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惟賢法師:華嚴經要義 第四章《華嚴經》在印度、中國的傳承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四章《華嚴經》在印度、中國的傳承

  馬鳴菩薩的《起信論》

  《華嚴經》在印度、中國的傳承,是指師資之傳承,首先從印度來講,印度有馬鳴、龍樹、世親,是很著名的幾個人。

  馬鳴菩薩生於佛滅度後六百年,接近龍樹菩薩的時間,為何說馬鳴菩薩是傳承《華嚴經》思想的?因為馬鳴菩薩講“唯心緣起”,他寫了《起信論》。這個人很聰明,會寫詩歌,當時在印度被稱為詩人,他的詩歌是贊揚佛陀的功德,名《佛所行贊經》。他還有很多著作,印度古代文學關於詩方面有對他的記載。

  他為何叫馬鳴呢?據說他在說法的時候,聽眾很多,由於他辯才無礙,說法很感動人,不僅人聽了感動,他門前系的馬,聽法以後也大聲鳴叫,表示高興,所以叫馬鳴。

  當然,類似於這樣的事情也不是很稀奇,比如明代蓮池大師講經說法時,連蜈蚣都來聽。虛雲法師說法,猴子、老虎都聽他說法。這些事情並不奇怪,因為生物都有靈性,只是嘴說不出來。佛法講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不過是受業力束縛,不自由而已。

  馬鳴菩薩有一個很著名的著作叫《起信論》,就是要啟發大家對大乘經典的信仰。《起信論》中講三心,學佛要有三心,學菩薩也要有三心:第一真實心,真實心就是佛心;第二深善心,就是合乎一切善法的心;第三廣大心,就是慈悲心。心能生萬法,但眾生境界由於被無明障蔽,就在生滅中流轉,假如去掉無明,就可以證得真如,所以他的論分為二門,一是心生滅門,二是心真如門。

  心生滅門就是講流轉過程,內容就像十二因緣一樣,講的是三細六粗。什麼叫三細六粗呢?三細者,即無明業相、能見相、境界相,因其相微細難知,故名三細。六粗,即以現相之境界為緣,所生起之六種迷相,分別為: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系苦相。當知無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覺相故。

  心真如門認為,一心之本體為超越迷悟等一切差別之絕對平等之理體,即為不變真如。學習佛法後,將心由染轉淨,去妄歸真,與真如相應,就能成佛。

  《起信論》在民國以來有爭論,有些日本人和支那內學院,根據歷史進化論來考古,認為大乘經典非佛說,包括《起信論》不是馬鳴菩薩寫的,來提出論戰。過去在武昌佛學院、內學院,還有很多居士也卷入這場論爭中,搞得轟轟烈烈。論點是:馬鳴菩薩在《起信論》中講到“真如熏無明,無明熏真如”,提出論難說:真如是常住不滅的,不生不滅的,如何熏?如何受熏呢,這句話在唯識學講不通,所以絕對不是馬鳴菩薩講的,是假造的。

  後來太虛大師站出來,提出《起信論》是馬鳴菩薩寫的,《起信論》的論點還是合乎唯識法相的。太虛大師根據三自性來解釋,唯識講: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三自性代表諸法現象,世出世間法都包括在其中,第一個遍計執性,那是一般眾生因我、我所執,周遍計度而產生的,那是沒有的,是虛妄的;第二依他起性,就是一切法待眾緣生,因緣生法,這些事事物物,千差萬別,是存在的,但是假名存在,如幻存在,不是實的;第三圓成實性,就是真如境界,圓滿成就真實,圓滿說明他的法性周遍一切,成就說明法性常住不變,實就是真實,真實不虛的客觀存在,所以叫圓成實。

  至於說“真如無明相熏”,這個真如就是唯識講的如來藏,阿賴耶識是凡夫境界的,具染污性,但是阿賴耶識中藏有如來性叫如來藏,在眾生境界名阿賴耶識,屬於依他起、因緣生法。因緣生法有染有淨,有染法熏習,有淨法熏習,染法就是虛妄的,帶我、我所執的,成為染污的阿賴耶。也有淨法熏習,譬如你聽聞經典,走入佛道,受戒,勤修戒定慧,這是淨法熏習,這個淨法就包含在真如裡面,唯識法相講十真如,其中就包括這些,受戒叫最勝真如,了解空性叫遍行真如,所以馬鳴菩薩說的“無明熏真如”是“在纏真如”,是在煩惱掩蓋之下的真如,也就是說的如來藏。

  至於說“真如熏無明”,那個真如就是淨法的、善法的熏習,受戒、修定、了解空性,這也是真如。根據這個結論,太虛大師斷定這是馬鳴菩薩寫的。太虛大師提出:對佛教研究,不能僅從世間上的眼光,憑進化論、考據論來認識佛法,這些看法是把佛菩薩的境界——禅定、神通什麼的都否定了。

  我認為太虛大師是有正見的,可以說今天還有一部分人有這些觀點,我在這裡專門提一下。太虛大師講:不管小乘大乘,都是佛的自證境界,這個自證境界超越空間時間,不是一般的意識想得到的;一般意識、一般言論根本就說不出來,不能代表,也絕對想像不到。那樣來研究佛法就說不出其特點,說不出其尊貴,今天應該堅持這點。

  九十年代復旦大學的教授王雷泉,他有一篇文章題目是《不願成佛作祖的出家不是真正的出家》。教授對佛法是很有研究的,出家不想成佛做祖,出什麼家?也可以說,你學佛就應該信仰三寶,你不信仰三寶,不想學菩薩成佛,你皈依什麼?這是個根本問題,希望大家能夠引起注意。

  以上就是我介紹的馬鳴菩薩,他是華嚴教法開始的傳授者,他講唯心緣起,這與《華嚴經》意趣相合。

  龍樹寫《十住毗婆沙論》

  第二講龍樹。龍樹生於佛滅度後六百年間,被尊稱為八宗祖師。他為解釋《大般若經》寫有《大智度論》一百卷,為解釋《華嚴經·十住品》寫有《十住毗婆沙論》。在《十住毗婆沙論》中,他宣揚“一切唯心造”的道理。盡管他弘揚空宗,關於“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他也提倡。在這部書中,他特別提出難行道、易行道,易行道就是往生西方,難行道就是根據菩薩階梯,三大阿僧祇劫修行,這比較難,因此也推崇易行道的淨土法門。

  世親菩薩回小向大寫《十地經論》

  第三講世親。世親菩薩又叫天親菩薩,生於佛滅度後八百到九百年間,是無著菩薩的弟弟,兩弟兄都出家。世親菩薩先學小乘,弘揚小乘經典,為了解釋《阿含經》寫了一部最著名的《俱捨論》。他當時弘揚小乘,誹謗大乘,而他的哥哥無著菩薩與他相反,學的是大乘,無著菩薩為了把世親菩薩感化過來,有一次故意裝病,叫世親菩薩來看他,由於兄弟之間的感情,世親菩薩就趕來,到後,他問無著害什麼病,無著說我為你害病,你誹謗大乘,罪過大,不要誹謗啊,誹謗墮地獄,而且墮無間地獄。這樣世親就開始警惕起來。

  章太炎去陰間判案

  “若人不造無間業,莫謗如來正*輪”,如果想不墮地獄,首先不要謗如來的正法。地獄是客觀存在的,你以為沒有地獄嗎?過去有個國學大師叫章太炎,他有一段親身經歷地獄的故事。

  章太炎是很出名的啊,講學、寫文章,還有很多弟子,有一次晚上夢見一乘轎子來接他,接到哪裡呢?接到陰間去,干什麼呢?讓他判案。因為章太炎很正直,他不怕權勢,連袁世凱都不怕,袁世凱把他囚禁起來,他每天寫字,寫“袁賊袁賊”,罵袁世凱,不怕殺頭,後來袁世凱很恭敬他,就把他放了,就是這麼一個正直的人。

  每晚他到陰間地獄去判案,久而久之覺得疲倦,怎麼得了?白天要寫文章,要教弟子,晚上要到陰間!這件事他就向印光大師匯報了,印光大師說可以解決,你多念《金剛經》,不要間斷。他如法奉行,後來不久就沒有了,杜絕了這件事。這件事情當時上海的《佛法日報》都登載了,你能說地獄沒有嗎?就看你造不造這個因,你若造了這個因,等於刑事犯罪分子一樣,到時間就得被判刑。

  所以在這裡,無著菩薩就警惕世親菩薩不要再造這個因——誹謗大乘經典,否則會墮地獄。世親菩薩就害怕起來,就想割舌頭悔過,無著菩薩告訴他,你不要割舌頭,你那個舌頭過去弘揚小乘,現在可以轉過來回小向大,專門弘揚大乘。在那個時候,無著菩薩叫世親菩薩讀誦《華嚴經·十地品》,他覺得那個境界很高,很高興,就堅決回轉過來,弘揚大乘。他轉學大乘後,寫了《十地經論》十二卷,提出“三界皆虛妄,唯是一心作”,與《華嚴經》講的“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相合,從此就開始弘揚大乘,寫了唯識方面的很多著作,小乘、大乘著作上千篇,所以被尊稱為“千部論師”。

  以上所講馬鳴、龍樹、世親等菩薩,他們都是傳承華嚴思想的。

  正法住世的標准

  太虛大師講:佛法弘揚本在僧。在現代就需要大批弘揚佛法的人,要有一批傑出的、能夠住持正法的僧人,既能管理寺廟,又能弘揚佛法,居士裡面也需要培養接班人,都要提高素質,才能好好護持正法。盡管現在是末法時代,實際上這沒有一定的標准。據歷史的傳說正法是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但根據佛說的標准,只要是有教法、有證法住世,都算是正法。只要有人修行、有人講經、有人學,正法就住世。

  華嚴宗的思想與傳承,在中國是從東晉到唐代這段時間,為五祖相承,歷史上最突出的是在唐代,以後雖然歷代都有,但是講教理的較少,禅宗、淨土宗比較盛行,直到民國初年以後才逐漸復興。華嚴宗在中國的五祖為:杜順大師、智俨大師、法藏大師(賢首國師)、澄觀大師(清涼國師)、宗密大師(圭峰大師)。

  杜順大師

  第一杜順大師,杜順的法名叫法順,杜是他的姓,一般喊慣了,喊杜順。他生在南朝的最後一代,陳武帝永定元年,出生在甘肅的永州。因為當時佛法很盛行,他小時候就受佛法的熏陶,禮佛啊,拜佛啊,像現在的一些小孩一樣。最特異的是,他經常將一批小孩子聚集在墳山上,他就坐在中間講法。稍大,他讀書,博通儒家經論,很有才華,十八歲出家。出家以後,由於他歷年的修行有一定的功夫,一般人叫他敦煌菩薩,就是因為他有些奇異的行跡,比如把瘋子治愈了,把最凶惡的人調伏了,把聾啞盲人治愈轉好,有個地方蟲子為害,他把蟲移走了,諸如此類的神奇事情。

  唐太宗有一次生病怎麼也治不好,御醫想盡了辦法都治不好,就問杜順大師,請他治。他說:“皇上啊,你最好是大赦天下!”因為唐太宗南征北討殺了很多人,這是冤業病。唐太宗就聽他的話,大赦天下,並做了很多法事,超度亡靈,不久唐太宗的病就好了,對他很感謝,聽他講法也合心意,就賜他法號“帝心”,即深合“皇帝”心之意。

  杜順大師一生志在讀《華嚴經》,行在普賢行願。根據他修學《華嚴經》的心得,建立了法界三觀,又叫三門:真空門、理事無礙門、周遍含融門。這三門發展到後來,到四祖澄觀大師成為四法界。

  真空門主要是掃蕩妄情執著,消滅我、法二執,證悟我空、法空,也就是真心的境界,真如的境界。

  理事無礙門,就是說心與事物是融通的,不能分開的,理中有事,事中有理,宇宙事事物物,千差萬別,都是通於理,都離不開心叫理事無礙。

  周遍含融門,就是說真心遍於法界,事事物物,大至山河,小至微塵,無不沒有真心,了解這個道理,在事物中就可以破除差別,圓融無礙,行住坐臥,言談舉止都在道中,這個境界很廣大的,所以叫周遍含融。

  《華嚴經》的法界觀就是杜順大師開始發揚起來的,叫三門,後來又叫三觀,發展到澄觀大師,建立起四種法界觀。而以周遍含融建立事事無礙法界觀,六相、十玄都是解釋事事無礙法界觀的。杜順大師活了八十四歲。

  智俨大師

  第二智俨大師,生於隋朝末年。他生平讀《華嚴經》,學《華嚴經》,作《搜玄記》,發明十種玄門,另外以六相融釋之。他有一次在夢中見到一個印度高僧(梵僧),對他說:“你把《華嚴經·十地品》好好讀一下,其中有解釋六相的,你將六相融通,對事事無礙法界就可以解釋清楚了。”他果然依高僧指點就學習《十地品》,建立六相,以六相配釋十玄門,何為玄門?表示事事無礙法界,意義很高很深,所以叫玄門。他在六十七歲圓寂。

  法藏大師

  第三法藏大師,又叫賢首國師,賢首是當時唐太宗封他的,他生平讀誦奉持《華嚴經》,講《華嚴經》三十多遍。他在讀《華嚴經》、拜《華嚴經》時,也出現一些奇跡:天干缺雨,他拜《華嚴經》有雨;蟲子為害,需要下雪,他拜《華嚴經》就下雪;如有外敵侵略中國,要御敵,他就拜《華嚴經》,幫助國家抵御敵人、擊退敵人。他之所以有很多奇異現象,一是由於他的誠心,二是說明《華嚴經》是不可思議的。

  他生平經歷五個皇帝,活了七十歲,五個皇帝都拜他為師,他成為五帝的國師。他在講《八十華嚴》的時候,講到《華藏世界品》,大地震動。他生平建立華嚴的三時五教,三時按一天來算,第一時:太陽升起來照耀高山;第二時:再逐步上升到日中;第三時:下午太陽偏西以後返照大地。

  這個三時教,第一時就是指太陽初升時,佛說《華嚴經》,佛在菩提樹下成道後,經過三個七日說華嚴教。第二時就是太陽漸次上升,到中午對小乘緣覺說十二因緣,對聲聞說四谛法;第三時是到了太陽落山時,太陽回光返照,對大地眾生說大乘教、圓教,不捨眾生。這叫三時,稱為三時教。

  五教就是小、始、終、頓、圓。小乘教最初講《阿含經》,講四谛;始教包括法相和般若;終教講心性,如《楞嚴經》、《起信論》所講;頓教不在言語上表示,言不盡意,如《圓覺經》、《楞伽經》所講;最後是圓教,就是華嚴。這三時五教,與天台判教五時八教相仿。這是法藏即賢首國師的具體情況。

  澄觀大師

  第四澄觀大師,又叫清涼國師,生於中唐時期,活了一百零二歲,在五個祖師中,澄觀大師活的歲數是最大的,他經歷的皇帝一共是七個,身為七個皇帝的國師,唐德宗封他為清涼國師。他高度地贊揚《華嚴經》:“交映千門,融冶萬有”、“廣大悉備,盡法界之性”。他寫《華嚴疏鈔》,在沒寫之前,拜佛,希望佛加持,晚上在夢中見到虛空中充滿佛菩薩,光明燦爛,他就捧起光喝下去,因此開悟發慧,寫出《華嚴疏鈔》,很合佛心。

  他在圓寂時,告訴弟子們:“你們當取信於佛,不要取信於人!”他的意思是說你們要信佛說的,不要取信人,要依佛不依人。在修持方面,他說:“對境無心,逢緣不動,對於一切外境不要起妄心,不要攀緣,不要心隨境轉;不管什麼事情,好的、壞的、不好不壞的、惡的干擾,心都不要動,要八風吹不動。這樣一來,保持真心,就可以與一真法界相應,這個意趣在禅宗六祖慧能大師《六祖壇經》裡講得有,叫“一相三昧”。

  宗密大師

  第五宗密大師,生於唐德宗建中元年,四川西充人,由於其住在圭峰,又被尊稱為圭峰大師。宗密大師平生專研《華嚴經》,著述也很多,有二百多種,他的思想體系是繼承了澄觀大師的。圭峰大師也是很有智慧的人,到六十二歲圓寂。

  以上五位都是從南北朝到唐代,華嚴思想的傳承者、發揚者。宋代、明代、清代也有弘揚的,不過不多,到民國以後,月霞老和尚、應慈老和尚,也都是弘揚華嚴宗思想的。

 

上一篇:我為我的無恥邪YIN和不孝深感忏悔
下一篇:惟賢法師:華嚴經要義 第三章《華嚴經》之傳譯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