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決定生起擯棄今生的出離心,和令一切眾生成佛的菩提心後,將面臨如何正確利用今生,如何盡可能快地讓眾生成佛的問題。那麼,首先你要明了自己的皈依處――上師三寶。對於上師三寶的皈依,由於區別於外道僅皈於氣脈明點的妄想執著故,是最究竟的皈依。
之所以要皈依於佛,緣乎佛菩薩們已徹底淨除了自己的貪嗔癡,並安住於清淨本性之中,當你依止他們之時,就是全然依止於自己的本性之時,所以對佛產生信心是一個人成佛的關鍵。
皈依於法,即是皈於如何修行成道的方法。那麼你該先悉數聽聞與思維怎樣斷除貪嗔癡的方法,然後致力於不間斷的實踐。實踐過程中必然會因為淨除業力而三毒減少,因而感知了佛菩薩的無量恩德;由知恩之心的生起,又會生起更加廣大深邃的信心,再由信心的加持,最終導致修行者的成就。
皈依於僧,此處特指賢聖僧,即上師。這種上師現世已自在地將貪嗔煩惱轉化為五種智慧,安住於清淨本性並具備調伏一切眾生的能力。他本身就擁有了佛菩薩的德行,他的身、口、意就是佛法自然顯現的代表,故一個真正的上師本身就是佛、法、僧三者的總集。譬如我所派遣至漢地的益西加措與尼科,在亞青二十多年的閉關苦修中、早已證得了佛菩薩一般的功德與利益,故你們應當生起清淨的歡喜之心而依止。在僧眾中,還有一種雖已去除五毒煩惱,但還未能得見本性的人,由於不具備究竟的智慧,是不能做為依止以求解脫的對象的;又有一種雖現出家僧相,但外無悲心戒律,內無內證功德,僅僅是穿了一件僧寶的外衣而已,更加不能依止以免生出以盲導盲的悲劇。不過就佛菩薩的顯現而言,是沒有固定的形式的,他們會隨眾生入生死而於六道中現種種善惡的形象來教化不同因緣的眾生。故判斷賢聖不能僅從外表的聲名與行為入手,而是要看他是不是一個安住於清淨本性及具備使你得見本性並安住本性能力的人。
一個人能夠在現世中遇到一位證得究竟智慧的上師,依止他,經由他的指導而生起強烈的出離心與菩提心,並通過親近上師身語意而湧現對實修實證的渴慕,進而全身心的擯棄今生,把自己投入到實證的行為中去,才是真正的暇滿難得之人生。你們觀察一下苦難的六道,相對於多如塵埃般的墮落惡道的眾生,能夠再次做人的有多少?做人後能夠學習佛法的有多少?學佛的人中能獲得上師教授修行的有多少?修行的人中切切實實實修實證的有多少?通過實修實證獲得解脫的又有多少?
所以你應從上師那裡獲得的第一個正知見便是——實修實證。只有實修實證,才可能從教法中獲取利益,解脫並成佛。不實修實證的下場是什麼?——唯有下墮。
弟子與上師的緣份,分為外、內、密的因緣。當你遇到一位與自己有緣的上師,對他的功德與外在生起了強烈信心,並誠信依止的話,這是與上師建立了一個外在的因緣;然後你可以實修實證,便與上師建立了內在的緣份;由於弟子不顧艱難困苦地依教奉行,實證的力量淨除了無始劫的業障而產生證悟的能力,安住於清淨自性之中,屆時,你便與上師建立了最密不可分的因緣。由於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你將永遠和上師在一起!
所以,畢生應當追求的,是與自己上師內在的相應。因為他已自在地安住於清淨的本性之中,通過你生起的無限信心及感知恩德,相續的證悟便會生起。而弟子的根器,實際上是無所謂上下的。所謂善根者,無外乎指那些具足信心,並精進實修的人。故而你們一定要放下對於今生的貪著與眷戀。因為無法棄捨世法的話,就不能精進安住,修行及解脫了。
(二○○一年某吉日,阿秋仁波切在河北省石家莊市谛音寺開示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