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海雲繼夢:四十華嚴 第五卷 第53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四十華嚴》第53講(2008年3月2日)A

  我們今天請掀開經本看85頁第二段。我們先念一段經文。大家對對地方。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與無量自在神通菩薩圍遶。並其大眾。種種眷屬。如象王回。觀諸比丘。時諸比丘。頭面禮足。恭敬合掌。白如是言。唯願。大聖文殊師利。和尚捨利弗。世尊釋迦牟尼。悉當證知。我等今以得見大士勝妙丈夫。奉覲瞻禮。恭敬信樂。所有善根。及以我等過去所集福智善根。以此善根。願令我等。於仁所有如是色身。如是相好。如是音聲。如是自在。一切功德。悉當具得。”

  好,我們先看這一段。這是,這裡頭其實很復雜。這裡復雜的情況,就是我們所講的,禅觀裡頭的境界。

  這個,從文字上當然好說,文字上很好說。文殊師利菩薩跟這些眷屬大菩薩們,以及世主們,如象王回頭,回頭。象王知道嗎?動作慢慢的。象王回頭不會像我們這樣子,那是蛇,蛇才會這麼快。大象是慢慢回頭,比我這個更慢,慢慢回。他這裡頭講的是一種悠閒與自在。但是啊,這四個字“如象王回”不是這個意思。大家要知道,大象啊,在佛教裡頭他表法的意思非常特別。大家知道,大象是所有動物當中一般稱為君子,大象是君子。那麼,在佛經裡頭是用他來表達一種高貴、神聖。在這個地方,他是用來表達,他居於最高的位次。他用象王不太像,應該要說牛王,假如印度文化的話。假如以文殊師利菩薩的坐騎來講他要獅子王,而不是象王。

  所以在這裡用“象王回”的表達事實上講的,是在表達,他從法界進入我們世間的一種狀態。而且這個交流裡頭啊,不是瞬間,這裡頭如象王回動作很慢。很慢不是從法界入世間慢,而是法界跟世間之間的交流那個頻率相當多。

  我們大家都想“你講我就知道”。不是,要你去做。做的過程裡啊,你要一再地去經驗,去歷練。就像我們喝茶,茶好喝不好喝?你要牛飲的話,絕對品嘗不出來。所以你要,嗯,舌尖嘗一下,含口裡一下,然後慢慢吞下去一下。這裡頭你要品嘗到他的香味,他的喉味、韻味,在口裡的那種情況。然後呢,可能經過半個鐘頭啊,那齒龈留香,回味無窮啊。所以說這個是好茶。那不是喝一口就好了。大概基本上來講,你要喝上十公斤以上,那你大概茶好不好你就知道。包括泡茶的習慣,品茶的習慣。以及各種不同的茶之間,你才能弄出來。你就問一句說“這個茶好不好?”跟你講好也沒用。因為你還是體會不出來,你回家還是干脆牛飲比較好。

  那你要真的去把這一個茶好不好給學好,我們基本上來講,你自己要泡茶喝茶,最少十斤。十公斤是比較笨的人。他喝下去都沒感覺啊,那要十公斤啊。一般,既然想要喝茶的人,那種感覺大概都有。不管十斤或者幾公斤,基本上來講,這是一個很慢的程序。我告訴你,一年喝不到十斤茶。就算你每天泡茶,都要相當長的時間。

  那這個就像象王回。你在學,你的生命品質可能是很高的。可是你現在要了解世間的這些樹葉的品嘗,要去品嘗他,知道他好壞。那就要花十公斤的時間。這個叫做“如象王回”。

  回是回過來,回來世間啊。他回顧的意思。就菩薩由他的淨土來到這世間來接引我們,他是這樣的,慢慢地回顧。回顧的當中就一再地教化、點撥你、點化你,叫回顧。“觀諸比丘”,就是回來看你,看了再看,看了再看。看你干嘛?白內障啊?要不然一直看干嘛。他是教化你,特別照顧你,一點再點。

  這裡面有一個狀況就是,點了你會有反應,很多是點了不反應的。有個笑話說,路上有一只狗,打也不走,罵也不走。什麼狗?那點撥你,沒有反應就跟那個狗一樣。所以他會回顧。觀諸比丘,這些比丘教化,他都有反應。那有的快有的慢,那無所謂。

  我們前面跟各位講了。子女想跟父母學人生經驗的這是大智慧。父母想把他的人生經驗教給子女的,這個要大慈悲。慈悲裡要加智慧,他沒有智慧他還不會教。很多父母很期望子女好,他不會教。他只是告訴他,“你要好好做人。”要怎麼樣好好做人?他也不會做啊,他也不知道什麼叫好好做人。被罵的時候不能還口嗎?或者有理由不能講啊,或者還是怎麼樣?怎麼好好做人他不知道。因為你只會教他好好做人,他根本不知道怎麼好好做人。遇到事情如何處理,應對進退要怎麼辦?這些都沒教。他不會啊,因為父母不會教。雖然他很想教,但是他不會教。這沒智慧,所以沒慈悲。

  唯一的就是,子女出事的時候,他在那邊窮緊張,到處找關系,他也不知道是找對關系還是找錯關系。自己越鬧越糊塗,最後造成悲劇。這個是常有的,為什麼?因為他缺少智慧。

  而,我們最期望的就是把智慧教給大家,所有的人尤其是有心、有悲心的人。那你要有了智慧還要有這份悲心。有的是有智慧能教,但是他沒耐性,也不想教。他忙著賺錢忙著其他事,這種認為是小事。“教孩子他不會賺錢,我不教他賺錢的事”,他就隨便找個保姆來教就好啊,那就完了。

  人生大事、大學啊,一定要父母自己教。這是大慈悲。所以我跟各位講在家裡頭一定要推行家庭華藏工程,這是培養你家裡的智慧跟慈悲的場所。華藏工程是你禅觀的基礎,家庭華藏工程一方面推動禅觀,一方面你自己要培養智慧跟慈悲。

  子女要問什麼?你會不會,要不會你要怎麼辦?你的人生經驗,遇到挫折你是怎麼處理的。這個要教啊。遇到順境你應該怎麼處理。富而不驕,怎麼樣富而不驕。

  今天我們都是富而驕。我們常常在大飯店裡,看到坐在那裡,癱在那沙發上,做這種姿勢,這兩個腳張開開,那是什麼?待宰的肥豬,是吧?你看在五星級飯店裡,他能夠坐這樣子,兩只腳伸開來,兩只手攤這樣子。他沒有一點東西他能坐這樣嗎?講起話來,好像是千軍萬馬一樣。那Lobby裡頭,國際友人這樣出入,在那大飯店裡、電梯間也在抽煙,到處亂吐痰。這電梯裡明明是地毯,他也吐下去。眼睛瞪著他,他若無其事。這叫富而驕。誰教他?沒人教他。驕傲,他父母沒教他,出了社會逮住機會,如何發跡,那不管,但是這種情況是非常不好的。

  那我們呢?我們看在眼裡,我們自己要想,我們對我們的晚輩如何教?這就是慈悲啊。在慈悲的過程裡,你要一再地“如象王回。觀諸子女。”一再地問,這個禮拜來在學校發生什麼事?一點一滴地教,你慢慢地一個一個教他。這個應該怎麼做,那是壞孩子,壞孩子注意不要得罪他,但是你不要跟他來往。他找你,你應該怎麼辦,有事你不要找他。你開始這裡慢慢教。

  有些孩子,在家裡他很大方,親戚朋友來,什麼都給。那到了學校以後呢,看同學有的東西他也很喜歡。他因為給慣了,所以去就想跟人家拿啦。這一下子就出問題啦。“你怎麼偷我東西?”“你怎麼搶我東西?”一下子把他嚇壞了。然後他個性開始變了,本來很開朗的,那麼兩次,他就封閉起來。好了,父母親假如在這個地方不幫他把這個結解開的話,他一輩子永遠解不開。

  但是你透過一個禮拜一次、一個禮拜一次,把他這個禮拜,盡管你再忙,一個禮拜都是最少要一次,把他這個禮拜以來,在生活中、學校裡處事應對所遭遇的困難跟挫折、內心的感受全部講出來,那你一個一個教他。這個是我們今天中國社會最需要的一項功課。

  不要通通入定啦。(眾鼓掌)今天大家可能都已經脫離苦海了,你聽不懂這些紅塵千尺浪。這個你沒教好,我們的下一代完蛋。因為這一帶的年輕父母正忙著搶錢。老一代父母忙著燒錢,因為已經賺夠了,拼命花錢燒錢。子女都沒教育。非常可怕!

  所以你一定要有那個悲心,慈悲。一個禮拜一次,進行家庭華藏工程。什麼電話不要接,什麼家事不要做。聆聽子女的心聲,開始幫他解決他的問題,內心裡頭的疑惑、挫折。他的人格會健全,他的人生觀才會健全,他的心理才不會遭受傷害,人格才不會扭曲。然後你慢慢地…因為從這裡他開始成長,你要教他如何跟人家應對,要教他怎麼看朋友,怎麼會有這樣的朋友,這只是一種人而已.還有另外一種人,跟你一樣的,很樂觀會跟人家分享的。那一種人是一種人,他家裡沒有,那他當然會比較珍惜他的東西。然後你想要,你要征求人家的同意,人家說好同意,你就拿,人家說不行,你就不要,你也要說謝謝,回來你要你就講,帶你去買。這樣一步一步教,他才會走入社會。

  同學的小社會開始,鍛煉他,教育他,如何過社會生活。因為還沒上學之前都是家庭生活。在家裡他是孩子王啊。初到社會去,孩子王跟孩子王大家都差不多啦,二等兵而已啊,跑起來大家一樣小,不是說一樣大。但是你要教他去適應社會生活。從學校的社會生活開始,然後逐漸、逐漸擴大。

  他會在學校聽到很多事故,回來講,再指導他。電視上會看到很多事故。不一定故事啊。現前發生的都是事故啊,帶回來那都是教材。你從教材中一個一個地教。這個,這一堂課,比在學校所授的課來得重要。因為學校裡頭教的都是大概都是小學,都是技能。

  即使發生這些東西啊,老師不是不教,實在學生太多了。一個老師帶學生大概是十個二十個就已經超量了。我們現在我不知道多少?以前我們讀書一班就六十幾個,坐得滿滿的。坐不下,門口坐兩個,硬塞。發生事情自己解決。打輸了不要跟老師講 ,打贏了再來。那怎麼辦?老師管不了你那麼多事啊。所以給的都…會造成一種不公平現象。

  不要緊,回來,父母再教他。老師為什麼會這麼做,老師不是偏心,不是怎麼樣,他太忙了,照顧不過來。你讓他有一個很健全的心理狀態。他將來出社會他才知道怎麼辦。

  現在都不行,看人都眼睛歪一邊。不是這個眼睛,心裡那個心眼歪一邊。因為,他已經被扭曲了。各位想想看,我們有沒有這種遭遇?

  所以我是希望各位參加華藏工程,自己矯正自己。聆聽,欣賞,接納。

  那,在家裡,年輕的父母對你的子女,那就要像這樣“如象王回,顧諸弟子。”子女,文殊師利菩薩對這比丘啊,不像演戲這樣子,慢慢地回過頭來,“你叫我是嗎?”不是。一再地照顧。

  這麼八個字啊,可以拍很多電影了。那麼剛才講的只是一部而已。這個叫“子女經”。家庭華藏工程,這個各位要自己進行。什麼時候我們能夠普及,向社會大眾來提倡這種家庭華藏工程啊,現在還在未知這邊。但是你們能夠搶先一步,獲得第一手資料,我不敢保證十年後,你會在電視上有人呼吁。那我希望各位有機會,您盡量地呼吁。

  父母一個禮拜最少要有一次,跟孩子們暢談人生的經驗。尤其一開學,開始對外的時候。即使你上幼兒園也一樣。真的,幼兒園我很不贊同,因為太小就開始要過社會生活,太小了。國民學校的時候去上學,那他的心智比較有一定的水平。幼兒園他懂得什麼?他不知道啊。

  吃飯都還不會吃啊。你叫他上幼兒園干嘛?父母要教他。我看小孩子吃飯是這樣吃的,他是這樣舀的,父母都不教啊。老師怎麼有可能一個一個去指導你這些呢?要怎麼辦呢?但是父母要賺錢啊。孩子怎麼辦?所以通通送進去啦。所以從小就進集中營,開始過人民公社的生活。這個不是好的教育方式。

  父母一定要親自帶。更小的就不講啦,以前講過了。孩子要背、要抱,你都不背不抱,都用籃子提。因為你是生了一只小狗,不是生一個小孩?這個都是不好的。那我們不講啦。回過頭來看經文。

  “時諸比丘。頭面禮足。恭敬合掌”這個是非常世間法的部分。對不對?所以他從法界到世間之間的狀況,開始一直在交融。那麼在文殊師利菩薩一再的教導跟點撥的情況之下,這些比丘們啊,孩子們啊,就發起了這樣的心。所以“白如是言。”就教導他們很樂意接受。“唯願大聖文殊師利。” 這是一種祈求。

  “和尚捨利弗。世尊釋迦牟尼。”就是這些比丘…以這三個講來講的話,這個世尊,釋迦牟尼,就相當於校長。我們現在都叫世尊,應該來講叫阿阇梨,用我們的話來講叫和上(和尚)。我們叫和上,你看這裡叫捨利弗,和上就是現在講叫國王。那西藏人把他翻成法王,就是和上的意思。和上是印度語,或者叫活佛,都是和上的意思。那麼這個時候呢,我們通常翻成“親教師”。親教師是以學校的制度來講,相當於校長。和上是這種稱呼。

  那麼大聖文殊師利,那用密教的講法,這個位置啊,他第一句就設這個,這個叫本尊,你求智慧的本尊。那再來呢,就是上師。就是和尚捨利弗。有沒有?第三個呢,他叫世尊釋迦牟尼。有沒有?這個法緣,這個法還是世間。和尚捨利弗是世間,大聖文殊師利是法界。你看這經文裡,他是在融匯這些東西,在融匯啊,法界、世間開始在交融的狀況。要不然,你以為象限轉移那麼簡單,像開關一按,就黑暗變光明。他有一個這個轉移的過程。這個地方,這個經文很可貴的是在這裡。

  在整個大藏經裡,法界、世間的象限替換,就轉移,只有這卷經文。這卷經文從頭翻到現在,五頁這個地方,後面還有兩頁。這個轉換的過程。他把這三個…

  我們從我們的意識形態來看,是不是應該釋迦牟尼佛擺在第一個,大聖文殊師利是不是擺在第二個?而和尚捨利弗是最小的嘛。各位假如上來講話,一定是“尊貴的什麼,尊貴的什麼”。那個校長一定會最小,排在最後一個。對不對?你“尊貴的上級領導”,一定是從最大的念下來。這裡,最大的放在最後面。有沒有?三個位子,放在最後。

  為什麼本尊放在這裡?因為我要跟你學嘛,跟本尊學嘛,所以他放第一個。而這媒介,中間的引導人,是你的上師、和尚,所以捨利弗排第二個啊。對不對?為什麼?這個,你不講還沒事嘛,提出個釋迦牟尼佛來這裡干嘛?對不對?不講就沒事。因為這裡就這兩個人,釋迦牟尼佛根本不在現場,干嘛提出來?這是精神導師啊。

  所以各位在講“尊貴的什麼,尊貴的什麼”,你要“尊貴的毛澤東同志”一定要帶著,對不對?那這裡“尊貴的世尊釋迦牟尼”一樣嘛。雖然不在場,我還是一樣要念一下嘛。這表示什麼?佛法的基本傳承。

  要沒有釋迦牟尼佛的成就與示現,我們根本看不到法界啊。根本你看不到啊。現在既然有法界的本師,這個叫本尊啊,文殊師利菩薩,這些和尚,這些比丘直接就跟文殊師利菩薩學,學他的東西。那老師捨利弗又在場,對不對?好,又尤其是他親自帶領我們來見這個本尊的。對不對?所以當然要帶上來。

  各位要留意到,這個都教我們倫理啊。為人處世、應對進退,最起碼的一個基本工程。你這個都沒有啊,為人處世啊,失敗你別想修什麼大法,別想修什麼大法!你不要看這個三句話擺在這裡。這告訴你,是人格性的具足與健全。我們中國人講的倫理,你一定要有這個倫理觀念。沒有絕對不行。一定要有倫理觀念。爸爸、伯伯、叔叔、媽媽、阿姨、大姨、小姨,你搞清楚啊,不能隨便叫。外國人叫uncle通通帶過去了。什麼叫uncle?sister到底是姐姐還是妹妹啊?搞不清楚啊。那我們姐姐就姐姐,妹妹就妹妹。對不對?伯伯就伯伯,叔叔就叔叔,哪一個uncle就帶過去啦?哥哥就哥哥,弟弟就弟弟,哪一個brother就帶過去啊?這就是倫理。這麼嚴謹,這個民族才能夠一直延續下來。你要嫌他啰嗦?啰嗦就土崩瓦解了。不一樣。你要留意到。

  今天,你想要生命改造。生命有生命的倫理,生命的制度。他的制度顯現的出來的,就是倫理啊。三綱五常,四維八德啊,我是很少跟各位講,你要具備,因為我不是講儒學。假如我要跟各位講傳統的中國文化,我就跟你講三綱五常,四維八德。大概有幾個會背啊?大概背都背不出來。

  中國傳統,知道嗎?也不知道,從盤古開天地下來,念得下來嗎?念不下來。中國文化的道頭是什麼?我看全場大概沒人會。從盤古開天地下來,伏羲、女娲,還有呢?沒有了,不知道。回家查字典就好啦。你是中國人,你都沒有這些概念。你說“知識太多了,這些反正也沒用”。不是,他是你生命中的東西。你的血液中所流淌的就是這些東西啊。你會忘記嗎?不能把他捨棄。

  你一定要弄清楚。這三句話,很簡單地講的就是這個啊。

  我要跟你學,當然,你是老大,排第一個。那介紹我來的父母、師父是第二個。那佛法的根本是釋迦牟尼,對不對?加上去。就這樣的。

  那這裡頭這些名字啊,我跟各位講,“大聖”這個字基本上佛教本身沒有,跟“大雄”一樣,佛教本身沒有。“大雄”這個字是耆那教的教主,就Mahavira,叫大雄。那我們都叫“大雄寶殿”,那是耆那教的,你搞清楚啊。

  佛教來到中國以後,其實是連當時印度的很多東西一起送進來。而我們,只要是印度的,通通統稱為佛教。這樣而已。“和尚”是來到中國以後,我們特別留下來的東西,才有“和尚”這個字,定位。“牟尼”這個字也不是我們定義的。“釋迦”叫寂默,“牟尼”叫能忍,“釋迦牟尼”叫寂默能忍。“釋迦”是釋迦族。“牟尼”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叫成就的聖人,釋迦族成就的聖人。

  那在印度啊,“牟尼”、“牟尼”一大堆。今年印度有個聖人叫“牟尼吉”,他成就的。他一直跟我講說“你過來,我跟你灌頂。”他是個大成就者,他是文殊師利菩薩親自跟他灌頂的,他說他要把那個灌頂灌給我。我說今年我沒空。他已經講了兩三年。我們這邊土包子去啊,什麼都聽到,就是這句話沒聽到。他只說叫我去,不知道這灌頂有多大的意思。他以為這種灌頂跟我們這些喇嘛跟你灌頂一樣,那不一樣的。他直接那種壇城來的灌頂,是叫大灌頂。把他整個生命能量灌輸給你,這種情況。這個就是成就的意思。

  那麼在印度的歷史上啊,這種名稱的稱呼,成就者的稱呼,他經常在換。釋迦牟尼那個時代,是因為他們流行用牟尼,所以用釋迦族的聖人這樣來講。那麼大聖其實是這個牟尼,他們叫牟尼吉。那麼後來呢,就發展用到和尚。和尚後來呢,又發展到阿阇梨。我們叫阿阇梨,他們叫“阿恰瑞阿”。

  那另外同一個時間,有另外一派,他叫“咕噜呗”,“咕噜吉”。有沒有?所以現在你跟西藏的喇嘛受皈依的時候,叫四皈依,他就是南無布達雅,南無達瑪雅,南無僧嘎雅,南無咕噜呗。對不對?咕噜呗,咕噜吉,那不管,因為各地鄉音不同嘛。

  就是說這個詞,用在很多不同的時代跟地區啊,他們流行的不一樣。其實都是,我們的話講的叫是聖人,叫聖人。那麼最偉大的聖人,特別的尊稱就叫大聖人嘛。我們通常就簡稱為大聖。

  那麼在翻譯的時候這譯經家的譯術,他的譯術,他把這分開來。大聖、和尚、牟尼,其實都一樣,意思都一樣。但是中國人喜歡在作詩啊、作詞的時候,所用的把他區別出來,其實是都一樣的。

  但是有個東西不能隨便用。“世尊”這個字,這個是如來十號之一。如來十號,薄伽梵是其中一個。印度教裡薄伽梵歌是最偉大的一部史詩,就是用薄伽梵,所以佛教裡把這個詞拿進來用。這十號從如來、世尊、佛、薄伽梵,還有什麼世間解,什麼調御丈夫,這些就其他地方不能隨便用,這針對大成就者,就是真正妙覺菩薩,妙覺,就是佛,這個真正的大佛,究竟佛,才用這十號。其他的呢,我們都可以用,什麼阇梨、阿阇梨、法王啊這些,都可以用,這些符號都無所謂。但是如來十號不能隨便用,只對這種究竟成佛的佛才用。這個用名號上,大家留意一下。

  昨天我跟各位談的前面四頁經文,我就沒詳細跟你講。你只要用功深入你就可以了解。但是這個你不見得了解。這個要看很多古代的印度的典籍,你才能夠發現到。我就跟各位做個補充。

  好,這兩段的經文大概是這樣。那下面就是這些比丘們,六千比丘們啊,他們的共同心聲。他說“悉當證知。我等今以得見大士勝妙丈夫。”

  他沒有講“調御丈夫”啊,有沒有?這個譯經者,他很仔細、很留意,不敢跨越雷池,那個如來十號不能隨便用。而且各位要知道,如來十號每一個名號用在哪裡啊,他都有他的特別意思。他只有用果的時候,他才有用這十號。而且很少一次十號全部出現,都是一個、一個而已。而每一個、每一個在用的時候都有他特別的意義。這是譯經家在用的時候的一種狀況。

  但在一個地方,他只用這十個名號,但沒有特別意義的,就在偈頌裡頭。偈頌裡啊,為了排那個字數,剛好七個字、七個字嘛,那麼他為了排那個有時候用佛一個字,有時候用如來兩個字,有時候用薄伽梵三個字,有時候用調御丈夫四個字。有時候用善逝世間解五個字。他就看他那個地方,字數的多少去調。那就意思都一樣。他就只講佛的意思而已。

  但是在長行文裡頭出現不一樣的時候,那你就要小心啦。他為什麼用這個詞出來,他有他特別的用意。這個就是經典的語言模式。那個語言裡頭他就有一個思維,不同的定義在裡面。那你只有在讀誦的時候,你去看,你才能了解到。要不然十號通通用佛就好了。為什麼突然跑出一個如來來?又跑出來一個世尊來?不是,他有他特別的意思。

  好,像這個地方就說明了。他說,他其實講前面三句,大聖文殊師利、和尚捨利弗、世尊釋迦牟尼佛,這個時候,下面講“悉當證知。我等今以得見大士勝妙丈夫。”他意思就是,世間的這個化身,我們色身的凡夫這一類,向法身發大願的意思。

  我們每年都跟各位講,經常跟各位講要發大願。你怎麼發願?就是有這種心境。就是他現在講的。“以得見大士勝妙丈夫。”就是有這個因緣,遇到文殊師利的這個法。他怎麼看到呢?就是前面的殊勝境界,那十句,有那個“汝可觀察文殊師利”那十個境界,觀察以後,他才發這個大願。

  他說,得見“奉覲瞻禮。恭敬信樂。所有善根。”得見文殊師利菩薩以後,他“奉觐瞻禮。恭敬信樂。”這一再重復的表達這個部分。

  那我們呢?各位?一再跟各位講說不能沖動,不能偶像化,不能造神。他都是在人間,你要留意喔,在人間。他法身的部分也是一樣。他不是一個釋迦牟尼這個人,或者文殊師利這個人走到你面前來的問題,是法界的狀況。因此你要進行的是要奉觐。

  奉觐是指什麼?我對於文殊師利這個德行,那種境界我親近了,我知道啦,這個叫奉觐。瞻禮就是仔細地觀察,這個瞻禮。以恭敬心,以各位的習慣性的合掌,眼睛進入那個領域裡頭,這個叫瞻禮。因為對那個境界你已經如實了知嘛,所以你自己在一再地去揣摩。恭敬當然是你很尊重,恭敬是尊重。信樂,心裡已經印證到了。這個信就是信心。樂呢,是樂趣、喜樂,你願意去成就他,是這樣的一種狀況。

  我們現在會沖動。“這位師父講得很好,我喜歡。”然後呢,就一頭栽進去。栽進去了,你開始就一股沖動。這個不是學佛人,這個跟牛魔王或者蜘蛛精學是可以。一股沖動就沖進去了,然後他門一關起來了,你就被扒皮了。聽說很多人跟某某法王、仁波切、活佛啊,房子賣了,賺了幾年,賣了就供養啊。供養以後,他說“那你不適合。”又回來,回來以後沒房子了。結果大家就罵得臭頭了。這個就是你自己搞錯啦!

  你對一個上師要了解,“奉觐瞻禮。恭敬信樂。”你在他的法上最少要摸個三五年,而自己實際上獲得利益。你也肯定說“我人生這樣走下去沒錯。”不是要你改變生活啊。

  房子賣了要去出家,結果在那邊人家女眾不收,女眾也不能住下去。可是我又回不去,怎麼辦?還有一點錢怎麼辦?那就隨便那個村裡啊,窩個房子在那邊就拜托人家給你住。然後生活習慣又不同,人家一年洗一次澡,你一天洗三次澡。住不到一個月就被轟出來了,那你怎麼辦呢?不是,這個叫盲目。

  你想想看,講給你聽,聽得懂的法,你都學不來。那講給你聽,你雞同鴨講。你會修什麼法,會怎麼學得來呢?因為你聽不懂,所以你就狂熱,盲目。不是這個樣子的。一定要弄清楚。

  先把這個自己的做好,奉觐、瞻禮、恭敬,要產生信樂。那個信心的信啊,絕對是你自己已經驗證到的,你自己在實踐中印證驗證了,證明這個法這樣子,生活中可用,那你產生喜樂。

  那你不一定要跑到山上多高,什麼四、五千米以上的地方去,受寒受凍,不一定啊。你還是在這裡,你可以過你的生活。同樣你可以進行生命改造工程,達到轉凡成聖的目標。

  不要去造神。我們一再跟你講,不可以造神!一個佛教徒會有造神的那種心境,那就錯了。你一定在心理上、在人格性上面不健全。要以健康的心態來進行生命改造。

  好,他講這個。這個所有的善根是指文殊師利菩薩的所有善根,那意思就是生命中的所有的因素,他都“奉觐瞻禮。恭敬信樂”。知道嗎?所以,盡管到這裡啊,文殊師利菩薩跟這些比丘們在一起,他們絕對不會是像看電影一樣兩下子他就有了。這裡面,在和尚捨利弗的指導之下,他們對於文殊師利菩薩的法應該是已經摸索很久了。前面講這些比丘的種種因緣,就可以證明說,他們之間已經受過文殊師利菩薩調教的時間,大概用你意識形態的話來講,已經超過無量阿僧祇劫。你要知道啊,我們都以為三兩句話就可以,不止啊。

  現在只是匯集這些因緣啊,讓他一直爆發而已。但是你沒有和尚捨利弗來指導你啊,難。所有善根你怎麼奉觐?怎麼瞻禮?怎麼恭敬?怎麼信樂?

  好。現在,“及以我等過去所集福智善根。以此善根。願令我等。於仁所有如是色身。”對你啊,文殊師利菩薩你所有的色身,“如是色身,如是相好。如是音聲。如是自在。一切功德。”我通通要具足。

  這個就發願了。你要像文殊師利菩薩這樣成就啊。然後要怎麼樣學呢?“我是用我過去所積的福智善根,要以此善根令我跟你一樣。”那你要記得,再看到觀世音菩薩,你不要什麼,喜新厭舊。這說你必須隨一而終,一直到你成等正覺。知道嗎?這個是很重要的。這個願啊,一直到你得最正覺。

  所以你看這些菩薩,跟著文殊菩薩走的這些因地發心的,當然就跟文殊菩薩會同一脾性,同一個脾性。跟著地藏王菩薩走的就跟地藏王菩薩同一個脾性。這裡講的六千,證明是這種狀況。

  那,我們從這種地方,從這種經文裡,再看回來就是,對我們自己的要求。你要怎麼做?去實踐,要去力行實踐啊。這不是聽完就好,你要開始調整你自己,你學佛的心境,心態。我是不是這樣學?

  這個時代,我們現在的這個時代,2008年前後,大概二十年的時間,未來二十年你還會是這個樣子?廣告性盛行的時代,行銷策劃非常強調的時代,效率非常高的時代。因為高,效率高,所以對地球的破壞也效率特別高。你放心,這個效率如兩面劍。對這邊有好處,對那邊也有好處。對你的成就很有幫助,但是對於大自然的傷害,他的效率也特別高。

  所以,以前要砍一棵樹你知道嗎?我記得我要砍一棵樹花了四、五個小時,那棵樹也不過這麼大而已。這麼粗而已啊,拿了一個斧頭砍了三四個鐘頭,衣服都脫光了。實在是拿他沒辦法,終於把他砍下來了。那一輩子永遠難忘。

  那麼到了這個大學的時候,有個暑假,上山去看看。一千五百年的大樹,我們十二個人抱住那大樹。半個鐘頭就砍掉了。效率高吧。聽說在南美洲砍伐森林的時候,那個一部機器車開過去,一下子可以砍六棵樹,十分鐘。效率高吧。森林的消失速度非常的快,所以對大自然的傷害,你看有多厲害。

  那你不知道,發明這些機器的時候,是不是說效率高。你知道嗎?因為有這種情況,所以現在你,這個你,我講這個你,包括你跟我,和在坐的,還有所有聽帶子的人都一樣。我不是講哪一個人,我們這個時代所有的人。因為要講效率,所以你的腦筋就會被什麼,僵化掉,僵化。然後你會一個目標往前進。你完全是用大腦的意識形態,一種慣性。因為你沒有慣性,你沒有效率。你的意識形態一起作用的時候,你只有大腦的想象。對於生命的實際狀況,你看不到。因此當你的效率一推動的時候,我告訴你,目標一定可以達成。但是你會糟蹋很多很多的人性。人性會被你破壞掉。

  現在你學佛也是一樣。只要你想講求效率的話,佛性中的人性你會破壞掉。因此當你把人性給破壞以後,你留下來的叫佛教知識,已經跟生命沒關了。因為人性都被你破壞掉了,還有什麼生命?那生命也是行屍走肉。再有的話也不過是機器人而已。所以你的化身根本就是肉身而已,沒有靈性。

  所以這個地方我在告訴各位的是,那一種禅觀的修行裡頭,就是要你培養那個靈性。你不管修哪一法,就是要培養你的靈性,你的生命感、你的生命力,要培養出來。假如你在做修行跟訓練的時候,沒有辦法培養你旺盛的生命力啊,基本上是錯的,你的修行是錯的。修不成那還好,阿彌陀佛啦。那個沒有生活感的那種能力,要是給你訓練成功的話,那就糟糕了,那就不是阿彌陀佛啦,那叫牛魔王。

  你想想看,沒有生命感的能力是什麼能力。所以,那些所謂科學怪人都是這個樣子。因為他沒有生命感,他不會體諒人家。他只要把他發明的東西給兌現就好。他不知道那個兌現以後會產生什麼現象。以後有什麼影響,他不知道,他也不管。因為他已經成功了,這樣就好了嘛。這個很可怕的。

  所以我們再這裡提醒各位,你一定要懂得這些。修行成不成功不是重點,當你把人性給兌現給培養出來,有很豐富的生命感的時候,人生就是這樣子啊。什麼叫活在當下,就是享受那個生命感嘛。

  當你不能享受生命感,你有很多的特異功能又怎樣?像我師父他說,他當年他出家,因為他吵著叫他師父給他剃度啊。他師父把他剃度了以後,有一天,坐在樹梢上。樹梢上知道嗎?樹葉的上面,坐在上面。

  就跟我師父講說:“要不要?學我這個本事我教你。”

  口袋裡掏槍出來:“你那個厲害?我這個厲害?”

  “嘭”他就從上面掉下來了。槍都還沒有開耶。

  特異功能可以學得起來,很簡單,只要你肯下功夫,吃得了苦,就可以有。可是坐在樹梢又怎樣?太陽曬不到哈。跑到樹頂端上去曬太陽。要不然要干嘛?對啊,你學成了,沒錯啊,這特異功能會有。可是你要感受生命的存在,不一定在樹梢上面,曬太陽,吹微風啊。在樹陰下也可以啊,對不對?照樣有微風啊。你要曬太陽,沒有樹陰的地方都有太陽啊,為什麼一定要坐在樹頂端呢?功夫是可以練成,可是你要知道,生命感比那些功夫更重要。那你的人生就活在那個感覺裡,生命感的存在裡。

  所以,我們看到很多人,為什麼他們會活得很幸福,就是他的生命感很充分的。當沒有生命感、沒有生命力的人,你看看他是怎麼樣子的,垂頭喪氣,干干的、癟癟的。好像蘿卜干、葡萄干一樣,沒有生命感嘛。有生命感的人就不是啦。

  所以佛法的修行中,這一點非常重要。

  那在這裡,讓我們看到了。我們看到一個狀況,就是,佛法,你透過做人,就是為人處世啊,為人處世四個字很簡單,展開來就是灑掃應對進退,也六個字而已,這兩句加起來不過十個字,他叫“大學”啊。這個部分你不具足,你再修行訓練裡你很難見到。因為你在修行這個磨合的時候,人與人應對的時候,什麼時候該站起來,什麼時候該坐下去,什麼時候要走出來,什麼時候退回去,這個都是你從家庭生活中訓練的。

  現在你有朋友來,親戚來,同事來,領導來,孩子就要叫出來,要見面,然後“伯伯好,叔叔好,阿姨好。”要干嘛?要倒茶。要倒茶要怎麼端茶。給長輩怎麼端?給你們小朋友同輩怎麼端茶?弄好了以後呢,“好,我們現在講話,你去寫功課。”這個是很重要的一堂課。

  幾次、幾次以後他就知道該怎麼做了。他知道給伯伯端茶要怎麼端,給阿姨端茶怎麼端,我們小朋友怎麼端。當你端茶給他,他也謝謝,那也謝謝,兩眼一碰啊,就來電啦。來電干嘛?兩個就都進去玩了。對不對?這個接觸是很重要的。他要過一個正式的社會生活啊。

  我們跟各位講,健康的社會生活跟家庭生活是很重要的。但是,他要從家裡要走出去社會的第一步,你往往把他摔倒了。他會講說“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很抱歉,你都在起跑線上都把他踩死啦。你沒有讓他好好戰勝他,你一定要訓練他、輔助他,讓他走上第一線嘛。第一步要讓他成功嘛。可你在第一步,他本來不會失敗,你都把他踩下去好了。開始你就給他摔得一塌糊塗了。甚至於還爬不起來。這個非常重要。

  所以跟各位講,不是我們一再地強調這些為人處世的問題。那是你的資糧道,你的資糧道。這個資糧道不足啊,你沒有辦法具備這些根本的東西。至於他講到“如是色身。如是相好。如是音聲。”這個講的就是,從相來表體。就是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來表達他本體的體相用,本體的存在,然後他可以起作用的微妙,就指這個意思。

  好,這些最重要是下面一句話說,“一切功德悉當具得”。發願就要這樣發。“我不敢啦,我只學一個就好啦。”那你就要繼續當凡夫吧。文殊師利菩薩所有的本體以及所起的妙用,悉當具足。是指這個部分。

  我們簡單地跟各位談到這裡,休息一下,等一下繼續進行。

  《四十華嚴》第53講(2008年3月2日)B

  好,現在我們掀開經本看85頁最後一行。這個是要進入精彩的地方啦。好我們先看一段經文。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告諸比丘言。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十種趣大乘法。無疲厭心。則能速疾深入如來究竟之地。況菩薩地。何等為十。”

  我們先看這一段經文。這段話當然簡單啦,他只是喘一口氣而已。其實這是一個結論。我們前面看到的這個足足五頁的經文,他是一個序文。這個序文裡啊,其實都不是重點,但是他是很重要的東西。不是重點又是很重要,這個是生命的語言模式。因為正式的,是現在以後要講的。那麼前面的,是在調整一下你所在的立場跟境界。

  我們人生之所以會痛苦啊,就是你做人的立場沒有弄好。你當兒子的兒子立場,當爸爸的爸爸立場,你那個轉換,你轉不過來。當一個學生有學生的立場,當個老師有老師的立場,當個領導有領導的立場,當個部署有部署的立場。只要大家各盡本分,這個社會一定和諧,一定太平。但是當你倫理一亂的時候,沒有辦法盡本分。

  所以我們在講“大學”教育,其實教的就是倫理。應對進退就是倫理啊,上一輩,下一輩,左右,前後,你要做好啊。現在年輕人出社會,之所以會遇到問題,會挫折一大堆啊,就是應對進退的問題。

  我年輕時代不再我們這裡,在台灣。我想中國人同樣的毛病。年輕人都遇到這種的問題。什麼問題啊?“他就會拍馬屁,會走後門,嗲裡嗲氣的,所以升官都有他的份。我,哼,才不屑呢。”所以啊,升官都沒你的份。這句話講起來好像真的,而且也很美,很有氣概,大丈夫。其實啊…

  我大概從三十歲開始,我在分析這些心理狀態,絕大部分都是家教失敗的人講的。因為他不懂得應對進退。因為在這之前啊,我不認識,因為我事業都是自己做的,那我只看到員工們盡責與不盡責而已。同樣的,因為三十歲以後我進入經濟部,開始要准備出家的時候,我就當人家伙計。當伙計,因為我當過老板,現在要當伙計,我就知道怎麼做。所以,我就看到同事們,那些叫小官嘛,芝麻綠豆大的小官嘛。這種話就很多啦,誰也不願意。尤其是私底下,私底下去吃飯的時候,那個牢騷一出來啊,你就發現,人家為什麼會升官。你想想看,我這樣分析啊。

  既然你會有這個職缺,在這個水平上,大家的工作能力基本上大概是七十五分到八十五分之間,你工作能力再強也是八十五分而已。他工作能力再差也有七十五分啊,相差不過10分而已。因為差太多你就下一級去啦,高太多你就升一級去啦嘛。所以這個工作上的基本能力差不多。而真正的差別是給人的印象。

  女孩子,整個頭發也不整理,那個頭皮屑一堆啦,不知道是巫婆還是女人也搞不懂。你說這樣子,你再厲害啊,人家對你就很糟糕,就很糟糕啊。我不是說你,不要對號入座啊。

  而男孩子啊,因為他會做事,然後就傲慢,講話口氣,到底你在跟老板講話,還是在跟同學講話?搞不清楚啊。那尤其是做報告的時候,那種調調出來,三七步,邊走邊搖,邊講話邊搖。老板看在眼裡,就已經七孔冒煙了,你講什麼他哪有聽得懂啊?你不去檢討自己,然後就說“哼,你就是那麼鋼,那麼傲。那麼了不起。”

  這個時候,你的成績大概零分。老板不會打零分,大概一分。一加零,頂多十分。但是人家懂得應對進退的時候,他也七八十分。當這兩科加起來,人家平均是七八十分,你平均只有四五十分,誰升你啊?

  所以後來,現在,就你們現在,就有一個叫做專業人員,就不管你作人處世的,叫做IT,專業的工程師啊。對不對?這種工程師,就把你弄到一邊去啦。好啦,時間到,反正你也不犯大過。因為專業工程師一般年紀的通常不會做壞事啊。就是那脾氣傲,跟人家應對之間啦,老板去找你講話,講了半天也不會倒一杯開水來喝。然後還要他自己帶水去喝。對啊,你說對啊,這樣你清高啊。老板還跟你清高?這是你的一個應對進退的問題,你連個倒茶都不會。

  所以,你要懂得,前面這些資料,全部講的都是為人處世的,一個人格性健全的問題。長行文裡面講的那些東西啊,他是一個很平常的事。那個,各位只要用心去解啦,都查得出什麼東西。所以我們就講得比較快。但是剛才這一段,是非常重要的,是生命裡頭的東西。他是比較復雜,所以我就跟各位做個理清。

  那麼現在這個地方,他講的也是一樣。文殊師利菩薩來告訴各位比丘,這個已經說明,他們前面已經有過一段相當的來往。那麼我們從文字上看,他就從善世樓閣出來,那這個,出來向南走的時候啊,往南方走的時候,這捨利弗突然間看到他跑出來了,趕快把眾弟子六千人集合起來趕快追,就追到這裡來。然後匆匆忙忙:“師父啊,師父啊!我有事問你啊。”就好像類似這種狀況。其實不止啊,我們跟各位講,這當中他們有過一段非常精彩的交往。

  這個拍電影,重點就在這個地方。文殊師利菩薩,捨利弗跟這些比丘們,他們會有一段。假如一部電影是兩個鐘頭的話,那麼這個地方他們的對話,應該有半個鐘頭的時間。那是很精彩的一段對話。然後才能夠懂得說,這個化身跟法身之間是如何轉進去的。上面的對下面的,那講話的情況所指導的東西,跟上面對下面所渴望的所需要的東西,這個相互的一種來往。我們現在的情況沒有了。

  我相信,目前這種電影也拍不出來。也沒有這樣的導演,也沒有這樣的編劇,更沒有這樣的演員。而這些演員跟所有要演的這些,包括導演,包括攝影的這些人啊,音樂編劇的這些人,通通要來參加兩次以上的安居,一次三個月。每一次是日中一食,早上三點以前起床,晚上九點以前睡覺。就這樣而已。每天吃一餐。你嚴格地受過這種訓練以後,你才能體會這當中是什麼?而這個指導者,就是指導這一群人。當然不是只有這一群人,正式的出家眾,跟這些老居士們一起參加,帶領他們受過這種磨練以後,你才懂得生命是什麼? 兩個三個月啊,最快的速度是一個夏安居一個冬安居。這個速度最快。假如說兩個夏安居或兩個冬安居,那就要兩年啦。最少是一年半的時間,要這樣的一個歷練。

  這個是,讓各位知道這個前提性的部分。

  那麼來到這個地方,文殊菩薩就作答了,也知道大家的心意。現在我們講叫大家的心意,大家都要求大乘法,因為他已經回小向大了嘛,對不對?要求大乘法嘛。那麼,這個部分我要跟各位談,求大乘法的心,這個前面到這裡都沒有,他就是說“成就十種趣大乘法無疲厭心”。大家才問,表達這個意思是說:“我等過去,我願意用我所集的福智善根來學習你所有的如是色身。如是相好。如是音聲。你的一切功德,我都要具足啊。”才這樣講而已。你就馬上叫人家要有“十種趣大乘法無疲厭心”,所以你要知道他們之間是已經有過相當長的一個溝通、認知,然後他才一個就提出來了。你假如不了解,你怎麼會提出這十個條件呢?對不對?這十個條件提出來,你就能夠“速疾深入如來究竟之地。況菩薩地。”可見,文殊師利菩薩不是只有演戲啊,所以在這個來往的過程裡,你要知道他這些比丘們有多重要,他在表達些什麼。這是一個。

  第二個,這裡要跟各位談的是,這些比丘,用比丘來帶的,只有比丘而已啊。捨利弗帶六千個比丘。但是他這裡講的是“若善男子善女人”。你要留意到啊,這個經文裡頭,他表達的意見是相當廣的。換句話說,四眾弟子都可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弟子。而我們,因為你再怎麼看這個經文就是前頭不對嘛。前面來的都是比丘啊,六千比丘啊,他沒有講到比丘尼,也沒有講到優婆塞、優婆夷,為什麼善男子善女人?所以他這個地方應該是講,他告訴比丘,應該講說“若諸比丘,”是不是這樣?因為照講是這樣講啊。他告諸比丘以後應該講“若諸比丘”。那麼講 “若善男子善女人”,那你就要知道,這裡面又出問題啦。很簡單,不是你大腦想的。

  我跟各位談一個我個人用功的方法。我算是對文詞,因為我是研究經教的。對文詞我是相當精准的,很准確的。像這種語言啦,“若諸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 ,“告諸比丘 ”就“若諸比丘”啊!怎麼會來一個“若善男子善女人”呢?我就提疑情。因為這找不到答案,這世界沒有人注解這種東西啊。我就提疑情,帶著它。然後我就從頭到尾一再地去把這些問題。通通挑出來。所以我跟你講,我的疑問、疑情、問題啊,不像各位這樣小小一本啊,我是好大一本啊。每一本一記錄下來,就是好幾千條。你知道嗎?這個就是經教行法要該下的功夫。

  但是你不能夠自己擅自去改經典。經典絕對是殊勝的。你不要自我主張,隨便去改他,這個錯啦,那個錯啦。錯字可能排版弄錯有可能,但是絕對不是佛陀講錯,不是譯經譯錯。知道嗎?也不是經家錯,也不是譯家錯。唯一的錯就是我自己。因為我業障重,看不懂,不是人家錯。用我們現在的術語講,一百零八拜。你不要一直說“是他錯,不是我錯。”你看不懂就說人家錯,不是,你要找出來。

  當你把這個問題都解開來啊。其實,我那時不止幾千個,幾萬個是沒有,我想一兩萬個有啦,那些問題啦都是這一類的問題。你問人家問不出來,查資料也都查不出來,你說這個怎麼查,你到哪裡去找?對不對?注解注到這裡也是隨便注過去了。你放心,絕對講不出為什麼?

  但是,當你真的把這些疑情開始解開啊,大概五六個你就可以刪掉,你自己能夠解開五六個疑情以後啊,這一兩萬個問題你可以刪掉四分之一,因為大概都是同一類的問題。你在相上看起來都不一樣,但是當你疑情一破解,就去掉四分之一了。到你自己疑情破了十幾個的時候,大概去掉三分之二。當你再繼續努力啊,不知道多少個,大概也就是這樣子,一二十個左右,三四十個之內,你所有的問題全部解決。

  但是最重要的,你要多講經弘法。你疑情提,你也要講。有疑情不能解的,你不要講就好了。不能解的就,我不會就不要講嘛。會的、你懂的講。那就像排山倒海一樣。因為你要講,你就要比別人特別仔細,別人沒有注意到的,你都注意到啦。像這個你有沒有注意到?我告訴你,你《華嚴經》再誦一百遍你也看不出來。

  所以我勸各位《華嚴經》你要這樣誦。傳統的那樣誦法,“如是我聞,一時”這樣子,然後嘴巴一直念下去,然後腦筋就一直飛到天外天去啦。你這個要誦,但是還有一種誦法你一定要,像看書一樣,像看畫冊一樣。像看書一樣的看法來看,但是,要用看畫冊的心情來看。這要同時進行啊。一面看經,是像看書,不是誦經的,剛才那個我沒有否認喔,是要誦啊。但是你現在還要像看書一樣,靜靜的,泡一杯很好喝的茶,然後慢慢地一面看,一面喝。然後看經那個速度,可是那個心境啊,要像看畫冊一樣的那個心境,來欣賞這些畫。這個時候,你就看得到這些東西了,為什麼這個樣子。這樣顯相,好像不對啊,好像那個水管接的這邊粗的,怎麼這邊細的。你為什麼會這樣子?你要慢慢地去體會。慢慢慢慢你就會知道“啊,這個是為什麼了。”有疑情就做記錄,有疑情就做記錄,有疑情就做記錄。不必問人家,要問的話就頂多查字典。字典查不到,那就不問啦。

  早期問追著問啊,問到那些師父都跑給我追啊。剛開始我們以為他都會啊,其實他都不會。他不會又不會說不會,那隨便跟你講一下,你就被他誤導啦。幾次以後就不來了。因為不是我們不問,其實是他沒有辦法答。

  而我要告訴各位,你真的是以修行的方式來念經的話,你有問題,你的問題人家是沒有辦法答的。因為你是內心的一種感受,不是一種知識。知道嗎?知識的東西,以各位的教育程度來講,這些文字你都能解的。不是知識的問題,是你內心的那份感受。那份感受你都講不清楚,他怎麼答得出來呢?就算他知道,他也講不出來。而這些東西,都是我們在講經的時候,經過十幾年,我不敢說幾十年啊,因為我才講二十幾年而已。那十幾年的疑情以後,你自己逐漸展現的。那些東西都是以前你會的,你知道的,可是你講不出來。你用一個詞出來,你就以為人家知道,那個詞其實他不知道。

  我第一次跟大家講“不用大腦的思維模式”,我就打死一群人。因為我講不用大腦,今天講不用大腦要用生命。

  那個人回家去想,想了一晚上,回來說:“師父,昨天失眠啦。”

  我說:“怎麼失眠?”

  “你說不用大腦。我想了一個晚上,用怎麼不用大腦?”

  剛開始我不會答,他這麼一問,我說:“叫你不用大腦,你還用大腦去想一個晚上。”

  好了,他馬上他臉色一變。一個很熱情的人,昨天那麼認真來做功課做了一個晚上,這麼一問,結果,你跟他潑冷水啦。他來,一群人全部陣亡。

  因為你講的你以為他知道,他很熱心,你也很熱心,可是你熱心不能這樣答,那群人全部消失,再也沒出現過。不過我肯定他一定在電視上看,不敢再來跟我見面。因為這給他很難堪,那一群人都很難堪啊。你馬上“啪啪啪”機關槍掃射通通把人家心髒打破了,全部陣亡。因為你以為他懂啊。

  後來我才發現,我不能跟人家這樣講,因為,大家對於不用大腦的這個東西的定義啊,他不懂。所以我要慢慢地講。要怎麼講才講清楚,到最近我才講清楚。各位的福報比較大,而這個部分我試了十五六年,為了诠釋這個東西。為什麼這樣子,這個都是經驗啊。

  所以,要從事經教行法的人,那你一定要寫、要講,然後要提疑情,好多好多的東西要一直地進入。經教行法是很了不起的。這是第二個部分。

  第三個,我還是講這個東西。在這個整個的過程裡,我們看看,你從法界那個上面下來,跟從我們這個世界要上去。他上面是從法界的生命,法身慧命那邊過來,我們是從色身這邊的物理現象跟心理現象要夠上去。兩個之間要用現在的語言來講,他們之間相互溝通的是什麼?這個就是我要跟各位講的,你要去摸索生命的存在。

  我用這個詞是很現代的。相對比較老一點的詞叫做靈性,靈性是別人用的東西,比我早嘛。英文叫spirit,這個詞對不對我們不管,他們的定義我們不管,那你要去感受那個東西。比較正統的,不是靈性,不是心靈,叫生命力,應該你感受得到,生命感,生命力。你這人活得很沒有生命感,雖然有些人工作的勁道很夠,可是很沒有生命感。

  我告訴各位,家裡你假如是新婚夫妻啊,那個先生很認真在工作啊,回家大概都缺少生命感,一躺就睡著。尤其是在沙發上啊,這個鞋子一撥,左大拇指撥右腿皮鞋,然後右大拇指撥左腿皮鞋,然後“哈”伸一下,睡著了。電視打開,頻道還沒選他就睡著了。而一起來,他談事情是很正點的,因為他要趕求效率嘛。你要留意到,一講求效率啊,人性就消失了。而且那個投入是非常耗費生命力的。就是非常耗費體力的。大腦用得多,非常耗費體力。這種人就缺少生命感。

  你要放音樂給他聽,他假如從小有音樂訓練,愛唱歌還有點音樂。要不然你會發現,他家從來沒有音樂。因為他在講求效率,因為他太理性啦。

  而現代人啊,我不是說你啊,現代人太理性的人太多啦。這些純理性的人其實不是人。我不是說你啊,你不要對號入座。你假如是純理性,太過理性的人,講效率,一板一眼,做事很精准的,從不多余也不啰嗦的這些人,請你特別留意。你常常會傷害別人,而你不知道。這個時候你該怎麼辦呢?你要多培養一點柔性、感性。感性不是叫你亂來的感性。生命感的感性要多培養。

  怎麼培養,你自己來。我沒辦法教你,這個因為每個人不一樣,比如說你多欣賞畫冊。大概這種人買的畫冊,也是很那個的畫冊啦。那個要培養音樂感,韻律感,這個就是你自己來啊。我說“這個很美。”他自己說不定兩天就搬一捆回去看,這到底是怎麼美的。為了怕買錯,所以還去買一個塑料做的。

  那個生命感,他是很難培養的。但是你為了培養生命感跟培養生命力,與人相處的那種柔性,你必須要投資,必須要投資。比如說邀請個朋友、同學去欣賞音樂會,看畫展。可是搞了半天了,原來音樂會你在睡覺。一坐下去你睡覺,因為你根本就聽不懂嘛。畫展也看不懂,就那裡一幅畫、一幅畫,要怎麼看。那空間這樣,你就開始構思,“要假如是你的話,怎麼做才有效”“要怎麼樣做可能發揮更大的效用”“要怎麼樣子才可以人來更多”“怎麼畫展裡面人那麼少啊,這從營銷要怎麼樣。”你又開始這一套,你的本能又起來啊,你的生命感還是消失,還是培養不起來啊。可是沒辦法,你就是要這樣去訓練。

  甚至說:“這個香蕉好吃嗎?為什麼叫香蕉?”你有沒有聞到香味?為什麼叫香蕉,各位知道嗎?很香?我看不是啊,香桔子可能比它香。你要去感受到古來的這些東西,為什麼取這些名字。

  這當然,你要培養的是很多。學中醫也可以培養。中醫很奇怪啊,中醫那穴道有沒有?有誰背起來?現在大概沒有一個背起來,老中醫除外。可是西方人對我們中醫的穴道他不這樣背。他通通用A1、A2這樣子,A零零幾這樣子,用編號的。而中國人為什麼給他取不同的名字呢?而且奇怪,都不重復。只有一個會重復,那叫阿是穴。阿是穴知道嗎?就是壓下去你“啊……是”。那個因為不在經絡上,所以叫阿是穴。那個是一樣的。對吧?因為我也學過一點啊。他連取那個名字都非常有生命感啊。因為從生命中取的名字的當然有生命感啊。你去背那些東西,那很可愛的!

  生命感一定要培養!你假如一點生命感都沒有,當然你不會一點生命感都沒有啦。你用衡量你有沒有生命感,一個很簡單的,看你這個月來有沒有掉過眼淚。一整個月都沒有掉眼淚的人,大概沒生命感。你已經出世以來懂事以來從來沒掉過眼淚的。那個就應該要揍,打到他哭。你的人生中一點感動你的東西都沒有嗎?不可能沒有嘛。那你活在哪裡嘛?活在銅牆鐵壁裡面嗎?都沒有可以足以憾動你的嗎?這叫培養生命感啊,自己要去培養。尤其要看到“美得好感人啊”,眼淚就掉下來,沒錯。

  那一天掉好多次眼淚的,好像也不太正常。(眾笑)我不是叫你一直哭啊,那是感動的眼淚。那個感不是勇敢的敢,感動的感,那個生命感是很重要。那感受性不夠嘛。我們常常講感受、感受、感受、感受生命的存在。

  你要知道,美這個東西,是感受到才存在,你感受不到他就不存在。幸福也是一樣,你感受到幸福才存在,你感受不到幸福就不存在。快樂也是一樣,你感受到就快樂,你感受不到就沒有。那你想想看,你都感受不到,那你感受到什麼?賺錢的時候就有感受了。不是,你真的要去訓練這種生命感。

  有了這個生命感你的那個生命,法身的部分才會成長。不過你剛開始感受的時候,可能是很浮淺的,那不要緊。你沒有浮淺的,你就沒有深入的。所以你一定要從這個地方去培養。

  假如從修行、從傳統的意識形態來講哦,現在在跟你講這些,可能都胡說八道,那個跟佛法有什麼關系。但我告訴你,這是生命的基礎。修行人不是道貌岸然的那種人。你要弄清楚,修行人的生命是活活潑潑的,很有韌性很有彈性的。我們叫新鮮感啦。他什麼都很新鮮的,像小孩子一樣。看到什麼,都……。你不是,你……“我知道,嗯,我知道。”這個哦,什麼感覺都沒有,跟這個差不多啦,硬幫幫的。他有彈性有足夠的彈性,生命感、生命力。

  我希望各位,真的能夠活出這麼燦爛,這麼美麗的人生出來。(眾鼓掌)

  這是,有了這種情況,你才能夠看到他們的銜接狀況,那種生命感。當你有了以後,你就很想告訴人家,你的感動。你的感動那部分去跟人家分享。那你去注意,當你對某一件事情或某一個事件感動以後,要去跟人家講,人家聽得一愣一愣:“你到底講什麼?那麼激動,慢慢講,慢慢講。”你講完了,“那有什麼好笑。”

  你會感覺到,這個裡面就類似這種情況,法界跟世界之間的關系,因為你進入那個裡面嘛,你有所感動,你要把你感動的講給人家,你不能夠用那感動的心情來講,而是,因為他不在那個情景裡,你一定要用很理性的語言來講,而語言是很麻煩的東西啊,即僵化又笨拙,然後在傳達表情的時候啊語言就糟糕啦。所以你就要什麼?手舞之足蹈之,聲音還要陰陽頓挫,一起來啊,你才能夠把去他表達出來嘛,載歌載舞表達,可是那個時候他又不在現場,他知道你要干嘛?對不對?這個時候,你會看到一個人關在一個玻璃屋子裡,不知道在表演什麼。外面一個人他在看,那個神經病,像個猩猩在表演什麼一樣。會有這種情況,那就是類似這樣的法界跟這個世界之間的溝通。他們要一再一再地、一再一再地去聯系。那,這個就是要我們自己來。

  現在來到這裡,他們溝通完畢啦。(眾鼓掌)文殊菩薩跟這六千比丘。當然這六千比丘的善根都很夠啊,所以經家就把他很簡略地帶過去了。可是從我們來講,我們要回過頭來要去體驗這個部分。

  我真的很誠懇地告訴大家,修行人要具有這樣的心境。那麼你還沒有,假如有的話叫善根足夠,假如還沒有的話,那你要趕快去培養訓練。那你在訓練的過程裡,可能會有很多的挫折。原來你回家是一板一眼的,講話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大家也學著你這樣。現在你開始柔起來了,人家會愣在那裡哦。(眾笑)你要柔起來要慢慢柔,你不要一下子就很柔,家裡絕對歡迎你。我告訴你,你把柔性帶回家,把那感性帶回家,所有你周遭的人絕對歡迎你。但是你一下子太柔了呵,大家不能適應,以為你變啦,你是外人,你不是那個人。原來你那樣的一個人,在柔化的過程裡,感性要帶起來,你也不要太快了,你是慢慢的。只是你平常受到這種功利、效率的影響,把你給僵化了。

  我相信很多人有,他已經好久沒唱歌,好久沒跳舞,我不是叫你去舞廳跳。在家裡客廳就可以了,放個音樂,家人一起欣賞。應該是這個樣子。這樣子,你的生活樂趣就可以培養,很多家庭危機絕對可以挽救。你放心,我不是說你家裡有危機啊。(眾鼓掌)

  好,現在我們講有哪“十個趣大乘法無疲厭心”。這個叫做“十個趣大乘法無疲厭心”,那個,修學佛法,我們就講到佛教術語裡頭來了。一般人啊,我這個理念提供給各位。我們傳統的佛教是講,厭離世間。這個厭離我覺得用得很不好,要有出離心,但不是厭離。

  那麼傳統啊,尤其是淨土宗,一直講厭離娑婆啦,業不重不生娑婆,一直強調這個地方好像有多可怕。這一種二分法,用二分法的講法,其實不是很恰當。簡略地這樣很快速地描述我們這個世界,是可以。但是你把他微觀化,二分法有嚴重的缺點。在佛法的語言裡啊,我們不希望有太多的這種二分法。

  那麼,我們提到,在這個世間裡,是苦沒有錯,但是這個苦不是你講的苦,包括空虛、無奈,一種虛無感。有沒有?這些都是苦。逼迫感也是苦。

  現在很多,台灣,我們那裡很多IT啊,專業工程師啊。那個進度一下來,全部的人都在辦公室裡面睡覺。而辦公室設備很好,裡面什麼方便面、洗澡設備通通有,就是沒有睡覺設備,就是你一天二十四小時去精進,弄不好是你家的事,反正弄好獎金這麼多都給你。大家都為了拼獎金啊,那就死命地去干。

  那麼像這樣的情況啊,效率夠,效率絕對夠。但是他那個叫什麼,“熊貓”啊,通通遷移到台灣去,這兩個都黑啦。(眾笑)

  老板來找人呢,“我在這裡啊。”

  “哪裡呢?”從桌子下鑽出來,那手壓著椅子,“什麼事啊?”

  “你在干什麼?”

  “我剛剛躺下去啊。”

  你看,這種效率就是世間的狀況。

  那麼在這個時候啊,你說他苦嗎?不是,他純粹是逼迫。他不苦,他哪會苦。他達成業績的時候還開香槟慶祝啊。然後放假一個禮拜,睡覺睡到中風啊。在忙的時候不中風,睡覺就中風了。這個就是這種,這個叫逼迫。你不會感受到。

  我到那叫聖荷西,舊金山南部那,台灣叫溪谷,我們叫什麼谷啊?硅谷。那有位同修,工程師啊,他曾經破世界記錄。4

  他說:“師父我想再破一次。”

  我說:“算了,一次就好,你那麼多次,干嘛?”

  “不,有人超過我。”

  我說:“當然有人超過我。你們這裡破記錄不到半個月,就有人超過你。你這個行業裡頭。”他那個幾G,他弄出一個什麼G出來,超越了呵。他說他還要再來。我說:“不要,夠了,讓給別人去創造輝煌的記錄。你人生有過,你證明你的能力就好,為什麼還要再下去?”

  他說:“你都不知道,那個破記錄的那個爽快多好。”

  我說:“那個我們都有過那個經驗,人生只要一次就好,不要多,你這個要布施。佛教布施啊。”

  “這個叫布施嗎?這樣未免我們佛教徒太過那個。”

  我說:“不那個,這個就很這個。”(眾笑)

  因為你能夠把機會讓給別人嘛,這個才是健全的人生觀。你到底要挑戰巅峰嘛,挑戰過了就好啊,你讓給別人挑戰吧,為什麼老是占著別人的缺啊?你這樣生活會鈍化。

  所以苦的存在我們承認,我們也感受到。因為你要超越那個部分,你一定要去體驗嘛。這個苦,絕對不是無奈。你知道嗎?很多人是無奈。無奈的人生會造成“三失道人”。因為“我老爭不過別人”,所以是失意的人嘛。對不對?無奈,另一個就是失戀的人,另外一個就是失敗的人嘛,這個叫“三失道人”。這個通常不會成功啊,他只會逃避。

  所以太過強調這個苦啊,變成你學佛的基本原因的話,他會變意識形態,他就僵化了。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不鼓勵這種觀念。我們知道苦的存在。在這個世間他是無處不在,但是你呢,要懂得放下。花很美,花無百日好,可是今天很美啊,你要會欣賞。“哎呀,花好美,哎呀,無常啊。”你對著盛開的花說無常,你是不是欠揍啊?(眾笑)人家說某某小姐很美,“哎呀,無常啊。”你最好是不要被她聽到,否則她就會用指甲掐你,你看看。不是。

  我們知道他是無常在運作,現在只是這樣現前。所以你看當這種觀念產生的時候,你根本就不知道你的佛法已經學錯啦。為什麼?為什麼我們一直叫人家做功德?為什麼要供花?供花就是為了求美麗嘛。對,下輩子來很美麗的,你就罵她無常。那她前輩子修功累德,就弄錯了嗎?對不對?

  所以,同樣的情況,夫妻很好,那你要贊美啊。“哎呀,夫妻不能太好,太好的話下輩子當鴛鴦。”你是什麼?沒被捶過是吧?不是。因為那是你前輩子修來,這輩子才有啊。“我告訴你,天底下沒有好男人啊。天底下也沒有好女人啊,所以都是壞人啊。”那你這樣講,你是閻羅王派來的使臣,是吧?怎麼是這個樣子?不能這樣講。

  大家因為前面種有這個善因,這輩子善果現前。但是你要知道,這些相都是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不要執著。所以,當有的時候,你應該珍惜,去享受它。可你要知道,萬一沒有呢?那你要懂得放得下。

  假如兩個情愛太深了,那一個走啦,另一個緊跟著後面就走,那就沒意義啊。對不對?所以兩個,我們跟各位講,那個講婚前教育的時候就說,兩個人要結婚,是一體的,生命共同體。可是你更要知道,兩個生命其實是獨立的。所以,當你在一起的時候家裡如何建立,當你自己一個人你要有你自己的生活圈,你自己的朋友。這樣子,萬一,誰知道哪一個、哪一個先走啊?你總不能夠說死一起死啊,棺材買就兩個就好了,對不對?不是這樣的。是有這樣的姻緣我們應該珍惜,可是當有哪一方先離開的時候,你應該能獨立起來。這一點這種觀念,在佛法中沒人去教啊。可是我們要知道,一個健全的人生觀,你應該要有這種認知。所以你的朋友,你繼續交往,我不一定要全部參與。你知道嗎?我,我有我的朋友,我過我的生活,你也不一定全部參與,這叫隱私嘛。

  所以當一個畫家跟一個音樂家要結婚是很美的事。可是你要知道,畫家去跟畫家聚會,音樂家去跟音樂家聚會,你不要老跟屁蟲。人家畫家聚會,你音樂家跟去干什麼?人家音樂家聚會就是音樂家聚會,那是他的生活天地嘛。你這個畫家就不用跟嘛。偶爾有些時候是可以應酬,那是可以,但是大部分他們私底下,在這個圈子裡頭的活動,他是獨立的。你在那個圈子裡頭你是獨立的。要分開呢,要能夠分開,在一起呢要能夠在一起。

  我們現在教育是,兩個都分不清楚了。這一個走,一個一定跟著走。好像分開就不對啦。不是。當你能夠有適度拿捏的時候,你的人生會更燦爛,結婚會更美麗。哎,怎麼沒反應啊。(眾鼓掌)你們是不是決定都不結婚的?

  所以當你有這種認知的時候,你就會發覺,這個無常其實是很美的。因為無常你才有可能升官,因為無常才有成佛的可能啊。對不對?因為無常所以花謝了,明年才會開啊。要不是無常,那花謝了就永遠謝啦。對不對?我是凡夫就永遠是凡夫啦。是不是這樣?所以當你由這個立場來看的話,無常不那麼可怕。

  不要怕無常,無常很美啊。因為無常所以我們才有希望,對不對?因為無常我們才有願景。不是嗎?你想想看,那為什麼把無常解釋得那麼可怕呢?黑黑的,帶個高帽子,寫著“見我大吉”,下面是白白的一條。那個叫無常嗎?不是,那是一種無知。可是真正的無常其實很美。因為無常,種子才會發芽,才會開花,結果嘛。要不是無常,種子永遠是種子,對不對?

  所以你要留意到,佛法講的是真實的現象,這是第一個。你對於佛教的基本觀念一定要弄清楚。沒有弄清楚啊,那半吊子,半生不熟的,那講一講,佛法都被你講歪了,都講錯啦。

  好,這個是,因為我們有這種認知啊,所以你才會向上。但是你假如沒有這種認知啊,按照基本教育來解釋的時候,他越解釋越縮小,越解釋越縮小,所以佛教徒就變成道貌岸然的這種修行人,叫做佛教文化的模式。佛教真理的行者,他不是這樣,他是活潑、開朗、寬廣的。

  所以他才在這個地方有這種阿羅漢。捨利弗是阿羅漢,跟,文殊師利是菩薩,羅漢跟菩薩之間的一種關系,才有回小向大的情況。因為捨利弗在前面第二卷經文、第三卷經文一開始就講,他不見不聞嘛,對不對?他現在怎麼能見聞得到呢?這種情況就是,他把那一種不太正確的觀念,人生觀念開始在做調整。這是一種轉化。

  所以,現在我們就發現這種情況了,我相信這個部分,大家都能夠進行。學佛把這個原點、基本的立足點給建立好、確立起來。你的進度的方向可能會緩慢一點,但是你的成就會非常的大,而且是無限量的。你假如求快速成就的話,那你可能僵化了。那就叫做掉入羅漢坑。

  這個部分,我們簡單跟各位談到這裡。現在看下面。

  第一個,“何等為十。所謂見諸如來。以廣大心。親近供養。心無疲厭。積集成就。一切善根。究竟不退。心無疲厭。”

  這個,這樣兩個我們一個一個講。

  第一個“見諸如來。以廣大心。親近供養。心無疲厭。”

  “見諸如來”是指發現自性。你從傳統文字上來講啊,就是見到佛,“以廣大心。親近供養。心無疲厭。”見到佛,我相信大家各位沒有問題,因為你意識形態的佛,現在我們跟各位講,你根本就見不到佛。對不對?佛已經入滅啦。真的佛再來還要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對不對?你把它定義成這樣比較好,你才永遠見不到。

  可是西洋人研究印度文化說,彌勒佛在佛入滅二千五百年就來了,所以二十世紀西方人就瘋狂地在找彌勒佛。結果那一個就被找到啦,就是克裡希那穆提。克裡希那穆提他是婆羅門,婆羅門的一個傳承的繼承人。可是後來說不是。他不是彌勒佛,他沒有成佛。那麼,佛經裡授記他的狀況,西方人就按照那個標准去供養他。也因為弄了一個溫室,所以他不能成佛。是不是他?沒人知道。是他也沒用。

  因為這個時代的眾生沒有善根,大家逼迫性太強,苦難太多,所以佛不可能這個時候來。他就算來,他也不讓你知道。彌勒佛是常到世間來的,但是你不知道他。

  所以這個地方講“見諸如來”啊,就是所有的生命因素,你看得到嗎?看得到以後就要以廣大心,來親近供養,以廣大心來親自栽培。因為他是培養自性善根嘛,供養就是培養自性善根。你注意看啊。在培養自性善根的同時,心無疲厭。

  我們為什麼會有疲厭?因為你有功利心。“因為我供養以後怎麼沒效果?”不是沒效果。很好笑的“笑果”。因為你培養自性善根要什麼效果?你想說我要看得到,可是他看不到。但是你真的在培養自性善根的時候,你感受得到。問題就在於,你對那個自性善根生命因素,你是用想當然爾的定義,所以你感受不到。

  這跟見諸如來,你就以為是見到佛,那種定義一樣,那你就永遠見不到佛。可我一再跟各位強調,在人間用人的方法,你不要造神,不要偶像化,不要神格化。這樣的話你永遠找不到善知識,而且你無法親近善知識。因為你把他神格化以後,你看善知識怎麼樣?你一定把他當成神嘛。然後走路就看他腳有沒有踩在地上。踩過去啊,有沒有把蟑螂踩死。那你這樣的話,怎麼會有你要的善知識呢?他是生活中的人。你要留意到這一點啊。那麼既然是生活中的人,那就跟我們一樣。一樣的生理現象,一樣的心理現象。以及一樣的物理現象跟社會現象。

  現在很多人在傳某某大德,不管是藏傳、南傳、北傳,老是說得很神奇。過馬路都不要看紅綠燈,然後就穿過去了,汽車也撞不到,呵呵好厲害。我告訴你,那一定是鬼!(眾笑,鼓掌)哪有人過馬路不看紅綠燈橫沖直撞就穿過去啦?要是人警察一定抓。對不對?他一定會出事嘛。可是你以為這個才是真的上師啊,這不是鬼嘛,是什麼?所以一定要注意,純人格化,一定是人,人間的事。你不要想到非人的部分。不要想到非人的部分。他純粹是人,能夠從這個地方來看,你才會心無疲厭。

  你一直要把人當做什麼?像我們給醫生看也一樣。醫生就是醫生,你不要當神醫。你注意看,這個東西很普遍喔。有沒有刮痧?刮痧知道嗎?靠刮痧吃飯的人一定跟你講那刮痧是萬能的。有沒有拔罐?拔罐的人一定說拔罐是萬能的。針灸也說是萬能的。怎麼人一直死啊?萬能就不要死嘛。對不對?民俗療法都說他是萬能的。

  還不止這個樣子,你看那個賣保險的。對不起!我不知道有沒有推銷員。他講了說,好像你買了他的保險就不會死一樣,保證你活到九十九歲。對啊,活不到九十九歲錢賠你啊。保險就這樣講。當然我們這裡賣保險大概不敢這樣講。以前我賣保險我就這樣講。“保證你活到九十九歲,活不到九十九歲,我賠你五百萬。”“好,簽約。”“簽約,錢拿來。你不交保費,你賠啊。”對不對?是不是這樣?

  同樣的,現在賣那些健康食品的,每一個也都是萬能的。那萬能的你吃那兩個是商品就好了。越來越多,越來越多。這裡有沒有賣安利的。安利好像是萬能的,然後安利商品是越來越多。剛出來到台灣的時候只有四種商品,現在大概四百種了。他萬能的為什麼越來越多。那不止啊,所有的健康食品都有這種毛病。為什麼?所以你對善知識很容易神格化,萬能化。絕對錯。

  你要跟善知識相處,甚至要供養,都可以,但一定要平常心。盡你的能力能夠多供養。沒有,無所謂。但是你就是不能神格化。也不能夠說,哎呀,既然是一樣的,大家都一樣。都一樣,都不供養,那善知識永遠喝西北風啊。

 

上一篇:海雲繼夢:四十華嚴 第五卷 第54講
下一篇:海雲繼夢:我們從生活中來成就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