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妙祥法師:謙遜者常生尊貴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文字來源:溯源佛教網--法寶閱讀--上妙下祥法師講述的《吉祥經講記》

  上妙下祥法師講述:經書說:“謙遜不自大,是則為智本。”謙遜不自大是為智本,就是智慧的根本。什麼叫謙遜?不是假客氣,而是從內心感謝眾生,感謝佛菩薩,知道一切因緣都是眾生給的。比如說我們這個屋需要打掃衛生,大家都不打掃衛生,而且都在外面坐著,就那一個人去打掃衛生,那這人會怎麼想?如果你要想:你看,大家都不打掃衛生,就我一個人打掃衛生,這就是欺負我,或是熊我,或是大家沒瞧得起我,或是我沒有地位等等。如果你這麼想就不叫謙遜,雖然表面做了,但不叫謙遜。要怎麼想呢?如果你想:打掃衛生,人人有手,人人都能干,這麼點活,為什麼大家不干了呢?他們把這機會留給我了。不是他不能干,幾下就干完了。一個人不能干,這麼多人都不能干嗎?不可能,誰都能干。為什麼他們不干?他們只是把機會留給我。

  你要這麼想,這就叫謙遜不自大。有時候事情來了,往往我們想的和事實不一樣。那我講的是不是事實呢?應該是事實。事實是不是這樣?真是這麼樣。為什麼這麼多人的功德你一個人去干了?就是因為大家為了成全你一個人,把它給你,你應該對大家生起一種歡喜想,這樣才行。這樣的話,才叫謙遜不自大,這為智慧之本。

  原先我在五台山做飯的時候,每天早晨我都沖著大殿的方向,就是大家都上殿的時候我流淚——那個流淚並沒有真正地流出來,眼含著淚吧,感謝大家把齋堂的活兒給我了。我也常思惟:為什麼他們不上齋堂?因為人人都會做飯,甚至比我做得好,為什麼把機會給我了?上百人的飯,就那麼三個人做,算燒火的才四個人,我是專門管炒菜的。所以每天都沖著大殿方向去感謝大家給我這個機會,像這活兒在出家人來講都搶著干,為什麼大家不跟我搶?就是成全我。一個人得到大家的成全那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情,所以我那時候從來不知道疲勞和辛苦。所以我體會到,這就叫謙遜不自大,把自己放在一個正確的位置,並不是自己作一種想法來調伏自己的心,並不是。因為我從這兒看出了真理,也看出了事物的本質。

  《大智度論》:“又此驕慢,在人心中,則覆沒功德,人所不愛,惡聲流布。”在驕慢中,驕慢就是驕傲、慢心,在心中它能覆沒功德。人所不愛,惡聲流布。“後身常生弊惡畜生中,若生人中卑鄙下賤,知是驕慢,有如是無量過罪。”所以人驕慢會起到什麼作用?會覆沒所有的功德。你看驕慢不算啥,有時候自我驕慢一下,那功德就沒了。不是發脾氣就可以把功德林燒了,就你驕傲一下,那功德就會沒了。所以人不能驕傲,一旦驕傲了,人所不愛。他的名聲會很壞的。後身就是來生,常生弊惡畜生中,就是投生在不好的畜生中,不是好的畜生中。若生人中,如果再生到人中,就卑鄙下賤。所以說,驕慢有無量的過罪。

  “破是驕慢,為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破驕慢是為了什麼呢?是為了求佛法。“如人求財”,就像什麼呢?就像世間人求財,“猶尚謙遜下意”,為了求財跟人說小話,恭敬人家啊,倒茶倒水啊,生怕人家生氣不買你的貨,都非常謙遜,這樣的話才能做生意。“何況求無上道?以破驕慢故,常生尊貴,終不在下賤家生。”就是說世間求財尚須謙遜,何況求無上道?以破驕慢,如果我們破驕慢會得到什麼結果呢?常生尊貴,生生都會得到一種尊貴,今生和來生都會得到尊貴,別人對你有一種說不出的好感。來生終不生下賤家中。在印度像屠宰的人等等,都屬於下賤人;還有殺人的劊子手,也是下賤人中。

  《法華經》中所說的常不輕菩薩——這個故事大家比較熟。因為菩薩一見到人就叩頭頂禮,因此,有些比丘、比丘尼就給他取個名字叫“常不輕”。這是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中行菩薩道時,見人就五體投地的禮拜,見人就說:“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作佛。”故名為“常不輕”,常不輕慢一切人。為什麼常不輕菩薩能常不輕一切人?其原因就是我們剛才講的那個。因為他心地柔軟,已經無相了。因為無相了,他就不會有輕視心,他知道一切眾生皆堪作佛,所以說菩薩常行菩薩道。

  “常不輕”分為四種解說:一、包含著不輕慢的念頭。二、自具足不輕易得來的智慧。三、身外行一切恭敬修行行門。四、對一切境界畢恭畢敬,無心放逸。這裡包括不輕慢的念頭,有一個念頭都是不允許的,我們凡夫能沒有念頭嗎?是吧,有念頭。但為什麼我們常常有一些不好的念頭呢?就是因為我們沒有持戒嚴謹到什麼程度呢?無相的程度。也就是得到菩提心的程度。如果你得到菩提心的程度,就不會輕視任何人,一切外事外物,甚至一個小蟲子他也不會輕視的。他更不會有這種念頭生起的,所以說不輕慢的念頭得從這兒來。

  第二個,自具足,自己具足不輕易得來的智慧。他不會對自己所得到的智慧輕視,不能輕視。而且也不是到此為止。

  第三個,身外行一切恭敬修行的行(注:讀hèng)門。他恭敬什麼呢?就是恭敬修行的行(hèng)門,他不會輕視任何一個門。我們現在有禅、淨、密、律、教,他不會說我修淨土的,你禅宗不對;或是我修密的,你淨土不對,他不會有這種想法,他半點也不會有。因為他知道法門只是一個入門的方式,修行的結果都是一個,不存在兩個。

  有的人曾經就說:我修淨土的,對其他法門不感興趣;或是末法時期唯有淨土得度生死。這種說法都是斷章取義,這都是什麼呢?不恭敬法門。我簡單舉個例子,比如我們這個屋有十來個燈,當我們這十來個燈亮著的時候,雖然燈和燈的位置不同,但它產生的光明混在一起的時候,大家說是同還是不同啊?誰能說出這光裡這個光是這個燈的光,那個光是那個燈的光嗎?它產生的光明是一樣的,所以說法門皆是平等。

  因為佛法是真理,法門就像燈,產生的光明絕對是平等的,沒有分別。當我們有分別的時候,實際上我們已經遠離了佛法,這是不正確的。我們要恭敬一切行法,也就是恭敬一切佛法,所有的法門我們都應該恭敬。就像一個人似的,你有右手,右手能干活,但你不能因為右手能干活,就把左手給砍掉吧,是不是?要把左手砍掉,這個人肯定是精神不正常的人,不正常的人才說自己的左手不是自己的。這種人是愚癡的人。所以我們修行一定要恭敬所有的法門,才是真正地恭敬佛法。

  第四個,對一切境界都畢恭畢敬,無放逸心。對一切境界都畢恭畢敬,這是什麼意思呢?不是我們看到土地神也去拜,看到什麼歪脖老母也去拜,看到一個什麼仙也去拜——那都會失去戒體的。對一切境界都畢恭畢敬,就是說一切境界對我們都是考驗,沒有放逸心,沒有隨便的心,都能正確地選擇。

  像宣化上人說的,一切境界都是對你的考驗,不行就得從頭來,這才對。所以說畢恭畢敬就是要盡心盡力地去做,一定要做到最好,一定要提起正念,不可以有絲毫的放逸。比如說我們有時候到哪個寺院去了,或是到哪個念佛堂去了,一看供的是大仙兒。“大仙兒到底是不是佛法?算了吧,管它是不是佛法呢,反正他們供了,供了我就拜。”完了,當你一拜的時候,你的三皈依戒體就破了。

  所以說在外境上,我們畢恭畢敬,無放逸心,就是說我們必須把正念保持到最高的程度,絕不允許自己放逸。對佛法尊重,沒有半點輕視的心,不能隨著自己的想法走,一定要按照佛的戒律走,所以對境界要畢恭畢敬,無放逸心。對外來的事物沒有破壞心,一草一木都沒有破壞心。比如說樹我不去破壞,一根草我也不去破壞。因為沒有草顯不出大樹來,沒有大樹顯不出草來,互相都是襯托的。如果需要的話,我挪一下、動一下是為了更好,這可以。如果是故意破壞它,我去踩兩腳,沒事兒給它破壞了,這都是不允許的,這都是自己產生破壞。

 

上一篇:身上佩戴楞嚴咒的功德利益
下一篇:《觀無量壽經》圖文解說07、大水結冰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