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介紹 :經咒頌念

 

清淨法師:《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一願王——禮敬諸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一願王——禮敬諸佛

  經文:

  【普賢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直譯:

  普賢菩薩告訴善財說:善男子,說禮敬諸佛的意思是:包括法界、虛空界和十方三世所有一切佛剎國土在內的,像極微塵數目那樣多的佛,我依靠普賢菩薩行願的法力的緣故,全都得到我的深心信奉理解;他們就好像在我面前一樣,我以全部的清淨身業、語業、意業供奉他們,以此常修禮敬諸佛的功德。在每一佛所在的地方,都顯現出言說不盡的,如佛剎極微塵一樣多的普賢菩薩的化身,他們禮敬著同樣言說不盡的,像佛剎極微塵一樣多數目的佛。如果虛空的世界是有窮盡的,我的禮敬才是有窮盡的。正因為虛空的世界是無窮無盡的,所以我的禮敬也就是沒有窮盡的。像這樣,直到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的煩惱除盡,我對佛的禮敬仍然是無窮無盡的。禮敬諸佛的意念,一一相續,沒有一刻中斷,以清淨身業、語業、意業來禮敬諸佛的善功德行為也就無窮無盡,永無疲倦。

  講解:

  禮敬諸佛旨在生起敬信善,格除我慢障。內存恭敬之心,運於身口而遍禮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禮敬過去佛與現在佛,稍具善根的人都能做得到;而禮敬未來佛,非有相當的智慧平等心難以做到。因為禮敬未來佛,即是禮敬現在一切眾生。我們所產生的驕慢之罪往往不在過去佛與現在佛上,大多過失於當來佛上。所以要於一切眾生,生世尊想。若生輕慢心,則為自傷。

  禮佛具有忏悔罪過、修持禅定與感恩禮敬的意義。印光大師說:“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無恭敬而致亵慢,則罪業愈增,而福慧愈減矣。”

  借禮佛以“身、語、意”三密表達對“佛、法、僧”三寶的恭敬與感恩,並檢討自我、忏悔過去所造的業障,不但有助於品徳的提升,也能讓人身心安定。所以,禮佛是每一位佛教徒首先要學習的功課。

  禮佛的心態有七種:

  一、我慢禮:謂依位次,無恭敬心,五體不具,如搗碓然。

  二、唱和禮:謂心無靜想,見人則身輕急禮,人去則身惰心疲,蓋心散而口和也。

  三、身心恭敬禮:謂聞唱佛名,便念佛想,身心恭敬,精無厭怠。

  四、發智清淨禮:謂達佛境界,隨心現量。禮一佛,則禮一切佛。禮一拜,則禮法界,蓋諸佛法身融通故。

  五、遍入法界禮:謂自觀身心等法,從本以來,不離法界,佛我平等,今禮一佛,即禮法界諸佛。

  六、正觀禮:謂禮自性佛,不緣想他佛,以一切眾生,各有平等佛性故。

  七、實相平等禮:謂上六種,有禮有觀,自他兩異,惟此一禮,無自他分別,凡聖一如,體用不二。

  此中前三為事禮,後四為理禮。學佛者應依後五,莫依前二。

  禮佛的動作,是心誠意敬的將雙手合掌,低頭彎腰,五體投地,兩肘兩膝以及額頭著地,完成頭面接觸佛足的最高敬禮,故又稱為頂禮。

  標准禮佛動作如下:

  1、肅立合掌,兩足成外八字形,腳跟相距約二寸,腳尖距離約八寸,目光注視中指尖。

  2、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狀,腰徐徐下蹲,右掌向下按於拜墊中央,隨即跪下。

  3、左掌向下按於拜墊中央左方超過右手半掌處。禮佛時,兩腳尖勿移動或翻轉。

  4、右掌由拜墊中央右方向前移動半掌,與左掌齊,兩掌相距約六寸,額頭平貼於地面。

  5、兩掌握虛拳,向上翻掌,手掌打開,掌心向上掌背平貼地面,此名“頭面接足禮”。

  6、起身時兩手握拳翻轉,掌心向下貼地,頭離地面或拜墊,右手移回拜墊中央(或右膝前方)。

  7、左掌舉回胸前,右掌著地將身撐起,與左掌合,同時兩膝起立。合掌依然。

  8、三禮畢,合掌彎腰,垂至膝前,以左手四指包右手四指,兩大指相並,兩食指相合豎直,伸直腰舉至齊眉再放掌,此為問訊。

  《六祖法寶壇經》僧法達初見六祖時即是“我慢禮”:

  僧法達,洪州人。七歲出家,常誦《法華經》。來禮祖師,頭不至地。祖诃曰:禮不投地,何如不禮。汝心中必有一物,蘊習何事耶?曰:念《法華經》已及三千部。祖曰:汝若念至萬部,得其經意,不以為勝,則與吾偕行。汝今負此事業,都不知過。聽吾偈曰: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忘功福無比。

  《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是釋迦本師對大勢至菩薩所宣示。這一品講述有一比丘名常不輕,當他在路上遇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時,全部禮拜贊歎,並且說:“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可是有些人覺得他太啰嗦,有些人則認為他是在諷刺而生氣,有人傲慢地認為你有什麼資格為我授記,於是便向他投擲棍棒、石頭或土塊。然而常不輕比丘不生瞋恚,只是退到受攻擊的范圍之外,更大聲地重復那些話,一生如是行持。常不輕比丘臨欲終時,於虛空中,具聞威音王佛所說《法華經》二十千萬億偈,獲得六根清淨,更增壽命二百萬億那由他歲,命終之後,得值千萬億佛。釋迦本師就是那位常不輕菩薩。

  常不輕菩薩為身口意三業禮敬諸佛提供了一個典范。不輕眾生而深敬,即是坐如來座;忍於打罵,即是著如來衣;以慈悲心常行不替,即是入如來室。又深敬是意業,贊歎“汝等皆當作佛”是口業,故往禮拜是身業。常不輕菩薩不專讀誦經典,但以禮拜作為自己的修行,凡夫眾生只具理性佛,尚且禮敬;何況修因證果的佛陀,更會禮敬。常不輕菩薩的行持,對初心菩薩降伏我慢,培植忍辱慈悲、正直平等的心態,是一付良藥。

  關於禮,慈舟法師有段很好的開示,他說:所謂禮,就是體的意思,這個“體”不是本體,而是體貼、體諒,就是我們要體諒佛的境界、體貼佛的心,這樣才能現起普賢的禮敬。佛心如何呢?佛心是常恆、周遍的,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山河與大地,皆是法王身”,所以稱性禮應是豎窮橫遍的敬禮;又“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所以,禮敬一法身佛時,便是禮敬十方三世佛,這才是稱性禮敬,才能與十方諸佛感應道交。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每個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

  祖師曰:“世界只是個幻象;唯有空性是真實的;世界就是空性。”《寶性論》雲:“猶如具無分別性,虛空遍行於一切,心之自性無垢界,如是遍行於一切。”就像虛空無分別地遍行於一切粗細的色法中,心的自性無垢法界也遍行於一切諸法中——一切都是諸佛的顯現,顯現的一切都是諸佛。也可以表述為:一切都是佛性的顯現,顯現的一切都是佛性的化身。

  “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我依靠普賢菩薩行願的法力的緣故,全都得到我的甚深信奉理解,他們就好像在我面前一樣。

  一、普賢行願力:這是法力,不依行願不能周遍故。即以普賢願力見一切境皆是諸佛而為所緣,名為法力;

  二、甚深信解力:這是自力,印持諸佛,遍於時處,如對目前。即以甚深信解的智慧決定印可,攝持如上佛境,令現在前,名為自力。

  “悉以清淨身語意,常修禮敬。”

  對於三世一切諸佛,悉以清淨的身業、語業、意業常修禮敬。

  禮敬要點有二:一、以清淨身語意,二、常修不間斷。

  清淨三業,簡別染污業,即身無殺盜YIN,口離妄語、惡口、兩舌、绮語,意不起貪嗔癡。我們是由染污業流轉生死、墮入惡道,現在修成佛因,須憑淨業。三業不清淨,不能成就如來功德。

  三業清淨的必要性:三業清淨才能感通佛心。如水清月現,水濁月隱。水喻心,月喻佛,心淨則佛現。

  三業恭敬也表佛有三種神通。佛有天眼通,能見我們的身,故應身恭敬;佛有天耳通,能聞我們的語,故應語恭敬;佛有他心通,能知我們的心,故應意恭敬。

  為何要常修禮敬呢?大家想想,佛是常恆、周遍的,何時沒有、何處沒有呢?一毛一塵中都有無盡佛身,所以應常修禮敬。以自性佛而言,“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所以常應內觀,禮敬身內法身真佛。暫時不禮敬,落於染污中。

  《仁王經》上,佛告波斯匿王:“你以哪種相觀如來呢?”

  波斯匿王答:“觀身實相,觀佛亦然。無前際,無後際,無中際,不住三際,不離三際,不住五蘊,不離五蘊。乃至雲:非相,非無相,非取非捨,非大非小,非見非聞,非覺非知,心行處滅,言語道斷,同真際,等法性,我以此相而觀如來。”

  佛說:“善男子!如汝所說,諸佛如來十力、四無畏等恆沙功德諸不共法,悉皆如此。修般若波羅蜜多者應如是觀,若作他觀,名為邪觀。”

  以普賢行願力與甚深信解力,在每尊佛的前面都頓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的身體,每一身體都周遍敬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的如來。

  直到虛空界窮盡了,我的禮敬才窮盡,以虛空界不可窮盡的緣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像這樣,直到眾生界窮盡了、眾生的業窮盡了、眾生的煩惱窮盡了,我的禮佛才有窮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窮盡的緣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疲”是疲倦,“厭”是厭足。可見此處普賢禮敬願是無盡願,以下諸願都是如此。

  圭峰大師說:“若不以普賢觀行之力,如何能念念不斷呢?願智者審思此文,不應以生滅之心、取相之禮而為禮。以此為例,下面九門也不應以生滅取相的贊歎、供養乃至回向等,作為普賢行願。”

  因此,普賢行願為稱性行願,若以生滅心取相,則不契本性,無法令普賢行周遍法界,念念不斷。因為以生滅心取相,境界就狹隘有限量,不能周遍恆常。因此,應當以離生滅的智慧不住相而禮。

  普賢行與文殊智需要並運,文殊智如目,普賢行如足。故偈文說:“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一朵開悟的花》:

  懸崖邊,長著一株花。葉子翠綠,花兒燦爛。

  我問花:你獨自在這孤獨嗎?

  花兒回答我:我扎根大地母親,與大自然為伴,不孤獨。

  我問花:你獨自在這綻放,是否需要很大的勇氣?

  花兒回答我:我不知道什麼叫做勇氣,我只知道順應大自然生長,該吐芽的時候吐芽,該抽莖的時候抽莖,該長葉的時候長葉,該開花的時候開花。

  我問花:你討厭狂風暴雨嗎?它們隨時將你摧殘!

  花兒回答我:如果因為它們倒下了是因為我還不夠強壯,如果我能重新站起來,是因為我又成長了,我感恩它們對我的考驗。

  我問花:你會嫉妒比你長得好看的花並因此自卑嗎?

  花兒回答我:我不知比較,我只知道我生來是這樣,別人生來是那樣,我欣賞自已的獨特,我也贊賞它人的美。大自然裡萬物異曲同工,都是愛和美的創造,都是宇宙的一部分,缺了誰都是缺失。唯有和諧,沒有美丑之分。

  我問花:很多人都在尋找使命?你知道你的使命是什麼嗎?

  花兒回答我:我的使命就是成長綻放自已。“使命”讓人聽起來很高尚,事實上每個人活出了自已就是完成了使命!太陽成為太陽發散光,蘋果樹成長為蘋果樹結出蘋果,梨樹成長為梨樹結出梨,音樂家成為音樂家,歌唱家成為歌唱家,作家成為作家,畫家成為畫家……

  我問花:有大的使命不是能服務更多人嗎?

  花兒回答我:世界萬物都在服務,存在就在服務。就算一粒灰塵也是構成道路的一部分。你需要走路,路就在服務,造路的人,工人,技術員,工程師,設計師,總策劃人……構成路的原材料:砂、石、水、水泥等等都是服務的一份子。再如房屋提供給人居住是服務,水杯給人裝水也是服務,一張小小的卡片,能給孩子帶來快樂也是服務。你說誰的使命大誰的使命小呢?“使命”原本是那麼的平常,只不過是被人的重要性給誇大了。

  我問花:人有那麼多外在的壓力與限制,如何成長為自已?

  花兒回答我:壓力與限制不在外在,是人本身對自我形象保護的一個借口。怕失去孝順兒子的形象;擔心失去賢妻良母的形象;怕失去外人眼裡溫柔可愛的形象;想成為自已,又不敢成為自已,矛盾的心裡帶來了壓力與限制,全是一手導演,作繭自縛。

  我問花:活出自已,是不是自私的一種表現?

  花兒回答我:每個人每個物種都有自由意志。活出自已是天性。在沒有活出自已時,由於天性受到壓抑,才會對世界造成一些破壞性後果。憤怒,抱怨,悲傷……這些情緒就是因此而產生。活出自已,成長完全的人會處於一種滿足喜悅的狀態,因而會給世界帶來正面的影響。

  我問花:你怕死嗎?

  花兒回答我:你是指當我的身體消失的那一刻嗎?本是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這也是一種自然規律。從泥土中來,再回到泥土中去,這是很自然的事。去享受這一個過程。

  我問花:你死過千百回,你知道死亡是怎麼一回事?

  花兒回答我:死亡就像穿衣服,把舊了的衣服脫下,再換一件穿上。

  我問花:你失去身體,你是誰?

  花兒回答我:身體不是我的,頭腦不是我的,思想不是我的,我是存在,意識,喜樂!

  《都市茅棚160、我的世界只有我》

  我站在大圓鏡前,欣賞自己的作品:地水火風,芸芸眾生,山河大地,古往今來,了了分明,無礙顯現,王侯將相,粉墨登場。

  無所從來的我,享受著輪回與涅槃。我知道,在我生起的世界只有我自己。所以我對這個如幻的世界沒有任何意見,不抱怨,也無需推诿。古往今來發生的這一切,我承擔完全責任。我愛這一切,看似復雜,卻有條不紊,徐徐運作,如水月無痕。花開花謝,豐富而優雅;雲卷雲舒,和諧而安祥。似動而靜,潤物無聲,處處禅定;似靜而動,不離自性,時時般若。

  鏡中這水彩般的人、法、物、事,一幕幕,都是我連綿的念頭,妙思紛纭,天馬行空。一些念頭靜下來,覺了,稱作十方諸佛;無數念頭忙碌碌,未覺,名為九界眾生。先覺的念頭覺後覺,叫度眾生;後覺的念頭隨先覺,名修行。先覺勸導未覺,雖是自言自語,卻名弘法利生;未覺糾纏未覺,明明自尋煩惱,依舊執著斗诤。

  因為,我的世界只有我,所以,我的世界沒有我。情與無情,同具正覺。在這個世界裡,要做的也只是享用這份寂靜的莊嚴。沒有成功和失敗,不存在榮譽和屈辱,不必炫耀和隱藏,無須造作和取捨。啟用時,天地日月光明顯赫;安息時,萬物山河歸於寂滅。虛空而萬有,明亮而平淡,周遍而安住,如如不動而生機盎然。

  《華嚴經》覺林菩薩偈:

  譬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

  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

  心中無彩畫,彩畫中無心,然不離於心,有彩畫可得。

  彼心恆不住,無量難思議,示現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畫師,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畫,諸法性如是。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

  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

  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上一篇:清淨法師:《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願王——稱贊如來
下一篇:清淨法師:《普賢行願品》講記 導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