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達真堪布:入行論講記8[菩提心利益]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入菩薩行論》分二:一、論名;二、論義。

  論義分三:一、入造論之理;二、所入之自性;三、圓滿結尾。

  乙二(所入之自性)分三:一、入者所依補特伽羅;二、入者之意樂;三、趨入之方法。

  丙二(入者之意樂)分二:一、發心之功德;二、受持之方法。

  丁一(發心之功德)分三:一、真實之功德;二、具功德之合理性;三、贊歎具發心之補特伽羅。

  戊一(真實之功德)分二:一、共同功德;二、特殊功德。

  昨天我們講了菩提心共同的功德,今天繼續講願、行菩提心特殊的功德。

  己二(特殊功德)分三:一、分類;二、本體之差別;三、功德之差別。

  庚一、分類:

  略攝菩提心,當知有二種,

  願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

  菩提心的分類有很多種,在這裡講的是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也分很多種,這裡主要是把它分為兩種——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略攝菩提心,當知有二種”:歸納而言,菩提心有兩種: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願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為利他而欲求圓滿菩提果的意樂是願菩提心,為此而實地行持六度是行菩提心。《華嚴經》中雲:“任何眾生為無上菩提而發願亦稀罕”,這裡講的是願菩提心;“與之相比,為無上菩提而行持更為稀罕”,這裡講的是行菩提心。寂天菩薩主要是依《華嚴經》而講的。

  接下來是本體之差別,即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差別。

  庚二、本體之差別:

  如人盡了知,欲行正行別,

  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別。

  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本體上有什麼差別?打個比喻,比如一個人要去往某地,心裡有這個願望。以這個比喻來說明為了利他而想獲得菩提的意樂,有這種想法和願望,就是願菩提心。

  以前給大家講過,想要真正通過自力利益眾生,就要成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經過了無數劫的苦修才獲得了佛果,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度化眾生,沒有別的目的。為解脫而修行是不是大乘修行人?不是。為成佛而修行是不是大乘修行人?不是。為了眾生而修行,才是大乘修行人,因為他要度化眾生。若要度化眾生,首先要成佛;只有成佛了,才能通過自力幫助眾生,度化眾生。成佛的目的是什麼?是轉法輪。你成佛了,才有能力轉法輪;你轉法輪了,才有自己的教法;你有自己的教法了,才能真正利益眾生、度化眾生。通過你的教法,眾生才能真正獲得自在、解脫。

  比如一個人想去拉薩,心裡有這樣的願望;而我們為了度化眾生而想獲得佛果的這個誓願就是願菩提心。

  行菩提心是不僅僅有願望,還有行動。比如一個人不是只想去拉薩,而是開始坐車、坐飛機上路了。同樣,行菩提心不只是為了利益眾生想獲得佛果,不只是在心裡想,而是開始有實際行動了。不是無緣無故就能成佛的,要修六度萬行,有行動就是行菩提心,開始做布施、受戒、修忍辱、精進、修禅定、修般若智慧了。若是沒有行動,只有這樣的願望、想法,這是願菩提心;有實際行動了,開始修持六度了,這時是行菩提心。這是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本體上的差別。

  有的人認為,行為是行菩提心,心願是願菩提心,這種觀點是不對的,《現觀莊嚴論》裡講:“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就是一種欲樂。無著兄弟認為,菩提心的本體是心所,帕桑二尊認為,菩提心是一種心王。無論是心王還是心所,都是不矛盾的。無垢光尊者認為,發心時,心所自然產生,因而發心既是心王,也是心所,講的是本體。無垢光尊者認為,這些印度大德們的觀點並不矛盾,都是一致的。心王和心所就是一種心,所以不能說行為是行菩提心。

  寂天菩薩認為,有行為時的這個心是行菩提心,沒有行為時的心是願菩提心。沒有行為攝持的心是願菩提心,有行為攝持的心是行菩提心。

  自宗寧瑪派無垢光尊者認為,為果而發誓,即“為度化一切眾生發誓修持成佛”,這是願菩提心;為因而發誓,即“為早日圓成佛道而精進認真聞思修行”,這是行菩提心。

  《現觀莊嚴論》裡講世俗菩提心的法相,即以慈悲度化眾生,以智慧證得菩提,都不離這兩個條件,都要具足二利。只要是世俗菩提心,就必須具備這兩個法相;若是沒有具備這兩個法相,就不是世俗菩提心。這裡講的不是勝義谛菩提心的法相,而是世俗菩提心的法相。願、行菩提心都是世俗菩提心的支分,因此同樣都必須具備這兩個法相,否則就不是願、行菩提心了。

  以後,無論是大家自己發心的時候,還是別人給你講願、行菩提心的時候,都要看看有沒有具備這些法相,有沒有具備這些條件。如果具備條件,具有這些法相的話,你發的菩提心就對了,別人給你講的菩提心就可以認同。若是不符合、不具備,就不能認同。若是觀待自己的話,就應該好好再去調整,盡量具備這兩個條件。若是他人給你講的,你自己心裡要有數,這不是真正的願、行菩提心。我們不是要做智者嗎?自己應該有取捨的能力,有判別的能力。關於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本體上的差別,我已經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了。

  庚三、功德之差別:

  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在功德和利益上有沒有差別?這是要觀察的,也是要了解的。二者都有價值和利益,哪個更珍貴?自己應該心裡明白。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在功德和利益上是有差別的。

  願心於生死,雖生廣大果,

  猶不如行心,相續增福德。

  “願心於生死,雖生廣大果”:“願心”指發願菩提心,即為度化眾生而發誓成佛。僅僅有這個心願,立下了誓言,沒有實際行動。“生死”指生死輪回。“生廣大果”:能獲得無量無邊的廣大福德。在生死輪回中,你有這樣一個願望,若是沒有實際行動的話,還是不能逃脫輪回,還是不能到達彼岸。但是這也有廣大的福德,也有果報,比如當轉輪王,在人間當國王,在天界當帝釋王、梵天王等等,會獲得廣大的福德,也能獲得不可思議的利益。

  佛在《華嚴經》中講:“善男子,譬如金剛寶縱然壞損,亦勝過所有上等金飾,且不失金剛寶之名。善男子,同理,發菩提心之金剛寶縱然離開勤奮,亦勝過一切聲聞緣覺功德之金飾,亦不失菩薩之名,復能遣除輪回之一切貧困。”這裡的比喻和喻義是合在一起講的。金剛寶即使損壞了,但是它的價值也遠遠超過了沒有絲毫損壞的金銀等其他珠寶裝飾。盡管已經損壞了,但是它還是“金剛寶”,這個名稱它不會失去。以此比喻來說明願菩提心的功德。以金剛寶比喻發菩提心。在相續當中一時、瞬間生起了這個心,但是沒有繼續發,也沒有再繼續存留在相續當中,這猶如毀壞的金剛寶。盡管金剛寶毀壞了,但是其價值和利益依然遠遠超過其他金銀珠寶等裝飾。以此來比喻願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勝過一切聲聞、緣覺之功德和利益。你看,哪怕是僅僅在相續中瞬間生起了願菩提心,沒有再繼續存留在相續當中,但是它的功德、利益也遠遠超過了聲聞、緣覺幾百年、幾千年中所積累的善根、福德。此外,金剛寶雖然毀壞了,但是它不會失去它的名稱。同樣,這個人已經發了菩提心,相續當中產生過菩提心,他可以不失去“菩薩”、“佛子”這樣的稱呼。第三,金剛寶能遣除這個人的貧困等問題,同樣,一瞬間的願菩提心也能遣除輪回之一切貧困。這是《華嚴經》中以比喻說明願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你看,那麼一瞬間的發心(願菩提心),就有這麼大的功德。

  這樣一講,願菩提心的功德非常不可思議,但是它和行菩提心的功德還不能比,行菩提心的功德遠遠超過願菩提心。

  “猶不如行心,相續增福德”:“行心”指行菩提心。相續當中產生了行菩提心,那善根福德、功德利益會連續不斷地增長。

  何時為度盡,無邊眾有情,

  立志不退轉,受持此行心。

  “何時為度盡,無邊眾有情”:為了度盡無量無邊的有情眾生。

  “立志不退轉,受持此行心”:“立志”指發誓發願;“不退轉”指誓願非常堅定;“受持此行心”:不僅為了度化眾生想成佛,而且還去修持成佛之因——六度萬行,受持善法,修六波羅蜜,這個心也非常堅定。

  即自彼時起,縱眠或放逸,

  福德相續生,量多等虛空。

  “即自彼時起”:在有發心,有行菩提心的同時。

  “縱眠或放逸,福德相續生”:即使在睡眠或陶醉等放逸的狀態當中,福德和善根也會連續不斷地產生、增長。

  “量多等虛空”:積累的善根、福德的量盡虛空,遍法界,這是行菩提心的功德。

  剛才講的是願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若生起願菩提心,在生死輪回當中可以產生廣大的福德,可以享受很多不可思議的福報。前面講“菩提心的共同功德”時講過,其他的善根就像芭蕉樹,果報成熟一次就窮盡了;然而菩提心的異熟果無有窮盡,不但不窮盡,反而還增長。此處所講與前面所講的並不矛盾,願菩提心的福德也是無窮盡的,願菩提心的功德也應該能增長。若是說願菩提心的福德、利益不增長,那麼果報成熟了,怎麼會不窮盡呢?若是它不增長,有一天肯定會窮盡。若是窮盡了,就和前面講“共同功德”的教理不符合了,前後矛盾了。可見,“願菩提心的功德、福德不增長,保持平衡。”這種說法不太合理。

  但是,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二者的功德、利益有怎樣的差別?書中講了,二者有差別,而且差別很大。發願菩提心的福德不會窮盡,而且還能增長,但是和行菩提心不一樣。行菩提心生起來的同時,晝夜不停,無論在何種情況下其福德都會連續不斷地增長,甚至在睡眠、陶醉等放逸的狀態下也能不停地增長。但願菩提心的福德就不是這樣的,雖然能增長,但不是連續不斷地增長,也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增長。這是行菩提心與願菩提心的差別。此外,二者還有量的差別。行菩提心積累、增長福德的量也大,“量多等虛空”,盡虛空,遍法界。

  願菩提心只有心願,但沒有實際行動。比如說,我們想去拉薩,但是沒有采取行動,這樣你永遠到達不了拉薩,永遠朝拜不了布達拉宮。願菩提心就這樣,若是只有“為度化眾生想成佛或發誓成佛”的願望,而不去采取行動,不去修持六度萬行,你永遠實現不了這個願望。行菩提心就有實際行動了。比如我們去拉薩,若開始坐上車,坐上飛機了,那早晚都能到達目的地。行菩提心也是如此,開始有行動了,修六度了,只要你堅持下去,早晚也能到達彼岸。這是兩種心的差別,所以它們的功德和利益也有差別,前者雖然能令善根、福德增長,但不是連續不斷地增長,也不是在任何狀態下都增長,而且增長的量沒有那麼多,不是盡虛空,遍法界的。

  只有想解脫、想成佛的心是不行的,但是真正有這樣的心也很珍貴、很稀有,我們現在連這個心都不一定有,有了也不一定是真的。大家觀察一下,自己想解脫的心是真的嗎?想成佛的心是真的嗎?你解脫是為了眾生嗎?你成佛是為了眾生嗎?真的,應該反省一下自己。“我解脫的心是不是真的?我成佛的心是不是真的?”如果你解脫的心是真的,那你為什麼還留戀世間?你不是想解脫嗎?如果你還留戀世間,就說明你想解脫的心不是真的。如果你欲求佛果,那麼你去修目前的利益、暫時的利益干什麼?為什麼變成了“井底青蛙”?這就說明你想成佛的心不是真的。如果成佛的心是真的,那肯定日日夜夜想的都是成佛,種的也都是成佛的因。這樣,暫時的利益自然而然就有了。若是只想眼前的利益,只修暫時的利益,你就看不到更遠的彼岸。

  若是你真心想到達彼岸,必須要放下此岸,這叫出離心。我們現在是腳踏兩只船,這邊放不下,那邊也想去,這是不可能的。若是你真想獲得究竟的果位,就必須要放下暫時的利益。否則就是腳踏兩只船,這樣怎麼能到達彼岸呢?

  如果你想解脫、想成佛的心是真的,那麼你解脫、成佛是不是為了眾生?很多人都求生淨土,都要成就佛果,你到底是為了什麼?“這個世間太苦了,輪回太苦了,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再也不回來了!”這不還是為了自己嘛,就是自私,根本沒有菩提心。去西方極樂世界,應該是到阿彌陀佛那裡充充電、加加油,然後乘願再來,這就是目的。但是都不想回來了!這就說明你沒有菩提心。仔細觀察、觀察自己,我們求生淨土是不是這樣的?自己觀察自己就行了,不要觀察別人。佛講:自己才是自己最好的監督者,應該自己監督自己,自己觀察自己。

  真的,我們想成佛的心是不是為了度化眾生?很多人都不是吧?一聽說“佛福報大,功德大,神通大。”一聽說“佛有不可思議的神變。”自己的貪心就上來了,也想成佛。成佛以後要干什麼?“成佛以後,我要玩神通,我要玩神變!”“成佛了多好啊,福報大,再也不愁吃,不愁穿,什麼也不愁了。”根本不知道什麼叫佛,也不知道為什麼要成佛。

  成佛了,就有能力轉法輪了;轉法輪了,就有自己的教法了;有自己的教法了,就可以在自己的教法下度化眾生了,這是成佛的目的。我們是不是這樣啊?真的!我現在不是在講故事,也不是在講別人,而是在講佛法,講我們自己的修行。我們不是都皈依佛門了嗎?不是都修習佛法了嗎?我們都是修行人,我講的就是我們的修行。

  如果真正有一個為眾生解脫、成佛的利他心、菩提心,也不得了。盡管這個心願的功德也很大,但是還不夠,還要采取行動去做啊!我們現在有沒有去做?有沒有開始修六波羅蜜?修持六波羅蜜是不是為了解脫成佛?修六波羅蜜有沒有成為解脫成佛、獲得菩提果的因?這都是需要我們去觀察的!這很重要啊!雖然在表面上做了,但實際上都沒有成為成佛的因,沒有成為菩提果的因,難道這不是徒勞無益嗎?若是都變成了成佛的因,都變成了菩提果的因,哪怕是一點點微不足道的善根、福德,也太珍貴、太稀有了,就有了行菩提心了。在這樣的狀態下,行住坐臥、吃喝玩樂都可以變成修行,這個時候相續當中才有真正的利他心,這個時候一切行為才可以變成菩提果的因、成佛的因!

  現在大家都會說:“我在為眾生吃,在為眾生穿,在為眾生休息,在為眾生玩電腦、玩游戲呢!”既然大家這樣說了,那就只能說隨喜呗,太隨喜你了!因為一千多年前寂天菩薩就授記你了:“即自彼時起,縱眠或放逸,福德相續生,量多等虛空。”我們不能不隨喜你啊!如果相續中真有菩提心,尤其是真正產生了行菩提心,那確實是這樣的,吃是為眾生吃,穿是為眾生穿,休息也是為眾生休息,也許玩游戲也是為眾生玩。“即使是在放逸的狀態中,福德也能連續不斷地增長。”這不是我說的,是寂天菩薩依佛的教言說的。

  如果相續當中真有了菩提心,解脫太容易了,成佛太容易了。佛經歷了三大阿僧祇劫積累資糧,說是這樣說,但如果相續當中真正有了菩提心,無數劫當中要積累的善根與福德也許一剎那就能圓滿,說慢也慢,說快也快。

  這是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功德、利益的差別。

  戊二(具功德之合理性)分二:一、教證之合理性;二、理證之合理性。

  己一、教證之合理性:

  前面講了菩提心的功德,很多人也許會懷疑:“這個菩提心有那麼好嗎?會有那麼大的功德和利益嗎?”其實菩提心有如是的功德、利益是非常合理的,這是以教證、理證講的。

  為信小乘者,妙臂問經中,

  如來自宣說,其益極應理。

  行菩提心能產生眾多福德,這是偉大的佛陀在《妙臂請問經》中親口所講。為誰講的呢?為小乘根器的眾生講的。也許有人會問:“跟這些小乘根性的人講什麼啊,?他們是小乘根性!”是,但是小乘根性有決定種性和不決定種性的,可以給那些不決定種性的小乘人講發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

  佛陀在此經中雲:“設若我為利樂無邊眾生而披上盔甲,則利樂一切有情之所緣無邊,善根亦無邊故,即使放逸或睡眠,然於晝夜心之每剎那,善根亦增長、強盛、圓滿。”當時佛講法的對境很多都是小乘根基者,他們雖然對小乘法有信心,但是也想了解一下大乘佛法。佛就告訴他們:我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眾生無邊,我所獲得的善根也就無邊。我有利益眾生之心,所以我的善根晝夜不停的增長、強盛甚至圓滿。小乘修行人一聽就動心了:“啊?發利他心,生起菩提心,有這麼大的功德嗎?”佛說:那當然了。你看,你們積累善根和福德多難啊!若是以自私自利之心修行,就是這樣的;而我沒有自私自利,就是為了利益眾生,眾生無邊,所以我的善根無邊,眾生無邊,所以我的功德無邊。小乘修行人一聽,就開始有感觸了:也是啊,很有道理啊!如果沒有私心,只有利他心,行住坐臥都在積累善根,無論是放逸的狀態,還是睡眠的狀態,善根都在增長,甚至圓滿。於是,這些小乘修行也會趨入大乘佛法了。

  你看,我天天依佛經、依大德們的論典苦口婆心地講,你們也沒有什麼感觸,更沒有認真地去發菩提心,這真的不可救藥了!我不僅是在講你們,也是在講我自己。現在我給你們講,以前我的上師就是這樣引導我,這樣給我講解的,而我到現在還沒有真正的生起菩提心,沒有用心地發菩提心,在座的各位當中肯定有我這樣的人。當然,我和我的上師不同,我是個凡夫,而我的上師是位大成就者,但我也是依佛的教言、依上師的竅訣給大家講的,也值得學習,也值得修持。我的功德和我上師的功德肯定不一樣,是天壤之別,但是所講的真理是一樣的。我上師也是依佛的教言和上師的竅訣而講的,我也是依佛的教言和上師的竅訣而講的,同樣是佛理,是真理啊!雖然給大家講法或做引導的人不同,但是所講的法、所引導的方式是一樣的。如果你認為:“這個人是個凡夫,所以我不能接受他的教言,不能聽他的引導……”這是愚癡的做法。國王寶庫裡的金子是金子,乞丐鞋子裡的金子也是金子,雖然來源不同,但都是金子。若認為:“這是乞丐鞋裡的金子,我不要!”把它丟到垃圾桶裡,這是愚癡的做法。

  佛當時一講這些,很多小乘修行者都動心了,都進入了大乘佛法。小乘修行人必須進入大乘,但是進入大乘的方式不同。有些人剛開始是小乘根基,在沒有進入小乘的時候,具足了一些因緣,然後沒有進入小乘,直接進入了大乘。有些人是已經進入了小乘,正在修持小乘法,然後遇到了佛或殊勝的善知識對他講菩提心的功德、大乘佛法不可思議的利益等,他因此動心而中途進入了大乘,也有這種情況。決定種性的小乘修行者很難被引入大乘,但最終也必須進入大乘,他們先通過小乘最後獲得成就,證得阿羅漢、獨覺佛或其他果位,在幾百年、幾千年安住於寂滅的狀態,然後經過佛彈指出定,繼而進入大乘佛道。

  己二(理證之合理性)分二:一、意樂殊勝;二、加行殊勝。

  庚一(意樂殊勝)分二:一、意樂之所緣廣大;二、宣說意樂超勝世間。

  辛一、意樂之所緣廣大:

  若僅思療愈,有情諸頭疾,

  具此饒益心,獲福無窮盡,

  況欲除有情,無量不安樂,

  乃至欲成就,有情無量德。

  “若僅思療愈,有情諸頭疾,具此饒益心,獲福無窮盡”:這裡講的是一個公案:曾經有一個叫匝哦之女的人想到大海裡取寶(以前在印度,專門有人到海島上去取寶),當時他的母親不同意,因為他的父親以前就是到海裡取寶而遇難身亡的,他的母親一直隱瞞這個種姓的事業。他特別想去,所有該准備的都准備好了,但是他的母親拽著他,不讓走。這個時候他很生氣,就用腳踢母親的頭,然後就走了。後來他遇難死去,直接墮落到孤獨地獄。他看到有個人正在一個鐵屋裡遭受著鐵輪在頭部旋轉的痛苦,白色的腦漿四處噴射,情形特別殘忍,特別痛苦。他當即尋問:“這個人為什麼要遭受這樣的痛苦?”有聲音告訴他:“這是在遭受用腳踢母親頭的果報。”這時,他想起了自己曾經用腳踢過母親的頭,當想起這件事情的同時,鐵輪一下子落到了他的頭上,在他的頭上旋轉。他雖然很疼痛,但是卻在心裡想:“在世上肯定有很多像我這樣用腳踢母親頭的人,今天我願替所有如我一樣的眾生受苦。”因為他發了這樣的利他心,一瞬間就解脫了,之後到了三十三天。

  你看,公案中的匝哦之女發心時,所緣的對境僅僅是一部分眾生,痛苦也僅僅是鐵輪旋頂的痛苦,而且這個心僅僅是一瞬間的一念,都有如此大的功德和利益!

  還有一個公案:曾經有母女兩人被洪水沖走了,母親心裡想:“女兒若能獲救,我死了也沒關系。”女兒心裡想:“母親若能獲救,我死了也沒關系。”互相懷著這樣的心念,兩個人死後都轉生到了三十三天。

  你看,僅僅是一念的利他心,對境也只是一個眾生或一部分眾生,痛苦也只是一種,都有如此大的功德和利益。

  “何況欲除有情,無量不安樂,乃至欲成就,有情無量德”:何況想遣除一切眾生的無量不安,想將眾生置於究竟的安樂?想救度一切眾生,想遣除眾生無量無邊的痛苦,想讓眾生獲得暫時和究竟的安樂,將這些眾生安置於佛果,這樣的功德、利益就不用說了。

  這裡也有這樣講的:以悲心想遣除一切眾生痛苦,以慈心給予一切眾生安樂,以智慧遣除眾生不安樂的根本——愚癡,將他們安置於佛果。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眾生,也不是為了部分眾生,而是為了一切眾生,這個功德和利益就不用說了。

  所以,我經常給大家講:心量越大,功德越大;心胸越大,功德越大。一個心胸狹隘的人,哪有功德啊?一個目光短淺的人,哪有福報啊?這是發心要遣除無量無邊眾生的一切痛苦,不是部分痛苦;發心要讓他們獲得究竟的安樂,將他們安置於佛果。無論是慈悲心,還是智慧,都不是一般人能具備的!包括那些梵天王、帝釋王都不可能有這些,他們甚至根本都沒想過這些,根本不可能這樣想。

  大家現在隨便聽聽,覺得沒有什麼似的,但若是仔細思維、認真思維,一定會有感觸,而且非常不可思議。我們現在口頭上都會說,但若是真正要具足這些心,非常難,不是誰都有的,不是誰都能做得到的!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上一篇:大願法師:身體的疾病就是我們內心的鏡子
下一篇:什麼人會招鬼?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