種心的感召力量不可思議,你就一定會遇到法,遇到聖人。如果你老是遇到惡人,遇到違緣,那就麻煩了,一定是你的心出了問題,你心感召故,非外之因,好好反省。如果你看什麼都不行,這環境有問題,這個人這裡不行,哪個人哪裡有問題,這點如何差勁,哪點如何不該,你首先讓自己處於鮮明的分別心分別狀態當中,處於一種貢高我慢當中,恭敬能生萬法,能延生一切功德,能得不盡攝受加持;我慢能滅萬法,斷滅一切功德,斷除一切加被拒絕一切加持; 恭敬能生法,能促成功德,不管對經典有沒有利益,有恭敬心,他這個心的攝力不可思議,心恭敬到一定程度時,他有含攝力;過去人寫字能夠入木三分,唯有恭敬心才能達得到,入木三分是攝力,如果你真正有恭敬心能夠含攝對方的體,達到一種受用;所以對經典有恭敬心,他就可以攝到心裡面去。雖然現在沒有懂得什麼意思,但還是入心裡去了,等你有一天開悟了,或者到臨命終時,大光明藏就會現前,入木三分的這種功德不可思議,在此世界對佛陀的功德生起無上的恭敬心,這種深刻的恭敬心到臨命終時一定會現用的。入木三分的這種功德,是非常不可思議的,就象金子它永遠都是放光的。你把金子和泥巴放到水裡面,你撈,能撈出什麼來,當然只能是金子。你有這種入木三分的恭敬心,到臨命終時,這種功德一定會啪的一下子顯現出來;他會變成純金;印光大師講:一份恭敬一份功德,十份恭敬十份功德。你有十分的虔誠與恭敬就有十分的功德。法從恭敬中求,絕對不是無所謂,如果你隨便聊天,好象懂了,悟了,通了,但是你沒有恭敬心,入不到心裡邊去啊,只能在非常非常微淺的層次劃下一點淡淡的痕跡。雖然你已經聽懂了,知道了,意解了,但是你沒有恭敬心,沒有用。以後會一下子就沒有了。如果你真誠有恭敬心,印到心裡面去,痛哭流涕的印到心裡面去,如金剛經雲:“時須菩提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連已經修持大阿羅漢的須菩提尊者,聞經後尚且能夠涕淚悲泣,這份恭敬,這份入木三分,堪稱經典,發人深省。 所以啊,讀任何一部經典,恭敬心非常的重要。要不求甚解,將恭敬心放在第一位,要觀想你的口如佛宣說經典一樣,要充滿無上的恭敬、虔誠與贊歎。 弟子爭吵誰沾便宜誰吃虧?視人之長短有多棒? 二個弟子爭著給師父洗腳,結果一人洗一只腳;一人不服另一人洗腳,把師父的那只腳扭斷了;另一人也不服,把師父的這只腳也扭斷了,師父只有忍辱啊。爭吵的結果:一佛法吃虧;二師父吃虧。 視人之長短是非,好象自己挺有成就感的,好象自己自心裡很舒服似的;其實不過是自己的心落在是非分別執著狀態而已,不過是染著別人的長短是非對錯而已,不過是抱著別人的一堆大便而已。 佛陀時代,諸多阿羅漢何來? 多是古佛再來,內現密乘知佛心,外現阿羅漢知眾生心,應當時的眾生心而顯。 一佛出世,千佛相隨;有示現權有示現實;所有的菩薩都是在此世界示現眾生的。在賢劫千佛當中其中有900多尊佛一起出世; 對此世界應該生出一種什麼感受?何謂真出離心?如何真正發出出離心? 你講理嗎,講理就不要出家了,這個世界本來就是感情的世界,能放下的就放下,能無事的就無事,不要無事找事;不要沒有事情去找事情做;你們現在都是沒事找事,就象老太婆一個人沒事,她會覺得這也放不下,那也擔心,疙裡疙瘩沒有放下的時候,沒有放下的地方,沒有不操心的事情;年紀那麼大的,一放不下就著急,一著急就生病,兒子沒辦法只能給你送醫院去。你如此放不下,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不說,只能給兒女帶來更多的麻煩;我念佛了,求解脫了,無牽掛了,兒子說我不要你干什麼,只要你心安心定就可以了;你要操什麼心呢?所以呢,要徹底的放下,知道吧;所以此世界真的是苦啊,我講到這個地方的時候,我真的想自殺,如果這個地方是懸崖,我就跳下去了;我感到這個世界真的是太苦了,我出門就是執著,就是煩惱,就是痛苦地,就是牽掛,就是夢中醒不過來,是不是;我有二個師弟在普陀山跳水了,他感到此世界眾生難度啊;跳水自殺了,以前道心都很堅固的,跟他在一起很熟悉的,他感到這個世界太可怕了,起心動念無非是罪,一入世間,就是我執,一入世間,就是情執,一入世間,就是我見,都是妄見,就把自己菩提心啊,成佛的心啊,全部磨滅了,他感覺內心極為恐怖;唯有一死以求解脫;我不講你們要去死,最起碼你們內心要發出這種心出來。 何謂善護念?善付囑? 隨時隨地你要了解佛的心,你就知道怎麼做了。常照顧佛之心,常照顧眾生之心,這就是如來善護念,善付囑。善護念是眾生的心,善付囑是佛的心,要常常想著眾生的利益,護念著眾生的利益,不管是任何一個生命,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為了護念於眾生的,這就是我們現的人相,常付囑就是佛的心,大般若智慧,了解佛心,這就是常付囑、善付囑;如果你這個心相應了,釋迦牟尼佛就會會於你的心。金剛經中“如汝所說”就是須菩提會於佛的心。你會到了就是這樣子的,你現在會於般若之心,護念眾生之心,您得到了這個心,你就安心了,你會於如來善護念眾生,無所住故;您就是這樣的安心;善護念眾生,無所住,是眾生相;善護念眾生,無所住,佛之相,佛之實相,眾生之實相,它是互互相應的,釋迦牟尼佛說“我就是這樣的”。您會到這個心,就是這樣的安心。就這樣子了,如汝所說,還有什麼說的。所以我們要做一個密行者,什麼叫密行者,就是會於般若之意。須菩提內現密乘,外現阿羅漢。也是代表我們會於佛心的這個體。 拜佛時應該生一個什麼樣的心態?右腳著地、合掌恭敬各表何法? 佛啊,無始以來流浪生死,我已經太辛苦了,我想休息,我想解脫。這一下子拜下去,你內心中生出無限的感慨;我很辛苦啊,在佛面前把你的身口意全部放下來,佛啊,你救我吧,佛陀給我大智慧,大福德,讓我做大丈夫,讓我有大神力,讓我有大悲心,讓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要生出這種心出來。 “右腳著地”,為什麼要著地呢?地代表實相,人不管是身體方面,思維方面還是腳踏方面,應該腳踏實地,做任何事情都是這樣子的。腳踏實地表入於實相。我們做任何事情,都不是這樣子的,做這個事情想著哪個事情,做哪個事情,想著這個事情;心裡一邊念佛,一邊想著極樂世界,總不是腳踏實地。拜佛,還給人講話。佛陀念念之間與實相相應。菩薩方便,以眾生心建立佛的功德。利益眾生故,不離實相。菩薩總是要度眾生,佛是沒有眾生可度。一定要重視當下,當下就是實地;六祖到廟裡,問曰南蠻之人,也來學佛?答曰,人有南北,佛性有別乎。六祖還沒有親近祖師就已經悟了無差別之體,腳踏實地了。 “合掌恭敬”,合掌表法,社會上講“背覺合塵”,我們的眾生違背了覺的境界,跟六根六塵相應,眼耳鼻舌身意互互相應;而並不跟覺相應,跟理相應;合掌叫做合覺背塵;捨除一切塵埃,捨除一切妄執,捨除一切妄念,與法相應,與覺念相應;合掌能生一切功德,一合掌代表一合相,一合相代表實相,也是代表實相功德的顯現,在任何一個時候,一合掌都代表虛空,代表法的莊嚴,代表法實相所建立的種種妙用; 腳踏實地為實相,合掌為妙用。合掌代表三種清淨,一個是心中非常的恭敬,代表清淨;身體的造作,合掌,站起來,偏袒右肩,著地,代表五體投地,無上的恭敬;會於實相,與實相相應,才叫做身清淨;合掌代表身淨,會於德故,會於心地故,身清淨,心清淨,口上放出來的一定是清淨的,為什麼呢,表裡如一就容易清淨。身心口清淨,三恭敬。 時間的真相?受的真相?地獄眾生覺性產生的時機?人的心是如何感召於萬物的?四大分離的感受?處胎的感受?天人的感受?地獄的感受?蚊子的感受?人的感受?佛的感受?受的本質?如何真正超越受? 越是快樂的人壽命越是長,越是煩惱的人越是壽命短;天人的一天等於我們的五百年,我們等車時五分鐘相當於一個小時,你看一部很好的電視,一個小時相當於五分鐘的感受;時間是相對的,是我們意識所創造出來的,他不是絕對的一個體,他是相對的,顯現在我們的心中,天人與我們是一個生命,絕對不是二個,我們是共一個生命,天人感受的是一天,我們感受的是五百年;地獄感受的時間很長很長。 人是萬物之靈,可以感召於萬物,所有的動物;鬼不敢搞我們的,我們的善光方圓四十裡,蚊子七天,其實感受是700年;小身體,小生命其一天相當於我們的一生;生命極微的時候,感受是非常強烈的。全是意受,念極微極小,地獄中全是意身,其實是意識在裡面停止了一下,身體完全靠意識控制,風一吹;活過來,馬上又一個身體出現了;睡覺即是剎那一念,太短暫了,沒間斷之苦,無間之苦;地獄眾生,四大分離相當於地獄地下受苦8000年;水離開,脫水時象牛剝皮,是意在受苦,不是身在受苦;那個念極微,在裡面現法界,是非常苦的;虛空是懸轉的,如洗衣機裡面甩干旋轉一樣;全身有搾油的感覺。胎兒十月,感受500年受苦,善護念孩子,差別非常大;斷氣,一剎那時沒有出氣的地方,很悶,什麼地方都悶。六神無主,四大散了一樣,內心難過痛苦。完全是意識在奔波,呼吸斷了,斷氣;溫度就會下來,進入撥寒地獄,做善多的人,善是暖,可能進入天道。很冷,找避風的時候,進入畜生道。地大,骨頭分離,如二山相撞而來,這種感受,內心中極為恐怖。投胎也是很痛苦的。到三惡道,最起碼一萬年。如毒箭入身,最重要的是療毒的問題,不是找誰射的,不要考慮誰不修行,誰不持戒,誰不精進的問題,自己解脫要緊。南摩阿彌陀佛。
|
|
|
|
|
|
上一篇:常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29
下一篇:常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27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