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華嚴》第37講(2007年11月26日)A
好,我們大家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大家請放掌。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第45頁,最後一行。我們先來看一段經文,大家對對地方。
“爾時西北方毘盧遮那願智星宿幢菩薩摩訶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而說偈言。”
這是講西北方。
假如從密法的研究上面來講,這每一方位,這裡面的偈頌,講的是理。那麼前面西北方來的菩薩,他所做的,所興起的供養雲那是事,理事圓融的。所以,你可以相對的,從這邊對那邊,這樣來看來做研究。
但是這個部分,我們在講經的時候就不講,這個沒辦法講。要對照做研究,那兩個方向可以。一個就是做學術研究,可以寫博士論文。
常常有很多人在講說“你怎麼知道?”不是我怎麼知道,因為這個理事無礙嘛,你一對就出來了。
我個人是常會這樣子,有空的時候,就修法,你就把這經文對一下,理事圓融。這是《華嚴經》的專長,理事無礙。有理有事,《華嚴經》裡頭,講理就有事,講事就有理。而在本會的這四卷經文裡啊,他一再地出現。
那我們在這裡不做學術研究,沒有辦法說得那麼細。講那麼細的時候,對各位來講我們無法進行,而且也顯得太枯燥。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就在修法中,密法修法的時候,那作為一個阿阇黎,你要有理論的出處,跟實際行法的具體方法。那這個時候,你要做研究。在這個阿阇黎訓練的場次裡頭,那個層級上面,我們要進行這個研究。
在這兩個方位裡,一個行法,一個學術理論的探討,都可以。但是我們這一般顯教的經教講法的時候,我只能跟你點到,點到而已。這個是一個部分。
現在我們就針對這個部分,來跟各位談西北方。
大家知道,西方表成就。那北方呢,是一種成就以後的應用。那西北方,正是這種狀況。
那個,在胎藏界裡,西北方這個位子是觀世音菩薩的位置。好,各位要留意一下。
那個,東北方是彌勒菩薩的位子。那我們通常不知道,你就方位隨便念過去。從密法的修法上,這個方位是很重要的。
但是這方位重要,我講這句話方位很重要的意義,跟道家在講,羅盤上面在講方位很重要的意義,是不一樣的,那你不要混在一起。在道家或者《易經》上面講的方位,是個人的這種運用上跟你的時間有絕對的關系。
但是在佛教的密法這個修法上,講方位的時候,他是跟絕對因素有關系,不是相對因素有關系。這個是他們之間的差別。
這個部分我也不詳細跟各位講,以免把大家都搞亂了,變成我們去搞五行八卦了。但是這個部分,道家在研究上面,是比佛家來得殊勝。佛家在這邊不太重視。除了密法修法的行者,就是密行者在這方面,他們有些人很重視。有些人他無法重視,因為佛家的本身的本質不在這邊。
那密教後來,就是從唐朝晚期以後,密教的發展是有幾個趨勢。一個是顯密合一。一個是佛道相融,相融合了。
在南方的地方,就是福建廣東,這一帶的密法,是佛、道、以及所謂的印度婆羅門教,三教融合在一起。這一點,各位在這邊可能都沒有辦法去留意的。
那麼在我們北方的這個地方,就佛、道相交融,道家的那個觀念也被帶進來,有這種情況。所以在修法中,他們常常會先用羅盤把方位定一下再開始修的。
這個部分顯示出來,我們中國人,中國的修行人,在這一方面的心量是很開闊的。
現在學佛人意識形態把你自己窄化了。這個基本上不是很好的現象。
這個是第一個部分,你要留意到。
那麼,我們從歷史上可以看。這個歷史發展到了明朝以後,就有幾位大德把《易經》的八卦思想帶到佛門中來。那最有名的就是藕益大師,藕益大師把佛經用《易經》來解的有很多,《易經》他也把他用佛經的方法來解,他有一種互相交融的情況。這個都說明了中國人思想在擴大的過程當中啊,開始起著很廣泛的作用。
當然佛家的修行方法,後來對於儒家也產生影響。所以宋朝、明朝才有所謂的禮學發展。禮學發展,就是把佛教的修行方式融入了儒家的那個修養的觀念裡面。那裡面的的變化是屬於另一個層面,我們這裡就不明確地跟各位做探討。
現在我們來看46頁的經文。這裡有十個偈子,我們也是簡單地帶過去,我不詳細地講。因為詳細講,這十個偈子,十個偈頌一共有二百個字,你要詳細講,那就真多了。大概每一個偈子可以講十個鐘頭,最少要十個鐘頭。我們沒有辦法這樣一個一個跟各位講。我們先看這個地方,他所講的是什麼。
“ 淨念離癡亂,勇猛恆持法,圓滿智能觀,無盡菩提海。”這是第一偈。
“若得決定解,則能入佛境,自在智從生,永斷諸疑惑
念念心增進,所行無懈倦,於法常志求,究竟諸佛法
從彼諸善根,能生廣大信,常樂常觀察,無相無依住
億劫常修集,圓滿諸善根,皆為佛菩提,證於無比樂
行於生死中,不著於生死,於法無疑惑,常樂佛境界
於諸有為法,世間虛妄樂,永離貪著心,專求佛功德
凡夫迷佛智,沒溺生死流,菩薩無著心,普救鹹令出
菩薩無動行,舉世無能測,普現隨類身,等與群生樂
已淨菩提智,於世起慈悲,如日出世間,光照無邊際。”
這個十句話,不是很長,但是把一個究竟的境界都能夠描術得很清楚。這個是菩薩大威德啊,他的智慧才能夠這樣的表達得清楚。但是呢,我們一般人要解這個部分都很困難。因為這已經是從最高的果地境界來講。
那麼要講的話,這十句剛剛好十個理論。一般來講四句一個偈子,是一個理論。
各位對於這個理論,應該去怎麼了解他?只有一個方法,那就是帶著疑情。你現在沒有辦法了解。按照古人一句不是很正確的話叫做“半解,一知半解。”只有一知半解,你才能帶疑情,不是一知半解就好了,不求甚解就好了,不是。不求甚解,你要帶著疑情,你自然能夠透徹。
那這裡面這麼多的理論當中啊,我想舉一個例子。剛才跟各位談的,那時間觀念是很重要的。我們在這裡跟各位談的,這個修行方法,用《華嚴經》裡面的語言來告訴各位,這個法叫做普賢乘。
在佛法的分類裡,他分兩個部分,一個叫做聲聞乘,一個叫做菩薩乘。聲聞乘裡又分有阿羅漢乘跟辟支佛乘。這樣知道嗎?這叫小乘。
那麼菩薩乘裡他又分婆羅門乘,就是空宗的部分,還有一個叫一佛乘,一佛乘在藏密來講叫金剛乘,在我們這邊來講就叫一佛乘。
一佛乘他分兩個部分,一個叫做天台宗的一佛乘,就是共同圓教,一個是華嚴宗的不共別圓。這個地方就不叫一佛乘,他叫普賢乘。就是說,你分兩個,兩個這樣分,一共四個系統。
那這個普賢乘跟西藏的金剛乘又有些不同,那這裡面的區隔,就很明顯。我們現在跟各位談的是普賢乘的行法。
那這裡面以往沒人跟你談到這些,講佛法都不談這些,頂多是含糊籠統地說“我們是大乘。”那有些叫小乘,你也講不清楚。
那在前一會裡,我們跟各位講了這個叫宏觀的佛法,跟微觀的佛法兩個部分。
那宏觀的佛法,我們由現在的立場來做說明的時候,要怎麼表達,宏觀的佛法能夠完成呢,能夠完整地表達出來。這裡面他涉及到我們在修行的時候,是你要自我解脫呢,還是要帶著眾生一起解脫呢?大概是分這兩個方法。
求自我解脫的部分我們叫做微觀的佛法。
假如要跟著眾生一起解脫的話,這個就叫宏觀的佛法。
自求解脫不是心量狹小,你各位要弄清楚。就是說,每一個修行人他的兩個工作都要做。一個是自己的部分要求解脫的。不但你自己解脫,你要教人家也這樣解脫的,那個就叫做微觀的部分。那就好像我們手機上面的芯片,那個芯片的意思。
假如要教人家怎麼樣去解脫,教人家怎麼樣去解脫,這個問題比怎麼解脫的那個方程式來的更麻煩。這個你要弄清楚。“我自己要解脫”,這個簡單。“但我要教你,去用我這個方法去解脫”,那這個就麻煩了。
大乘也好,宏觀的佛法也好,他難就難在於怎麼教人家去解脫。用現在的話講,“我為什麼要跟你解脫?我現在不是活得很好嗎?”明明他現在苦的不得了。可是跟你吵起來的時候,他很爽。
“有人跟我吵,我就爽。我不管贏不贏,只要我不服你,我就很爽。”當他這種心境產生的時候,你要教他修學,是不可能的。眾生難度難化,剛強難教,原因也在這個地方啊。他不是不求解脫,問題是當你要教他解脫的時候,他就不解脫了。
這個時候你要想辦法去說服他。這個說服,我們語言難就難在這裡。你就掉入陷阱裡,你就想辦法要去說服他,但很困難。
這幾天,我們幾個同修在談到這個孝順的問題,要教導年輕人小孩子孝道的問題。我們相信我們,凡是我們對於我們社會加一份關懷的人,對於青少年教育都很憂心。對不對?我相信很多人有這種擔心啦,怎麼去樣教小孩子能夠尊師重道啊,能夠重視倫理道德啊。
我告訴你,你這樣下功夫,不是事倍功半而已啊。因為要教導小孩子怎麼孝順的問題,不是你直接去教小孩。真正的問題是你要教有小孩的父母。所以要教孩子孝順,不是教孩子孝順,要教孩子的父母怎麼教導子女。各位你要留意到這一點啊。
假如你是負責教育的負責人,那你不要把資源弄錯了。你直接用在小孩子身上,大部分都錯。即使有的效果都非常小。真正要用的,就是把資源用到父母親的身上。
假如你今天想要把這個教育給弄好,那你一定要正視這個問題。因為我們看過,在日本在台灣在美國,他們把所有資源都用在小孩子身上了,大概都失敗了。真正要成功的,是要用在他的父母親身上。
假如你直接用在小孩子身上,要經過三代以後才有效果。那你假如現在直接用在小孩子的父母親身上,來矯正父母親的行為,那效果馬上就發生。但是這個問題很少人去注意到。
你想想看,一個開車會闖紅燈、又不講衛生、又不遵守交通規則、然後講話又沒禮貌、對父母親不孝順的父母,他所示現的行為,會叫他的孩子怎麼樣去孝順?怎麼樣去守規矩?這是不可能的事嘛。
所以你假如從父母親的行為上開始做規范的時候,因為他有個目標,希望他的孩子將來守規矩。所以從父母親的行為開始做矯正的時候,他子女馬上就矯正過來了,因為他直接示現了。這就這個關鍵問題,我們就是在這個地方沒留意到。
現在各位要修行也是一樣。這些都是資糧道的問題,我們要考慮不是修行本身的問題。修行本身不難,我們都知道,那個方程式一帶,你幾個訓練以後就可以了。問題是資糧道。
所以你要指導人家修行,要教導人家修行,關鍵不在你修行的方法多好,關鍵是在你要給予這些眾生有沒有資糧?福德、智慧,這兩個東西沒有的話,你這個因緣沒有用。因緣假如不能增長他福德跟智慧的資糧,這因緣是白費了。
所以宏觀的佛法跟微觀的佛法差別是在這裡。
不是說微觀的佛法就不教眾生,不是不教。微觀的佛法主要就是講那個芯片的問題,那個解脫的方程式。上次我跟各位分析得很清楚了。佛陀是在印度的那種修行的文化沃土裡成就的。因為每一個人都在修行,他發現修行的方法不對,調一下就過了,然後那個層次就很好用。
可是我們忘了,我們也忽略了,在印度肥沃的修行的良好環境中,他只講那個部分是可以的,來到我們這個世界根本沒有那個環境。因此你那資糧道就必須具備起來,否則你很難成就。
為什麼佛陀在那個時代將善來比丘,人家就證阿羅漢了。我們善來比丘,你還是一塌糊塗。為什麼?你那些資糧都沒有嘛。都沒有啊,善來比丘就善來比丘啊,你還是瞪著眼睛張著嘴巴“啊!啊!”你並沒有證阿羅漢啊。這個就是資糧的問題。
那宏觀的佛法就在給予這些資糧。當資糧夠了,到達我們講技術面跟工程面的修行開始線的時候,那你很快就通過了。關鍵是在這個地方。
那這個部分在這個經文裡,他沒有講到這些。他這裡講的都是資糧你已經具足以後,那這些文字你才看得懂。要不然,這些白紙黑字就跟我們拼ABC一樣,拆開二十六個字母你都認識,並在一起一個字你也不認識。對不對?這些字每一個字你都認識,每一句你好像都懂,裡面有很多的東西。
我舉個例子來跟各位說明,我們來看第一句。
“淨念離癡亂”,這很清楚吧?你有沒有淨念的經驗?假如你沒有淨念的經驗,那“離癡亂”你就體會不到。
所以我告訴各位,你在生活中…這個要不講出來,講一個是你在生活中,當你覺得很混亂,沒辦法做決定的時候,你要淨念。你就要淨心,把自己冷靜一下。
所以我常跟各位講,你在情緒很高亢的時候,不要做決定;情緒很低潮的時候,也不要做決定。這個是要訓練的。
情緒很高亢的時候,是什麼時候?要結婚的人一定情緒很高亢,所以結了就昏了。對不對?所以告訴你,情緒很高亢的時候你就不要做決定就對了。
情緒很低潮的時候,你就離婚嘛。離了也昏了。你還是昏了嘛。
所以你結婚也不對,離婚也不對,都不要做決定啊。
當你情緒很高、情緒很低的時候,就是很癡亂的時候。當你生活中遇到這種很復雜,沒有辦法做決定的時候,我告訴你,你要靜坐。要冷靜,冷靜不是不去思考,就是把你紛亂的那種思緒啊,要給淨化掉。這是生活中的。
那麼,在做生命改造、轉凡成聖的時候,就不是這個樣子了。他是那個心理頻率完全要穩定下來,不是降到零,要完全地穩定。那個穩定的訓練是要大功夫的,要經過一再重復的訓練,那個定力才能產生。你要發生所謂神奇式的效果,那你這個訓練一定要產生。一定要有,沒有不行。這是一個關鍵,一個關鍵處。
那你假如只是一般生活的話,我相信讓你靜下來,淨化一下,你在生活中就有很大的利益了。但是不是我們的目標,這是一個過程。
好,這是第一個。所以兩個部分我跟各位交代了。
第二句他講,“勇猛恆持法”。
這個淨念你假如只有第一階段的那種淨念,你一癡亂,你這個勇猛恆持法,這個叫沖動。
我相信很多人跟著什麼法王啊,活佛啊去修法,把房子賣了,捐出去了,就沖進去了,然後一出來就開始要神經病了。為什麼?因為他完全投入了,然後太勇猛了。但是善持法,他那個持的法也是有為法。
各位在這裡要留意到一個問題,各位要精進啊,我告訴各位,這個“上師情執”跟“依怙上師”,你一定要分辨清楚。
我這幾十年發現一個問題很嚴重的問題就是,很多人很勇猛,對師父很護持,不管你是對法王,對什麼尊者,對什麼上師,還是什麼師父都一樣。你自己要有檢別的能力,你到底是在依怙,依怙,怙知道嗎?樹心旁,一個古,那個怙啊。依怙於上師呢?依怙的話,是沒有情執的,不是占有的。
但是你要是上師情執的話,是一種占有。假如有上師情執的話,你只要進一分啊,那你就亂了,你自己就亂了。假如那遠一分啊,那你就退道心了。這個就證明,你弄錯了。這是上師情執。
依怙於上師的人是沒有情執的。依怙是需要的。我們跟師父之間的關系是這種信托關系。“我依靠師父、依靠上師,我要了生死,我要成就法身慧命。”你要搞清楚這一點啊。
你不要產生情執啊。情執是一種占有。有人跟師父親近一點,咬咬耳朵講兩個句啊,你馬上就醋桶化,變成山西老陳醋,嫉妒心馬上起了。會起嫉妒心的人,都不是正確的修行人,都是人格有問題。
你要記得,你找上師不是在找情人。找情人是可以占有的,找上師是不能占有的。
但是很多,很多啦,我不是說你,你不要對號入座,不要瞪著我啊,說我在罵你啊。你在勇猛修法,你要搞清楚。
這個不是我們佛教所特有的,所有的宗教都有這種情況。所有的宗教都有。神父、牧師啊,搞成一堆的也是一樣。看起來很勇猛,他很虔誠啊,其實就是上師情執。
所以你要勇猛的話,先檢別這一點。
我們對三寶是真依怙,依怙於三寶,不是占有。當然,對佛寶你不會占有了,佛寶已經不在了。你要占有,大概是藝術家收藏品嘛。對不對?那是占有嘛。法寶也不會有什麼占有,因為他是公開的。對不對?那最終結果就是對僧寶的問題啊。各位一定要拿捏好。你在勇猛修法的時候,要弄清楚。
假如這一點不弄好,沒有辦法修行。你進入佛門,你會是非一堆。你眼睛所看的都是是非,因為你在占有。你好像那個藝術品拍賣場上面在喊拍的嘛,你要標嘛,把上師標回家嘛,占有嘛,是這樣的情況啊。那你就造業了,造業了。你不要以為你勇猛修法,這個是很嚴重、很嚴重的問題。
所以我們看到為什麼有人,他很精進啊,突然之間呢,他就崩潰了,完全退心了。那你放心,那個家伙絕對是上師情執,情場上敗下來的人。
僅供參考,說到你,情節是真實,說到你,純屬巧合。我是把實際上的狀況提供給各位做參考,也給各位多一層免疫力啦。當你看到相應的上師的時候,不管哪一個,當然不是我了,自己要檢別一下,不要自己掉入那種暧昧的漩渦裡頭。這個是一定要完全避免的。
你能夠避開這一切,那都無所謂啦,其它就好辦事了。在修法上沒什麼嘛。對不對?那你在菩提道上為什麼會那麼痛苦啊。我告訴你這一點,你要很清楚。
好。假如你是到了第二個階段,那種淨念啦,透過真正修行,正確的修行技巧,就技術面很完整了。那這樣的人啊,你勇猛持法就沒有問題了,因為這個部分是要工程面來幫你完成。
你記得這個原則。一個是在生活中運用的,可以有一些很好的效果。但是除了生活中運用的以外,有一個真正生命改造工程要進行,讓我們能夠轉凡成聖的這個部分。那這個部分他是很精密、很微細的。包括我們剛才跟各位談的這個部分。你稍不留意,你自己掉入那個陷阱,你自己都不知道。
所以在修行中,你要是有痛苦,經常在那邊郁郁寡歡,垂憐自顧,自愛自憐,基本上你修行錯誤,基本上你錯誤啦。你一定掉入了有些是通稱是上師情節,其實有的是跟小師父,有的是跟師兄弟產生這種暧昧的關系都有這種情況。那就是你在情執上面沒有辦法理清楚。
這一點我們一定要警告,嚴重警告自己。師兄弟之間也都要留意。大家都要留意。
而這種東西產生的時候,一定要提出來,你自己要去解決它。不是跟當事人講,而是其它的師兄弟要講清楚。因為在生命的成長過程當中,這一點情的問題一直困擾我們。
困擾你的原因不是你現在的情的問題,是你從小成長的過程裡,你跟父母親之間的情沒有處理好。和父母親之間的關系沒有處理好,所以在長大的過程裡,你有個缺陷在。這個缺陷需要去補償他,他只是需要補償而已。補償以後就沒事了。但是,你不會處理的時候 ,他會鬧得滿城風雨。你一生會烏煙瘴氣。這個就是這個問題。
這是你生命在成長,大概五歲六歲以前有一個缺憾在,十歲以前沒有彌補,那你產生這些現象了。
修行可以挽救他,但是這條路,年紀這麼大了,去跟你談,談到這一點啊,又酸酸麻麻的又在痛。對不對?然後不講又不行,要講又…所以再加上你自尊心又會回避,都很難處理。
但是呢,所以我們跟各位講,你必須有一個很好的同修,就是師兄弟啊,修行過程裡,他叩到這個東西,它一定會出現,那大家要很冷靜,很理性地去處理他。所以前面講“淨念離癡亂”,就產生了。有沒有?
真的到這裡的時候,生命中所有的缺憾、坎坷都能夠修補。你不用在意。
通過這個部分,這個階段,“圓滿智能觀”。這個時候真實的生命才會現前。
從第二句到第三句,這個圓滿智要產生的時候,那他會經過一個我們禅宗所講的“頓悟”過程。
什麼叫頓悟啊?各位有沒有給頓悟下過定義啊?
大概都沒人定義,反正頓悟嘛,中國禅宗最大的特色就是頓悟。這一頓吃了就悟,叫頓悟,對不對?剛好一頓飯。“悟”怎麼寫啊?昨天霧很大,那個“霧”。一頓飯就起大霧叫“頓霧”。不是,頓悟他有條件。
頓悟基本上是指,他的福德、智慧的資糧具足,在某種因緣之下,他一破,破什麼?破你的迷,一破全破,破迷。第二個呢,立,把你虛幻的生命假象全破,同時能立,立了真實的生命觀。你要留意到啊,這個是破立雙舉。
所以頓悟的定義,你哪裡都找不到,只有在華嚴裡你才能找得到。
我們跟各位講,文殊法門是雙破法,普賢法門是破立雙舉法。只有在破的時候同時立,那一面把虛幻的全破掉,一方面把真實的全部立起來。這個時候你的眼睛“嘭”就突然間變成另外一個,叫法眼具,法眼你就具足了。這個叫頓悟。
破虛幻的生命,虛幻的一切萬法。一切萬法全破,虛幻的全破了。然後正法就立起來了,真實的生命觀就建立起來了。這個時候你的法眼就具足了。這個叫頓悟。
我們頓悟,不是漸悟。漸悟是什麼?就是漸漸地悟。鐵達尼號沉下去,漸漸地沉下去,悟呢?悟就好像被撈起來,“嘭”突然間從海上跳出來,這叫頓悟。因為這種文詞出來的時候,你有一種想當然爾的定義。不講你好像懂,好像懂。什麼叫頓悟?什麼叫頓悟?你不講,我好像懂。那現在開始要講什麼叫頓悟,你就糊了。漸悟你也知道,反正漸悟,漸漸地悟嘛。但是呢,這個都不算。因為你根本不懂。漸悟你也不懂,頓悟也不懂,為什麼?因為你連一點悟都沒有。漸悟也沒有,頓悟也沒有,所以你就講不出來。
漸悟、頓悟之間是有他的標准的,不是沒標准。我想,把這個提供給你。因為頓悟以後透過這個前面兩個階段,這個一悟就圓滿智就現前了,法眼具嘛。法眼具足以後,圓滿智就有了。這沒有為什麼。就好像眼睛幫你蒙著,你什麼也沒看到。眼罩拿掉,什麼都看到了。就這麼簡單嘛。
我們被無明覆蓋嘛,所以,你什麼也不懂,都活在虛幻中。這樣無明一破,真實顯現嘛,這個叫頓悟啊。所以他是破跟立同時存在的。你要留意到啊。
當然從理論上有講說,我雙破法,全部破掉,把迷幻全破掉,真實的就會顯現了,那事實真實會顯現,那到不一定。
所以這個地方提供給各位做這樣一個參考。
那麼圓滿智具足以後呢,他就顯現了,就能觀,觀什麼?觀真實生命。真實生命一展現出來,“無盡菩提海”隨著你的摸索前進,他就會一直前進啊。
這個生命是屬於什麼狀況呢?你只有從真實生命裡才能看。當你不具備這個能力跟條件的時候,真實生命再怎麼跟你談啊,你還是體會不到。
各位來這裡,既然來了,我們是希望你,你一定帶著一個疑情去修。就是“真實的生命到底是什麼?”“我現在的生活現在的生命,這個世界裡,怎麼樣證明他是假的。”他絕對是假的,我跟你講。但是你要怎麼樣證明,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只有你自己去體驗到你才知道。你不能體驗到現實的人生是假的,你怎麼知道另外有一個真實的生命是什麼呢?
但是你不要提疑情說“我一定要去證明這個世間是假的。”不必了,你直接提疑情“什麼是真的”就好了。你自然就會感受這個世間的一切。你要從哪邊悟,每個人不一樣。
說不定今天照著鏡子,“你看我夠漂亮吧,只是沒上封面而已啊。要不然你就知道。”看看看,哪一天一生病,那鏡子一照,啊!怎麼變成這樣,記得昨天還不錯,今天怎麼變這樣。說不定你這麼一對照,你開悟啊。對不對?
每個人對自己的那個希望都很高的,可突然間一個失敗跟挫折的時候,你記得,你都會找尋外面的理由。“你們陷害我,構陷忠良,把我這麼好的忠良都給陷害了,是他不對。”那你就不能開悟了。
帶著疑情,都是自己往內去找。總有一天,很快,你就會找到。當你向外找理由的時候,你就不對。
所以我們常跟各位講,業相現前的時候,一百零八拜。沒為什麼。你不要再問為什麼?問的是傻瓜,就笨蛋才問,老是要問“為什麼?為什麼?”業相現前。“可是我沒錯。”你現在沒錯,可是你錯在前輩子啊,前輩子錯你這輩子怎麼知道?所以我們叫業相嘛,你就趕快拜嘛。
所以你不修行。你老是對不對?“我說這個花是黃的,明明是黃的,他硬說是紅的。”那你就去拜嘛。
“啊!他錯,怎麼我拜?”
是啊,他錯你要拜。
你說這很不公平啊。修行是消歷劫以來的業,不是消你眼前的業。眼前有什麼,眼前你看錯了,眼花了,你去拜忏,本來應該的嘛。問題就是,你現在沒錯,人家硬說你錯了,那個就是你前輩子的業啦。
學佛知因緣法,學佛知因果律嘛。既然這個果已經現前在這裡,你為什麼不忏呢?可見你對佛法根本就沒有真正的信心,沒有起信。真起信啊,你一定會去拜。
這個是提供給各位做一個參考。這個真實生命到底是什麼,你自己要去體驗。
好,這是舉個例子跟各位做說明。
東南西北,然後呢,東南、西南、西北、東北,這八個,再來就是下方,上方。通常是從下方開始,上方是最後圓滿的一個終結的部分。
所以,我們再看第九個。
“爾時下方破諸蓋障勇猛智自在王菩薩摩訶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而說偈言。”
這個地方啊,我跟各位做一個補充。這個“破諸蓋障勇猛智自在王菩薩摩诃薩。”這個名字每一個都是你的生命因素,我就不再解釋這些了。有機會我們再講。比較常用的幾個已經跟各位介紹過了。
現在要講的是“承佛威力”這四個字。這個在佛教的經典裡,常常講這種字眼。對不對?“承佛威力。” 什麼叫“承佛威力” ?
“承佛威力”就是菩薩加持我的威神力,我就把他發出來。好像這樣沒錯嘛。但是菩薩的“承佛威力”不一樣。
這個我們今天學佛讀經啊,應該讀一遍就該開悟了。我們讀了那麼多,都不開悟,就是因為你都把他想當然爾。記得,想當然爾,是你不能開悟的原因。你絕對不要想當然爾。“承佛威力”你去想是怎麼承佛威力的。
第一個,菩薩,前面跟各位講過,菩薩是智覺有情。這個沒錯吧,菩薩就是菩提薩埵,菩提是覺嘛,薩埵是有情嘛,所以你就翻成覺有情。那古人這樣翻他就開悟了,你這樣翻就耽誤了,不是開悟了。覺有情是什麼意思?你還要再翻一次啊。
覺有情是什麼意思?覺悟的生命因素。我告訴你啊,這句話你就對菩薩的定義完全翻過來了。知道嗎?覺悟的生命因素。那換句話說,你生命中,你的生命中,我們你我他每個人生命中,都有這樣的一個生命因素。只是你沒有覺悟,你我他沒覺悟。他這個覺悟了。
觀世音菩薩是我們的生命中有一個生命因素叫做觀世音。那個人從觀世音這個生命因素中覺醒過來,所以他就叫觀世音菩薩。
我們沒有覺醒,我們覺醒的是什麼?你知道嗎?貪嗔癡,所以你叫“貪嗔癡菩薩”。是不是這樣?你想想看嘛。你把生命中的惡質給覺醒了,沒有把本質給覺醒過來,本質這個生命因素才重要。
地藏菩薩是,我們生命中有一個地藏這樣的生命因素,我要讓他覺醒起來嘛。這個就是修行嘛,修行就是讓這個生命因素覺醒。你修地藏法門就是要讓你的地藏的這個生命因素覺醒起來,這個才叫地藏法門。你修觀音菩薩修行法門就是讓觀音這個生命因素你要讓他覺醒起來嘛,這個才對嘛。不然你修觀音菩薩修行法門修什麼?修爽的。弄清楚啊。
那麼這個生命因素當他在覺醒的時候,在覺醒的過程的時候呢,叫做“承佛威力”。這樣的一個生命因素啊,在起覺悟作用的時候,叫做菩薩“承佛威力”。
你跟我都不能“承佛威力”,因為你只有貪嗔癡這種惡質的生命因素,不能“承佛威力”,那跟佛是絕緣的。
佛是覺悟嘛,對不對?那菩薩是覺悟的生命因素嘛,現在你的生命因素“承佛威力”不是覺悟了嗎?接起來嘛。你留意看看。
所以我們在思維上你要留意一下,不要想當然爾,順過去了。
所以當你在看這樣一個經文的時候,其實是會有很大的震撼。但是我們都沒有。就是因為你一廂情願,你想當然爾。所以這經文啊,就白念了,你沒有了解到。
所以為什麼我們要把這基本的詞匯跟你做定義,講清楚的原因,就在這裡。當你這個要領能夠弄清楚,其實你看經典是很方便的。這個不難,但是我們疏忽了。
我剛才也跟各位講了,只要你聽過這麼一堂課,這個法門你就學起來了。你不成佛那才怪。(眾鼓掌)關鍵就在這裡啊。盡管你說“我睡著了,剛才你們鼓掌什麼?”不要緊,你有這個緣啦。下輩子等這些鼓掌的人成佛的時候,他還會再講一次給你聽。
這個,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每個法門,每一堂課我們幾乎這些法門都會繞一遍,轉一遍給你。你也不要貪多。真的,你只用一個法門,你自己去用功,去深入去做、去經營。
他不是聽了以後開悟,聽了以後沒用啊。聽了只是爽快啊。爽快他叫什麼?雜質啊。你下輩子來會很高興,說高興什麼?因為你修了這麼高興的法,所以下輩子來一定很高興,福報很大,這個是雜質。但是你這個不能了解。你要使他變成你的生命因素。
上一課我跟各位講,你要把剛才所講的你所知道的這個東西,去把它整理起來,變成一篇文章。大概一千個字左右,很完整的,概念要弄很清楚。然後逢人便講,菩薩是什麼?承佛威力是什麼?你把他變成你自己的理論,一直去跟人家講,一講啊,滔滔不絕的,很高興,人家懂不懂你不管,你只要講完就好了,很爽哈。他就變成你的生命因素。下輩子以這個生命因素為主,他會去積累其它的因緣來。那你出生的國度會非常的殊勝,絕對在淨土裡,你放心。絕對在淨土啊。
那因為你整理的東西,假如只有一個淨土。假如你整理了好多個,你聽了那麼多節,那麼多的理論,你都把他一篇一篇地整理出來,變成你的東西,你跟十方諸佛無處不相應啊。知道嘛?
這是非常非常好的生命因素的鍛煉方式。這個法門會使你的生命因素一再地顯耀出來。當生命因素顯耀的越多啊,你覺悟的機會越大。你要進入法身的領域越快。
就這個因素,就這個做法,就這樣一種修行跟訓練方式。提供給各位,也是祝福大家。
假如大家回去整理整理以後,快的明天嘛,你帶過來嘛。慢的下個禮拜嘛。你交給廣安常居士,當大家交給他很多的時候,他就會有一種創建出來。什麼創建呢?廣化寺華嚴論壇期刊就出來了。對不對?
那出來的話,那個影印以後啊,你會廣利人天眾。那你的功德,你不僅你自己的善根成長,你的福報還無限大。
好,這個都是我們大家可以自利,可以利他。那剛開始是接有緣人。那麼將來呢,他會影響到後來的人,眾生。你就把這種東西整理好,他是很有用的,很有用的。
好。我們有這個緣啊,我就跟他講一下。
這裡我們再看這個“破諸蓋障勇猛智自在王菩薩,”他講了這十個偈子。
“無量億千劫,佛名難得聞,況複於現前,見佛除疑惑
如來無盡智,照世圓滿燈,三世流福河,能令眾清淨
如來妙色身,清淨無過失,億劫常瞻仰,其心無厭足
佛子善觀察,如來妙色身,智淨恆無著,能成自他利
如來深智力,無盡妙辯才,開佛菩提門,所說皆無礙
牟尼遍照尊,導彼難思眾,授勝菩提記,令登解脫門
廣大福德聚,出興於世間,開悟諸群生,令集菩提行
曾供養諸佛,智度恆清淨,能破諸惑網,永除惡道怖
能觀兩足尊,發大菩提願,獲佛自在力,能生大智光
若見人中尊,求佛心決定,當知如是人,必獲如來智”
好,這個都在稱贊佛跟佛智的這種殊勝。
要講下去啊,就時間要很長。我們休息一下,再跟各位再談。好吧!
《四十華嚴》第37講(2007年11月26日) B
好,我們再繼續。
剛才我們把整個偈文給念完了,現在我們看第一句。還是從第一句跟各位解釋一下。這只是舉例簡單地說明。
“無量億千劫”,是指時間的長。佛法中談這個東西,各位真的要去體會到。時間對佛法來講是虛幻的東西,他不是真實的。
所以我們剛才跟各位講,過去現在未來是同時存在的。但是你不從生命看,你從大腦的記憶來看,我們的時間是從過去走向現在,現在走向未來,所以你只能夠記憶到過去,不能夠記憶到未來。這個就表示你的人生是停留在虛幻的世界裡,不是真實的。
現在我從知識的層面,可以這樣子提供給各位參考,那對你來講也是半信半疑。“有啦,師父曾經說過啦。時間是虛幻的啦。”怎麼虛幻的,你看,我睡下去明天還會再醒過來啊。那昨天那已經過去了。怎麼虛幻呢?你體會不到。
這個是你必須透過對真實生命的實踐跟體驗以後,你才會發現原來時間是虛幻的。當你沒有這份體驗的時候,那從行者的立場跟角度來看,你是要帶著疑情的。疑情求證,不是去找資料證明,而是要從你生命中去體驗,你才能感受到。好這是第一個,你要分辨得出來。
既然佛法是認為生命是虛幻的。那麼,當他一談到時間的時候,他就會拉很長很長的時間。像這一句“”無量億千劫,時間那麼長,你根本就渺茫了嘛,你沒有辦法去體會說那時間到底長到什麼程度。那就告訴你,你在時間上不要執著了。
在那麼短的時間裡,他講的是什麼?我們假如用現代的語言來講,把時間轉化為空間。換句話說,在那麼廣的世界裡,你想要聽到一個佛名,都不容易。他只是借用這樣表達而已。
換句話說,要聽聞佛名並不容易。佛名有兩個定義。
一個是佛的名號。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寶幢佛,寶生佛,阿閦佛,不空成就如來,阿彌陀佛,等等這些名號,都叫做佛名,這是一個,這是一般大家解釋的。佛的名號,佛陀,佛陀耶,這是印度語,印度音,你要能夠聽到佛這個音啊,都不容易。
那假如我們把他翻譯成中文的話,他就叫覺悟,或者覺醒。大家要知道,聽到覺悟這個詞啊,也不容易。你一輩子假如你不在佛門中,有幾個人要叫你覺悟啊?大概沒有人會跟你講。所以你在人生裡,這一輩子當中,要想聽到有人教你覺悟啊,那就更難了。
所以從這兩個意義來看,一個是佛陀的名號,你很難聽到。而聽到佛陀的名號不是只有名號而已,因為佛陀這兩個字的意思就是覺悟。
你假如能夠把覺悟再帶到佛陀的名號裡頭去啊,那你就會發現,這個寶生佛、阿閦佛,就是佛的名號。那你要知道,阿閦這個名字,或者寶幢或者寶勝,他都是你生命中的因素。只是你這個因素被無明蓋住不起作用。那佛陀呢,這個因素充分地兌現出來了,所以叫佛。
那你假如說,能夠在你的人生過程裡去體會到,我們生命中有一個良好的因素。當然不一定用印度的名字來講,譬如說感恩,有沒有?包容,有沒有?覺悟,有沒有?尊重、珍惜,這些生命因素,你能不能讓他充分地兌現出來?
我這樣舉個例子給你看。你在生活中你有沒有感覺到,地球的危機越來越大,那我們需要節約能源。節約能源的意思就是珍惜能源。
你能不能說不浪費電,不浪費水,不浪費紙張,能不能?
你是不是每次上廁就隨手一按,習慣養成了。你知道一桶水一桶水沖掉,現在你有很多水可用。估計二十五年後人類是沒有淡水可喝。你想不想把他節省一下?不要那樣,應該怎麼節省?有沒有想過?該怎麼辦?
這個就是我們在珍惜啊,你可以進行的.可是你會被你的慣性把他給忽略了。有沒有?這是生活中的事情。
那麼,你什麼時候可以從這裡學習起來?
聽到人家這樣講我們都覺得非常難得了,更何況徹底的生命因素,對不對?很重要的生命因素,要讓他覺醒出來,要讓他兌現出來,而且還告訴我們有一套方法,可以讓他百分之百地兌現。那不是非常難得嗎?這兩個句話,你把他轉變成說:“哎呀,佛的名號很難聽得到啊。”那當然一句話就解釋過去了。你感受不到,你感受不到。
再舉一個例子你看看。古代,佛教非常重視放生,有沒有?所以每個寺院幾乎都有放生池,而且每個寺院都鼓勵人家放生。對不對?
在古代的那個時代裡,那種直接放生是有需要的.在這樣的時代裡你不能這樣放生。尤其在台灣有很多糊塗蛋啊,怎麼糊塗呢?放生,放泥鳅是最好放的,特地,特地從緬甸進口泥鳅來放生。不是神經病嗎?人家在緬甸活得好好的,你把它抓來這邊放生,這個叫造業啊,這不叫放生啦!
本來是古代這樣就可以了。他為什麼可以啊?因為他就地,因為都是農牧時代嘛。那野生的這種森林很多啊,所以那動物不小心迷路了,跑出來,被你抓到了。抓到了,被炖嘛,好補嘛,你就把它關了,准備要把它炖了補了,吃了。被你看到了,一時恻隱之心想起來,它家裡的爸爸在等它回家吃飯,或者是它巢裡的兒子正等著它回去喂奶。把它放回去吧。因為它當地被捕嘛,你當地把它放生了,它就跑回家去了。這是功德無量。
可你現在不是了。爸爸八十歲生日,“鳥老板,明天我爸爸生日,八十歲,要八十對鳥。因為我媽媽還在,所以八十對。你給我抓來,我明天要放生。”為了要給你八十對,他最少要抓一百對,因為有在過程當中死了。死了不能給你放生了。
你看,為了你要八十對放生的功德,要抓一百對,死二十對。然後那八十對還要被你關一個晚上。所以這下輩子你一定要被關八十對,因為你是對的,然後要死掉二十對。你看看你造的殺業重不重?
可你都不知道這種放生啊,已經弄錯了。時代已經不一樣了。
我們放生應該是什麼?環保、造林。知道嗎?環保、造林。怎麼樣子來減低我們的污染。怎麼讓我們的生存環境生態更平衡一些。這才是新時代的放生工程啊。可是我們搞錯啦!
像這個呢,也是一種覺醒的工程,這個就是覺悟啊。
你有很多地方有,但是你體會不到。你認為他一定是執著於某一種儀式的。儀式是佛教文化,不是佛陀的真理。佛陀的真理是不講儀式的。可是沒有儀式一般人又不能夠進入狀況。所以對於一般人來講會有一些簡單的儀式來給他運作,讓他進入某種狀況以後,能夠趕快成熟這種觀念,然後超越他。這是佛教儀式誕生的一個根源。
可是隨著歷史時間的這種延長啊,我們的儀式已經變成意識形態了。變成意識形態的儀式啊,那只是文化,沒有真理的意義。
我的意思不是叫你一定要破除佛教的傳統儀式。你要從傳統的儀式裡去了解,當初訂定這些儀式規矩是有什麼用意,是什麼精神、價值跟意義。把他弄清楚以後,你抓住他的精神,重新在新的時代裡,訂定新的制度,還是很好的。
但是只要有制度,你要記得,他都是人為的。只要是人為的,隨著時空跟文化的轉變,他就必須要調整。假如不調整,那就叫迷信。
各位能夠體會嗎?佛法是活潑的,是這樣活潑。他必須要有一些儀軌、制度,但是這些儀軌跟制度會隨著時空的轉變而轉變。假如你不轉變,是你錯了,不是制度錯了。制度定的時候,是當時的時空所需要的。隨著時空跟文化的流變啊,他必須要轉變。
假如你能夠抓到這一點啊,那我告訴各位,你學佛絕對不會錯。
你就不會像剛才講的“勇猛恆持法”,那大概是“勇猛恆亂法”,你搞錯方向一定會亂。要懂得,從佛教文化的立場來講,他的存在跟變化,我們要隨著時空而轉變。
你看看僧團裡頭,在佛陀的時代啊,佛陀是規定出家修行人是不種田的。他只能去托缽,去托缽化緣吃。要吃飯的時候大家排隊,走進城裡。
走進城裡以後發現啊,像迦葉專門找窮人化緣。還有一個叫誰啊,須菩提是吧,專門找有錢人化緣。
這兩個就常常這樣罵,“你要貪吃,才找有錢人。”“你是業障鬼,才專門找窮人。所以你老是要不到飯吃。”
兩個都常吵架,吵到佛陀那邊去了,說“好了不要吵了。我們就定一個規定,每個人都排隊,從第一家,一號到七號,托七家。有就吃,沒有就不要吃。”這就公平了吧,你不要說用個人的意思去選了。
當然他們,迦葉說“這窮人很苦啊,要給他種一點福田啊。我是阿羅漢啊,他只給我一點點啊,他福報都很大,所以我要給他們種福田。”這沒有錯嘛。可他就不度有錢人啊。“有錢人不要,他福報那麼大,不要緊。”
可是另一個須菩提就講,“有錢人富貴學道難啦,我不給他現在種點福田,他下輩子就沒有機會了。”所以他就去找他化緣嘛。對不對?
兩個人動機都很好啊。可是有選擇就不對。佛陀就說“有選擇不對。排隊。一號到七號。”
所以這一千二百多人一進城去啊,呵呵你看看,整個城都給他滿了,因為乘以七啊。但他規定就是不能種田。
可來到中國,佛教就不一樣了。中國要去托缽,會被打出去啊。誰給你吃啊,我都沒的吃,誰給你吃啊?所以呢,馬祖建道場,百丈立清規。就規定“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今天不下田做,你今天就不要吃飯。好好給我干,你要出家,你就要下田。
你看,堂堂一個大祖師,竟然違背了佛陀的規定。他犯不犯戒?他沒有犯戒。因為這個時空環境不同嘛,民族文化不同,所以他改了。改為要下田,不但要下田,天天都要下。不下田,你就不要吃飯。規定很清楚吧,就好像你不去托缽就不要吃飯一樣。哇,嚴格得跟佛陀一樣嚴。但是他的做法跟佛陀的做法就完全不一樣。
沒有說犯戒,從來歷史上說百丈禅師犯戒啊。因為他是隨著時空的不同而轉變。
各位,學佛要學這一個啊。不要死在那個戒律下,不要死在那個文字相下。懂得佛陀的精神、價值與意義,那你就會是一個非常快樂跟幸福的修行人,好吧。
那麼剛才提到的是覺悟這個東西,很難聽得到,很難遇得到覺悟。
那後面這兩句講“況復於現前”,何況佛在你面前出現。當然形象上是這樣講,我們要遇到佛也是真的不容易。不容易嗎?不是你沒遇到佛,是你有眼無珠,有眼不識泰山。
我們天天都遇到佛,但是你就是看不慣這個佛。你看得慣的那個佛,應該是頭上被打得都是包包的,滿頭包的那個才叫佛。因為你意識形態就指那個啊。
真正的佛是什麼?就是生命中沒有疑惑,沒有迷惑,他清清楚楚他在干什麼的人。
所以我跟各位講過,有一種人,他具備兩種條件。你去留意看看。第一個他有理想;第二個他能堅持,堅持當中沒有煩惱,不後悔的人。要具備這兩個條件。
有理想,能堅持。在堅持的過程裡,他一定有挫折,有痛苦,但是他不後悔,他也不抱怨。你有沒有遇到過這種人?這個就是偉大的修行人。他們都是修行人。
但是你會發現。他從來不會“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不會這樣子,他從來不會來這一套。什麼“南無阿彌陀佛”,他根本就不知道。而這些人普遍存在於這世間的每一個角落。
你要留意到。這些都是修行人啊,而且都很有成就的修行人。
那,佛是什麼呢?就是他堅持這個理想,他堅持這個理想的理想是什麼,在探討生命、研究生命。
我曾經跟各位講過了,你不知道還記不記得?講到生命是很抽象,你有沒有想過,這個世間生命是怎麼來的,從哪裡來的。你有沒有研究過?大概你應該想過了。佛家講,地、水、火、風四個因素構成生命,你大概你沒想過。
我舉個例子你看看。不管什麼花什麼樹,你注意看看,種子都差不多一樣小。大小不過是那個樣子啦。有沒有種子多大的?我看都差不多,一個手掌可以捏好幾個啦。那個種子差不多。
種子裡面大概有幾個東西,幾個成份。就是澱粉最多嘛。有的加一點脂肪,有的加一點蛋白質,大概就是這個樣子了,其它東西非常非常地少。
然後他真正所要的東西,只有地水火風。他要在地上,地嘛,然後陽光空氣,水三個東西嘛。對不對?然後他長得那麼大啊。土地也沒少一點。有沒有?
這個種子,他是生命的倉庫,他儲存的是生命的原料。
種子要出來的時候,他第一個只是發芽。發芽出來兩片葉子。那兩片叫乳葉。那葉子再大一點就掉了,根本就沒用。但是那個葉子很重要。
所以,我跟各位講,葉子是生命的工廠。葉子就是生命的工廠。
人類愚蠢到對於葉子根本就不會運用。你只是運用植物葉子的一小部分而已,一小部分。
那一棵樹裡頭,不管樹也好草也好,像花瓣我們幾乎都沒有用。花瓣我們中國人最多只用到菊花,杭菊嘛,茉莉花,對不對?還有什麼花?桂花。大概只有這幾樣。大部分的花都沒有人用。
他為什麼是黃色?他為什麼是紅色?他為什麼是白色?花,你根本不會用。我們比較用得多的是果實。
一些草本類的葉子我們有拿來當菜吃了,就這樣子而已啊。真正用的比較經濟的是茶,你會泡來喝。但是茶泡來喝,我們用的也不夠多。
真正的樹葉他是生命的工廠,生命是著靠樹葉創造出來的。你都不知道啊!
你知道嗎?這個地球有沒有受傷害,你看樹葉就知道了。人類都不知道。
這個果實,你知道果實,你會用嗎?人類笨得只吃裡面的不會吃外面的。你看這一個果實在外面,風吹、雨淋、太陽曬、風、沙,他還這麼漂亮。你要怎麼美容啊?你要去吃胎盤素。笨啦,這個是最好的,他能夠保護他的皮膚保護得那麼好,你怎麼不會拿他來保護你的皮膚啊?你還拿那胎盤素,胎盤素還要人家保護啦。
你要留意到啊!植物是這個天地間第一個生命工廠,尤其是葉子。我想鼓勵人家,有沒有人發心要研究葉子,充分地運用葉子?你可以在裡面發現生命的真相。沒有人去留意。
生命的第二個工廠,那才是子宮。子宮是孕育動物的生命。但是真正的生命的成長,是在葉子的運作上面。所以樹分?沒葉子,關鍵在這裡啊。
當然我這是講,他是媒介,做那個媒介的研究。
假如你堅持你生命的理想,你在追求生命的真相、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基本上這個人他就是佛陀。當然不是我們講的十號具足的佛陀啦,他已經進入法身的領域去了。
但是我們不從這裡定義看,我們只從假象上看。頭發什麼剃得光光亮亮的,一千燭光還是五百燭光,剃光以後有沒有再抹油啊,在燈光下會不會反光啊。然後師父講話的時候,是不是慢理斯條的“阿彌陀佛”,然後講完是不是“善哉,善哉”還會合掌的。這個是演布袋戲啊。真實的世界裡,不是這樣。
這是什麼?不是我們遇不到,是因為你沒有慧眼,所以你見不到。在我們的生活中,這些人很多,很多。
所以我常跟各位講說,我想你在其它的那個講座裡會聽到很多的大德啊,在家出家都會講,我們生活中佛菩薩跟我們在一起,在座當中也都是佛菩薩。大家回頭看一看,算嗎?算嗎?對不對?回頭看看我們左右,那個算是佛菩薩?你要從哪裡去判斷?
當然你在這樣的前提之下,你是看不到佛菩薩的。因為大家都一樣的,佛菩薩也沒有說在這裡寫個“佛”,或者是在這裡開個眼睛。都沒有啊。
所以我們要懂得,他真實的那種價值跟意義,他是在哪裡?你從這個地方去。那你一定看得到。
那從這三句話裡頭,你就可以看到一個狀況。時間、空間,他都指這個媒介,他在說明我們的內心,被無明覆蓋以後啊,那你就什麼都看不到了。
各位沒有生死存亡的那個經驗?你假如啊,我先假設你,你來到一個地方,突然間停電,掉入一個黑暗封閉的地方以後。那我告訴你,剛開始你會叫救命,到最後你就會發現“完了,從此陷入慢慢長夜中,無量億千劫。”因為你再看到光明,你就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有,要等到什麼時候人來救你啊。
事實上,我們被無明覆蓋,在生死海中的生死輪回,就跟這種情況一樣。當你這心理的那個無明一翻開以後啊,佛就現前了。
現在就是,你在這個時候被覆蓋住,其實已經不是時間長短的問題了。時間你根本沒有辦法去算。你什麼也沒看到,哪有時間?要是你還有個時鐘, “嘀嗒嘀嗒”你還可以算。一個嘀嗒一秒鐘,幾個秒鐘就一分鐘,幾個分鐘就一個小時,幾個小時一天,你還能算。可當那什麼都沒有的時候,你怎麼算?
那不止度日如年啦。那個境界一現前,你的恐懼一起的時候,已經是無量億千劫了。所以,這是你心地的一種什麼,無明覆蓋。
他講這時空,就是講這個東西,你被無明覆蓋。
所以我們講一個人開悟,從時間,破時間而開悟的人很多,原因就在這地方。因為我們都被時間俘虜了,你不知道時間的虛幻就是從無明中來的。無明很厲害啊,他放個光明給你,你就活得很高興了。你知道嗎?你弄錯了。那是假的,不是真的。
所以這裡講了,就是無明的作用,講時間出現的時候。你只要注意到,大乘經典只要講到時間,那麼長的時候,一定是講無明的作用把你蓋住了。當你那一覺醒,那個根本就不見了。
你就會發現,所以每一個成佛的時候,都跟原始佛是同一時間的,因為他沒有時間。只要他成佛的時候,他就回到盤古開天地以前那種狀況。那哪有時間?沒有時間啊。
可見,時間是無明覆蓋之下,我們自己所產生的一種虛幻虛擬的狀態,不是真的,不是真的。這一點你要弄清楚啊。
所以我們都從生命覺醒上面來講,生命的覺醒上面來看。
“見佛除疑惑”,就是這一句啊。見佛,你看到佛了?不是,就是覺悟現前的時候,一切迷惑全部沒了。所以見佛就好像光明重現,過去一切通通沒了。
我們會不會停留在那邊?我們很會停留在那狀況中,那就是凡夫。
你要怎麼樣不停留在那種疑惑、迷惑的狀態裡?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情境。
這個是我們從這簡單的一句話裡,來跟各位做解釋。
我們再看第十個。
“爾時上方普遍法界大願際菩薩摩訶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而說偈言”
我們先把這個經文念一遍。
“牟尼殊特尊,眾德皆圓滿,見者心清淨,回向大菩提
如來興出世,寂靜大慈悲,普轉妙法輪,利益諸含識
佛於無量劫,勤苦為眾生,雲何諸眾生,能報大師恩
甯受三塗苦,備經無量劫,終不捨如來,而求於出離
甯代諸眾生,永受輪回苦,終不捨如來,而求於少樂
寧惡道多劫,受苦聞佛名,不願生善道,暫時不聞佛
寧地獄多劫,受苦常見佛,不願離三塗,生無佛法處
何故於惡道,而無厭離心,由見於法王,智慧常增長
見佛自在力,能除一切苦,得入諸如來,甚深智境界
若得見佛時,滅除諸惡趣 ,增長福智芽,必獲菩提果
眾生若見佛,能破種種疑 ,世出世間樂,所願皆圓滿”
這個是多了一句,十一句。這個偈文偈頌是很感人的,我這個念得不太好,都沒人掉眼淚。(眾笑)應該說念的很不好,才沒有人掉眼淚啊。
你看看你能不能這樣發願?
“甯受三塗苦”,我寧可受三塗苦,三惡道的苦。“備經無量劫, 終不捨如來”,經過無量劫的苦,終不捨如來。“而求於出離”。
我看我們,逃都要逃到極樂世界去了,還要在三途受苦。你看這大乘經典,跟你原始經典的,是完全不同的意境。
他這個在講什麼?一個人為求佛道,他為了要聞佛名,要求得生命的覺醒啊,他要受種種苦啊。
我們現在都要用投資報酬率來算。“師父,你給我一拜,我給你一拜。紅包給你,你告訴我怎麼開悟。”師父沒有讓他開悟,好像騙他多少一樣。
你只急著求開悟,到底是為什麼?你都沒搞清楚啊,為什麼要開悟?開悟就像這樣子,就開悟啦?
“師父,我要了生死。”了生死,師父好像辦個法會就把你超度了。是這樣嗎?因為我們都已經把他商品化了。
不是,這些是生命的東西。要慢慢吃,吃飽,慢慢吃,吃飽。不是一口咬下去就飽了,沒那回事啦。你嘴巴再大像鍋子那麼大,也不可能說一倒進去,喉嚨就能通過。對不對?除非你拿個桿子在那邊捅。那不可能的。
他有一定的步驟過程,你要修學啊。所以我們跟你說這叫生命改造的工程。他是一項工程,不是按鈕一按就好了,不是。這個工程一定要每個人自己來,沒有人可以替代。
你聽得很好,就聽得很好。聽得很好,沒有做到不算,要做到才算。一定讓你自己去實踐去做。所以我們說知道不算,做到才算。
這個是,這個偈文裡,大家應該要極為受感動的地方。
跟你講之前,我要先跟各位談的是,因為這裡講的“上方普遍法界大願際菩薩摩诃薩。”那個我們就不講了。要跟各位談的是,上方這個地方。
前面的偈頌回去各位自己要看。這個偈頌的文章特別不一樣,他跟前面的我們念過的,你看,不同。他有什麼不同?這個上方是總結,前面所有的到這個地方做總結。
其實從真實的現象裡來看,他不只十方,十方只是一個代表而已。這個上方只是做一個總結。前面九個都很理性的理論,理論,理性、冷靜。
這一方的總結他既有一種感性。這經文在這個地方出現這些這種句子,是不太一樣的。而他這個感性中啊,是帶有絕對的理性在裡面。而他不是寫小說似的那種感性,但是他帶有一種人性中的一種溫情存在。這是跟一般不同的地方。
換句話說,《華嚴經》在作生命表達的時候,他用這個最後的總結,他歸結到人性上面來。所以我們在“法界三觀”裡也跟各位談過。
第一,真空覺相觀,是把原始佛教的三法印統歸為空性。這是第一個階段,佛教思想轉變的第一個階段。
第二個階段,他把空性轉化為人性。這是理事無礙觀上面的。人性並沒有離開空性,人性是以空性為基礎所展開的,你要留意到啊。
第三個。第二個階段已經是完全中國化了,由空性到人性,佛教已經完全中國化了。他更高明的,是把理事無礙觀,在轉化成事事無礙的“周遍含融觀”,從事事無礙法界來談的。這個部分,他更有人性啊。進一步,事事無礙,叫人情味。
人情味,是我把他附加上去的。因為用這樣來解釋,會比較好。把他給人性化,把空性再擴大成人性化的人性啊,這個已經是在中國佛教上,就是中國佛教在人類思想上一個很偉大的成就,非常了不起的創舉。也就是,真理這個東西不是冷冰冰的,是非常人性的。你要留意到喔。
再進一步又給他人情味,那就事事無礙了。
這一點沒有人去探討了。因為華嚴思想發展到這個時候,中國文化已停止發展了,佛教思想也停止發展了,沒有再進一步發展。
現在這個時代,我們叫第四期佛教思想要展開的時候,這是我們可以從這邊要展開的時候。這個地方,這個經文裡頭啊,他所表達的,就是這種人情味的部分。
假如這個十一句,剛才念下來,多了一句,看到這裡是十一句。他表明的這個部分表明得非常強烈。
前面這裡,他只講“牟尼殊特尊”,就釋迦牟尼,他是很特別很特別的。
“眾德皆圓滿”,他講的是十號具足的佛號。
“見者心清淨,回向大菩提”,他要講的是他的一生,釋迦牟尼佛,他的一生。這個一生不是這輩子,是他的生命在過去一直到成佛這個過程裡,這叫一生。那麼從現在以後呢,他是跟以前連在一起的,這個一生,跟我們母親生下來到死亡的這個一生是不一樣的,這定義是不同的。
他講到佛陀在成佛之前,他是怎麼樣的一個生命狀態。這十一句裡頭,二百二十個字裡頭所描寫的,就是指這種狀態。他一輩子為了求成就佛道,要跟著佛來學習,那麼他的狀況是怎麼樣子的。
各位想想看,你的狀況是怎麼樣子?我吃飽了,睡飽了,休息夠了。反正今晚沒事,聽聽經。是不是?回家做功課。伸個懶腰,翻翻身,屁股曬曬太陽,爬起來,啊,然後呢,好啊,反正今天沒人打電話來,先做個功課吧。有人打電話來,“好,我馬上就去。菩薩,我晚上回來做功課。”
那不止是這個樣子,你看基本心態啊。“寧代諸眾生,永受輪回苦,終不捨如來,而求於少樂”。這文字你看都是很清楚,就是做不到。“寧惡道多劫”,寧可在惡道多劫。“受苦而聞佛名,終不願生善道”,暫時不聞佛。
很多人沒來聽啊,為什麼來聽,你明天問問他。
“哎呀,你不知道有個重要的。”什麼事不知道,你要是告訴他,那個重要還是這個重要,他絕對那個重要。
但你跟他講,這次聽說來聽海雲和上講經,每個人有五百萬可以取。我告訴你,天下第一重要的事就是這五百萬,不是海雲和上講經的問題啦。這個,根本跟經文都合不起來嘛。
有沒有這一種,“什麼事不管,今天我這件事情重要,聽經重要,學習重要。修行重要,其它事,等我修完了再講。”有沒有?你有這樣的話,成就一定會有。
當然除開你前面講的,上師情節。(眾笑,鼓掌)你來聽經不是為了學習來的,而是為了看一下師父,看了就爽了。看了沒用。
還有人跟我說“師父,不是說見一面呢,多好多好。”我說見佛不是見上師,你不要搞錯了。
這個,你要留意到,把修行列為你生命中的第一要事,這是非常重要的。他這個地方就講這個問題啊。
這個裡面,你這樣可能不了解。我講個故事,佛陀的故事,不是我,不要聽錯。那偈頌,我記不太清楚。
有一天,那個時候,他是一個雪山大士,釋迦牟尼。那一輩子啊,他突然聽到一個偈子,叫“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因為通常四句嘛,下面兩句沒有了。
哇,他就很著急啊,“誰能告訴我下面這兩句啊。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下面兩句呢?“他就一直問,沒人知道。
他就發了一個願“只要有人能夠告訴我,要我頭給頭,要我腳給腳。我願意都能捨。”
就有一個鬼王來了,他說“真的嗎?那我要講了你不給呢?”
他就“啪”把手臂給了,“那你告訴我。”
那鬼王拿著那只“火腿”就趕快跑了,“我根本就不知道什麼上半句下半句。”火腿拿了趕快跑。
啊,他就很傷心啊,“我沒福報,沒善根。”再找,繼續找。
又有一個鬼王來,他說“你真的啊?”
“真的。”
“那你手就給我吧。沒手,腳也好啊。”
他還是“啪”給拿下來了。
這只“火腿”更好,大概“京華火腿”吧。那鬼王一看,又嚇一跳,趕快抱著“火腿”又跑了。“什麼上半句下半句,有人要給我火腿最好了。”跑掉了。
他就很傷心。他說“我業障這麼重,一點福報都沒有。”流血流流流,他就昏倒了。
昏倒當中,他聽到空中有聲,就告訴他說,“我告訴你好了。”
他說“那你要哪一腿?”
“我不要火腿。你要的兩個偈子是這樣的: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生滅滅已,寂滅最樂。”
當然這個翻譯的人有點不太一樣啦。大概就是這麼四句話。
他說“你是誰啊?為什麼要告訴我啊?”
他說“你的求法心切,跟我相應,我是東方去此三十二億恆河沙國土外的佛。”
記得啊,這雖然是原始佛教的經典在記載,在佛教的記錄裡,他都有意義的。為什麼是東方?因為你剛開始發心,是東方。不可能西方,西方就要成佛了。是東方。
三十二,三十二相莊嚴嘛。他因緣具足,所以三十二億恆河沙外。
這個是講空間無限遠,其實就是你的無明蓋住了。但是你的誠意,你的誠懇,誠心,虔誠心啊,堅固到穿越了三十二億恆河沙外的世界去了,所以才相應呢。
那各位,你有沒有這麼相應?你遇到困難,“啊,困難,下大雪嘛,天氣那麼冷嘛,今天不去,反正人那麼多,師父也不知道。”自己想當然爾,把自己給安慰一下,你的第一件事就把他改過了,所以很難成功啊。
你做生意的,為什麼能成功?因為你把生意當作第一件事嘛。對不對?失敗了你拒絕我,拒絕我,怎麼可以這樣就輸給你,想辦法要把他贏過來。所以你會把錢收回家嘛。
可是,你學佛又不能把錢收回家。對不對?學佛,你沒有目標,你看不到目標,所以你很容易把自己給麻痺了。這個就不行了。
釋迦牟尼佛的這種個性啊,我跟各位講過了,他是一種垂直型的修行人。我們在講修行人的模式裡啊,我跟各位提了三條,一條是接近垂直啊,垂直是九十度,他是大概八十五度,是這種狀況。非常精進勇猛的,什麼苦都願意受的。
所以釋迦牟尼佛學佛,他是什麼,第一個是不躺下去睡覺的人,不倒單啊。各位知道不倒單嗎?不知道我也沒辦法跟你講。不倒單不是坐著睡啊,你搞清楚。不倒單就是不睡覺。你是躺下去睡,他是不睡。他是坐著入定了。這個是不一樣的,比較次一點是躺著,要臥如弓。知道嗎?那我們不是啊,我們像煎鹹鲶魚一樣, 翻過來,翻過去,煎魚一樣炒來炒去的。那個都不是睡覺。因為一翻身你就要醒,醒了你就要起來。睡覺是這樣,這個是精進修行的人。
他是那麼精進的人啦。那一般人,就不是啊。
像彌勒佛修行就不是這樣修行,彌勒佛修行是什麼?他是舒服的,要他修行可以,吃飽,吃完牛排再修。要認真可以,他開冷氣,空調弄好,我再修。他是這種很享受的很舒服的。所以他進步非常的慢,他是非常平緩的。
而且要成佛的時候,還要人壽八萬四千歲。八萬四千歲是指福報非常具足。也就是他要講經弘法,一定大家聽了會開悟的。現在我們聽了都不悟。
有人是發願在那個時候講經,有人是發願在這個時候講經。菩薩是這樣的,各有不同。有的專門要到墳墓那邊去修行的。有沒有?有的是一定要在大樓裡面修行。有的修行是要有美金的,不然不修的。所以這是每個人的習氣,他們的修行啊,條件因緣都不一樣。
釋迦牟尼佛就不是,他是非常精進的人。他不但是不倒單,那個連螞蟻被他的那個蒲團壓住在喊救命,他都可以聽得到。你看你有沒有這種本事。
這個就是指說,我們要像他這樣,要以他為模范,來修行。當然這個是指勇猛精進。前面那個講的,那個“勇猛恆持法”的狀況。那釋迦牟尼佛是算得上,彌勒菩薩算不上。
彌勒菩薩要打坐之前,要看一下蒲團是不是新的,彈性夠不夠,是單孔的。而且他位置要夠大。這個就是他的習氣。所以他成就很慢。他不是成就慢,因為他不太想成就。
所以當彌勒菩薩證阿羅漢的時候,釋迦牟尼他才發心。你看差別就那麼大,都已經證阿羅漢了。釋迦牟尼才發心,他還是個凡夫發心。他一發心,他就這麼精進。
他都成佛了,他老兄還要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你看看。
為什麼要五十六億七千萬年?這個數字是不正確的,但是通常我們這樣用了。為什麼要講這個數據啊,他還是跟剛才一樣,他就這樣**就對了。他不是時間的問題,他有一個無明在卡住。那個無明啦,要怎麼樣穿破,他才能翻過去。
事實上,彌勒菩薩成佛的時間,從印度人計算是二千五百年後。也就是二十一世紀,他要來成佛的。那各位去,比得上沒。
二十世紀有人預算啊,就找了,找了很久。後來證明不是。那個人叫克裡希那穆提。有人看新時代的那個誰啊,胡一夢翻譯的那個書啊,就是指他。但是呢,西方人證明他不是彌勒菩薩來成佛,所以他就沒有成佛啦。那只好再等一百年,看二十一世紀,那就看各位的福報啦。
好,我們今天到這個地方。我想把這個卷經文,第二卷,簡單地跟各位做一個結束。這個要詳細地講啊,那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所以,我們就把他省略一點。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南無普賢王菩薩摩诃薩!南無普賢王菩薩摩诃薩!南無普賢王菩薩摩诃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