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華嚴》第71講 (2009年03月02日) A
昨天我們跟各位談到,這個入法界的三個必要條件,這是文殊師利菩薩在這邊告訴我們的:
要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要能行菩薩道;
要能親近真善知識。
那麼,充分條件是你必須、已經前提性要有的,還要有這三個條件。那這樣入法界就是,以法身來行普賢聖行。或者,以法身來行圓融聖行的圓融道。
那麼在這之前,我們也告訴各位,凡夫也要行圓融道。那凡夫行圓融道,就是沒有那個充分條件,你沒有證得空性。那這個時候呢,你行圓融道就那麼一個條件,要盡形壽行菩薩道,對三寶具足信心。對三寶具足信心,也就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因為你是凡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你很難體會。
雖然我們語言上跟各位這樣講,要一再地反省跟檢討。沒有錯,可是你的反省檢討可能會弄錯。一再的反省跟檢討,不是罪惡感,不是挖掘自己的錯點,不是。是要去檢討說“我的行法符不符合聖意”。聖意就是佛陀的旨意,你的行法跟佛陀的意思一樣嗎?你的行法跟上師所指導的相符合嗎?假如沒有的話,我們要想盡辦法來改進。這個叫做反省檢討啊。
那你反省檢討到世間的一般的這種事相上的檢討,那當然也是反省檢討。可是這個成績不高。我們要的,是要高成績的部分。
所以呢,你在這個用功的過程裡,你要懂得。
第二個條件啦,就是要一再地超越,一再的超越。止於至善是什麼,你不要管,你只要一再地超越就好。那能不能到達止於至善,已經不是你所能定的目標,因為“我們是凡夫,我體會不到那個地方”。那你能夠抓住這兩個要領,這個就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雖然我們一再地講,但是各位的體會必然有很大的出入,那無所謂。你只要一再地反省檢討,那個出入就會一再地修正過來。
我把我個人的例子,也一直講給各位做參考。為什麼我們經過三十年的摸索、努力,真的是在一夜之間,那真的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本來疑無路嘛,對不對?人家這樣的唾棄,瞧不起,甚至於有人都把我們掃地出門。掃地出門,你比較清楚,我比較不清楚。台灣沒有掃地出門這回事啊。不過我聽說這裡掃地出門很多啊。那,我們被這樣的清算、斗爭,三十年默默地,套一句古話說,叫茹苦含辛啊。你有沒有經驗過?我不知道,那個真的是心裡頭啊,滴著血淚,沒有辦法。
三十年來,忽然之間,怎麼會這樣?人家把賢首宗的衣缽交給我們。還不止如此,這個,賢首宗的衣缽是屬於中觀論派的衣缽,瑜伽行派的衣缽也交給我們。你想想看,大乘佛法的兩大主流,通通到我們家來了。這對於一個行者來講,那真是無上的光榮啊!突然間,一夜之間啊,我們感到,真的是富貴非常。對不對?
本來是腳無立錐之地。頭無遮影之棚,左右無可靠之壁,前後亦無山可依。那突然間,哇!金碧輝煌,寶冠重重。這怎麼搞的?這個就是你在一再的超越當中,自然就會達到那種高度。假如你不一再地超越,沒有那種高度。
有沒有企求呢?我跟各位講,一點企求都沒有。什麼叫賢首宗,我們根本就不知道。我們在前面就是常跟各位講的就是,華嚴宗。我們只知道歷史上有華嚴宗,不知道有賢首宗。結果呢,接了法以後,我們一找,北京附近還正是我們賢首宗的大本營。那碑林那麼多,可是我們沒有同修講。是我們因為接了這個法以後,從新調整我們的焦距,才看到,原來賢首宗就在北京附近。從紅螺山那邊,一直到八大處,都是賢首宗的活動范圍,那你就可以知道,那有多殊勝。
那這是什麼?這是我們一再地超越,你只要一再地超越就好。你不要管他。當你高度到了那個地方。他自然就會出現嘛。你高度不到那裡,你要求也沒用。所以,這是我們凡夫行圓融道,最好的一個例子。
那三個條件當中:
第一個,對三寶具足信心,就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第二個,盡形壽行菩薩道,這裡就是“欲勤求行菩薩行”。就第二個條件,這沒有問題啦。那這些菩薩行菩薩行,那不止盡形壽,根本就是盡未來際嘛。那你現在能夠盡形壽行,盡形壽發願大家都會,他有一個要領,就是,你會遇到挫折,不能輕言放棄。只有一個時候,盡形壽、命終的時候,那才能夠說放下了。還不是放棄哦,放下了。你都斷氣了,剩下後事要人家替你辦啊。那你只好放下了。不放棄,因為,再來我還是要做,還要繼續行這個菩薩道。你要記得這個原則。假如你輕易地想要放棄,那你的菩薩行就不能夠圓滿。
那麼要圓滿,你又有很多挫折。那要怎麼辦?我只能這樣跟你講,我自己遇到什麼挫折,也不必跟你說啦。那太多啦,講不完啦。所有的挫折,你只能夠做歸零功課。遇到什麼打擊、什麼誹謗、什麼傷害,都不要理他,不要反駁,不要找理由,只有回佛前,一百零八拜。雖然很痛苦,也很傷心,帶著眼淚連著鼻涕,佛號也念不出來,只有哭的聲音,你還是要拜。拜完以後坐在那裡,眼睛看著佛陀,看他微微地笑,他總不會哭吧,對不對。紙畫的、泥塑的,他不會改變他的笑容啊。你就有一種感覺說:“佛陀,你知道嗎?你的子女受了多大的委屈,你知道嗎?”那時候突然間你就會發現,一道光芒,他告訴你說:“孩子啊,別傷心,明天太陽也會出來,他們也跟你一樣,太陽出來,大家平等平等,你就繼續努力吧!”當這個時候,你就會有一種豁然開朗,你要走你的路,沒錯,佛陀鼓勵你繼續往前走,就只有這樣。所以這個歸零功課是非常重要的。
有時候,當然也很高興。有一次啊,一個非常驚喜的,是我在高雄講經。有一個師姐在我講完以後,她告訴我,她拍拍我肩膀說:“師父啊。”
我在想啊:“這個師姐怎麼這個樣子啊?”
她說:“你一定很窮哦。”
我說:“干嘛?”
“像你這樣講經不會有人供養。”
我說:“是啊。”
“人家那樣講才有人供養啊。你這樣講誰供養你啊。你為什麼不要跟他們那樣講?”
我說:“我不是那個調調。”
她說:“好,我給你五十萬。”台灣五十萬這邊只有十幾萬而已,不多啦,但是你知道,一聽到五十萬,差不多兩只手不知道放那裡了。因為你沒有捧過五十萬到底是多少啊,對不對?價值不在五十萬多少,價值在有人會珍惜這個法。她知道你這樣講,沒有什麼廣大的群眾擁護啊。他講那一個很簡單的邏輯,那大家好風起雲湧造成狂熱的,那個錢很多啊。但你講這個,又要人家盡形壽行菩薩道,哎呦,那麼辛苦。人家說簡單地念十個佛號就可以往生了,那個才有錢啦。你叫人家自己折磨自己,誰要供養你啊,對不對?
但是你要知道,一個佛教知識青年,有他的良知,他在秉承佛陀佛法身慧命DNA的時候,不是要迎合大眾的需要,而是一種良知的傳承啊!你知道嗎?假如你喪失了這種良知的傳承,那已經喪失了你身為一個行者的本色。
所以我是希望各位,你在要行圓融道的時候,雖然是個凡夫,不要緊!盡形壽,走下去。有人誤會有人怎麼樣,都不要緊,你向佛陀負責;你向因果負責;你向眾生負責。你不要為了眼前的名,為了眼前的利,那你弄錯了!這不是行者。那你到社會上去賺錢就好了。大可以去搞行銷嘛。為什麼我們不做?為什麼我們出家?為什麼我們要修行?為什麼我們要追求了生死、出三界、求解脫?為什麼我們要成佛?我們追求的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呀!所以,這一點大家弄清楚。
圓融道可行!但是因為你是以凡夫的立場在行圓融道,最艱困的問題就是,那種挫折感你能不能挺過去!這是最重要的。要挺過去,只有一個方法,那個方法,我也沒有辦法用語言跟你表達,你要融入那個生命體系裡。這句話,講可以這樣講,那怎麼跟你講體驗呢?你只有從這三個條件的實踐中去體會,整個法界的生命是什麼?他不是你腦筋記憶的那種東西。你要融入你那個整個生理的生命體系裡面,那就可以了。那怎麼融入啊?這我們實在沒辦法講。
所以這個三個條件是非常重要的,透過這三個條件你可以做得到。怎麼做到?只有一再地挫折一再地磨練,這叫磨練啦,我們合理的叫訓練,不合理的叫磨練。所以你就好好磨練自己吧!
所以這個圓融道的這三個要件,我就跟各位補充到這裡。我相信很多人,很樂意,也很想進行這個實修的工作,但是就是經不起那種挫折感、孤獨感、落寞感。
各位記得,我一個勉勵自己的就是,佛陀在雪山修道的時候,被那個羅剎跟夜叉騙了。他就聽到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後面兩句就不知道是什麼。他就發願,有人教他後面兩句,他願意施捨一切。
來個羅剎來跟他要說:“你什麼要施捨啊?”
他說:“你要什麼我都給。”
他說:“我要一條大腿。”
他說:“好,大腿拿去。”就折給他了。折給他了,他抱著大腿就跑掉了。
另外一個夜叉來了,說:“你要給什麼?我給你,我有那個偈子。”
他說:“你要什麼?”
他說:“我要一個胳臂。”他胳臂折掉,也跑掉了。
當然就完蛋了,這個時候,他當然很傷心,“我要正法,怎麼沒正法?”
我一直覺得,這個很像是我們親自的寫照。常常這樣被騙。那有辦法嗎?社會上本來就是很多羅剎、夜叉。這也很正常。你不被騙誰被騙啊。對不對?當然我們每被騙一次,就一堆信眾死光光啊.“你那麼笨,哪有師父這樣的?”那你怎麼辦,你要哭嗎?欲哭無淚啊。
诶,就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因地的時候,為了求後面兩句,他捨身,這樣捨身了。诶,就在這個時候,空中有聲報曰,就是空中有聲音來了。就像那個叫我九月十號去求法,九月二十一號要傳法的意思一樣啊。
他就說:“你不要傷心,你要的偈子,我給你。”
他就說:“是什麼偈子?”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生滅滅矣,寂滅最樂。”
诶,他開悟了。然後,他就一下子就問說:“你是誰啊?”
他說:“我東方去此三十二億恆河沙國土外的佛,因為你發心求法跟我相應,所以我來告訴你。”
就這樣子,他手、腳就復原了,再生了。知道嗎!
那麼我告訴各位,修行的時候常有那種孤獨感、落寞感啊,你能不能感受到那個寂滅最樂的那種感覺。在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大死一番啊,那就是那個“生滅滅矣”所產生的那個“寂滅最樂”的那種樂。這個時候沒辦法分享。所以,當你最孤獨、最落寞的時候,往往是你自己的生命中最寧靜的時候。你有沒有經驗過?沒有的話自己去經驗。這個我沒有辦法幫你制造。
那個寂滅最樂啊,諸法因緣生…他好像各少一個字。我只會背這樣。你自己查字典啊,查出來就有了。
這個是,我常跟各位講說,因為這是修行實際的一個境界跟領域啊,分享給各位。當然你可能福報比我大,不必像我受那麼多的苦啊。但是呢,你需要去經歷這些。這些經歷是非常重要的,非常重要的。
所以,修行人,我告訴你,沒什麼好吃好喝的,當然你有福報就隨緣一下,無所謂啦。沒福報,那你就去經歷那一種“生滅滅已”的感覺。什麼叫大死一番?什麼叫桶底脫落?這禅宗的公案,這些名相很多,聽起來好爽啊,輪流到你頭上,你就知道,那不是爽不爽的問題。那一種痛苦難當啊,那一種雞皮疙瘩,好像全身都粉碎的那種感覺啊,你必須要好好,好好地經驗他。
好,把這個部分跟各位談好了。
這個圓融道,雖然講是圓融道,不要經過聖解脫道的行法,沒有聖解脫道的那麼樣的精彩與痛苦,可是我告訴你,圓融道所要經歷的苦難啊,不會比聖解脫道來得少。這是公平的啦。有的人說:開機場比較省錢,機場比較省錢;開高速公路,成本太高。是沒有錯,開高速公路成本太高。可是機場也事實上省不了幾個錢。從硬體設備上是差不多,從管理上來講啊,機場、飛機航行的管理成本以及安全設施遠比高速公路來得大,對不對?所以你看:得之商榆……(失之東隅,收之商榆)。我不知道了,背不起來了。你在東方失了,在西方找到。這是一定的。
所以,這是一個因緣的問題。你透過聖解脫道而進入法身行法身的圓融道,跟你直接從凡夫行圓融道,是差不多的了。只是因緣不同,成就是同樣殊勝。那個過程你該吃多少苦啊,就多少苦,是省不了的。
這個是我告訴各位,修行絕對不要投機取巧。不要認為有什麼方便法。告訴你,沒有啦!法法平等啊。哪有什麼方便法?沒有啦。要不然法法平等怎麼講,佛陀不打妄語嗎?哪有什麼最簡單的易行道、方便道?沒有啦,沒有那些東西。有的話,只有一個法法平等。你不管用什麼法,你該付出多少,就該付出多少。你有多少業力,你就要到達“業盡情空”的地步。要不然怎麼有可能?當然,用了很多包裹,把他包裹起來,什麼“帶業往生”這些,你都別想了。到哪個淨土,你絕對帶業往生,因為你業還沒有淨,才會到淨土。
業盡的話,就直接入法界了。而且,我們入法界,你要留意到啊,行圓融道只要一定位好,法界所有的因緣是開始圍繞著你,開始在運作。只是你不知道而已。當因緣盡的時候,因緣到的時候,他就現前了。所以我跟各位談這個,你是體會不到的。當你在法界中定位以後,法界所有的因緣是以你為核心,圍繞的。當你不定位的時候,你永遠是法界在組合因緣中的一個因緣。你記得,你的生命一定位以後,法界所有的因緣圍繞著你的,你這個生命作為核心。知道嗎?當你不定位的時候,你永遠是法界在重組因緣中的一個因緣而已,那就看你了。所以,你會就流浪生死,頭出頭沒嘛,往往依附在法界的這些假象中。當你定位以後就不一樣了,開始轉過來了。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狀況。
所以自己不要投機取巧。任何法門都一樣。我跟各位講的是真實法修行的那種根本。其他的人可以因為你個人的個性、性格而去做調整。
像彌勒佛就不一樣了,彌勒佛他要打坐、要念佛啊,一定要開空調。還要芳香劑,還要有人給他按摩。他這樣才要誦經。沒有人按摩他不誦經。那我們釋迦牟尼佛不是啊,因為他要精進,那就怎麼,就橫沖直撞,懸崖上他也打坐,零下五十度他也打坐,在火山裡他也打坐啊。因為什麼?他是精進勇猛型。你看彌勒菩薩,人家肚子大大的,有沒有,還搖個扇子,他是懶散享受型。所以他要修行,每個人個性不一樣。
可是你知道,他的原則定了,定位了。所以釋迦牟尼佛比彌勒佛晚發心,彌勒菩薩證阿羅漢的時候,釋迦牟尼佛才發心。那釋迦牟尼佛已經成佛了,你看,彌勒還要好久好久以後才會成佛,為什麼?這個無所謂嘛。反正他們都會成佛啊。這是性格不同。一個急驚風,一個慢郎中。那修法絕對不一樣。你不要說誰對誰錯,都一樣,都對啊。那性格不同嘛。那大肚子當然慢慢來嘛。對不對?那瘦皮猴,釋迦牟尼佛,你看他就動作特別快。他急驚風嘛。所以沒有對錯。這是性格不同。但是他們都有共同的一個條件就是,法界中定位了。
所以,各位可以因為你的性格不同,而有不同的行法,但是基本上的這些條件跟原則你都要有。這些不可免。
但是我們剛好弄相反。我們都在假象上用功。“我學佛了,頭發不能燙。”誰跟你講不能燙?“不能穿紅衣服。”誰跟你講不能穿紅衣服?“不能夠點胭脂口紅。”誰跟你講不行?“嗯,學佛怎麼可以這樣?”學佛怎麼不能這樣?學佛要你的,不是搞這些雞毛蒜皮的事啊,要你從生命的核心跟根本上來啊。你不從那裡,不從根本來,而從枝末來,你學錯了!所以,你學那些叫做演戲用。因為枝末演戲、拍電影才拍得出來啊。核心的問題,電影弄不出來啊。你知道嗎?
所以,你要留意到,你今天做一個行者啊,擁有行者本色,那就要從這裡來,不要從枝末來。從根本來,從你的DNA改造這邊來,希望各位好好把這個部分弄好。
好,現在我們再來看最後一段。文殊師利菩薩跟善財童子教導的最後一段。前面都已經講了,你要去找善知識,“求善知識。勿生疲懈。見善知識。勿生厭足。於善知識。所有教誨。當念隨順。不應違逆。”因為本體你看不到,“於善知識。善巧方便。但應恭敬。勿見過失。”這些基本上文字上大家都懂,我就不詳細講了。那內容的部分,那都是你實際生活中所遇到的。
我相信各位依止很多善知識,結果是你把善知識給拋棄了。對不對?為什麼?你自己想想看,為什麼你會拋棄善知識?因為你看不慣他,對不對?因為他不是你想象中是坐在雲端上的人,他也不像你所想象的是坐在桌子上供人膜拜的人。他還是到處趴趴走,不安於世的人。他沒有辦法成為你的財富。他不能夠乖乖地坐在你家裡受你朝拜。那你假如要的話,街上很多木雕的、石雕的,那才有可能。善知識不可能。你要弄清楚啊。
所以我常常勸大家說,你跟哪位善知識都不要緊,不要跟丟了。我們絕大部分的人都把善知識跟丟了。是你故意把他丟棄的,不是他不要你的。這個你留意喔。
前面講完了,最後他有一個咐囑,囑托了。就一百零三頁: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國土。名為勝樂。其國有山。名曰妙峰。彼有比丘。名吉祥雲。汝可往問。菩薩雲何學菩薩行。菩薩雲何修菩薩行。乃至菩薩雲何。於普賢行。疾得圓滿。”
我們現在來看這幾句話。下面當然還有一句,好!這個,善男子說:“孩子啊,你從這裡出去向南方去,南方有個國土,名曰勝樂”。這個文字很簡單,要講就說“善男子,善財啊,在我們南方有個國土叫勝樂,那個勝樂國裡面,有座山叫做妙峰,妙峰山上有個吉祥雲比丘,你可去問他。菩薩怎麼學菩薩行。怎麼修菩薩行,乃至菩薩怎麼樣行普賢行,疾得圓滿。”可以嘛?哈。這樣就解釋完畢了,然後看下一句,是不是?這個就簡單了。這樣有沒有講啊?這樣叫做沒有講,因為你還是不懂他在講什麼。
什麼叫南方呢?南方是羅盤上的南方嗎?還是地球磁場上的南方?這個你要知道,這個叫做《華嚴經》的語言模式。南方啊,這裡是第一次出現,因為下面大部分都是向南方走,那我們在北京一直往南方走,還沒問題啊,你假如在海南往南方走,就上龍宮去了。對不對?那怎麼辦?不是。“南方”是指正確的方向。你出去找,找善知識,但要朝正確的方向走。你不要跑到拉斯維加斯去啊。拉斯維加斯就不是正確的南方。那不知道是,那是××方了。他不是正確的方向。正確的方向叫“南方”。
“東方”叫發菩提心的方向。“東方”是發菩提心的方向。“西方”是成就菩提的方向。換句話說,你一定是從東方,所以他是福城東,有沒有?前面叫“福城東大塔妙處,聽聞文殊師利菩薩講普照法界圓滿光明修多羅”,有沒有?是不是?那是東方啊,發菩提心的地方嘛。那麼向南方是修學菩提心圓滿的地方。那麼,到西方是成就菩提心圓滿的地方。有沒有?
好,那北方呢?北方是不是拉斯維加斯的地方?不是,北方是把這一個成就啊,西方成就菩提心的這個成就啊,起來應用的地方,拿起來應用的地方。所以北方叫不空成就如來。有沒有?會應用嘛。他不能講空成就,他講不空成就啊。也就是拿來運用也會成就,就是在事相上,事相上是有,所以不空嘛。有事相的運作,也成就的地方。
所以,東、南、西、北簡單的講是講這個部分。所以《華嚴經》中講的,你要弄清楚。東、南、西、北是有他表法的意思。
那麼,從這個地方的定義,再轉回來看。各位很喜歡修密法,你密法都講不清楚。大概沒有一個講得清楚的。為什麼呢?因為密法裡頭講到,毗盧遮那佛的正前方為東方。毗盧遮那佛怎麼坐都不要緊,他的前方為東方,他的背後就是西方嘛。是不是這樣?好了,那這裡頭啊,我們中國有個民族,跟他非常相應,就是契丹族。契丹這個民族是太陽崇拜的,是面向東方的,有沒有?所以毗盧遮那佛所對的東方,剛好是他坐西向東嘛。有沒有?中國這個民族是坐北朝南。有沒有?這個民族不一樣啊。所以契丹族所建立的遼國,全國舉國上下全部信仰《華嚴》,就是這個原因,你不知道啊。你不知道為什麼啊。遼國為什麼信《華嚴》?就在這裡信《華嚴》啊。所以,契丹族基本上都是善財童子的後代。對不對?很清楚吧。這是佛陀法身的DNA。
那你一直拿羅盤在找東、南、西、北方啊。那不在我們這個世界內。那在娑婆世界裡,不在這個法界裡。有沒有?這是第一個。
所以,我告訴各位,你每一個人,在座的各位每一個,你都有個東方,也都有個南方,都有個西方,都有個北方,只是現在看不清楚。你一定位四個就很清楚了,人生的方向就出來了。
所以,你現在可以找你的南方,他有一個善知識,南方有個國家叫做勝樂國,那個國裡頭有一個山叫妙峰山。有個善知識叫做吉祥雲比丘,第一個。你要弄清楚啊。所以你現在要學佛,先找個善知識,先找一個善知識,你要依止他,跟他學習。你要弄清楚啊。你確定以後,因為這裡是跟你確定南方,因為你已經進到華嚴的門檻裡了,先假設你已經發菩提心。那你沒有發不要緊,你往南方走,他也會幫你發。所以呢,善財童子在往後走的地方,都“我已發,我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知道嗎?
大概,你找三位善知識以後,你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都不行。同樣的,你假如一開始只跟一個善知識有三個階段,你這樣一再地反問跟追求你的善知識說“我這樣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對不對?”三次,你自己也發了。但那是指三個階段。你不要早上問一次,下午一次問一次,晚上問一次,不算啊。那是三大階段,你可以獲得的。這是南方。
好,那麼他第一個呢,就講國土,這個國土、這個佛剎。他說南方有一國土,就是有個佛剎。這個佛剎是有個菩薩所成就的地方。但是,他這個地方,是講國土內有個妙峰山。山上有個比丘叫做吉祥雲。你知道嗎?其實這個國土啊,不是我們世間講的國土,而是這一個吉祥雲比丘所成就的國土,但是呢,他不統治。你要留意到。所謂不統治就是他不管理啊,不管理他的國土。因為他出家人管理什麼國土,那是國王的事。所以你留意到哦。
他這個語言裡頭,都有他真實的意義在裡面。但是你不推究他的用意,也就,你不知道佛教的結構跟佛教的倫理,你就沒辦法解釋啦。他在這裡並不是說,有個吉祥雲比丘,那這吉祥雲比丘有個國土叫做勝樂,他現在住的方丈寺在妙峰山上,他不是這樣講啊。對不對?那這樣就表示,那個國土是吉祥雲比丘在管的嘛。是不是?但是他不是,他沒有管。他說:那裡有個國土,國土裡有一個山,山上有住了一個比丘叫吉祥雲。對不對?你要留意到啊,這個層次感是不同的,層次感不一樣。
那我們從文字上來解釋,你現在的文字意義上來解釋啊,一定是那裡有個國家,國土就是國家嘛,這個國家裡頭有座山叫做妙峰山,妙峰山上面有住一個出家人,你去找找看。因為山上不止一戶人家嘛,那你去找到叫吉祥雲比丘的,那你去問他“怎麼學菩薩?怎麼行菩薩道?”你就去找他問。那我告訴你,絕大部分的解釋都朝這個方向來,那是你現在運用的語言的意識形態,大腦裡頭的意識形態,跟佛法在表達的那個法身慧命的領域是不一樣的。這個你要慢慢地去區別。
好,國土弄好了,現在說,這個國土叫勝樂,很殊勝,很快樂。
佛法沒有跟你講不能殊勝、快樂啊。我們現在學佛都學到什麼?干干癟癟的,而且呢,不能笑,人家笑,“嗯,不能”。不能露齒笑,露齒笑是犯戒。對不對?大同,那個,有個菩薩叫做露齒笑菩薩,有沒有?華嚴寺有個露齒笑菩薩,那已經是全國破天荒,只有這尊菩薩牙齒露出來笑的,其他人露出來都犯戒啊,只有他不犯戒。還叫做最美,山西的國寶。為什麼會弄成這樣呢?你看清楚。
勝樂,這個樂啊,不是世間的聲、光、色、影的樂,而是一種法喜之樂。你沒有到那個領域去,不經過真正修行,那個法喜不會產生的。現在我們學佛以後,因為生活調整了以後,诶!你會有一種喜悅,那個喜悅產生一種輕安。這個是你剛開始學習的時候,會有的一種成果,那還沒有真正進入到行法的勝樂,沒有!那個是入定以後轉到另外一個象限裡頭才有的。那麼,你在這個轉移的過程裡,資糧道在具足的時候,你就會產生這種比你現有的聲、光、色、影的享受,更卓越的那種喜樂,他會產生。那這個時候,你把他用勝樂這個名字來形容啊,也可以,因為這個名詞,誰都可以用。
那麼能夠把這種經驗全部聚集在一起的地方,就叫做勝樂國土。所以,這個國土裡面的人基本上是都在修行的。因為都在修行,所以他都是吉祥雲比丘教化的范圍。知道嗎?你慢慢地去留意。
那麼,這裡有一座山叫做妙峰山,這個國家,勝樂國家裡頭有個妙峰山。我們跟各位講過,《華嚴經》裡面有妙這個字,那就不妙了。因為這個妙,帶有饒益眾生的作用。他不是簡單地那樣講叫妙峰山,那個山峰很微妙,山峰很奇妙,那個山峰不可思議,不是你想象的。這座山是教化眾生的山。那我請問各位,那這座山是什麼山?喜馬拉雅山,還是泰山,還是什麼?不是。他不一定是有形的山,你要留意到,不一定是有形的山。他只是,山是一種高聳,在土地上來講,他突出的地方,他發揮出教化眾生的功能啊,非常突出的地方,就叫做妙峰山。他不一定是一個土丘,是海拔一千米、兩千米啊,不一定是那種山。也就是這個吉祥雲比丘所在的地方,發揮教化眾生的功能是非常卓越、非常突出的,那個地方就可以叫妙峰山。知道嗎?
我們在台北的道場,叫做草堂山,草堂山大華嚴寺。因為,我們不像這個蓋得這麼漂亮,是草所編的一個茅棚而已,所以叫草堂山,對不對?沒有辦法說跟這麼殊勝的殿宇樓閣來相比較嘛,比較破落嘛。所以,自比草堂,叫草堂山,只是這樣而已。那很多人說:“你們這裡叫什麼山啊?”是,當然不是土堆的山啊,是在發揮教化眾生的作用。因為他起了一定作用,所以他就叫山,是指這個意思。當然,我們不叫妙峰,妙峰山就太自大了,所以,我們就叫草堂山。都是這個意思。
山的意思,突出嘛,跟我們講的幢一樣。他不可能住在幢裡頭嘛,所以,形容就用山來形容嘛。知道嗎?這個就是他的語言模式、思維模式。各位要弄清楚。用文字在表達那種意境,你要弄清楚。
在這妙峰山裡,“彼有比丘”,那裡頭有個比丘,“名吉祥雲”。我們《四十華嚴》,翻譯得比較完整,叫吉祥雲。《八十華嚴》就不叫吉祥雲,他說“彼有比丘名德雲”。他叫德雲比丘,道德的德,其實同一個啦。因為,翻譯的人,對於那個表法的部分,他的感受不同,所以翻譯的詞句不一樣。那我們講,那個人是同一個人。吉祥雲比丘是第一個《華嚴經》裡頭出現的善知識。前面,當然有很多佛菩薩,這個是出現在人間,形態出現的。
吉祥雲比丘其實就是普賢菩薩的示現。但是你在這裡看不出來,我們就不談那個部分了,那個部分是你修行功夫到的時候,你自然才會知道的。所以,我們把“吉祥雲”加一個“室”,教室的室,吉祥雲室,叫做普賢菩薩住的房子。文殊菩薩住的房子叫做善住樓閣。那個普賢菩薩住的房子叫做吉祥雲室。就是從這個地方來看的。那當然要講這個部分又另外一套理論啦,這裡就又很長了。我們在其他地方講,這裡就不講了。
那麼用吉祥雲在這裡來做形容,是告訴你,善財,你出去找,第一個,只要你願意出去找善知識,那你就像吉祥雲灌頂一樣。他不會說:“彼有比丘。名倒霉鬼”。不會啊,那叫你去找倒霉鬼干嘛?當然叫你去找吉祥雲。所以那是一個表法的意思,不是那個人一定是叫吉祥雲,不是。你到那邊去獲得的法意,那就像吉祥灌頂一樣。他是指這個意思啊。
所以,在《華嚴經》裡,這種經典,他的語言,每一個字的語言都有他的用意,有他表法的的意思在裡面。那麼,各位,你朝著你的南方去找善知識,是不是一定要叫吉祥雲?不一定啊。而且鐵定不會是吉祥雲,這是一個你第一個要認識的。但是你所獲得的利益,你就可以把那第一個善知識就叫吉祥雲。因為他給你獲得大利益,所以他是吉祥雲嘛。對不對?所以,從實體上來講,他是吉祥雲,可是相上來講,他未必叫吉祥雲,知道嗎?他可能是某個停車場管理員,或者是售票員。那你會說:“我怎麼這麼倒霉,我這輩子的善知識就是這麼一個”。你不要起這種分別心。知道嗎?不要起這種分別心。你要懂得,真的給你法意的部分,你有沒有受用?有了大受用,這個就好了,第一個就叫吉祥雲。
所以法身裡叫吉祥雲,色身裡不一定叫吉祥雲。所以,色身所示現的部分,絕對不是你所想象的。所以我們前面才跟各位講說:你對於善知識善巧方便的示現,“但應恭敬,勿見過失”。有沒有?對於善知識所有教誨呀,“當念隨順,不應違逆”。因為他的示現有種種的善巧方便,你不知道啊。在現實社會裡頭顯現的,你不要在意,你要看你真正法上的受益跟生命的成長是什麼樣的一種狀況,這個才是重點!我希望各位在學佛的領域裡,尤其學我們大乘佛法,你更要從這條路走過來。
那我想,這幾個名詞,我這樣講,應該很清楚了。不能夠說不清楚了。而這個幾個詞,一般來講,講經的人都不講,因為這叫流水文。流水文,念過去就好了。反正,懂,你也不懂;說不懂,你也不懂。反正你只有一個答案:就是不懂。講也沒用。你只有在華嚴道場裡你才能聽得到。因為從這樣解釋,他叫做《廣本華嚴》,就《大本華嚴》的解釋。要照這樣講下來,這部經講不完。絕對講不完啦!不是我今天啊,興致來了,精神特別好,講詳細一點,不是啊。因為,這只能夠舉例這樣講一下。再以後,我就不會這樣講了,每一參都這樣講,那就不用講了。
好,他現在這樣講:
“汝可往問。菩薩雲何學菩薩行。菩薩雲何修菩薩行。乃至菩薩雲何於普賢行。疾得圓滿。”
那這裡頭,有兩個意義要跟各位談。
第一個,親近善知識是在問菩薩行的問題,對不對?是第一個意義。那麼前面三個條件裡,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因為他是法身行圓融道嘛,這個沒有問題。對我們來講,你只有堅守、咬住三寶的信心不放,對三寶具足信心,這個條件不用動搖的。那麼第二個,你要盡形壽行菩薩道,那你要邀請很多人來幫你的忙,對不對?凡夫行的圓融道,那你要怎麼樣,要一再地邀請人家來幫你的忙,所有來幫你的忙的人,通通都是善知識。知道嗎?通通都是你的善知識啊。那麼,他要從哪一方面來呢?“诶,現在我又是凡夫,我又不知道他對或不對。”
事實上,我在台灣看到很多大德啊,尤其是出家人,在發心行菩薩道的時候,真的跟你講,都是焦頭爛額。因為很多湧上來要協助他的人啦,他有很大、很大的什麼?錯亂。因為一大堆人來,哪個人講的對?每個都對,每個都要幫你的忙啊。你知道嗎?結果他在那慌亂中做決定的時候,全部出錯,出問題。你能不能在那個情況中不亂?好,這裡頭就出問題啦。
你是個修行者,你必須有絕對的定力,定力是一定要的。沒有定力,你其他就別談。智慧倒很難講,智慧你還沒開嘛。修行者本身還是凡夫,還是凡夫啊。不是說,我是多大成就者,沒有啦,也是凡夫啊。但是我總要有個定力。什麼定力啊?就是堅持我對三寶的這種信心,所以,任何人要來幫忙,我只有一個方法,讓他自然篩選。
因為,我從不參與行政工作。要不然我組織經營我可以做吧,發展組織我可以做。我本來就是從商業、企業界走過來的,怎麼不能做?可是你知道,當我跳下海的時候,我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浮上去了,知道嗎?我要堅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時候,我就經營組織事情完全要放下。對不對?讓給他們去運作,而他們在運作的過程裡呢,他會去沖撞。那我們只有一個,堅持這個定位。
那些,在這裡看到善知識有是非的、有過失的,他自然會離開。他,沒有看善知識是非跟過失的,他就會留下來。你要留意到。而這個因緣,他也會自然成熟。所以,組織發展只有組織發展的護法們自己去動,不要等我。因為,我不可能參與。我提供一些基本原則給你,那就只要這樣而已啊。
所以,你要留意到,問菩薩行,學菩薩行,是指邀請這些大德進來,這些善知識加入,他要能夠幫忙,這是第一個,你要留意到。所以,你一定要有很多的善知識,這是必然的,必然的。不管你是凡夫行圓融道,或者是法身行圓融道,都一樣。當然,法身行圓融道的,他福報更大。凡夫行圓融道,因為你有一些業障必須清理清理。所以你必須要剝你的殼,有沒有?把他扒掉啊,那些業障要扒掉。所以,他一定有他,會去遭遇到的挫折與痛苦。
好吧,我們休息一下。
《四十華嚴》第71講 (2009年03月02日) B
好,我們再談第二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請問菩薩行如何行?”那為什麼還要問如何學?他都是法身了,這個裡頭要談的是,事事無礙的部分。
法身大士,我們講四法界當中,事事無礙法界是法身的領域。法身在修學的就是事事無礙。如何事事無礙?你在過程裡啊,你必然會有一些挫折跟失敗,因此我們說,這個部分你需要進行的就是歸零功課,一百零八拜。這是一個你必須要留意的部分。這是屬於第一個課題的部分。
第二個部分,那就要談的就是,他最後一句,“乃至菩薩雲何於普賢行疾得圓滿”。為什麼有一個普賢行,要趕快圓滿?這個是第四期佛教思想的發展的重點。在歷史上從來沒有人研究過普賢行。有人研究普賢行願,因為是從普賢願,十大願,願行,行願上面來。就是普賢願,有願就要有行,那麼這個行叫普賢行。那普賢行是什麼?沒人談了。所以,我跟各位講,第四期佛教思想要研究的主要課題啊,就是普賢乘。
普賢乘,是個很大的項目。這裡頭,法身論就是一個課題。這個,我們要研究的,相當多。而這一期佛教思想所涉及到的,更擴大出來的就是對大自然的關懷問題。對社會對族群的關懷問題,在菩薩乘裡有。但是普賢乘裡更擴大到對於大自然的關懷。
各位可能沒研究過,對大海要怎麼關懷?各位知道嗎?大海有問題啦,大海,海的面積占地球的百分之七十,現在正在逐漸地擴大中。大海所受到的污染,所遭受的破壞,誰來關懷啊?因為我們住在陸地上,不住在海裡,所以大海請龍王關懷就好了,是嗎?污染大海的不是龍王,是人類。
各位,你可能不知道,在大西洋他有一條公約,曾經禁止五年捕魚。為什麼禁止五年捕魚?他們去發明一個管子,直徑是十米,放在大海裡抽水,那麼管子的那一端,是個網,一個網,什麼東西通通抽進去,然後通通網裡撈起來,流出去的是水,所有魚、蝦、貝殼,什麼東西,台灣話“通通抓光光”。他抓了十年了,大西洋沒有魚了。因為大、小魚通通被抓掉了。那時候,大家大快朵頤。十年後無魚可吃,怎麼辦?怎麼辦?他福報很大。這個叫做竭澤而漁啊。他那個東西不是只有一條管子,是因為你能這樣撈,我也要撈啊,那不知道幾百條管子通通下海去了,通通撈光了。所以他禁止五年捕魚。現在五年過了,現在禁止這樣捕魚了。
好了,那邊禁止的時候,通通跑到太平洋來了。聽說太平洋比較大,魚撈不完啊,真的要這樣撈啊,一次就夠了,那鲑魚都不用回流啦。在海裡都被抓光了,怎麼回流啊?你說可怕不可怕?
那麼,那些海難所造成的污染,那就更不用說了。每一次戰爭在海上的這種污染,你看有多恐怖!對不對?
所以我們要知道,對大自然的關懷,是普賢乘的一個特色。普賢乘不能夠只有概念,他必須有理,理論之外要有實際行動出來,那才能夠達到理事無礙。也只有透過理事無礙,才能做一個正確的指導。
那凡夫所進行的是事法界,他不是理事無礙法界,所以從西方發展出來的思想,他所走的是事法界的理論,因此天下大亂。那假如我們能夠有理事無礙的指導,那就不會亂。知道嗎?
常常,我相信你也聽說過,只要有佛教來參與,天下就不會亂。那請問你,佛叫要怎麼參與?不是講慈悲、講智慧,這樣就可以了,不是了。不是講淨化心靈四個字就可以了;不是說大家念佛就可以了;也不是說大家打坐就可以了;也不是說大家來念大悲咒就可以了。不是。你知道嗎,要怎麼樣?理論提出來,相關事件提出來,這個理跟事要圓融無礙,那才對。所以,現在我們講的事法界是怎麼樣?只用大腦,事提出來,好像解決了,其實延伸了很多的副作用。那我們提出來理事無礙的這種領域的時候,那可以告訴各位,不會有副作用!這個是最大的差別。
我們要告訴各位的是,真的修行人從這個地方出發。所以只要有佛法,我們就有方法。有佛法,我們就有辦法,他的辦法是理事無礙的辦法,不是事法界的辦法。你要留意到啊,這個是他差別的地方。
好,那麼現在要跟各位談的是,在普賢行當中的行啊,就是只這一個理事無礙以後的事事無礙這一行。所以,各位要留意到,這個當中有很多東西,我們不明白。我現在,隨文而解義,跟各位提出來也是片片段段,還不是很完整的系統。普賢乘裡所涉及的是相當的廣,現在講的,這是實質性的問題。
我們跟各位講過四個階段:
出離心、出離道、出離行,有沒有?這個叫做聲聞乘。
再來,菩提道、菩提行、菩提心,這個叫做菩提乘。
然後,菩薩道、菩薩心、菩薩行,這個叫菩薩乘。有沒有?
那普賢心、普賢道、普賢行,這個叫普賢乘。
現在,普賢乘當中有個普賢行出來了,普賢行又跟普賢行願差不多了,各位要知道,願是標的。“我願如何如何”那是目標嘛。目標定下來以後,你所有的因地,開始向目標聚集。為了達到目標所做的一切,都叫普賢行。因為,先定這個目標出來,所以,我們叫什麼?叫果地覺,因地心。知道嗎?果地的目標先定下來,所有的因向他靠過來。那靠這些因過來的時候,你會去整個、整體的調整,朝著那個方向去。所以,你不會迷失。但是,調整的過程可能沒那麼快,他需要一段時間。時間要多長,每個人不一樣,每個環境不一樣。但是你在這個時代,會發這個願,那一定跟這個時代有關。你在這個族群裡發這個願,你這個願一定跟這個族群有關。那麼這個時代也好,這個族群也好,你的願能不能兌現,跟這個時代的福報,跟這個族群的福報有關。
所以,你,一個修行者,不用在意你的願能不能完成。因為能完成,是眾生的福報,不能完成,是眾生的業力。你只要盡你的全力去推動他就好。所以對行者來講,沒有成功或失敗這回事。只看他有沒有盡力去做而已。你盡多少力,多少功德嘛。所以,就一個行者來講,他一定是拼了老命,全部干到底啊。他是全部毫無保留的付出,這個就是行者本色。
而在這個時候,他不是希望成功或者不希望成功的問題。因為在他的奮斗生命史裡頭,沒有成功的這個問題,他只有做到底的這個問題。因此,用現在的話講,他不計較成功與否。所以他說“成功不必在我”。對不對?因為那是眾生的福報,他何必要成功呢?對不對?他只有頃其全力去完成他,因為那是他的使命。各位要留意到。
行者之所以可貴,之所以接受人家的膜拜,不是他要接受人間膜拜,是因為他這樣的付出,眾生的感恩,各位知道嗎?不是我們為什麼要拜佛啊,佛有什麼讓你拜的呢?因為他是這樣的付出,我們才有這樣的福德,有這樣的善根。是這樣來的。
好,那麼普賢行的定義,基本上這樣跟你定位啦。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目標,定了。那麼,依你的性格,把所有要到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這個目標,所有的資源你會匯聚過來。你知道嗎?你要行的菩薩道,所有的資源會聚過來。然後會形成,把你的性格轉變成性德,再一切行,通通叫普賢行。因為目標定了嘛,而這個目標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為你的性格,所以你要做什麼事。有的要慈悲救世,有的要智慧教化。有沒有?性格不一樣。有的急驚風,像釋迦牟尼,有的慢郎中,像彌勒菩薩。對不對?那都對,因為你的性格嘛。而你會匯聚你一切資源過來,那你的性德就開始成長出來了。隨著你的奮斗,你的性德就會一直成長。
就我們跟各位講,生命因素達到七十五分以上,你就看到了。那你現在進入六十分以後,就開始進入到法身裡面了。這是整體的喔,不是個別的。生命因素的成長,絕對可貴。
各位,好像很沉重的樣子啊?其實,這個殊勝是真的很殊勝,非常不得了的部分。
好,我們簡單地,把這個部分跟各位談一下。談到這裡,普賢行,一定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關。早期我是這樣定義,用一個很簡單的定義法。就,菩薩行像竹竿一樣。竹竿,知道嗎?筷子啊,你推這一頭,另一頭也會動,有沒有?這個叫因果同時嘛。是不是?是不是這樣?有沒有感覺?回去試試看,你的筷子是不是這樣?這一頭推,那一頭也會動啊。菩薩行是一對一嘛。但是,普賢行不一樣。普賢行像蚊帳。蚊帳,知道嗎?蚊帳,掛起來不是幾面,五面嘛,對不對?四面、上面,沒有下面嘛。蚊帳有沒有下面?沒有下面,就五面嘛。五面,你去注意看,任何一條線你一拉動,整個蚊帳都動,對不對?牽一發動千軍嘛,對不對?你拉動一條線,整個都動。普賢行跟這個一樣。這是一個類比法。
但真正的定義,就是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目標定了,願定了,那麼行全部靠聚過來。那因為每個人的性格不同,他所聚集的資糧不一樣,因此他成就的性德就不同了。那這樣,普賢行的定義,可以嗎?(眾鼓掌)
那下面啊,就這四個字,“疾得圓滿”。這個就麻煩啦。這個,語言是這樣講,要趕快圓滿,趕快達成目標啊,但是告訴各位,這個難啦。
講是這樣講,為什麼難呢?
第一個,我跟各位講,最簡單的,是智正覺世間的成就簡單。智正覺世間,就是你要證阿羅漢,明心見性,證空性,然後進入法身,這個都簡單。我跟各位講,你只要把資糧道准備好,我們來認真努力,快的三個月,更快的可能兩下子就好了,兩只香就夠了。一支香讓師父說:“嗯?怎麼這樣?”一支香,師父說:“對!”就兩支香嘛。這樣,你就超越啦。但是,有沒有呢?我還沒遇到。哪一天遇到永嘉大師,可能會這樣。永嘉大師連兩只香也不要。他跟惠能大師吵一架,他就解脫了,那是他已經成就了。智正覺世間是最容易的,最簡單的。我這樣講是,相對於眷屬世間來講的。那,你不要以為你很快,你就是登地菩薩,你就是明心見性,你就解脫了啊,那每一個人可不那麼容易。所以,我們有一定的訓練過程。你一定照那標准來。那你要真的有那種根器的話,那東西很快很快,一站一站就過去啦。知道嗎?你要沒有那種根器求不得的,急不得。這是第一個,智正覺世間。
第二個,是第二個難的,是眷屬世間。所以,我們從菩提道,菩提道是講智正覺世間成就,出離道只是解脫業海的痛苦而已。那菩提道啊,是智正覺世間成就。菩薩道是擴大到眷屬世間的成就。擴大了,眷屬世間也圓滿了。
那,我跟各位講過,要度一個眾生跟自己度不一樣,自己要成就,簡單。我可以劃定時間就可以成就了。可是,要度眾生不一樣。因為度自己,好像找一頭牛。要降服你的心嘛,就降服這頭牛而已,這一頭牛啊。可是要度一個眾生,就好像把一百頭牛,一個眾生就好像把一百頭牛,遷到高速公路上說,排隊排好,我“砰”一聲,你就開始跑”。你知道,要把那一百頭牛排好,你大概會用一個方法。你大概忙過三個月以後,你會發現,用一個最好的方法,通通打麻醉針,把他扛到那裡。排好,然後,他們會慢慢醒過來,醒過來,然後給他們站好。然後“砰”一聲,我告訴你,還是亂竄。他不可能向前沖。眾生就是這麼難搞。
你以為度眾生那麼容易啊?不是啦。我們這些人坐在這邊聽,聽得很高興,你看下了課來找師父問的問題,就是千奇百怪啊。我在看你們聽得大家好像都開悟啦,來問的問題都還在業海茫茫裡面啊。怎麼會這個樣子啊?眾生不好搞啊。我跟你講,度一個眾生都像一百頭牛上高速公路那麼難了,無量無邊眾生要這樣度啊!不可能。
前面我們那裡講過那個例子,有沒有?那個十無盡心,記得嗎?那個在第幾頁?我忘了。那十無盡藏。他說眾生無量無邊,度每一個眾生都要佛剎微塵數劫,修學佛剎微塵數波羅蜜。你看看,每一波羅蜜要以佛剎微塵數劫來修,要修佛剎微塵數波羅蜜,來度一個眾生。念完都昏倒了,你還怎麼去修?你看看。我的形容,不為過啊,我跟你講。佛經裡要講說,度一個眾生,沒那麼容易。你以為眾生那麼好度啊。像我們僧團裡頭這些僧眾,吵起架來,你知道什麼樣子?師父都還要戴鋼盔,穿防彈衣。他來的時候還信誓旦旦“我宣誓、我發誓,我要怎麼樣,我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來求度出家”。結果,吵架的時候,你都不知道。每一次我想回去的時候,我不知道又幾只牛跑掉了。度眾生,難!
好,度眾生難,就已經比自己的智正覺世間難了。所以眷屬世間要圓滿啊,“疾得圓滿”,大概是對眷屬世間講的。
那麼,這些眷屬世間要怎麼圓滿呢?我們也要去思考,他要用什麼方法讓他圓滿。那,我們就發展出三段教學。第一段教學,就是人格養成教育。現在是這個最麻煩。不是說每個人都沒人格。可以說大部分人都沒家教。所以師父要教你開悟的,變成說要先教你家教。家教到最後,從哪裡開始?從灑掃應對進退,開始。這師父也真業重,為了要度眾生,本來是想教他如何解脫的,但是他解脫沒有辦法修,要解脫之前必須人格性要健全啊。這樣反過來呢,因為要行大乘菩薩道,所有一切眾生都要度盡。那這些人格不健全的呢,你就要從灑掃、應對、進退來教。你看看,累不累?等到教到差不多的時候,師父都已經忘了說要怎麼教你解脫了。你知道嗎?
好了,這個眷屬世間的菩薩道就已經夠難行了,現在要行普賢行。普賢行又把菩薩道更擴大。從眷屬世間,這邊更擴大到器世間要圓滿。這下子麻煩了,臭氧層破洞,地球暖化,溫室效應。本來是講O3,現在連CO2都跑出來了。那你看要怎麼辦?好了,這個怎麼辦?人還好搞定,現在,大地的問題、氣候的問題,這個比那些眾生更難搞。因為,這個問題,他已經不是人性的問題啦,這是牽涉到民主、政治社會跟經濟發展,三方面共同構成的一種共患結構。他已經造成整個地球上的核心價值觀產生嚴重偏差的問題來了。那你要怎麼樣把這個主流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做一個校正?很難啊。
我現在講這句話,你會覺得說:我到底從哪裡冒出來的?在佛法裡是有依據的。就我們剛才講的,現在的主流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是從事法界產生的。這個偏差已經造成今天世界千瘡百孔,甚至於大氣層都已經造成比整個地球面積還大,比整個地球的面積還大的破洞出來了。那再繼續破下去,你看怎麼辦?
好了,這是主流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所造成的結果。他當然不對。怎麼樣對呢?那就是要從理事無礙法界裡頭去找答案。那我跟各位講的,正確的核心價值觀,也是從這理事無礙法界裡頭提出來的。那你要把這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向這個世界來做布達,讓這個世界的主流社會全部來接受。那我請問你,要多久的時間?就這麼簡單就好了。
現在普遍都在講求經濟成長,這個例子就好。我說經濟成長是個惡魔,我告訴你,你大概都沒聽到,我已經講了好幾次了。你會相信嗎?我告訴你,到現在還沒有人會認真去思考,我講這句話什麼意思。為什麼是個惡魔?你假如有認真思考,你就會發現:那經濟假如不成長的話,要怎麼辦?對不對?這個問題一定產生。那你有沒有想過,我們可以經濟成長,但是,不是經濟成長,也就是不開發自然資源,而讓大家的生活,同樣會獲得改善,而且不是所得增加,而是幸福增加。所以我們不叫經濟成長,我們叫幸福成長。你知道嗎?
那您願不願意朝著這條路來走?現在的核心價值觀是,要所得增加,不是要幸福增加。所以我們發現很多人雖然money、money、money很多,但是痛苦、痛苦、痛苦更多。到最後,寧可不要money,要自殺。因為只有自殺結束他的痛苦嘛。那我請問你,經濟成長,對嗎?你可能會說“那,才他們幾個人,因為我們都還賺不到錢”。對不對?錢不夠多,所以不會痛苦。我跟你講,真的錢很多的人,很痛苦啊。為什麼?因為我們都不曾有過錢,所以我們不會痛苦。
但我告訴你,這是核心價值觀的錯誤,造成思維模式的錯誤、行為模式的錯誤。所以,很多人,我不是說你。萬一說到你,純屬巧合。很多人賺了很多錢,家庭破碎了,有沒有?夫妻感情推翻了,子女變壞了,不聽話了,甚至於自己的身體弄糟了。有沒有?你想想看,我不是說你,你的親戚朋友一定有。尤其是越成功的人是越糟糕。我不是詛咒成功。對於任何成功的人,都是我們社會的資產,我們應該珍惜、應該尊重。他們即使有錯,我們也應該包容。這是我們一貫的主張。
可是,對於那些很成功又很痛苦的人,你用什麼辦法來幫他呢?你叫他來信佛,“哼!”他說,“你是應該掃地出門的、破四舊裡面的破爛”。怎麼又會信呢?因為他相信他的大腦嘛。但是我告訴你,大腦是錯誤的。所以,他才會有那個痛苦存在啊。你知道嗎?
所以,我們在提一個問題的時候,他有一個核心,就是他的理論,到底出自什麼地方?這是我們所談的。各位你知道嗎?我們是很認真的,不是說著玩的,我跟那些錄音機講經的不一樣,都是肺腑之言。告訴各位,真正人生的問題。
那麼普賢乘,既然知道,從出離道來講,就是聲聞乘來講,要解脫就不容易了,所以他們一直在搞那個智正覺世間的問題。但是,我們從菩提道來講解脫並不難,很容易做到。從菩薩道來講,那眷屬世間怎麼搞定,這個才難啊。可是,比起普賢乘來講,那器世間更難搞了。你知道嗎?
因為,你對於眷屬世間,是我們所接觸到的眾生,有緣我們就度了。只要度有緣的,無緣的你根本度不到。對不對?全世界六十六億人口,我請問你,你總共認識幾個人啊,包括電視上所看到的密密麻麻不認識的人,通通加進去啊,你不會超過十萬個人。你知道嗎?你一輩子所認識的人,包括在火車上那烏壓壓的那些人,通通算進去。你不會超過十萬個人。但是有六十六億人,你怎麼辦?對不對?其他,我們不講啦,什麼無量無邊那個我們不講了,光有量有邊就差那麼多啦,對不對?
好了,器世間呢?一下子就影響到全世界的人,全部窮盡。所以,普賢乘的效果大,就在這裡啊。因為你這個東西一弄好,六十六億人口,全部受益。是不是平等平等?(眾鼓掌)
你用事法界去弄的話,事法界弄,有沒有?君權、帝國主義改為民主世界,有沒有?現在是不是民主世界,花了五、六百年啊,我告訴你,全部是帝國主義那些人換服裝而已。你去注意看看,美國那些總統一定跟英國皇室有關系。這個奧巴馬還沒有人研究啦。為什麼?他們都是那貴族去轉型的。日本也一樣啊,都是貴族去轉型的,他從那幕府時代轉型過來的。所有國家在政權上,從帝國轉變成民主的過程,民主什麼兩黨政權,通通是那些人去搞的啦,輪不到你跟我啦。真正的,不是。他這個是從事法界來,所以他有一個歷史的因緣在那邊程序著。他的轉型就是那個樣子,絕對是那一幫人。那個基因還是存在的,政治還是政治家族的。不信,你、我出來跟他們競選看看,除了你自己一票以外,大概沒人要理你。而且他又有一個門檻,你要是達不到一定的標准,那你繳的保證金全部沒收。所以,選一次就夠你破產十次,永世不得翻身,你最好少去。所以,他是從事法界來。
我們跟各位談的不從事法界,是從理事無礙法界來。所以,他才有辦法從根本上翻過來,知道嗎,他是沒有事法界的缺點。這個普賢乘,你看看,他有多殊勝!
我們可能感受不到了。因為這個時代還沒有人對普賢乘好好地去研究。所以,我跟各位講,希望各位發心,真的來從事這個研究,我們非常歡迎。第四期佛教思想的發展,他的思想發展,普賢乘的思想,法身論。這裡頭,我們牽涉到生命改造過程裡頭,有一些生命因素。我跟各位講,生命因素這個課題,會是未來人類思想發展的顯學。研究生命因素,非常重要,尤其在幸福成長的范疇裡面。因為在經濟成長的范疇裡頭,他只是講供給跟需要,叫無異曲線,對不對?他在研究的是那個東西。但是,在我們講幸福成長的領域裡,生命因素非常重要。
這個生命因素,有慈悲、有智慧、有包容、有珍惜、有聆聽、欣賞,這些都是啊。現在,我們根本就不理會這些。我們只有對立、抗爭、爭奪、斗爭,美其名叫競爭。什麼競爭,根本就是斗爭嘛。是不是這樣?有沒有人說把對方打倒以後說:“好了。我贏得了,分一半給你。”沒有啊,對不對?把他打倒以後,就是最好是全部把他充公,然後把他曬成餅干,賣肉干。所以,你就不能失敗,因為失敗很慘啊。所以,這些人日子不好過,越成功的人,我跟你講,越恐懼。為什麼?因為失敗的人,他始終是失敗,反正我再奮斗也失敗。然後,他的人生觀就變成皮條,混過去就好了。成功的人不是,成功是得到了。還沒得到,怕得不到;得到以後,怕丟掉。這叫患得患失,最典型的例子。尤其在這競爭很激烈的時代裡,那一種患得患失,更嚴重。那恐懼心,又特別強,你說可怕不可怕。所以,成功的人,日子不好過。
現在你看看,一講什麼?“股票怎樣?”“噢。”馬上…為什麼?“跌停板?還是漲停板?”“漲停板.”“啊?我沒有買!” “嘣”,又下去啦。人家問你說,“你買哪一只?”“我買這個。”“啊!”“ 怎麼啦?”“跌-停-板”。血壓就停止了。為什麼?恐懼太厲害了!當然手中沒股票,心中很舒坦;手中有股票,心中就什麼?很沸騰。跟著他起伏,對不對?就很沸騰。這個都是我們在講的,你所面對的狀況。
那麼學佛的理論架構裡,他有這種情況。你假如不懂得這個內容,你不知道為什麼我們要講這四個階段,聲聞乘、菩提乘、菩薩乘跟普賢乘,四個部分。那你就知道,他為什麼要講“疾得圓滿”了。“疾得圓滿”不是究竟圓滿,這一期生命所遇到的器世間、眷屬世間的問題都要能圓滿。這是法身的圓融道做得到的。我們凡夫你做不到。做不到,不要緊,沒有叫你一定要做到,但是呢,透過這個部分,會使你的生命急速超越,很快的會超越自己。你會把那個懦弱心,怯弱的生命形態,轉變成非常威武的生命形態。這是我用的形容詞。你不一定要用這個詞,你可以有更美的詞。回家想一想,想個更美的詞來替代。因為我在講課臨時跑出來的。
好,那下面還有一句話。他說:“善男子。彼善知識。當為汝說具足圓滿普賢行願”。
這個“具足圓滿普賢行願”,跟“疾得圓滿”不一樣。
“疾得圓滿”是指,我這一世要完成的任務,法身圓融道可以完成,凡夫圓融道不一定完成。因為,凡夫圓融道是牽扯到眾生的福報跟業力嘛。那麼,法身圓融道是一定可以做到的。好,這是一個。
第二個呢,“具足圓滿”的意思是指究竟圓滿。但是這裡有一句,這句話是講“善知識當為汝說”,談到究竟圓滿,這個善知識會告訴你如何“具足圓滿普賢行願”的問題。那換句話說,以善財來行法身圓融道的時候,他有兩個東西,就普賢行願,他有兩個:
一個是,今生今世應該圓滿的是哪些。這一個。
一個是,究竟圓滿的那個東西是什麼。他要種究竟圓滿的因。
各位要留意啊,這個就是《華嚴經》的一種流淌,就是動態感,我們講多維流淌,為什麼叫多維流淌?因為多維度是全方位的,而且他是動態的。假如我講,這一世的部分把他圓滿就結束了,那就靜態了。那麼,這一部分可以做到,可是還有一部分究竟圓滿,生命還在繼續推動。所以,善財童子在每一參那邊都有一種情況,他這一參裡頭所修學的,圓滿了,然後再往下一參繼續再走。那假如說,我這一參圓滿就一切都圓滿的話,那我就不要往下一參走了,對不對?
所以,生命是動的,而且是恆動。你要留意啊。生命的存在是永恆的,不但永恆,他不是靜態,他是永恆又是動態。但是,他動態不是疾風勁雨的那種情況,他是一種流動的,所以我們叫流淌,淌揚。像那個水流過石頭面上這樣過去,哇!那樣好舒服,好美!生命的存在就是這個樣子。有沒有感覺過?沒有的話去找一條小河流,那河水剛好流過石頭上的那種情況,那個叫流淌啊。生命的存在就是這麼的美。
我們修行,為什麼要修行?就是在找尋這樣的生命。每個人都有的,每個人也都可以達到的,不是做不到,問題就在你怎麼進行。所以,你有幸能夠進入到這樣的一個道場,來做這樣的一個修行,那整個生命就是這麼的完美。所以我們才說,人生難得、佛法難聞、正法難求,關鍵在這裡。
假如一般的,按照世間的這種情況來講,跟著慣性走,那你就活在福報的范疇裡,你逃不過。因為你現在有福報,所以現在你怎麼享受都可以,當你沒有福報的時候,那你就很難。
好,這個是,談的這個部分。
另外一個,這裡講“普賢行願具足圓滿”。那麼,前面講“普賢行疾得圓滿”,有沒有?從文字上也看到他的區別。普賢行只講行的圓滿,並沒有講願的圓滿。有沒有?他只是談這輩子的部分,這個因緣下的情況。但是呢,他講到普賢行願,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要圓滿的部分,那這個就要具足圓滿了。有沒有?他的語言模式裡是有不同的。
所以,有人常常問說:“師父,你那麼忙,你有准備嗎?”
我說:“不要准備,我講經不准備。”
“不要准備,不會……”意思就是不會鬧沖突啊。
我跟你講,不會。為什麼呢?我為什麼那麼大膽,那麼自信?可以不准備就上台來講,你知道嗎?因為,《華嚴經》有一定的模式。知道嗎?他有他的語言模式跟行為模式。而這個模式,不是單一,他很多。知道嗎?他的模式很多。
所以你去注意看看,你注意聽,我不是批評,我只是舉例啦。你聽淨空法師講經,怎麼講都倒歸極樂。他就是那個模式。所以你聽他講經,很容易接受他的那種激勵。他怎麼講都在激勵倒歸極樂,就是這樣子。那,你有沒有聽過?我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那麼多啊,我是聽過他講八年而已。他的模式只有一個,我沒有模式,我是運用《華嚴經》的模式。
因為《華嚴經》的模式,假如套用淨空法師的立場來看,叫做善變。他很會變,因為他本來就是沒有模式。他只有一個模式,就是有模式。那個模式是什麼?你自己套進去,你就知道。因為,你看他的文字,南方,東南西北他有空間的模式呀;講時間,有時間的模式。有沒有?講五十三就時間的模式,講東南西北是空間的模式,就不一樣啦。像這種語言在運作的時候,他有他的模式。因為他是一個法身世界裡頭,他透過我們這一個娑婆世界的形象跟語言,來描述法身法界裡頭的狀況嘛。透過我們色身的存在,來說明法身的那個東西嘛。那你這一點你不能勘破,你永遠談不到法身裡面,你永遠進不了法界那裡面。就只有這麼簡單嘛。
所以,你說我怎麼會?你問我,我也不會啊。但是這拿來都是,拿起來都是啊。這個,各位,你在修學上可以多用心。我們真的是,這樣跟各位談。我沒有辦法跟你講說,要怎麼樣。你只有透過那修行以後進去。
而這一方面,從經文來,你要有兩個東西。一個是禅觀,一個是義學,就這麼兩個。你沒有禅觀,你不知道他在講什麼。很多講經的,你聽過很多了,他只是語言上講一講。你要把這個法意能夠表達出來,你要有義學的訓練。否則,你禅觀的經驗你講不出來。所以我說,義學只是什麼?義學,他定義是,義學是在說明你禅觀的心境。禅觀,心裡頭的那種定中的那個境界,你要把他述說出來。
所以你會發現,人家問那個祖師說:“還沒有開悟之前,你覺得怎麼樣?”
他說:“如喪考妣。”好像爸爸、媽媽死了一樣那麼急,急得要趕快開悟啊。
“那你開悟以後呢?”
“如上喪考妣。”
他說:“怎麼搞的?”
“我急啊,急得講不出來啊。”剛進去那裡面,他沒有辦法,他感受得到,他描述講不到,知道嗎?
所以,我才跟各位講說,像義玄祖師,臨濟宗祖師,義玄大師,他從默山那邊開悟以後,要把他開悟的東西講出來,最少要十年到二十年。不是十年後再講,那個期間他還要一直講,試著去描述他裡面的東西。因為那個法身的東西,我們這世間沒有。所以要經常透過我們世間的東西,來做表達。所以,我在跟各位做這種表達,你也不要執著,一定那個樣子。一定要把一百頭牛拉到高速公路上去,警察先把你抓去關起來,你不要以為。一百頭牛拉到高速公路上去,那人家都不要動了。那只是舉例跟你做說明。
好,到這個地方,基本上文殊師利菩薩教導就全部結束了。你去啊,你去找吉祥雲比丘,他就告訴你怎麼樣具足圓滿普賢行願。那我們的話說:“OK。拜拜”。就結束了,可是從善財童子這裡他還有一段。
“時”,就那時候啊。
“善財童子。聞是語已。心生歡喜。踴躍無量。於彼比丘。深生渴仰。於文殊師利。殷懃戀慕。頂禮雙足。遶無數匝。悲泣流淚。辭退而去” 。
他這個就講得很感性。善財童子,聽到老師這麼說,心裡很歡喜,“踴躍無量,於彼比丘。深生渴仰”。有點喜新厭舊,對不對?可是他不是這樣啊,他沒有喜新厭舊。他說“於文殊師利。殷懃戀慕。”對舊的呢,還是戀慕不已呀。對不對?“頂禮雙足。遶無數匝。”繞無數匝,那就繞到死嘛?這個只是形容而已,就表示他非常懷念師父,這樣而已。這就是一種珍惜跟尊重。
“悲泣流淚”。那法身還會悲泣流淚嗎?善財哭得像個淚人兒?不會啦,那只是形容他對師父的感恩,很深很深,這樣而已。不過演戲還是哭一哭比較好。但是,那種情況,這個語言文字只是形容而已,一個真修行人不會啦。在離開的時候,想到師父會掉個眼淚,會。那是一種感恩的眼淚,感恩。師父的教導,來到這裡一相應,自己掉個眼淚,眼睛濕濕的。人家問你:“怎麼啦?”“沒有,沒有。” “沒有嗎?沒有怎麼眼角濕濕的?” “沒有啊,沒有啊。”那是真感恩,那感恩之淚不同於一般的眼淚。
那這個地方講的,為什麼經文要特別描述這一段?完全講我們世間人的關系,對不對?那各位,你應該也有這種經驗。畢業了,也要到新學校去讀書了,那個時候我們大概都會有最後一次的那種感覺。畢業了,我就要離開學校了,那個時候怎麼辦?把師父抱起來,丟到天空中去,然後大家趕快跑,讓他“嘣!”其實,意思差不多啦。因為你對學校的一種什麼,一種最後的懷念。這是一個人之常情。
在這裡你會看到,佛法,尤其我們大乘佛法,在談這個部分,非常人性化。他並沒有跟你講說“善財童子,已是法身大士,所以如如不動,不掉眼淚。”沒有啊,對不對?沒有這種情況。他告訴我們,我們在人生的旅途裡,你的人性,其實他的人性是非常活潑的,沒有壓抑,沒有扭曲,這才叫正常。你假如在這個時候,“嗯,大丈夫將相所不能為。為什麼會這樣子懦弱,不掉眼淚。你一定要不掉眼淚!”真的不掉眼淚的,才是懦弱。真的,一個人,你在現實的這樣的一個人來講,你是具有非常非常豐富的感情。那種感情,就在這個地方表現出來。不是平常每天都這樣子,不是啊。但是,在這個時節因緣上,這是很重要的。
“對於新的學校,我要去了,當然,我很高興啊。”對不對?各位都讀過書嘛,你還記得嗎?你第一天去學校讀書的情境怎麼樣嗎?國民學校畢業的心理,那個心境怎麼樣,你想得到嗎?沒有的話,沒感情。然後,期待著要到新學校去報道,有沒有?發新書的時候,那個心境怎麼樣?有沒有?這一定會有的嘛。那你現在回想看看,跟善財童子現在的心,大家畢業了,國小畢業了,那個心境你有嗎?他想要當中學生,要到下個階段去了。是不是這樣?你那個心境想一想?你一定那個時候本來就不想讀,“爸爸叫我一定要讀。學校把我分配到這裡來”。又討厭,又怎樣。(眾笑)
他的人性完全能夠表達。對於新的,你看那種心境,對於舊的,這個心境,有沒有?這個講得很清楚了。告訴各位,一個身心健康的人,他在學佛的時候,本來就是很健康的狀態。一個身心不健康的人,他就會奇形怪狀。我們相信每一位都是身心健康的。我們也肯定各位在菩提道上,也會這麼樣殊勝跟燦爛的。
到這個地方因緣也很圓滿,我們四卷經文,講完了,希望各位不要“悲泣流淚,辭退而去”。(眾笑,鼓掌)我們四月份還要再來。四月幾號?四月二十四。我們再見。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南無普賢王菩薩摩诃薩!
南無普賢王菩薩摩诃薩!
南無普賢王菩薩摩诃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