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華嚴》第15講(2007年03月30日)A
好,我們昨天跟各位談了一些關鍵的地方啊。
那麼,只要講到關鍵啦,也就是有很多陷阱啊。大家一聽到關鍵啦,你就一頭在栽進去了。其實當中啦,是有很多陷阱。那個陷阱,你不知道,你不知道,所以呢,我們才強調你要有善知識的引導。
譬如,我們昨天講得很清楚,發菩提心這個問題啊,你是說你要發還是不發的問題,發菩提心是一種人生的歷練,它有個前提就是你必須身心健康。在身心健康的前提之下,你在現實的生活裡啊,是健全的,家庭生活很健全,社會生活很健全。
譬如說,你有正當的工作,也做得很不錯,也很認真在做,可是你會覺得啊,自己像時鐘一樣一直繞圈子繞圈子,每天繞一圈,每天繞一圈,對不對?你很認真,所以晚上很累,回到家,還沒躺平就昏倒了。然後第二天呢,五點半,六點半就被鬧鐘嚇醒了,然後接著呢忙碌的一天。
那你一定要經過幾年,你才會想到,這樣的日子對嗎?那你會開始擁有一種懷疑“我這樣活著對嗎”。
各位想想看,在讀書的年代裡,你有沒有想過,你讀的課程裡要干什麼?你考試考第一名將來有用嗎?你讀數學,讀英文,讀歷史,讀地理,要干什麼?你有沒有這樣反省過?或者老師教什麼你就接受什麼,那就跟小孩子媽媽喂什麼就吃什麼一樣,那是一種生理反應,而不是真實的。真實的你會想“我干嘛要讀這個?”,而且你會發現“我喜歡讀這個,不喜歡讀那個”,應該會有這種區別。這個就是一種覺醒,一種覺醒。
當你有了這種覺醒的時候,你首先會覺得“我這樣子對嗎?”,這個時候啊,你就產生出離心了。這個會過一段時間,你會發覺說“嗯?應該有一個對的,那個對的是什麼,雖然我現在不知道,但我願意去嘗試,去找,去摸索。”那個時候啊,叫做發菩提心。
所以,菩提心啊不是你要發不發的問題,這是一個前提性。你必須啊,擁有健康的人格性,就身心啊健康,然後啊,有一個很完整的人生、健全的人生,這樣的洗練啦,你就會淘冶出你對世間正確的看法跟健全的判斷,然後你會去找尋一條你所要的,那這個就是發菩提心。
用現在白話來講啊,叫做追尋真實的生命領域,叫做發菩提心。追尋健全的或者真實的生命領域,當然這一句話很抽象,每個人的定義也不一樣,將會隨著你心靈年齡的成長,定義會有不同。
昨天我們提醒各位,命是什麼?生命的命是什麼?你自己要好好去思考啊。你的命由你自己決定,別人沒有辦法幫你作定義,你自己要去做定義。所以,人生是什麼?真實的生命是什麼?你自己定義。這個就是摸索,這個就是發菩提心。
但是,我們也跟各位講,你所要講的不是發菩提心,你所要講的叫發願。而且啊我敢跟各位講,你在由於不知道你怎麼發心的這個心啦,就是你不知道怎麼發願。你也不知道你發的那個願啦,就是圓融道試修的法門。
所以第一天,我跟各位講,圓融道不是這世間沒有,有,就是因為圓融道的上師沒有。所以慧忠國師在唐朝就講了“大唐無禅師,非無禅,是無師也。”圓融道不是不在這個世間,有!不是沒有圓融道,是沒有圓融道的上師來指導你。所以你不懂得如何發願,你要發的願就是圓融道的願,就是你這一生要盡形壽去做的事。
但是呢,很遺憾的,那些指導者都把你指導錯誤。他指導是要你念“阿彌陀佛”還是“地藏王菩薩”,是這樣而已,是指導你念“嗡嗎尼貝麼哞”還是“嗡阿讓巴雜啦的的”,他選這個叫做發願,選這個叫發菩提心。跟你講,愚癡!不是做這個事啦,這個有什麼好選?這個法法平等嘛。你說念“阿彌陀佛”比念“觀世音菩薩”來得殊勝嗎?我看你到哪個地方去講啦,都講不過去啦,平等平等啦。念“嗡阿讓巴雜啦的的”就不如念“嗡嗎尼貝麼哞”,有這種道理嗎?說不過去啦,跟你講,平等平等啦。要選擇這個啦,無聊,無聊!
但是,今天在佛教社會當中啊,普遍存在這種現象。我們跟各位講這種現象啊,叫做雜訊,雜訊!真正發的願不是這個,是你這一輩子盡形壽要去做的事修的部分,事修的部分。
有沒有人發願,到鄉下去,偏遠的地區、貧困的地區盡形壽在那邊當老師?這就是菩薩,這就是圓融道的願啦!我們要不要發起,我們佛門弟子們,精進的同修們,發願到偏遠的地方,貧困的農村,到那邊去,盡形壽在那邊教書?這個就是願啦。有沒有人要去?
“那給高校生去選,畢業以後他們去就好,我早就畢業了呵,我現在要選,你告訴我,阿彌陀佛好還是…”這就是啊,你沒有看清楚。因為圓融道裡一個理,一個事嘛,理就是對三寶具足絕對的信心。所以我跟各位講理修就這麼簡單,只要你生活中遇到挫折、困難,記得歸零、回到原點,從三寶這邊出發,尊重生命、關懷人性,重新出發。你有錯的話,只有一步之差,因為你從原點出發嘛。一有挫折、困難、逆境、失敗,馬上歸零,再出發,有錯也不過一步,你絕對不會迷路。
但是我們人生的處理方法,我跟各位講,錯誤的為什麼。因為你出去錯誤,就在那錯誤的點上要去調整。那調整以後啊,你已經離開一步了,那第二次又發生錯誤,你再調整,已經第二步了。你調整得越多,你錯誤得越多,離開原點就越遠。到最後,想要回家,你已經找不到路了,你已經迷失了。就在這裡啊!
所以,我們在理修上面已經告訴你,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歸零,回到原點,重新出發。再怎麼錯,只有錯一步,所以找回家就很快了。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理修在這樣一個前提之下,你對三寶啊,絕對具足信根。否則你出去以後啊,到最後,還要有人拼命地幫你助念。為什麼要幫你助念?因為你早就忘了,早就忘了。給你助念啦,看你能不能提醒你,回到三寶的原點來。告訴你,很多人,很多人,提不起那個心念,為什麼?他已經迷失太久了,迷失太久了。而當中有很多雜訊,使你翻山越嶺啊也回不到故鄉。所以我們才跟各位講“生命故鄉的呼喚”,它一再地在呼喚你,但是呢,你一迷再迷。這是理上具足信根,很具體的一條路。那麼古人就這樣講,明明白白一條路啊,就是這一條。
第二個就是事修。所以你在講,你要怎麼願,你要怎麼發菩提心,你為什麼菩提心發不起來?不是,發菩提心是前半斷講的,你這個叫願。就是你事修上要進行的願,很多!昨天我們也跟各位舉過例子,我想剛才提的這個例子也是很好的,“我捨身奉獻給眾生,到最貧窮的地方去”。
現代人呢,都要往城裡,我講的是老師啦,在當老師的人,都想往城市裡頭來。因為城市裡資源多,待遇好還其次,但是資源多,不管他研究做什麼都好。可是偏遠地方沒人去啊,它資源不夠啊,那那邊的孩子要怎麼辦呢?那有沒有尊重,那些孩子的生命?你有沒有關懷,那些孩子的成長跟人性?有的話,那這種願很好發吧?應該啊,佛教知識青年啦,要朝這個地方來發願,來發願。所以這個是你發願上的問題。
那麼雖然這個部分啦,我們跟各位講得很清楚,但是輪到自己的實際運用上來講,你可能會迷糊了。你這個願發不起來,因為你還是世間的標准啦,世間的標准啦,在那邊掙扎。那這個時候,你不是普賢乘的行者,你不是普賢行者,你也不是在行圓融道,你想要一成一切成啊,是做不到!
菩薩道不是做不到,因為你做不到,所以叫“菩薩道”。你弄錯了,絕對做得到!但是那個苦你吃不起來。你還沒去,就想到“苦哇,人家都勸我不要去啊。”你敢不敢?這叫做勇士們。佛陀稱贊我們行者是勇士,就是這樣子啊!別人會畏縮,為了名,為了利,為了享受,他畏縮了。那你呢?不是為名,不是為利,也不是為了享受,是為了尊重這些生命,為了關懷這些生命,所以勇往直前。有沒有困難,有沒有挫折?有。回歸,歸零,三寶給你做最終的依靠,寧死不屈,你絕對往生淨土,絕對往生淨土。
假如在這個過程的歷練當中,你還會再讀經,尤其更有智慧的,還會聽聽師父的光碟,知道嗎?忘了?還會再跟我們要幾盤光碟去聽聽啊,那你還有證得空性的可能。不止經過分段生死到淨土去,你還可以在這個世間證得空性。這個叫“行步不礙圓融”,雖然你行著圓融道,“圓融不礙行步”。
有沒有?普賢乘是這樣圓滿的,發願是這樣發的。不會做不到,大家都可以做到。各位,願不願意發願呢?勇敢地說,願意!為大家鼓掌一下吧!你應該做得到,我們相信你做得到。諸佛菩薩無窮的願力攝受我們,諸佛菩薩無窮的功德力加持我們,你一定可以做到。我們希望各位,在這個世間找到你要走的一條路,就是那個願,那一條路直接帶你回到生命的故鄉。我們非常非常虔誠地祝福你,早日回家!
這個不是口號,是我們實踐,絕對可以做到的。
那麼,為什麼我們常常會產生這種現象,講是講得那麼清楚,那你也是都知道,你也很想發願,可就是發不起來。這個裡面啊,就牽涉到我們的原則——知道不算,要能夠做到才算。
所以我們不叫修知,我們叫修行。行啊,就是實踐。所以我們基本上不講哲學,哲學是讓我們知道,我們講的叫實踐學。實踐學就是行嘛,力行實踐嘛,要你去做,要你去行。那這裡面有什麼差別呢?
我們要先跟各位談這個差距。我們佛教啊,現在很多學者,在座有很多學者,我不是故意要說你啊,你不要對號入座,學者喜歡講佛教哲學。佛教不是哲學,佛教啊,勉強來講,用現代的話來講,又叫做實踐學。實踐學你也不好來了解,我們傳統的佛教啊,按照經、律、論三藏來講職,它叫論藏。用現在的學術語言來講啊,它叫論學,論學就是阿毗達摩。阿毗達摩啊,叫做對法,對就是對照嘛,那是無可比對的意思。你的定義可能不一樣,你是對照的法叫對法。跟你講,那個“對”是無可比對。阿毗達摩,阿是無嘛。
我為什麼要跟各位提這個問題啊,在歷史上可能還沒有人提出,論學非哲學的這種區別方式。因為論學啊,在佛教的基本定義裡啊,它是指啊“在正定聚中的生命體驗”。這個定義你要弄清楚。是以生命,以這個生命的體驗啊,來做為基礎,而這個生命的體驗必須是在正定聚中,邪定聚、不定聚都不算!你要留意到這一點啊,因此啊,你必須先有正定聚的能力,才有那個體驗。這個正定聚中的生命體驗啊,我把它用一個比較佛教化的術語來講,叫做“生命觀境”。最重要的句子剛好沒有聲音,(眾笑)。生命觀境,生命觀照的境界!真的很糟糕呢,(眾笑)。是生命的境界,是你真實生命啦透過你的修煉以後它顯現出來的生命觀境。
這個詞啊,你不要輕易地去使用。就是你要有了禅定以後啊,禅定還要正定。四禅八定不叫做正定,你要留意到啊,不是說四禅八定不對,四禅八定是通外道禅。我們講的正定是佛法的內禅,內明的禅,內觀的禅,也就是你能夠看到心念,往心念的方向走。
我們有沒有那個圖?那個圖有沒有帶?先給大家看下這個圖。有吧?不是這個圖。不是,是那個直線向右轉的那個,另外一個。假如各位要讀理論,就有這麼多圖啦,每個圖兩個鐘頭就好。
好,我們看這個,這個叫“開悟之路”。一直往上走啊,這個叫四禅八定。這個假如各位啊,要禅修的話,就要跟各位講怎麼修了。這個不止禅修,密法也可修啦。
這樣一直往四禅八定走的話,這個叫邪定聚,因為這個叫通外道禅。那今天禅修的人,通通跑這一條路,因為這條路上去很簡單。那我們要告訴你的是,觸功德這邊到了置心一處啊,要向右轉。就是到了八觸十功德以後啊,不是往上面走,而是要往這邊走,生命觀境,右轉。這個叫“橫出三界”啦,是這樣橫出的。從欲界就可以出三界,不一定要進入色界和無色界。當然進入色界無色界出三界也可以,不過你現在是在欲界。所以我們說直接從欲界出三界,關鍵是在這個地方。
那麼,往初果、二果、三果這邊走啊,叫做正定聚。在正定聚中你會有生命的體驗。這個體驗啦,才叫做生命觀境。那麼有了這個生命觀境啦來陳述,它只是陳述。所以你去注意看看,各位,你要是常讀誦經典啦,我告訴你這一點就可以發現到,經典啦都在陳述,只是陳述而啊!它沒有推理。你去注意看看,經典都不推理。經典都不推理,這就是經典跟書籍不同的地方。
所有的書籍都用推理的方法,這一步下一步,那一步下一步,一直下一步。所有你看任何的書都是由淺入深,對不對?所有的書都是由淺入深。經典啦,沒有深淺,因為它只是陳述,它沒有推理。所有你從前看,從後看,從中間拉出來看,都可以,沒有關系。
常常有人問:“師父,我要學華嚴,從哪裡下手?”從哪裡下手?你經典隨便把它打開,就可以下手。因為它是陳述的,它不是推理的,因此它沒有深淺度,各位知道嗎?這就是差別的地方。
那麼論學的意思啊,它就是指這個東西。你透過這種生命的體驗以後呢,要把它陳述出來,這樣的假如當作學問的話,那可以叫論學。
哲學不一樣,哲學是一種什麼,是一種推理。哲學第一個啊,它要有記憶的基礎,有了記憶的這些知識以後啊,它才能做合理的推理啊。佛法不做合理的推理。告訴你,合理的推理所得的答案,未必就是真理。你記得啊,合理的推理所得的答案,未必就是真理!我這是比較客氣的話。合理的推理啊有千千萬萬個答案,真理只有一個。有可能被你命中,但是也不值錢啦,因為只有千萬分之一啊,只有千萬分之一啊。
而透過生命的體驗,正定聚中的生命體驗,人人所得的答案同樣,只有一個,叫做“真如”。合理的推理,因為是推理,通通是“假如”。所以哲學研究的東西答案就是假如,論學的東西,它就是真如。有沒有?差別就在這裡啊。所以,你的答案就是假如,再怎麼推理的答案也是假如,因為你是假設而得的答案。論學啊,它是體驗出來的,所以它當然是真如了,而每一個體驗都是真的,都是真的。不同的人所得的答案,都是真的。
你看六祖慧能大師有讀書嗎?沒讀書啊,人家問他經典的事,他說“你念給我聽就好,因為我不識字啊。”對不對?但是他的體驗,真如啊!對不對?你想想看,喜歡推理的朋友們,那你就推吧!
論學跟哲學是有明顯的不同,而且絕對不同,因為哲學所得的答案是假如,論學的答案就是真如,差別在這裡。不是我瞧不起哲學,我也是學哲學出生的,因為你只懂哲學,我當然也懂哲學,但是我更懂論學,你不懂。(眾鼓掌)差別只有這樣而已啊!我不是說哲學不好或多糟,不是啊,因為我也是吃這行飯出來的。
不但這樣子,我再告訴你,儒家的思想啊,叫什麼?它叫儒學,它也不是哲學。你要記得,哲學是以知識為基礎,合理的推理為動力,所得的答案叫假如。這叫哲學。
我講這個公式啊,你可能不承認,無所謂。那你回去看看,所有學哲學的人運用的頭腦通通一樣,這哲學包括科學,所有的科學都一樣,都一樣。那你看看,儒家的思想就不一樣,儒家的思想啊它以什麼作基礎?它跟佛家不一樣,佛家是正定聚中的生命內在體驗,儒家不是。
儒家是人際之間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要圓融,自己要怎麼樣,跟人要怎麼樣,讓整個社會得到最大的效益,這個就是儒家的社會核心價值觀。人與人之間啦,有一個平衡,要怎麼樣取得平衡的問題。你去留意看。
個人與族群,我們把個人的部分叫個人的生命空間,族群就是社會群體的運作,不管是家庭、三四個人、或者社會、或者國家、或者天下那麼大,那都叫做族群公約。所以,個人的生命空間與族群公約之間,如何拿捏到一個平衡點,這個很重要啊!
因為很多人啦,為了符合社會的需要,他把自己都消失了,戴了很多面具。晚上睡覺啊,穿西裝、穿皮鞋、打領帶,這樣睡得好好的,這個叫做“慎獨”,萬一有人找我說衣服穿得不整齊,所以呢,他穿西裝睡覺,他穿皮鞋睡覺,他打領帶,甚至於還戴高帽子睡覺,因為呢,他很符合社會族群公約。因為他要起床的時候,起來就可以出去了。這樣的話,他生命空間,個人的生命就消失了,消失了,不在了。這種人在社會上叫透明人,那個人是不存在的。換句話說,他這輩子的生命是空過的,是空過的。他有福報,沒福報還沒辦法。你知道嗎?這就是百分之百的族群公約的人,人生是這樣。
那也有人是百分之百的個人生命空間,那個人大概常常要被人家抓去關。為什麼?他只管他自己,不管別人啊。人家車子明明是靠右開,他就一定要靠左開,問他為什麼,他說“不然左邊給誰開。”他忘了左邊要給那邊來的開,所以他會常常出事啊。他只有他自己,沒有別人,就個人生命空間啦無限擴大。
這兩種極端啦,都不當,都不當。
那你要怎麼樣拿捏得剛剛好?在我個人的生命空間裡啊,有適當的展開,不會壓抑跟扭曲,那我又符合社會族群的運用,不會干擾跟破壞到那種集體運用的那種生活模式,有沒有?你個人有沒有留意到?有沒有留意到?
這個理論啦,運用的范圍相當廣。譬如說夫妻,在家裡。你看啦,夫妻兩個人共同構成一個家庭,那麼夫妻是不是一體的?是不是一體的?對不對?這個叫做族群公約。可是夫妻兩個人分開的時候是個別獨立的,他們有個人的嗜好,也有他們自己的天地,也有他自己的朋友,對不對?
我舉個極端的例子你看看。一個科學家跟一個音樂家結婚,科學家一定有科學家的朋友嘛,對不對?他們一見面就science call science,對不對?因為他們都講科學術語嘛。那音樂家呢,就“哆、內、咪、發”,“哆、內、咪、發”,對不對?那兩個怎麼碰在一起?所以他們的生活一定要個人有個人的生命空間嘛。但是回到家的時候,對不起,先生到園子裡去挖挖土,太太呢到廚房去炒菜。對不對?因為這個時候才要構成一個家庭嘛。那麼在這構成家庭的時候,那叫族群公約。大家要有這種共識嘛,生活才能幸福美好啊。
可是上班去以後呢,個人走個人的。太太不能夠老是跟去人家講science call science,那時候會兜不起來。那個先生去呀,只能夠講science call science,他不能講“哆、內、咪、發”,因為他也是外行啊。這就是個人的生命空間。
那這個人的生命空間裡,他又有他的族群公約跟生命空間,有沒有?生活是這樣重重無盡的啦,這樣重重無盡的。
那你回過頭來看子女也一樣。父母跟子女回到家也是族群公約,子女出去以後子女有他自己的生命空間啦。對不對?又不一樣了。而他的生命空間裡又有他的族群空間啊。現在你知道啊,我們對小孩子的教育啊,就這裡發生問題了,就這裡發生問題了。佛法告訴我們的,這種生命的體驗你自己去體會吧,你自己去體會吧。
歷來啊,我們的傳統社會裡這些教育是非常完整的,非常完整的。這兩百年來啊,把我們的民族自尊心跟民族自信心給破壞掉了,所以我們都全部斷了鏈。我們是散在一地的零件,沒有辦法組合起來。我們希望我們各位實踐者,應該去把這些斷了鏈的零件組合起來,成為一部非常強部的坦克車。(眾鼓掌)
我們文化是這麼完美啊,我們可以做到,知道嗎?這個就是論學,啊,不是論學。從儒家的立場來講叫儒學,因為它是一種從人生現實的東西。它的這種體驗不會有佛家的這麼深,但這個體驗是非常好的,現實生活裡非常好用的,跟解脫沒關系,但絕對是幸福的,你放心。對不對?你去留意看看。
道家的又不一樣的一套啊。道家叫玄學,它是人啦,人啦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有沒有?它基礎在這裡啊。所以它沒有什麼邏輯推理啊,它就告訴你說自然是什麼狀況,那人應該要去跟它怎麼樣相應。這個是玄學啊。
所以儒學、玄學、論學、哲學這是完全不同的,完全不同的。哲學是有一個推理在,儒學跟玄學啊它不講推理,它們如何推理我們不管,因為它不在我的專業范圍裡。但是我告訴你,論學本身只是陳述。
但是我為了讓你了解的時候啊,那叫禅士,他有擴大一點的禅士,但是呢他也不太推理,偶爾他是舉例說明而已。所以你注意看,儒家、道家、佛家它的重點都在舉例說明,那只有禅士闡揚出來。而他很少用到推理,即使推理也大概一步而已,不會一步一步再一步那很繁瑣的推理。有沒有,你去注意看。這是非常大的區隔。
今天,我們所發生的問題就是,你學佛為什麼學不成?全部用推理。全部用推理啊,想要成佛啊,猶如煮沙欲成佳馔,縱經塵劫終無有是處。我應該沒有背錯啊,這是《楞嚴經》上的話。你想煮沙變成飯啦,煮再久啊都沒有用啊,頂多是名熱沙不名佳馔。
推理沒有用,但是你要做知識,可以去推理。所以我跟各位講,我不是瞧不起也不是批評學者,假如說到你,純屬巧合。這是事實,不是說情節純屬虛妄啊,不是,情節純屬事實。若是說到你,那就純屬巧合了,我不是要對誰講的。
這是一個學理的基本背景,基本背景。而我們提供這個也是讓各位知道說,我們在研究生命的時候啊,是不能夠用推理的,不能夠用推理的。這一面啦,我們先弄清楚。這一面假如沒有弄清楚啊,我們很難進行,很難進行。佛法跟我們講些什麼,講得又很清楚,為什麼我們又弄不清楚?不是,因為他不是推理來的。他是一種生命的體驗,體驗。
我跟各位舉個例子,吃東西的感覺就是體驗啦。這個茶好喝,這個咖啡好喝,你換一個人來喝啊,他就不喜歡喝。那你跟他講,這個好喝是什麼道理,好喝有沒有道理?你想想看,好喝沒有道理啊,你喜歡就好嘛,你不喜歡就不好嘛。所以有句俗話說啊,一個香爐一根香嘛,對不對?什麼爐用什麼香嘛。我們台灣的俗語叫做“一根草有一滴露”,早上起來的露水啊,每根草都有一滴露啦,我這個露跟你那個露不一樣。各人歸各人的,就是這種情況。
你喜歡的歸你,他喜歡的歸他,所以我們常常講,隨緣、隨分、隨力做功德。有的人喜歡供花,有的人喜歡供燈,有的人喜歡供水,對不對?那你能夠說供花才對?你不能這樣講啊,供燈也對啊。
所以當年,《大雲經》上面記載,有個女孩子,有點像辣妹。我們是不是叫辣妹?啊?我們叫什麼?最現代的,最酷的那個女孩子,啊?也叫辣妹啊。有一天有個辣妹啊,碰到佛陀。她就捧了一捧沙說“這個供養你”。她不但供養,還要親一下。阿難跟伽葉就氣死了,怎麼可以這樣?佛陀說不要緊,把它收起來,蓋房子的時候,沙就拿去用吧。
阿難怎麼說啊,說辣妹怎麼可以這樣?佛陀說,你不要生氣,這個辣妹一千年後在東方正旦國當女王。那就知道那是誰了。誰呀?人家武則天是這樣修來的啊。
我不是叫你去當辣妹啊,哈哈。那你來供佛的話,那你功德比她更殊勝啊,不只是武則天而已啊。你可能“六則天”啊,對不對?
這就是關鍵,隨緣,不要阻攔人家做功德,隨緣、隨分、隨力,只要有那個心來供養就好。
同樣的,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情境,各有不同,每個人的生命體驗也都不一樣。那你喜歡的他喜歡的體驗不同,對不對?那是你的性德不同。性德啊,性德是什麼,你知道嗎?
我跟各位再舉個例子。觀世音菩薩你認識嗎?你認識什麼?你根本不認識,呵呵呵。地藏王菩薩你認識嗎?不敢講了哈,呵呵呵。這所有的菩薩名號啊,都是我們的生命因素,所有菩薩名號啊,都是我們的性德。講觀世音菩薩,不是有觀世音那樣一個人,知道嗎?那是擬人化。
你要了解到,我們的生命因素裡,每一個人的生命因素裡都有觀世音菩薩這個因素,都有地藏王菩薩這個因素,都有虛空藏菩薩這個因素,都有,每一個都有。那地藏菩薩的意思是,他把這個生命因素的這個性德,這個因素啊,特別把他兌現出來,其他的呢不是他著力的。觀世音,是把這個生命因素,觀世音的這個因素呢,把他兌現出來,其他的呢還沒有百分之百兌現。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虛空藏菩薩這些等等,文殊、普賢等等這些菩薩,是這些因素百分之百兌現,其他的因素不到百分之百,百分之九十五到九十八。知道嗎?那佛的話就不同了。比如釋迦牟尼佛,是這個因素百分之百,其他因素也百分之百。你記得,這個差別在這裡。
菩薩啊,像我們…我們叫“小菩薩”,你這個菩薩有時候是還沒有孵出來的菩薩,還沒孵出來,呵呵,因為你,這個叫“大心菩薩”。大心凡夫啊,開始成形叫大心菩薩,那個叫雞蛋,蛋一樣,或者是豆一樣,還在豆裡面還沒有發芽。但是呢,你一定要有一個生命因素。
所以你發願啦,我們圓融道就是,要你發願的願啦,就是你的生命因素開始讓它去發芽。所以發芽以後,將來你就是淨土了,芽已經出來不就是淨土了嗎?是指這個意義啊。
所以你要了解到,佛是以這個生命因素百分之百為主,其他的因素也跟上來了百分之百。那麼像八地以上的這些菩薩,是他的這個因素百分之百,其他的因素啊已經都九十分以上了。到了像地藏菩薩、觀音菩薩這些等覺菩薩,那就是所有生命因素,是他的生命因素呢已經到了九十八、九十九這個地方。知道嗎?那假如是七地以前的菩薩,他的這個生命因素還沒到百分之百。八地以上就叫百分之百。這就是關鍵處。
那我們現在那就更不用說,等兒下子啊,生命因素都有,還沒,還沒孵出芽。你有沒有孵出芽,你要不要孵出芽,就看你發願,你發什麼願。所以那很重要的願啦。現在在我們中國,這些大乘菩薩,佛教的知識青年們都應該這樣發願。
有的人可能這樣講“嗯,我到大西北去好”,有的說“我到西南去好,我去度少數民族好”,或者是“我到哪裡去好”,那就是你的性德開始在挑選。有沒有?在選啦。雖然是偏遠地區,貧窮的地區,你發願往那邊去。那是對的,那就是生命的性德就出來了。那你跟哪個地區的人去結這個緣,你的性德向哪個地區去發展的那種因素出來了的時候。因為你,譬如說你在西北地區跟西南地區不一樣。西南地區是溫熱嘛,水很多,西北地區干旱,水少嘛,那你所碰到的問題就不一樣。干旱的地方啊,可能一年洗一次澡,那你要去適應啊。西南地區不是啊,它可能有瘴氣,有傳染病,那你要去面對它,可以天天洗澡啊,那邊水多嘛。所以這兩個地區,你適應的狀況不同啊,你生命所展現的性德、那個性格啊也完全不一樣,那你所出現的性德就不同。
佛法的修行就是這樣,它很圓滿,很圓滿啦。為什麼他長那麼高,那麼帥,為什麼我就這麼矮?你過去所種的因嘛。對不對?並沒有說你矮的就不行啦,矮的生命也沒有減一分,高的生命也沒有加一分,平等平等啦,你放心啦。佛法在告訴我們,是指這個啊。
所以,在講這個訓練的時候啊,我們真的是跟各位談,你從生命的體驗中去認知。各種學術是不一樣,我們不管。但是你實踐的過程裡,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項目。我們也提醒各位啊,在做訓練的時候,要懂得這一些。往後我們在講的時候,這個每一個不同啊,我們都會講,每一個行法。我們現在在講,是通稱的一個介紹,所以我只是點到,點到,這樣子。
好,這個部分啦,我們就先跟各位講到這裡。
下一個部分啦,就是說在講修行訓練的過程裡,那我們有很多東西。譬如剛才講的,這個橫出三界啊,我們是以,因為我們是在欲界,所以我告訴各位,是由欲界出三界的方法。你要從色界出三界也可以,等你到了色界,四禅八定的功夫成就了以後我們再講。要不然你根本不是色界人,你不懂得色界人的心是什麼心。那無色界人,等你到了無色界的時候再講,要不然,你根本沒有無色界人的心,那你講那個出三界你也做不到。
我們是欲界人,有欲望,有妄想,那我們在跟你講的是,有欲望有妄想的人怎麼出三界。那你可能,十八幫武藝樣樣都會,那你要怎樣耍出三界啊,要問你的上師,不是問我。那我現在是假設,你既然來到我這裡,那我告訴你怎麼出三界。
那你,這個時候要注意啊,出三界一定要到達一個標准。假如,要按照剛才那個圖來看的話,那你必須要到“置心一處”。這叫次第道。那你假如說“哇,次第道很難,那兩條腿啊我都快折斷了,我也坐不好。要念佛呢,要念到一心不亂,而我每次念佛下去,都不知道跑哪裡去了啊。”那這樣的話,你次第道就難修。難修不要緊,圓融道。
那圓融道就這兩個條件,一個具足信根,一個試修選一個方向。那你說“這個更難。我寧可啊,把兩條腿好好訓練。”那你就回到次第道來訓練。圓融道一定要身體力行,要付諸實際的行動,付諸實際的行動。要記得這一點。假如沒有實際的行動,你一直想要在佛號上去下功夫,那是走次第道的路,不是圓融道的路。知道嗎?
中國佛教啊,是菩薩道的,是菩薩信仰的佛教,要你走的是菩薩道,那你菩薩道的路就要走啦,就要走啦。相信啦,全國所有的佛教知識青年啦,每個人選擇一個方向去做,告訴你,我們國家啊,在你這輩子盡形壽以後啊,他一定是世界第一的強國。(眾鼓掌)
關鍵就在我們佛教知識青年,到底你有沒有覺醒啊,你要不要發願去走一個,去領一個執事,盡形壽去服務你的同胞。關鍵就在這裡啊。你盡形壽去做,不要怕你的力量卑微,但是你的影響啊,生命因素兌現的時候,那是無遠幅界的。而且每個人完成一個淨土,那是不可思議的功德啊!知道嗎?
我跟各位講這些,你真的要好好地仔細地去思考,我們馬上就要做的事。我想這個願不會難發,不難啦,因為我們不清楚,沒有厘清,你不知道這條路要怎麼走下去而已啊。
真的跟各位講,中國佛教本身,我一再跟各位講,中國佛教啊,四個字一個名詞,它不是印度的佛教,它也不是中國的文化,它是第三種文化,這種文化叫中國佛教,有中國文化的背景,有印度佛教的精神。所以我們用一個世間法的形容詞來講,中國佛教就是印度佛教為父親,中國文化為母親,生下來的孩子叫中國佛教。(眾鼓掌)
而這一點,我們把它形容為菩薩信仰。菩薩信仰就行法來講,就叫圓融道。
那我們前面跟各位分析過了,人天善與菩薩善是不一樣的。那昨天講到,菩薩善與普賢乘又不一樣,關鍵就在這裡。那只要各位朝著這個事相、事修上面去發心的話,個個都是偉大的行者。未來的歲月裡,人類的歷史會記載很多偉大的聖僧、偉大的行者,那各位,你將名列青史。
而且呢,在我們的生命史上,您的偉大奮斗啊,將為我們的後代子啦做榜樣。你知道嗎?你說我們看古人聖賢啦,多偉大,多偉大。那讀聖賢書所為何事?所為何事?煩惱啊,你還所為何事?因為你沒辦法去做嘛。你總不能夠說“荊轲不錯,我要學荊轲。”你找死啊?對不對?你總不能詛咒說國家在亂的時候,我要來做烈士吧。那你根本是頭殼壞去嘛。
國家正是在欣欣向榮的時候,那你想想看,你要怎麼投入,參與國家建設的行列,這是最好的菩薩行、菩薩道來進行下去啊。這不是很好的一個名燈嗎?各位想想看,是不是我們應該這樣做?那你怎麼發願?我們看“田橫五百烈士”,“有那麼一天我要當田橫五百烈士”,告訴你,頭殼壞去啊。你現在就可以去啊。
我們就到,該讓我們服務的地方去服務嘛,就發願嘛。這個願就是菩提心的兌現出來的菩薩道的行法嘛。
真的跟各位講,最貧窮的地方,就是我們要去的地方。貧窮就那裡有人嘛,對不對?他需要人家幫忙嘛。沒人要去,我去。這菩薩行,普賢乘,有沒有?就出現了。我們希望大家這樣鼓勵,有機會啊,尤其是那高校生,應屆畢業生啊,你要給他堅定這個信念。
那我們,你現在可能說“我老了,不能去啊。”不能去不要緊,你支援他去。經*送到,三不五時,三不五時。三不五時知道嗎?隨時隨地,你有空的時候就到那邊去慰勞他一下,跟他鼓勵鼓勵,總可以吧?
這是我們要做的事啦,真的,這條道路啊,是非常值得我們去做的,非常值得。我們也期望各位啊,能發起這個心。
真的,菩薩行不是虛無缥缈的,是非常具體可行的一條路。大家一起來努力,好吧?(眾鼓掌)
我們先休息一下,等一下我再講下一個單元。
《四十華嚴》第15講(2007年03月30日)B
我們剛才提到,發願啊,自己定,這些都跟各位交待很清楚了。交待很清楚,我就沒欠你了。你沒有白來啦,應該****了。但是你要不去做,你就欠我啰。
我們佛法講修行,那你就要修,要行。不要怕,做了以後啊,有問題,再問。我們可以經常見面,那你進行以後,那我們來談。是你實踐的部分,不要腦殼想的那些啊,很不喜歡跟你作答。腦殼想的沒有用,必須要去做。做了以後,有什麼問題再講。
這是一個,要跟各位作個總結的。
再來呢,發願,發心的問題談完了。那論學啊、哲學的問題,你也知道了。我們要談的就是一個問題,叫做“聆聽、欣賞、接納”。前面也大概跟各位提了。
“聆聽、欣賞、接納”為什麼要強調啊?這是圓融道的一個核心,多贊歎別人,多注意聽別人講什麼。你不要一面聽人家講什麼,腦筋又一直在想你要講什麼,那人家在講什麼,你就沒有聽到了。知道嗎?聆聽的時候,就人家在講的時候,我要停止思維的運作,那才有辦法聆聽。
人家一面講,你一面想,你根本聽不到啊。聽到只有一點點而已啊,沒有全面接受,沒有全面接受。所以叫“聆聽、欣賞跟接納”。要弄清楚對方到底在講什麼,這個叫聆聽、欣賞。
為什麼要這樣講呢?那我們要談這個問題之前,先來看一個理論。這個理論啊,我是用《大乘起信論》當中的“生、住、異、滅”啊跟各位談。
《大乘起信論》這部論,到底講些什麼?那我們需要專門的時間,每天兩個鐘頭,那大概要講三個月。不要看那短短的幾句話啊,我已經用六十個小時啊,講前面第一個本體的部分。那要再講後面“相”的部分啦,和“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啊,那三細、六粗講起來啊,那就多了,那個大概每天兩個小時,要講一個月啊。然後,如何消除這些,回到本體上面來啊,那又更多了,我看兩個小時,還要再講三十天,這個,多。那我們啦,我只跟各位講這個理論的核心。
我要跟各位談一個問題,我們在談吐之間啦,有一個嚴重的差距。那個差距在哪裡,差距是什麼?這個是學佛人,常常只知道而不去做的一種結果。知道,我跟你講,不算,你知道啊,是後面的東西,我們在講的時候,往往是前面的東西。
那個圖把它秀出來。
這個“生、住、異、滅”啊是借用這個地方講的。我要先跟各位談的是啊,今天我們之所以生死輪回啊,你是因為跑到後面來,“滅”這個地方。
“生、住、異、滅”你先記四個詞匯。第一個“生”,這個叫本體念,第二個是“住”,這個叫生滅念,這個我們真正講修行,是講這個區塊。
一般人啦,修養很好的好人啦,一般,現在很多人都說他修得很好,修得很好有陷阱,是修養很好,還是修行很好?修行很好是在“住”這邊,修養很好的那個修得很好啊是在“異”這邊。這個叫善惡念,你起心動念啦,大概都在這邊。
而一般凡夫社會上的人啦,他是“生、住、異、滅”的“滅”,這個叫變異念。現在一般人講的第一念,第二念啦,大概都是變異念的第一念、第二念。
我們講的第一念、第二念啦,不是滅,不是異滅,不是概念,也不是意識形態。
善惡念是概念,那個變異念啦是意識形態。那你在講的,是這個部分。
這個圖裡頭啊,要講的理論很多,非常的多。我們今天只是,大概地讓你了解一種概況,因為一個鐘頭是講不完這個圖的。這個是講修行的部分。
今天你要修行,就從“住”這邊來看,那就是這個地方。那第一念在哪裡?第一念在“生”這邊啦。你不可能在這裡。你的第一念假如在這裡,你就叫法身大士。大士啊,不是大心的凡夫,那叫“大凡”。各位,對不起,你是大凡,不是大士,那差一個字而已。大凡啦,你的第一念可能是“生、住、異、滅”的“異、滅”,就第三階段跟第四階段。
那麼這個地方的第一念啦,是已經成就的人,才抓得住第一念。我們一般講是第二念,這是修行者功夫很高,阿羅漢,就是四果向,一破無明就過去了,就第一念了,你在第二念這邊。第二念就是“色”,第三念是“受”,那開始五蘊,開始運用了。“色”被捕捉到,叫“受”,再來“想、行、識”,這個“受、想、行、識”就這樣運作。
這裡面要怎麼修啊,我現在跟你講你聽得懂也沒用,因為你做不到,因為那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過程嘛。而今天我們,我們是水果、蘋果、奇異果、火龍果,對不對?這個不算。這個不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啊,你那個是水果、蘋果的啊,不算。你是第三階段跟第四階段的部分。
那我現在要跟各位談的是,佛法在跟各位談的東西啊,你不要以為你聽懂,聽懂不算啦,因為你用的都是第三階段跟第四階段的部分,而不是用第一階段跟第二階段。我先把這個東西給你弄清楚。
那我現在要跟各位解釋的啊,我們之所以生死流轉啦,是因為第一階段第二階段你把握不住,叫做淪落到第三階段第四階段來,這個是叫生死凡夫啦,尤其是第四階段的意識形態。社會上一直教給你的是第四階段的意識形態。
那我們從出生以來啊,父母親、老師、整個社會啊,就一直在教我們,這個東西。“叫爸爸,叫爸爸。”各位注意看看啦,你是不是這樣教過小孩?“叫爸爸,叫媽媽”“叫爸爸,叫媽媽”,對不對?然後到了那一天啦,那小孩子假如第一句話講出來說“叫爸爸”,你會怎麼樣?哈哈哈,你呀,會說“妖怪”。
孩子很厲害,他不會跟你講說“叫爸爸”。孩子會“爸爸”,對不對?他一定是“爸爸”,他不會“叫爸爸”。你注意看看,你一定是教孩子說“叫爸爸”,媽媽的話“叫媽媽”,孩子很奇怪啊,媽媽抱的時候,他“爸爸”他不會說“叫爸爸”,對不對?你去注意看看。你都不注意啦,我告訴你,再過一百年你也注意不到啊。
那孩子的反應啊,他這個過程裡有一個階段,你不知道。你回去啊,不信的話,你再生一個小孩看看。你仔細地去觀察,你只要叫他“叫爸爸,叫媽媽”“叫爸爸,叫媽媽”那個時候,有一個階段,孩子也不知道“你神經呵,你到底是怎麼搞的?”。到有一天,他突然間哇,很高興,有沒有那個階段?
你有抱小孩的人,應該發現這個,因為每一個嬰兒會有這個階段。他不知道高興什麼,唔唔唔,兩支手一直舞,兩支腳一直跳,他發現了一個秘密,這就是生命啦!因為你一直在污染他,你知道嗎?你一直在灌輸給他一個東西。
這個裡面啦,我跟各位講,那個本體念啦叫做念,到了生滅念的時候叫做識,到了善惡念的時候叫做概念,到了變異念的時候叫意識形態。你要記得啊,那個識,就是“住”的那個地方的識啊,我們修行是從後面走向前面,從滅到異、異到住、從住到生,進入生的時候就叫做入“娑婆若海”,懂嗎?
你們,各位老同修,老同參都知道娑婆若海。知道沒用啊,娑婆若海在哪裡啊?很多人這樣問“師父,要怎麼樣入娑婆若海?”師父說“入”,你只會跟小孩樣瞪著“叫爸爸”,呵呵,跟那個情況一樣。跟那個情況一樣啊,入啊,入啊,呵呵。
我跟各們講,那小孩子在那邊叫的時候是什麼呢?因為那個識,你那個,一個聲塵,聲塵啦,你在“叫爸爸”“叫爸爸”只是個聲塵嘛,那聲塵進入他耳朵的時候啊,其實是聲塵,就識,他有聽到,就受想行識繞一圈啦,叫做識。我們簡單講是這樣,但那個識啊,不能起作用,那個叫五蘊識,繞一圈不起作用。你一直繞一直繞,繞多少次以後啊,有一種現象產生,就是五蘊識不知道要繞過多少次啊,才會產生八識識。八識的識,一般講的那個識啊是八識的識,因為八識的識你才會記憶,你才有辦法記憶。
那個孩子一記憶起來,嗯,“爸爸”,我知道,爸爸要干嘛,他不知道。要干什麼,知道就變概念了,你知道嗎?他只是記起來,他印象中那是爸爸,但他不知道要做什麼,不知道要做什麼,他記起來了。
那你會一直“叫爸爸”“叫爸爸”,哈,叫了老半天,奶嘴一塞“吃吧”,本來是“叫爸爸”才給你吃,可是你就不反應,還是吃吧,不吃會餓死,對不對?他這個地方什麼,第二個識進來了,又有一個識進來了。“叫爸爸”“叫爸爸”啊,把我塞得那麼痛,可你不會講啊,嬰兒不會講啊。
到哪一天呢,知道說“叫爸爸”“叫爸爸”原來是要給我這個。好了,現在我肚子餓了,“爸爸”。嗯?你很高興地抱著他,摟著他。他很奇怪,怎麼有這個動作,以前好像沒有?然後他又從五蘊識繞很多次,他又有一個八識識,他又記起來了。
很多八識識記起來,會構成一個概念“叫爸爸,有好處”,有沒有?那我就叫“爸爸”,嗯,果然沒錯,就會把我塞進來,軟軟地塞不會那麼用力塞,對不對?這又一個概念起來了。他現在想吃了“爸爸”,有沒有?這又一個概念啦。
從五蘊識沒辦法記憶到八識識開始記憶,記憶以後他會去聯結很多東西去構成一個概念。你現在的第一念,就是那種概念啦。所以你會說“當我第一念起的時候,我認為不可以生氣,所以我又收回去。”有沒有?那個概念,一個概念,告訴你,已經是百萬念過去了,已經百萬念了。你的腦筋轉不過來,腦筋只有概念換概念,那個跟生命沒有關系。那只有大腦而已,大腦的記憶在運作,那個叫概念。
而事實上啊,我們變異念的時候,那已經都意識形態換意識形態,你已經不是單純的概念,那是很復雜的概念構成一個意識形態。你知道嗎?你的大腦啊,虛妄不虛妄?
各位,你又入定了,你知道嗎?
所以我們說,只要你用大腦啊,就叫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沒有背錯吧?“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為什麼?有為法全部是大腦生出來的,全部都是你的記憶,記憶、記憶了一堆,然後呢,你從這個地方去推理、推理、推理啊,變成意識形態啊,所以是虛妄的。大腦、哲學、推理,是不是這樣?
修行的論學講的是真如啊,不是假如啊,不是用記憶,不是用推理,是用體驗的啊,只有直接用體驗才能從,直接從住到生,走回去。那你現在要學修行,想要開悟,想要成佛,想要入娑婆若海,想要了不起,成為偉大的修行人,像蓮花生大士這樣,像虛雲老和尚這樣,告訴你,還早呢!你只要用大腦,用意識形態,用概念啦,都早啦,都早啦!所以,很多同修常講“啊,我也是一樣”,你也是,用大腦就不一樣,因為你是用有為法,你不是用無為法。
而我們在跟各位講修行,有沒有?為什麼要橫出三界?什麼叫正定聚?就要你走那條路,轉過去啊。那在哪裡呢?你知道轉過去要在哪裡轉呢?就“生、住、異、滅”這個圖來看,可以看得到。因為,我們剛才給你看的圖,那個四禅八定、橫出三界,有沒有?那一條啊。(不是,是剛才那個,生、住、異、滅的。)
好,就這個地方,在這個“生、住、異、滅”這裡啊,概念,概念這裡有個染識,有個淨識,有沒有?真正修行,從淨識開始修。淨識這個地方,叫做修行開始線。當兵的人知道啊,當兵訓練有一個攻擊發起線,開始要攻擊的時候,有個准備好。准備好,開始攻擊,叫做拂曉攻擊啊,那個時候就是攻擊開始線。修行也要准備到這裡來,到淨識這個地方。
從淨識開始啊,淨識我們就叫做“初果向”。這裡修行開始進入“見識”,看到識怎麼樣構成概念的時候就證初果了。
你剛才看到,剛才跟你講,一個概念的形成,有沒有?一個概念形成要訓練多久啊,要污染多久才會變成一個概念啦?那各位啊,要把那些意識形態除掉,剩下一個很簡單的概念,又看到概念怎麼形成啊,我告訴你,要相當大的功夫啊,要相當大的功夫啊。
那,很多人說“那我已經看到概念了。”你看到概念了,你講的啦。因為你都不知道這裡面的過程是怎麼樣。我跟各位舉的那個例子,嬰兒的那個例子,是最明顯的。你是這樣走過的,你現在記的很多東西啊其實很辛苦的,很辛苦。你去看,小孩子在學東西的時候,那個成長過程為什麼會學得很快?學得很快叫很聰明,為什麼很聰明?因為污染得快嘛。你去看那憨憨的啊,那麼久也記不起來,其實那是有慧根,不容易污染,對不對?所以啊,以後你看到善根好的孩子,你還是不要亂罵。“笨蛋啦,教不來。考試又不及格,又不會了,手伸出來。”你不要打啊,完啦,你小心啦。
學佛看生命啦,跟你世間人看生命是不一樣的,不一樣的啊。我不是說笨蛋都是阿羅漢啊,你不要誤會啊。笨蛋跟阿羅漢是不一樣的。語言啊,我沒有辦法跟你區別這些,這個啊,點滴在心頭,自己慢慢去體會。那是不是有這種情況,你慢慢地去注意到。
現在跟你講這堂課很簡單,你聽得到啊,感受得到啊,這就是生命的感受。有沒有感覺到?這比吃火鍋的那個感覺啊,哇,更溫暖。真的,你聽得到這堂課,我是又不小心講出來了,這個福報很大啊,才聽得到這堂課啊,剛才又有人拉肚子跑出去沒聽到啊。他就是沒福報嘛,你知道嗎?他就剛剛好這段跳開,你看要少多少福德因緣。
直的是這樣,你慢慢去感受到生命的存在狀態,真的去感受,這個才是燦爛的生命的花園,真的是生命的花園。你慢慢去體會生命的存在,你是活在哪個階段裡,慢慢去體會。
但是一個想要修行的人,我們叫資糧道具足啊,就是你要准備到淨識這個地方。
淨識啊,一開始修行啊,就看到識怎麼樣形成概念。這是第一個,這就是證初果。
那麼你看到念,怎麼形成識,就可記憶的識啊,你怎麼看到,禅修就這一點,禅修就這個好處,我就坐在那裡,我就看到狀況的形成,證二果。念怎麼形成識,那個識到八識識,就可記憶的那個識啊,證二果。
然後你看得很清楚,繞一圈,完畢,就可以守住受,那個五蘊識的走法你可以看得很清楚,就可以守住受,證三果。
色一進來,STOP,No Touch,不要再過來,在色一到就停住的,四果向。也就是一念無明起,啪!你的無明就已經把那個塵境啊,捕捉住了嘛,那你能夠停止它,就叫四果向。
你把它推回去,不要進來,出去,回到原來的地方去,就破無明了。知道嗎?就破無明了,無明不給它起作用嘛,才把它推回去嘛,回到第一念去嘛,破無明,證阿羅漢啦。
那這裡面問題很大,那條線,那條線有沒有?第一念第二念那條線啦,那條線畫起來是一條線啦,那條線用顯微鏡放大啊,那裡面功夫大呢。因為那裡從七信位破我執無明,九信位破法執無明。還有一分保衽的十信位,都在這條線裡面,都在這條線裡面。
所以,看起來破無明好像很快跳過去,那條線是很大啊。那條線要跨越過去,還要三大阿僧祗劫。麻煩呢,看起來一條線,怎麼距離那麼遠啦,就是這樣。
修行啊,是一項生命的改造工程。生命的改造工程啊,是非常微細的,非常精密的。人類最偉大最精密的工程啊,是這個生命的改造工程。
你去看看。那麼機械工程很精密,不否認,比起生命的改造工程啦,太粗糙了。所以我跟各位講,人類啊,我常常跟很多醫生這樣講,人類對生命的了解啊,以目前來講,零分!我跟你講,目前,人類對生命還不了解,還是零分啦。
當然這樣講起來,醫生啊會很不舒服。“誰說不了解,我都很清楚呢。”嘿嘿,清楚啊?我跟你講,你再想想看,你再想一個東西,兩千年後啊,的人啊,對於生病怎麼看醫師。你假如想到這一點,你就知道今天的人給醫生看的情況,根本就很迷信。就像我們看兩千年前,怎麼看病的狀況,你看迷信不迷信。有沒有?很多,現在很多原始的部落那民族,他在治病的話是怎麼辦,你看他迷信吧,對不對?兩千年前我們就是這樣。那你現在看的狀況,你認為很文明啊,你知不知道兩千年後的子孫怎麼看我嗎?“那我們老祖宗,二十一世紀那個時代,哼!有夠迷信。”就是這樣子啊。
所以我們對生命的了解,以現在來講,不要說零分啦,說零分太苛刻了,也不過小數點而已啊,小數點而已啊。
我們對宇宙現象的了解啊,我告訴你,也是小數點。要達到百分之一,一分啦,大概四捨五入可能有,了解得太少、太少,太少了。
人生、宇宙的那種奧秘啊,跟你講,《華嚴經》裡面講得最清楚。你想要了解,必須研究《華嚴經》。
你想想看,我們說真的,各位想,你說對宇宙了解啊?我跟各位舉個例子,你看看,你看你了解不了解。
我們對於氣象這個問題,到現在沒有辦法解決。人類一直想要捕捉氣象變化的運作,現在各位用的電腦啊,五六十年前,發明電腦就是要預測氣象的。那弄到現在,氣象預測不到,就干脆拿來打電動玩具了。你看氣象多難觀測啊。
其實氣象,要解決氣象的問題啊,你要先解決一個問題,否則你沒辦法解決。地球為什麼傾斜23.5度,為什麼?問題就在這裡了。氣象變化多端啦,就是這個問題。然後旋轉的時候啊,它不是傾斜23.5度這樣轉,它是按照水平這樣轉。好了,問題就來了。
不但這個樣子,黃道面,有沒有?地球繞太陽轉的那黃道面,是橢圓形的,是橢圓形的。好了,那事情就很復雜了。
地球要自轉,又要公轉,公轉又有長,直徑有兩個啊,橢圓形的黃道面啦,有沒有?那這樣子甩下去啊,我跟各位講,那樣甩下去,是不是甩下去啊?象回力球一下,這樣甩下去啊,力道很大啊。它甩到一個地方,一個地方的。
所以我跟各位講,地球本身,你認為它是什麼?氣體、固體、液體是哪一個?告訴你,它是液體的,它不是固體的,整個地球它是這樣子動的。
你都不知道啊,所以氣象你怎麼預測得到?而且,地球的氣象運轉過程當中,大概五百年到一千年啦,它有一個變化,有一個很大的變化。現在我們就在拉的這個變化當中,所以氣象會異常。對地球來講,沒有異常,本來如此啊,它只是個循環而已啦,但是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
我們因為運用現代科學來規范,來記錄我們氣象,也不過這一百年來的事情。才這一百多年來的事啊,那以前根本空白啊。那剛好你記錄的時候,正是進入異常期。知道嗎?不要見怪,不要見怪。因為這個問題你沒辦法解決,氣象的問題你沒辦法解決。它永遠會這樣一直出現這些。
那麼再加上一些科學怪人,科學怪人知道嗎?去拍電影啊,那明天以後啊,對不對?就會出現了。我們不是翻成《後天》嗎?那個電影啊,它就都會一直出現,那都是猜測的。不只這個樣子,也不會那麼恐怖,而發生恐怖的時候,遠比那個恐怖。他們在猜測的不會發生,而發生時候絕對比那個恐怖,因為大腦想象不到。你不要擔心,擔心也沒用。
這個就是生命的存在狀態。
所以,你要搞清楚啊,我們大腦在用的都是推理的啦。真實的生命不是這樣的。
所以跟各位講,真正釜底抽薪,根本的解決之道,就回歸原點,從你個人生命的體驗做起,深入,不要我們都活在假如裡面。因為假如,所以如夢幻泡影,一切是虛妄的。真實的生命是真如的,因為我們都活在假如裡面,所以是虛妄的生命。有沒有?差別就在這裡,其他沒什麼。
你會說“那真如跟假如,看這桃花有什麼不同?看這個花有什麼不同?”那你大腦推理才會去注意到這裡來。
真如的生命是用體驗的,你知道嗎?你用假如,我跟你舉一個很實際的例子。
你這種花,你從來不會這樣去碰它,你絕對不會這樣去抓它的啦,因為這個花這麼漂亮你一定從這裡抓啦。所以這種人叫做“有花不折,無花空折枝”啊。你知道嗎?因為你不敢碰它嘛,你就活在虛妄的世界裡,所以對花你永遠是摸這裡啊,你怎麼會這樣去抓它呢?有沒有?你去想想看。我不是叫你“辣手摧花”啊,我沒有這個意思。
真實的生命,你是真的去體驗它,去感受它的存在。因為你是假如,所以只可遠觀不可奢望,你永遠不敢觸碰你生命真實的那個核心。是不是這樣?想想看。
話講回來,你看那小孩子。小孩子是不是百無禁忌?對不對?甚至於你越反對他越介入,有沒有這種情況。為什麼?他一定要去經驗。那你說“不乖”,他會是個偉大的行者啊,你既然“不乖”就把他打下去了,呵呵。很多阿羅漢被你打死了你知道嗎?這是殺阿羅漢啦,你都不知道啊。
真的你不知道,去體驗那個生命的那個部分啊,是絕對需要的。
所以,教育小孩啊,我跟各位講,在你,大人啦,在可見的范圍之內要讓小孩子去經驗危險。火,你要他不要玩火,那很簡單你就叫他現在玩,因為你看到了,讓他去燒到,燙到以後你再叫他去第二次,你看他敢不敢。現在他要去,你就把他抓走,每次你都把他抓走,他一定“哼,那一定很好玩。”不只這個樣子,以後是“爸爸講什麼我就反對,因為我一定要去。”
你去注意看看,你要從生命看生命。所以你抓那幾次,“我跟你講,不要去,你真要去嗎?那給你去吧!我就把凡士林,那個萬金油准備好。”燒到了,抓了以後,“哇!”“我跟你講,你就不聽。乖!來擦一樣。再去吧!”“唔,NO。”
這才是教育啦。你會說“不要去,不要去!”你沒看到他就去了,那恐怕會很危險。
你知道嗎?在你可知的范圍裡面讓他去經驗跟嘗試,而他知道危險,你放心。你沒看到,他絕對不會去,因為他已經知道那危險了嘛。不但這個樣子,他就會有對危險產生預防的能力,他已經養成了。所以,越小成本越少,越大成本越重,你不要到五十歲啊“我再去試試看。”
我跟你講,我遇到過很多啊。常常那高中兒子在教訓他的爸爸,“那是壞朋友,你不要交壞朋友。”因為那爸爸是乖兒子。到了五十歲的時候,剛剛好啊,他的爸爸八十歲要退休,把事業交給他。那,好了,他就拿事業去玩火。你看成本大不大?你說。
那你在四五歲的時候,或者是嬰兒開始會爬的時候,就叫他去經驗看看。越小啊,他所獲得的成果越大,他預防危險的那安全的概念就越深,越大就越麻煩。所以你會發現到二三十歲,那個常常聽到媽媽告訴唉“你老是教不會”,因為他三十歲才要經驗嘛。那他就會很簡單溝通“我從來沒經驗過,你不是記憶已幾次了?以前那幾次跟這一次不一樣啊。”那是你要很小很小,在爬的時候,剛會的時候,就給他去經驗危險的話,告訴你,他很深,他在生命中就會有那種因素。知道嗎?
我是跟各位講,生命是什麼。你要去體驗生命啦。所以你聽得到啊,你的子孫其實是有福了。這叫生命的教育啊,你要教育是這樣的。從生命來教育,不是從知識來教育。從知識來教育,你教他再多的理論啊,一定是理論嘛,有用嗎?沒用啊。股票分析師,有沒有?講很多啊。你看,包括他自己,只要下海,到股海去啊,一定沒頂,再多的財產他都會輸光,因為他只有理論。可是現實的狀況是什麼狀況,他根本不知道。對不起啊,你們有沒有股票分析師啊,我不知道,萬一說到你,純屬巧合啊。這就是理論的運作不當。
生命是體驗,你給他去體驗,給他去體驗。當然是需要成本的,那看你什麼時候付,在他三歲以下付啊,成本最小,效果最好。到了三十歲啊,成本不只一百倍。到了六十歲啊,恐怕整個社會都要負擔成本。你去注意看看,問題關鍵在哪裡。我相信各位啊,心頭點滴會有感受。這是一種生命。
好,現在我們,大概簡單跟你分析一下。裡面當然很多東西啦,以後我們再講啦。現在啊,我們回過頭來。
當你了解到我們人啦,在表達意見的時候,原來有這四個階段的差別那麼大的時候,那我請問你,人家在講話的時候,你要不要仔細聽?他現在在講的是第四階段,還是第三階段?這是一個啊。那我告訴你啊,當你在聽人家講話的時候,你是用第三階段,還是用第四階段在聽?這就回來了,我不但要聽他是講第三階段的話還是第四階段的話,我更要想想我到底用第三階段的心還是第四階段的心?這是一個問題。
那一講到修行的時候,我要奉勸各位啊,善知識在跟你談的,絕大部分都在第二階段。他有沒有成就我不知道,他要成就,他一定是講第一階段的話,他不會講在第二階段的。那我不知道你的善知識,在第一階段或第二階段,但我肯定你一定要在第二階段上聽。
那你到底有沒有進入到第二階段呢,那你只好很用心地認真聽,因為你都在用第三階段或第四階段的心在聽,你不會用第二階段的心。因為你會用第二階段的心,那你沒有四果也有三果,沒有三果也有二果,沒有二果也有初果,可是你現在只有水果,對不對?所以你不可能用第二階段的心聽嘛,那我們只有平心靜氣、專心地聽,有嗎,這個叫聆聽。
所以當人家在講,尤其善知識在講、教育的時候,不要說教訓啦,在教育的時候,你必須放下一切腦筋的活動,乖乖地聽。要不然啦,你百分不得其一,百分不得其一。真的,我真的跟各位奉勸,你真的要修行啊,要有這種心態。完全接納,就算他講錯也無所謂,因為你已經錯得千千萬萬,再加一個錯沒關系。那萬一他講對呢,你怎麼不聽呢?對不對?所以在修行人的立場來講啊,對於人家所講的話,一定靜心傾聽,你的心不要起作用。
尤其告訴各位,千萬不要自行解讀。你沒有能力解讀善知識的話。萬一他講錯啊,你去把他解釋成對,也沒有意義,那只是錯上加錯而已嘛,你都用大腦啊。我們只要靜心聽,人家講完,就是這樣。沒有為什麼,你不要再附加意思啊。那萬一他講第二階段的東西,你根本沒有辦法解讀嘛。對不對?你有辦法解讀的,頂多啦,都是第三階段,用概念,然後都往好的地方,因為善惡念嘛,都往好的地方想,不往壞的地方想,這就善惡念啦。對不對?是不是這樣?想想看,各位可愛的朋友?(眾鼓掌)
所以,我們一般來講啊,都在第三階段,叫修養。人家講了以後,聽了以後,就往好的地方想,你都是這樣。好,那不要緊,盡量往好的地方想,想到純化。純化以後就叫淨識,那就修行開始了,要開始修行了,已經准備好了,叫淨識。
那個染識是什麼意思呢?染識的意思就是,有社會意識形態做標准,這個叫染識。你的概念有社會標准,有社會標准。
那假如把社會標准除掉,那只是單純的現象,不用社會標准來做干擾的話,那就叫淨識。從淨識裡面,你就可看到個人的那個部分,你的心念啟動的部分,就開始進入了,你的修行就開始了。這是從慧門,工程面來看修行的部分。
這個理論,我已經解得很清楚了,完全攤開,已經沒有秘密了。這個,那個老天爺會很生氣,我老是洩天機啊,天機通通洩給各位了。(眾鼓掌)你再搞不清楚,我沒辦法了。這是修行很重要的一個關鍵。
這個關卡你走過去啊,修行就很簡單了,那修行靠自己沒問題了。這個關卡不能過去啊,那你要一再地質問你的上師“我這樣對嗎?”不對,回去拜忏,再修。不對,回去拜忏,再修。
你不要問知識理論、邏輯推理的問題,不要問歧義的東西。我這樣做,這樣的情況對嗎?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關鍵。我個人常常這樣想,這樣講起來也是臭屁了。因為我把理論講得這麼清楚啊,其實是不簡單的。(眾鼓掌)為什麼,你知道嗎?這個叫孫悟空大鬧南天門,把玉皇大帝的秘密通通抖出來,你們才聽得那麼多啊。不是嗎?啊?不然怎麼洩天機呢?(眾鼓掌)
這個,修行裡面的過程裡啊,事實上有這種感受是很早很早以前了,但是要把它講清楚,給各位知道啊,那個功夫比自己修行都難。自己要摸索這個東西出來,我跟各位講,不難。但是要把這個東西,唉,我要怎樣子陳述你才會聽得懂啊,我跟你講,我最少花了二十年時間。(眾鼓掌)
那你就這麼輕松地坐在那裡,把我COPY過去了。我不知道你的影印機好不好啦,印出來會不會亂碼啊,都是跳格這樣的。我跟你講,就是這個樣子。你不要以為我講你都懂啊,換你講出去啊,你講到最後說“唉,你去問我師父比較快。”對不對?那就跳格了,亂碼了嘛。“啊,我懂了,我知道,我就講不清楚。你去問他啦,你親自來聽就好啊。”有沒有這種現象?
告訴你,這個就是你還在五蘊識裡面,你還在八識識那邊,的前半段那邊。因為你的那個概念還沒形成嘛,八識識你要記。你看的是已經有在記的,其實你在記的根本就亂碼嘛。對不對?
結果你看到了,我要告訴你的,是那個過程啦,生命形成的過程啦。那你要能夠還原,就歸真返璞嘛。從滅,到異,到住,到生,就歸真返璞的路啊。
我在前面有跟各位講過,人類的智慧,再怎麼聰明啊,人類的智慧,你講聰明,再怎麼聰明啦,只能夠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啦,上帝創造世界啦是怎麼創造的。
那你有沒有辦法說“那上帝,你把世界收回去。”有沒有辦法?世界這麼亂,干脆上帝把它收回去就好了。告訴你,impossible!不可能的事啊,因為他不可能收回去嘛。因為上帝是人類創造的,你搞清楚唉!你就弄顛倒了,所以說上帝創造人類啊。我跟你講,那個上帝是人類把他創造出來的。你竟然不知道!
只有佛法,能夠把這些收回去。歸真返璞啊,還原,還原。你從滅到異,從異到住,從住到生,回去啦,返回生命的故鄉嘛!佛法做得到,其他所有的宗教做不到。有沒有?你回到你的本源,你就成佛了!成佛是這樣成佛的呀。
“師父,要怎樣成佛?”我說“成!”“啊?”他跟那小孩子一樣,“啊?那個大動物怎麼一直叫爸爸,叫爸爸。”跟那個一樣啊。
這個是要你自己訓練,每一個人要自己訓練。所以佛法說“個人吃,個人飽;個人修,個人了。”不能夠說“我現在很忙,你替我吃飽。”做不到吧?你要自己修。
好,這個部分,教我們這樣做,你可以做到,這個叫聆聽、欣賞、接納。為什麼要這樣子?這是個修行。你從這樣來,很快就會到淨識。
到了淨識以後要怎麼辦呢,那另外一個行法,真正的行法,叫做“歌詠贊歎諸佛菩薩的聖德名號”,真正修行。這個地方要講,為什麼要歌詠贊歎呢?因為你已經走入真實的生命裡頭嘛,你從那個諸佛菩薩就生命的因素嘛,從那個真實的生命裡頭你要去稱贊它去兌現它嘛。那你聆聽以後,就得到這生命因素的啟發嘛。你歌詠贊歎就是一再地去兌現它,一再地去兌現它,真正地兌現出來。這叫“歌詠贊歎諸佛菩薩的聖德名號”。
這是圓融道的一個修行方式,用現在的話簡單來講叫祈禱嘛。我不太喜歡這個字,因為這個字表現得不清楚。祈禱到底要怎麼講?它是歌詠贊歎。
所以我們常跟各位講說,當我們遇到挫折困難的時候,你就回到佛菩薩這邊來,念個佛號拜一拜,念個佛號拜一拜。那不是“歌詠贊歎諸佛菩薩的聖德名號”嗎?對不對?當你沒有挫折的時候,再跟人家交換意見、談話的時候,其實都是談我們生命性德的東西,那就是稱贊。
所以我們講,觀世音菩薩它是你的生命因素,地藏王菩薩是你的生命因素,普賢菩薩是你的生命因素,文殊菩薩是你的生命因素,不管什麼菩薩名號都是你的生命因素。那你以這一個菩薩為本尊,譬如地藏王菩薩為本尊,那就是你以這個生命因素作為你的核心,你生命中的重心,然後一直要兌現它,作為你兌現的目標,就是個樣子啊。我告訴你,把句子話聽清楚,那你的修行最少增加,增加一百萬大劫,功力增加一百萬大劫。這不是吹牛的啊。
你假如把它當作說,這個叫地藏王菩薩,然後一直拜它、拜它你會成就,那這個距離跟你現在把它當作生命因素,你要把它突顯出來、兌現出來,兩個之間啦,大概相差一百萬大劫,距離那麼遠。不講一百萬大劫啦,那用距離來講,那也是十萬億國度外。有沒有?為什麼“西方去此十萬億佛國度,有世界名曰極樂,有佛號阿彌陀,現正說法”?(眾鼓掌)
你要是把這個狀況弄清楚,以生命因素來兌現自己,跟把它當一個偶像來拜的話,那我告訴你,你現在已經到極樂世界了。有沒有?有沒有搞清楚?你一直把它當偶像拜,那你還在裟婆啊。對不對?問題就在這裡啊。由時間來講,由空間來講都可以兌現啦,所以我們叫“十方三世一切佛”啊,有沒有?
華嚴,在這個地方跟各位表達的,都是絕對真實的,生命本質內的東西。
這點我相信,我們各位,你只要把我們談的這每一節課啊,真的,我跟各位負責任負在這裡,你只要任何一堂課,你好好地去把它弄清楚,花一段時間,多長都不要緊,絕對值得你一輩子莫名其妙的修行。
不是我要吹牛的啦,我只是講話比較誇,誇一點而已啦。真的是這樣,跟你講“盲修瞎練”不好意思,那其實我們很多人在修行都莫名其妙啊。你在修什麼?不知道啊,他“反正人家說不錯啊,人家說很好啊。”“為什麼好啊?”“很好啊。”“怎麼好?”“好啊。”人家說,都人家說的。“干嘛你要這樣修?”“你問我,我問誰呀。”不是,你一定要弄清楚。
而我們在這裡,絕對跟你交待得一清二楚。你弄不清楚,回來找我,照我講的,只要你聽我一堂課,照我這樣講的這樣去修,照我這樣講的這樣去修,會掉到地獄去啊,你跟閻羅王講“這是海雲和上講的。”他馬上把你送回來。(眾鼓掌)他不敢把你留在那裡。因為,你照我那樣講,那種光明照耀啊,再把你留下去,地獄都消失了,知道嗎?
所以,修行你一定要弄清楚。我們絕不盲目,我也不給各位迷信,那你要照著這樣去修。那只要你照著這樣去修,你有任何的事,我跟你負責。
因為你現在聽的啊,沒有別人講的,絕對是第一手資料。所以我不會告訴你說是哪個祖師大德講的,我不負責任,有事你去找他,我不會講這樣。因為這是我講的,只有將來、以後的子孫會說那是海雲和上講的。事實是這個樣子。
那麼,我也告訴各位,你就照著這個方法,先把它弄清楚,然後照著這樣去修行。
我講給你的,你聽起來很容易懂。但要你去轉述的話,你大概就講不清楚了。所以你一定要把它弄清楚。弄清楚,照這樣做,有事我負責。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