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禅行法----《禅觀》第一集
海雲繼夢和上
今天我們先跟各位介紹一下,在華嚴思想的發展過程當中,一個很重要的關鍵點,那就是我們常跟各位講,華嚴的故鄉是在新疆這一帶。
這是怎麼講的呢,華嚴思想的誕生,它的雛形、它的種子,應該是在印度;那麼它散布在印度的哪一個區塊?這一點我們沒有辦法現在做確認。
在中國文化裡,我們是以中原文化為代表,所謂中原在哪裡,大概大家也不知道,就知道中原而已,就台灣人來講,中原只是一個很抽象、很遙遠的符號;它就大概在山西、陝西、河南這一帶叫中原;那麼四川、湖南,四川叫蜀、湖南叫楚;江南地方它也有文化;但是假如按照歷史傳統來講,它就屬於非主流文化,它是構成文化的一支。
同樣在印度,它主流文化是在恆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可是我們看到在五十三參的時候,都在印度南方沿海地區,這個印度南方沿海地區,就有點像我們國家南方沿海地區一樣,在江浙、福建、廣東這一帶;有類似這樣的狀況。
這裡面我們就沒有辦法確認,到底這個思想是南方沿海地區,還是在北方的恆河流域,這個是一個關鍵處;但不管怎麼樣,這個思想來到了新疆天山南北麓的時候,它有了一個很大的轉變,在這邊匯集起來。在這個地方匯集起來成為華嚴經思想體系的時候,它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在新疆這一帶。
它是人類五大古文明的集合區,五大古文明全部匯集到這裡來,而且在這個區域裡它有一個特色,整個中亞草原我們現在叫草原,在當時應該是廣大的森林、茂密,那個時候它沒有一個主要的文化系統,它接受著這五大古文明逃難而來的所帶來的這些思想。
逃難來的有兩種,一種是難民、一種是貴族移民的,各位要留意到,它是兩個都有,難民成為廣大群眾的基礎,最重要的是貴族,貴族帶來的是各文明,這五大古文明的精華他帶過來,那麼這些貴族到了以後,大家都有一種離鄉背井的感覺,因此大家都好好的相聚一堂,彼此尊重、互相尊重;這個互相尊重即使有摩擦也要互相包容,因為離開這裡就只有回到災區去了,就是不願住在災區才跑出來,跑出來再遇有其他不太重要的這些沖突,就應該多包容,也因為這個包容產生了華嚴思想。
各位要知道,華嚴思想之所以偉大、圓融,跟它產生地的環境有絕對的關系,那麼在新疆形成這麼一個廣博、精深、又圓融的這種思想體系,我們感到非常的榮幸,它翻成中文傳到了中原地區。在大唐盛世的時候,它大行其道,換句話說,也就是這個思想、這種觀念,它促成了唐朝的興盛,這是非常難得的。
而這種思想的引進,是漢明帝夢見金人想要求法、求經的終點站;經過了將近五百年,應該不止五百年,他是在西元六十年夢到佛陀的,結果是到六百多年,應該來講,是到武則天的時候完全兌現。
那就有六百年的時間,各位要知道,一個文化的交流要花費六百年,六百年才完成。東漢一百多年,魏晉南北朝四百年,才把整個文化給移植過來,在中國變成中國佛教文化。
那麼這個過程裡,我們為什麼這麼肯定,它有一個關鍵,就是它的造像方式不一樣。來到中國的造像,我們所看到的是一個系統,你所看到的這種傳統佛像是一個造型,頂多頭上戴著五方帽而已,那麼璎珞莊嚴,其他的花紋那都是你亂塗的,那些色彩都是你亂塗的,你根本沒看過菩薩穿什麼服裝,那些吉祥紋飾也是你自己想當然而,高興畫就把它畫上去了,這些叫做不規矩的佛像,雖然我們跟它美其名叫做極彩,極彩叫不標准。它標准的才沒彩色,它彩色也不是這樣彩。
各位要知道,佛像,它一定有它的傳承,有它的傳統、有它的標准。我們現在不會修行,所以你不知道。真正佛像的標准造型,現在所能看到的都是魏晉南北朝的,那是標准的。
唐朝以後的佛像,你看不出標准的,唯一標准、真正標准的,我們叫做華嚴造像法。華嚴造像法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做法界人中像。或者叫盧捨那人中像。因為它是用盧捨那佛來表達。
盧捨那是我們的稱呼,因為早期華嚴經翻譯的時候,是五十卷經文。我們現在叫六十華嚴,是西晉所翻譯的。晉朝翻譯的這個部分呢,我們現在簡稱叫六十華嚴,在六十華嚴裡頭稱本師毗盧遮那佛,它稱為盧捨那佛。
到了這個梵網經翻譯的時候,也沿用盧捨那佛。可是到了武則天的時候,實叉難陀翻譯八十華嚴的時候,他就叫毗盧遮那佛。從此以後所有的密教經典通通稱為毗盧遮那佛。
所以我們說華嚴經是一切密法的源頭,原因就在這個地方。那麼不管你叫盧捨那或者叫毗盧遮那佛,通通都是清淨法身佛。我們在分法、報、化的時候,那也叫作圓滿報身盧捨那佛。這個是從法報化三身來區分的,否則一般稱為盧捨那佛跟毗盧遮那佛通通稱為清淨法身,叫作法身佛。
那麼後來為了使這一種區別,把它統一一下不要那麼亂,所以我們叫法報佛。法報佛叫盧捨那、叫毗盧遮那,那都無所謂。另外一個叫應化佛、應身佛、化身佛統稱為應化佛,叫釋迦牟尼佛。
這個盧捨那為什麼會有報身佛這個名稱出來呢?那就是它的造像非常的特別,這個特別我們叫做盧捨那人中像,它在造佛像的時候在身上,它不是這樣彩色。彩什麼顏色而已,而是畫有很復雜的圖案。這個復雜呢就是把法界的所有圖案全部表達在上面(盧捨那法界人中像)。
現在我們先看這個圖。這個圖是個佛像全身的造型,這兩個是手臂,一個是手臂彎起來、一個是手臂放下來。
那麼在這個身上它畫有很多圖案。這個圖案大概分兩類,一個是法界、一個是十界。法界就是講山川大地的這種情況,山河大地通通畫出來,那麼講十界的時候就是六道、四聖,地獄、惡鬼、畜生,通通畫出來全部在這個身上畫。
那麼這個畫法裡頭,它是很有學問的。地獄畫在最下面,再來是惡鬼、再來是畜生,然後在人道、天道、阿修羅,然後在上面有四聖。那這個每一尊佛像的造型,這個裡面的圖畫不太一樣,那就看它的功夫,有的畫兩佛、兩個佛、有的畫很多佛,那麼這一個圖形裡的佛就很多,有的畫八相成道,有的是畫十法界眾生、九法界眾生都畫出來,那麼佛只有一尊,這個是造型上的不同那麼這個佛像。
為什麼會有這種造型,它很特別,跟一般的佛像不一樣,一般就是包衣,或來到中國以後,中國的這種披肩式的這種造型,大概是這兩個狀況。菩薩像就有多璎珞,璎珞表達的是修法過程當中的氣脈,任督二脈如何打通,那個氣脈的點不一樣,它是這種表達方式。
但是這個系統的造像法不一樣,這個我們叫做華嚴造像法,它的盛產地就是在新疆地區,這些為什麼會在這個地方產生呢?為什麼不從印度過來?而都在新疆地區呢?這就是一個問題。
而新疆地區它又是華嚴的故鄉,所以我們把這個造像法叫做華嚴造像法,這是一種想當然而的推理方式,它是有依據的,當然要找這些依據,你就要從學術的立場來研究,我們不從學術立場來談,那是學者的事。我們現在從修法的立場來看,為什麼會這個樣子。
佛像傳到中國來,事實上也是經過新疆地區進來的,那麼所有的佛像都要經過新疆,透過絲路傳進來的,而最主要的關鍵是在敦煌以及新疆天山南北麓的幾個石窟裡面,而那些石窟目前不存在,毀壞了,所剩下的古物只有少部分,最多的是敦煌的部分,而在敦煌裡頭我們看到的這盧捨那造像的部分不多,比例上不多,而盧捨那造像的部分本身是非常令人驚訝的。驚訝的是為什麼會把法界的這些東西全部在佛身上給表現出來。各位知道這是什麼原因嗎?
這樣的一個圖畫,它就是一個壇城。整個法界的壇城都在這裡面。法界是什麼?法界在哪裡?你不用找,這個也就是我跟各位講的,全法身為一法界,佛身本來就是法身。他把所有的法界通通畫在上面,那不是法身法界是一嗎?體會得到嗎?它已經很具體的事相表達出來,法界等於法身,法身就是法界。這個表達這個問題,可是學者的理論還沒出來,因為沒人這樣講,沒人講不要緊。你講就好了。
你講了以後學者就有某人講,上海下雲他如是說。事實上,這不是我說的,這個早就講了。它在造像的實物上就已經表達了。他從佛身身上去畫法界,那佛身不等於法界嗎?這古人已經表達再清楚不過,那個腦筋就打結了,所以我跟各位講你不要用大腦,大腦沒辦法,大腦找不到證據。證據就擺在眼前,他就說找不到證據,這不是佛身、法界是一嗎?
你說它是法界還是佛身?它整個看起來是法身,可是它裡面畫的都是法界,那不是法界等於法身嗎?這個在歷史上,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經有證據了,但這全法身為一法界。全法界為一法身,這句話沒人講。法身等於法界,這句話沒人講,所以學者就認為沒有這回事,不是沒有,它早就有了,現在你講了就是,這絕對是正確的。
這個證據是很完整的。因為學者早就匯集了這些東西。而這個東西在世界各大博物館裡,他們當年進來偷了搶了回去,通通帶回家去了,現在都放在他們的博物館裡。
而這裡面要怎麼樣仔細去分析,那就是個人的解讀,解讀的方式它就是白描出來,應該還有,還有正面和後面它有分幾個區塊,就是說他在整個佛身上面,整個立體的,他不是用線條帶過去,而是圖刻上去。
我要告訴各位,這個圖案是我們跟各位講是最早期的曼荼羅,在這個曼荼羅裡什麼都有,但是沒有系統,所以這個時候日本人把它叫雜密,因為它沒有系統,但是它很完整。後來叫純密,就是大日經和金剛頂經到的時候,善無畏跟金剛智到的時候,他們叫純密。
純密是理歸於一叫純。雜,萬行分歧叫雜。換句話說,雜是從事相看,純是從理論看。理只有一個空性,所以叫純。雜因為萬行紛敷,所以叫雜。從事相看是雜,從理上看是純。
所以最早期我們十玄門叫諸藏純雜具成門。諸相,各個相都有。純的、雜的都有。純是就理講,雜是就事講,在這個時候它不是純雜的問題,最早的曼荼羅就是這個樣子。我們都以為只有這個才是曼陀羅。
當胎藏界曼陀羅形成的時候就是純密,這個時候從理上講比較有系統。可是盧捨那法界人中像也是一個系統,而這個系統反而更活潑,它可以因為每一個行者的不同,畫法都不同。
所以盧捨那人中像有很多,每一個行者他畫得不一樣,那這些雕刻都是石雕,石雕的功夫要相當大,各位你今天假如是在修行的時候。你知道它曼陀羅為什麼要畫成這樣嗎(盧捨那法界人中像)?不知道,不知道它怎麼會擺在那裡,不是不知道,你要知道。這個在修行者來講是很重要的一個關鍵叫做禅觀。
它是密法,它需要禅觀。觀是觀照的觀,禅是禅宗的禅。禅觀不是只有禅法有,密法也要禅觀。密法不會叫密觀。它統稱為禅觀。那密法在修密的時候怎麼禅觀?那是一種訓練方式,禅法在禅修的時候也要禅觀,這個就是關鍵。
禅觀是什麼?現在你在修行沒有辦法修是因為你沒有那種動力,要禅觀,他需要有生命能量要足夠。沒有足夠的生命能量,你不能起觀,不能啟動。
很簡單講,禅就是體驗生命的原始狀態。現在我們的生命都被扭曲了、被污染了。生命最原始、最初始、最純真的狀態,你要去體驗,那個體驗就叫禅。
那麼觀是什麼?觀就是觀照,那麼禅這個字在大乘的定義裡叫做菩提涅槃妙明真心。菩提涅槃是所,妙明真心是能。所以禅之一字有能有所。你不要弄錯,它不是靜態。它有能有所,觀是起作用把你推進去。
觀有三個層次,一個觀照、一個照住、一個照見。觀照有點像在搜索一樣,還找不到目標,但是你要有搜尋的能力;照住就抓到了,抓到可能只抓到一部分;照見就很清楚,所以照見五蘊皆空就是法身的第一位,這是一個關鍵,你必須有禅觀的能力。
那麼修密法的這種禅觀,它叫法界觀。法界觀是指這部分(盧捨那法界人中像),這是華嚴行法的一個特色,整個法界全部現前,那麼這個現前不止這樣,我們在法界觀裡分有十對。教義、義理、境界、境智、人法、行位......等等,一直到感應,一共有十對。每一個同時要出現,那要怎麼出現?就像這種情況全部出現。一個都不遺漏叫高級禅觀。
我們現在感受生命的存在叫初級禅觀。很多修行人有很多境界,境界叫虛幻境界,他根本都沒上道。連初級的皮毛都還沒碰到,你要進到這裡面去,那麼金剛頂經跟大日經到了這樣一個境界的時候(胎藏界曼荼羅),它已經意識形態化了,你只能統一在這裡面或者在這邊,這邊是金剛頂經的金剛界曼陀羅。你一進入這領域,基本上是意識形態框住了,因為離開這個范圍你就錯了。
所以有些人念佛,念阿彌陀佛,說那個卍字要這樣轉,這樣轉就是魔,這樣轉才是佛,這個都是意識形態。毫無意義,你為什麼會注意到那裡,這個卍字要怎麼轉,它要是動態轉起來的話,一定你的方向和我的方向是不一樣,所以它本來就左右轉都會有的。看你從哪邊看,它是怎麼轉。
所以動態跟靜態的看法是不同。但你不會修行,你就用意識形態去帶進去,找你意識形態上所要的答案,那就產生偏差。
那麼原始的這種法界人中像在做法界觀的時候比較活潑。它是因為每一個行者,你看它畫一個宮殿(盧捨那法界人中像)一尊佛在裡面,你看不到,它這樣的一個情況你看得很清楚,它每一個圖案都有它表法的地方,那麼古代在做這種表法的時候,跟你現在的定義不一樣。現在你的定義,絕大部分都是意識形態,所以你要進入意識形態裡是容易。
現在很多人修藏密說跟本尊合一,可以,那很簡單,因為你成天都看祂,看到眼睛出煙霧,那眼睛閉起來他當然會現前,不現前你已經是頭殼壞去,因為你在唱歌唱久一點,也會余音袅袅,那當然會現前。眼睛看久了,閉起來,祂還現前,這種現前叫做意識形態。祂不是真的現前。
真的現前它是生命,所以我們在做禅觀訓練的時候是要你去感受生命存在以及生命存在的活動狀態。生命的存在跟一個驚木擺這樣子不一樣,它的存在是活的,生命是永恆的、是恆動的,生命的活動是怎麼樣的狀態?你知道嗎?
禅觀的訓練在初期,我們上一次講過,它就是在訓練你一種欣賞的能力,所以我跟各位講,你一定要參加華藏工程,培養你聆聽欣賞接納的能力。華藏工程是你修行進入禅觀的准備工作。
當人家在講,你沒有辦法聽,你沒有辦法進行禅觀,人家在講你聽得不耐煩,你怎麼能定?所以華藏工程的本身就是禅觀的前行工作,你不參加華藏工程,不能培養自己聆聽欣賞的能力,不能接納別人的意見,你沒有辦法禅修。禅修都不可能,參禅更不用說。
就算你有辦法證阿羅漢也是焦芽敗種,因為你無法啟動你的生命力,你禅觀不能起作用,你只能夠止住妄想,把大腦給打破而已,打死大腦而已那沒有用,你一定要讓生命活起來,這一點是非常重要。
所以我們在修行和訓練的時候,它是培養你那個欣賞的能力,欣賞生命的活動,你能欣賞嗎?你看小孩子,他要哭,然後一臉眼淚一臉鼻涕,你說乖乖乖,糖果給你,馬上笑起來,連鼻涕、連眼淚和糖果一起吃下去,你會說好美啊。今天一個跟你一樣大年紀的人也是這樣子,你會說他瘋子,他發瘋了。因為你不會欣賞,你認為大人不能這樣,只有小孩能這樣,哪有這種事?生命的存在、生命的活動,你能欣賞嗎?你要的是大腦的裝飾,大腦去偽裝,大腦只會偽裝,所以我們這些同修們在做事,一看就知道。他是來應付的,還是來認真、來成長的,這就是一個關鍵。
你用大腦在裝飾,大腦想的我這樣子他就沒看到,是你的大腦以為大家沒看到,但你認真做事的人家一定看到。大腦偽裝只能欺瞞,欺瞞大腦,閻羅王不看這些,閻羅王說這些都不存在,閻羅王看的是你認真做的那個成果,所以你去注意看看,一個笨拙的人他會很認真的做。因為他不會做,所以他做完了,他也會在那邊,再看一下,再做,你知道嗎?
聰明的人就不一樣,你想想看,閻羅王是怎麼樣看事情,他在看你的裝飾品嗎?不會的,他是看你的生命,雖然你不懂,你不會但是你認真做。閻羅王就看到你認真做了。你懂、你會、可是你馬虎,你用欺騙的方法,是不實的。閻羅王一看就知道這是空白的,可是你的大腦會以為,我這個做得很漂亮,你就像一個很漂亮的包裝盒,裡面沒東西,一個認真的人他雖然包裝不好,可是那東西是真的,你要留意到。
所以要你認真做,你不要一直想表現給人家看,當你想要表現給別人看的時候,不真,那只是表現,那是包裝盒。當你認真在生活,認真工作的時候,那個“真”就會出現,你知道嗎?那個真就會出現,所以你不怕真。
真在古來的話叫“野”,野叫質,本質的質。當你有了這個真實的這個本質以後,你再去包裝這個叫修養。那麼有了本質、有修養,這叫文質彬彬。你假如沒有那個本質,只有包裝盒,那叫虛有其表。假如你只有本質又沒有包裝,那叫野。
子路很野,子路跟孔子講。你這個什麼必也正乎名,名不正則言不順,子路跟他講,你這老古板。孔子說你野,野就是質,你講的那個東西沒錯,可是不是這個樣子,有些時候你需要有所堅持,就在真的上面,能夠文質彬彬是最好,不能文質彬彬也要有本質,不能虛有其表。
這個修行告訴我們真實的狀態(盧捨那人中像)那個時候很真,理論系統沒有現在那麼完美,沒有後來金剛智、善無畏,他們那麼完美,可是這個時候修行成就者多,因為這個時候是在正法末,像法初的時代,從這以後一直到藏密的時代,是像法末、末法初的時代,差別將近一千年的時間,所以那個時候的成就者很活潑,而且相應於這個國家大事,社會的這個大事件,他很靈驗,他的觀法就是這種觀法。
假如照相起來的話,那就一坨在那裡,你看這主要的宮殿,這是不是大宮殿。這個很清楚的一種狀況,當它全部集合在一個佛身的時候,我們就很好做觀,起觀。
這個不是只有圖案給你看,它有思想、思維模式,整個系統,教了又教,你弄清楚,一坐的話就整個現前了,因為在教你思維過程。它是有次第的,次第的話容易變成意識形態,你會停在某一個地方。
現在跟你談這個部分(衲衣畫正面),你就停在這個部分,可是圖案可以在你心中一次浮現,這個叫海印三昧,一時炳然齊現,你通過這個法界人中像這一部分可以看到,你看這個地方是菩薩海會,這個部分給大家做一個了解。
我們在修行起觀的時候,在這個狀況中,在法界人中像裡頭,它反而比較真實,它比較從生活化來談淨土的狀況,談法界的狀況。那麼像這個地方,這個叫胎藏界曼荼羅的時候,你根本就沒有辦法了。
大家都坐在一起,你在這個起觀(盧捨那法界人中像),你自然就很靈活。但是在中華的文化體系中盧捨那法界人中像必然會走向胎藏界曼荼羅來,在法界人中像的范圍裡頭,它基本上這個地方比佛法的發展,在這個地方是屬於第二期思想。
盧捨那法界人中像是屬於第二期佛教思想的階段,來到胎藏界曼荼羅是第三期佛教思想的階段,你要知道同樣是密法,密法在這個階段,在佛教的這種修法(盧捨那法界人中像)裡頭是第一個階段,密法第一個階段,到了胎藏界曼荼羅這個地方是第二個階段;
而第一個階段被人家稱為雜密,第二個階段稱為純密;在第一階段是比較野,純真。第二個階段比較意識形態,所以它很純、很規矩,十二院、十三院;那麼這意思就告訴我們,這原來在畫盧捨那法界人中像這些圖案的時候,它應該也有分院,只是它概念上沒有胎藏界曼荼羅這麼清楚,那這裡按照大日經來區分就很清楚了;什麼叫大日經,就是法界人中像裡法身把它表達出來,叫毗盧遮那佛,事實上在這裡面就已經通通表達了,不一定要到胎藏界曼荼羅這裡來,到這裡來的思想已經系統化了。
就像各位本來來聽經可以隨便坐,我就開始講了,大家就聽得很高興就好了,等到人多了以後,規矩就來了,就要男女分開坐,為了使人數坐得更滿,那個坐的規矩就排整齊一點。意識形態就出來了,各種規矩就劃分出來,那都是後期發展的一種思想比較成熟的狀況,思想比較成熟,意識就是框框比較多。
盧捨那法界人中像是思想早期的階段,比較沒有框框;而且甚至於你再看這裡面,它可能還有很多重疊的、矛盾的都會有,當然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法界人中像是已經很成熟了;最早的法界人中像不會這樣畫,它一定很簡單,日月星辰、風火雷電,大概就這樣,這就法界,後來就逐漸再增加了,一直增加,所以我們看到法界人中像裡,也有很簡單的畫法,也有很復雜的畫法;但是它有一個特色就是在佛身上沒有畫,而我們現在看的這個佛身是站著。
我們在西安買了一個佛像是坐著,不同的,所以是仿照的,現代人仿造的;那麼它的原圖形、原圖案應該是真的吧,那是早期的東西現在仿制,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造型只有在新疆地區,其他地方沒有,那有就是從新疆地區流入中國來的,,這個部分而已;那麼這個我們說它是華嚴造像,統稱華嚴造像,因為它是整個法界觀的部分,法界觀從這個部分來談是好說。
假如我和各位講,法界觀是按照胎藏界來修的話,你可能說不可說,因為大日經是不是整個法界呢?金剛頂經是不是整個法界呢?這個時候你不這樣認為,因為你的意識形態已經把它支開了。
我跟各位談,你在修密法的時候基本上還是法界觀,現在有很多人講,我修准提法,准提法也要禅觀,不是不要禅觀。你因為准提法就只有唱誦准提咒而已嗎,這樣會成就?我修孔雀明王咒,就持孔雀明王咒就好,成就的只是唱歌而已。所以它修要禅觀。
那麼禅觀這一部分你一定要有我們前面講的那個行法次第過來;假如你直接要跳進去,一定跳不進去,跳到最後還是唱歌好聽就好,就只有這樣子;因為你禅觀的實際訓練它有步驟的,而這步驟你沒有辦法,你一定要跟著師父學。
你自己禅修靜坐可以,你看岡波巴大師跟密勒日巴學的時候,密勒日巴住山前、他住山後,兩個就隔一座山,就一個在山的這邊,一個在山的那邊,每半個月岡波巴回來找師父。師父,我最近滿頭都是佛,師父說你吃飽飯打坐皮帶要放松一點,他回去一坐,佛都不見了,過半個月又來了,阿彌陀佛多大,占滿了整個天空,那麼大的阿彌陀佛。他說是,你那個肩帶系太緊了,放松一點。禅觀修行訓練,現在不是,師父我這樣對嗎?對要做什麼,對要能成佛,對要不成佛,沒有用,所以你在禅觀的部分,沒有師父指導絕不可能,現在就算有人跟你講修行,要跟你講那禅觀兩個字,都不容易。你有沒有想過。
我們叫禅觀,原文叫什麼?你假如跟印度人講他聽懂嗎?他們在講什麼?你懂嗎?西藏的人講什麼、叫什麼?這個詞你問每個人,他定義都不一樣,我已經跟你定義很清楚,他們來定義絕對不一樣,但是你要跟印度人講說,你怎麼修行?你看Acharya來,他們一直講瑜伽瑜伽,他的瑜伽跟我們的禅觀是不是一樣?你要弄清楚,是你在修行的那個;你的瑜伽就以為是肚皮舞、體位法,把腳趾頭拉到頭頂上來,這個叫瑜伽,這個是瑜伽的一種。
就好像准提法是佛法的一種,可是真正他要進行的那個,那個是什麼?那個才是瑜伽的核心,佛法在跟你講的,真的要進行的那個是什麼?那個核心是什麼,這個才是重點。
現在我們就只有文字、定義,那就是意識形態,你不知道你現在修行的核心是什麼,那印度人的修行核心是什麼?而他的核心和你的核心都能達到同樣的目標,那這兩個核心應該是同一個吧。那他假如透過瑜伽一定會到達我們所講的目標,那你也透過禅觀可以到達我們的目標,他的瑜伽跟我們禅觀是同一個,是不是這樣。
但是我們因為文化的不同,你把禅觀解釋到最後跟他把瑜伽解釋到最後,兩個好像不同的東西,而實際上他的東西是同一個,你的語言會變成不同的兩個,就好像兩兄弟,本來很親的雙胞胎,但是因為住在不同的環境裡,搞到最後兩個變敵人,他們本來是同一個。你要去留意到。
今天你要修行,你要看清楚真實的是什麼?這是關鍵,因為我們有我們的文化,我們已經把修行弄得支離破碎了,意識形態太強了,我們找一個原版正宗的,還沒有受過我們文化污染的,他來講,我們就要拋開我們的文化意識形態,完全接納它。
當然它在幾千年下來,它也有它的意識形態跟它的文化背景,我們也不要管那些,我們看他們畢竟是很陌生,但是你能不能從他的表達當中,你抓到他的核心,把他的核心跟我們的核心來印證。現在要講的是,你對我們的核心到底有沒有認識,你沒認識,你怎麼跟人家談,這就是關鍵。我們很多大德,他不會講,但他會做,現在我們也是一樣,我跟各位講,你是第四期佛教思想展開的知識青年,你就更應該具備有這個條件跟這個能力必須看清楚。
這裡,法界人中像,它在指導我們的是什麼?你要看清楚,它是密法的修行還是禅法的修行,你知道嗎?我們一講到曼荼羅。就想到密法,在那個時代,不一定的。禅法也這樣修,這當中的分野、差別是怎麼產生的,我們休息一下再講。